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210975313_海岸带蓝碳增汇:理念、技术与未来建议

492 2023 年 . 第 38 卷 . 第 3 期*通信作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 2106209、42071126),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XDA 23050202),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计划(121311KYSB 20190029)修改稿收到日期:2022年8月17日;预出版日期:2022年9月27日科技与社会S & T and Society 引用格式:韩广轩, 宋维民, 李远, 等. 海岸带蓝碳增汇:理念、技术与未来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3): 492-503,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619001.Han G X, Song W M, Li Y , et al. Enhancement of coastal blue carbon: Concepts, techniques, and future suggestions.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38(3): 492-503,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 20220619001. (in Chinese)海岸带蓝碳增汇:理念、技术与未来建议韩广轩*宋维民 李 远 肖雷雷 赵明亮 初小静 谢宝华1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烟台 2640032 山东省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 烟台 2640033 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 东营 257500摘要 盐沼、红树林、海草床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蓝碳功能和固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
然而以往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忽视了蓝碳固碳增汇技术,在项目实施及管理过程中对碳汇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系统评估也不够完善。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模板】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12月,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实验室针对国家及地方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需求,瞄准海岸带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包括三个主要研究方向:(1)海岸带环境过程、监测与污染控制技术;(2)海岸带生态系统演变机制与生态修复;(3)海岸带环境信息集成与可持续管理。
实验室倡导“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鼓励有志于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创新研究的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研究人员来我室开展合作研究、短期访问或联合培养研究生。
2020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拟资助研究项目8-10项,每项资助经费为3-5万元,研究期限为2年,资助项目总数和经费以重点实验室评审结果为准。
申请方向指南、申请办法及条件要求如下:一、本年度开放基金优先资助研究方向1、海岸带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与材料设备研发2、海岸带环境过程、生态风险与污染防控技术3、海岸带生态系统演变机制与生态修复4、海岸带信息集成及可持续管理二、申请办法及审批手续1、“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为申请本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的依据。
2、申请者经所在单位同意后填写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于2020年8月17日前寄到重点实验室,同时发送电子版至casklcep@***。
请在本网站以及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网站(***)下载申请书及相关规定(“开放课题-文件下载”栏目)。
3、申请项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择优资助,评议结果将通知申请者。
4、获批准的课题申请者需与本实验室签订课题任务书,签字加盖所在单位公章后寄至重点实验室一份,同时发送电子版。
5、本年度开放基金自2020年12月1日起执行,执行时间为2年。
三、申请条件与要求1、请申请者严格掌握研究项目的体量,要求项目精小,针对性强,保证在两年内完成。
海岸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海岸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交界地带,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岸带面临着诸多威胁,如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
为了保护海岸带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海岸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一、海岸防护技术(一)传统海岸防护技术1、海堤海堤是最常见的海岸防护结构之一,通常由混凝土、石头或土等材料建造而成。
它可以有效地阻挡海浪和潮水的侵袭,保护沿海地区的土地和建筑物。
然而,海堤的建设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例如阻碍了海滩的自然演替和海洋生物的迁徙。
2、丁坝丁坝是一种从海岸向海中伸出的坝体,其主要作用是改变海浪的传播方向,减少海岸侵蚀。
丁坝可以有效地保护局部海岸线,但也可能会导致下游地区的侵蚀加剧。
3、离岸堤离岸堤是建在离海岸线一定距离的海上的堤坝,它可以通过消减海浪的能量来保护海岸线。
与海堤相比,离岸堤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建设成本较高。
(二)新型海岸防护技术1、人工海滩补沙人工海滩补沙是通过向侵蚀的海滩补充沙子来恢复海滩的宽度和稳定性。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海岸线,还能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海滩的生态恢复。
2、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是一种结合了植物和工程结构的海岸防护措施。
植物的根系可以加固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常见的生态护岸形式包括植物护坡、木桩护岸等。
3、柔性防波堤柔性防波堤是由柔性材料制成的防波设施,如橡胶、塑料等。
它可以有效地吸收海浪的能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线的冲击,同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二、海岸生态修复技术(一)湿地修复沿海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蓄水、净化水质、提供栖息地等多种生态功能。
湿地修复的措施包括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种植湿地植物、清除外来物种等。
通过湿地修复,可以提高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强海岸带的生态韧性。
(二)珊瑚礁修复珊瑚礁是海洋中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面临着严重的退化。
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站”)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09 年 4 月由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和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同筹建,2011 年 8 月获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批复,属于中国科学院院级野外站,纳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管理,是唯一的院级滨海湿地研究站。
黄河三角洲站是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近海观测研究网络和海洋综合观测研究网络成员。
1主要研究方向(1)陆-海相互作用下湿地物质运移的动力学机制;(2)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3)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与示范;(4)滨海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对策研究。
2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建站 10 年来,黄河三角洲站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 100 多个项目,总经费 1.2 亿元。
在滨海湿地生源要素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驱动机制、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综合管理对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共发表论文336篇,其中SCI收录225篇,出版专著28部,英文专辑1期,授权发明专利19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项,发表数据库3项,国家和地方政府采纳咨询报告和谏言9项。
主要科学贡献有以下3个方面。
(1)揭示了陆-海相互作用下黄河三角洲物质运移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阐明了黄河调水、调沙过程中颗粒有机碳、盐度与悬浮物的运移特征及动力学机制;率先查明了土壤红黏层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阐明了滨海湿地生源要素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酸化过程对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

酸化过程对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彭亚君;王玉珏;刘东艳;唐丹玲【摘要】Carbon stable isotope ratio (δ13 C)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tracing the organic material sources in marine ecosystem.Prior to analysis,samples have to be decarbonated.In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component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marine sediments,and appropriate decarbonate methods should be chosen to get exact results.This study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three acid treatmentsonδ13 C values during the decarbonation of estuarial and bay sediments with different inorganic carbon cont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the first method (rinse method),6% H2 SO3 and 1 mol/L H3 PO4 could not remove inorganic carbon in high inorganic carbon con-tent samples collecting from tropical estuarial and bay completely,while 2 mol/L HCl could remove inorganic car-bon in all marine sediments completely.The second method (fumigation method)is not suitable for sediment sam-ples with high inorganic carbon content from tropical estuarial and bay,but could be used for sediments with lower inorganic carbon content,and it showed that 9 h is the best fumigate time.δ13 C values obtained from the third method (non-capsule method)showed more positive values compared to the other two methods,indicated that the third method did not damage the 13 C enriched materials.Also the residual acid showed not impact theδ13 C values in the third method.The third method is confirmed as the most appropriate acid treatment for decarbonation of ma-rinesediments.%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δ13 C)可以示踪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质来源,对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杜培培;吴晓青;都晓岩;刘柏静;于璐【摘要】基于GIS平台绘制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分布图,从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结构、强度和协调性三方面对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用海类型基本齐全,但是开发利用结构规模不均衡,开放式养殖、盐业和交通运输用海是其主要类型;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强度较高,呈现出中部>整体>东部>西部海域的特点;海域开发利用活动之间及其与海洋功能区划、海域自然属性分布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现象.未来,莱州湾海域开发利用需要优化调整用海结构和布局,提高产业开发利用层次;严格限制新增围填海工程,加强对自然岸线资源的保护,加大对海域环境整治和生物资源修复的支持力度.%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marine spati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the Laizhou Baywas mapped based on GIS and multiple data sources,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n the structure,intensity and spatial coordination of marine spatial development was evaluated by applying the evaluationindices,which were selected and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sea use structure was imbalanced with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ea areas;2) major sea use types in the Laizhou Bay included marine aquaculture with open water,sea use in the salt industry and marine transportation;3) the sequence of space utilization intensity from high to low was as the following,the central section,the whole sea,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bay;4)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pace utilization activities,and marine function zoning and natural qualities of the sea area was not adequate.In the future,it is necessary and impending toadjust sea use structure and spatial arrange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vel,control strictly marine reclamation,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tural coastline resources,th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of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marine environment.【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17(036)001【总页数】8页(P19-26)【关键词】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现状评价【作者】杜培培;吴晓青;都晓岩;刘柏静;于璐【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41沿海大、中城市近岸海域以及重要河口、海湾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条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而承受了人类高强度的开发利用活动(张丹丹等,2009)。
不同温度与营养盐条件对浒苔(Ulvaprolifera)和肠浒苔(Ulvaintestinalis)的生长影响

J i a n g s u P r o v i n c e i n Ap r i l ,2 0 1 0 .T h e g r o w t h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w o s p e c i e s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n u t ie r n t
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 a n d U l v a i n t e s t i n a l i s
H E J i n , S HI Y a - j u n , WA N G Y u _ j u e , S H A O H o n g - b i n g , L I U D o n g - y a n
第3 2卷 第 5期 2 0 1 3年 1 O月
Do i : 1 0 . 1 1 8 4 0 0 . i s s n . 1 0 0 1 - 6 3 9 2 . 2 0 1 3 . 0 5 . 0 1 5
海
洋
通
报
Vo 1 .3 2. N o .5
0c t .2 01 3
MAR I NE S CI E NC E B UL L E T I N
不 同温度 与营养盐条件对浒苔 ( U l v a p r o l i f e r a ) 和肠 浒苔 ( U l v a i n t e s t i n a l i s ) 的生长影 响
sers探针标记的聚多巴胺纳米药物制备及体内示踪研究

医药界 2020年03月第05期—39—医药与临床SERS 探针标记的聚多巴胺纳米药物制备及体内示踪研究殷颖超1 赵喜珍1 王运庆2通讯作者(1.烟台大学新型制剂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烟台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52.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 烟台 264003)【摘要】:体内示踪和成像分析对于纳米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先制备了以核-卫星金纳米粒子为基底、以聚苯乙烯为壳层的高灵敏与高稳定性的近红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探针。
进一步在此探针表面包裹聚多巴胺(PDA ),形成SERS 信号标记的PDA 纳米药物模型颗粒。
通过追踪体内SERS 信号,得到了灌胃及静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下,PDA 纳米颗粒在活体小鼠体内的分布信息。
开发的SERS 探针和体内检测方法在纳米药物分析及临床应用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关键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金纳米粒子;聚苯乙烯壳层;聚多巴胺药物;体内示踪【中图分类号】R 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5-039-01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探针作为一类新型纳米光学探针,具有种高灵敏、抗光漂白、能实时快速检测等优点,在生物及化学领域得到快速发展1。
典型的SERS 探针主要由金银等贵金属纳米粒子作为基底连接拉曼报告分子两部分组成2。
此外,通常也会在其表面进一步包裹脂质体3,SH-PEG 4等纳米壳层,以提升其在复杂生物基质中的信号稳定性和重现性。
和上述包裹壳层的材料相比,聚苯乙烯(PS)展现出许多优良的特性5:(1)PS 具有令人满意的生物相容性;(2)具有高透明度,透光率约为90%,折射率为1.59;(3)具有较强的稳定性;(4)合成壳层所需的原材料便宜,合成方法简便。
实践日志 海岸带研究所

走进我心目中的海岸带研究所哈工大(威海)李莹在曹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来到了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位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烟台,是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
烟台市共建的资源环境与高新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所。
研究所始建于2006年,致力于海岸带资源环境与高新技术交叉领域科技创新研究,重点开展环境友好型海岸带资源化学与化工技术、海岸带环境与生态过程与退化环境的修复、海岸带信息集成与综合管理等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研究。
走进海岸带研究所的主楼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象征共建的握手铜像,后面墙壁上写着研究所的精神:跨越界限,共创价值。
得益于王倩文学姐(研究生)、娄婷婷学姐(博士生)的工作便利,她们为我们安排了一系列的参观讲解过程。
首先由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任建明学长为我们讲解海岸带研究所的发展历程。
看着一块块象征发展之路的展板,我们感到了一个科研院所从成立到繁荣的艰辛。
由于海岸带研究所是比较年轻的中科院机构,他们每年五月份都会安排科学开放日,欢迎烟台市民入馆参观并给予介绍讲解,讲解科研所的历史以及科技创新前沿等等。
随着任学长的解说,我们对海岸带这一学术名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海岸带是海与陆地交汇的地区,包括从可以撼动海底的沙滩(也就是延伸到海水10-15米左右)位置到海浪拍打时可以推进的沙滩上线,这一片适合小型浮游生物,贝类,鱼虾等生长繁殖的地带就是海岸带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
海岸带有调节气候,物质运输,资源利用等重要功能,早在十七大国家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就要求我们重视海岸带的可持续性,由于烟台市中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基于这些背景,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才得以建成。
海岸带研究所在创建初期是非常艰难的,由于物质力量的不充足,他们边建设边科研边发展,早先的办公大楼就是租用的宾馆,现在我们看到的科研大楼是2008年才建成投入使用的。
条件的艰苦阻止不了人们探索科研的脚步,现在研究所的规模已经很强大了,现有在职职工15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职工102人,科研岗位人员110余人(其中研究院2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名,山东省泰山学者1名)。
国际海岸线变化研究进展综述——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

力分析及模拟预测、岸线变化的自然与社会效应以及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本研究对促进我国海岸线变化研究的发展及海岸带
综合管理实践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海岸带资源及其开发;海岸线变化;文献计量;VOSviewer;SCIE;发展趋势;网络分析
摘要:以 SCIE数据库为基础,基于 1024篇文献和 VOSviewer(VisualizationofSimilaritiesViewer)文
献网络分析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 1970年以来国际海岸线变化研究的发展特征,并结合
文献综述方法,归纳海岸线变化研究主要涉及的科学问题及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近 50年来,国际
上海岸线变化研究文献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涉及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自然地理等学科,
《JournalofCoastalResearch》是此主题最主要的发文期刊;美国及其国内的地质调查局、杜克大学
和佛罗里达大学一直引领该领域的研究及其发展,并形成以其为核心的主要合作集群;岸线侵蚀一
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遥感和 GIS逐渐发展为岸线变化研究的主要手段,海岸线变化的驱动
应用海洋学学报
39卷
线变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了解主要的研究团 队、国家和学术机构信息以及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方 法和涉及的热点问题等,为国内海岸线变化相关问 题的研究及海岸带综合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
tificInformation,ISI)的 SCIE数据库,该数据库全面 收录了国际上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是文献计量最可 靠的 数 据 来 源[18]。 在 WebofScience中 以 主 题 “shorelinechange”或者“coastlinechange”或者“shore lineerosion”或 者 “coastlineerosion”或 者 “shoreline expansion”或者“coastlineexpansion”和检索时间 1970 年 1月 1日至 2018年 11月 16日进行检索,共得到有 效文献 1024篇,将其全纪录与参考文献信息全部导 出。 1.2 研究方法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名单

一、通过验收并命名的重点实验室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实验室名称 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水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化学品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 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 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 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二恶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 科学研究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 科学研究所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 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辐射防护 研究院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批准文号 环发[2002]128 号 环发[2002]128 号 环发[2002]128 号 环函[2003]259 号 环函[2004]499 号 环函[2006]418 号 环函[2007]138 号 环函[2007]491 号 环函[2008]61 号 环函[2008]233 号 批准时间 2002 年 9 月 12 日 2002 年 9 月 12 日 2002 年 9 月 12 日 2003 年 9 月 19 日 2004 年 12 月 31 日 2006 年 10 月 26 日 2007 年 4 月 23 日 2007 年 12 月 20 日 2008 年 2 月 13 日 2008 年 9 月 27 日
11
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12
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东北大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 院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 心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 究院 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函[2010]360 号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针对入侵受损自然生态系统危害评估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获得环境保护科学 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完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与发展规 划”等专项规划报告,支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办发[2017]55 号)的出台。
3.在研究方向上已取得的技术突破或重大成果等
序号 1 2
3 4
技术突破或重 大成果名称 生态文明理论 框架与评估技 术方法
初步构建“入侵容忍”理论,完善 “克隆整合”理论,丰富“群落可入侵 性”理论,验证了“转基因渐渗遗传规
图片
3-1 生态文 明发展水平 评估结果 3-1 生态文 明发展战略 技术思路
3-2 关于发 布《中国生 物多样性红 色名录-大型 真菌卷》的 公告 3-2 关于发 布县域生物 多样性调查 与评估技术 规定的公告 3-3 中国三 江源国家公 园规划范围 图
项重大技术研发任务,研发出沙化草地修 植被覆盖图 与污染控制关
复等生态修复技术 10 余项,并在沙地植被
键技术
恢复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沙尘暴履 约和“一带一路”环境合作提供重要技术
支撑。研发河流、湿地植被修复和生境营
建成套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植物物
种保守系数的河流生态完整性评估技术,
有效支撑江河湖海岸线生态保护红线的划
定工作。
4.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的重要支撑序号ຫໍສະໝຸດ 1重要管理支撑 生态保护红线
成果简介 承担的环保公益《国家生态安全重大
生态屏障红线划定》(2011-2015)课题, 以中国生态系统交错区、江河湖海防护 带、沙漠化扩张区为对象,研究风蚀沙化 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以及石漠化敏感 性评估方法,研究了河流湖泊生态红线划 定的方法,划定了中国海岸带生态屏障范 围。以此成果为基础,参与编写了《生态 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在内蒙、江 西、广西、湖北等 4 省,开展生态红线划 定技术方法试点。支持环保部开展国家生 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负 责西北、华北、华东等片区省份的红线指 导,参与《生态红线管控办法》的制定,
烟台近海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

2 . 5 5 ,均匀度指数 ( 的周年 变动范 围是 0 . 2 8 ~ 0 . 6 8 ,两者在 夏初 ( 6月)和秋季 ( 1 0月)较高 。浮游植物优势种在 夏季以 硅藻一 甲藻一 褐胞藻联合为主 ,其余调查季节主要以硅藻为主 。 应用 聚类分析分析 了6 个航 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平面分布格
WA NG Y a n , D O N G Z h i - j u n , L I U D o n g — y a n , D I B a o - p i n g ,
( 1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C o a s t a l Z o n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c e s s e s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Re me d i a t i o n , Y a n t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o a s t a l Z o n e R e s e a r c h ( Yl C)
t e r s o f Ya n t a i( S i s h i l i B a y a n d T a o z i B a y ) w a s b i m o n t h l y c o n d u c t e d d u r i n g A p i r l 2 0 1 0 t o Ma r c h 2 0 l 1 i n t w o b a y s . A t o t a l o f
摘
要 :2 0 1 0年 4月一 2 0 1 1年 3月对烟 台近海 ( 四十里湾和套子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展开了为期 1年的双月
调查。在 2 8个站位 的调查研究 中,共发现浮游植物 7 8属 1 8 7种 ,其 中硅藻 5 0属 1 0 3种 ,甲藻 2 1 属7 3种 ,褐胞藻 5属 7 种 ,绿藻 1 属 3种 ,未定类 1 种 。硅藻在数量 与物种组成上为主要类群 ,分别 占浮游植物总量的 9 7 . 3%与 5 5 - 3%,其次为 甲 藻 。浮 游植物细胞 丰度 、多样性指 数 ) 和均匀度指数 ( 呈现 明显 的季节特征 :细胞 丰度周年变 动范 围为 O . 6 x l 0 ~ 1 5 6 . 7 x 1 0 e e l l s / L ,最高 峰出现在夏季 ( 8月) ,次高 峰出现在春季 ( 3 ,4月) ;多样性指数 ( ) 的周年 变动范 围是 1 . 2 3 ~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导则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导则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高大上的专业名词?别急,咱们不来那些难懂的术语,今天就像喝茶聊天一样,轻松地聊一聊这话题。
大家都知道,海岸线是地球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它也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地方之一。
风吹浪打、潮起潮落,海岸带就像那条“老母鸡”一样,随时都可能被“打个岔”。
这些年,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过度开发等问题,搞得海岸带生态系统日益“疲惫”,甚至“负担过重”,不修复不行了!你想啊,这海岸带不仅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也是成千上万种动植物的家。
那些渔民大叔啊,海鲜市场的阿姨啊,还有小孩子们在沙滩上堆城堡的情景,都是因为这片海岸带的保护。
所以啊,海岸带的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这不仅仅是修复问题,还是“救命稻草”。
你要知道,海岸带一旦出问题,最先受影响的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比如海水侵蚀,一来二去的,沙滩没了,海岸线后退,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你眼前的美丽海景突然消失,旁边的居民房子都开始“滑”下去了。
那咋修呢?别担心,技术来了!我们得先给“海岸带”做个体检。
像做健康检查一样,先看看哪些地方有病,哪些地方需要修补。
我们可以通过植被修复、人工沙滩建设、甚至是人工湿地的方式来恢复生态。
这些方法呢,可以帮助减少海岸的侵蚀,增强海岸线的稳定性。
就好比人的皮肤出问题了,不能直接抹点药膏,得根据情况来选对治疗方式。
你说这人工湿地,其实就是给海岸带铺一层“保护膜”,这个膜可以像防晒霜一样,挡住风浪侵蚀,把盐碱和污染物吸收掉,给海洋生物提供一个健康的“家”。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纸上谈兵”?不过,别小看这些技术,虽然听上去简单,但每一步都有它的精妙之处。
比如,咱们讲的植被修复,选择的植被必须适应海边恶劣的环境,不是随便种些花花草草就行。
你种个常见的草,海风一吹,立马就死翘翘了。
所以,得选些抗风、耐盐碱的植物,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稳住沙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棉花秸秆堆腐特性及腐熟度评价

关键 词 : 棉秆 ; 堆肥 ; 腐熟度评价 ; 发芽指数
中图分类号 : S 1 4 1 .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2 0 4 3 ( 2 0 1 3 ) 0 2 — 0 3 9 3 — 0 7 d o i : 1 0 . 1 1 6 5 4  ̄ a e s . 2 0 1 3 . 0 2 . 0 2 6
摘
要: 以黄河三角洲地 区棉花秸秆为原材料 , 系统分析 了菌剂 和碳氮 比对棉 秆堆肥过程 中物理 、 化学、 生物学相关特征指标 的影
响, 同时对堆肥进行 了腐熟度评价 。 结果表 明 , 单独使用菌剂处理 效果不 明显 , 单纯加 氮素的处理可 以延长堆体高温( > 5 O ℃) 维持时
间, 棉秆+ 氮肥 + 菌剂( C : N = 2 5 ) 处理的配 比是棉秆快速腐熟 的最优处理 。在 棉秆 腐熟度评价 中 , C / N、 T O C 、 T N 、 T值适宜作 为优选指 标, 口 H、 温度 和 G , i 置 合作为一般性评价指标 。通过试验 , 初步建立 了棉花秸秆腐熟度指标评价体系 , 可为棉秆的堆腐利用提供科学 指导 , 同时充分利用棉秆来改 良土壤 ,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棉秆直接燃烧 向大气排放 的 C O , 总量 。
Th e Co mp o s t i n g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o t t o n S t r a ws a n d Ma t u r i t y Ev a l u a t i o n
S UN Ka i — n i n g YU J u n - b a o , NI NG Ka i GUAN Bo 。 , S ONG S h o u - wa n g e , DI NG Gu a n g - mi n
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

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刘兴华;章海波;李远;代振飞;付传城;骆永明【摘要】土壤团聚体有机质是具有生物、化学活性的土壤有机质组分,在土壤碳库周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黄河三角洲滨海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含量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探讨研究区由潮滩到内陆依次分布的无植被荒地、盐生植被湿地和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分配特征、碳库稳定性及来源.结果表明:在无植被荒地—湿地—旱地过渡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与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可以分为大(微)团聚体表面游离颗粒态有机质(fPOM)、大(微)团聚体内部结合的颗粒态有机质(i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SOM).无植被荒地fPOM、iPOM(250~2000μm)和mSOM的有机碳含量较低;随着盐生植被的生长,湿地土壤中此3种颗粒态有机质的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最高分别达到410.0 g·kg-1、98.8 g·kg-1和18.8 g·kg-1;湿地过渡为旱地后,3种颗粒态有机质的含量逐渐趋于稳定.无植被荒地土壤颗粒态有机质(包含fPOM和iPOM)中有机碳的分配比均低于20%,盐生植被湿地中该组分分配比在41.8%~75.2%,而农业开垦后相同组分分配比均低于54%.不同土壤有机质组分的δ13C值呈fPOM<iPOM<mSOM,且具有盐生植被湿地<旱地<无植被荒地的趋势.综上,黄河三角洲无植被荒地土壤有机质总量较低,主要是以矿物结合态有机质为主的稳定碳库,且受海源有机碳影响较大;湿地植被的生长增加了有机质总量,但同时增加了活性碳库的相对比例,对环境条件的改变更为敏感;玉米和小麦耕作降低活性碳库的相对比例,增加了土壤库的稳定性.【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9(056)002【总页数】12页(P374-385)【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滨海土壤;土壤团聚体;颗粒态有机质;碳稳定性;碳源【作者】刘兴华;章海波;李远;代振飞;付传城;骆永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 264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土壤污染与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浙江临安 311300;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 264003;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 264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 264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 264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全球土壤碳库储量约为2 500 Pg,是大气碳库的3倍,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且周转最慢的碳库[1]。
植物空间分布格局中邻体距离的概率分布模型及参数估计

植物空间分布格局中邻体距离的概率分布模型及参数估计高猛【摘要】最近邻体法是一类有效的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邻体距离的概率分布模型用于描述邻体距离的统计特征,属于常用的最近邻体法之一.然而,聚集分布格局中邻体距离(个体到个体)的概率分布模型表达式复杂,参数估计的计算量大.根据该模型期望和方差的特性,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参数估计方法,并利用遗传算法来实现参数优化,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可以有效地估计的该模型的两个参数.同时,利用该模型拟合了加拿大南温哥华岛3个寒温带树种的空间分布数据,结果显示:该概率分布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美国花旗松(P.menziesii和西部铁杉(T.heterophylla)的邻体距离分布,但由于西北红柏(T.plicata)存在高度聚集的团簇分布,拟合结果不理想;美国花旗松在样地中近似随机分布,空间聚集参数对空间尺度的依赖性不强,但西北红柏和西部铁杉空间聚集参数具有尺度依赖性,随邻体距离阶数增加而变大.最后,讨论了该模型以及参数估计方法的优势和限制.【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6(036)014【总页数】9页(P4406-4414)【关键词】空间点格局;聚集分布;参数优化;遗传算法【作者】高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264003【正文语种】中文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指特定时间内, 植物群落中某一种群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状况[1-3]。
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对于确定种群特征、种群间相互关系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了解种群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种内与种间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4-7]。
按照种群内个体的聚集程度和方式, 种群分布格局一般可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3种类型[8]。
以频度/密度为基础的样方法和以距离为基础的无样地法属于两大类确定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方法[3-5,9]。
植物群落调查实践表明无样地法比于样方法在成本和可操作性两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10]。
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黑碳的分子标志物--苯多羧酸和硝基苯多羧酸

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黑碳的分子标志物--苯多羧酸和硝基苯多羧酸黄国培;陈颖军;田崇国;刘莺【摘要】苯多羧酸法是定量检测黑碳和溶解态黑碳的重要分子标志物法,其中苯多羧酸和硝基苯多羧酸的分离和定量是关键环节。
本文建立了苯多羧酸和硝基苯多羧酸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利用质谱的定性能力解决了部分苯多羧酸和硝基苯多羧酸化合物在缺乏标准品情况下的定性问题。
用 Phenomenex Synergi Polar RP 分离柱,柱温为35℃,流动相为0.5%(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和甲醇,流速为0.5 mL/min,梯度洗脱,以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全扫描和选择扫描模式进行离子阱质谱检测,同时利用串联的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采集三维紫外光谱数据。
在实际样品检测中,14个含3个及以上羧基的苯多羧酸和硝基苯多羧酸化合物获得良好分离。
此方法简化并加快了苯多羧酸法定量黑碳和溶解态黑碳的分析过程,可满足环境样品中黑碳和溶解态黑碳的分析,促进了苯多羧酸法应用的普及。
%The 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 BPCA)method is an important molecular marker method for black carbon and dissolved black carbon quantification while the separ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nitro-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 are the key process. In order to use mass spectrometer to solve the issue of identification of 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nitro-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 due to the lack of the standards of some of the target compounds,a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was pro-posed. It made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easier and faster than using the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and would promote the useof the BPCA method. A Phenomenex Syn-ergi Polar RP column was used. The digestion productions of black carbon and dissolved black carbon were gradiently eluted by the mobile phases of 0. 5%( v/v)aqueous formic acid solution and methanol with the flow rate of 0. 5 mL/min at35 ℃. The determination was conducted by an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er in nega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mode under full scan and selected ion monitoring ( SIM ) modes. Simultaneously the three-dimensional ultraviolet spectra were collected by a photo diode array detector. The LC-MS method was proved to be suitable for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black carbon and dissolved black carbon.【期刊名称】《色谱》【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8页(P306-313)【关键词】液相色谱-质谱;苯多羧酸;硝基苯多羧酸;黑碳;溶解态黑碳【作者】黄国培;陈颖军;田崇国;刘莺【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 26400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 264003;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 26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8黑碳(black carbon, BC)广泛存在于大气、水、土壤、沉积物、高山和极地冰川中,影响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在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等方面有诸多副作用[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2018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8年度开放基金拟资助研究项目8-10项,每项资助经费为3-5万元,研究期限为2年,资助项目总数和经费以重点实验室评审结果为准。
申请方向指南、申请办法及条件要求如下:
一、本年度开放基金优先资助研究方向
1、海岸带(特别是潮间带)沉积物采样工具及环境监测方法;
2、海岸带(特别是海岸侵蚀和河道淤积)风险评估及修复技术方法;
3、大型工程对海岸带(含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评估;
4、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含海岛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与预测;
5、不同区域海岸带生态环境演变驱动力及承载力;
6、海岸带生态环境灾害信息集成及防范管理对策。
二、申请办法及审批手续
1、“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为申请本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的依据。
2、申请者经所在单位同意后填写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于2018年6月20日前寄到重点实验室,同时发送电子版至hqma@。
请在本网站以及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网站()下载申请书及相关规定(“开放课题—文件下载”栏目)。
3、申请项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择优资助,评议结果将通知申请者。
4、获批准的课题申请者需与本实验室签订课题任务书,签字加盖所在单位公章后寄至重点实验室一份,同时发送电子版。
5、本年度开放基金自2018年12月1日起执行,执行时间为2年。
三、申请条件与要求
1、请申请者严格掌握研究项目的体量,要求项目精小,针对性强,保证在两年内完成。
2、课题申请者以研究人员为主,一般应是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
位的科研人员,其它申请者需要有两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的书面推荐。
课题组成员不能做推荐者。
3、资助项目成果要求:至少发表SCI、EI或重要期刊论文(CSCD)1篇,同时提交高质量研究进展报告。
成果发表时,必须标注“本课题得到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开放基金资助(编号: ***)”。
英文标注为:“The project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Key Laboratory of Coastal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nd Ecological Remediation, YICCAS Grant No.: ***”。
4、课题申请批准后,课题负责人应按课题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提交进展报告,课题成果要在实验室学术年会上进行报告或书面交流。
具体执行方法参照《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课题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