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资料)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重点考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考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考点1、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答:1、他受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热爱儿童,重视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他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他关于普及教育和科学文化的主张预示了近代教育的方向。

3、他拟定了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单轨学制,后来更发展为一个系统的终身教育体系,成为近代单轨学制及终身教育的先驱。

4、他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在学校管理方面也提出很多设想。

5、他努力探讨教学工作的规律,提出了改革旧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奠定了近代教学理论的基础。

他被称为“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2、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行政制度: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行政制度有两种类型:①、以波隆那大学为代表,由学校掌管学校行政,由学生充任校长;②、一种以巴黎大学为代表,学校行政由教师掌握,校长由教师担任。

南方诸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以波隆那为例;北方诸如英国、德国、丹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

3、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A、相同点: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

此外,两者均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军体训练。

B、不同点:(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以农立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服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2)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贸易,则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外国教育史复习笔记

外国教育史复习笔记

外国教育史复习重点古希腊的教育【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主要教育内容为:①目标是培养出身体和德性都非常强壮的男子,使他们可以为斯巴达军队效力。

它鼓励一致性,强调斯巴达城邦的价值胜过个人的兴趣,并且产生斯巴达未来的精英。

②斯巴达的教育以培养凶悍的军士著称于世。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现在多以“斯巴达教育”作为严格而近乎残酷的教育的代名词。

③高度重视道德教育,贯穿教育的全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武士所具备的勇敢品质,渗透于日常生活、军事训练以及其他教育之中;音乐教育也很发达,运用到对青少年的教育之中,为了培养他们勇敢作战、服从长者和自我控制的品格。

④高度重视女子教育,强健她们的体格以保证下一代的健康,同时让她们守卫城邦,智育地位很低,大多目不识丁,对修辞学很鄙夷,导致了让他们拒绝吸收一切外来文化,导致衰落甚至走向终结。

【雅典的教育】雅典城邦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培养合格公民的有效手段。

国立专门教育机构只负责16-20岁青年教育,16岁之前由家庭负责,也是家庭私学兴办的原因之一。

①与斯巴达教育的不同在于教育目的,斯巴达目的为培养优秀军人,雅典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勇敢、强健体格和公正的品质,造就合格的公民,身心协调发展是雅典教育的核心目标。

②从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出发,表现出多面性,如道德、音乐、文化、体格的培育,重视个人的特点,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有目的性的培育。

音乐学校教授除音乐以外的阅读、算术、哲学等,具有广博的教育内容,满足雅典发展的各方面要求。

③体育也是另一重要组成部分,13岁进入体操学校进行严格训练,16岁后少数人进入体育馆学习,18岁经过检查被授予合格公民的称号。

道德教育也潜移默化塑造了受教育者良好的品质,雅典有文法教师、音乐教师和体育教师等,他们开设私立性质的学校,7-16岁学生进行招生,条件很简陋,表现出雅典对专职教师的偏见。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外国教育史1.巴比伦的教育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

泥板书,从图画文字逐渐演变成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的学校被称为“泥板书社”。

2.古埃及的教育(1)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书吏学校)文士学校3.古印度的教育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这类学校中的教师被称为古儒。

学生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还规定学习的六科为: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

在古儒学校中,体罚是常用的手段,对年龄大的学生采取恩威并施。

另外,古儒学校在教学时,常利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

这种方法后为英国教师贝尔袭用,即盛极一时的导生制。

4.对比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异同(1)相同点:二者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接受教育。

(2)不同点:①教育目的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而雅典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②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人的在受教育阶段主要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其他方面的教育业只是服务于军事教育;而雅典除了体育训练外,还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③教育机构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机构主要是军营和“士官团”;而雅典的教育机构是私立学校和国立体育馆。

④教育方法不同。

斯巴达教育方法严厉粗暴,一味服从;而雅典的教育则重视启发诱导,理论思辨。

5·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是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教育目的:教人学会政治活动的本领教育内容:雄辩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等)6.苏格拉底方法又称“精神助产术”,“产婆术”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7.柏拉图《理想国》四艺: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理论8.古罗马的教育共和早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会打仗的农民兼军人,教育体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共和后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演说家、政治家,教育体制主要以私立学校为主;帝国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初中等学校)和官吏(高等学校)。

外国教育史重点整理

外国教育史重点整理

一、古典时代得教育(斯巴达、雅典):以斯巴达与雅典为代表得城邦时代二、斯巴达得教育(1)教育背景(军事化得农业国家;由严重对立得三个社会阶层构成得国家)(2)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3)实行严格得体检制度,以保证体质上得优越性。

(4)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得教育。

7岁—18岁男子进入教育机构,主要学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并接受严酷得训练。

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得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

年满20岁得公民子弟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接受实战训练。

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5)重视女子教育。

(6)斯巴达人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而不关注文化知识得学习(7)教育目得在于培养体格强壮得战士三、雅典得教育(1)民主化得商业社会(2)高度重视教育,盛行私人办学(3)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游泳、舞蹈、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与审美教育。

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属于预备公民阶段。

20岁,经过一定得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获得完全得政治权利。

(4)雅典教育得目得在于培养身心与谐发展得能履行公民职责得人.请思考: 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得差异表现为哪些方面?四、西方三杰——-柏拉图得教育思想(一)论教育国家管理(①国家控制教育,公养公育,培育人才. 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得长官.③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与军人)(二)论早期教育:孕妇应经常散步,并接受培训。

3岁之前,儿童由女仆照应其衣食起居,由国家最优秀得公民来监督实施教育,对儿童加以正面得熏陶与教育。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笔记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笔记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

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

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一)巴比伦学校1、泥板书舍、泥板书、楔形文字2、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和书法2、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常用体罚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古代埃及的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2、僧侣学校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二)古代埃及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1、宫廷学校—无法考证2、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三、古代硬度的教育(一)波罗门教育1、古代印度等级制2、婆罗门的学校(古儒学校)家庭教育3、教学内容:《吠陀》经4、教学方法:背诵、体罚、导生制(二)佛教教育1、寺庙学校2、教学内容:佛经3、教学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同: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

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第二章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一)巴斯达教育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2、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3、教育过程:0- 7岁—母亲抚育7-18岁—军营教育18-30岁—军事训练4、教育内容:五项训练、军事训练5、教育特点: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1、教育由国家和私人共同管理2、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3、教育过程:0-7岁—家庭教育7-13岁—进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15、16岁—进体操学校学习15、16岁接授职业教育18—20岁—接受军事教育4、教育内容:文法、音乐、体操、军事5、不重视女子教育二、时代的教育(前5世纪—前3世纪)(一)“智者派”的教育实践1、智者的含义:专指收费收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2、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3、共同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二)“智者派”的教育贡献1、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的传播2、确立了西方的教学科目(“三艺”—文法、修辞法和辩证法)3、智者把道德和政治问题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4、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5、智者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与方向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一)希腊学校教育的变化1、初等学校发生了蜕变2、中等教育面临衰微3、高等教育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二)东西文化教育的融合1、雅典文化教育对广大地区的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文化和教育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1、教育目的论:教育培养治国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备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是要教人学会做人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四种美德(正义、勇敢、节制、智慧)道德教育的途径:知识教育3、智育论: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二)“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的方法又叫“问答法”,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外国教育史复习笔记-精品文档

外国教育史复习笔记-精品文档

外国教育史复习笔记8、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问题。

9、苏格拉底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主要观点有哪些?(1)实践的哲学—道德;(2)寻求道德的一般;(3)教人学会做人(4)智慧即德行;(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6)守法就是正义(7)身教胜于言教10、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11、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近郊的运动场附近创建学园,讲授哲学和科学,是当时哲学和科学的中心,并对中世纪和近代大学产生了影响。

1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1)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端赖于教育。

2)理想国中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

3)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4)理想国中重视早期教育。

5)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6)他要求不强迫孩子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

7)每个人的灵魂中有三种成分:理性部分、欲望部分、激情部分8)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13、亚里士多德是如何论述美德的?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分为两类:理性美德和伦理美德。

伦理美德就是中道,中道在两种过错之间,一是过度,一是不及。

美德就是适度,恰如其分,恰倒好处。

在实践德行过程中,他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4、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15、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的主要观点是什么?P53亚里士多德认为教给儿童的东西应是“真正必需的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一切有用的东西”。

自由教育(亦称文雅教育)反对教育具有任何功利性,主张以提高一般文化素养为目的,只适合于自由民。

任何职业、艺术、科学,凡是足以使自由民的身体、灵魂、心理不适应于实践或无法运用其德行者,都是鄙俗的,应予以拒绝。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

最新外国教育史重点

最新外国教育史重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学校:泥板书舍(巴比伦)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一个叫马里城的地方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

在公元前2100年,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世俗教育机构。

2、古代埃及学校的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3、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目的是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2、国家控制教育,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3、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4、注重道德训练,不重视智商5、重视女子教育2、雅典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这一阶段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2、私人办学3、全面和谐的教育(对后世影响最大)3、智者: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的人;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以及有治国能力的人;后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4、智者的贡献: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3、智者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①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②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③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列入教学科目;④第一次提出以考试做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⑤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⑥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⑦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消极:①《理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

②它拒绝变革,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外国教育史重点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重点复习资料

裴斯泰洛齐认为,语言教学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发音教学。

要使儿童学会发音,首先应让他们练习听音。

应先学元音,再学辅音。

学会发音后,再学字母、音节和单词。

二是单词教学。

它教儿童学习周围环境最重要的事物、历史、地理、人们的职业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单词即名称。

三是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就是要教儿童把名称和事物联系起来,认识事物的各种特性,特别是它的数和形,以及各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学会清晰地表述它,从而既发展儿童的语言及认识能力,又使他们获得各种知识。

裴斯泰洛齐将人的认识看作是从对感性事物的有形印象上升到清晰的观念的过程。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第一,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第二,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第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程序、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认识活动规律相协调。

第四,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1.斯巴达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教育阶段,①优选婴儿,只有部落长老认为健康的儿童可养育;②“儿童督导”教育:七岁后,开始在专门机构家受教育;在公共教育机构中过艰苦生活;强调集体性的养成,不允许有任何个人意志;③青丁“艾弗比”(青年军事训练团)教育:十八岁后,接受直接由军事首领组织的为期两年的强化军事训练,并进行“秘密服役”。

评价:斯巴达教育没有给智育留下余地,他们几乎拒绝一切文化知识。

甚至连基本的读写都拒之门外,造成了整民族的素质低下。

这种封闭的状态最终导致了斯巴达城邦的衰落。

2.雅典教育教育目的: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阶段:①新生婴儿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②六岁前接受家庭教育。

六岁后,女孩由母亲教育,男孩则由“教仆”进入音乐学校,接受专门教育;③十三岁起,在体操学校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五项竞技”;十六岁后,少数人进入体育馆接受专门教育;④十八岁后,接受XXX 比军事训练评价:雅典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后世的自由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3.智者学派智者:原来泛指有智、有才之人,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们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的人,因此,可以把智者视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智者的特点:(1)哲学上的觉得主义、相对主义;(2)论辩术、文法和修辞学方面的研究与建树;(3)以教书为职业并收取学费;(4)重视实际好处及本位主义倾向。

智者的贡献:(1)关心社会政治和人的道德问题。

促使希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的变化;(2)是一批真正意义的教师;(3)智者们之力于文法、修辞和逻辑的研究和教学,使这门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并发展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4.产婆术XXX认为,真理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传授现成的真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误会,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产婆术由讥笑,助产,归结和定义四个步骤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的追求和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表征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产婆术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考虑,判别和寻找正确答案,但这种方法是主观片面的。

最新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

最新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一)巴比伦学校1、泥板书舍、泥板书、楔形文字2、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和书法2、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常用体罚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古代埃及的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2、僧侣学校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二)古代埃及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1、宫廷学校—无法考证2、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三、古代硬度的教育(一)波罗门教育1、古代印度等级制2、婆罗门的学校(古儒学校)家庭教育3、教学内容:《吠陀》经4、教学方法:背诵、体罚、导生制(二)佛教教育1、寺庙学校2、教学内容:佛经3、教学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同: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

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第二章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一)巴斯达教育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2、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3、教育过程:0- 7岁—母亲抚育7-18岁—军营教育18-30岁—军事训练4、教育内容:五项训练、军事训练5、教育特点: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1、教育由国家和私人共同管理2、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3、教育过程:0-7岁—家庭教育7-13岁—进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15、16岁—进体操学校学习15、16岁接授职业教育18—20岁—接受军事教育4、教育内容:文法、音乐、体操、军事5、不重视女子教育二、时代的教育(前5世纪—前3世纪)(一)“智者派”的教育实践1、智者的含义:专指收费收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2、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3、共同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二)“智者派”的教育贡献1、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的传播2、确立了西方的教学科目(“三艺”—文法、修辞法和辩证法)3、智者把道德和政治问题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4、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5、智者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与方向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一)希腊学校教育的变化1、初等学校发生了蜕变2、中等教育面临衰微3、高等教育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二)东西文化教育的融合1、雅典文化教育对广大地区的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文化和教育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1、教育目的论:教育培养治国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备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是要教人学会做人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四种美德(正义、勇敢、节制、智慧)道德教育的途径:知识教育3、智育论: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二)“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的方法又叫“问答法”,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311教育学《外国教育史》笔记

311教育学《外国教育史》笔记

第三部分外国教育史学习要求:1.外教史部分以近代和现代史为重心;2.外教史包括思想、制度和实践三块内容,主要以思想和制度为重心;3.注意国别之间的差异。

中国教育史逻辑框架图:外国教育史第一章外国古代教育第二章外国近代教育第三章外国现代教育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了解即可)巴比伦教育古代埃及教育古代印度教育二、古希腊教育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智者、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古罗马教育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四、西欧中世纪教育基督教教育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城市学校五、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拜占廷教育阿拉伯教育(一)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古风时代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斯巴达教育城邦性质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军事专制城邦教育制度由国家统一管理教育目的培养勇敢忠诚的战士教育内容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如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秘密服役教育阶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行严格的新生儿体格检查,合格的才允许抚育,不合格的弃于荒野。

第二个阶段,受国家严格监督的家庭教育。

第三个阶段,公共教育(7-28岁和18-20岁两个阶段。

)教育方法集体教育、体罚、实践练习教育对象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内容教育特点1.教育具有阶段性2.教育完全被国家控制,并视为国家的事业3.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对文化知识不重视4.重视子女教育缺陷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个人的智慧和个性2.雅典教育雅典教育城邦性质公元前7世纪形成的民主共和制城邦教育制度由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教育目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五项竞技、音乐(包括阅读、书写和计算以及其他文化知识),舞蹈、道德教育阶段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家庭教育(7岁前);第二个阶段是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学习(7岁之后);第三个阶段是体操学校教育(13岁后);第四个阶段是体育馆教育(15岁左右);第二个阶段军事训练团教育(18岁)教育方法个别教学、启发式教学教育对象男性教育特点1.教育具有阶段性2.重视体、智、美和谐发展3.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4.忽视女子教育。

外国教育史(笔记)

外国教育史(笔记)

基础夸美纽斯:一、教育目的:双重性,即信仰的目的与世俗的目的相统一。

(一)这两个目的的关系:1)在夸美纽斯看来,信仰的目的是最终的目的,也就是教育 的最终目标是超越于现实的人生,皈依于上帝,步入天堂, 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和来世的永生。

2)世俗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世俗的目的有三个方面:包括学问的目的,包括学问的目的,包括学问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和 虔信的目的。

通过教育,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 物,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德行和信仰,德行和信仰,以便学生以便学生 能够享受现实的幸福,也为永生做准备。

(二)夸美纽斯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他对教育的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他对教育的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首先,他认为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教育,他认为通过教育,他认为通过教育,能使国家独立、能使国家独立、和谐,能够使社会繁荣发展,能够使人类得救。

其次,他从教育对于享受宗教生活的作用。

通过教育,能够培养学问、道德和虔信的种子,从而使人能够步入天堂。

这反映了夸美纽斯肯定了人的价值、地位和能力的思想,以及教育思想上所具有的宗教色彩。

最后,教育对人间生活的作用。

通过泛智的教育,人学习对现实生活有益的、各种各样的、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那么就可以发展其无限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发展其无限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发展其无限的智慧,从而成为德智体、从而成为德智体、信仰等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夸美纽斯所说的“自然”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指自然界和普 遍法则。

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根据,从自然中找到 教育的普遍规律。

教育的秩序应该以自然为界限。

教育要模仿自 然。

这样,教育的进行就同自然一样容易自然;教育的进行就同自然一样容易自然;其二是指人的与其二是指人的与 生俱来的天性。

中外教育史笔记

中外教育史笔记

中外教育史笔记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外国教育史笔记

外国教育史笔记

艺术;(d)能根据儿童之间在能力、资质、心性方面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4)学前教育思想 昆体良重视学前教育。他极力主张在儿童能说话的前后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智育,要进行快乐学习,使儿 童热爱学习。 12、修道院学校(名词解释)(了解) (a)这种教会学校设立于修道院。其目的是培养自幼入院,准备将来充当神职人员的“圣童”;后来,也接 纳将来不准备从事神职活动的儿童。前者称为“内学”,后者称为“外学”。(b)教育的内容各不相同,有 些学校教读、写、算、音乐和宗教知识,有些学校除此之外还教“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少数 学校教“七艺”(“三艺”和算数、几何、天文、音乐)。但是,神学是最高的王冠。(c)到公元9世纪 时,几乎西欧所有的修道院都设立了学校。 13、主教学校(名词解释):(了解)(a)主教学校设在天主教所在地,又叫大教堂学校。(b)主教学校性 质和水平与僧院学校差不多。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学习读、写、算以及七艺课程。(c)教师完全由教士担 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d)与修道院相比,其性质和组织 相似,但是学校设施更好、水平更整齐,其中个别主教学校后来发展成为大学。 14、基督教教育特点(简答) (a)教育目的宗教化 (b)教学内容神学化 (c)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 15、骑士教育(重要)(名词解释): (1)它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目的在于培养骑士阶层。 (2)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主要是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的。 (3)骑士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家庭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包括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侍童教 育阶段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侍从教育阶段: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 猎、奕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 岁要通过受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评价: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内容注重宗教道德品质,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 要目的。培养了当时所需的社会实用性人才。 意义:中世纪被歌颂的“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光:对主人和君主尊崇忠 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放。骑士阶层成为绅士阶层的原型。 16、城市学校(名词解释):(a)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 规模的学校。(b)城市学校的特点:第一,在领导权上,由市政当局管理。第二,从城市学校的归属上看, 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第三,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第四,从培养目标上看,城市学校具 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c)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 校。其出现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 17、中世纪大学(名词解释/简答)(重要) (1)中世纪大学是12世纪左右兴起的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 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师生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2)特征:(a)从组织上看,中世纪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从最初形成就表现出自治的特点, 即学校的事物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权,比如说,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等等 (b)中世纪大学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c)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 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的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 决定。 (d)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e)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3)影响: (a)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更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b)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教育的普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上都直接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现代大学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和制度原则都与中世纪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 (c)局限性:当时教会势力过大,宗教色彩浓厚 。

外国教育史笔记

外国教育史笔记

第四章外国古代教育一、古代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据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tablet writing)和文字,以后又演变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

当时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泥板则成为学校的主要学习工具,所以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早期苏美尔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

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出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式。

公元三世纪以后,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败。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古代埃及教育比较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其教育制度较为完善,学校种类更多一些,包括以下:宫廷学校(court school),所谓宫廷学校是指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分别被委任官职;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temple school),是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也为学术中心;职官学校或书吏学校(department school),是训练一般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12年;文士学校(scribe school),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较低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较宽,修业期限长短不一。

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教学上,有关宫廷学校的教学内容无从考证。

僧侣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力学、医学及科学等。

职官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和专门职业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一)巴比伦学校1、泥板书舍、泥板书、楔形文字2、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和书法2、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常用体罚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古代埃及的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2、僧侣学校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二)古代埃及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1、宫廷学校—无法考证2、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三、古代硬度的教育(一)波罗门教育1、古代印度等级制2、婆罗门的学校(古儒学校)家庭教育3、教学内容:《吠陀》经4、教学方法:背诵、体罚、导生制(二)佛教教育1、寺庙学校2、教学内容:佛经3、教学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同: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

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第二章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一)巴斯达教育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2、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3、教育过程:0- 7岁—母亲抚育7-18岁—军营教育18-30岁—军事训练4、教育内容:五项训练、军事训练5、教育特点: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1、教育由国家和私人共同管理2、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3、教育过程:0-7岁—家庭教育7-13岁—进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15、16岁—进体操学校学习15、16岁接授职业教育18—20岁—接受军事教育4、教育内容:文法、音乐、体操、军事5、不重视女子教育二、时代的教育(前5世纪—前3世纪)(一)“智者派”的教育实践1、智者的含义:专指收费收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2、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3、共同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二)“智者派”的教育贡献1、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的传播2、确立了西方的教学科目(“三艺”—文法、修辞法和辩证法)3、智者把道德和政治问题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4、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5、智者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与方向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一)希腊学校教育的变化1、初等学校发生了蜕变2、中等教育面临衰微3、高等教育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二)东西文化教育的融合1、雅典文化教育对广大地区的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文化和教育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1、教育目的论:教育培养治国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备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是要教人学会做人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四种美德(正义、勇敢、节制、智慧)道德教育的途径:知识教育3、智育论: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二)“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的方法又叫“问答法”,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意思是不直接把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的方式来揭示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五、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中的教育观(一)“学习即回忆”(二)《理想国》中的教育观1、《理想国》中的培养目标: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2《理想国》中的教育过程:早期教育:公育,以游戏为主。

初等教育:情感教育为主。

具体内容是“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高等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主。

内容注重哲学和“四艺”。

(三)柏拉图的历史地位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灵魂论与教育灵魂说与之相应的教育:人类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

植物灵魂—体育教育动物灵魂—德育教育理性灵魂—智育教育(二)论教育的作用:发展人的理性(三)论教育过程0—7以体育教育为主7—14以德育为主14—21以智育为主(四)论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教育在儿童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必须注重多功能的道德教育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音乐教育第三章古罗马教育(前8世纪—5世纪)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一)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1、教育的基本特征:农民—军人的教育2、教育的形式:家庭教育3、教育的目的:培养合格的公民(二)共和后期的罗马教育(希腊—罗马时期)1、共和后期的双制学校与双语教育(1)双制学校分为:希腊式学校与拉丁语学校(2)双语教育:希腊语与拉丁语2、共和后期的学校教育(1)初等教育:(7—12岁)私立学校(2)中等教育:(12—16岁)文法学校(3)高等教育(16--)修辞学校二、帝国时期罗马教育(一)帝国时期罗马教育的改革1、改变教育目的2、初等教育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学校改为国立3、教师地位和待遇由私人的聘请改为国家委派(二)帝国时期罗马学校的变化1、初等教育: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文法分析上2、中等教育:拉丁文法与罗马文学的地位逐渐压倒了希腊文法与希腊文学3、高等教育:从培养演说家变为培养官吏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2、论教育内容:(1)广博的学识(2)在修辞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3)要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3、论教育方法:练习(模拟演说、写作、现场观摩)(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生平简介: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培养》1、论教育目的与作用(1)目的:培养具有最高德行的演说家(2)作用:教育的作用应该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征。

2、论教育过程家庭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3、论教学(1)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构想(2)关于教学内容: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3)关于教学过程:模仿、理论指导、练习(4)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原则--教学适度原则方法—问答法(5)论教师:德才兼备教师对学生应该宽严相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对学生要多勉励,少斥责教师要懂得教学艺术教师要因材施教(三)奥古斯丁的宗教哲学思想1、上帝就是真理2、“原罪论”与“禁欲说”3、宗教教育:《圣经》为内容4、平等的思想第四章西欧中世纪教育一、基督教教育:(特点)(一)教育被教会所垄断:教育组织机构是教会学校(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二)教育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教徒(三)教师是由教会委派(四)教育内容是《圣经》和“七艺”(五)教学方法:口授、背诵和抄写相结合二、世俗封建主的教育(一)宫廷教育:宫廷学校1、培养目标:培养封建官吏2、教育内容:“七艺”3、教学方法:问答法(二)骑士教育:(特殊的家庭教育)1、培养目标: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2、教育阶段:(1)7岁前:家庭教育(2)7—14岁:礼文教育阶段(3)14—21岁:侍从教育3、教育内容:“骑士七技”三、中世纪大学(一)中世纪大学形成的原因1、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出现2、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3、城市市民阶层的文化要求(二)中世纪大学的教育1、类型:(1)根据领导体制划分为:“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2)根据学科不同划分为: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2、培养目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3、课程:课程不一4、方法:辩论、演讲5、特征:(1)行会性(2)高度自治性(3)流动性(4)国际性(5)宗教性6、意义(1)打破了教会垄断高等教育的局面(2)中世纪大学也成为近现代大学的起源(3)中世纪也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做了充分的准备四、城市学校:(一)类型:行会学校、基尔特学校(二)特点: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学校由行会和商会开办,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从内容上看,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从培养目标上看,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

第五章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一、拜占庭的教育1俗教育比较发达2教育由皇帝控制3俗教育与教会教育长期并存4接继承了古希腊与罗马的文化二、阿拉伯帝国的教育1、建立了伊斯兰的初等学校和高等学校2、私人捐资助学,资金浓厚3、《古兰经》与科学知识并重4、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第六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1、含义:文艺复兴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2、成就:(1)人文主义文化高度赞扬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个性的自由、人的思想的解放关注的是今生提倡理性思维(2)宗教改革3、形成三种教育类型(1)人文主义教育(2)新教教育(3)天主教教育(二)宗教改革1、含义: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其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其实质是企图以一种新的宗教去取代原有的旧的宗教。

2、实质:个人主义(否定教会的地位,否定教皇的权威)3、宗教改革的类型(1)路德派新教(2)加尔文派新教(3)英国国教二、人文主义教育(一)早期人文主义教育1、强调世俗性和人性的解放2、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二)后期人文主义教育1、世俗性更强2、学科范围更加扩展3、所学的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

注重个性发展;尊重儿童天性;肯定人的价值2、古典主义。

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古为今用、托古改制3、世俗性。

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今生,而非来世4、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

5、贵族性。

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

三、新教教育(一)路德派信教的教育主张其一是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由教会掌握其二是由国家推行义务教育其三强调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其四是主张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其五是教育的宗教性目的与世俗性目的兼顾(二)加尔文派的教育主张其一,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

其二,提出普及、免费教育主张。

其三,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要求将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的学习结合起来。

其四,要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制度。

(三)英国国教派新教的改革主张其一,国家通过教会公立学校,但教会听从国皇。

其二,将受教育权与宗教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