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性能的研究及进展

合集下载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的研究与进展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的研究与进展

摘 要 : 所谓 自愈 合 是 指 当混 凝 土 结 构 开 裂 其 本 身会 自动 修 复 裂 缝 。本 文介 绍 了混 凝 土 裂缝 自愈 合 的相 关研 究 , 包括 对 混 凝 土 天 然愈 合 能 力 的研 究 ,仿 生 自 合 的 研 究 及 在 水 泥 基 中掺 入 特 殊 材 料 实现 自愈 合 的 研 究 。然 后 进 行 了 总结 分 析 并 愈
实现难 度 很 大 。 国内 外部 分 学 者进 行 了大 量 实验
研 究 , 已经初 步形成 了几 种可行 的研 究 方法 ,对
混凝 土 材料 的革命 性 变化产 生 了积 极 的推动 作用。 本 文将 介绍 国 内外 关于 混凝 土 自愈 合 的研 究 情况 ,
并进 行简 要 的总结与 分析 。
生 裂缝 后 立 刻做 出反 应 自行 愈 合 ,那 么结 构 修 复
到愈 合 裂缝 的 目的 , 目前 投 入 使用 的是一 些 防水 水 泥 。更 有 学者 研 究 了在 水泥 基 中掺入 耐 碱微 生 物 对水泥 基试 件愈合 性能 的影 响。
自愈合 混 凝 土 有其 研 究 的价 值 与 意 义 ,但是
对 这 一领 域 的 研 究进 行 了展 望
关键 词 : 自愈 合 ;天 然愈 合 能 力 ;仿 生 自愈 合 ;水 泥基
Ab tac s t: Sef l-he l o r t e nsc nc ee w i e aris l nc he c nc ee sr c u e c a k ngThi pa rw i ho ai ofc nc ee m a o r t l r p i tefo e t o r t tu t r r c i ng l s pe l s w l y t e eae o c a k s l-he lng ofc nc eei l di t i so on r t ou sudisr lt d t r c ef ai o rt .ncu ng sud e fc c e e’ sn t a e ii g a lt sud e i i ef aur r parn bi y t isofb onc s l— l i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性能的研究及进展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性能的研究及进展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性能的研究及进展混凝土在受力或其它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裂缝,影响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裂缝自愈合混凝土可以在不影响结构尺寸和美观的情况下,在混凝土出现裂缝后,自动分泌出的粘结液流出深入裂缝,粘结液可使混凝土裂缝重新愈合,恢复并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1 裂缝的危害以及形成的原因土木工程结构中,钢筋和混凝土是最常使用的两种材料。

但是,由于受到自身材料性能的限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裂缝,裂缝对结构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外荷载的作用下,结构的破坏都是由混凝土中裂缝的逐渐发展所导致;另一方面,裂缝的存在会导致裂缝处钢筋发生锈蚀,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及耐久性能。

裂缝产生的原因可描述如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承受两大类荷载:第一类荷载包括静、动荷载和其他荷载;第二类荷载即变形荷载。

结构的裂缝就是由这两大类荷载引起的,概括起来裂缝的主要成因如下:1)由于外荷载(动、静荷载)的直接作用引起的裂缝;2)由外荷载作用引起的结构次内力,由此产生裂缝;3)由变形引起的裂缝,即结构由温度变化引起自身的收缩膨胀从而引起变形,当变形得不到满足,则在结构内部引起应力,应力超过某一限值后产生裂缝。

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工程实际中的裂缝产生的原因,属于变形变化(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约占80% 以上;属于由荷载引起的约占20%左右。

2 混凝土本身的愈合能力在混凝土裂缝自愈合研究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基于混凝土本身潜在的愈合能力的研究,实际体现在对于其机理和愈合效果的研究。

J.Stefan(1995)将混凝土试件冻融破坏后,放置水中2〜3个月后混凝土几乎能全部恢复损失的共振频率,并且裂缝中有钙矾石晶体和氢氧化钙晶体。

此实验是在有水环境中且产生了水泥水化产物,这说明混凝土自愈合可能的形成原因是混凝土中未水化完全的水泥再次水化。

国内也有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实验和研究,并更进一步得到确切结论。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分析混凝土自修复技术是指在混凝土受损后,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手段,使混凝土自行完成修复的过程。

自修复技术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裂缝、渗漏等问题,还提高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

本文将从自修复技术的原理、分类、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一、自修复技术的原理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在混凝土中引入能够自我修复的物质或机制,以达到混凝土自我修复的目的。

自修复技术的主要机制包括化学反应自修复、物理-化学自修复和生物自修复等。

1. 化学反应自修复化学反应自修复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些化学物质,使其在混凝土受损时自动启动反应,填充裂缝,从而实现自我修复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化学反应自修复材料包括微胶囊封装材料、聚合物基材料和水胶基材料等。

微胶囊封装材料是将修复剂封装在微小的胶囊中,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胶囊破裂,修复剂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反应,形成硬化物质填充裂缝。

聚合物基材料是在混凝土中添加一种聚合物,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聚合物会自动膨胀填充裂缝。

水胶基材料是一种由水、硅酸盐和其他添加剂组成的混合物,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水胶基材料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硬化物质填充裂缝。

2. 物理-化学自修复物理-化学自修复是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一些物理-化学材料,使其在受损时自动启动反应,填充裂缝,实现自我修复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物理-化学自修复材料包括微纳米颗粒、纳米纤维和纳米管等。

微纳米颗粒是一种由纳米粒子组成的材料,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微纳米颗粒会自动聚集填充裂缝。

纳米纤维是一种由纳米级纤维组成的材料,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纳米纤维会自动聚集填充裂缝。

纳米管是一种由纳米级管状结构组成的材料,当混凝土发生裂缝时,纳米管会自动聚集填充裂缝。

3. 生物自修复生物自修复是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一些能够自我修复的生物材料,如细菌、菌丝等,使其在混凝土受损时自动启动反应,填充裂缝,实现自我修复的目的。

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 (4)1.3 研究意义 (5)2.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与演化 (6)2.1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机理 (7)2.2 混凝土裂缝的演化过程 (8)2.3 混凝土裂缝的类型与特征 (10)3. 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材料研究 (11)3.1 自修复材料的分类与特点 (12)3.2 聚合物基自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14)3.3 无机纳米颗粒基自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15)3.4 纤维增强型自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16)4. 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技术应用 (17)4.1 底面处理技术 (18)4.2 自修复涂料制备与应用 (19)4.3 自修复胶粘剂制备与应用 (21)4.4 自修复灌浆料制备与应用 (22)5. 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技术评价方法 (23)5.1 自修复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24)5.2 自修复性能测试方法与标准 (25)5.3 自修复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27)6. 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28)6.1 建筑工程实例分析 (29)6.2 道路桥梁工程实例分析 (31)6.3 其他工程实例分析 (32)7. 结论与展望 (33)7.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34)7.2 存在问题与不足 (35)7.3 发展趋势与展望 (36)1. 内容概述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技术,作为当前建筑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应对日益严重的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荷载作用以及地质条件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性和耐久性,还可能对结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在此背景下,自修复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该技术通过在混凝土中引入能够自我修复裂缝的材料或微生物,使裂缝在微观层面得到愈合,从而恢复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还能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性能的研究及进展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性能的研究及进展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性能的研究及进展混凝土在受力或其它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裂缝,影响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裂缝自愈合混凝土可以在不影响结构尺寸和美观的情况下,在混凝土出现裂缝后,自动分泌出的粘结液流出深入裂缝,粘结液可使混凝土裂缝重新愈合,恢复并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1 裂缝的危害以及形成的原因土木工程结构中,钢筋和混凝土是最常使用的两种材料。

但是,由于受到自身材料性能的限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裂缝,裂缝对结构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外荷载的作用下,结构的破坏都是由混凝土中裂缝的逐渐发展所导致;另一方面,裂缝的存在会导致裂缝处钢筋发生锈蚀,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及耐久性能。

裂缝产生的原因可描述如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承受两大类荷载:第一类荷载包括静、动荷载和其他荷载;第二类荷载即变形荷载。

结构的裂缝就是由这两大类荷载引起的,概括起来裂缝的主要成因如下:1)由于外荷载(动、静荷载)的直接作用引起的裂缝;2)由外荷载作用引起的结构次内力,由此产生裂缝;3)由变形引起的裂缝,即结构由温度变化引起自身的收缩膨胀从而引起变形,当变形得不到满足,则在结构内部引起应力,应力超过某一限值后产生裂缝。

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工程实际中的裂缝产生的原因,属于变形变化(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约占80%以上;属于由荷载引起的约占20%左右。

2 混凝土本身的愈合能力在混凝土裂缝自愈合研究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基于混凝土本身潜在的愈合能力的研究,实际体现在对于其机理和愈合效果的研究。

J.Stefan(1995)将混凝土试件冻融破坏后,放置水中2~3个月后混凝土几乎能全部恢复损失的共振频率,并且裂缝中有钙矾石晶体和氢氧化钙晶体。

此实验是在有水环境中且产生了水泥水化产物,这说明混凝土自愈合可能的形成原因是混凝土中未水化完全的水泥再次水化。

国内也有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实验和研究,并更进一步得到确切结论。

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自愈合性能研究

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自愈合性能研究

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自愈合性能研究一、研究背景介绍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混凝土结构已经成为了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之一。

然而,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裂缝,这种裂缝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耐久性和美观度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自愈合性能,希望通过自愈合技术使混凝土结构更加耐用。

二、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成因分析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应力过大:混凝土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受力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内应力过大是导致混凝土结构中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2.温度变化:由于混凝土结构的热膨胀系数比较大,当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内部会产生应力,从而导致裂缝出现。

3.湿度变化: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湿度的变化,混凝土内部会发生体积变化,从而导致裂缝出现。

4.施工质量不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如果施工质量不良,就容易出现裂缝。

三、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自愈合机理混凝土结构中的自愈合主要是指裂缝中的水与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胶体,填充裂缝。

此外,混凝土结构中的自愈合还与以下因素有关:1.水泥浆颗粒:水泥浆颗粒在混凝土结构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阻止裂缝的扩展。

2.矿物掺合料:矿物掺合料能够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自愈合性能。

3.纤维增强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具有很好的自愈合性能,它能够在混凝土结构中形成网状结构,防止裂缝的扩展。

四、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自愈合技术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自愈合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微生物自愈合技术:微生物自愈合技术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它利用微生物在混凝土结构中产生胶原质,填充裂缝。

2.化学自愈合技术:化学自愈合技术利用化学反应填充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其原理与混凝土结构中的自愈合机理类似。

3.物理自愈合技术:物理自愈合技术利用混凝土结构中的矿物掺合料、纤维增强材料等填充裂缝。

混凝土裂缝的自愈合性能研究

混凝土裂缝的自愈合性能研究

混凝土裂缝的自愈合性能研究一、研究背景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材料之一,但是由于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和内部应力分布等因素,容易出现裂缝,影响其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混凝土裂缝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自愈合混凝土这一新型材料,其具有自动修复裂缝的能力,能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维修周期,因此备受关注。

二、自愈合混凝土的基本原理自愈合混凝土的基本原理是材料内部携带着微胶囊或微纤维等自愈合剂,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这些微胶囊或微纤维会破裂或断裂,释放出内部的自愈合剂,填充裂缝并形成新的水泥胶凝体,从而实现裂缝自动修复的效果。

三、自愈合混凝土的分类根据自愈合混凝土内部携带的自愈合剂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微胶囊自愈合混凝土: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微胶囊,内部充填自愈合剂,当混凝土裂缝出现时,微胶囊破裂,自愈合剂释放填充裂缝,从而实现自愈合。

2. 微纤维自愈合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加入微纤维,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微纤维断裂,产生摩擦力,促使自愈合剂填充裂缝,实现自愈合。

3. 化学自愈合混凝土:将化学反应剂添加到混凝土中,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化学反应剂与混凝土中的水反应,产生氢气,使得混凝土中的微气泡扩大,填充裂缝,实现自愈合。

四、自愈合混凝土的性能测试为了评估自愈合混凝土的性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愈合效果测试:通过制作混凝土试件,在试件上制造裂缝,观察自愈合混凝土的自愈合效果,评估其自愈合能力。

2. 抗压强度测试:通过压缩试验,测试自愈合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评估其力学性能。

3. 抗拉强度测试:通过拉伸试验,测试自愈合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评估其力学性能。

4. 振动测试:通过振动试验,测试自愈合混凝土的抗震性能,评估其在震动环境下的稳定性。

五、自愈合混凝土的应用前景自愈合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自愈合能力和耐久性,能够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维修周期,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自愈合技术研究

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自愈合技术研究

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自愈合技术研究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自愈合技术研究随着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广泛应用,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会对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产生影响,降低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问题已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自愈合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裂缝修复技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愈合技术是指材料在受到应力或损伤后能够自行修复,恢复其原有的性能。

混凝土结构的自愈合技术主要是利用材料内部的微生物、聚合物或其他物质来填补裂缝,使裂缝自行闭合。

目前,自愈合技术主要分为微生物自愈合技术、聚合物自愈合技术和智能材料自愈合技术三种类型。

微生物自愈合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产生的胶原蛋白或胶原酶来填补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

这种技术需要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将一些特定的微生物添加到混凝土中,以便在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时,这些微生物能够自行生长和繁殖,产生胶原蛋白或胶原酶,填补裂缝。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自愈合能力,但是需要考虑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的制作和维护也有着较高的要求。

聚合物自愈合技术是指利用聚合物的自愈合能力来填补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

这种技术需要在混凝土中加入一些聚合物微球或纤维,当混凝土结构中出现裂缝时,这些微球或纤维会在裂缝处聚集并形成聚合物凝胶,填补裂缝。

这种技术不需要特殊的生长条件和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的制作和维护要求较低,但是聚合物的自愈合能力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和调节。

智能材料自愈合技术是指利用智能材料的自愈合能力来修复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

这种技术需要在混凝土中加入一些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磁流变液等,在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时,这些智能材料会自动聚集并形成填充物,修复裂缝。

这种技术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但是需要特殊的材料和装置,对混凝土结构的制作和维护要求较高。

总的来说,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自愈合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研究课题。

水泥基材料裂缝自修复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水泥基材料裂缝自修复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水泥基材料裂缝自修复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在材料中引入某些活性成分,使其在裂缝形成后能够自行修复。

随着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的发展,相关自修复技术发展极其迅速,为工程建设行业发展做出了有效贡献。

水泥基材料裂缝自修复是指在没有外界修复措施的条件下,利用材料自身的性能对裂缝进行修复的技术。

这种技术涉及材料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是近年来水泥基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根据作用机理,水泥基材料裂缝自修复可以分为主动愈合和被动愈合两种技术。

主动愈合技术需要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外界干预,如引入修复剂等,促使材料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实现裂缝的修复。

被动愈合技术则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等生物体产生的代谢物质,如脲酶、细菌等,对裂缝进行修复[1]。

这些生物体可产生矿物沉淀,如碳酸钙等,填充裂缝,进而实现修复。

水泥基材料裂缝自修复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应用于桥梁、隧道、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修复。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还可以降低维修成本和时间。

3.1.1微胶囊技术在水泥基材料裂缝自修复中的应用微胶囊技术在水泥基材料裂缝自修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胶囊是一种微观的封装体,能够包裹多种物质,包括修复剂、催化剂、生物活性物质等。

当水泥基材料出现裂缝时,微胶囊中的修复剂可以在压力、温度等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释放出来,对裂缝进行修复,如图1。

微胶囊自修复技术,具体可以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类。

(1)物理自修复微胶囊的触发机制主要是利用了材料的形变和损伤。

当水泥基材料出现裂缝或损伤时,微胶囊会因为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破裂。

一旦微胶囊破裂,封装的修复剂就会被释放出来,并随着裂缝的扩展而渗透到材料的损伤部位[2]。

这个过程就像给材料打了一剂“修复针”,让材料在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能力得以发挥。

(2)化学自修复微胶囊的触发机制涉及化学反应。

当微胶囊破裂后,修复剂和催化剂会与周围的材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聚合反应而固化。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的研究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的研究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的研究一、引言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常见材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力的作用,混凝土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美观,也会影响其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

因此,研究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对于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和延长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的概念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是指在混凝土结构受到裂缝损伤时,通过一定的措施使其自行愈合的一种技术。

目前,常见的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 微生物自愈合技术2. 膨胀剂自愈合技术3. 磁性自愈合技术4. 化学自愈合技术5. 热自愈合技术三、微生物自愈合技术微生物自愈合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技术,主要通过利用生物反应作用使混凝土中产生一种特殊的物质,能够在裂缝处形成胶状物质,从而实现自愈合的效果。

微生物自愈合技术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自愈合效果。

四、膨胀剂自愈合技术膨胀剂自愈合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种膨胀剂,当混凝土受到损伤时,膨胀剂会被激活,从而在裂缝处形成膨胀物质,填充裂缝,起到自愈合的效果。

膨胀剂自愈合技术的特点是自愈合速度快,效果显著,但成本较高。

五、磁性自愈合技术磁性自愈合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定量的磁性材料,当混凝土受到损伤时,通过磁场作用将混凝土中的磁性材料引导到裂缝处,从而实现自愈合的效果。

磁性自愈合技术的特点是灵敏度高,自愈合效果好,但需要一定的能量输入。

六、化学自愈合技术化学自愈合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当混凝土受到损伤时,化学物质会受到激活,从而在裂缝处形成固化物质,实现自愈合的效果。

化学自愈合技术的特点是自愈合速度快,效果显著,但也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

七、热自愈合技术热自愈合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种特殊的热敏材料,当混凝土受到损伤时,通过加热作用,热敏材料会被激活,从而在裂缝处形成熔化物质,填充裂缝,起到自愈合的效果。

水泥混凝土中的自愈合技术研究

水泥混凝土中的自愈合技术研究

水泥混凝土中的自愈合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水泥混凝土自愈合技术是指在混凝土的裂缝或缺损处通过特殊手段,使得原本不连续的混凝土重新连结起来,使得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自愈合技术的提出,在解决混凝土结构裂缝、渗漏、损伤等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在重要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中尤为重要。

第二章水泥混凝土的裂缝形成机理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 负载裂缝:由于负载导致混凝土承受过大的应力,从而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裂缝;2. 干缩裂缝:混凝土内部水分的蒸发会导致材料体积的变化,从而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干缩裂缝;3. 热胀裂缝:混凝土的温度变化也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第三章水泥混凝土自愈合技术的实现方法1. 微生物自愈合技术:通过将特殊微生物技术引入到混凝土结构中,使得微生物能够在裂缝处生长繁殖,形成硅酸盐结晶质,从而填补混凝土裂缝;2. 化学自愈合技术:通过特殊化学材料的应用,使得特殊材料能够填充在混凝土裂缝处,从而实现自愈合;3. 高分子自愈合技术:通过特殊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使得特殊高分子材料能够在混凝土裂缝处形成胶状物质,从而填补混凝土裂缝。

第四章水泥混凝土自愈合技术的应用1. 桥梁结构自愈合:桥梁结构作为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耐久性具有极高的要求。

在桥梁结构中,自愈合技术被广泛应用,能够使得桥梁结构的裂缝得到有效补充,从而提高结构的安全性;2. 水利工程自愈合:水利工程结构常年处于受水冲击、高温等恶劣环境,出现裂缝和漏水是不可避免的。

在水利工程中应用自愈合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管道、水闸等地方的裂缝和渗漏问题,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3. 堤坝工程自愈合:在堤坝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极高的要求。

应用自愈合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堤坝工程中出现的裂缝和渗漏问题,提升堤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五章水泥混凝土自愈合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1. 自愈合材料的研究:目前自愈合技术中主要应用化学和高分子材料,自愈合材料的研究将会十分重要,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材料应用到自愈合技术中;2. 自愈合技术的集成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未来自愈合技术将会和其他技术进行集成应用,使得自愈合技术更加高效智能;3. 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应用中,自愈合技术也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减少材料浪费和应用固体废弃物等,是未来自愈合技术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混凝土中自愈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混凝土中自愈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混凝土中自愈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引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物的数量不断增加,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也与之同步增长。

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裂缝,这些裂缝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还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愈合技术应运而生。

二、自愈合技术的定义自愈合技术是指在材料中添加特定的物质,当材料发生裂缝时,这些物质会在裂缝中迅速反应,形成一种具有自愈合能力的物质,填补裂缝并恢复材料的完整性。

三、自愈合技术的研究进展1. 自愈合机理的研究自愈合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其核心是自愈合机理的研究。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自愈合机理:自愈合物质的选择、物质的反应机理、物质的反应速率等。

2. 自愈合物质的选择目前,自愈合材料的选择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微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

其中,高分子材料具有成本低、施工方便等优点,但其自愈合能力较弱;微生物材料具有自愈合能力强、环保等优点,但在施工和维护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条件和技术;纳米材料具有自愈合能力强、耐久性好等优点,但其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3. 自愈合物质的反应机理自愈合物质的反应机理与其自愈合能力密切相关。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从分子层面、材料内部结构等方面探索自愈合物质的反应机理。

例如,环氧树脂中添加的微胶囊内含有单体和催化剂,当裂缝出现时,单体和催化剂会自动释放出来,在空气中迅速反应,形成聚合物填补裂缝。

4. 自愈合物质的反应速率自愈合物质的反应速率是影响自愈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调整自愈合物质的组成、形状等因素,可以提高其反应速率。

例如,将微胶囊中的单体分散成更小的颗粒可以提高反应速率。

四、自愈合技术在混凝土中的应用1. 自愈合混凝土的制备自愈合混凝土的制备需要在混凝土中添加自愈合物质,并通过特定的施工工艺将其均匀分布在混凝土中。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一、引言混凝土自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工程领域中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之一。

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本文旨在回顾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优缺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1.传统修复方法传统的混凝土结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破坏部位的拆除、重新浇筑混凝土或者使用钢板加固等方法。

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需要停机维修,耗时耗力,成本高昂。

2.微生物自修复技术微生物自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自修复技术。

研究表明,一些细菌可以在混凝土中生长繁殖,并在混凝土受到破坏时产生胶状物质填补裂缝,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经济、高效等优点,但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修复效果,且需要复杂的管理和维护。

3.化学自修复技术化学自修复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化学物质,使其在混凝土受到破坏时自动产生胶状物质填补裂缝。

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但是需要添加化学物质,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且添加的化学物质可能与混凝土发生反应导致混凝土性能下降。

4.热自修复技术热自修复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特殊材料,使其在混凝土受到破坏时产生热量,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这种方法具有效果好、速度快等优点,但是需要添加特殊材料,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

5.光自修复技术光自修复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光敏材料,当混凝土受到破坏时,光敏材料会受到光刺激产生活性物质填补裂缝,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高效等优点,但是需要添加光敏材料,成本较高。

6.电化学自修复技术电化学自修复技术是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电极,当混凝土受到破坏时,电极会产生氢气和氧气填补裂缝,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自修复。

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但是需要添加电极,成本较高。

三、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分析1.优点(1)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2)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3)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4)环保、高效。

混凝土路面裂缝自愈合技术研究

混凝土路面裂缝自愈合技术研究

混凝土路面裂缝自愈合技术研究一、研究背景混凝土路面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中常用的材料,但长期使用后会出现裂缝现象,严重影响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为了延长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提高公路的安全性,自愈合技术被引入到混凝土路面维修领域。

二、自愈合技术基本原理自愈合技术是指在材料受损后,通过内部自身机制,将材料的损伤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在混凝土路面中,自愈合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在混凝土中添加的自愈合剂,当混凝土受到外力破坏时,自愈合剂中的物质会填充至混凝土裂缝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愈合剂中的物质会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结晶,填充裂缝,最终达到自愈合的效果。

三、自愈合剂的种类和特性1.微生物自愈合剂微生物自愈合剂是将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添加到混凝土中,当混凝土裂缝出现时,微生物会在裂缝中生长繁殖,最终填充裂缝。

微生物自愈合剂具有环境友好、自我繁殖、活性高等特点,但其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

2.化学自愈合剂化学自愈合剂是通过混凝土中加入一些化学物质,当混凝土裂缝出现时,这些化学物质会在裂缝中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结晶体,填充裂缝。

化学自愈合剂具有灵活性高、自愈合效果好等特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自愈合剂的添加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过量添加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3.纳米自愈合剂纳米自愈合剂是通过将纳米材料添加到混凝土中,当混凝土裂缝出现时,纳米材料会在裂缝中形成新的结晶体,填充裂缝。

纳米自愈合剂具有填缝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但其添加量应该适当控制,过量添加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四、自愈合技术的应用现状1.国内应用现状目前,国内的自愈合技术主要集中在实验室阶段,还没有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和实验,为自愈合技术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2.国外应用现状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自愈合技术,比如荷兰的A58公路、比利时的E313公路等。

自愈合及自修复混凝土研究进展

自愈合及自修复混凝土研究进展

自愈合及自修复混凝土研究进展◎郑丹萌道路修建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材料,其中混凝土就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在当前道路修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混凝土应用非常广泛普遍,其原材料生产丰富、价格较低、生产工艺简单,受到施工单位青睐,在混凝土的发展过程中,其工艺技术越来越成型,经过百年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土木工程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况下,混凝土在各工程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呈现。

混凝土虽然具备一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脆性大、抗拉强度低、对裂缝敏感,另外,长时间荷载、温度变化及结构效应因素也会造成混凝土出现问题,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裂缝现象。

如果混凝土出现了裂缝,不但影响外形的美观,更会减少强度,混凝土耐久性、承载力将会降低,无法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与稳定。

只有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修复处理,才能有效提高安全性,因此说,从最初状态全面修复混凝土裂缝,就能够避免出现问题扩散,最大程度的保护建筑工程,修复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混凝土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其建设时,投入量大,结构复杂,是劳动密集型工程,要想全面得以修复,其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进行修复,不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还影响到建筑工程的使用。

有一些建筑物的裂缝是不可见的,其内部细微出现的裂缝,表面看并不影响什么,但是时间久了,就会慢慢扩散,直至无法修复,传统技术不能进行全面的修复处理,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自愈合及自修复系统的出现,就能够有效对各种可见裂缝进行修复,也就是说,通过此项技术的开展,能够控制和修复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以此,有效避免出现更多的裂缝驱动因素渗透,保证了建筑物寿命。

一、混凝土修复方法混凝土虽然使用非常广泛,但是其缺点也影响到了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作为典型的脆性材料,混凝土在自然力与外力作用下,往往会出现问题,通常混凝土问题表现为微开裂或局部损伤两种形式,如果出现问题,不但影响到外形的美观度,更会造成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降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还很有可能会引起更大的裂缝或者是脆性断裂,如果人们生活工作在这样的建筑物中,很容易产生灾难性事故,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混凝土路面裂缝的自愈合性能研究

混凝土路面裂缝的自愈合性能研究

混凝土路面裂缝的自愈合性能研究混凝土路面是公路、机场、码头等交通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混凝土路面往往会出现裂缝,这些裂缝不仅影响路面的美观度,还会加速路面的老化,降低路面的使用寿命,给交通运输带来种种不便。

因此,混凝土路面裂缝的自愈合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自愈合性能的概念混凝土路面自愈合性能是指混凝土路面在受到裂缝损伤后,能够自行修复裂缝,恢复路面的完整性和强度的能力。

自愈合性能的实现需要混凝土路面具有一定的自愈合机制,有条件保证路面的自愈合过程的顺利实现。

2.自愈合机制混凝土路面的自愈合机制包括物理自愈合和化学自愈合两种方式。

(1)物理自愈合物理自愈合是指利用混凝土中的水分和自然界中的温度变化,通过冻融循环、干湿循环等自然环境因素,使混凝土中的水分在裂缝中形成冰晶,冰晶在冻结时膨胀,使裂缝得到塞满,当冰晶融化时,其水分会渗入到裂缝中,使得裂缝得到填充,从而实现混凝土路面的自愈合。

(2)化学自愈合化学自愈合是指利用混凝土中特定的材料或化学物质,通过在裂缝中形成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结晶物质,以达到填充裂缝的目的。

常见的化学自愈合方式包括微生物自愈合、聚合物自愈合、自愈合地下水泥、自愈合混凝土等。

3.自愈合性能研究进展目前,混凝土路面的自愈合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微生物自愈合利用微生物在混凝土中的生长能力,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胶体物质,使得裂缝得到填充。

研究表明,采用微生物自愈合的混凝土路面,裂缝自愈合效果显著,能够使得路面的使用寿命得到有效延长。

(2)聚合物自愈合利用聚合物在混凝土中的吸附能力,通过聚合物的形成和交联作用,在裂缝中形成新的聚合物物质,从而实现混凝土路面的自愈合。

研究表明,采用聚合物自愈合的混凝土路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路面的抗裂性能和抗冻性能。

(3)自愈合地下水泥自愈合地下水泥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路面自愈合材料,其主要成分是水泥、石灰石和硅酸盐等。

混凝土结构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混凝土结构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混凝土结构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混凝土是建筑业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但是它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混凝土的老化、龟裂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性、使用寿命和经济性。

自修复技术是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技术之一,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后,能够有效地解决混凝土龟裂老化等问题,提高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与安全性。

1.自修复混凝土技术的简介自修复混凝土技术是利用混凝土内部的化学反应或微生物的活性来实现混凝土的自我修复。

该技术主要通过维修裂缝的封闭,恢复混凝土结构的连续性。

当前研究已经涉及到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取得了良好的研究进展。

2.自修复混凝土技术的原理混凝土中的裂缝导致了混凝土的强度下降,给结构带来安全隐患。

自修复混凝土技术通过切断混凝土龟裂,改善混凝土材料的强度。

自修复修复技术能够自动为混凝土结构内部的裂缝补充物质,不仅维护了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而且还能够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3.自修复混凝土技术的现状目前,自修复混凝土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到广泛领域。

下面是一些成功案例和应用领域的简介:(1)叶片复合材料弥补的混凝土宽裂纹:利用超声波接收器检测并处理修复后的裂纹,成功修复了混凝土结构内部的裂纹,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2)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碳纤维能够为混凝土结构创造一个适宜的亲和力,使其强度和抗剪强度得到提高,减少裂缝的发生。

(3)钢丝网补弥补裂缝混凝土:在混凝土表面铺设钢丝网,配合聚合物渗透修复剂,实现自修复混凝土。

4.自修复混凝土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一种全新的自修复混凝土材料正在被研制,其具有很高的自修复效率、高度繁殖速率和较高的集成性。

(2)研究采用纳米材料、微复合材料和自组装材料等,来研制自修复材料,以达到自修复更高效,材料更加适用的目标。

(3)研究开发微生物技术,通过改变生物胶质的生态平衡,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来产生自修复剂,实现高效自修复。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自愈合技术研究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自愈合技术研究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自愈合技术研究一、研究背景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道路等工程中,但由于各种因素(如荷载、温度、湿度等),混凝土结构易产生裂缝,从而影响其力学性能与使用寿命。

传统的修补方法常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存在缺陷难以达到理想的修补效果。

因此,自愈合混凝土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当前混凝土结构修补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自愈合混凝土技术的原理自愈合混凝土技术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添加自愈合剂,当混凝土产生裂缝时,自愈合剂可充分与混凝土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反应,形成胶凝物质填充裂缝,从而实现自愈合的效果。

自愈合混凝土技术的原理是基于胶凝物质产生的化学反应和物理作用。

目前,主要的自愈合剂包括微生物、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三、自愈合混凝土技术的分类根据自愈合剂的类型,自愈合混凝土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1. 微生物自愈合混凝土技术:利用微生物,如细菌和菌丝体,通过不同的反应机制实现自愈合的效果。

2. 纳米材料自愈合混凝土技术:添加纳米材料(如纳米氧化硅、纳米氧化铝等)可以增强混凝土的自愈合能力。

3. 高分子材料自愈合混凝土技术:将高分子材料(如聚合物、树脂等)添加到混凝土中,可以增强混凝土的自愈合能力。

四、自愈合混凝土技术的研究进展1. 微生物自愈合混凝土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微生物自愈合混凝土技术已经成为了自愈合混凝土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研究表明,添加微生物自愈合剂可以大幅度改善混凝土结构的自愈合能力,提高其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

此外,微生物自愈合混凝土技术还具有环保、经济等优势。

但是,微生物自愈合混凝土技术的研究还存在困难和挑战,如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限制、微生物自愈合剂的稳定性等。

2. 纳米材料自愈合混凝土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纳米材料自愈合混凝土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研究表明,添加纳米材料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自愈合能力,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此外,纳米材料自愈合混凝土技术还具有易操作、效果显著等优势。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的研究进展一、前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但是由于其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变化、水分渗透、载荷作用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进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自愈合混凝土裂缝的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概述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是一种通过混凝土内部的自愈合机制,使混凝土表面裂缝自动愈合的技术。

该技术的实现需要在混凝土中添加一定量的自愈合剂,当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时,自愈合剂会自动填充其中,从而实现混凝土裂缝的自愈合。

目前,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技术已经成为了混凝土材料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机理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机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化学自愈合,另一种是物理自愈合。

1. 化学自愈合化学自愈合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的自愈合剂在与混凝土中的水或空气接触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固化物质,填充混凝土表面的裂缝。

常见的化学自愈合剂有高分子物质、微胶囊和聚氨酯等。

2. 物理自愈合物理自愈合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的自愈合剂在裂缝面上形成一定的张力和压力,从而促进混凝土表面的裂缝自动闭合。

常见的物理自愈合剂有纤维素纤维和微纳米颗粒等。

四、混凝土裂缝自愈合剂的种类混凝土裂缝自愈合剂的种类繁多,常见的自愈合剂有高分子物质、微胶囊、聚氨酯、纤维素纤维、微纳米颗粒等。

下面将对这些自愈合剂的特点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 高分子物质高分子物质是一种常见的混凝土裂缝自愈合剂,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粘附性等特点,能够填充混凝土表面的裂缝。

常见的高分子物质有聚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酸酯等。

2. 微胶囊微胶囊是一种将自愈合剂封装在胶囊中的技术,当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时,微胶囊会自动破裂,释放出自愈合剂,填充混凝土表面的裂缝。

常见的微胶囊有聚乙烯胶囊、聚苯乙烯胶囊等。

3. 聚氨酯聚氨酯是一种化学自愈合剂,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粘附性等特点,能够填充混凝土表面的裂缝。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绪论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能够在混凝土结构受损时自行修复。

它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自修复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原理、材料及其性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其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自修复混凝土的定义与分类自修复混凝土,简称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在混凝土内部嵌入微观尺度的自修复剂,能够在混凝土破坏时自主活化,形成新的水泥基材料,以达到修复混凝土的目的。

根据自修复剂的不同,自修复混凝土可分为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化学自修复混凝土和物理自修复混凝土三类。

1.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一种或多种特殊的微生物,当混凝土受到破坏时,微生物便能够分解混凝土中的有机物质,产生钙化细菌,进而产生大量的胞外多聚物和胞内钙化剂,将破裂部位填充。

2.化学自修复混凝土化学自修复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具有化学反应性的物质,当混凝土受到破坏时,这些物质便能够自发地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水泥基材料,使破裂部位得到修复。

3.物理自修复混凝土物理自修复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具有自修复性能的微观尺度的物质,例如聚合物、纤维、微胶囊等,在混凝土受到破坏时,这些物质能够自主地释放出来,填充破裂部位,并与水泥基材料形成新的结合。

三、自修复混凝土的原理自修复混凝土的原理是基于混凝土内部的微观尺度结构,通过在混凝土内部嵌入微观尺度的自修复剂,使其具有自主修复的能力。

当混凝土结构受到破坏时,自修复剂能够自主地活化,形成新的水泥基材料,以达到修复混凝土的目的。

四、自修复混凝土的材料及其性能1.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的材料及其性能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的自修复剂主要由钙化细菌、有机物质和培养基组成。

其自修复性能主要取决于钙化细菌生长的速度、有机物质的含量以及培养基的适宜性。

目前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的自修复效果已经得到了较好的验证,能够在混凝土破坏时实现自主修复,并且其自修复性能与混凝土的强度和龄期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性能的研究及进展混凝土在受力或其它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裂缝,影响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裂缝自愈合混凝土可以在不影响结构尺寸和美观的情况下,在混凝土出现裂缝后,自动分泌出的粘结液流出深入裂缝,粘结液可使混凝土裂缝重新愈合,恢复并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1 裂缝的危害以及形成的原因土木工程结构中,钢筋和混凝土是最常使用的两种材料。

但是,由于受到自身材料性能的限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裂缝,裂缝对结构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外荷载的作用下,结构的破坏都是由混凝土中裂缝的逐渐发展所导致;另一方面,裂缝的存在会导致裂缝处钢筋发生锈蚀,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及耐久性能。

裂缝产生的原因可描述如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承受两大类荷载:第一类荷载包括静、动荷载和其他荷载;第二类荷载即变形荷载。

结构的裂缝就是由这两大类荷载引起的,概括起来裂缝的主要成因如下:1)由于外荷载(动、静荷载)的直接作用引起的裂缝;2)由外荷载作用引起的结构次内力,由此产生裂缝;3)由变形引起的裂缝,即结构由温度变化引起自身的收缩膨胀从而引起变形,当变形得不到满足,则在结构内部引起应力,应力超过某一限值后产生裂缝。

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工程实际中的裂缝产生的原因,属于变形变化(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约占80%以上;属于由荷载引起的约占20%左右。

2 混凝土本身的愈合能力在混凝土裂缝自愈合研究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基于混凝土本身潜在的愈合能力的研究,实际体现在对于其机理和愈合效果的研究。

J.Stefan(1995)将混凝土试件冻融破坏后,放置水中2~3个月后混凝土几乎能全部恢复损失的共振频率,并且裂缝中有钙矾石晶体和氢氧化钙晶体。

此实验是在有水环境中且产生了水泥水化产物,这说明混凝土自愈合可能的形成原因是混凝土中未水化完全的水泥再次水化。

国内也有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实验和研究,并更进一步得到确切结论。

程东辉、潘洪涛对混凝土的这种自愈合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其愈合的四方面原因,其中水泥浆体水化就是主要原因。

且对于3mm左右的裂缝,当其暴露于水环境大于600小时,裂缝可以完全愈合。

但是可愈合的裂缝宽度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否会改变该研究并未进行探索。

于是又有学者在这方面展开了研究。

姚武、钟慧的研究发现混凝土的自愈合能力存在一个损伤阈值,损伤小于损伤阈值时随损伤的增大,自愈合率也增大;损伤大于损伤阈值则随损伤的增大,自愈合率减小。

李厚祥、唐春安等通过试验分析得到了在一定水压梯度下,一周后可能自愈合的混凝土裂缝宽度。

结果表明,水压梯度越大,裂缝自愈合所容许的宽度越小。

刘小艳等对混凝土自愈合的性能做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低等级水泥比高等级水泥同条件下的自愈合能力强,掺入粉煤灰和碳纤维对混凝土的愈合能力都有提高。

这表明混凝土的成分会影响其愈合能力。

通过他们的研究可以看出,混凝土本身的愈合能力非常有限,不仅需要合适的湿度等条件,而且愈合较缓慢,即使改变混凝土的成分,对其愈合能力的提高也满足不了预期修复水平。

通过激发混凝土本身的愈合能力来修复结构可行性不大。

3 仿生学引起的方法生物有机体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具有再生机能,受到破坏以后机体能自行修补创伤。

骨是具有自修复和自适应特性的一个范例,图1所示为骨的自修复过程。

骨折后断裂处的血管破裂,血液由血管的撕裂处流出,形成以裂口为中心的血肿,继而成为血凝块,称为破裂凝块,并初步将裂口连接(图1(a))。

接着形成由新生骨组织组成的骨痂,位于裂口区内和周围(图1(b))。

与此同时,裂口内的纤维骨痂变成软骨,进一步增生而形成中间骨痂,然后中间骨痂和内外骨痂合并,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共同作用下将原始骨痂改造成正常骨(图l(c))。

在修复过程中新骨在变形处凹面形成,而老骨从变形处凸面去除。

自修复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自我恢复的方式,是对外界损伤的敏感响应。

人们从生物体系统中得到启示,希望在混凝土结构中得到与生物体中相类似的修复系统,当混凝土中出现裂缝或损伤时,能够触发一种自动的修复反应,自动愈合。

现已经发展好几种裂缝仿生自复技术,图2为混凝土自修复技术流程图及相关的问题,其一为封闭裂缝自修复,其二为填充裂缝自修复。

3.1 封闭裂缝自修复混凝土封闭裂缝自修复混凝土形状记忆合金性能稳定,电阻率大,对应变敏感,可恢复应变大;当恢复受到约束时能产生较大的恢复力。

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这些特性,将形状记忆合金或聚合物预埋在混凝土结构中易产生裂缝的部位或构件,可制成裂缝白监测、自修复机敏混凝土。

在外力作用下混凝土产生变形,形状记忆合金将随之产生应变。

当混凝土结构构件出现裂缝时,裂缝处的形状记忆合金丝的应变增大,从而导致其内部电阻值发生变化。

根据事先测定的形状记忆合金丝应变与电阻值的关系,由测定电阻变化值的单片机就可自动确定实际裂缝的宽度,由形状记忆合金丝的埋置位置,单片机就可确定是那根结构件或何处发生裂缝,从而可实现混凝土结构裂缝的自诊断、自监测。

一旦裂缝的宽度超过允许的限值时,单片机启动接通电流的装置,通电激励形状记忆合金使之产生形状恢复效应。

形状记忆合金恢复时对裂缝面施加压应力,抑制裂缝的开展,并且迫使裂缝合拢、闭合,使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挠度和变形恢复。

形状记忆合金使两裂缝面重新结合到一起,减少了裂缝末端的应力集中,没有应力集中裂缝将不再扩展,因此混凝土裂缝实际上被修复。

3.2 填充裂缝自修复混凝土填充裂缝自修复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布置许多细小纤维(或多孔的形状记忆合金)管道,管中装有修复剂(交联聚合物或溶剂),或在混凝土中掺入内含修复剂的空心胶囊,在外界环境作用下,一旦混凝土开裂或出现损伤,内装的修复剂流出渗入损伤处,填充裂缝,并在两裂缝面之间形成黏结,使其愈合。

其中的修复反应是通过裂缝末端压力场来引发的,增加的压力将使空心胶囊和纤维破裂或使多孔的形状记忆合金变形,修复剂由裂缝所创造的通道表面的毛细作用从胶囊和纤维中传送到裂缝面,或由形状记忆合金的收缩产生的压力传送到裂缝区;然后通过射线、附加化学物质(对于多成分的修复剂),或温度的改变来触发修复剂发生聚合反应,修复裂缝及损伤。

在传统的人工修复混凝土结构裂缝方法中,修复剂贮存在结构的外部容器中,修复时将修复剂的各组份混合在一起并调匀,通过压力使其传送到损伤区,形成黏结、修复裂缝。

因此,要使混凝土具有白行修复性且相当地快速,必须解决好3个关键的问题:a、修复剂的贮存;b、修复剂至损伤处的传送;c、修复功能的触发。

混凝土及其结构能够自动适应环境,在受到损伤后自行修复,是解决结构中的混凝土材料损伤的最佳途径。

但是如何适时地快速地修复混凝土材料的损伤,以及对混凝土的自修复机理的研究,直到近年来,随着机敏混凝土和仿生混凝土研究热的兴起,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所有的研究大致集中在3个方面:内置纤维管自修复混凝土、内置胶囊自修复混凝土、形状记忆合金智能自修复混凝土。

3.2.1 内置纤维管自修复混凝土在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的初期研究中,一般的思路是模仿动物受伤后流出血液进行愈合,于是主要的模型是在纤维管中注入高强度的胶粘剂。

美国CarolynDry旧在1990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种混凝土裂缝自愈合的方法,即通过预埋含有胶粘剂的纤维,用加热的方式启动修复。

可以说这是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研究的开始。

DryCarolyn还尝试了其他方法。

他将多孔的纤维网预埋在磷酸钙水泥(含单聚物)中,多孔纤维会释放出引发剂,引发水泥中的单聚物反应形成高聚物,反应生成的水又进一步与水泥中未水化的粒子发生水化反应。

另外,他试验了一种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过氧化氢和钻组成的修复系统,将MMA与后两种试剂中的一种混合注入纤维管,与注入了余下的另一试剂的纤维管同时预埋到混凝土中,纤维管随混凝土开裂而破裂后三种试剂混合会形成强度极大的物质从而修复裂缝。

3.2.2 内置胶囊自修复混凝土胶囊对胶粘剂容器进行改革,产生了一种新的仿生自愈合方法,即以胶囊包裹胶粘剂,分散在混凝土中。

这种方法比用纤维管更能将修复剂分布均匀,能使修复液覆盖区域更广,从而更迅速地到达破损位置。

日本三桥博三等将注有胶粘剂(分别是水玻璃,环氧树脂等)的空心胶囊掺入混凝土中,当混凝土开裂,胶囊随之破裂,胶粘剂流出对裂缝进行修复。

3.2.3 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简称SMA)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性能。

根据需要,SMA元件可以在100℃以下的某个设定温度产生动作,实现对设备或装置的自动控制或保护:也可以按作用力的大小设计SMA驱动元件,驱动元件的动作反应时间可以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节。

因为SMA的这种性能,它被应用到了自愈合混凝土的研究中,以期通过温度或者应力控制来达到混凝土感知,并进行反应的目的。

4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裂缝仿生自修复混凝土是一种智能材料,埋入在混凝土材料中的功能元件,使其变得有“感觉”和“知觉”,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自动做出恰当的响应,并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研究难度较大。

虽然国内外研究人员已对混凝土裂缝仿生自修复开展了许多重要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修复效果,但是如何适时地快速地修复混凝土材料的损伤,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方法。

要加快自修复混凝土的实用化进程,应继续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修复纤维和修复胶囊的选择。

在掺入含有修复剂的空心纤维或空心胶囊的修复方法中,存在玻璃纤维或胶囊的制备工艺复杂,与混凝土原材料共同搅拌破裂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进一步研制和开发一种强度较低、性能与混凝土材料性能相匹配的智能材料来取代现有的玻璃修复胶囊和玻璃修复纤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修复材料的数量。

修复胶囊(或纤维)太少不能形成完全修复,多了对混凝土材料的宏观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应进一步研究由于修复胶囊(或纤维)的掺入给混凝土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结合修复后混凝土的强度回复率、裂缝封闭率、混凝土的耐久性以及断裂能等,确定其数量的最佳取值范围。

(3)修复材料的时效。

所有的修复方法都牵涉到时间落后的问题,形状记忆合金或聚合物都需要时间来转化,修复剂在裂缝面上的扩散以及修复剂固化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应对形状记忆合金和修复胶黏剂的性能进行深一步的研究,提高形状记忆合金的响应速度,研制和开发低黏度、快速硬化的修复胶黏剂。

(4)修复剂的补给。

在裂缝修复时,当一条裂缝愈合,必然在修复纤维中出现一个“空位”,尽管此时新缺陷的危险性小于原裂缝,但显然会影响材料性能。

因此,对修复过程中的修复剂的补给应进一步的研究,建立快速的补给体系,以保证损伤处有足够多的修复剂。

对于多次修复的可行性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讨论。

(5)修复剂的传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