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文学
80年代报告文学作品
![80年代报告文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8a9f183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a.png)
80 年代报告文学作品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报告文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涌现出来,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80年代报告文学作品:1.《天堂蒜薹之歌》该作品是由陈忠实所著,记录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个小村庄的调查,描绘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生产方式。
作品中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他们的生活的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农村的一些问题。
2.《黄土高原》该作品是由陈村所著,记录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当地的调查和采访,描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作品中充满了对当地人民的同情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3.《河西走廊》该作品是由杨显惠所著,记录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当地的调查和采访,描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作品中充满了对当地人民的同情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4.《天涯沦落人》该作品是由杨显惠所著,记录了中国城市贫民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些城市贫民的采访和观察,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困境。
作品中充满了对这些人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5.《黄金时代》该作品是由王小波所著,记录了中国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些知识分子的采访和观察,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
作品中充满了对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些80年代的报告文学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48e22e92ec3a87c24128c402.png)
80年代文学一、过程:80年代前期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在较大的范围里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文革文学”的沿袭。
出现对于“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
因此,不少批评家在谈到“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时,并不以“文革”结束作为界限。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
刚刚过去的“文革”,在当时被广泛看作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肆虐”。
因此,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
与此相关,文学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呼唤。
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所提供的“证言”,以及对于“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思考和探究。
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已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更为深入的变革,但还未成为显在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
从总体而言,这几年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的,也大多具有社会—政治的“干预”性质。
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
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与公众的生活和情感的密切关系,是后来不再重视、并为一些人怀恋的“昔日的光荣”。
由于“文革”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艺史的“最黑暗的一页”,文艺的“园地”受到严重摧残而“百花凋零”,因此,“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
在80年代初,人们最为向往的,是他们心目中“五四”文学的那种自由的、“多元共生”局面。
但从80年代前期的中心问题看,所要“复活”的,主要是“五四”提倡“科学、民主”的启蒙精神,和以“五四”为旗帜的、在50至70年代被当作“异端”批判的文学思潮。
【文学考研】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特点
![【文学考研】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69655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69.png)
【文学考研】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特点1.概述(1)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它的沿袭。
(2)“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始于1979年。
在此之前,已有一些作品预示了这种“转变”的发生。
如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和发表于1978年8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征象: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2.阶段划分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1)80年代前期文学界在纷杂的思想文化“发掘”与“输入”的热潮中,寻求反叛“文革”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源。
人道主义的启蒙精神、“现代派”文学等,是集中的关注点。
在这段时间,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与对“文革”的批判、反思有关。
具体表现为:①小说方面,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②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一代的“朦胧诗”创作。
③承接“当代”的传统,戏剧(特别是话剧)主要是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
④艺术观念和方法上更为深入的变革尚未受到关注。
总体而言,这个阶段文学的取材和主题,主要指向社会-政治层面,并大多具有社会-政治干预的性质。
文学承担了政治预言与动员任务,扮演触及思想理论和文学“禁区”的先驱者角色,与公众的生活情感建立紧密关系;不同的政治观念、文学想象,以及权力结构中的利害关系,演化为一系列的论争与冲突。
(2)80年代中期文学界革新能量开始得到释放,创作、理论批评的创新出现“高潮”。
因为1985年发生的众多文学事件,使这一年份成为作家、批评家眼中的转变的“标志”。
这具体表现在:①在文学“潮流”上,有文学“寻根”的提出,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
另外则是“现代派”文学的出现。
第六讲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讲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2fdee70e4a7302768e993929.png)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 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 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 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 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重写文 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 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 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第六讲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 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 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 大致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1976年--1980年--1985年--1989年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 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 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郑义的小说《老 井》、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 的《红高粱》、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 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 《顽主》等。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作家尤其关注文 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 “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文学中性意识和生 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贾 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 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 果。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 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 经验和教训。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 树》。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 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代表 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 “改革文 学”开启风气之作。重要作品:蒋子龙《乔厂长 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 平凹 《腊月·正月》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https://img.taocdn.com/s3/m/74de4ba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1.png)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改革开放的探索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以下是一些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及其代表人物:1、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所遭受的创伤和痛苦。
代表人物有刘心武、叶兆言、冯骥等。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历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代表人物有贾平凹、莫言、余华等。
3、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民俗以及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探索。
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苏童等。
4、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代表人物有路遥、陈忠实、高晓声等。
5、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诗歌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北岛、舒婷、顾城等。
朦胧诗派的诗歌作品注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
6、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原、余华、苏童等。
先锋小说的作品具有实验性质,注重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7、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刘震云、池莉等。
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对于人性的探索。
这些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精神。
除了上述提到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八十年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现象和人物值得关注。
以下是一些额外的信息:1、流浪体小说:流浪体小说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王小波、藏棣等。
流浪体小说的作品以流浪为主题,描写了人在社会中的漂泊和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eaedae1f168884868662d65e.png)
刘索拉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1985) 以第一人称叙述一
个从大学退学去当饭店服务员
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充
满对世事的嘲讽,对世俗价值
徐星
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鄙视,
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在
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感与精
神优越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985)显示着痴人说梦 般的质地,纷乱、拥挤、 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俯拾皆 是,细腻、敏锐的感觉世 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 正常与反常、理性与疯狂 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 在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 动和生命的活力。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b30429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6.png)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在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
1.《天亮了》:作者王朔,以黑色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北京城市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2.《白鹿原》:作者陈忠实,通过对山西平遥县一个家族三代人命运
变迁的叙述,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
3.《海燕窝》:作者张贤亮,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当时妇女在家庭、工
作、情感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4.《沉重的翅膀》:作者龙应台,记录了她在美国留学期间对自由、
民主等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批判。
5.《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王小波,用诙谐幽默而深入浅出地阐
释了自己关于爱情、人生、哲学等问题上非常个性化的看法。
6.《活着》:余华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中国
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在1980年左右问世,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fc1c239dd36a32d73758193.png)
作品在极左政治路线的中国 农村的背景下,刻画了木讷、本 分、勤劳的农民邢老汉的形象。
邢老汉养了一条黄狗,却在 匪夷所思的打狗运动中被枪杀, 而邢老汉也在接踵而至的打击中 死去。
作品刻画出他精神的痛苦和 孤寂,形象地展示了极左政治路 线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控诉 和揭露的同时展现了苦难民间的 情义。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 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致橡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 转向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种 种思考和设想。 “改革文学”由此兴起。
开篇之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创作原则: 小心地不脱离群众,谨守“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的训令,有选择地批 判过去。
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棋王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北方的河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期 新 是 这 而 为 探 潮的的同一对8险化80文文我时于精涌政年朦0年学学国期文神现治 代 胧代创作政的学。的与文诗文作品治文自特文学、学一来体学身点化的伤是方突制创的。的价痕当面破变作审启值文代是传革带美蒙追学文适统相有建是求、学应僵适许构。反8发0文化应多在文思年展学的的显初学文代过自表思著期在学文程身达想不的主、学中发模变同文题改在的展式革于学和革思重内需需前复形文想要在要要 面兴式 学方部规,决时之方等面分律另定期后面都的。,一的的,都呈主这要方。特迅充现导一求面因点速满出倾时有也而。成了思向,
5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巴金、王蒙、茹志鹃等。 他们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五四精神”的再现。
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朦胧派诗人,梁晓声等。 他们的作品中包含对现实的强烈怀疑和否定,7年刘心武发表小说《班主任》,不久卢 新华发表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由此得名。
80年代文学特点
![80年代文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a3086b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5.png)
80年代文学特点1.概述(1)1976年底“动乱”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实现从“动乱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它的沿袭。
(2)“动乱”模式的明显脱离始于1979年。
在此之前,已有一些作品预示了这种“转变”的发生。
如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和发表于1978年8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征象: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2.阶段划分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1)80年代前期文学界在纷杂的思想文化“发掘”与“输入”的热潮中,寻求反叛“动乱”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源。
人道主义的启蒙精神、“现代派”文学等,是集中的关注点。
在这段时间,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与对“动乱”的批判、反思有关。
具体表现为:①小说方面,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②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一代的“朦胧诗”创作。
③承接“当代”的传统,戏剧(特别是话剧)主要是与“动乱”有关的“社会问题剧”。
④艺术观念和方法上更为深入的变革尚未受到关注。
总体而言,这个阶段文学的取材和主题,主要指向社会-政治层面,并大多具有社会-政治干预的性质。
文学承担了政治预言与动员任务,扮演触及思想理论和文学“禁区”的先驱者角色,与公众的生活情感建立紧密关系;不同的政治观念、文学想象,以及权力结构中的利害关系,演化为一系列的论争与冲突。
(2)80年代中期文学界革新能量开始得到释放,创作、理论批评的创新出现“高潮”。
因为1985年发生的众多文学事件,使这一年份成为作家、批评家眼中的转变的“标志”。
这具体表现在:①在文学“潮流”上,有文学“寻根”的提出,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
另外则是“现代派”文学的出现。
②小说上,出现了一批与“伤痕”“反思”小说在艺术形态上不同的作品,如《冈底斯的诱惑》《你别无选择》《透明的红萝卜》。
第七讲 ,8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讲 ,80年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e1bfa541f01dc281e53af072.png)
6、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召 开。邓小平《祝辞》提出: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 ,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 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 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 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 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国伟大人民、 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 术成果。”
这场有关于现代派的讨论,看似是 一场对西方现代派的评价问题,但 实际上是牵涉到中国当代文学打破 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和有意突破的 “试水”。当代作家和研究者不再 满足于原有的创作模式和基调,显 示出对创作个性的追求和对创作自 由的向往。
三、“清除精神污染” 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年初,文 艺界展开了一场“清除精神污染” 斗争活动。
3、关于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也是 文学界关心的。徐敬亚《崛起的诗 群》作了较为全面而准确的概括: 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 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 反对传统概念中的理性和逻辑; 主张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 潜意识。
4、讨论的背景:西方的影响。 从整个文化思潮背景来看,80 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哲学、美学 影响最大、最广、最深的是西方 现代主义,尼采、弗洛伊德和萨 特是对80年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 的西方思想家。
其二,创造主体性从心理结构角度说, 是作家超越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消极 性归属需要和尊重需求而升华到自我实 现需求的精神世界。 从创作实践上说,创造主体性包括超越 性、超前性和超我性,这就是主体对世 俗观念、时空界限及“封闭自我”的超 越,这种超越导致作家精神主体进入充 分自由的状态。
其三,接受主体性的实现包括两种基 本路径:一是通过接受主体的自我实 现机制,使欣赏者超越现实关系和现 实意识,以获得心灵的解放,从而实 现人的自由自觉本质;二是通过接受 主体创造机制,即通过欣赏者的审美 心理结构,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 能动性。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7a153a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d.png)
80年代文学简介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上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学时代之一。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并对后续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80年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社会背景、文学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社会背景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
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充满了变革和矛盾,局势动荡不安。
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表现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作家们开始大胆地揭示社会问题和阶层冲突。
文学流派80年代文学涌现了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分别介绍几个重要的流派: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是80年代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
作家们通过描述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社会现象和人民的苦难。
代表作品有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等。
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普通人民在变革时期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民的感受。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强调对乡土生活深入的观察和真实的刻画。
作家们通过对农民生活、村庄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命运。
《鹿鼎记》和《红高粱》都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
这个流派的兴起,使得文学创作从城市逐渐拓展到了农村和乡村,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元素和创作手法。
后现代文学80年代还涌现了许多涉及后现代文学的作品,这些作品通常具有对传统叙事的颠覆和对语言的创新。
后现代文学以《茅盾文集》等作品为代表,打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和刻板印象,采用了多样化的叙述和非线性的结构。
后现代文学的兴起,将文学作品推向了更为自由和无拘束的境地,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新的篇章。
具有代表性的作家80年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成为时代的缩影,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下面介绍几位80年代的文学代表作家:贾平凹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80年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简述1980年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当代文学简述1980年代文学的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caa305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2.png)
中国当代文学简述1980年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这一时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复兴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国开始经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与开放,这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1980年代初期,一些作家开始以较为自由的文风,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与散文,展现了他们对个体自由、社会问题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些作家包括王蒙、路遥、杨绛等,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19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开始有了时间和机会去阅读、创作与思考。
另一方面,新的文学风格和题材也开始涌现出来。
在1980年代后期,民国时期文人杂志《十月》的恢复创刊引起了当时文坛的巨大反响。
这让许多年轻作家有了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并且借此机会引进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和文学思潮。
这些新的作家们开始关注现代性、自我认同、性别、城市生活等新的题材和问题,并且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形成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学流派。
1980年代后期的中国当代文学,往往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注重实验性与多样性,通过语言、结构与叙事等方面的突破尝试,以及对现实与历史的重新解读与探索,呈现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198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还展现了作家对个体自由、人性、社会现实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同时,这一时期也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重大转变。
80年代文学总论
![80年代文学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709f96f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f.png)
80年代文学总论相对于之前的70年代文学,80年代则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新时期的文学也有一些新的特点,在反省和躁动中继续着自己的旅程。
当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时期大概就是80年代了吧,之前的30年现在都不多提了,90年代则有些乏善可陈陷入衰落,80年代大概是目前当代文学界所共同怀念的那个“黄金时代”了。
不过对于大陆当代的通俗小说来说,90年代中后期才是它刚刚开始迈开步伐的时候,由于国内的特殊状况,这一类别在现当代的发展经受了几次中断,每次都要重头开始发展,这或许是其难以继续前行的原因——没有历史包袱并不意味着能够轻装前进,更多时候意味着在创作和阅读上没有足够的资源凭依,意味着更多地被产业制度所控制。
|新时期文学(制度和活动)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所作的报告,将文革之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这被看做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文革中被毁坏的当代文学体制得到修复和重建,而其第一项工作就是给在文革和十七年文学中遭到批判的作品和作者正名,这杯称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而在文学观上,也提出了“文艺民主”的观点,将口号更改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而最高的标准则是四项基本原则。
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期盼,要求汲取五四时期那种多元共生和精神解放的资源(行吧,反正通俗小说不在“多元共生”的内部),建立一个自由宽容的新时期文学环境。
不过对于文学复兴的想象,一开始就包含了两条道路的分歧,有的人认为转折意味着复归文革之前十七年文学的主流状况,坚持毛所开启的人民(工农兵)文学道路,而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转折意味着复活十七年文学中被压抑的非主流文学,建立和五四时期启蒙文学的关联。
这种内部的分歧造成的则是,50-70年代确立的主流文学已经失去它的绝对地位,一体化的文学格局已经开始解体了。
80年代依然有一些批判运动,但是这些批判活动大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没有形成十七年那样的规模。
而在80年代,文学奖励制度才开始奖励起来,诞生了一些奖项。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ceb0a9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6b.png)
中国八十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时期,它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之一、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形态的变迁。
在这种背景下,八十年代文学在中国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和思想。
八十年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自主性和个体意识的强烈。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对于自由和个人独立思考的追求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主流。
作家们开始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不再受到政治压力的限制。
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真实、生动和直观,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八十年代文学还以批判性思维和反思为特点。
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变革中,人们开始对过去的错误和黑暗进行深度反思,并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批判和剖析。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以及人类的悲剧和痛苦。
它们关注社会的边缘群体和底层人民的命运,强调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八十年代文学还在探索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方面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
他们注重形式的独特性和突破性,通过使用多样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给读者以不同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在八十年代文学中,有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例如,北岛的诗集《蓝色诗选》和余华的小说《活着》都象征着八十年代文学的独特风格和影响力。
北岛的诗歌以简洁、直接的表达方式,深入人心地传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余华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角度和生动的描写,揭示了人在苦难中的尊严和力量。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编八十年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编八十年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4cad7b2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0.png)
□第三編1978年—1989年第十章八十年代文學思潮一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80年代的文学思潮大致以1985年为界,前期以高度政治化的“思想解放”为主,后期逐渐走向反文化性的文化热。
(一)“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80年“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明确提出,对新时期文艺复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实主义的争论:围绕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诸方面问题而展开,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而逐步深入。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特征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潮。
2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3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
4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此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思潮特征: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文学要求回到自身的呼声日渐普遍和高涨,文学在表现时代时如何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是作家们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表现在创作与文艺理论观念上。
2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表现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念发生整体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影响较大的争鸣:1方法年是指1985年和1986年,又被称为“观念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从1984年开始,经过1985年一年的发展,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批评家迅速运用到对新时期文学乃至过去文学的研究实践中。
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化分析等,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谓“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代表性论文有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刘再复的《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下)](https://img.taocdn.com/s3/m/eecee31a10a6f524ccbf8522.png)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
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
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
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启蒙意识2:现代意识(二):80年代文学创作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
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天安门诗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新时期文学”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政治机构
书籍出版机构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对合乎规范的作家作品加以褒奖(p191)
80年代的作家构成(P193)50年代的“复出作家”
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绿原、王蒙、张贤亮、高晓声、刘宾雁、邓友梅......
“知青”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梁晓生、阿城......
文学著译的出版(p197)
“新时期”文学开端《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80年代前期:寻求反叛“文革”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源。
小说
“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诗“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
青年一代的“朦胧诗”
戏剧(话剧)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
80年代中期:旨在离开“十七年”的话题范围和写作模式的“革新”能量“寻根文学”: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探寻
“现代派文学”:倾向于从西方现代文学获取灵感
“第三代”(“新生代”):受“朦胧诗”滋养的“朦胧诗”反叛者
80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文学自觉”小说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诗歌:“诗到语言为止”
理论批评:着眼研究“内部规律”
人道主义思潮(p203)起源:“伤痕文学”
发展
1979年,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话题》
1983年,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制度的“异化”问题》 80年代文学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暂告结束
1984年,“清污运动”
“人道主义”、“异化”、“现代派”
文学历史的“重写”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40年代“解放区”文学和当代50-70年代文学,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发掘、提升在“当代”受到忽视、湮没的作家、流派
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诗歌
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
沈从文、废名、卞之琳、萧乾、朱光潜、李健吾...“京派”作家的创作和批评
胡风、路翎...“七月派”的理论、创作
“孤岛文学”中的钱钟书、张爱玲、穆旦...“中国新诗”派的诗
鲁迅、茅盾、老舍、曹禺...历史地位无太大变化的作家
文学历史的“重写”的目标"走向世界文学"、“文学现代化”“回到文学自身”
主要体现在“现代派文学”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文学、、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
义......
受到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话语”的作家、批评家的质疑与责难,并在1983年“清污运动”中列入资产阶级“精神污染”名单
文学诸样式概况(80年代文学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p213)诗歌:“朦胧诗”
小说
70年代末,中篇小说剧增 ;80年代,中篇、长篇都很多
长篇:《芙蓉镇》(古华)、《沉重的翅膀》(张洁)、《古船》(张炜)、《浮躁》(贾平凹)..... 戏剧
"戏剧危机"
高行健 散文:从”戏剧化“模式中解放,摆脱杨朔式的矫情”诗意“
报告文学
两次高潮
文革结束后不久
80年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