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适用学科高中语文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适用区域通用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知识点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
2、学会辨析特殊句式,并懂得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难点文言特殊句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前面两讲中我们已经讲解了文言实词和虚词,本讲当中我们讲解另一个和文言文紧密相连1、用“者”、“也”表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格式:……者,……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格式:……者……。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
格式:……,……者也。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格式:……也。
(5)“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格式:……,……。
2.用“为、乃、即、则、皆、必、诚”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否定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其中“是”表判断,而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考点/易错点2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导读: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判断句被动句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1、“……者……也”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也”式。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者,……”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4、“……,……”式。
“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为……”式。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特点,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培养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传统文化,培养团队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的特点并翻译。
2、难点:掌握宾语前置句的三种类型,提升翻译能力。
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学完了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一些文言知识,但没有掌握其中特殊句式的规律,缺少自我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
2、每组选一名同学展示预习成果,同时实物投影预习学案。
3、老师适时补充知识点,课堂精炼试题。
4、高考题演练,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文言文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难点,要理解一篇文言文,就必须掌握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请大家回顾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特殊文言句式有哪些?(2)老师介绍《考试大纲》要求:(幻灯展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层级B)考查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考试题型:翻译题(3)回顾教材,学生分组归纳、整理文言特殊句式的一般特点、规律,完成预习学案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前展示预习成果,实物投影预习学案老师适时评价,其他组同学质疑。
(4)板书总结规律判断句:者……也者者也也为乃即则皆非是无标志被动句:于、见、见……于、受……于、为、为……所为所、被、无标志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之”“是”为标志(5)课堂精炼1、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判断句式——以“……也”结尾【教学目标】1. 理解判断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判断句式。
【教学重点】1. 判断句式的概念。
2. “……也”结尾的判断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判断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判断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判断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判断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以“被”字开头【教学目标】1. 理解被动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被动句式。
【教学重点】1. 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被动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被动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被动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被动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教学目标】1. 理解省略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1. 省略句式的概念。
2. 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省略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省略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省略句式,并改正错误。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文特殊句式,如疑问句、否定句等,为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做铺垫。
1.3.2 讲解: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分类。
1.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特殊句式的特点。
1.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各个特殊句式。
第二章:倒装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倒装句。
2.2 教学内容倒装句的定义。
倒装句的分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2.3.2 讲解:讲解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2.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倒装句的特点。
2.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各个倒装句。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被动句的定义和特点。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被动句。
3.2 教学内容被动句的定义。
被动句的特点。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3.3.2 讲解:讲解被动句的定义和特点。
3.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被动句的特点。
3.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被动句。
第四章:省略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省略句。
4.2 教学内容省略句的定义。
省略句的分类: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兼语省略。
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回顾前三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4.3.2 讲解:讲解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4.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省略句的特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判断方法。
难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图片和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判断方法。
3.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4.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翻译和判断。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程度和翻译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例1:宾语前置句例2:定语后置句例3:介词结构后置句2. 找寻相关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特殊句式案例库:收集和整理各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 在线学习资源:推荐相关的在线课程、论坛和学习网站,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渠道。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和识别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和用法。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举例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第二章:判断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判断句的结构和用法。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判断句表达思想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结构。
分析判断句中的系词和表语的使用。
2.3 教学方法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讲解判断句的结构和用法。
引导学生进行句型转换和造句练习。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被动句表达被动意义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中被动句的结构和特点。
分析被动句中的被动词和被动标记的使用。
3.3 教学方法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讲解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
引导学生进行句型转换和造句练习。
第四章:倒装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结构和用法。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倒装句表达思想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中倒装句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分析倒装句中的倒装词和倒装标志的使用。
4.3 教学方法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讲解倒装句的结构和用法。
引导学生进行句型转换和造句练习。
第五章:省略句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特点和用法。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省略句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结构和常见情况。
分析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和替代词的使用。
5.3 教学方法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讲解省略句的结构和用法。
引导学生进行句型转换和造句练习。
第六章:疑问句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疑问句的结构和用法。
培养学生运用疑问句提问和表达疑惑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中疑问句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分析疑问句中的疑问词和疑问标志的使用。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特殊句式的辨别和正确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例句进行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辨别和运用各种特殊句式。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各种特殊句式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特殊句式的运用。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3. 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知识。
4. 鼓励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用于讲解和练习特殊句式。
2.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例句。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言文材料和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和翻译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结尾的句子表示判断。
2. 被动句:用“被”、“受”、“遭”、“由”等表示被动。
3.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5. 疑问句:用“何”、“胡”、“安”、“焉”等表示疑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识别和翻译。
2. 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和用法,疑问句的用法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用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分析: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用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翻译练习:布置课后翻译练习,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文献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文化讲解: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背后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材,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倒装句和省略句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定义和例句。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讲解特殊句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案示例:一、判断句1. 定义:判断句是用来判断事物性质、状态或关系的句子。
2. 结构:主语+ 判断词+ 宾语3. 例句: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被动句1. 定义:被动句是表示主语被动接受动作的句子。
2. 结构:主语+ 被动词+ 宾语3. 例句:“夫子哂之。
”三、倒装句1. 定义:倒装句是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位置的句子。
2. 结构:谓语+ 主语3. 例句:“夫子居于卫,颜回问曰:‘卫君待子而君之,子欲以君往乎?’”四、省略句1. 定义:省略句是省略掉句子中某些成分的句子。
2. 结构:省略成分+ 剩余部分3.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五、疑问句1. 定义:疑问句是用来提问的句子。
2. 结构:疑问词+ 谓语+ 宾语3. 例句:“子路问:‘君子成人之美,而成己之恶乎?’”六、祈使句1. 定义:祈使句是表达命令、请求、劝告、禁止等语气的句子。
2. 结构:祈使词+ 宾语(有时省略)3.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七、并列句2. 结构:句子1 + 连词+ 句子23.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八、转折句1. 定义:转折句是表达两个意思相反或相对立情况的句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特殊句式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结尾的判断句。
2. 被动句:以“被、受、遭、蒙、让、见、于”等字表示被动。
3. 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5.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疑问代词作兼语、疑问代词作主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语法功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言文例句,让学生加深理解。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分析:分析经典文言文例句,引导学生理解特殊句式的实际应用。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5.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练习题:设计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过程。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文献阅读:推荐一些文言文作品,让学生阅读,进一步巩固特殊句式的知识。
3. 文化讲解:介绍一些与文言文特殊句式相关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2)学会通过关键词、语法结构等方法判断特殊句式。
2、难点(1)准确理解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法规则和翻译方法。
(2)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灵活运用特殊句式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文言文,让学生尝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引出特殊句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判断句(1)常见的判断句标志词,如“者……也”“乃”“为”“则”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无标志词的判断句,根据语意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1)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如“于”“为……所”“见……于”“被”等。
例如:“受制于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忠而被谤。
”(2)无标志词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3、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2)谓语的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例如:“投(之)以骨。
”(4)介词的省略例如:“林尽(于)水源。
”4、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即“操何”)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③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背景介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掌握这些句式对于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殊句式1.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某些词语。
例如:•以德服人,不以暴制人。
(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组成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并列的意思,或者是为了强调句子中的某一部分。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两个并列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两个并列的句子)3. 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省略句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简化句子结构,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省略了“不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省略了“以德”)4.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在句子中使用名词或动词的-ing形式作为独立主格,表示一个与主句有关的补充说明。
在文言文中,独立主格结构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表达原因、结果、条件等。
例如:•吾闻其语而喜。
(独立主格结构为“其语”)•吾见其人而怒。
(独立主格结构为“其人”)三、练习题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倒装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以德服人,不以暴制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并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3.下列句子中,哪些是省略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
2017 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 ,例如:“是寡人之过也”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例(1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一)结构被动句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二)意念被动句例(1)洎牧以谗诛(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判断句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3.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4.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52级3级部语文组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例: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11年天津)2、(08广东)时有与(周)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周)访,(周)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3、(13年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4、(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答案提示1、都急切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2、皇帝没有怪罪他。
3、注意关键点“谘”的解释和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谁可补者”(中书令可补者谁?)的翻译即可。
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中书令)合适补任的人为谁?4、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二、省略句1、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使令性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之为兼语。
文言文中的兼语常常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2.省介词宾语及动词宾语。
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与”等。
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词后的宾语常常被省。
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3、省略介词(“于”“以”)如: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4、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一定补出主语。
以免造成误解。
【重要特征】(1)文言文中宾语省略,多在介词之后。
(2)省略的宾语多为代词“之”。
(13年全国卷)1、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使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2. 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3. 典型例句分析。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和特点。
2. 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2. 典型例句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特殊句式。
2.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2. 讲解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三、典型例句分析(15分钟)1. 展示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判断特殊句式。
2. 讲解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判断和翻译判断句。
2. 判断和翻译被动句。
3. 判断和翻译倒装句。
七、教学重点1. 判断和翻译判断句。
2. 判断和翻译被动句。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1.1 特殊句式的定义1.2 特殊句式在高考文言文中的重要性1.3 学习特殊句式的目标与方法第二章:判断句2.1 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2.2 判断句的构成要素2.3 判断句的用法与例句2.4 高考文言文判断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三章:被动句3.1 被动句的定义与特点3.2 被动句的构成要素3.3 被动句的用法与例句3.4 高考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四章:倒装句4.1 倒装句的定义与特点4.2 倒装句的种类与用法4.3 倒装句的例句与分析4.4 高考文言文倒装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五章:省略句5.1 省略句的定义与特点5.2 省略句的构成要素5.3 省略句的用法与例句5.4 高考文言文省略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六章:疑问句6.1 疑问句的定义与特点6.2 疑问句的构成要素6.3 疑问句的用法与例句6.4 高考文言文疑问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七章:否定句7.1 否定句的定义与特点7.2 否定句的构成要素7.3 否定句的用法与例句7.4 高考文言文否定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八章:夸张句8.1 夸张句的定义与特点8.2 夸张句的构成要素8.3 夸张句的用法与例句8.4 高考文言文夸张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九章:比喻句9.1 比喻句的定义与特点9.2 比喻句的构成要素9.3 比喻句的用法与例句9.4 高考文言文比喻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10.2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解题技巧10.3 练习题与答案10.4 拓展阅读与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其特点是通过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进行判断来表达意思。
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判断句时,可能会对其中的判断词和判断形式感到困惑。
二、被动句的定义与特点: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别人对主语施加的。
学生在理解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时,可能会混淆主语和动作承受者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堂导入在前面两讲中我们已经讲解了文言实词和虚词,本讲当中我们讲解另一个和文言文紧密相连的内容,那就是句式。
每一篇文言文都是由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构成的,充分掌握好句式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具体有哪些特殊的句式。
二、复习预习孔子云:“何陋之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属于哪种文言现象吗?三、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用“者”、“也”表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格式:……者,……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格式:……者……。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
格式:……,……者也。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格式:……也。
(5)“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格式:……,……。
2.用“为、乃、即、则、皆、必、诚”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否定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其中“是”表判断,而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考点/易错点2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格式:谓语+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格式:见+谓语。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格式:见+谓语+于。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格式:受+谓语。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加“于”。
格式:受+谓语+于。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格式:为+动词。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格式:为……所……。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
格式:……为所……。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格式:被+动词。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考点/易错点3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
(2)省略介词”以”。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考点/易错点4 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二)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
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否、非】+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三)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
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格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
格式:中心词﹢之﹢定语。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四)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
格式:格式:动(形)+于(“乎”,相当于“于”)+宾(名/代)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格式:动+以+宾语(名/代)四、例题精析【例题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常痛于骨髓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③群臣侍殿上者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①状语后置句②定语后置句③定语后置句④被动句【解析】把握常见句式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