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三十四: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教师资格考试笔记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题型:主观题、客观题重点:品德的心理结构)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题型:主、客观题)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题型:客观题重点:德育的内容)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题型:主、客观重点:德育过程的规律)第五节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题型:主、客观重点:中学生的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的概述1.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①个人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②个人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③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来源不同,但最终根源相同,都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3.品德的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4.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①依从②认同③内化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②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家庭家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识(取决于已有的道德评判水平)、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将以与惩罚5.价值辨析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基本观点:把儿童道德分为他律道德、自律道德儿童品德发展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身的延伸2.权威阶段(5-8岁)他律期,服从外部规则,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指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阶段,准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4.公正阶段(10-12岁)具有公正观念,从可逆的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教育价值: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基本观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①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只为避免惩罚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评定好坏根据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个体行为需符合社会准则,规则已内化①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好孩子“②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认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3.后习俗水平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法规是社会契约,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责任②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教育价值: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一、德育的含义广义: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狭义:学校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三、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1.生命教育2.生存教育3.生活教育4.安全教育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1.概念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提出的要求,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内容简介: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对于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应重点识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涵义;2.教育的属性;3.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2.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学记》、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功能;2.教育与人口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5.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教育制度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制度;2.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4.义务教育制度。
第六节教育目的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的理论;3.我国的教育目的;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2.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知识点大全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知识点1.德育的原则(材料题,熟记各原则与贯彻要求)1.1导向性原则:教育者进行教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1.2疏导原则:教育者要淳淳善诱,以理服人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淳淳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严慈相济原则):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贯彻要求: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教育者应该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1.4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要求: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1.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德育工作要坚持以正面教育、积极诱导为主;要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1.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贯彻要求(考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1.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者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中学德育的原则我国中学德育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行一致原则言行一致原则也叫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
(二)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要求教师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既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尊重、关怀、热爱和信任学生。
(四)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团结、优秀的班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激励和制约的作用。
二、中学德育的方法我国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它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说服教育的具体方式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
运用说服教育法,内容要有针对性,材料要有真实性,说服过程要有感染力。
(二)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方法。
青少年都喜爱并且善于模仿,生动典型的事例对他们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把道德规范的要求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并鼓励学生把对英雄人物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上。
榜样示范法是开展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景,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陶冶法的重点在于让受教育者生活在积极的情感气氛中,因而要求教育者善于创设自然情景,而且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七章 中学德育-强力推荐
第七章中学德育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德育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心理结构;3.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5.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6.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一、品德的概述(一)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德育原则指的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石和指南。
德育途径则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在学校中,根据不同的学校特点和德育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素质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而德育方法则是指实施德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下面将对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德育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2.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原则:德育与教学相结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
3.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全面覆盖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文化品质和身体品质。
4.个别差异原则:德育工作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德育措施,实施个性化德育。
5.生活化原则:德育工作应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学习场所,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德育途径1.课堂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实践活动途径: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实验实践、劳动实践等,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和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
3.社团组织途径: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如学生会、班级委员会、社团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辅导员工作途径:辅导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辅导员的辅导、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德育方法1.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德育原则方法途径
德育原则方法途径
1.德育意识培养: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需要发展积极向上的品格和道德品质来成为有价值的人。
学校应该教育他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遵守一定的标准。
2.德育目标明确:学校应该确定目标来指导德育工作。
这些目标应该涵盖学生在品格、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发展。
3.德育内容设置:德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内容应该与各学科相结合,包括道德原则、价值观、品格培养等。
4.德育方法和途径:学校应该采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来促进学生的品格和道德发展。
例如,课堂讨论、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
5.德育评估:学校应该定期评估学生的品格和道德发展,以了解他们的进步和不足,并采取措施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6.德育师资培养:教师应该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提高,以便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品格和道德发展。
7.德育环境创设:学校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在这里学习和实践良好的品格和道德。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常用的德育原则1. 导向性原则德育的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疏导原则疏导原则包括疏通和引导,即进行德育时首先要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打通学生的思想,然后加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与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三十四: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2)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三十四: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高频考点提要】
1.中学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2.中学德育的途径;
3.中学德育的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要求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德育》中学德育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它关乎着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考生了解中学德育的重要性和考试要点。
教育目标中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人格发展关键期,德育的目标就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同时,中学德育也包括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内容中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原理、德育教育方法和德育实践活动三个方面。
首先,德育原理是中学德育的理论基础,包括了道德发展规律、道德教育理论等内容。
其次,德育教育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示范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选择。
最后,德育实践活动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实践能力。
教育方法中学德育的教育方法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模范示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例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考试要点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需要了解中学德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践中。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德育原理、德育教育方法和德育实践活动三个方面。
首先,考生需要掌握德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了解道德发展和教育的规律。
其次,考生需要熟悉德育教育的常见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最后,考生需要了解德育实践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方法,能够设计和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结语中学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中学教师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浅谈中学教师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引言教师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一局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学教师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典范的力量中学教师作为学生的典范,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因此,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
教师要有敬业精神,要有正直守信的品质,还要有关爱学生的心。
二、课堂教育中学教师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课堂教育。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应传授学生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道德意义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具体案例、讨论或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
三、班会教育班会是中学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
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各种活动,例如主题演讲、小组讨论等,让学生了解并思考各种道德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人士或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座,让学生有时机接触和学习不同的道德观念。
四、社团活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体验并实践道德标准。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竞赛、文化艺术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
五、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开展亲子活动,共同探讨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德育教育政策和要求,借助家庭力量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六、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文化气氛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德育活动,例如德育讲座、德育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德育评优制度,表彰在道德行为上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
结论中学教师德育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一)导向性原则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札,欲罢不能。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第二,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第三,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二、德育的途径基本途径是恩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课外活动与枝外活动(三)劳动(四)少先队活动(五)班主任工作三、德育的方法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一)说服法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明确目的性。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
六、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其意义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启发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三)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1.基本涵义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适当的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四)巩固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学生学会学懂,才有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
中学教资德育原则和方法
中学教资德育原则和方法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中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德育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智、道德意志等方面的能力。
在德育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道德品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2.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示范引领原则教师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示范者和引领者。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以良好的示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行为。
4.民主参与原则德育工作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和意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力的育人格局。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德育组织机构,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规划、实施和评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德育方法1.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事例、开展情感体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友爱互助等正面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
2.案例教育案例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益,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并让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3.道德讲座道德讲座是开展德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道德讲座,为学生提供深入的道德教育。
中学教师考试科目二德育原则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二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二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矛盾、关系的准则或指导思想。
在考试中,这一部分常常作为一个重要考点出现。
具体来说,德育原则包括以下九条:
1. 导向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 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4.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5. 正面教育原则: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6. 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开展德育工作。
7. 爱护关心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关心爱护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8.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中。
9. 全员育人原则: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中学德育的方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中学德育的方法20XX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考试越来越近,但是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还是非常迷茫,为此本店铺整理了一些笔试备考模拟方面的精选试题给大家作为参考。
本店铺更为大家准备了海量试题,直接下载手机app即可在线做题,更可以在线和全国的筒子们进行在线PK,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本店铺祝各位考生顺利通关笔试!一、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方式。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语言说服法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
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运用语言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二是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是要做好引导总结。
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
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运用事实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目的、制定计划;二是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加强指导;四是做好总结工作。
2.榜样示范法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我们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学生了解榜样。
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
中学教资德育篇考点归纳总结
德育篇导语:德育篇在中学科目二考试中为必考知识点,涉及到的题型为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因此需要大家在备考过程中认真理解教学相关的内容,灵活应用。
一、德育过程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口诀:脚(活动和交往)趾(知情意行)长(长期)毛(矛盾)二、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理想性和方向性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3.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尊重、信任+严格要求4.知行统一:理论+实践5.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正面引导+校规班规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发挥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8.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通过个人影响集体,通过集体影响个人【口诀】陶行知(知行统一)集体(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疏导(疏导)一连(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学生,积极(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守纪律(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才(因材施教)有尊严(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
三、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自身思想认识的方法(2)实际锻炼法: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3)情感陶冶法: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4)品德评价法: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5)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6)道德修养法:教育者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口诀:说实(实际锻炼法)情(情感陶冶法),评(品德评价法)示(榜样示范法)道(道德修养法)四、德育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 社会实践活动3. 课外、校外活动4.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 班主任工作口诀:一教(学科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中学生德育原则(二)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中学生德育原则(二)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下面本店铺教师网帮广大考生详细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的基本含义及贯彻要求:一、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基本含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要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单选题】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答案】D。
【材料分析题】语文课上,有个学生总是喜欢跟周围同学讲话,交头接耳。
语文老师多次提醒、制止,但还是无济于事。
时间长了,语文老师开始责骂、讥讽、奚落他,有时候也惩罚他。
渐渐地,这个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对语文老师产生了极度的厌恶感,最后出现了厌学情绪。
家长找老师询问原因,这个老师说:“我严格要求有什么错?”请你根据德育原则分析,这个老师的做法有错吗?如果有错,他违反了什么德育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三十四: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2.中学德育的途径;3.中学德育的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一、中学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导向性原则1.基本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1.基本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要求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基本含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要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基本含义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1.基本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2.贯彻要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1.基本涵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2.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一)中学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是广泛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具有教育性。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
因此,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社会生产劳动;二是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三是社会调查,包括参观、访问、考察等。
3.课外、校外活动课外、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
因此,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中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深受他们的喜爱。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共青团是青少年学生自己的集体组织。
通过自己的组织进行德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主人翁意识以及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团队通过开展活动、组织生活等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促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培养优良品德。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校会是学校组织的全校师生参加的活动,班会是班级组织的全班同学参加的活动。
这能经常持久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周会每周一次,主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
晨会一般在每天早晨进行,对随时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时事政策学习是国情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般采用做政策报告,学生自己阅读报纸或收听广播。
收看电视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了解党和国家当前的基本路线和重大举措等。
6.班主任工作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
通过班主任,学校可以强有力地管理学校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
严格地说,这个途径与上述途径不能平列,它通过班主任的自觉能动作用,能够对其他途径起调节作用,对学生品德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中学德育方法1.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方式。
2.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语言说服法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
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运用语言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二是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是要做好引导总结。
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
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运用事实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目的、制定计划;二是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加强指导;四是做好总结工作。
(2)榜样示范法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我们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学生了解榜样。
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引导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上或学生一时的情感冲动上。
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3)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情感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包括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和校风。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通过创设情境陶冶学生,不仅与教师对学生的说服教育不矛盾,而且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情境的陶冶作用,则不能只让创设的情境自发的影响学生,还需要教师配合以启发、说服。
⑧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良好的情境不是固有的自然存在的,需要人为地创设。
但这决不能只靠教师去做,应当组织学生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境。
(4)实践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实践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运用实践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
有效地锻炼有赖于严格要求,进行任何一种锻炼,如不严格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不可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内心感到锻炼是必要的,有益的,有价值的,他们才能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良好的习惯与品德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锻炼过程。
所以对学生的锻炼,要强调自觉但又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督促、检查、还要引导他们长期坚持下去。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及其自我修养能力的提高,调动他们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增强他们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免疫能力,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以及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的实现。
品德修养指导法对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制力提出较高要求,适合高年级学生使用。
(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