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

合集下载

生命体征的评估-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

生命体征的评估-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

考点导航
第七节 生命体征的评估
二、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一)脉搏的评估
1.脉搏的概念 随着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地 出现扩张和回缩,动脉这种有节律的搏动称为脉搏。
2.正常脉搏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⑴正常脉搏的观察
1)脉率:即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 的脉率为60~100次/分。 2)脉律:脉律是指脉搏的节律性。 3)脉搏的强弱:脉搏的强弱取决于心排出量、动脉的充盈程度 、动脉管壁的弹性和脉压大小。
考点导航
第七节 生命体征的评估
⑶护士将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端轻按于桡动脉处,按 压的力量大小以能清楚触到搏动为宜。
⑷正常脉搏计数半分钟,并将所测得数值乘2,即为脉率。如脉 搏异常或危重病人等应测1分钟。若脉搏细弱而触不清时,应用 听诊器听心率1分钟代替触诊。 ⑸脉搏短绌的测量:由两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
6)口腔护理:护士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7)皮肤清洁:病人在退热期常常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 液,更换衣服及床单、被套。
8)心理护理。
考点导航
第七节 生命体征的评估
(三)体温测量的方法
1.体温计的种类 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可弃式化学体温计、 红外线测温仪等。
2.测量方法 ⑴ 用物:体温计,消毒液纱布,记录本,笔和带秒针的表。
考点导航
第七节 生命体征的评估
⑷动脉管壁弹性的异常:常见于动脉硬化病人。 2.异常脉搏的护理 ⑴观察:观察病人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及动脉管壁的弹性 。 ⑵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做好用药指导。 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顾虑。 (三)测量脉搏的方法 1.测量部位 凡身体浅表靠近骨骼的动脉,均可用以诊脉。常用 的是桡动脉。 2.测量方法 触诊法,以桡动脉为例。 ⑴诊脉前,病人应情绪稳定,测量前30分钟无过度活动,无紧 张、恐惧等。 ⑵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手臂舒适,手腕伸展。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三防 注 防碰碎爆裂 意 事 防测量不准 项 防意外发生
注意事项(一)
1.测量体温前,清点体温计数量,并检查体温计 2.注意各部位测温的禁忌与注意点
*口温测量禁忌: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 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
*腋温测量禁忌: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 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 *肛温测量禁忌: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 死者
测口温
若不慎咬碎 立即清除碎屑 延缓汞的吸收
促进汞的排出
㈢ (三)测量体温技术
三 测腋温 、 体 腋下有汗应 温 先擦干
测 量 技 术 水银端放于 腋窝正中,紧 贴皮肤,屈臂 过胸 测温7-10min
㈢ (三)测量体温技术
三 、 取好体位 体 润滑肛表 温 插入深度:
测 量 技 术 3-4cm 测量时间: 3min 禁忌:腹 泻、直肠或 肛门手术者
情景病例
病例:女,35岁,以持续高热1周为主诉入 院,体温在39~40℃,24小时内体温波动在
1 ℃以内, 脉搏108次/分,呼吸24次/分,意
识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燥,食欲不振。 请说说你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学习目标
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
掌握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掌握正确测量病人体温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 项 熟悉发热程度的区分及临床常见的4种热型
40℃以上填写内容: 用红笔纵向填写入院 时间、分娩、转入、 出院、死亡的时间( 具体到时和分)及手 术(手术不写时间) 。手术病人由送手术 室者在体温单40℃以 上写“手术”两字。
40℃以下填写内容:①高 热物理降温30分钟后测得 的体温,以红圆圈表示, 并用红虚线与降温前的温 度在同一纵格内相连。若 体温不下降反而上升则用 红虚线飘灯笼,若原位不 动不作标记,只在护理记 录内描述。体温低于35℃ 者,则在35℃以下写“体 温不升”,前后不连线, 但有脉率仍需连线;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标题: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引言概述: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异常体温可能是某种健康问题的表现。

正确评估和护理异常体温对于保障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体温的评估方法、常见异常体温的原因、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体温的评估方法1.1 使用体温计测量:口腔、腋下、肛门、额温等部位都可以测量体温,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测量。

1.2 电子体温计:电子体温计是目前常用的体温测量工具,操作简单、准确度高。

1.3 连续体温监测:对于需要连续监测体温的患者,可以选择连续体温监测设备,及时掌握患者体温变化。

二、常见异常体温的原因2.1 发热:感染、炎症、药物反应等都可能引起发热,需要及时找出病因进行治疗。

2.2 低体温:低体温可能是由于寒冷环境、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应及时保暖。

2.3 高热:高热可能是由于中暑、感染等原因引起,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3.1 发热护理:及时给予退热药物、适量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等措施,帮助患者降低体温。

3.2 低体温护理:给予足够的保暖措施,如加厚被子、调整室内温度等,避免进一步降低体温。

3.3 高热护理:及时就医治疗,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保持患者休息,注意补充水分。

四、异常体温的监测4.1 定时测量体温:对于需要连续监测体温的患者,应定时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2 记录体温变化: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体温的变化情况,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

4.3 注意体温变化趋势: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五、异常体温的预防5.1 预防感染:加强个人卫生、合理饮食、避免受凉等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

5.2 预防中暑: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露,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等。

5.3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体温异常情况,进行早期干预。

结语:对于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健康。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基础护理:一、异常体温1.发热因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而导致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①低热为37.3℃~38℃;②中度热为38.1℃~39.0℃;③高热为39.1℃~41℃;④超高热为41.0℃以上。

(2)发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gt;散热,患者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体温上升方式有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渐升(如伤寒)。

②高热持续期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患者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脉搏加快。

高热持续时间因疾病及治疗效果而异。

③退热期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患者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

体温下降时因大量出汗,易出现虚脱,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护士应注意观察。

(3)热型①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②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如此反复发作,见于疟疾。

③弛张热体温高低不一,日差gt;1℃,最低温度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等。

④不规则热体温在一日中的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4)体温过高患者的护理2.体温过低体温在35℃以下称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患者。

对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首先应提高室温,以24℃~26℃为宜,还可用热水袋保暖。

3.与体温相关的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①主要诊断依据: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②次要诊断依据:皮肤发红、触之有热感、呼吸心跳加快、痉挛或惊厥。

③相关因素:暴露在热的环境中、剧烈活动、药物或麻醉、衣着不当、新陈代谢率增高、疾病或外伤、脱水、不能出汗等。

(2)体温过低①主要诊断依据:体温在正常范围以下,皮肤发凉、苍白。

体温评估及护理技术

体温评估及护理技术

注意: 1)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呼
吸困难者不宜测口温 2)如有进食、冷热敷,间隔30’再测 3)咬破体温表:清除玻璃碎屑,口服蛋清、牛奶,摄入 粗纤维食物
②腋温
方法:
屈臂过胸 夹紧
时间:10min
先擦干腋窝,再放体 温计水银端置腋窝
占总热量的56%,其中肝脏产热最多; • 活动状态下,主要由骨骼肌的收缩产热, 占总热量的90%。 •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产生的热量则是机体 在进食后额外产生的热量。
机体产热的形式
无寒战产热
• 维持生命的各种活动如呼 吸、心跳、维持肌肉张力 及细胞的代谢等,时刻都 在产热。 • 产热与基础代谢成正比, 即基础代谢率越高, 体内 产热就越多,且不会因为 身体内部体温调节的需求 而有所改变。

(3)个人用电子体温计
感温胶片(temperature sensitive tape)
• (1)对体温敏感的胶片,可置于前额或腹
部,根据胶片颜色的改变知晓体温的变化, 不能显示其具体的体温数值,只能用于判断 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 • (2)适用于小儿
– 远红外线测温仪
• (1)利用远红外线的感应功能,快速测试人体体温
寒战性产热(寒冷的环境)
• 一方面,肾上腺素和甲状 腺素释放增加,两者均可 提高全身细胞的代谢率, 从而使产热增加,以适应 寒冷的环境; • 另一方面,局部或全身的 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 律性的收缩,即寒战,这 是机体遇冷时的一种不自 主的反射性产热,是维持 体温恒定的调节性活动。
2、散热
散热部位
心理护理
经常探视病人,耐心解释、安慰。
• 安全护理:防坠、防舌咬伤
• 健康教育:监测体温的方法 物理降温的方法 休息饮食及饮水的重要性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或者低于正常范围(36℃),通常是身体内部发生了某种疾病或者病理变化的表现。

对于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旨在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体温异常,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的标准格式。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方法- 口腔测温: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水银体温计,将温度计放置在口腔底部,嘴唇紧闭,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 腋下测温:将温度计放置在腋下,将患者的手臂放置在身体两侧,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 耳温测量:使用红外线耳温计,将耳温计插入患者耳道,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 直肠测温:使用数字体温计,将温度计插入患者直肠,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2. 体温评估指标- 正常体温范围:36℃-37℃。

- 低体温:体温低于36℃,可能表明患者体内存在低温症、休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问题。

- 高体温:体温高于37℃,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感染、发热性疾病、中暑等问题。

- 持续高热:体温持续在38℃以上,可能表明患者存在严重感染、炎症反应等问题。

- 高热伴寒颤:体温快速升高至39℃以上,伴有寒颤、头痛等症状,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急性感染、败血症等问题。

3. 体温评估步骤- 确定测量体温的方法和频率。

- 在测量前,告知患者测量体温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患者的允许。

- 根据测量方法进行体温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 分析体温测量结果,判断体温是否异常。

- 根据体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低体温的护理- 提供充足的保暖措施,如加厚被子、使用电热毯等。

- 监测患者体温的变化,及时记录体温。

- 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寒颤、乏力等。

- 保持患者的体液平衡,饮食要有足够的热量和营养。

- 定期检查患者的肢体温度,确保血液循环正常。

2. 高体温的护理- 提供适当的降温措施,如使用冷敷、赋予退热药物等。

- 监测患者体温的变化,及时记录体温。

4-1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电子书

4-1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电子书

《基础护理技术》电子书体温的观察及护理内容提要:理论知识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化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技能操作体温测量法一、正常体温与生理性变化1.概念体温(body temperature,T),也称体核温度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体表温度高。

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是身体表层的温度,较不稳定,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影响,易测量且低于体核温度。

正常人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是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体内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体温的产生与调节体温是物质代谢的产物,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在人体通过氧化分解释放的总能量中,50%以上迅速转换成热能,维持体温,并不断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到体外。

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依赖于生理性(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

生理性体温调节是指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随着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发热、寒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将体温维持在一个调定点,约37℃左右。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

3.产热与散热人体通过化学方式产热。

主要产热部位是肝脏和骨骼肌。

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机体产热的过程。

使机体产热增加的因素有:进食、骨骼肌运动、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交感神经兴奋等。

人体通过物理方式散热皮肤是最主要的散热部位。

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

(1)辐射: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到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的物体表面的一种方式。

是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

(2)传导:指人体将热量直接传递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传导量的多少与物体接触面积、温差大小及导热性有关。

由于水的导热性好,临床上常采用冰袋、冰帽、冰水湿敷的方式为高温病人降温。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体温范围是36.5℃-37.5℃。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提示身体浮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定期测量体温: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可以选择口腔、腋下、耳温、直肠或者额温等测量部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

2. 记录体温数据:测量完体温后,将测得的数值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和体温数值。

记录体温数据有助于评估患者的体温变化趋势。

3. 分析体温变化:根据患者的体温数据,分析体温的变化趋势。

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者降低,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1. 降温护理:当患者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降温护理:- 赋予患者解热药物:根据医嘱,赋予患者适当的解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给药过程中要注意剂量和给药时间,避免过量或者过频使用。

- 体温调节措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通风良好。

可以使用冷敷或者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腋下或者腿部,匡助降低体温。

- 注意水分摄入:赋予患者足够的水分,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脱水。

可以赋予患者冷开水、温开水或者含有电解质的口服液体。

2. 升温护理:当患者体温降低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升温护理:- 提供温暖的环境:调整室内温度,保持室内温暖。

可以使用电热毯、暖风机等设备提供额外的温暖。

- 赋予热饮食物:赋予患者温热的饮食,如热粥、热汤等,增加体内热量的摄入。

- 注意保暖:给患者穿上保暖的衣物,特别是保护头部、手部和脚部的部位,避免热量散失。

3. 监测体温变化: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记录体温数据,观察体温是否恢复到正常范围。

如果体温仍然异常,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根据医嘱采取进一步的护理措施。

异常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1]

异常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1]

10月份护理部应知应会内容一、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体温过高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低热: 37.3~38.0℃中等热: 38.1~39.0℃高热: 39.1~41.0℃超高热: 41.0℃以上2.发热过程(1)体温上升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严重者有寒战。

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

如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常伴有寒战称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等;如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无明显寒战称渐升,多见于伤寒等。

(2)发热持续期: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

(3)退热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

退热有骤退和渐退两种形式。

骤退时由于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应严密观察并及时给予处理。

渐退时体温逐渐下降,在2-3日内恢复正常水平,体温下降后疾病症状也随之消退。

3.常见热型(1)稽留热:体温在39~40℃以上水平持续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温差可达2℃以上,但都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严重化脓性感染。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经过一天或数天间歇后体温又升高,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反复发作。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性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规律地交替出现。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逐渐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4.高热患者的护理(1)观察病情:高热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体温降至38.5℃(口腔温度)以下时,改为每日测量4次;体温降至正常水平3天后,改为每日1次。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体温是人体代谢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体温范围是36℃-37℃。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即浮现异常体温时,可能是身体某种疾病或者病理状态的表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以匡助护理人员准确评估患者的体温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方法在评估患者体温时,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口腔测温:将温度计放入患者口腔底部,闭口5分钟后读数。

- 腋下测温:将温度计放入患者腋下,闭臂5分钟后读数。

- 耳温测温:将温度计插入患者外耳道,按下测温按钮后等待读数。

- 额温测温:将温度计对准患者额头,按下测温按钮后等待读数。

2. 异常体温的分类根据体温值与正常范围的关系,异常体温可分为以下几类:- 发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普通为38℃以上。

- 低体温:体温低于正常范围,普通为35℃以下。

- 退热:体温由发热状态下恢复到正常范围。

- 间歇热:体温呈周期性波动,交替浮现发热和正常体温。

3. 异常体温的评估要点在评估患者异常体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测量体温的时间:记录测量体温的具体时间,以便分析体温的变化趋势。

- 测量体温的部位:记录测量体温的部位,以便比较不同部位的体温差异。

- 伴有症状:记录患者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乏力、咳嗽等,以辅助判断体温异常的原因。

- 体温变化趋势:根据连续多次测量的体温值,观察体温的变化趋势,判断体温是否逐渐升高或者降低。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发热患者的护理- 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症状变化和意识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降温措施: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冷敷、冰袋等)或者药物降温(退热药物)。

- 补液:发热时患者容易浮现脱水,赋予充足的液体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歇息:发热患者需要充分歇息,减少体力活动,匡助身体恢复。

2. 低体温患者的护理- 保暖:提供足够的保暖措施,如赋予温暖的被子、调整室温等,防止患者进一步降温。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感 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3. 护理措施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保暖措施 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2)观察病情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1. 昼夜变化
(1)稽留热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2. 年龄差异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中度:30~32℃
3. 性别差异
体温过低的病人不常见于( )
腋温
36.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4. 运动状态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
5. 用药作用
第一节 体温的பைடு நூலகம்估及护理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优选)第一节体温的评估 及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前置补偿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 化分解而产生。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能量,并转 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
相对恒定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 活动的重要条件。
因此体温被视为观察生命活动的重要体征之 一。
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和不良预后。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2. 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十五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是评估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也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根本资料。

临床上称为生命体征。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与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

一、体温异常的护理(一)正常体温:〔二〕生理性变化1. 昼夜变化2. 年龄差异3. 性别差异4. 运动状态5. 用药作用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一)体温过高℃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

1、程度判断:低热:37.3~38℃℃℃℃以上2、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3、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那么热、体温过低,体温35℃以下称之为体温不升。

4、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2〕加强病情观察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

〔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

〔4〕补充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5〕休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

〔6〕预防并发症〔7〕心理护理〔二〕体温过低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

假设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

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与不良预后。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轻度:32~35℃中度:30~32℃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25℃2. 临床表现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感觉与反响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3、护理措施〔1〕环境温度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维持室温在22-24℃左右。

〔2〕保暖措施给予毛毯、棉被、电热毯、热水袋,添加衣服,防止体热散失。

〔3〕加强监测观察生命体征,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至少每小时测量一次,直至体温恢复至正常且稳定。

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4〕病因治疗去除引起体温过低的原因,使体温恢复正常。

三、体温测量技术(一)体温计的种类1、玻璃体温计(图15-2)2、电子体温计(图15-3)(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测1、体温计消毒法为了防止穿插感染,用后的体温计应进展消毒处理。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学习要求
1、了解体温的产生及生理调节 2、掌握体温的正常值 3、掌握异常体温的观察 4、熟悉常见热型 5、熟悉体温异常患者的护理措施 6、掌握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法 7、掌握体温的测量及记录
1
生命体征
●定义: 是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总称。 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应, 是衡量机体身心情况的可靠指标。
• 2、发热临床分级:(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
中等热 高热 超高热
二、体温评估- 1 ℉) 37.3 ~38.0℃ (99.1~100.4
38.1~39.0℃ 39.1~41.0℃ 41.0℃以上 (100.6~102.2℉) (102.4~105.8℉) (105.8℉以上)
T持续 > 41 ℃——永久性的脑损伤 T持续 > 42 ℃——休克 T> 43 ℃——很少存活
3 7
11 15 19 23 3
7
11 15
60/36℃


40/35℃
不 升


20/34℃
120/39℃
v


100/38℃

80/37℃

60/36℃
1、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时,应立即 A.清除口腔内玻璃碎屑 B.口服蛋清水或牛奶 C.请医生处理 D.食含纤维丰富的食物 E.立即饮水 (A)
4、常见热型
间歇热
特点: 体温骤然升高至
39℃以上,持续数 小时或更长,然后 下降至正常或正常 以下,经过一个间 歇,又反复发作, 即高热期和无热期 交替出现
常见病: 见于疟疾
不规则热
特点: 发热无一定规 则,且持续时间 不定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 3、蒸发: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 种散热方式,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乙醇的蒸发,引 起降温的作用。
(三)体温调节

包括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
• 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是指自主性体温调节,其方式是:
• 1、温度感受器:
• (1)外周温度感受器:为游离的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 包括冷热感受器,它们分别可将热或冷的信息传向中枢;
解而产生。
• (二)、产热与散热
• 1、产热过程 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
谢的过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产生热量的主要因素有:食物氧化、骨骼肌运
动、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体温 升高等。
2、散热过程:
• 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呼吸、排尿、排粪 也散发部分热量。人体的散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 蒸发四种。
•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 不定。(流感、癌症发热)
4、伴随症状
• (1)寒战:如肺炎、败血症、胆囊炎、肾炎 • (2)淋巴结肿大:如口、咽部感染 • (3)出血现象:如出血热、败血症、白血病等 • (4)肝脾肿大:白血病、疟疾 • (5)结膜充血:出血热、斑疹伤寒 • (6)单纯疱疹:肺炎、脑炎 • (7)关节肿痛:风湿热、败血症 • (8)意识障碍:头痛和抽搐,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四)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 1、正常体温:临床上常以口腔、直肠、腋 窝的温度来代表体温。三种测量方法,直 肠温度最接近于人本深部温度,而日常工 作中,采用口腔、腋下温度测量更为常见、 方便。
• 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 • 口温 37℃36.3~37.2℃ • 肛温 37.5℃36.5~37.7℃ • 腋温 36.5℃36.0~37.0℃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准备
1.护士准备 2.病人准备 3.用物准备 4.环境准备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备物检查
测量体温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操作规程〗
检视读数
检查消毒

舌下热窝
腋温测量法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注意事项〗
检((查31))体若测温病量计人体是不温否慎前完咬,好应破,清水体点银温体柱计温是,计否应的在立数3即5量℃清,以除并下玻, 测璃(量碎5体)屑温测,前肛避2温免0~方损3法伤0分禁口钟用腔应于黏避腹膜免泻;剧、口烈直服活肠蛋动或清、肛或进门牛食手奶、, 以进术保冷后护热病消饮人化、;道做慎黏冷用膜热于敷并心、延肌沐梗缓浴塞水、病银坐人的浴,吸、以收灌免;肠刺病等激情。肛允 许门(,引2)进起婴粗迷幼纤走儿维神、食经昏物兴迷,奋、以而精加致神快心异水动常银过、的缓口排。腔出插疾。入病肛、表 口鼻手勿术用、力张,口以呼免吸损者伤及肛不门能、合直作肠者黏测膜体。温时, (医(4护6))人腋新员下入应院有守病创候人伤在每、旁日极,测度防量消止体瘦发温者生4意不次外,宜,连采并续用不测腋宜量温 测3量日法,。3日后体采温用正口常腔者测改量为。每天测量2次。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临床常见热型

(4)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 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感冒、癌性发热等。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体温过高病人的护理
• 评估 • 降温措施 • 加强病情观察 • 饮食调养 • 保持清洁和舒适 • 安全护理 • 心理护理 • 健康教育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临床常见热型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体温在39℃以上,但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温差达1.0℃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 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体温护理教育
传授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01
教育患者和家属掌握正确的测量体温的方法,如使用电子体温
计、测量部位等。
强调体温异常的观察
02
指导患者和家属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发现体温异常迹象。
普及体温异常的处理知识
03
向患者和家属普及体温异常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如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等。
体温异常的应急处理
远程医疗与体温监测的整合
远程体温监测:借助物联网和移动通信 技术,将体温监测设备与远程医疗平台 相连,实现体温数据的实时远程传输和 监控,方便医护人员对病患进行远程诊
断和治疗。
跨地域协作:远程医疗平台可以汇聚来 自不同地区的体温监测数据,促进跨地 域的医疗专家和团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共同研究和解决体温相关的医疗问题
分钟后取出读数。
优点
测量结果较为准确,适用于婴幼 儿和不能合作的成人。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需要谨慎,避免损伤患 者肛门和直肠组织。患有直肠疾 病或刚进行过直肠手术的患者不
宜使用此方法。
红外线测温法
方法描述
使用红外线体温计对患者额头、耳部或其他部位进行非接触式测 量,根据测量的红外线辐射强度计算出体温。
优点
操作简便、快速,无需接触患者皮肤,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注意事项
测量结果可能受环境温度、湿度和测量部位的影响,应在适宜的环 境条件下进行测量,并尽量保持测量部位干燥、清洁。
03
高热病人的护理
高热的定义与原因
高热定义
高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通 常腋下温度超过39℃即为高热。
原因
高热可能是由感染性疾病(如细菌、 病毒感染)、非感染性疾病(如自身 免疫性疾病、过敏等)以及其他因素 (如中暑、药物反应)引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温测量禁忌: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 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 *腋温测量禁忌: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 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 *肛温测量禁忌: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 死者
注意事项(二)
3.婴幼儿、危重患者、躁动患者,应设专人守护, 防止意外
4.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予复测 5.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时,及时处理:
2.临床表现
皮肤:白、紫、凉 呼吸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意识改变甚至昏迷
(二)体温过低
1.密切观察 测T:qh 2.保暖措施 加盖衣被等 3.配合抢救 给予热饮 4.心理护理 提高室温
暖箱
三、体温测量技术 ㈠ 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可弃式体温计
红外线体温计
㈠ 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水银体温计
㈡ 体温计的消毒和检测
上升形式:骤升和渐升 临床表现:皮肤苍白无汗
畏寒
体温上升期
(一)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高热持续期
特 点:产热 = 散热,体 温持续在较高状态
持续时间:因病情和治疗效果 而异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呼 吸和心率加快、头 痛头晕甚至惊厥昏 迷
(一)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要素二: 作用部位
要素三: 作用结果
㈠ 体温过高
2. 临床分级
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3-38.0℃ 中度热 38.1-39.0℃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0℃以上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
高达43℃极少存活
㈠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特 点:产热>散热, 体温升高
体温持续在 39.0---40.0℃左 右,达数日或数周, 24小时波动范围不 超过1.0 ℃
常见于:肺炎 、急性传染 病如伤寒
3、常见热型
(2)弛张热
体温在39.0 ℃以 上,但波动幅度大,
24小时内温差 在1.0 ℃以上。最低
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 败血症 风湿热 化脓性疾病
3、常见热型
(3)间歇热
第十二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什么是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合称为生命体症, 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 状态正常与否的可靠指标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体温的正常 范围;发热程度的划分,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
热的概念。
高热病人的护 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体温
A1型题
2.适宜测量口腔温度的病人是 A.昏迷 B.婴幼儿腹泻 C.支气管哮喘发作 D.痔疮术后 E.精神病
能力测试
A1型题:
3.间歇热常见于 A.流行性感冒 B.伤寒 C.败血症 D.肿瘤 E.疟疾
能力测试
X1型题:
马某,高热、昏迷,护士为其测量腋下温 度,检视读数为35 ℃以下,估计体温不升 的原因可能是
A.病情危重
B.测量时上肢未夹紧体温计
C.腋部汗液未擦干
D.体温表故障
E.测量时间少于10min
课后预习
预习P192-199: 脉搏、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谢谢
再见
请问:1.李某发热呈何热型?依据是什么? 2.入院时的发热程度?为什么? 3.请根据病人情况提出护理措施。
能力测试
A1型题:
1.以口腔温度为划分标准划分低热范围是 A.36.0 ℃ B.36.8-37.3 ℃ C.37.5-37.9℃ D.38.0-38.5 ℃ E.38.5-39.0 ℃
能力测试
(三)测量体温技术
1.评估 2.计划
病人整体状况 测温局部情况
护士准备 病人准备 环境准备 用物准备
情绪稳定 休息30min
(三)测量体温技术
1.评估 2.计划 3.实施
核对解释 ↓
放置测量 ↓
检测记录 ↓
整理消毒
(三)测量体温技术
部位:水银端斜放 于舌下热窝处
嘱病人闭口用鼻呼 吸勿用牙咬勿说话
体温骤然升高至 39℃以上,持续数小时 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 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 个间歇,体温又升高, 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 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等
3、常见热型
(4)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规律, 且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 ,癌性发热等
4. 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物理或药物降温 (2)病情观察:测T:q4h,正常3天后→2次/d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多饮水,不低于
1.体温计的种类及构造
2.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测来自*消毒:常用消毒液:70%乙醇、1%过氧化氢、含氯消毒剂
3.体温测量技术
*目的
*准备: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想一想
病人李某,发热一周,体温持续在3940℃,拟诊发热待查,于上午8时入院。测T40.3 ℃, P110次/min,R28次/min,BP135/90mmHg,神志清楚, 面色潮红,口唇干裂,体质消瘦,卧床不起,食欲 差。上午8:20给予退热剂后,体温降至38.9 ℃, 大量出汗,口干,下午2 :00体温升至39.8 ℃。
法。
3)测腋温准备及部位,测10分钟。 4)测口温将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测3分
钟。 5)测肛温要用涂润滑剂,水银端插入肛门
3-4厘米,测3分钟。
6)读取体温数,消毒体温计。
(三)测量体温技术
注 意
三防 防碰碎爆裂
事 防测量不准
项 防意外发生
注意事项(一)
1.测量体温前,清点体温计数量,并检查体温计 2.注意各部位测温的禁忌与注意点
37.5℃
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
1.体温过高
*临床分级:
*发热过程:
*常见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护理措施
课后小结(二)
体温过低 *临床分级: *临床表现 *护理措施
体温测量技术:
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 度:32 -35℃ 中 度:30 -32℃ 重 度: ﹤ 30℃ 致死温度:23-25℃
1.体温的单位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
换算公式 ℉=℃×9/5+32 ℃=(℉-32)×5/9
(一)正常体温
2.体温的正常范围
成人正常体温范围及平均值
部位
腋温 口温 肛温
正常范围
36.0~37.0℃ 36.3~37.2℃ 36.5~37.7℃
平均温度
36.5℃ 37.0℃ 37.5℃
机体散热方式 1. 散热器官:皮肤、呼吸运动、排泄
2500-3000ml (4)补充营养:高热量、高蛋白 、高维生素、
易消化、少食多餐
4. 护理措施
(5)休息:高热,绝对卧床休息
(6)预防并发症:口腔护理、皮肤 护理
(7)心理护理:耐心解释,精神安 慰
物理降温
(二)体温过低
1.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
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 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 导疾致病体或温创低伤于正常范围 低低体温 温温环 麻不境 醉升和:药体物温中在毒35℃以下
特 点:产热<散热 体温恢复正 常
退热方式:骤降和渐降 临床表现:皮肤湿冷
血压轻度↓
体温下降期
3、 发热的过程
(1)体温上升期
特点 产热>散热
方式
{ 骤升 渐升
(2)高热持续期
特点 产热= 散热
(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3)退热期
特点 散热 >产热 方式 { 骤退
渐退
趋于正常
3、常见热型
(1) 稽留热
*清除玻璃碎屑 *口服蛋清或牛奶 *若病情允许,可服用粗纤维食物 6.传染病患者体温计专用,以防交叉感染
课后小结(一)
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常以腋下、口腔、直肠等处的温度 代表体温。正常值为:
部位
正常范围
平均温度
腋温
36.0~37.0℃
36.5℃
口温
36.3~37.2℃
37.0℃
肛温
36.5~37.7℃
2. 方式:
辐射 传导
高温
对流
蒸发
(二)生理变化
影响因素
昼夜 年龄 性别 运动 用药 其他
一般波动范围不 超过0.5-1.0℃
体温的定义
体温:通常指的是身体内
部的温度,又称为体核温 度。
特点:温度较皮肤温度高 且稳定。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
1. 定义
要素一:病因
又称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 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 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 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超 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波 动在1℃以上。
测温3min
测口温
若不慎咬碎 立即清除碎屑 延缓汞的吸收 促进汞的排出
(三)测量体温技术
测腋温
腋下有汗应先擦干
水银端放于腋窝正 中,紧贴皮肤,屈臂 过胸
测温10min
(三)测量体温技术
测肛温
取好体位 润滑肛表 插入深度:3-4cm 测量时间:3min 禁忌:腹泻、直 肠或肛门手术者
操作要点
1)洗手,体温计准备。 2)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因素选择测量方
1.消毒
✓ 浸泡于消毒液内,5min后取出冲洗 ✓ 离心机甩下水银(35℃以下) ✓ 放入另一消毒液容器内30min取出,冷开水冲洗 ✓ 消毒纱布擦干,存放在清洁盒内备用
㈡ 体温计的消毒和检测
2.检查 检查目的:保证测量的准
确性 水银柱甩至35℃以下;
在40℃的水中测试3min 后取出检视;
误差在0.2℃以上不能 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