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传统体育_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研究_以第一批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结合最好的是聊城杂技和沧州武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原来作为谋生手段的杂技对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具吸引力,由
此导致严重的后继无人现象。一些颇有造诣的杂技演员因年
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使得一些绝技面临失传
的危险。1993 年文化部批准在聊城建立中国少儿杂技基地,
并将其列入国务院蒲公英计划。聊城市政府依托中国少儿杂
目为 8 项,两者数量相当。在封闭式传承项目中,维吾尔族达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
瓦孜、宁德霍童线狮属于典型的家族传承,而沙河藤牌阵延续
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
“传里不传外”的训诫,决定其只能在限定的区域内挑选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
技基地,建立了聊城蒲公英杂技艺术学校,培养杂技后备人才。
此举对振兴聊城杂技意义重大。⑦沧州武术,一向被称为“开
放型”。之所以谓之“开放”,一方面在于沧州武术在其发展演
变过程中一向注重内外交流,另一方面还在于沧州武术传承
2010 年 2 月(中)
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EB/OL]. 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 info_id=52,2005-03-26.
② 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J].美术观察,2007(11):8 ~ 9. ③④⑨袁勤.武术传承方式的现代教学论诠释[J].体育与科学,2009(4):97 ~ 99. ⑤⑥范海彪.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5):120 ~ 122. ⑦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7107.htm? fr=ala0. ⑧ http://baike.baidu.com/view/75864.htm? fr=ala0.
类 17 项。具体项目名称如下: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 遗名录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传统武术的传承机制仍然以封
抖空竹、维吾尔族达瓦孜、宁德霍童线狮、少林功夫、武当武术、
闭式为主。如上分析,若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也看做带徒传
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承,则共有 3 项传统武术属于带徒传承,可见传统武术的传承
年来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传承机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 发展,沧州武术因而得以振兴。⑧
技巧的传习方式和民间知识的传授方法,而是悠久的农耕文
办学授课制虽能大大提升教学效率,缩短教学周期,提高
明时代民间文化特有的传承法则。②家族传授与带徒相结合 效益,但是这仅限于武术技术层面的传授,离开了一对一的师
的传承机制结合了前述两者的特点,其中父传子、子传孙具有 徒之间的特殊情感,现代集体教学中的教师言行很难对学生
第一批国家级杂技与竞技类非遗名录收入的 17 项非物
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武术流派及拳种就占到了 6 项,占第一批
研究,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数量的 35%。在这 6 项中,除沧州武术和回族重刀武术属
1 第一批国家级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于开放式传承外,其他 4 项均为封闭式传承并分属于封闭式
典型家族传承的特点,而师传徒则是带徒传承机制。在封闭 产生刻骨铭心的深刻影响,传统武术浓郁的文化思想很难通
式的 4 种传承机制中,无论从机制的形成、延续还是从影响来 过现代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内化成广大学生的自觉观念,
看,带徒传承最具典型和代表性。
实践证明,班级授课制对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寡效的。⑨
传承 方式 项目名 称
开放式
带徒传授
大类 亚类
蹴鞠、抖空竹、聊城杂技、沧州武术、 回族重刀武术、朝鲜族跳板、秋千、 蒙古族搏克、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封闭式 家族传承
沙河藤牌阵、维吾尔族达瓦孜、宁德霍童线狮
寺庙传承
少林功夫、武当武术
家族传授与带徒相结合 吴桥杂技、太极拳(杨氏、陈氏)
从分类结果来看,封闭式传承项目为 9 项,开放式传承项
缺乏交流,限制了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导致了许多民间文化 分为开放式传承与封闭式传承两大类,开放式传承以办学授
的失传。⑤
课为最主要的形式,封闭式传承又可分为带徒传承、寺庙传承、
部分封闭式传承项目还具有更为特殊的传承方式。如传 家族传承、家族传授与带徒相结合的传承 4 种方式,其中以带
统武术中的少林功夫、邢台梅花拳的口传身授、沧州武术的口 徒传承为最主要形式。开放式与封闭式两种传承机制各有利
式。在第一批国家级杂技与竞技类非遗名录中共有蹴鞠、抖
名录共收录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
空竹、聊城杂技、沧州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朝鲜族跳板、秋千、
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10 大 蒙古族搏克、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8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杂技与竞技类包括传统武术、竞技、
师徒传承虽然教学效率低,但其传承质量特别是文化层 机制的分类存在交叉问题,如少林功夫与武当武术为宗寺庙
面的思想传承效果是班级授课制难以比拟的。只有通过师徒 传承机制,但从传承对象来看,少林功夫与武当武术仅能传于
传承的个别教学才能使具有巨大包容量和负载力的民间文化 “本门弟子”,加之武当武术又因早期受道教“隐秘单传”思想
特殊的传承特点。⑥此外,宁德霍童线狮、沙河藤牌阵还具有 注释
“只传男,不传女”的特殊传承要求,少林弟子性别的唯一性决 定少林功夫只能“传男,不传女”。
开放式传承机制的特点在于,不以家族或某一特定范围 的人群为固定的传承对象,传承对象不受范围限制而是面向 所有人开放。在开放式传承机制中,办学授课形式最具代表 性。而在 8 项开放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办学授课
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漫长的封闭自然经济是民间文化师徒 开法传道且单一相传变为现今的开放式传承,回族重刀武术
传承的沃土,严格的家族、宗教、礼仪与封建等级制度是其长 的传承方式也由早期的"家族世袭"变为现今的开放式传承。
久繁荣的根基,师徒传承带有浓厚的血缘倾向和地域保护性。③ 本研究得出的归类结果是以现今为时间标准。此外,对传承
属于开放式传承机制。这其中,沧州武术和回族重刀武术属
游艺、杂技、杂耍等, 这些项目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根植于民间 于传统武术,抖空竹和聊城杂技属于杂技项目,其它 4 项均为
沃土深受人民欢迎。本研究以第一批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质文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化遗产名录为研究对象,探讨名录中所涉项目的传承机制等
系列问题。此研究不仅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理论
2006 年 5 月 20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 1 批国家级非 传承中的带徒传授(邢台梅花拳)、寺庙传承模式(少林功夫、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 1 批 武当武术)及家族传授与带徒相结合(太极拳(杨氏、陈氏))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 518 项)中包括杂技与竞技 种传承模式。由此可见,作为第一批国家级杂技与竞技类非
带徒传承是中华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的根本要素,我国
2.3 分类存在的问题
传统技艺多以小范围传授为主体,由师徒之间通过口传身授、
对第一批国家级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耳提面命的方式来掌握技艺之道。师徒传承缘起于民间武术, 的分类存在时间界定问题。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非物
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形态,师徒传承根植于中国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发生了变化。如沧州武术已由早期的
传心授等。形成这些特殊传承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受中国长期 弊,传承机制总体有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移的趋势。此外,非
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重文轻武的观念十分严重,练习武术的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存在时间界定问题,即传承机制随
人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所以能流传后世的技术 着时代的变迁将发生变化。
文字记载不多,于是便形成了传统武术口传身授、口传心授等
一限定的范围内挑选传承对象。
及各县相继建立武术协会,建立、恢复、充实业余体校武术队,
Biblioteka Baidu
其中,家族式传承的特点在于,仅在家族或某一限定的区 配备领导和教练人员,增添武术训练设施。一些中小学开设
域内挑选对象进行技艺的传授;带徒传艺活动,作为一种千百 武术课,编排武术操,民办武术馆、社,如雨后春笋,迅速蓬勃
机制,可分为开放式传承与封闭式传承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
研究。研究表明:第一批国家级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机制可分为开放式传承与封闭式传承两大
类,开放式传承以办学授课为最主要的形式,封闭式传
承又可分为带徒传承、寺庙传承、家族传承、家族传授与
带徒相结合的传承 4 种方式,其中以带徒传承为最主要
形式。开放式与封闭式两种传承机制各有利弊,传承机
邢台梅花拳、沙河藤牌阵、朝鲜族跳板、秋千、达斡尔族传统曲
方式仍以带徒传承为主。
棍球竞技、蒙古族搏克、蹴鞠。
2.2 各类传承机制的特点
2 国家级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机制
2010 年 2 月(中)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体育学研究
封闭式传承是较为保守的传承机制,其总体特点是在某 机制的开放。1979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全国地、市
体育学研究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国家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研究
——以第一批为例 张雪峰 冯艳琼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玉溪 653100)
2.1 对传承机制的分类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家级传统
第一批国家级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
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进行了
制总体有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移的趋势。此外,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存在时间界定问题,即传承机制随
着时代的变迁将发生变化。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体育 杂技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带徒传承、寺庙传承、家族传承、家族传授与带徒相结合的传 承 4 种方式。具体分类结果详见表 1。
表 1 第 1 批国家级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传承机制分类
人,本研究将其归为家族传承模式;吴桥杂技、杨氏及陈氏太
了显著成绩。①从 2006 年至今,国务院先后公布了 2 批(含第 极拳都是家族传授与带徒相结合的传承模式;少林功夫与武
1 批扩展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 3 批国家级非物 当武术因其鲜明的佛教、道教文化特征,将其归为寺庙传承模
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以很好的传承。④一方面,师徒制使传统文化在相对封闭的 束缚,又可以将少林功夫与武当武术归为家族传承或带徒传
环境中缓慢传承,促进了各自技艺的独立发展,形成了众多风 承模式。
格各异的民间文化流派,丰富了民间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
3 结论与建议
师徒制传承过于保守和谨慎,门户对立异常严重,各文化流派
第一批国家级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