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研究
关于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
立于世而出于世——谈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随着梵净山多年的开发,人们对梵净山的认识已越来越清晰。
梵净山是佛山,佛是梵净山的山魂,无佛无山,无山无佛的观念在人们脑海中已形成共识。
更为重要的是对梵净山是佛山的认知,在铜仁地区领导层已形成定论,这就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提供了一个最为有利的基础。
我在铜仁地区生活、工作数十年,但对梵净山从未作过系统的研究。
第一次与梵净山接触,还是在十多年前陪省里在铜仁召开的一次会议的代表登山。
那次一大队人马行时进到黑湾河,我过远望梵净山,就初感到梵净山雄伟、壮丽及神秘的气息。
后来走到梵净山山门,目睹山门诸境,一种梵净山灵气不现的感觉油然而生。
虽深感梵净山佛缘深厚,但机缘不得当,佛光隐隐不现。
那次上到山顶,一位向导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梵净山山顶诸境的许多传说,其中也说到了释迦牟尼与弥勒争执金顶之说。
我当下大吃一惊,如此名山怎么还流传着这等传说。
这不仅不符佛教名山形象,也有损佛教信众的感情。
当时我仔细一默,此传说不过是前人的戏说而已,就像如今许多戏说历史,戏说皇帝的影视剧一样。
但戏说得有个度,但凡过了度其负面影响是极其有害的。
梵净山此传说就过了度,若不加以制止,戏说流行,名山不名。
此后我在多种场合,乃至于专门作文以释迦牟尼是现在佛,弥勒是未来佛为主线纠正这一戏说。
时经多年,戏说已基本被正说所淹灭。
今天我说出这些,丝毫没有显示我的觉悟之意,只是借此提示: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必须走上一条健康的路,要步入正道,要符合造就一座佛教名山的要求。
只有这样,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才有意义,才有前途,才会为梵净山的开发、利用和发展提供正确指导和导向。
佛学是讲因缘的。
依佛学理义而言,世界上一切事物及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
综观今日的景象,梵净山佛教时逢殊胜因缘:梵净山佛协成立了;护国寺大雄宝殿落成了,今天还在这里举行盛大而隆重的佛教开光仪式;众多有识之士聚集一堂来研究梵净山的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艺术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艺术研究佛教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之一。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教艺术便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独特方面。
佛教艺术不仅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了佛教教义,而且也成为了中国跨越各种政治、文化和族裔界限的力量。
佛教艺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佛教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佛教艺术涉及到佛教的教义、仪式、文化遗产、经典故事、文学和音乐等方面。
佛教艺术将佛教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一份神秘、神圣和唯美的气息。
佛教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艺术涉及到艺术、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学科。
佛教艺术包括佛教寺庙的建筑、壁画、彩塑、经典版本、佛教经典的书写和手抄,以及佛教音乐等方面。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而且也蕴含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
自公元前2世纪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以来,佛教艺术便开始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佛教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雕塑、绘画、壁画、宝相花等。
初期佛教艺术的创作遵循着古印度的传统,不过后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风格。
唐代佛教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五台山、法门寺、大慈恩寺等名寺塔庙的广场和墙壁上的佛像和佛教题材画面令人感叹。
宋代以后,禅宗佛教成为主流,推崇禅宗思想的画家和书法家也为佛教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代的康熙、雍正时期则见证了佛教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阶段,达到了精品的地步。
如今,佛教艺术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在观赏中感受到佛教艺术的魅力。
佛教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佛教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由多个角度来考虑。
佛教艺术反映出了佛教精神所宣扬的“慈、悲、喜、舍”。
这些都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价值,好比“慈爱”、“慈悲心”等等,佛教艺术的艺术创作目的就是传达出这些正面的价值观。
佛教艺术也由此间接表达对道德和伦理价值的尊重和传承。
对于艺术、文化爱好者而言,欣赏佛教艺术品是一种文化寻根、审美享受的体验。
文化研究知识: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与价值
文化研究知识: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与价值当代藏传佛教是世界上最广泛的佛教之一,它在西藏、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和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所传承和发展的宗教理念和实践上,也体现在与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上。
一、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1.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当代藏传佛教延续了佛教源远流长的传统,更注重以内心的安宁与自由为重,强调在日常生活及精神生活中化解痛苦,增加幸福感。
其教义推崇菩萨真实实现的方式即“四无量心”为内心带来平和与喜悦。
2.注重修行的个体化和中道主义当代藏传佛教强调修行的个体化和中道主义,即不走极端,不偏执于某一个方面。
修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因缘随缘修行,有所创新和调整,寻找适合自己的修行路径。
这也体现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3.尊重生命,强调自我净化当代藏传佛教尊重生命,强调对身心受苦的缓解,尤其注重自我净化。
在诠释生命意义,提高生命品质方面,藏传佛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价值1.帮助人们寻找内在的安宁与快乐当代藏传佛教强调内在的平和与喜悦,提倡通过修行实现个体自身的心灵解放,从而帮助人们寻找到内在的安宁与快乐。
2.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交流与融合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价值也体现在它与其他宗教、文化和学术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上。
借助当前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人对藏传佛教文化领域进行了探究,同时也促进了其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3.传承与守护文化遗产当代藏传佛教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使其成为了守护文化遗产的重要角色。
藏文与书法、绘画、雕塑、建筑以及音乐等领域的交融,展现出藏传佛教文化的综合性和独特性。
在继承与发扬各民族和宗教文化方面,藏传佛教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和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所传承和发展的宗教理念和实践上,也体现在与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上。
藏传佛教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藏传佛教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一、藏传佛教的起源和历史藏传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传承之一,它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印度。
在那个时候,印度佛教禅宗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佛教僧侣开始走到更远的地方与人交流,传播佛教的智慧和教义。
南传佛教的 Brahmi 文字系统很快成为了南亚佛教教义和文化的支持,然而在中国和中亚,佛教徒开始使用梵文和西藏文(又称藏文)来传播佛教。
由于印度附近的政治动荡和战争,一些佛教学者想到了西藏避难,他们带来了经典、文物和印度文化以及佛教知识。
这些学者把这些东西传了下来,从而成功地创立了藏传佛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藏传佛教变成了西藏的国教,并在西藏以外的地方扎下了根。
在中世纪,一些蒙古人和中国人白捷瑞、丱爇奴、卓嘎密吉、钟散等在西藏接受了佛教的教育,并成为西藏佛教的支持者和学者。
在此之后,藏传佛教逐渐在蒙古、中国各地以及全球其他地方得到广泛传播。
二、藏传佛教文化的特点1. 艺术藏传佛教艺术是藏传佛教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具有印度和中国艺术特点的风格结合在了一起。
这些艺术常见于唐卡、佛教建筑和装饰成分中,包括壁画和彩色玻璃窗,甚至包括日常用品和家具。
这些美术作品教育人们如何学习佛教徒的精神和行为方式,这是很必要的,因为许多佛教教义难以以一般语言表达出来。
2. 音乐佛教音乐是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着入定,反思和冥思的状态。
也就是说,它是身体和精神达成平衡的一种“声音瑜伽”。
基本上和西方音乐不同,它不是为了展示个人的技能,而是为了提升听众的心智和灵魂。
3. 祈祷法语藏传佛教祈祷法语也是这种宗教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
这些语言语调和韵律是根据佛教教义而创作的。
一些学派会为特定场合编写特定的祈祷,但其教义大体上相同。
祈祷法语是佛教教义的关键,有助于教育佛教徒,帮助人们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入。
三、藏传佛教的现状和前景藏传佛教经历了很多变革和挑战,现在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清代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研究
清代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研究清代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内,佛教逐渐成为了社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佛教文化文献不断诞生,汇集了很多关于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精华,所以,它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和了解清代历史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佛教文化在清代的发展历程在早期的清代,佛教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因为当时的政府比较注重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发展,所以,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并不太关注,佛寺的建筑和修缮比较困难,这种困境持续到了乾隆朝,时期内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得益于皇帝乾隆的亲佛心态和他的王朝对文化艺术的培养,同时也因为乾隆能够看到佛教文化对于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贡献,这些贡献都得到了乾隆的认可和鼓励。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兴起了一个新的学派,这个学派即禅宗,禅宗代表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最高境界,它强调内省和文化艺术的修炼、人格的完美、人心的修养等方面。
禅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文化逐渐从本质和本体中得到了提升,佛教文化的涵义和深度也得到了丰富和升华。
二、佛教文化的传承清代佛教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在文献方面,也在佛教寺庙、佛教僧人、佛教信徒、佛教文化学术组织以及佛教文化的传统艺术方面都有传承。
佛寺是传承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不同地方和不同时期的佛寺都有自己的特色,动派、禅林、历史名刹、大型寺院等类型的佛寺,都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此外,僧人也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他们在佛教教义、哲学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传播和宣传,都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佛教信徒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也是佛教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佛教文化学术组织则是传承佛教文化更为专业的机构和场所,中国的佛教学术组织一直是国内佛教学者和爱好者研究佛教文化、哲学、艺术等学科的重要机构。
这些机构在传承佛教文化方面,注重重要佛经的汇编和翻译工作,并对这些佛教文献进行研究、编纂和编辑,使得现代的学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佛教文化的历史和哲学。
唐代佛教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研究
唐代佛教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研究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之一,因其繁荣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而著名。
佛教文化在唐代的发展也被视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究唐代佛教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和社会。
一、佛教文化在唐代的特点1. 大规模传播和发展在唐代,佛教经历了一次巨大的传播和发展,迅速扩展到了中国各地。
根据历史记录,唐代有大量的佛教寺庙、僧侣和信徒,这为佛教的发展和影响奠定了基础。
2. 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佛教文化在唐代积极参与和推动了文化交流。
佛教对汉儒学、道家思想和其他宗教或哲学体系的交流有很大的贡献。
这种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多元化,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
3. 推广译经和创作佛教文学作品唐代是佛教译经史上的黄金时期,大量的佛经被译成中文,对中国文化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唐代的佛教文学也达到了高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文学遗产。
4. 倡导敬佛、供佛、参佛佛教在唐代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信仰,对人的行为和品德有强烈的影响。
唐代的民众通常会尊重佛教,参加佛教活动,供奉佛像,并推崇佛教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二、佛教文化在唐代的影响1. 建立了佛教文化传播的基础唐代佛教的传播奠定了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基础,为后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代佛教的译经、文学、婆罗门、哲学和宗教思想广泛地与其他文化体系相互渗透和交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
2. 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唐代佛教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伦理的影响。
佛教不仅带来了一种新的精神信仰,而且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个人行为和政治体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佛教文化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唐代佛教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也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东南亚和日本的佛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这使得唐代佛教成为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
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藏传佛教是以藏传佛教教义和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一种宗教信仰,并被广泛传播于藏族、蒙古族、雪域藏民、推土族、撒拉族等族群中。
藏传佛教至今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成熟的佛教文化如同蕴藏于雪山之间的宝藏,珍贵而丰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探寻佛教文化内核,感受人文魅力,下面举出5个例子证明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的重要性。
例一:普陀山-寺庙文化普陀山是一个具有深厚佛教文化底蕴的地方,以其寺庙文化闻名于世。
普陀山是一个可以直接接触海上观音的地方,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佛教信仰者前来朝拜。
这里的寺庙文化包括有流传至今的海上佛教文化和传统中国寺庙文化。
无论是佛教信仰者还是普通游客,他们都可以在这里了解到佛教文化的真谛,感受到佛家的博大精深。
例二:法隆寺-佛教艺术文化法隆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是佛教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法隆寺是一个结合了佛教哲学和艺术的综合体,代表了中国古代佛教于艺术的最高成就。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壁画、石刻、雕塑等多种形式的艺术珍品,了解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前世今生。
例三:大昭寺-佛教建筑文化大昭寺位于西藏拉萨市,是世界文化遗产。
大昭寺是藏传佛教文化中重要的建筑遗址,代表了西藏古代建筑与艺术的最高水平。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传统藏式建筑的构造、欣赏到大昭寺壁画的雄伟壮观,感受到西藏古代建筑的神秘与魅力。
例四:杭州湾-佛教道教文化杭州湾是长三角重要的河流交汇处,历史上曾经是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中心之一。
在这里,游客可以拜访杭州萧山寺、望海寺等佛教名刹,探访天竺寺等古道教寺庙。
了解到佛教与道教精华共存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沉淀。
例五:西藏-藏传佛教文化西藏是中国唯一一家藏传佛教区,是一个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宗教圣地。
在西藏,游客可以欣赏到西藏佛教乾隆文物、由南向北穿过藏区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带、到康巴藏区参观康巴木雕艺术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也备受关注。
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时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佛教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一、佛教文化1.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
但是,真正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佛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的。
当时,佛教的传播有多种途径,既有通过中亚和西域传入的东晋佛教,也有通过南海传入的南方佛教,并在中国本土逐渐发展壮大。
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青睐和追捧。
2.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主张“空”、“无我”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为”、“有我”思想产生了很大冲击。
佛教的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反思,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
同时,佛教也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密切联系,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
3.佛教文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学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楞严经》和《法华经》。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和结构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此外,《大智度论》、《华严经》等佛教文学作品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二、佛教艺术1.佛教造像佛教典故表现的造像被晋代人深刻理解并在造像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佛教造像通常以佛陀本身为其主题,也可以是佛祖的不同化身。
这些造像不仅在当时的艺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后世的佛教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佛教壁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佛教壁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浅浮雕、浮雕、线刻等多种表现形式。
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敦煌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将浅浮雕、刻线、彩绘相结合,在视觉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3.佛教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得到了广泛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佛教建筑的出现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是中国一所专门从事佛教文化研究的机构。
成立于1985年,研究所的目标是推动佛教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为佛教研究者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研究所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坐落在著名的西单区。
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设施和设备,为研究人员提供舒适的学术环境。
研究所下设多个研究部门,包括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佛教艺术、佛教史地、佛教典籍等研究方向。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包括国内外知名的佛教学者和专家。
他们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研究所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世界各地的佛教研究机构和学者保持密切联系,推动中国佛教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研究所主要开展三类研究工作。
首先,深入研究佛教经典及相关文献,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探讨佛教思想的内涵和演变。
其次,研究所开展佛教文化的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记录和保护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最后,研究所围绕佛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展开研究,探讨佛教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所每年举办多个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和座谈。
同时,研究所还出版佛教文化研究期刊和学术专辑,向学界和社会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研究所还积极参与国内外佛教文化展览和论坛,展示中国佛教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研究所还关注佛教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研究所通过举办公众讲座、学术讲座和文化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佛教文化知识,增强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研究所还为佛教学院和研究中心提供教授和学术指导,培养年轻的佛教学者和研究人员。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致力于推动佛教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为社会提供权威的学术研究和精彩的文化活动。
研究所的努力将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佛教文化的了解,促进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传播,同时也为世界各地对佛教文化的研究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综上所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通过深入研究佛教经典和相关文献、实地考察佛教文化遗产以及探讨佛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积极推动佛教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古代印度佛教文化研究
古代印度佛教文化研究在古代印度,佛教文化曾经是普及程度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文化体系。
作为当时主要的精神信仰之一,佛教文化推动了印度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启蒙,也在东亚等地域形成了庞大的影响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解析古代印度佛教文化,包括历史渊源、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遗产保护等。
一、历史渊源佛教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起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在今日尼泊尔境内的伽蓝陀国,通过长期的苦行挣得了启蒙之光,从而开始传授“四大真谛”和“八正道”,奠定了佛教信仰的基础。
此后,佛教在印度内陆地区迅速发展,并创立了多种流派,如上座部、大乘、密宗等。
佛教不仅受到了人民的普遍追随,而且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曾经成为印度国家的官方信仰之一。
在佛教的推动下,印度社会出现了不少积极的变化,如提高了妇女地位、促进了社会福利、推动了教育普及等。
二、宗教信仰佛教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教义是其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佛教徒而言,解脱和成佛是生命的最高目标,通过修行和观想,可以摆脱世间的苦难和轮回。
佛教强调“缘起性空”的理念,即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空性具足的,强调人们应该持有开放的心态,摆脱种种执着和偏见。
此外,佛教的艺术和教义也密不可分,佛像、龛塔、佛经、经幢等都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三、文学艺术佛教文学和艺术是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有助于推动了佛教文化在印度和周边地区的传播,也在后期成为了许多东亚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
从文学角度来看,佛教的经论、传记、诗歌、宗教戏剧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对等位于世界文学巅峰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文学作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佛教雕刻、壁画、绘画、建筑等都秉承了佛教思想和美学,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如阿育王柱、艾希陀佛塔、波罗塔等。
四、遗产保护佛教文化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享誉海内外。
然而,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佛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TheResearchInstituteofBuddhistCultureofChina,英文缩写:RIBCC)成立于1987年,是中国佛教协会下属的佛教文化研究机构和开展国内外佛教文化交流活动的窗口。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遵照中国佛教协会的基本宗旨,配合中国佛教界加强自身建设、发展佛教教育、提高四众弟子整体素质的方针,制定长期和短期的研究计划,联合教内外学者对佛教历史、理论和现状进行研究;加强与全国高等院校和宗教研究机构、各地佛教寺院和佛学院校、佛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加强与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佛教组织、佛教教育研究机构和佛教学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与国外佛教组织、佛教教育研究机构和佛教学者的联系;通过举办佛教学术会议,开展多种形式的佛教学术和文化艺术活动,出版《佛学研究》半年刊,致力于扩大佛教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佛教研究的开展和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为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统一,为增进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为中国佛教实践和发展人间佛教理念,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极贡献力量。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衷心期待国内外学者、各佛教友好组织、佛教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界人士给予支持、指导和各种形式的帮助。
地址:北京北长街27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31;电话:66038749邮箱:buddhisminchina@163 com帐号:0200003209014426472开户银行:中国·北京工商银行鼓楼分理处户名: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TheResearchInstituteofBuddhistCultureofChinaTheResearchInstituteofBuddhistCultureofChina(RIBCC)wasestablishedin1987.ItisaBuddhistculturalresearchinstituteundertheBuddhistAssociationofChinaandawin dowforBuddhistculturalexchangeandactivitieswithinandoutsideChina.TheResearchInstituteofBuddhistCultureofChinamakeslongandshorttermresearchplansbycomplyingwiththeprincipaltenetoftheBuddhistAssociationofChinaandcoopera tionwithChineseBuddhistswhoseguidingprincipleistoconsolidateself-construction,devel opBuddhisteducationandenhancethequalityofthefourfoldBuddhistsasawhole.Itsaimisto(1)unitBuddhistscholarswithinandoutsidetheBuddhistcircletoconductstudiesonBud dhisthistory,teachingsandpresentsituation,(2)strengthenitsrelationshipwithhigheredu cationalinstitutions,Buddhistmonasteriesandcolleges,Buddhistresearchorganizationsinthecountry,(3)consolidateitsrelationshipwithregionalBuddhistorganizations,Buddhisteduca tionalinstitutionsandBuddhistscholarsinHongKong,MacauandTaiwan,(4)strengthenitsrelationshipwithinternationalBuddhistorganizations,BuddhisteducationalinstitutionsandBuddhistscholars,(5)activelycontributetotheBuddhistculturaldevelopment,theunifica tionofthemotherland,theconsolidationofthefriendshipandunderstandingbetweenthenationanditspeople,thedevelopmentandpracticeofHumanisticBuddhism,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culture,andtheconstructionofthesocialistmaterialandspiritualcivilizationthroughorganizingBuddhistconferences,conductingvariousformsofBuddhistculturalactivities,pub lishingtheannualjournal:BuddhistStudies,wideningtheBuddhistresearchandculturalex changeandimprovingthequalityofBuddhistresearchasawhole.TheResearchInstituteofBuddhistCultureofChinasincerelyhopestogainthesupport,guidanceandvariouskindsofhelpfrominternationalscholars,friendlyBuddhistorganizations,Buddhisteducationalandresearchinstitutionsandpeoplefromallwalksoflife.Address:TheResearchInstituteofBuddhistCultureofChina,No.27Beichangjie,BeijingChina(中国北京市北长街27号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Postalcode:100031。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北部弘扬佛法。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佛教文化。
佛教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并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学说、道教、民间信仰等相互融合。
二、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在中国,佛教经历了历史上的鼎盛与衰落。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佛教、中期佛教以及晚期佛教。
早期佛教主要是通过译经活动,将佛经从印度翻译成中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中期佛教则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各地的寺庙建设迅速增加,佛教教义得到更加深入的传播。
晚期佛教则是佛教的黄金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寺庙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播的途径不仅限于译经和寺庙建设,佛教艺术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方式。
在佛教艺术中,佛像、壁画、石窟等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艺术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佛教教义与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佛教崇尚智慧、慈悲与无私,提倡个人修养和心灵追求。
这种宗教信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2. 社会建设与慈善事业:佛教寺庙往往承担着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包括救助贫困人群、养老院的建设等。
这种精神体现了佛教慈悲的核心价值,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文化积淀与艺术创作: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诗词等艺术形式。
社会学视角下的佛教文化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佛教文化问题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涉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对人类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佛教文化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佛教文化问题。
一、佛教文化的传播和演变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随着历史的演变,它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文化。
从唐代开始,佛教文化在中国经历了一个高峰期,产生了许多佛教艺术,如佛像、佛塔、佛经等。
这些都是对佛教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演变。
但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也经历了一些困难。
例如,明朝时期由于一些官方政策的影响,佛教受到了打压。
同时,佛教在华夏地区也经历了一些变形和世俗化的过程。
例如,千佛山脚下的牛首山佛教文化区,它在佛教发源地印度无法想象的繁荣,但在中国就发生了一些市井化的状况,出售佛教文物,令人遗憾。
二、佛教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佛教文化和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佛教文化的演变。
例如,唐代的中国,由于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佛教文化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宣扬的是仁慈、慈悲、智慧和平等的思想,可以为社会建设和谐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此外,佛教文化还可以推动社会道德的提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道德保障。
三、现代社会的佛教文化问题现代社会的佛教文化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例如,佛教的世俗化问题、佛教观念与现代科技的关联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佛教文化问题,也让佛教文化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
例如,佛教文化的信息化和新媒体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广佛教文化,传达佛教智慧。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佛教文化也可以更好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四众生活式,让佛教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结语佛教是一种很有哲理的宗教,它有着很大的智慧和魅力。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公元1世纪至公元3世纪。
随后,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扩大,成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对中国社会、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始终在中国保持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公元1世纪至公元3世纪。
据传,汉明帝时期,两个印度传教士昙无谶和竺法兰被邀请来到汉朝,向皇帝讲解佛教法义,从而开始引入佛教这一宗教。
在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传播。
唐朝时期,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很多印度佛教大师如慧能、菩提达摩等都来到中国弘扬佛教,而中国的佛教文化也开始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形成了黑衣、白衣、戒律三宗,吸引了众多信徒前往参拜。
二、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1、对儒家、道家文化的融合在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文化与儒家、道家文化形成了相互融合的特色。
佛教的慈悲主义思想与儒家的仁义道德相得益彰,强调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得到了儒家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发挥。
此外,佛教和道家都强调内修养,提倡精神内在的净化,这也是两者相互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助长中医、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除了对儒道文化的融合之外,佛教文化也对中国其他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医方面,佛教寺庙中传承并发展了许多医疗技术和偏方;在文学艺术方面,佛教经典、佛教绘画、佛教音乐等都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佛教文化也启示了许多思想家和艺术家,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方式和主题。
3、建立和完善社区机构佛教寺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佛教机构也因此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佛教机构对信徒的生活、教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佛教寺庙在社会福利事业方面也具备重要的作用,为风俗文化的形成和民俗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三、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从社会、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佛教是一种充满着深邃人文内涵的宗教,它历史悠久,不仅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有着大量信徒,同时也在中国造就出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美学等各个领域,本文就来深入探究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精髓。
一、佛教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尚事物的本质佛教强调万物皆空,让人们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灵。
这种思想让人们更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外观。
在古代书法、绘画中,禅宗的影响显而易见,法师们采用极简的笔画去表现事物的本质,传达出一种极简、沉静、深入骨髓的美。
2.重视心灵净化佛教信仰中强调,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物质享受并不能传达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在于心灵的净化。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文化,呈现出淡泊名利,精神修养重于物质享受的特点。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中,往往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意识及对身心的净化的向往。
3.尊重个体佛教中也强调“我见”和“我执”的困扰,提倡不执著、不自我中心的理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个体的特点相契合。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写下的自传和个人文集,这些作品在展现他们个人历程的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价值和尊重的观念。
二、佛教文化在艺术美学中的体现1.墨色深邃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书法、绘画色彩更加朴素、简洁、极具神韵,表现出浑圆、厚重、安宁、恬静的气息。
这样的形式美是灵与性的结合,受到世人的喜爱。
2.意境超凡佛教文化的影响也让古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修养性和超凡脱俗的意境,特别是寺庙中的佛像和壁画。
通过色彩、形态和线条等方式来表现佛教禅宗的精神,使人们感受到的是深远而超然的意境,意境中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
3.艺术之道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艺术家们练就了一种炼就心性的艺术之道,认为艺术是通向佛道的一种方法,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人类感觉和知觉的表达,更具有超越艺术本身的意义。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九)以唐建兰若寺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202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三部门发文,《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坚持保护第一、强化系统保护,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
《通知》为我们保护与传承乡村宗教文化遗产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
就是要对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心存敬畏,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成为增进全民族历史自信与历史认知的重要源泉。
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宗教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其中对山西广大乡村地区的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更可以作为全国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
山西繁峙地处佛教圣地五台山北麓,唐朝以前的北台、西台均在繁峙县境内,而其余三台为繁峙县与五台县的交界处。
繁峙乡村的宗教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大、分布广泛,还保留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但另一方面,对其保护程度较低、哲学思想、文化价值、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更好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大宋峪村唐建兰若禅寺为例,运用现有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系统地揭示古兰若禅寺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千年古刹繁峙大宋峪村兰若禅寺兰若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据北宋《清凉山志》记载:“兰若寺,大黄尖北二十里,唐建。
万历初,法华道者游行五顶,诵法华,日夜无怠。
古印度与佛教文化的经典研究
古印度与佛教文化的经典研究古印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在古印度的文化背景中,佛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佛教是一种早期的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于公元前5世纪传入中国。
古印度与佛教文化的经典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通过研究佛教经典,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印度的思想、哲学和文化。
佛教经典是研究古印度文化的一扇窗口。
在佛教的经典中,如《分别识》、《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探讨了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
这些经典不仅对佛教的信徒有重要意义,也对那些对古印度文化感兴趣的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经典,我们可以了解古印度人民对人生、宇宙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探究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佛教经典背后的古印度哲学思想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佛教的经典中,诸如“无我”的概念、因果律和空性的理念等,承载了古印度哲学的精髓。
古印度哲学深受印度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其思想体系的独特性吸引了众多学者。
通过研究佛教经典中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了解古印度人民对存在、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揭示他们的思想体系和哲学观点。
古印度与佛教文化的经典研究也与文学研究密切相关。
古印度文学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歌、戏剧和散文等多种形式。
佛教经典中的故事和寓言也在古印度文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研究佛教经典中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古印度文学的主题、特点和风格,深入探索其对古印度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在佛教经典的研究中,禅修实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禅修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对于研究佛教经典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佛教教义的核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经典中的教义和思想。
禅修实践也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和行为,提供了一种反思和修复的方式。
因此,禅修实践对研究佛教经典和古印度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印度与佛教文化的经典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领域。
它涵盖了哲学、宗教学、文学学和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需要学者们的不断研究和思考。
“九华山佛文化研究”简介
明显的个性特征 。池州 九华山佛教研 究机构有 “ 1 九华 山佛教文化研 究会” , “九华 山佛文化 研 究中心” , “ 中韩 南泉禅文化研 究所”以及九华山佛 学院等。 “ 九华山佛文化研 究”是池州
《 逃 学魄学瞧 》特
一
山 j 鳓 绝珊窕 简
《 池州学院学报 》前 身 《 州师专 学报 》,18 年1 池 97 月创刊 。学报 围绕地方资源 ,为地方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和交流平 台。其 中 “ 九华山佛文化研 究”栏 目尤其
为 海 内外所 关注 。
九华山佛教在 中国佛教发展 史上有着突 出地位 ,在 海 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九华山佛教文
化研 究的新篇章。 20年 池州学院 学报 正式开设 “ 华山佛 文化研 究”栏 目,成 为社 会科 学版 ( 年的 第 03 九 每 1 、4 期 ,20 年 开始 改为1 、4 期 )固定 的特 色栏 目,逐步形成 了 《 、2 、6 09 、2 、5 池州学院 学 报 》主题 明确、特 色鲜明、影响较 大的重点栏 目。栏 目已连续开 办了3 余期 ,共发表 国内外学 0 者的相 关研 究文章近5篇 。不仅 受到 了中国专家学者的关注,还得到海外尤其是 东南亚、韩 国 0
人 文社科 学报研 究会评为 “ 国地 方高校学报优秀栏 目”。 全
加 强佛 教 文化 研 究 ,不仅 是 挖 掘 池 州地 方 历 史 文化 和 发展 文化 产 业 的 需要 ,同 时也是 池 州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 池州现 实情况看 ,佛教 文化与旅 游经济正结合究,丰富旅游资源,提 高旅 游品味 ,对促进旅 游经济的发展有 着直接 的推动作 用。
藏传佛教本尊文化研究以《密宗道次第广论》为主
藏传佛教本尊文化研究以《密宗道次第广论》为主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派,它的本尊文化是藏传佛教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密宗道次第广论》是一部重要的文献,它详细讲述了藏传佛教本尊文化的核心要素。
本文将以《密宗道次第广论》为主,探讨藏传佛教本尊文化的研究,并举出5个例子,以证明其重要性和深刻性。
1.《密宗道次第广论》介绍了本尊的概念和意义本尊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佛教中最高的境界和最终的目标。
《密宗道次第广论》详细介绍了本尊的概念和意义,指出本尊不仅是佛教修行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所有众生的真实本性。
通过研究《密宗道次第广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本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藏传佛教的核心教义。
2.《密宗道次第广论》揭示了本尊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含义本尊在藏传佛教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无上瑜伽密法中的胜乘金刚、菩提心章句中的观音菩萨等。
《密宗道次第广论》详细描述了这些本尊的表现形式及其含义,指出它们代表着不同的佛性境界和修行次第。
通过研究《密宗道次第广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本尊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藏传佛教的各个分支和流派。
3.《密宗道次第广论》阐释了本尊修行的方法和技巧本尊修行是藏传佛教修行中的关键环节,它包括观想和修持等方面。
《密宗道次第广论》详细阐释了本尊修行的方法和技巧,指出“相应脆弱、非相应刚强”等原则,指导修行者如何正确地进行本尊修行。
通过研究《密宗道次第广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本尊修行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修行。
4.《密宗道次第广论》揭示了不同本尊的关系和作用藏传佛教中有许多的本尊,它们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密宗道次第广论》揭示了不同本尊的关系和作用,指出一些本尊在修行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如普贤菩萨、药师佛、观音菩萨等。
通过研究《密宗道次第广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个本尊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从而选择正确的本尊进行修行。
5.《密宗道次第广论》指导了本尊修行的反省和检验本尊修行是希望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修行方式,但它需要反省和检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家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家思想研究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既深远又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家思想的研究,并分析其在今天社会的重要性。
首先,佛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中,并与儒家、道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相互交融。
佛教提倡的“菩提心”、“慈悲心”等概念成为了中国人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艺术、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佛家思想对人们的修身养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佛教倡导修行和禅定,通过打破尘世的纷扰与杂念,追寻内心的真善美。
这种内省的修行方式引导人们超脱于物欲与追求功名利禄的束缚,从而提高个人的品格和修养水平。
佛家思想让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培养了人们宽容、慈悲的心态,对于个人的精神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研究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追逐物质的繁华和功利的利益。
而佛家思想通过对人生的真实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提醒人们保持对内心世界的关注,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安宁。
它指引着人们回归内心思考自身行为和意义,与其他人以及自然界和谐相处。
佛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和宇宙之间的连接,鼓励人们超越功成名就的欲望,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另外,佛家思想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财富,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而佛家思想则是这些艺术形式的重要灵感源泉。
研究佛家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有的古籍和艺术作品,并将其传承在今天的社会中。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佛家思想,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最后,尽管佛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发展反思
当今的佛教圣地,应当不仅仅供人们来烧香拜佛,而 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大力弘扬和发展佛教文化教育事业,讲 寺庙作为学习、研究和弘扬佛教义理的基地。为此,佛教 的主要任务,已不再是吸引信徒、香客前来焚香、礼佛、 求菩萨保佑,而是大力培养合格僧才,提高四众弟子的素 质。可通过以下途径: • 举办佛学院或僧伽培训班; • 举办星期佛学讲座。可每个周末举办一次,加强对佛 教信仰者佛教知识的宣传与传授; • 举办居士进修班。有一部分青年信仰者对佛学有进一 步学习佛学的需要,所以佛教圣地可以开设居士进修班让 这些本就对佛学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人进一步得到提升。 •
佛教文化研究
杨慧娟 文化产业管理2班
核心内容
发展历程
四大佛教圣地
发展现状
发展反思
核心内容
•
• • •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核心思想是四谛 说,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一)苦谛 是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全无幸福欢乐之可言。 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还有108中烦恼。 (二)集谛 是对造成痛苦与烦恼原因的分析,大体可概括为“五 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业报轮回说”。 (三)灭谛 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槃。“涅槃”是 梵文的音译,意译为“灭度”、“圆寂”等。涅槃的根本特点是达到 熄灭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四)道谛 即解脱之路,即通向涅槃之路。被总结为“八正道”, 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佛教徒的日常思想行为。又被归纳为戒、 定、慧“三学”。
峨眉山佛教相传于公元1世纪传入,近2000年的佛教 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 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 的佛教圣地。 •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 自唐建立观音道场以来,经历代兴革,寺院林立。鼎盛时 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 称“震旦第一佛国”。 •
普陀山
九华山
峨眉山
五台山
发展历程
• 五台山被国内外佛教公认为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成 为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地是从唐代开始的。唐太宗时五台山 被公认为文殊圣域。登上皇位的武则天自称她“神游五 顶”,于长安2年(公元703年)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 竣工后,命名僧大德感法师为主持。这是五台山佛教在全 国佛教界取得显赫于世。
• 我国四大佛教圣地属于全国重点开放的寺庙,一般都 是修复开放时间较早,修复工程精细,殿宇整修一新,虽 然数量上全国还不是很多,但是大都规模巨大,僧人众多, 规制健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昌明,经济的发展, 中国佛教也与社会同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但是 在这背后也暴露了一些存之已久、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寺院多,僧人少; 2、供养多,学修少; 3、自营多,监管少; 4、信众多,引导少;
•
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尊肉身 菩萨,现可供观瞻的有五尊,其中明代无暇和尚真身被崇 祯皇帝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大肉身是 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 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广泛关注,更为九华 名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
发展现状
•
四大佛教圣地
•
中国四大佛教圣地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 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有“金五台、 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中国佛教圣地 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 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 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立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 已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