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苹果》是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临摹,那么《观音山》则是开始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一种思考。

虽然李玉的这部片子看起来还不成熟,但还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讲述了三个都市社会底层青年到一个中年女人租房子。

几个人从摩擦、交流过程中,最终彼此慰藉与温暖,共同走出困境。

范冰冰饰演的南风父母感情不和,陈柏霖饰演的丁波母亲去世,张艾嘉饰演的常老师丧子,肥龙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离家出走。

这些角色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爱的缺失,而正是这种缺失才让这几个人能够彼此取暖。

这些家庭问题在他们几个个体身上能够得到体现,比如南风的自虐,丁波对爱的恐惧,常老师选择放弃生命,肥龙的懦弱。

但是在人物的塑造上,影片中的人物却显得不是很丰满。

比如肥龙这个角色,如果把肥龙这个角色所有的戏份都删去,影片仍然可以独立存在,他这个角色给影片带来的是只是戏份。

他的肥胖的身躯,憨态的笑容等等,这些行为的艺术只是为了增添些轻松愉悦的气氛,而对于影片的主题上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肥龙这个影片会显得很单薄。

肥龙这个角色看起来就像一个道具。

常老师与和尚的对白告诉我们一个佛学寓意。

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未来?什么是人生的极点?常老师的几个问题用和尚的一句无生无死的回答显得毫无意义。

而常老师的“人不应该是孤独的”的自我回答却显得单薄。

如果说人不应该是孤独的,那么丁波,南风,肥龙应该怎么去做?故事的结束他们依然是孤独的。

这样一个世俗化,生活化的的小故事被赋予这样一个深意的哲学寓意本来就是单薄的,这是这个载体不能承载的。

所以当影片结束时观众依然会迷茫。

看完这个片子我也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当我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我会不会选择自我毁灭?人活着是为了信仰还是为爱?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病态的心理。

人们为了金钱而努力奋斗,就像丁波认为的那样只有拥有充分的物质才可以享受和拥有自己爱,可是当爱已不在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面对生活。

难道就像常老师所做的那样,人不可以拒绝生,但可以拒绝活?
李玉是以纪录片出身的导演,所以他的影片都是一种写实的风格,这部影片中同样也无一例外。

在人物的对话上很少用正反拍的形式,很多对话镜头都是直接摇过来,而不是对切。

整部影片的拍摄都是采用手持摄像,镜头总是不停地在晃动,这也恰恰符合影片的错乱,不安的基调。

虽然很多观众多这种拍摄方式感到眩晕,但是这种方式却像一个初学者一样清新自然。

从这种拍摄风格上来讲李玉是一个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一个导演,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值得我们敬佩。

片中大量的人物心理的特写镜头和抒情的情节一方面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但是这些镜头的大量运用也使整部片子的节奏显得缓慢而拖沓,看起来很累。

从剧情来说,这部片子的剧情很凌乱。

迈克尔杰克逊的离去给肥龙的绝望,南风在医院里自虐喝酒,丁波与一个陌生女子扯上的无缘由的关系,这些剧情虽然对人物塑造上来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让观众看起来毫无逻辑,一头雾水。

南风与丁波的和好,就靠一个动作就草草了事,很多情节上导演还是缺少深思熟虑的思索。

这些都大大折扣了影片的分量。

整个影片中最震撼的要算汶川地震的那一场,可是这一场的插入带给观众的仅仅是对汶川地震事件的回忆和震撼,要远远大于这段视频在本片中作用。

导演很好的抓住了这个素材,却没有把这个素材的作用发挥出来。

对白上来说这部片子很生活化,但是缺乏对台词的考究,有些台词是值得去斟酌的,毕竟艺术是高于生活的。

陈柏霖和范冰冰两个角色在影片中很不搭调,陈是一个初生牛犊,范则老道狠辣。

两个人物的趣味不相投,却来演绎一段爱情,确实有点为难。

范饰演的角色是全片中最到位的一个。

她饰演过很多底层的角色,对她来说饰演南风这个角色游刃有余。

而陈饰演的丁波不太成功,或许这与他出身台湾有些关系。

他的人物上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匪气。

张爱嘉虽然在
影片中的哭戏很多,哭的也很给力,但是剧情上没有把气氛渲染到位,所以没有赚取到观众
的眼泪。

不过她活脱脱饰演了一位更年期父女形象。

尖酸、刻薄的小市民的形象很好的得到
体现。

影片镜头伸向了四川的大山深处,弥漫的雾气,清秀的山水,呼啸的火车,这部影片用
镜头语言临摹了一个中国的西部城市。

此片算不上一个经典的文艺片,我认为在质量上不如《苹果》,但是李玉能够不断创新,
不断摸索,不断去展示自己,思考人生。

这种对艺术的纯和真在中国影视确实值得钦佩。


二:《观音山》影评
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观音山》影评
课程编码 08a92 选课班 as2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
任课教师王妤彬学号 0100242 姓名徐云婷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考试时间 2012-12-28 江西财经大学2012~2013第一学期课程论文考试评分表
课程名称及代码:《影视鉴赏》08a92 提交时间:2012-12-28 注:教师提供选题者,选题项不予评分任课教师:
《观音山》影评
——寻求希望,相信未来
首先,在写这篇影评之前,我想谈一下对影视鉴赏这门课程的感悟。

我觉得学习这门课
程是提升个人文化修养的一种方式,就像讲授这门课程的王老师,很有一种文化气息,是区
别于其他人的所不同的一种外在气质,这大概就是研究影视的一个呈现吧。

轻松、愉悦、自
由的课堂氛围,精彩、生动、活泼的讲授,让我很喜欢每周的这个时段,王老师带来的影视
鉴赏。

当然后面的代课老师也不错。

通过本学期的学期,我想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会用自己
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影视作品更是如此吧。

老师说看电影的
时候,要学会用最简炼的语言介绍银幕故事,对全片的情节结构准确把握,了解全片情节的
起点、中点和终点,对情节结构的设置与人物主题的必然关系有一定认识,并分析作品中主
次人物及他们的关系,把握和分析人物关系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以及解决的方式,他们和创作
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关联。

当然,对影像的读解要包括画面、色彩、灯光、镜头运动
方式等读解与分析。

然后,因为在课堂上比较完整地看过《拆弹部队》《观音山》《鬼子来了》三部影片,感
觉都各具特色,下面我将通过所学,对《观音山》进行分析。

一、双重主题,分分合合
主题一,丁波、南风、肥皂3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代表的“前途渺茫”集体的浓缩组合,
在失落迷茫之中寻求安慰、温暖。

站在示意的角落,体味现实的残酷,寻求不到丝毫慰藉。

主题二,常月琴,一个悲剧缠身的独居女人,失去至亲,同时也失去了所有幸福、快乐,
体现了这个失独群体的悲伤与落寞无奈。

如果不是为了维持一个年轻的重心,常越琴这个角
色的前因后果也不至于被剪到只剩丧子之痛,那么张艾嘉也会以近乎完整的悲剧人生取代女
主角的地位,结尾的恍然离去似乎也更有分量。

当然,《观音山》将主题锁定在这两个方面,前途渺茫的年轻人与失意的中老年群体间的
价值观碰撞,在近乎绝望的基调下,以并不具代表性的社会剪影来充当引申大义的微缩模型,
或者有那样一个特殊的观影群体会在其中找到深层共鸣,但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他们
心中的“我”并不在影像间存活。

它不是这个时代疯狂与叛变的声音,只属于个人。

两个主
题,两条主线虽分,但其实也是一个整体。

二、情节丰富,故事清晰
《观音山》讲述了3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在失落迷茫之时,一同租下了一个中年女人的房子。

几个人从摩擦、交流过程中,最终彼此慰藉与温暖,共同走出困境。

在影片中,由南风、丁波和肥皂组成了贯穿故事始终的小集体,3个人有着各自的家庭线索,从形式上看是松散的。

然而李玉导演反其道而行之。

她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用一些微妙的小细节将这个小集体的松散型做了整合。

比如女房东常月琴(张艾嘉饰)说:“你们3个人同时说话太吵了。

”这句台词两次出现,给3个人行为的合理性打了圆场。

对于人的刻画,如果每一个人都力道分明,片子就会显得工匠气息浓厚。

在三人集体上,导演的笔墨驾轻就熟,戏份的编排不露痕迹,在随意性的记录中充满了变化。

三人集体与常月琴戏份的平衡是导演创作的重点。

影片的第一主人公应该是常月琴,然而这个人物却在开场很久之后才出现,而且神神秘秘遮遮掩掩,直到后面才揭露。

就是看到这个人物的背后故事,导演则用较为侧面和委婉的手法展现了出来。

在两组人物的关系发展过程中,导演仅仅在前半部分用极其有限空间进行叙述。

那辆停在车库的汽车作为最为重点的道具,每一次出现都是恰到好处。

在常月琴出场后,三人集体并没有退居二线,而是依旧占据较大的篇幅,导演刻意回避了一心扑在主人公常月琴身上的做法,后退一步保持距离。

最重要的是影片的结局。

有人说常月琴是跳下了山崖,也有说法是她幡然醒悟出家。

笔者认为导演暗示她跳崖的可能性比较大。

故事在他们互相取得谅解之后走上观音山修庙的地方发生了转折,原本在人生伤痛中难以自已的常月琴在和僧人交谈的时候,好像表露出了释然的态度。

但为什么最后还要选择走上绝路呢?这不是与故事逻辑相背离么?
其实从实际生活的逻辑上来讲,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常月琴之前的自杀被救,完全是这3个年轻人的主动行为。

常月琴与他们在观音山上的种种行为也许真的只是暂时的感谢。

导演所采取的手法是非常高超的。

她用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和镜头语言让观众和三人组产生了一种能足够与常月琴贴近的感觉,好像这个人物的脉络非常清晰地映照在了南风和丁波的眼里。

然而实际上,她曾经经历的打击对她所产生的影响,又绝对不是同处一室所能够了解和感同身受的,因为她所经历过的,没有别人能够体会。

所以在生活距离的贴近感和情绪认同的陌生感所造成的反差上,李玉导演的把握非常准确。

她所采取的切入角度不是全知全能的,而是含糊暧昧的。

正是这种含糊暧昧,让看似不清楚的结局在现代主义氛围的笼罩下显得回味无穷。

无论是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还是安东尼奥尼的作品,都在结局上具有类似的特点。

《观音山》所做的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对于国产影片来说,这种尝试显得尤为难得。

《观音山》所充满的含糊暧昧并不影响它的温情和关怀。

三人组旅行所到达的那个破败的观音庙,恰巧代表了常月琴遍体鳞伤的内心世界。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观音山”――一个原本有着信念的不被人知道的圣洁所在,被灾难毁坏。

3个人在庙里的行动其实是无力的,他们无力修复这里。

而最后能够给观音庙修复机会的其实还是常月琴自己。

说到这里,导演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观音庙修复之后,常月琴选择在山上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另一种说法――她隐居去修行,都是一种回归,在经历了人生灾难后对于信仰的回归。

也许影片在呼唤当下信仰缺失的中国人应该重新找回自己的“观音山”。

但是该片所展示的过程是非常惨烈的。

这一过程其实充满了艰难困苦,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人物集中,角色鲜明
(一)3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在四川的小县城里,彷徨着3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远离家庭纷扰的女孩南风(范冰冰饰)、对父亲(方励饰)心怀芥蒂的丁波(陈柏霖饰)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肥龙饰)。

他们天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

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们辗转租住了京剧演员常月琴(张艾嘉饰)的房子。

(二)人生充满悲剧、失望的女人:这是一个有着坎坷命运的女人,上苍的不公令她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不要说这几个与之同住一个屋檐下、无论从年龄还是阅历都有着莫大
鸿沟的孩子。

南风各自的生活中本就烦恼不断,与常月琴更是摩擦重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几个孤独的人儿都从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

整部电影,人物除了常月琴死去的儿子生前女友和一个修庙的老头,在短暂的篇幅中出现,就只有三个年轻人和常月琴。

四、重复镜头
(一)火车疾驰:镜头一次次在火车与铁轨间穿梭,声嘶力竭地宣告着这是走在生死边缘的一批人,他们敢于去“活在当下”,并非因为英勇,而是别无选择。

刚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就让我回忆起王老师曾经放映过得《黑暗中的舞者》,感觉很是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车库里的汽车:开始常月琴经常一个人到车内听那残缺的音乐,回忆失去的儿子,重复心中丝毫没有淡化的伤痛。

之后,被三个年轻人修好,一起去观音山,象征着几个悲剧的人心中的伤有所淡忘,视乎看到了一丝希望和快乐。

通过这部汽车,可以看出主角前后的精神状态的转变。

五、总结
观看完整部电影后,让我觉得比较奇怪的地方,在于前半段演技精湛的常越琴,一到观音庙就立刻变成了张艾嘉——在整个庙宇修复的拍摄过程中,导演怀揣敬意地捕捉、剪辑她的只言片语,哪怕只是一个侧脸的凝望和笑容。

碎片式的拼贴沿用了非常典型的纪录片手法,人物被瞬间抽离。

也许是拍片的惯性使然,但客观上确显现出电影整体局势的摇摆,进一步追究便是女性在掌控时的仁慈。

观众往往更倾向于那些强硬派的东西,即便不这么讲究,但至少从一而终让人觉得心安。

整体来说,我还是挺新欢这部电影的。

几个主角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明星扮演,更增进了一份喜欢。

平时我会在学习之余看几部电影,像《肖申克的救赎》《盗梦空间》《霸王别姬》《英雄》《人在囧途》等电影我都很喜欢,电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学习影视鉴赏之前,看电影知道好不好看,但是不知道哪里好看,哪里不好看,但是学习之后,虽然还是停留在表面,但是基本的分析有了一点掌握,我还在将来继续深入学习。

篇三:观音山影评论文2000字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观音山》
说起李玉导演,人们总先想起她的文艺片票房炸弹《观音山》,这部描写青春迷茫、叛逆、亲情、友情、爱情、的文艺大片在2011年风光无限,也使得范冰冰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的荣誉。

个人认为这是李玉最出色的电影,让人回味无穷,认真思考。

如果一部电影能让让人思考自己,那这部电影就成功了。

电影有很多条线索,我喜欢把导演的良苦用心归类为三大主线,友情、亲情、爱情,并通过对这三种情感的描写牵出了对人生的思考。

电影的大致剧情是:四个主要人物,一个为爱迷茫的酒吧女歌手南风,一个为前途迷茫的男孩丁波,一个为自己迷茫的胖子肥皂,他们的青春流连在酒吧与大排档。

一个失去了儿子与丈夫的中年女人常月琴,生命中只剩下一件事---等待死亡。

他们四个人因为命运聚到了一起,彼此的生活旋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四个人彼此的秘密被洞穿:丁波酒后舌吻另一个女孩,南风伤心离去;肥皂被人欺负,南风仗义复仇;南风面对父亲酗酒只能采取自虐解决;常月琴日益思念儿子,她终于决定自杀…经历这一切,四个人终于明白:唯有爱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躁动不安的青春最终过去,所有的狂野与激情都成为了回忆。

第一条主线:友情。

丁波、南风、肥皂这三个高考落榜的学生,顿时就步入了无所适从的社会,本来都是需要家庭关爱的孩子去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依靠家庭的庇护,友情就成了他们最为珍贵的东西,南风的性格刚烈,倔强,极端,她得知肥皂受欺负后拿酒瓶砸头,鲜血直流,还强吻女流氓,让坏人都惧怕这位不要命的女中豪杰,这段充分体现南风重情义的性格,也许外表强悍的女生内心都是柔软,他们为了在社会上生存不得不给自己加上坚强的外衣,同为女孩子的我不
由得心里一阵酸楚。

肥皂内心自卑,不善于表达,爱情对他来说更是奢侈品,友情就是他的全部,他默默的陪伴着丁波和南风,不离不弃对于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就是最好的抒情。

李玉导演在选角色方面的确很用心,让人觉得这就是他们身上真实的故事,表演纯熟又自然。

当南风因为打架欠下了一笔钱,丁波什么都没说就把摩托车卖了,这可能是他唯一的家当了,虽然这时候还分不出来他们之间是友情还是爱情,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南风走后响起了陈升的《不再让你孤单》,美妙的歌词“我要飞翔在你彩色的梦中”和台词“世界这么大,我们算什么”照应,突出了电影孤独的旋律,人都是孤单的动物,所以需要亲情,友情,爱情,这时南风的哭声彻底的击垮了我的心理防线,我在想她到底有多绝望。

他们一起扒火车“旅行”,这段可以说是电影的经典片段,象征着青春这条路上漂泊不定,没有方向的主题。

镜头切换成蒙太奇式的,不同的四川美景切换,灿烂的阳光与他们三个灰色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就这样漫无目的漂泊在青春的路上,可是他们终究要下车,青春终究要过去,成为永久的回忆,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也会慢慢消逝,不管是激情、孤独、还是迷茫。

第二条主线:亲情。

张艾嘉饰演的常月琴虽然没能得影后,但表演也非常出色,这种气质型的女
演员可以说是中国的财富。

常月琴在经历丧夫丧子之后,人生失去了前进的理由,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待死亡,她坐在儿子出事的车里,放声痛哭,抽烟酗酒似乎也不能排解这种痛苦,她的孤独找不到依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算拉近也无法化解她心中的伤痛。

这条线索带领他们四个一起去观音山,寻找一种信仰或者解脱,却发现她追求的信仰就在儿子去世的时候一起走了,她选择了自杀,我最后还是没能明白她临死前脸上的表情,是
“人不能永远孤独。

”笑容还是绝望,或许她要去天堂跟儿子丈夫相见就不再孤独了,因为她说:
我宁愿相信这个结局,也不想去猜测她是因为绝望的痛苦一跃而下。

第二条线索:爱情。

南风无疑是爱丁波的,所以当她看见丁波与酒吧女激吻的时候毅然离开,也是因为她爱丁波才会回来。

追问丁波为什么跟别的女人就可以接吻,跟自己就不行。

丁波的父亲失败给他打击很大,以及对母亲的怀念,让他的爱情观发生变化,他觉得没有能力给南风一个幸福的未来,就不敢去大胆的爱。

这影射出现代年轻人的爱情悲剧,无处安放的青春也不能安放我们的爱情,所有的承诺在时间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条线索是电影最出彩的部分,李玉处理环境与人物的手法相当熟练,自然景观将影片情绪预设在一个相对平静的调子中,李玉在这类题材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细致入微,言谈举止都十分明确,没有赘余之笔,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

有了这三条线索,导演在安排故事上就自然流畅,中间有交集有矛盾,这些交错的描写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包括常月琴抱着伤心的南风像是在抱自己的孩子,空洞的眼神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这两代人之间由漠然隔阂到相互的慰藉一样,人类会因相同的孤独而不孤独,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相互的,他们最后成为了好朋友了,但任无法化解常月琴心中的孤单,就像尼古拉斯凯奇在《远离赌城》中说:“你可以让我爱上你,但无法阻止我继续酗酒。

”最后凯奇还是在伤心中死去,这时爱情也无法拯救他。

这部电影表面上描写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信仰缺失,孤单迷茫的人生。

这部优秀的电影充分体现女性导演细腻的心思,完美的诠释了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的迷茫与痛苦。

是描写人与人之间微妙情感的佳作,结尾处回去的火车怎么都不来,暗示了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残酷现实,就这样,在时间悄悄溜走的时候,狂野而孤独的青春成为我们永久珍贵的回忆。

篇四:转山影评
情节中的兄弟情
——电影《转山》观后感(影评)
文学091 周鹏 20093421 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

那滚滚的车轮带向远方的不单是一种勇气和精神,
更是一种手足之情谊
电影《转山》讲述的是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书豪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
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
而一直在内心里支撑他的就是他对哥哥的那份未了的情谊,以至于他抵过恐惧,低过寒冬,
低过饥饿……
亲眼看到哥哥的离去,那种逝去亲人的痛苦让他打消了以前一切对哥哥的误解。

直到他
看了哥哥的日记,才真正明白了哥哥所谓的坚持和执着到底是什么?也正是那个日志改变了
他的一切。

影片在一开始就通过这样的场景来奠定了整个影片的感情基调,通过哥哥的日记,
打开了彼此的心结,主人公书豪也正是透过这篇日志了解哥哥的心思,可以说这篇日记不仅
打开了书豪的心结,也把他哥哥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格在字字句句间传给书豪。

在这种巨大悲
痛和感动之下,他作下了从丽江骑车去拉萨的决定。

为此他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和自己安逸的
生活,选择的是一条自己不敢想象却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书豪之前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在丽江的台湾人——志平。

志平是位路子很广的人,逢人便
说这是我的小兄弟,还说要跟书豪一道骑车到拉萨。

但志平让书豪无休止的花销渐渐让他觉
得此人很不靠谱。

虽然书豪知道这一路会比自己想的还要难,他还是一个人上了路。

这一个
环节巧妙的设置,不仅与兄弟情作了对比,更加深刻的说明了,这条不凡路上终究是不平凡
的,路途上的艰难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

同时也为了引出影片第二主人公晓川大哥的出场。

影片在情节设置上并没有显得做作,整个影片显得很有节奏感。

在告别蒙骗之后的书豪,更
是带着一颗坚定的心上路了。

于此同时,在路途上他又遇到了一位和他一样的骑车人,但由于上次志平的事,让他对
别人缺少了几分信任感。

路途的孤独感还是在内心油然而生。

在内心的挣扎和对前途迷惘的
激烈碰撞中书豪还是想征求大哥的同意,陪他一同上路,带他一段。

晓川大哥却说,如果书豪
骑车追的上他,他就同意这一路陪伴书豪。

影片这段两人公路上的赛跑,正是拉近彼此隔膜
的一个重要细节。

也正是如此书豪内心对同伴的渴望以及为了早日完成哥哥的遗愿他最终剥
夺了志平大哥的同情。

书豪开始了两个人的路途,然后他却不显得孤单。

影片安排了志平的出现,无疑是让情节显得更加生动,与之同时,也正是志平的出现让
他在生活和内心里不再显得孤单,一路上大哥的照顾,让他得到了很多人得帮助。

他们的旅
程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志平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而书豪是为了完成哥哥的梦。

这种兄
弟之情由书豪和哥哥之间逐渐转嫁到书豪与志平之间
路途上的坎坎坷坷,日日夜夜,让志平和书豪两个人在不知不觉中结下了友谊。

当他们
入住藏族同胞家中的时候,那个小男孩的一声哥哥,让他在一时间感
触颇深,影片的这个微妙的情节,在内心对哥哥的呼唤,把他的哥哥带进西藏,带进拉
萨。

也反应出哥哥一直都跟随着他走过一路,支撑着他一路
好景不长,晓川因为不小心掉到了山谷,送到医院的他已经不能继续陪书豪完成他的旅
程,这段路注定要书豪一个人走完。

志平的心愿一直就是亲眼考到雪山冰淇淋,最终书豪给
他实现了。

影片中书豪将晓川的冰淇淋状打火机面对雪山冰淇淋,在不知不觉中他又帮了一
个哥哥完成了心愿,虽然相处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天,一种兄弟情义已经进驻彼此的内心。


自的旅程并不是很顺利,接下来重重地考验也在无声无息的朝他走来。

东达下雨,投靠无门
的书豪心理上再次承受考验。

怒江被藏獒追逐、然乌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书豪依然在路上。

通麦路遇朝圣母女,书豪寻找到不同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一路上有欢歌笑语,一路上有悲喜
离合,一路上还有人间冷暖。

书豪骑在路上,寻找价值,完成自我。

最终,在坚强的意志和
信念的支撑下,他到了拉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