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临床路径表单(肛周脓肿或肛痈)中西医结合版本汇总

合集下载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

二、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裂病(肛裂)(TCD编码:BWG030、ICD-10编码:K60.2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二、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脱肛病(直肠脱垂)(TCD编码:BWG060 ;ICD-10编码:K62.3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二、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TCD编码:BWG040,ICD-10编码:K61.0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二、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痔(混合痔)(TCD编码:BWG000,ICD-10编码:I84.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实际住院日:天
二、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漏病(肛瘘)(TCD编码:BWG050,ICD-10编码:K60.3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天实际住院日:天
— 11 —
—12 —。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一、肛周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周、直肠区脓肿(ICD-10:K61)行脓肿切开引流术(ICD-9-CM-3:4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分类肛周脓肿根据部位的深浅分为低位(肛提肌下)和高位(肛提肌上)脓肿两类;(1)肛提肌下方脓肿(低位脓肿)皮下脓肿、低位肌间脓肿(括约肌间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

(2)肛提肌上方脓肿(高位脓肿)直肠粘膜下脓肿、高位肌间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

2.临床表现、查体(1)肛门皮下脓肿:位于肛管皮下或肛周皮下间隙。

临床表现:常发生于肛门缘,脓肿一般较小,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

局部疼痛较重,多呈持续性和搏动性疼痛。

查体:肛旁明显红肿、硬结、触痛,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2)低位肌间脓肿:位于齿状线以下,内外括约肌之间。

临床表现:脓肿一般不大,全身感染症状很轻,局部持续性和搏动性疼痛明显。

查体:肛缘红肿不明显,指诊肛管内有肿块隆起,压痛明显,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3)坐骨直肠间隙脓肿:位于坐骨直肠间隙内。

临床表现:脓肿范围广泛且深,初起患者自觉患侧肛管持续性疼痛、酸胀感,但不剧烈。

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明显。

随着病情的迅速发展,继而局部症状逐渐加重,疼痛剧烈。

查体:患处皮肤红肿,双臀不对称。

肛外指诊:局部硬结,压痛明显。

肛内指诊:患侧坐骨间隙所对应的肛管或肛管直肠环水平面以下直肠壁压痛,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4)肛管后间隙脓肿:位于肛管后深、浅间隙。

临床表现:脓液范围小,局部红肿不明显。

查体:按压肛门和尾骨尖之间的皮肤时,则有明显压痛。

肛内指诊:可在肛管后、肛管直肠环水平面以下触有局限性硬结或肿块,并有明显触痛,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完整版)肛肠临床路径

(完整版)肛肠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 1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肛肠临床路径

肛肠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3)凝血功能(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6)感染性疾病筛查(7)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内超声等。

肛痈临床路径

肛痈临床路径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入院日期:证候诊断:湿热内蕴型□热毒炽盛□阴虚毒恋□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急性期□1.生命体征□2.疼痛程度□3.皮肤肿块□4.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熏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金黄散外敷□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穴位敷贴□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成脓期□1.生命体征□2.疼痛程度□3.皮肤肿块□4.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熏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敷贴□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破溃期□1.生命体征□3.皮肤伤口□4.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熏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敷贴□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红光治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其他:□(请注明)好□较好□一般□差□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熏洗金黄散外敷穴位敷贴红光治疗健康指导/ / /签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完整版)肛肠临床路径

(完整版)肛肠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0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

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

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 2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表患者姓名:患者年龄:住院号:病房病床号:入院时间:纳入路径时间:实际住院天数:主管医师:主管护士:住院费用: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一、肛周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周、直肠区脓肿(ICD-10:K61)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ICD-9-CM-3:4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1.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1)肛门周围脓肿:位于肛门两侧方边缘或后方;全身感染不明显;局部持续跳痛,排便加重;局部红肿、发硬、压痛,后期出现波动感,有波动后可自行破溃形成肛瘘;穿刺抽出脓液。

必要时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周或直肠B超声,或盆腔CT、纤维肠镜检查。

(2)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间隙内,局部剧痛,全身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等;患侧肛门旁肿胀及触痛。

指诊检查:患者明显触痛,有饱满及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B超声或盆腔CT提示坐骨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3)骨盆直肠窝脓肿:位于骨盆直肠窝内,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头痛等;可有排尿困难及肛门部坠胀感。

指诊检查:直肠前壁饱满,有波动感及明显触痛;穿刺可抽出脓液。

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B超声或盆腔CT见骨盆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1肛周、直肠区脓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表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表

必要时门诊肛门部理疗
必要时门诊肛门部理疗
必要时门诊肛门部理疗
长期医嘱: □ □ □ 重 点 医 嘱 □ □ □ 三级护理 流质饮食或普食 使用抗菌药物 中药熏药治疗 必要时肛门部理疗(红外 线治疗) 口服对症处理药物
长期医嘱: □ □ □ □ □ 三级护理 流质饮食或普食 停止静点抗菌药物治疗 中药熏药治疗 必要时肛门部理疗(红外线治 疗) □ 口服对症处理药物
白天
小夜
大夜
白天
小夜
大夜
白天
小夜
大夜
住院第 5 天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病情及伤 口评估 观察切口及排便情况:有无便 血、切口情况(分泌物、水肿 等) 、有无疼痛 评估辅助检查结果 完成病程记录 □ □ □ □
住院第 6 天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病 情及伤口评估 观察切口及排便情况: 有无便血、 切口情况 (分 泌物、水肿等) 、有无疼 痛 评估辅助检查结果 完成病程记录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完成住院病历和首次病程记录 开具检查检验单 上级医师查房,初步确定诊治方案和特殊检查 项目 □ 手术医嘱 □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手术注意事项 □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自费用品协议书、输血 同意书、麻醉同意书或授权委托书 签署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通知手术室急诊手术 □ 麻醉医师完成麻醉记录 □ 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 完成手术记录 □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情况,交代病情观察及 术后注意事项 □ 观察术后病情:排便情况、有无便血、切口情 况(分泌物、水肿等) 完成术后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 按普外科常规护理 □ 二级护理 □ 流质饮食或普食 □ 使用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 急查血常规、血型、血糖尿常规、肝肾功能、 血脂、出凝血时间

147=肛周脓肿(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临床路径

147=肛周脓肿(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临床路径一、肛周脓肿(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周脓肿(疾病编码K61.001)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操作及编码49.0100x0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肛周皮肤肿痛、流脓,可伴有发热等。

2.查体示:肛门周围皮肤肿胀,压痛,可伴有波动感,挤压见脓性分泌物流出。

3.肛周磁共振或CT平扫提示肛周皮下液性暗区。

4.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肛周脓肿。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周脓肿(疾病编码K61.001)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CRP、降钙素原、脓液细菌培养。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部正位片、常规心电图、肛门镜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肛周磁共振或CT平扫;(2)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联合腰麻。

2.手术耗材: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

4.术后标本示家属后送病理检查(九)术后住院恢复12-14天。

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肛痈(肛周脓肿)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 (1)

肛痈(肛周脓肿)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 (1)

肛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肛瘘-临床路径表

肛瘘-临床路径表

附件3肛裂临床路径一、肛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瘘行肛瘘切除术(二)诊断依据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体征: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必要时行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或MRI定位诊断。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湿热下注: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非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行肛瘘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 10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1肛周、直肠区脓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1 天(指工作日)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糖、血脂、肾功、肝功、两对半、尿常规、心电、心彩、腹彩、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一、肛周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周、直肠区脓肿(ICD-10:K61)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ICD-9-CM-3: 49.01 )(二)诊断依照。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 - 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第一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第一版社)。

1.分类肛周脓肿依据部位的深浅分为低位(肛提肌下)和高位(肛提肌上)脓肿两类;(1)肛提肌下方脓肿(低位脓肿)皮下脓肿、低位肌间脓肿(括约肌间脓肿)、坐骨直肠空隙脓肿、肛管后空隙脓肿。

(2)肛提肌上方脓肿(高位脓肿)直肠粘膜下脓肿、高位肌间脓肿、骨盆直肠空隙脓肿、直肠后空隙脓肿。

2.临床表现、查体(1)肛门皮下脓肿:位于肛管皮下或肛周皮下空隙。

临床表现:常发生于肛门缘,脓肿一般较小,浑身感染症状不显然。

局部痛苦较重,多呈连续性和搏动性痛苦。

查体:肛旁显然红肿、硬结、触痛,如已化脓,则出现颠簸感, 穿刺可抽出脓液。

(2)低位肌间脓肿:位于齿状线以下,内外括约肌之间。

临床表现:脓肿一般不大,浑身感染症状很轻,局部连续性和搏动性痛苦显然。

查体:肛缘红肿不显然,指诊肛管内有肿块隆起,压痛显然,如已化脓,则出现颠簸感 , 穿刺可抽出脓液。

(3)坐骨直肠空隙脓肿:位于坐骨直肠空隙内。

临床表现:脓肿范围宽泛且深,初起患者自觉患侧肛管连续性痛苦、酸胀感,但不强烈。

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浑身症状显然。

跟着病情的快速发展,既而局部症状渐渐加重,痛苦强烈。

查体:患处皮肤红肿,双臀不对称。

肛外指诊:局部硬结,压痛显然。

肛内指诊:患侧坐骨空隙所对应的肛管或肛管直肠环水平面以下直肠壁压痛,如已化脓,则出现颠簸感 , 穿刺可抽出脓液。

(4)肛管后空隙脓肿:位于肛管后深、浅空隙。

临床表现:脓液范围小,局部红肿不显然。

查体:按压肛门和尾骨尖之间的皮肤时,则有显然压痛。

肛内指诊:可在肛管后、肛管直肠环水平面以下触有限制性硬结或肿块,并有显然触痛,如已化脓,则出现颠簸感 , 穿刺可抽出脓液。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表单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表单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周脓肿(ICD-K61.001)拟行脓肿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住院天数天(标准住院日≤18天)
注: 1、10:30以前入院空腹患者10:30抽静脉血,11时前由病房护士送至检验科,下午15时出结果。

2、非空腹或10:30以后入院患者均第二天晨起6时空腹抽静脉血送检,第四天手术。

第二天下午化验回报后
主任查房确定诊断及手术时间。

3、患者拒绝肠镜、CT等检查,必须在申请单或病历上签字。

4、科主任带领全科医师每日早八时、下午15时查房两次,于15:30前将第二日手术通知单送到手术室。

5、管床医生每日除早晚两次全科查房外,至少再查看患者两次。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路径告知单(肛周脓肿)
患者或亲属签字:经治医师签字:
年月日
XXXXXXXXXXXXXXXXX医院
肛周脓肿(肛痈)临床路径
肛周脓肿(肛痈)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周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行肛周脓肿(一次性)切开引流术(ICD-9-CM-3:4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周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周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3.疾病分类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周脓肿(肛痈)。

2.患者适合并接受肛周脓肿(一次性)切开引流术。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周脓肿(ICD-10编码:K61.001)和肛痈(TCD编码:BWG040)的患者。

2.患者同意接受手术,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肛周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不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周脓肿(肛痈)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肿瘤指标、肺功能、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2)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周或直肠B超或盆腔CT、纤维肠镜检查等。

(八)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应尽可能留取相关标本送培养,获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依据。

并于手术过程中采集病变部位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九)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周脓肿(一次性)切开引流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3.针灸疗法、理疗。

4.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熏洗。

5.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等合并症的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十)手术日为入院第1-2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椎管内麻醉或静脉麻醉。

2.手术方式:肛周脓肿(一次性)切开引流术。

3.病理学检查:必要时术后脓肿壁组织行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

(十一)术后住院恢复。

1.局部麻醉患者术后即可进食,半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2.椎管内麻醉或静脉麻醉患者,术后去枕平卧、禁食水6小时,补液治疗;术后6小时可下床活动,可进流食。

3.每天伤口换药1-2次,创面较深时,放置引流条,并保持引流通畅。

4.术后用药: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局部用药(栓剂、膏剂、洗剂)、口服药和物理治疗等。

5.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根据患者病情况选择中药外敷或中药塞药法。

6.术后异常反应处理:
(1)疼痛处理:酌情选用镇静药、止痛药;
(2)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及处理:理疗、针灸、局部封闭、导尿等;
(3)伤口渗血处理:换药、出血点压迫或使用止血剂;
(4)排便困难:口服软化大便药物,必要时诱导灌肠;
(5)创面水肿:使用局部或全身消水肿药;
(6)术后继发大出血的处理:压迫、填塞止血,必要时手术止血;
(7)其他处理:呕吐、发热、头痛等,对症处理。

(十二)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正常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排便顺畅,无明显肛门周围疼痛,体温正常,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2.肛门部创面无异常分泌物,引流通畅,无明显水肿、出血。

(十三)变异及原因分析。

1.手术后出现继发切口感染或持续性大出血、下肢静脉血栓等其他严重并发症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2.伴发其他基础疾病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肛周脓肿(肛痈)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西医诊断为肛周脓肿(ICD-10编码:K61.001);中医诊断为为肛痈(TCD编码:BWG040)行肛周脓肿(一次性)切开引流术(ICD-9-CM-3:4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