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试用,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属吏。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
察举实行之初,选拔人才颇有成效,但沿用既久,弊病日生。
东汉后期,察举为世族大家所掌握,弄虚作假,浮夸勾连,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五经”或“四书”文句为题,阐释义理。
“五经”题须依据宋元人的注疏,“四书”题则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和“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均指侯爵。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
C.古代在人的称谓上,有尊称,如君、公、仆、足下、陛下等;有谦称,如寡人;有贱称,如“竖子”。
D.旧时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就是幺叔或幺爸。
3.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少年时代。
B.六合指古代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相适合。
C.人定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21时到23时。
D.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衿,古式的衣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代君王、尊亲为显示威严,规定说话和、行文时避免直呼或直写其名,应代以它字。
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写作时改“民”为“人”,如《阿房宫赋》中的“剽掠其人”。
B.《滕王阁序》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C.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不同。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
2、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关系 “先”表示。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时到时。
10 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11 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 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年,是属人的本命年。
12 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时,也就是现在的时到时。
13 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
14 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 古代授官叫、, 降官贬官叫、。
16 汉代郡的长官称 ,隋唐州的长官称,宋代州的长官称,明代府的长官称。
17 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 居于九州之首的是州, “”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 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 写出“五岳”的名称、、、、。
19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20 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 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21 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上班叫“点卯”,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按照地支的顺序,相当于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
B.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谷雨;一季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仲春时节,山花烂漫。
C.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传统说法是属鼠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也是属鼠人的本命年。
D.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丑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2.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3.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A.①赛龙舟②赏月③祭土神④观花灯B.①祭土神②观花灯③赛龙舟④赏月C.①祭土神②赏月③赛龙舟④观花灯D.①赛龙舟②观花灯③祭土神④赏月4.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5.在“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看到贾元春出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 )A.年兽B.爆竹C.宫廷净鞭D.算盘6.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1)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含答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含答案)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
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如“英宗”就是年号。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1.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4.《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6.7.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7.“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8.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9.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11.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2.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13.“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14.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附答案
20级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依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镁)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镁,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⑪⑬C.①②④⑧⑨⑭D.③⑤⑥⑩⑫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全集分类150题_165
古代文化常识全集分类150题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2020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五 古文化常识题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专题五古文化常识题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作业一、对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拾遗,官名。
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
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选A 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选B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2020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一)
2020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一)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 “权” 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答案:D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3.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
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答案:C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辽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2020年古文化常识测试题汇编
古文化常识测试题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古代,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指称有所不同。天子死 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青 年人病死的则称“残”。
B.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称 “四部”。“经部”收儒家经典著作,“史部”收历史著作, “子部”收先秦百家著作,“集部”收历代作家作品。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 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A
古文化常识测试题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 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 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 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 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 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另外古时,公卿也 指丈夫。
C.“武库”,古代官名。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 ,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 ,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 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B。先帝不能指前朝的皇帝。现任皇帝之 前的已故的皇帝,与现任皇帝同朝。
古C(文化“常武识库测试”题,39 是指古代储藏器物的仓库。汉代置武库
下 署列 ,对 有文 武中 库加令点丞词,语掌的藏相兵关器内。容本的属解 执说 金, 吾不 ,正 晋确 以的 后一 属项 卫是 尉,A历.“本代纪因”之简,称到纪宋,代是才中废国。古明代置纪武传库体司史,书属中兵的部帝,王清 末废传。记也。有始称于誉司人马的迁学的识《渊史博记,》干,练在多该能书的中意,思历。代)的帝
2020高考二轮复习:文化常识专练
2020高考二轮复习:文化常识专练1、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韵文体裁,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传”是指人物传记。
C.《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尖锐复杂的兼并斗争和谋臣策士往来游说的言行。
D.《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所谓“年号”,即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的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中国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演出等事务。
3、下列诗句中的加粗词,表示“成年”意思的一项是( )A.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唐·陈陶)B.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
(唐·李商隐)C.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
(宋·曹勋)D.富家生女才及笄,阿官门前筑新堤。
(宋·林光朝)4、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位称呼。
B.“郎中”本是君王侍从官的通称。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博士,中国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一般由朝廷名望大臣担任。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的“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表示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科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B.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土,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
明清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古代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
封事是一种密封的奏章。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 内容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制诰,皇帝的诏令。
知制诰, 奉命草拟诏令之意,后用作官名。
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 书。
•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 “总角”“豆蔻”“耄耋”等。
•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 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 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 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 《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 D(《论语》不是“六经”,《乐经》后来亡佚[yì]了, 就只剩下了五经 )
• 14. 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耆[ qí]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 “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学 派不同。
•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 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 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 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 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 4.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 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
• 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 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从“薄 父死山阴”的交待来看,薄姬的父亲不是官宦,也不 是读书人,只是个普通的百姓而已。
•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 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 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 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D(错误在于“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而是 被“预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 储君”)
•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 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 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 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 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 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 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 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 B “南面” 意为“面南”,即称帝之意。
• 9.(2015高考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 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 伯、子、男五种。
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古时汉 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代称儿童时代。束发是男子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 成一束,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jī] ”,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 B.《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 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 的书。
•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 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 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 D.“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 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 地时常见的做法。
• B.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左迁是贬官。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 《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 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 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 皇帝的年号。
•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 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 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 岁或十二年。
•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 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 种称号。
•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 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 中的称举人。
• C.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 及第”称号。
• D.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 谥号。
• D.《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 “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 传”“表”“书”五部分。
• C 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 18.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 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 些事项。
• B.“悬壶”,即悬壶济世,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
•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 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 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文中的“嘉 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 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 8.(2014·大纲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 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 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 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 A.《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
•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 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 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 C.请老,告老,指官吏因为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 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 仕”“致政”“休政”等。
• D.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又称为“成均”“东 序”“右学”,隋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祭 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 A(改是调动官职”)
• 13.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 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 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 B 【解析】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多个。
• C. “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 D.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 C(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 12.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 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职的意 思。
• B.“与诸生言”中“诸生” 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 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 生员
• 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 非18岁)
•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 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 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 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明经”为名。
• 1.(2016年石家庄质检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 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 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 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 B.“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 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法 师、师父。
• C.“赠卫大将军”中“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 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 职或称号。
• D.“诏班乐府”中“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 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 乐等。
•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 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 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 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 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 暂代官职。
• 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 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 苍生、黎元、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