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课程论》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1、课程观念的变化:(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课程观念呈现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3)、强调师生的经验、环境、教材等因素整合的广阔的课程资源新视野(4)、从只关注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2、课程论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及著作):1902年,杜威《儿童与课程》(最早);1918,博比特《课程论》;中国:1989,陈侠《课程论》;198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3、教学观念的变化:(1)、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2)、教学是一种意义建构。
教学其实是要构筑一种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与意义建构的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尝试去理解事物,去探索和建构知识。
(3)、教学是师生主动开发资源,不断创生课程的过程。
(4)、“教”服务于“学”,,服务于学生主动地探索性的学习。
4、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的拉特克;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问世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小课程观与小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分离。
课程和教学相互独立,互不交叉。
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其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分工。
(2)、“大教学观”:教学包含课程。
可称为教学内容所取代,可成熟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
(3)、“大课程观”:课程包含教学。
课程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课程系统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组成其中的可课程实施即教学,教学是课程系统中的一个环节(4)、“整合观”:课程与教学论。
该观念发端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课程与教学是一个有机的共生的整体,即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二者是同一事件的两个角度,两个方面。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1、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1)、教育本质论(2)、教育功能论(3)、教育目的论(4)、师生关系论2、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以心理学作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础,最早源溯于亚里士多德;但真正将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是赫尔巴特。
第三讲_课程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1、行为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 该理论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通过条件反射的规 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消退)可以指导人的 学习行为。 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一 定程度上通过强化提高了知识获得的速度;但行为主 义把人看成是消极被动、完全受环境制约的,把人的 学习简单化、机械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 人文性,容易导致课程设置、编排的僵化,教学过程 缺乏人性。
3、人本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 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 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 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 动精神。对课程编制、教学实施都有启发作 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有: (1)课程设计要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 情境,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2)课程要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材料, 好的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 活有密切关系,并对学生情感的丰富和 理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尊重学生。
4、批判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批判理论又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 马克思主义中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思潮。 霍克海默(M. Horkheimer)、阿多尔诺(T. Adorno)、马尔库塞(H. Marcuse)等是该 学派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J. Habermas)等是该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
真正的知识是要求参与和投入,要求参与变革的行 动,即所谓的“行动实践”。这是一种在对知识进 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成为变革参与者的实践。
5、复杂性科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为: (1)复杂性科学依然坚持实在论的本体论,认为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共同存在; (2)认识论上,复杂性科学属于后实证主义的认 识论,认为主客体不能分离,知识是语境依赖的; (3)从方法论上来说,复杂性科学坚持整体论, 认为应将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3000字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1. 教育学基础:教育学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
教育学的发展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方面的理论基础。
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化等方面,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社会学基础:社会学为课程与教学论提供了关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这使得课程与教学论不仅关注个体的发展,还关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影响。
二、课程理论及其实践1. 课程设计的原则:课程设计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发展性等原则。
这些原则确保了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指明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课程评价的标准。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基于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教育目的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3.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学术性和思想性等要素。
同时,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教学理论及其实践1.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准则,包括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系统性、发展性、主体性、一致性和量力性等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
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通过及时反馈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哲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社会基础
课程子系统
课
课程概念
程
的
基
课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本
理
论
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
系
统
课程设计
反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课程编制
馈 修 改
课 程 操
作
课程实施
过
程
系
统
课程评价
教学子系统
教学的基本概念
教 学
的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基
本
研究任务
理
论
系
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
统
学科发展问题
教育目的分析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目标分析
教育环境分析
教
学
操
学习心理分析
作
过
程
系
统
教学内容设计
反
馈
学习方法设计
修 改
教学方法设计
课堂管理
教学发展性评价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图
《课程与教学论》目录
第一部分 概论 绪论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地位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学科发展问题及展望 第四节 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系统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基础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 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国外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课程概念 第二节 教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课程涵义的变化
反映了对课程本质理解出现新的趋势
重心的转移——由教师“教什么”到学生“学 到了什么”;
视野的拓展——由科目的知识与有计划的活动 到“习得的全部经验”;
焦点的调整——由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 与结果”;
构成的扩充——由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 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课程是经验” ——最能反映课程的本质
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
--团体辅导与团体
团体与团体辅导 团体动力学 团体过程的基本要素 团体中的形形色色
一、团体与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的概念界定 团体辅导的价值 团体的类型
团体辅导的概念界定
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 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 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 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 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支持团体
团体成员经常交流思想和感受,帮助彼 此检验某些问题和忧虑 问题解决范围
自然灾害的受害者 生活局限在养老院内的老年人 亲人正在面临死亡威胁的人 残疾人聚在一起分担他们的感受与恐惧 癌症患者或者其它致命疾病患者
课程是内在化了的经验与体验
课程是个性化的人类共同经验与个体经 验的融合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全部经验的 总和 课程是主体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二、从课程理论的发展看当代课程观念
➢课程必需考虑的三个因素
知识
儿童
社会
课程 设计
学科体系
程度导致理论思潮的分野
➢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
焦点通常是某一话题而不是任何成员的 个人问题,其目的是为参与者提供交流 想法和交流信息的机会 问题解决范围
读书俱乐部 时事讨论 生活风格团体 足球沙龙
课程论名词解释
课程论名词解释课程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和探讨各种课程设计、课程改革以及课程评价等相关问题。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课程论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课程论相关的几个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1.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课程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评价标准的确定等。
好的课程设计能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2. 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而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的过程。
课程改革旨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评估,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课程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手段和策略。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以及案例分析等。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5. 教学资料教学资料是支持课程教学的各种材料和资源,包括课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教具等。
教学资料的选择和使用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6.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指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评价,包括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评价。
学生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感受,为课程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7.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的明确规定和描述。
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的参考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基准。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相应的课程标准,以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斯滕豪斯)——《课程论》
第三编课程探究的形式2020年5月26日《课程论》施良方著读书笔记20:51【背景与总括】泰勒的课程原理影响广泛,前面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总体来说没有摆脱以泰勒为代表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70年代以后课程研究领域发生变化,目标模式受到各种挑战。
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课程问题。
最有影响是是英国学者斯滕豪斯提出的过程模式——课程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结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知识不是学生接受的东西,而是思考的对象,教育要促进学生思考,教师要成为课程研究者。
美国施瓦布提出的实践模式——课程研究应从追求理论转向解决实际问题,而实践种的问题是具体的,不可能只受到一种理论的指导。
西方国家一些学者提出的批判模式——课程内容不只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问题,关注意识形态和经济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过程模式【人物】斯滕豪斯【代表作】《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主要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获得理性自主能力,使人从作为权威的固定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已有知识作为思考的材料,发展理解、负责的判断和批评反思的能力。
1.过程模式的特征使不易事先确定的、分解的目标系统为课程编制的依据,而关注整个课程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是一种研究的过程,贯穿对整个过程涉及的变量、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不断评价和修正;2.将研究、编制和评价合而为一,整个过程是一种尝试,没有确定不变的、必须实施的东西;3.集中关注课堂教学实践,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4.这一过程模式与其说是一个详述编制步骤的模式,不如说是一种编制的思路和思想。
第一节对目标模式的反思目标模式的假设——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反映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目标模式的行动方式:1.具体说明要达到的行为目标(终点)2.具体说明或测验学生已有的行为(起点)3.设计课程、实施课程4.检验学生是否已经达到行为目标【评价】优点——1.有条理、系统的课程编制模式、与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研究传统吻合,以目标的方式把教育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2.提供了教育成功与否的准则——目标的达成,使评价变得简单;3.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分析性地思考,使教师有据可依。
《课程与教学论》阶段测试及答案阶段一(第1-2章)
《课程与教学论》阶段测试及答案阶段一(第1-2章)一、单项选择题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出版《课程》一书,该书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
A、施瓦布B、卢梭C、博比特D、查特斯正确答案:C解析: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是20世纪初的事情。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参见教材P3。
2、在下列科学化课程理论关于教育本质方面的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教育要为儿童生活作准备,学校中的儿童生活是教育目的B、教育即生产C、教育是促进儿童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D、在教育中,学生是“原料”,教师是“工人”正确答案:A解析: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所以A错误。
参见教材P5。
3、下列()不属于博比特关于课程开发具体过程的步骤。
A、课程目标的获得B、人类理想的分析C、教育计划的制定D、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正确答案:B解析: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5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参见教材P6~7。
4、1923年,美国教育学者查特斯出版的()一书中所体现的理论与博比特的思想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
A、《课程编制》B、《科学管理的原理》C、《课程学》D、《课程的科学理论》正确答案:A解析:美国教育学者查特斯出版的《课程编制》一书中所体现的理论与博比特的思想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
参见教材P8。
5、泰勒原理产生于“特定环境条件”下,即“八年研究”,具体来说,这八年是指()。
A、1914—1922B、1924—1932C、1934—1942D、1944—1952正确答案:C解析:为满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找不到工作的大批青年学生的需要,“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长达8年(1934—1942)的实验研究。
6、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北语22秋《课程理论》作业2-学习答案
北语22秋《课程理论》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6 道试题,共 24 分)
1.()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A.选项]课程内容
[B.选项]课程结构
[C.选项]课程类型
[D.选项]课程设计
本题参考选择是:B
2.()艺术是教学语言的辅助手段。
一般分为板书、板演、板画三种形式。
[A.选项]语言
[B.选项]非语言
[C.选项]书面
[D.选项]板书
本题参考选择是:D
3.影响和制约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包括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和教师在教学上的主观追求。
[A.选项]主要
[B.选项]关键
[C.选项]内在
[D.选项]外在
本题参考选择是:C
4.()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他是近代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科学的人,他明确提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不能仅仅凭借经验与习惯,而应具有自己的理论基础。
[A.选项]裴斯泰洛齐
[B.选项]杜威
[C.选项]赫尔巴特
[D.选项]卢梭
本题参考选择是:C
5.“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博约兼顾”、“学思结合”等教学主张出自于《()》。
[A.选项]学记
[B.选项]论语
[C.选项]弟子规
[D.选项]大学
本题参考选择是:B
6.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是()。
[A.选项]教育目的
[B.选项]课程标准。
课程论-第三章 课程的理论基础
(二) 课程自身体现的文化特性
1.课程设计是文化的选择与提升的 过程。
2.课程实施是文化的传递与继承的 过程。
3.课程评价是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的 过程。
第四节 课程论与社会学
一、社会学对学校课程论的意义 课程存在于社会环境中,无法脱离社会
的大环境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 成部分,既受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 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因其具有保存、 传递或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而对社会 发展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影响它所服务 的社会系统。
1.在课程编制时,首先确立折中的文 化观念,即以共同文化为主,确立全国 或地方的基准线,特别是对于核心学科, 如外语、计算机、数学等,要确立共同 文化的水平基准线。
2.在课程开发中,充分发展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以及学本课程(适应学生个别 化学习的课程),以突出亚文化的作用。
3.在课程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各阶层人士 的意见
(二)哲学为课程提供了前提性 意义:课程的本体论基础
它以特定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的理论 来阐明学校活动的性质、意义,并且贯 彻到课程领域,
表现为形成关于学校课程的各种基本理念: 学校课程是什么, 课程的基本价值 终极目标在哪里等等。
(三)哲学为学校课程提供了评判性 工具:课程的价值论基础
对课程的价值评判主要包括:课程实施对象的价值 评判和课程内容的价值评判两大方面。
第五节 课程论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对课程论的意义 心理学理论,特别是人的心理结构论、心
理发展特征论、学习理论,不仅有助于课 程目标与内容的确立、选择与组织,而且 能够为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提供合理的、有 效的方法与模式,促进课程理论与实践的 发展
二、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作用
(一)心理学为课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心理学范 式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2000多年前) 学问题。
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苏格拉底、昆体良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与教学论》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每空l分,共10分)1.辛德等在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互动调适观和——。
2.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或设备。
3.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 的需要,又要顾及、4.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 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5.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的——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每题2分。
共10分)1.“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
( )2.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 )3.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4.除研究法外,讨论法也是一种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 )5.口语化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
( )三、简答题(每题l0分。
共40分)1.什么是教学?2.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3.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4.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20分。
共40分)1.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2.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每空l分。
共10分)1.忠实观生成观2.工具媒体3.内容学生的特点4.结构要素5.学生自学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对 2.错 3.错 4.对 5.对三、简答题(每题l0分,共40分)1.’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课程论-第三章 课程的理论基础
(二)哲学为课程提供了前提性 意义:课程的本体论基础
它以特定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的理论 来阐明学校活动的性质、意义,并且贯 彻到课程领域,
表现为形成关于学校课程的各种基本理念: 学校课程是什么, 课程的基本价值 终极目标在哪里等等。
(三)哲学为学校课程提供了评判性 工具:课程的价值论基础
对课程的价值评判主要包括:课程实施对象的价值 评判和课程内பைடு நூலகம்的价值评判两大方面。
1.对课程实施对象的价值评判主要涉及人的本性, 追问人的本性是什么?有没有教育的可能性?对人的 本性的评判不同,课程内容的选择、编制方式、教 学方法也各不相同。
2.对课程内容的价值评判主要涉及知识的价值,追 问什么知识最有用?对知识的价值判断是确定大学 课程范围、选择课程内容的基础。
(四)哲学为课程提供了直接性 根据:课程的认识论基础
(三)将课程看作一种学科形态的课程 理论时,所要做的是构建出合理的课程 理论,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假设,并从不 同的知识领域和实践中获得根据,这样 可以促进课程理论的合理化。
(四)课程的知识领域。课程的知识领 域是决定课程理论本身与外部界线的基 本尺度。
第二节 课程论与哲学
一、哲学对课程论的意义 首先,个体总是带着自己特定的哲学观思考、研究和
(二)以亚文化为主的文化取向 视野下的课程观
1.课程应从分析文化变量入手,再到分析 文化常量 ;
2.课程应从集权制转变到分权制。 3.课程应从注重文化同质转向注重文化异
质。 4.课程应从精英主义转变到各阶层参与。 5.应重视课程编制中的冲突与矛盾。
(三)折中的文化取向视野下的 课程观
实践课程。 其次,课程的许多问题,尤其是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施瓦布)——《课程论》
2020.06.02 《课程论》施良方著读书笔记第九章实践模式▪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于1969年开始发布一系列关于实践的课程探究模式的一系列文章,引起极大反响。
▪针对传统的理论的课程探究模式提出的第一节实践与理论的区分▪施瓦布提出了实践的课程探究模式的三个基本假设:•课程领域目前的研究模式无法维持且难以对教育作出重大贡献,需要新的原理来应对课程领域的问题和多样性•其走向穷途末路的原因在于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错误地依赖理论•复兴的希望在于从理论追求转向另一种运作方式“实践-准实践-择宜”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区别:•目的上——理论的目的是一般的、普遍的知识,是持久、广泛、真理性与可证明的知识;实践的目的是对各种可能的行动作出抉择;•研究对象与内容——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一般的普遍的,内容是科学的、数学的;实践的内容是具体的、特定的,受环境影响的;•问题来源——理论问题产生于心态,产生于已经确定的抽象的理论体系;实践的问题来自于实际的情况或疑难问题;•方法——理论的方法受指导性原理的控制,决定了问题的提出与形成,材料的收集与解释;实践的方法更多采用审议的程序第二节对传统的“理论”探究的批判一、关于一般意义上的原理危机的诊断在一般的理智活动领域(包括教育领域)里有以下六种逃避:1.位移——逃避自身的领域2.上浮——从关于本领域研究对象的论述转向本领域论述的论述3.下沉——试图回到研究对象的原始状态4.旁观——使自己站到旁观者、评论者、史学者以及专门批判别人的批判者的位置5.老调重弹——用新的语言复述过去的知识,而并没有增添任何新东西6.为争论而争论——为了辩论的生理或纯粹个人的偏见二、关于课程领域原理危机的诊断1.位移——逃避自身的领域——60年代课程改革中学科专家贡献较多而课程专家贡献基本为零2.上浮——从关于本领域研究对象的论述转向本领域论述的论述——模式、元理论、元元理论较多,而很少关注课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和障碍3.下沉——试图回到研究对象的原始状态——课程领域基本不存在4.旁观——使自己站到旁观者、评论者、史学者以及专门批判别人的批判者的位置——关于课程的历史、论文选集、评论和批判5.老调重弹——用新的语言复述过去的知识,而并没有增添任何新东西——不断重述泰勒或杜威的理论6.为争论而争论——为了辩论的生理或纯粹个人的偏见——凭借个人偏见的争论不少施瓦布所使用的逃避,是一种中性词,6种逃避不应受到同等程度的指摘,如4、5、6则无用,123若负责任的话也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2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1、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要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得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 要把课程看作满足学生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的 自由解放的过程,课程重点应该从教材转到学生 个体。
Ausubel
在课程编制时:
逐渐分化原则:考虑各概念之间的包摄性 和概括性程度,组成有层次、有关联的系统。先 呈现一般性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呈现具 体的概念。以有利于学生的概念同化。
整合协调原则:对于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 相矛盾的,难以同化的新内容,或者课程内容无 法按纵向的形式组织时,便采用这个原则。使学 生对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有 关概念的异同,清除可能引起的混乱。
1. 行为主义与课程
• 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华
斯
生
金
纳
1. 华生的经典行为主 义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
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
标就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 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 课程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 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课程目标越具体、 越精确越好。
行为主义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表现在: (1)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强调行为目标; (2)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到繁的积累; (3)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 (4)主张采用各种教学媒介进行个别教学; (5)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 (6)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
《课程论》大纲+绪论
2.“道-法-术”的教育学分支学科体系划分
教育“道”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学、教育哲学、元教育学、教育学史
教育“法”学:课程论、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学、教育心理
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人类学
教育“术”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技术学、教育
(二)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1.课程论的对象观 理解课程论定义的关键是理解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教育大辞典》的界定并 未明确指出课程论的研究对象。课程论对象观有以下三种: “课程”说: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的学问。 “课程规律”说:课程论应探索课程现象较深层次的普遍的规律。 “课程问题”说:课程论应研究课程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各类和各层次问题。 在以上三种课程论对象观中,“课程问题”得到我国学者的普遍认可。 2.课程问题的层次 课程理论层:关于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是人们对课程的最根本认识, 通常由思辨性的命题、概念化的观点及其论证构成。例如,课程的本质,课程的 价值,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等问题。 课程实践层:关于课程设计或开发的探讨,通常由一些操作性很强的原则、 要求、步骤、方法等的说明和规定构成。例如,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规 划,课程实施的步骤,课程评价的技术等问题。 三、课程论的学科品格 (一)课程论的基础理论品格 课程论是追问课程本质的解释之学,探讨课程的基本问题。 课程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课程论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流派。 (二)课程论的中介学科品格 课程论是规范课程开发的价值之学,探索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论。 (三)课程论的实践应用品格 课程论是改进课程实施的实用之学,研究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 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学科地位之辨 课程论与教学论同属教育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二者所关注的课程问题和 教学问题也是密切相关。学界对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以下四种观点: “大课程”观:课程是教育实践过程,在时间上包含教学;教学论应归入 课程论的范围之内。 “大教学”观:课程是教学的内容,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部分。 并列论:课程论和教学论是教学学领域内的两门各自独立的学科,各有各 的对象和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1(前言、第1—4章)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1 (前言、第1—4章)一、填空题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 心理 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 日常 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钦斯特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出人性的共同要素,为培养这种“永恒”的人性服务。
6.课程设计的含义是指按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 (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生态整合取向试图把课程的三大来源,即学科内容、学习者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兼收并蓄。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二、单项选择题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 A ),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课程理论的构建——《课程论》
2020.0607 19:39 《课程论》读书笔记第十一章课程理论的构建着重探讨课程理论本身的构建,课程理论与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及课程理论发展的趋向第一节课程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一、早期的课程理论•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课程领域最著名的论文之一,也是最早系统阐释课程问题的、能称之为课程理论研究的著述。
但课程理论在此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博比特——《课程》可被视为课程理论构建的起点,科学的课程理论构建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将工业科学管理原则运用于课程领域,提出活动分析法根据博比特1924《怎样编制课程》可以把课程编制归纳为:1.对人类经验的分析2.工作分析3.推导目标4.选择目标5.制定详细计划课程科学化运动,提出课程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领域,孕育了以目标为中心的课程编制模式,使课程研究具有了体系化的倾向,使课程理论初具模型•杜威也涉及了课程理论,但没有尝试构建课程理论《儿童与课程》、《教育科学的资源》等,对课程理论影响很大督促把课程中知识与学生有关的人类经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知识二、20世纪中期的课程理论早期关于课程问题的许多讨论,并不关注课程理论本身。
从20世纪40年开始课程专著逐步有意识地讨论课程理论的问题。
•最早有关课程研究与理论问题的重大讨论时1947年在芝加哥年会上展开的。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这一时期研究成果的杰出代表。
泰勒的课程原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立的条件,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了。
•至60年代有意识地构建课程理论已明显地反应在一些有关课程的论述当中•20世纪中期以前的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方案的努力多于理论的构建,研究者并未着力探讨课程理论的一些基本范畴,各自制定各自的方案,在60年代才明确,在80年代更突出三、现在的尝试由于课程理论者对课程及课程理论理解不同,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不同,理论基础不同等,导致对课程理论构建的见解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17 20:32 《课程论》施良方著学习笔记第一编课程的基础课程的基础:影响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基本领域-课程的基础学科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提法:•泰勒:课程目标的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坦纳夫妇、塞勒——有效课程的基础是社会、学生、知识•劳顿、史密斯、洛瓦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泰勒与理查兹——学科内容、学生、环境、教师以及组合的关系——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黄炳煌——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知识之结构了解课程的基础学科有助于对课程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思考,在实践工作中少走弯路。
只有在对课程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课程关系有较为全面了解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明智的课程决策。
因此,对课程的三个基础学科从历史的考察、现代理论流派的分析以及他们对学校课程的影响几个维度,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理论框架。
1.课程与心理学(教育要促进个体发展,需要了解个体的发展及其学习过程的本质)1.心理学与课程关系的历史考察•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心理学引入对教育的讨论——按儿童年龄阶段划分教育的阶段并设置相应课程灵魂是生命之源、能动的本源;灵魂的组成部分:植物的——体育、动物的——德育、理性的——智育。
主张和谐发展,但提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发展理性官能。
•形式训练说(形成于17C,盛行于18C和19C)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代表人物:洛克人天生具有诸多能力,但只有经过锻炼才能获得能力和技巧。
人的官能像身体一样能通过锻炼得到改进。
设置课程不是为了学科本身的价值,而是在于这些学科对心智的训练价值。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最早真正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人。
否定心灵的与生俱来的官能,认为心灵的发展是以与环境接触而获得的观念构成的。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观念及其相互关系。
提出统觉——把分散的观念联合成一个整体,用已有的观念去解释和融化新观念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官能,而是提供适当观念充实心智;官能心理学只重视课程的训练作用,而观念联合论重视课程的选择和内容的扩充(根据儿童多方面兴趣选择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整体,兴趣能使新旧观念联合起来);注重教材的排列和教学的步骤•【评论】官能心理学与观念联合论及建立在这两种心理学基础上的形式训练说与实质教育论,曾经产生重大影响;但处于前科学阶段,缺乏科学依据。
杜威:形式训练说提出的天赋官能是一种玄想,事实上不存在,离开具体内容谈一般能力的训练是荒唐的;赫尔巴特认为心是由课程内容巩固成的,教材的序列具有重要影响,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
杜威批判教育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也批评教育是从外部塑造的工作。
认为教育是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形式训练说是一种经典的学习迁移的学说。
与实质教育论成为对立的局面。
桑代克做实验调查,发现因某些学科引起的理智能力的提高极为有限。
选择哪些课程应根据这些课程可能会产生的特殊训练,而不存在哪一门学科在一般能力迁移方面更优越的问题。
2.当代心理学流派与学校课程1.行为主义与课程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经典行为主义强调反应之前的刺激【主要观点】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是预见和控制行为;分析可观察到的事实,研究引起有机体做出反应的刺激。
把刺激和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
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
课程的目的就是提供刺激以引起学生的反应,课程目标越具体越好。
博比特的《怎么编制课程》反映的最明显。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强调反应后的刺激即强化,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主要观点】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教育工作者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主张把课程目标与内容分解成小单元,按照逻辑顺序排列,一步步通过强化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达到课程目标。
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总结】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学校课程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课程与教学目标——行为目标;课程内容——由简到繁的积累;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教学媒介进行个别教学;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主张开发教学技术;赞同教学绩效、成本效应分析和目标管理等做法。
60、70年代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一致:用外显行为陈述目标、目标有层次结构。
但行为主义过于依赖实验室学习的分析,把人的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
且课程目标应当用行为的方式进行界定的观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
不能指导复杂的学习如认知和态度的形成。
二、认知心理学与课程20世纪50年代后产生一场认知革命。
【主要观点】认知心理学强调:学生的行为始终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
其研究对象是学生处理环境事件的内部心理活动并试图解释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
不关注行为发生的频率而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代表人物1:布鲁纳主要观点:认为思维方式是各门学科所使用的方法的基础。
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能够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让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主张螺旋式课程。
“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上,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到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
”关键在于学科呈现的方式应同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合,使这些基本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扩展,再扩展。
布鲁纳的观点促使人们思考最佳的学科结构的问题。
代表人物2:奥苏伯尔主要观点:奥苏伯尔则使人们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他认为在设计课程时,最重要的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只有当学生把课程内容与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课程内容要是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的。
奥苏伯尔用同化作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要使课程设计符合同化理论,就要对每门学科的概念加以鉴别,按照概念的包摄性、概括性、组织成有层次、相互联系的系统。
先呈现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呈现越来越具体的概念。
要求课程编制遵循逐渐分化和整体协调的原则。
二者的区别:布鲁纳强调归纳法;奥苏伯尔注重演绎法。
不同的课程设计原理导致不同的教材体系。
总结:认知加工理论对课程设计的影响——•课程内容主要由概念、命题和结构等组成,由课程工作者设计而成•课程内容要按照一定的结构呈现,使前后呈现的内容具有逻辑联系•短时记忆加工信息容量有限,当课程内容超出容量时,学生就要通过复述保持短时记忆内容,从而限制他们使用其他信息加工形式,使学习受挫。
•60年代后以认知心理学主导的课程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
古德莱德:“大多数学生没有从事问题解决的人物,而只是被动、机械的任务。
极少要求学生从事任何具有首创性的任务或者创造他们自己的产品。
总之学校很少有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只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设计课程,把认知学习等同于学校教育是一种致命的错误。
这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攻击的突破口。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课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
【主要观点】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学生学习的起因即学习的情感、信念和意图——这些是使一个人不同于另一个人的内部行为。
如果课程内容对学生没有个人意义,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
代表人物:罗杰斯教育工作者认为只要把课程设计好,教学方法合适,学生就会很好地学习。
但意义并不内在于课程,而使个人赋予的。
怎样设计课程并不重要,重要的使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
学生的自我实现使课程法定的核心。
课程使满足学生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
课程对学生是否有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因素。
课程要为学生提供促使他们学习的情境。
当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他们达成目的有关时,学习科目的时间会大大减少。
课程改革要关注的是什么课程内容对学生最有意义?学生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投入学习?【评价】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时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些强调合成课程。
行为主义者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强调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的必要性。
但在课程中如何把个人生长与学科必要知识技能结合有很懂困难。
第三节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课程必然涉及两个心理学成分:•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是如何组织的•要不断改变学生对世界的看法,有知识组织变化的模式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反映在课程编制过程的各个方面•课程目标受到时候政治经济等因素规定,但心理学原理有助于确定表述目标的形式或确定目标能达到何种程度;•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有几个原则: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具有重要作用;问题激发思考,要鼓励学生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的难度应超出现有水平同时又能努力解决的。
总之编制课程内容不仅要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而且要考虑知识对叙述思考能力提出的挑战的难度。
•课程编制中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难以抉择。
杜威看来解决的办法是”改造教学材料,使其心理化,把教材作为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素来考虑。
“????泰勒在分析逻辑程序和心理程序的关系后,提出课程组织的三个原则:连续性——直线式地陈述课程内容顺序性——后继内容以前面内容为基础,同时不断增加广度和深度整合性——注意各门课程的横向联系,并把行为与课程内容同意起来。
也许要再去读一读泰勒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