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资料)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资料)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资料)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

(一)巴比伦学校

1、泥板书舍、泥板书、楔形文字

2、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

(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和书法

2、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常用体罚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

2、僧侣学校

3、职官学校

4、文士学校

(二)古代埃及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

1、宫廷学校—无法考证

2、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

3、职官学校—

4、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

三、古代硬度的教育

(一)波罗门教育

1、古代印度等级制

2、婆罗门的学校(古儒学校)家庭教育

3、教学内容:《吠陀》经

4、教学方法:背诵、体罚、导生制

(二)佛教教育

1、寺庙学校

2、教学内容:佛经

3、教学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

同: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

(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

(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

第二章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一)巴斯达教育

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

2、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

3、教育过程:0- 7岁—母亲抚育

7-18岁—军营教育

18-30岁—军事训练

4、教育内容:五项训练、军事训练

5、教育特点:重视女子教育

(二)雅典教育

1、教育由国家和私人共同管理

2、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3、教育过程:0-7岁—家庭教育

7-13岁—进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

13-15、16岁—进体操学校学习

15、16岁接授职业教育

18—20岁—接受军事教育

4、教育内容:文法、音乐、体操、军事

5、不重视女子教育

二、时代的教育(前5世纪—前3世纪)

(一)“智者派”的教育实践

1、智者的含义:专指收费收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2、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

3、共同思想特征:相对主义

个人主义

感觉主义

怀疑主义

(二)“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1、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2、确立了西方的教学科目(“三艺”—文法、修辞法和辩证法)

3、智者把道德和政治问题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4、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5、智者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与方向

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一)希腊学校教育的变化

1、初等学校发生了蜕变

2、中等教育面临衰微

3、高等教育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二)东西文化教育的融合

1、雅典文化教育对广大地区的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文化和教育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

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

1、教育目的论:教育培养治国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备各种实际知识)

2、德育论: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是要教人学会做人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四种美德(正义、勇敢、节制、智慧)

道德教育的途径:知识教育

3、智育论: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二)“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的方法又叫“问答法”,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意思是不直接把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的方式来揭示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五、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一)“学习即回忆”

(二)《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1、《理想国》中的培养目标: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2《理想国》中的教育过程:

早期教育:公育,以游戏为主。

初等教育:情感教育为主。具体内容是“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高等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主。内容注重哲学和“四艺”。

(三)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灵魂论与教育

灵魂说与之相应的教育:人类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

植物灵魂—体育教育

动物灵魂—德育教育

理性灵魂—智育教育

(二)论教育的作用:发展人的理性

(三)论教育过程

0—7以体育教育为主

7—14以德育为主

14—21以智育为主

(四)论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教育

在儿童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

必须注重多功能的道德教育

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

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音乐教育

第三章古罗马教育(前8世纪—5世纪)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一)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

1、教育的基本特征:农民—军人的教育

2、教育的形式:家庭教育

3、教育的目的:培养合格的公民

(二)共和后期的罗马教育(希腊—罗马时期)

1、共和后期的双制学校与双语教育

(1)双制学校分为:希腊式学校与拉丁语学校

(2)双语教育:希腊语与拉丁语

2、共和后期的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7—12岁)私立学校

(2)中等教育:(12—16岁)文法学校

(3)高等教育(16--)修辞学校

二、帝国时期罗马教育

(一)帝国时期罗马教育的改革

1、改变教育目的

2、初等教育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学校改为国立

3、教师地位和待遇由私人的聘请改为国家委派

(二)帝国时期罗马学校的变化

1、初等教育: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文法分析上

2、中等教育:拉丁文法与罗马文学的地位逐渐压倒了希腊文法与希腊文学

3、高等教育:从培养演说家变为培养官吏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

2、论教育内容:

(1)广博的学识

(2)在修辞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

(3)要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

3、论教育方法:练习(模拟演说、写作、现场观摩)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培养》

1、论教育目的与作用

(1)目的:培养具有最高德行的演说家

(2)作用:教育的作用应该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征。

2、论教育过程

家庭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3、论教学

(1)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构想

(2)关于教学内容: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

(3)关于教学过程:模仿、理论指导、练习

(4)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原则--教学适度原则方法—问答法

(5)论教师:

德才兼备

教师对学生应该宽严相济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对学生要多勉励,少斥责

教师要懂得教学艺术

教师要因材施教

(三)奥古斯丁的宗教哲学思想

1、上帝就是真理

2、“原罪论”与“禁欲说”

3、宗教教育:《圣经》为内容

4、平等的思想

第四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特点)

(一)教育被教会所垄断:教育组织机构是教会学校(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二)教育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教徒

(三)教师是由教会委派

(四)教育内容是《圣经》和“七艺”

(五)教学方法:口授、背诵和抄写相结合

二、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教育:宫廷学校

1、培养目标:培养封建官吏

2、教育内容:“七艺”

3、教学方法:问答法

(二)骑士教育:(特殊的家庭教育)

1、培养目标: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2、教育阶段:

(1)7岁前:家庭教育

(2)7—14岁:礼文教育阶段

(3)14—21岁:侍从教育

3、教育内容:“骑士七技”

三、中世纪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形成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出现

2、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3、城市市民阶层的文化要求

(二)中世纪大学的教育

1、类型:

(1)根据领导体制划分为:“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

(2)根据学科不同划分为: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

2、培养目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3、课程:课程不一

4、方法:辩论、演讲

5、特征:

(1)行会性

(2)高度自治性

(3)流动性

(4)国际性

(5)宗教性

6、意义

(1)打破了教会垄断高等教育的局面

(2)中世纪大学也成为近现代大学的起源

(3)中世纪也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做了充分的准备

四、城市学校:

(一)类型:行会学校、基尔特学校

(二)特点: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学校由行会和商会开办,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从内容上看,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从培养目标上看,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

第五章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拜占庭的教育

1俗教育比较发达

2教育由皇帝控制

3俗教育与教会教育长期并存

4接继承了古希腊与罗马的文化

二、阿拉伯帝国的教育

1、建立了伊斯兰的初等学校和高等学校

2、私人捐资助学,资金浓厚

3、《古兰经》与科学知识并重

4、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第六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含义:文艺复兴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2、成就:(1)人文主义文化

高度赞扬人的价值

强调人的个性的自由、人的思想的解放

关注的是今生

提倡理性思维

(2)宗教改革

3、形成三种教育类型

(1)人文主义教育

(2)新教教育

(3)天主教教育

(二)宗教改革

1、含义: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其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其实质是企图以一种新的宗教去取代原有的旧的宗教。

2、实质:个人主义(否定教会的地位,否定教皇的权威)

3、宗教改革的类型

(1)路德派新教

(2)加尔文派新教

(3)英国国教

二、人文主义教育

(一)早期人文主义教育

1、强调世俗性和人性的解放

2、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

(二)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1、世俗性更强

2、学科范围更加扩展

3、所学的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人本主义。注重个性发展;尊重儿童天性;肯定人的价值

2、古典主义。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古为今用、托古改制

3、世俗性。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

5、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

三、新教教育

(一)路德派信教的教育主张

其一是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由教会掌握

其二是由国家推行义务教育

其三强调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其四是主张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

其五是教育的宗教性目的与世俗性目的兼顾

(二)加尔文派的教育主张

其一,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

其二,提出普及、免费教育主张。

其三,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要求将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的学习结合起来。

其四,要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制度。

(三)英国国教派新教的改革主张

其一,国家通过教会公立学校,但教会听从国皇。

其二,将受教育权与宗教结合。

其三,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其四,民族意识增强,加强了英语教育。

四、天主教的教育

重视中等和高等教育而不重视初等教育

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

耶稣会学校采用寄宿制和全日制,集体授课的方式

制定了一系列的学校管理制度

五、三种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1、都以教育为手段,宣传自身的思想和主张。

2、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管理,强调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3、都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

(二)区别:1、服务目的不同。人文主义教育服务于上层贵族;新教教育服务于大众;天主教教育服务于上层社会。

2、人文主义教育与天主教都反对宗教改革。

3、新教和天主教都反对人文主义世俗性的倾向。

4、人文主义和天主教的教育都具有贵族性,而新教具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六、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简介:夸美纽斯是17世纪杰出的伟大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教育理论家。其代表作《大教学论》。

(二)论教育目的和作用

1、论教育目的:

1) 宗教性的教育目的:使人对来世生活做好准备

2) 现实性的教育目的:为现实的人生服务

2、教育的作用: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是人的天赋发展的关键因素(三)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1、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2、教育要适应儿童的本性和年龄特征

(四)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1、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泛智”思想包括两层意思:“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

2、主张全国统一学制:(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五育学校(1—6岁)学前教育

国语教育(6-12岁)初等教育

拉丁语学校(12—18岁)中等教育

大学(18—24岁)高等教育

(五)论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启发式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量力性原则

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六)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1、学年制:根据学年制度,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

2、班级授课制

(1)特征:有固定的学分;有不规定的学科;有规定的作息制度;有规定的XX

(2)意义:有利于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集体教育的作用。

第七章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

一、17—18世纪英国的教育

(一)教育的概况:17.18世纪英国学校教育从整体上看仍然沿袭旧制。

(二)洛克教育

1、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代表作《教育漫话》

2、洛克的教育思想:“白板说”“经验论”“感觉论”

3、培养目标:培养绅士(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

4、内容:体育、德育、智育P226

体育:身体强健的标准是生活各方面“忍耐劳苦”

德育:论述了诚实、智慧、勇敢、仁爱等美德,但他尤其重视“礼仪”

智育:智慧表现在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二、17.18世纪的法国的教育

(一)教育

1、初期是教会教育

2、中后期发生了教育改革:

(1)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2)实行普及教育

(3)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

(二)启蒙思想加论教育

1、爱尔维修论教育

(1)主张教育民主化

(2)教育“万能论“

(3)主张由国家新办世俗教育

(4)强调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2、狄德罗论教育

(1)主张由国家管理教育

(2)国家应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3)注重道德修养,强调科学知识

三、17.18世纪德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1、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2、建立了“泛爱学校“

3、建立新式大学,注重科学研究

四、17.18世纪的俄国的教育

(一)教育概况:

1、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

2、实施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俄语学校、计算学校)

3、建立科学院,并附设大学和预备中学

(二)罗蒙诺索夫与莫斯科大学

1、主张教育的世俗化与民主化

2、注重俄语与科学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

3、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五、17.18世纪美国的教育

(一)17世纪的教育:移植英国教育的教育模式

(二)18世纪的教育:

1、创办“文实“中学

2、建立州立大学

3、确立教育分权制

六、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卢梭教育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1、性善论

2、感觉论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自然教育

1、自然教育的含义:归于自然。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就是遵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自然人。(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自食其力的人)

3、自然教育方法、原则

(1)正确看待儿童

(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4、自然教育阶段及实施

(1)婴儿期教育1 2岁:以身体养育和锻炼为主

(2)儿童期教育2 12岁:以发展和锻炼儿童的感觉为主

(3)青少年时期的教育12 15岁:以智育和劳动教育为主

(4)青春期的教育15 20岁

5、自然教育的影响:

(1)自然教育主张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发展,奠定了欧美新教育的改革的思想基础

(2)自然教育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残害人性的教育所发生的挑战,开创了新的教育培养目标,其理论至今仍是教育思想中的宝贵财富

(4)自然教育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儿童天性过度地强调,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使传统文化的影响,过高地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三)卢梭的公民教育思想理论

1、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忠诚的爱国者

2、公民教育的基础:改变现存制度及其教育

3、公民教育管理:由国家管理学校

4、公民教育的内容:体育是公民教育最重要内容

七、裴斯泰若齐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思想核心是“要素主义”(一)教育实践活动:

1、新庄的实践

2、“贫儿之家”的教育实践

3、“孤儿院”的教育实践

4、学校教育实验

5、伊佛东学校教育实践(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理论探讨)

(二)论教育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德智体诸方面能力)的发展(三)论教育心理学化:(必考:分析教育心理学化)

1、教育心理学化:把教育教学活动工作置于受教育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2、教育心理学化的要点:第一,是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第二,教育心理学化,就是必须要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第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第四,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

(四)论要素教育

1、要素教育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2、教育内容的基本要求:

(1)德育的基本要素:儿童对母亲的爱(爱与威相结合)

(2)智育的基本要素:数目、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算术、几何和语文)(3)体育的基本要素:各种关节的活动

(五)初等学校的各科教学法

1、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三阶段:发音教学、单词教学、语言教学

2算术教学:数字实物

3、测量教学:直线角

(六)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场相联系

2、以学习为主,以参加手工劳动为辅

3、两者结合前,两者必须分别打好基础

(七)评价裴斯泰若齐的教育思想:裴斯泰若齐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民主性和革新性,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他根据要素教育的理论和教育心理化的要求研究了学科教学法,奠定了学科教学法的基础;他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1、伦理学的内容:基本内容:五种道德规范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文和公平。

2、心理学的内容:统学、兴趣和注意

统学理论的基本含义:统学就是新旧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相互作用的过程。

3、儿童教育过程:儿童管理、教学和训育(道德教育)

(二)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1、道德教育的目的:(1)可能性目的:发展多方面的兴趣;(2)必要性目的:最高的目的就是道德

2、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教学原则

3、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管理与训育

4、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

(三)赫尔巴特课程论

1、经验、兴趣与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2、统学与课程:课程的设置应以“相关”和“集中”的原则来选择

3、儿童发展与课程:以文化纪元理论来选择和设计课程

(四)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1、教学进程:感官的刺激(提示教学)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分析教学)

统觉团的形成(综合教学)

2、教学阶段:

(1)明了(或分析):形成清晰的表象

(2)联合(或联想):新旧知识的联系

(3)系统:形成新的概念

(4)方法:巩固所形成的概念

(五)对赫尔巴特的评价: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他的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以及教育理论对欧美的近代教育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他的教育的思想被认为是传统的教育学代表,其理论学说对现代教育仍然起着巨大的影响。

九、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一)简介: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二)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1、统一的原则: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保护人的善性

3、发展的原则:教育要使对立与调和达到统一

4、创造的原则:教育使人的自由与自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教育的分期及任务

1、婴儿期:以发展感官为主

2、幼儿期:以智力的培育与保护为主

3、少年期:以实例与语言教学为主

(四)幼儿园教育理论

1、幼儿园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1)意义:幼儿园是家庭教育的补充;是家庭生活的继续与扩展;

(2)任务: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认识自然与人类,发展智力与体力;形成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训练幼儿园教师;推广幼儿教育经验

2、幼儿教育方法:

(1)方法的基本原理:自我活动或自动性

(2)具体方法:观察、游戏和社会参与

3、幼儿园的课程: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要特征

(1)游戏与歌谣

(2)福禄培尔恩物:

●恩物的含义: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

●恩物的作用:恩物给建造工作以更广泛的练习机会,能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与想象力,并可进一步发展“整体”和“部分”的概念,了解“一中有多”

和“多归于一”。

●真正的恩物满足的条件: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

观世界的认识;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

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

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3)作业:要求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4)游戏:圆圈游戏、团体游戏和伴以诗歌的游戏

(5)自然研究

4、从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

“中间学校”的任务是帮助儿童顺利地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折。

5、对福禄培尔的评价:福禄培尔首创了幼儿园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一套幼儿教育的新方法,建立了近代科学教育的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各国的幼儿教育。第八章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一、19世纪德国的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1、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2、进一步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

3、首创了师范学校

4、改革文科中学,提高了实科中学的地位

5、创建柏林大学

(二)第斯多惠论教育

1、生平: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2、教育思想:

(1)论教育目的:教育最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2)关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应该相结合

●教学原则:遵循自然原则、遵循文化原则、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直观教学原则以及循

序渐进、启发式等教学原则。

(3)关于教师的要求:

●第一,自我教育

●第二,有崇高的责任感

●第三,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二、19世纪法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1、确立了中央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

2、建立了国家教育制度,实行普及教育,要求教育世俗化和科学化

三、19世纪英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1、颁布了《福斯特法案》

(1)《福斯特法案》的内容: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

●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实行强迫的初等教育

●设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办学不受限制

●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二)斯宾塞论教育:代表作《教育论》

1、论教育目的: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2、课程体系:

●第一类是生理学而后解剖学,保全自己的知识

●第二类是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第三类是历史

●第四类是文学、艺术

四、19世纪美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1、实行了教育管理的地方分权制

2、实行了强迫的免费的义务教育

3、美国的中小学以“公立”为主

4、美国的高等学校以“私立”为主

(二)贺拉斯曼的教育

1、教育目的:教育应当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工作者

2、教育内容: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

(三)论师范教育

五、19世纪俄国的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1、建立和完善了学校体系和管理体制

2、颁布了一系列学制改革的法令

(二)乌申斯基论教育

1、论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论教学:

●强调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把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结合

●强调教学应遵循一些原则:如: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

性原则等

3、论道德教育: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

4、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

●成立教育系

●教育者的要求:优秀的品质、掌握广泛的学识

六、19世纪的日本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明治维新时期)

1、确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教育管理体制

2、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3、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创办了新式大学,派遣留欧学生深造

5、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师资

(二)福泽瑜吉论教育

1、教育作用:开启明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2、论智育:通过智育开发人的智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论德育:通过德育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

4、论体育:通过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是其拥有强健的体魄

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一)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教育思想

(二)论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由社会、社会关系所制约

(三)论教育与社会生产: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四)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1、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关于个性的形成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

(五)论人的全面发展:

1、含义:人的智育和体育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条件: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实现

(六)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九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与教育实验

一、新教育(新教育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

(一)新教育的由来与发展

1、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乡村寄宿学校,标志新教育的开端

2、德国的利茨创办了乡村教育之家

3、法国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罗歇斯学校

4、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法国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5、/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终结

注:1、新教育联谊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2、/942年,新教育联谊会通过《儿童宪章》

(二)新教育的主要教育理论

1、梅伊曼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以自然科学的实验法来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关系

2、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1)“公民教育”理论: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对国家服务的目的

注:“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的三项品质:

●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还要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2)“劳作学校”理论:劳作学校式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的公民的重要机构

注: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

●职业陶冶的预备

●职业陶冶的伦理化

●团体的伦理化

3、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1)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创办了适合儿童发展的儿童之家

(2)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吸引力,敏感期,阶段性等特点

(3)在儿童的发展中,要建立好环境及自由、纪律与工作的关系

(4)要让儿童自由发展,必须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读、写、算的练习和实际生活的练习等三个方面的练习

二、进步教育

(一)进步教育运动的始末

1、兴起(1918年):以帕克的分析教学法出现了进步教育

2、形成(1918—1929):1919年,成立了进步教育协会,创办了《进步教育》杂志

3、转折(1929-1943):1929年的大萧条使进步教育运动发生转向

4、衰落1943-1957):1944年,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进步教育进入衰落阶段

(二)进步教育的教育实验

1、帕克的分析教学法

2、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

3、沃特的葛雷制

4、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5、华虚朋的文涵特卡计划

6、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 科学教育的源流)【圣才出品】

第8章科学教育的源流 8.1复习笔记 一、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 (一)兴起的根源 1.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是社会生产长期发展的结果 (1)到14、15世纪,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欧洲的农业和新兴手工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 (2)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上的运用又带来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加以理论上的说明。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 (1)中世纪后期,罗盘和航海图的使用,推动了海外探险活动; (2)地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课题。 3.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近代科学得以兴起的文化思想环境 文艺复兴运动使受宗教禁锢的欧洲人得到思想的解放,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近代科学革命的勃兴 1.天文学领域的发展 (1)哥白尼的日心说 (2)伽利略的天文探究 (3)第谷与开普勒的天文探究 2.医学生理学领域的发展 (1)维萨里的人体学说

(2)塞尔维特的小循环理论 (3)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3.力学领域的发展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三)近代科学革命的影响 1.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增长 2.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改进 3.科学理性精神得到树立,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 二、近代科学教育的萌芽 (一)近代科学教育号角的吹响 1.弗朗西斯·培根 (1)生平简介 ①首先吹响近代科学教育号角; ②在自己等著作中,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了科学的目的、性质以及发展科学的正确途径,首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归纳法,并极力提倡科学与社会生产的结合,大大推动了近代科学以及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2)教育思想 ①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②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 ③构建新的科学知识体系 ④设想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乌托邦方案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构成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构成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教育硕士专业复试分数总成绩不低于310分,且政治英语成绩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85分。复试内容包含对专业能力、专业外语及口语、逻辑分析、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度考查。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333教育综合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三、333教育综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D)。 A.文雅教育 B.职官教育 C.书吏教育 D.科学教育 2.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A)办理。 A.私人 B.企业 C.国家 D私人和国家共同 3.古代西方第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着作是(C)。 A.《理想国》 B.《法律篇》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政治学》 4.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D)。 A.科学性 B.民主性 C.平等性 D.宗教性 5.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C)学校。 A.等级性 B.贵族型 C.世俗性 D.宗教性 6.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A)的教育。 A.世俗封建主 B.教会封建主 C.资产阶级 D.城市平民 7.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B)、天文、音乐等。 A.物理 B.几何 C.化学 D.生物 8.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C)的文化革命。 A.奴隶主阶级 B.封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9.在文艺复兴时期众多人文主义者中,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的是(C)。 A.拉伯雷 B.蒙旦 C.莫尔 D.维多里诺 10.斯图谟是宗教改革运动中(B)派的着名教育家。 A.天主教 B.路德 C.卡尔文 D.耶稣会 11.斯图谟创立的新型古典文科中学采用(A)教学制度。 A.分级 B.不分级 C.不分班 D.混合班级 12.路德派新教提倡的小学是以(D)子女为教育对象的。 A.贵族 B.上流社会 C.资产阶级 D.下层劳动人民 13.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A)为理论基础。 A.感觉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控制论 14.卢梭是反对(B)教育的一位伟大的旗手。 A.奴隶 B.封建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15.赫尔巴特的教学代表作是(C)。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16.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C)。 A.《理想国》 B.《爱弥儿》 C.《林哈德与葛笃德》 D.《巨人转》 17.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A)。

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一

下面介绍关于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包括①宫廷学校 ②职官学校③僧侣学校④文士学校;(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 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1981-1983年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源远流不长。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 (一)巴比伦学校 1、泥板书舍、泥板书、楔形文字 2、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 (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和书法 2、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常用体罚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 2、僧侣学校 3、职官学校 4、文士学校 (二)古代埃及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 1、宫廷学校—无法考证 2、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 3、职官学校— 4、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一)波罗门教育 1、古代印度等级制 2、婆罗门的学校(古儒学校)家庭教育 3、教学内容:《吠陀》经 4、教学方法:背诵、体罚、导生制 (二)佛教教育 1、寺庙学校 2、教学内容:佛经 3、教学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 同: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 (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 (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 第二章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一)巴斯达教育 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5×3’=15’) 产婆术: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学方法 古儒学校:设在印度古儒,指那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家中,教学渗透婆罗门教的神学精神。 哲学王: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中成就卓越,特别是在哲学上有着高深造诣的人最终成为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家兼政治家 智者派:智者泛指有智、有才的人广泛出现构成了所谓的挥着学派 骑士教育:旨在培养身体强壮、虔信上帝、忠君爱国的武夫 教师大学:大学的管理由教师行会负责,学生相当于商业领域中的学徒学生大学:大学主要部分由学生管理 城市学校:新兴市民迫切希望其子弟能够接受对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有所准备的世俗教育,城市学校应运而生 《大教学论》学年制:除特殊情况外,各年级应在每年的秋季开始和结束学年课程,没有特殊情况,不应该在其他时间接收儿童入校,务使全班同学的学习程进度意一致,都能在学年底结束相同课程的学习,经过考试,升入更高的年级 导生制:教师先在学生中挑选一些年龄大且学业成绩较佳的学生充任 导生,预先对其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双轨制:劳动者所受的简陋的教育和贵族子弟所受的精英教育在目标、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是极不相同的 星期日学校:专门招收贫民儿童和童工,在礼拜日上课 公学: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寄宿制学校 《爱弥儿》:是卢梭的教育代表作,全书共5卷,用夹叙夹议的小说体裁写成,卢梭在书中尖锐地批判封建教育,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消极教育法:“自然后果教育” 文实中学:偏重实用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校 《初等教育法》:英国会议于1870年通过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 又称<福斯特法> 形式教育论: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称为形式教育理论代表人洛克 实质教育论: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而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无关紧要的理论称为形式教育理论代表人斯宾塞 城市学院:在19世纪,工业革命席卷全英国,迫切需要科学和技术知识,所以在工业城市建立了许多新大学 大学推广运动:利用大学的师资优势创办一种巡回授课大学,在各地开设课程,扩大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新大学运动: 泛智论: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但一切男女青年受教育程度和目的不同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6、17章)【圣才出品】

第三编现代教育史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6.1 复习笔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一、新教育 1.新教育的由来及发展 (1)新教育运动始末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此后,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的加来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二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中的著名实验 ①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

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②德国的利茨于1898年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以后德国先后出现了以他的学校为模式的许多新学校,形成“乡村之家运动”。 ③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该校重视“小家庭”式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因此又有“运动学校”之称。 这些乡村寄宿学校费用昂贵,主要以上层社会和高收入阶层的少数学龄儿童为对象,规模一般很小,且独立于国家教育制度之外。但是它们开始引起世人对新教育的关注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为国际交流开辟了道路。 2.新教育的代表人物 (1)爱伦·凯 爱伦·凯(1849~1926)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主要代表作《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爱伦·凯主张优生优育,呼吁保护母亲和儿童。她提出,为提高后代的素质,首先应保障作为未来母亲的妇女的权益。同时,妇女作为母亲应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儿女的责任,并为此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爱伦·凯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在家庭中存在的和谐诚挚的气氛、父母高尚的情操及其以身作则,对儿童是最好的教育。 最后,作为新教育的倡导者,爱伦·凯尖锐地批判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儿童的摧残,认为旧教育使儿童失去了个性。为此,她竭力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想学

外国教育史核心笔记

外国教育史核心笔记(三) 第四章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 1.讽刺。 2.定义。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助产术。在这个步骤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苏格拉底创立的“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也提出了教育者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的“无知”态度。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

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1.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力图证明教育乃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一种现象。他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②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

套引和推导出来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 2.史前教育的概况 (1)原始社会的分期及研究途径 ①原始社会的分期。有人根据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将原始社会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时代;也有人将其划分为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社会(血缘家族的原始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以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社会四个阶段。 ②研究途径。人们主要从三个途径了解原始社会的概况: 第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研成果; 第二,民族学的资料; 第三,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考研教育综合333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第一章古希腊教育 名解: 【斯巴达教育】在斯巴达,教育被当做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并由尚武精神所决定,典型特征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教育内容只重视军事教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重视女子教育。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婴儿出生后,由长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7岁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受系统教育指导。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有权参加民众大会,可任官职,仍需参战、军训。60岁,免除兵役。 【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产婆术过程分成四步。(1)讽刺。讽刺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3)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但也有局限,如受教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者必须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理想国》】《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家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的教育方能造就出国家的顺民和合格的统治者。柏拉图认为,应把办好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职责,教育应由国家集中领导管理,由国家管理、监督一切教育机构,取消私人办学,对全体公民实施强迫教育。《理想国》对教育进行了深人思考和设想,对于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 第三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名解: 【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成员为目的。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骑士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各种本领,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保卫者,对文化知识并不重视。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骑士阶层成为绅士阶层的原型,骑士教育也成为绅士教育的原型。 【城市学校】是应新兴市民教学阶层需要而产生的,它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新兴市民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其种类有行会学校、商会学校。城市学校在领导权上,大多属于行会和商会。后期,城市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在内容上,以读、写、算,及商业、手工业相关的世俗知识为主。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从事手工业、商业的职业人才,大多为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所以,城市学校属于世俗性质。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来促进作用。 【中世纪大学】自新兴市民阶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后,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师生团体进行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近代各国教育制度 英国: 1、4R:是西欧各国中世纪以及近代初等学校的基本课程。包括宗教(Religion)教育,以及读(Read)、写(Write)、算(Reckon)的基本技能。因这4科的英文名称的第一重音均为R,故称“4R”教育。 2、导生制:起源:1789年,英国非国教派的新教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招收各种基督教派儿童时采用;同时,国教派传教士贝尔在英殖印度招国教派儿童办类似学校。做法:选拔年龄大、成绩好的学生充当导师,由教师培训后转教其他学生。效果:大大增加了学额,适应了对贫民童工施行初等教育的需求;不能给学生以系统、充分的知识。影响:在英国盛行(1803年取代了主日学校)30年之久,后又传至法、美、意、瑞士等国。 3、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 1870年英国国会颁布,由当时的下议院议员福斯特(Forster)主持制定,故又称《福斯特法案》; 规定:国家拨款,设立公立学校;划分学区,由学务委员会负责督学;实施5-12岁强迫教育;承认此前的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但不拨款;接受公款补助的公立学校不能强迫学生上宗教课; 意义:宣告了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国家负责、公私并存)正式形成的标志。 4、1868年汤顿报告 1868年,以汤顿为首的“中学调查委员会”发表的长达21卷的调查研究报告; 内容:把文法学校分为三种类型:

古典型学校:上层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升学; 现代型学校:培养军队、义务、法律、文官、工商人才; 职业技术学校:下层子弟,普通职员和文书。 意义:奠定了此后英国三类中学的基础;推动了新型学校的开办。 美国 1、殖民地时期的教育状况: 1607年~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13个殖民地: 新英格兰地区—— 文法学校:1635年波士顿拉丁文法学校 1642年、1647年,马萨诸塞强迫教育法 高等学校:1636年哈佛学院,1702年耶鲁学院 中部殖民地—— 教区学校 文实中学(1751,富兰克林,“美国文实中学之父”) 南部殖民地—— 家庭教育+送回欧洲接受高等教育 牧师学校:1740,詹姆斯?莫利牧师创办寄宿学校,华盛顿、麦迪逊、杰斐逊等都从这里学习 高等学校:1693年,威廉-玛丽学院 2、公立学校运动(P186) 19世纪初~1860年,以建立公立初等学校(common school)、实施普遍的国民初等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笔记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 笔记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雅典着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is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三、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 1、讽刺。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总汇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两希文化: 古希腊文化(“原欲”文化→世欲人本意识)↘ (犹太人的祖先)古希伯来文化(“理性”文化→宗教人本意识)→基督教文化 古希腊文学的成就: 1、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个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 2、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有两大渊源:一为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一为欧洲本土之外 的东方文化。 3、古希腊文学史欧洲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开端。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4、赫西俄德是继荷马之后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代表作是教谕诗《农作与时日》及《神谱》。 5、萨福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她被看成是诗国中的女荷马,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女文艺女 神”。 6、品达合唱琴歌的代表,其诗多赞美神和描写体育竞技,特别是赞颂奥林匹克运动的优胜者,风 格庄重凝练,辞藻华瞻,富丽堂皇,具有崇高美。对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弥尔顿、歌德等有较大的影响。 7、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英雄时代(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又称“荷马时代”“黑暗时代”“黑铁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P15 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成果,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义愤,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充满乐观精神。起具有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1 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2 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3 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西西弗斯的故事、代达罗斯的故事、爱泰尔斯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在同时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 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材料。2 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德维《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 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个时期大移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城邦逐渐形成。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P19 抒情诗源于民歌,是伴着音乐唱歌的。体裁多样,主要有哀歌、琴歌、牧歌。讽刺诗等,以琴歌成就最大。琴歌分独唱琴歌与合唱琴歌两种。代表性的独唱抒情诗人有女诗人萨福、贵族诗人阿尔凯奥斯和阿那克里翁。 《伊索寓言》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三

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三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今天为大家梳理了教育学考研的外国教育史古罗马教育的复习考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记忆这些考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1.共和前期:主要是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2.共和后期:主要特点是培养优秀公民和接触的演说家为目的,学校主要包括(1)罗马小学;(2)文法学校,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3)修辞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培养目的是帝国的官吏和顺民;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增强;教师地位提高,由国家委派;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2)雄辩家的素质: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3)雄辩家的培养方法:模拟演说、多诵文学精品、写作练习、法庭的实际观摩等;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教育专门着作;(1)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最高德行的演说家;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2)论演说家的培养:认为培养演说家应经过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和雄辩术学校四个阶段;(3)论早期教育: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要进行快乐地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4)论学校教育的优势: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①学校教育不会使孩子产生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的状态,也不会使孩子感觉到孤独和隔离;②在学校里可以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性,养成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七章(第三节) 第三节民主主义教育 民主主义是杜威的社会政治观。同时,杜威把教育看作实现其民主社会改理想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重要的和有机的联系,是实现民主主义的第一工具和最重要的工具。 一、对六种传统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即准备”说“教育即准备”观点产生的不良后果有: ()使教育丧失动力。()延缓教育的进行。()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代替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会使个人的特殊才能受到漠视。()它使人不得不极大地求助于利用外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动机进行教育。 、“教育即展开”说从逻辑上看,它是预备说的变种。它主要指教育是展开儿童天性的学说。 展开说也强调发展,但发展本身无意义,发展只是看作离开现在指导实现目标时才有意义。 、“教育即形式训练”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灵具有某些心理官能和能力,教育就是直接以训练这些能力为目的。 杜威指出,形式训练说的基本错误是它的二元论。 、“教育即塑造”说强调对发展智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杜威认为这个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视生物具有许多主动的改造材料的机能。 、“教育即复演”说向终极目标发展和从外进行塑造,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生了教育上的复演理论。 杜威认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错误的。 、“教育即自然发展”说自然发展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卢梭。 杜威认为,自然发展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在强调生长的内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外在条件。 从对这六种教育学说的批判,可以看出,杜威反对外在的、静止的、遥远的、强制性的教育,而强调一种内外结合、在每个阶段上都有进步的教育。 二、对历史上三个教育理论的考察、对古代柏拉图教育理论的考察杜威首先考察了柏拉图的教育理论。 ()积极见解。他认为,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教育思考有二。 ()局限性。但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活动的无限的多元性。 、对近代“个人主义教育理想”的考察近代的个人主义的理想,主要指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 杜威认为,世纪的个人主义运动主要兴趣是注重个人进步。它是从反社会开始,要走向更广泛、更自由的社会,走向世界大同。 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的教育是确保这种更有社会精神的社会的第一步。 、对近代“国家教育和学校教育”理论的考察自然主义教育的弱点: ()否定教育的意义;()忽视组织的作用。 德国国家主义教育出现的原因:第一,德国是法国的战败国,国家需要复兴;第二,教育是复兴国家、统一国家的最好手段;第三,这种教育应适应公共教育的制度。 三、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民主主义教育的特点第一,民主的教育应当是所有人的教育。第二,民主社会教育是与强制的、权威的教育相对立的;第三,

外国戏剧史复习资料

外国戏剧史复习资料 一、古希腊戏剧:欧洲戏剧的源头 1、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这一宗教仪式。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中的“酒神颂”(——“山羊之歌”);喜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中的狂欢游行活动(——“狂欢游行之歌”) 2、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及其代表作品 (1)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 (2)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3)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亚》、《阿尔刻提斯》 3、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 古希腊悲剧作家是相信命运的,但不可抗拒的命运在他们笔下有时却是不通情理的,甚至是邪恶的,而人的自由意志则是美好的,难以征服的。尽管与命运抗争的悲剧英雄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陷入逆境,蒙受苦难,甚至死亡,但剧作家往往把苦难升华为壮丽的场景,悲剧主人公高昂的生命意志和令人崇敬的伟大品格不会让人落泪,而是让人油然而生崇高感。 4、古希腊喜剧代表作家作品 (1) 阿里斯托芬代表作:《阿卡耐人》、《鸟》 (2) 米南德代表作:《古怪人》 二、古罗马戏剧:对古希腊戏剧的模仿与改编 1、代表作品作家 (1)普劳图斯代表作:《一坛金子》、《凶宅》 (2)泰伦提乌斯代表作:《安德罗斯女子》 (3)赛内加代表作:《美狄亚》 三、中世纪戏剧: 1、包括宗教戏剧和世俗戏剧 (1)宗教剧:是从基督教仪式发展而来的,以宗教信仰、禁欲主义和宗教 (2)世俗戏剧:面向世俗,针砭时弊,取材于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在思想立场上与宗教戏剧相对立。 2、宗教剧又分为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 神秘剧:以连缀形式上演,形制庞大,鸿篇巨制 奇迹剧:歌颂圣徒圣迹 道德剧:劝人向善,进行道德说教,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说教性(奇迹剧和道德剧一般都篇幅较小,单独成篇) 四、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1、两个概念: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城市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精神统治的思想文化运动,“复兴古典文化”只是这场运动的旗号和一项内容,其实质是以理性取代神启,以现世反对来世,以肯定人的正常感情和合理欲望反对禁欲主义,以世俗反对天堂,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个性自由反对封建束缚,也就是以人文主义精神反对封建文化,建构资产阶级新的上层建筑。 (2)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早期形态,早期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和精神内涵,指以人为本,提倡人性、个性、理性 2、人文主义戏剧内容上的特点、艺术特色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22.1 复习笔记 一、美国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的教育质量展开了激烈批评,特别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在此背景下,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如下: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所谓“新三艺”)的教学;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③强调“天才教育”;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战后的教育基本法,它的颁布表明美国认识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60年代的教育改革 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汇集一起,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以《教育过程》为名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为主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a.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c.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d.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但会后由科学家和部分教师编制的新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教学法经验,脱离了中小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②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作准备。 b.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规定建立处境不利儿童教育全国顾问委员会,全国残疾儿童咨询委员会和残疾儿童训练局等。 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0年代美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案,法案强调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对高等院校拨款,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世界上称霸的实力。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大学本科生教育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格局开始发生动摇,二年制初级学院发展较快,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 2.70~8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 (1)70年代的教育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