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复习资料第五章

合集下载

第五章高等教育的功能

第五章高等教育的功能

第五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一、高等教育功能概论高等教育的功能:是回答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高等学校的职能及其体系高等学校老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就是经过历史的沉演和印证后的高等学校最具有生命力的职能。

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

论述题:现代大学的职能有哪些?(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这一职能和高等学校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

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消失,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要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展开。

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

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比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

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首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其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

第三,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第五章课堂教学一、判断题1、教学是教师以接受和掌握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

( )P1462、广义的教学就是指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

( )3、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它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和谐统一的。

(√)P1464、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教学的“两翼”,只有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成功地迈向理想的彼岸。

(√)5、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 )P1476、相对静止的要素是教学媒体和心理环境,是物的要素,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载体,它们使教学系统中人和物的要素得以有机运作的文化与情感支撑。

( )P1477、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中,起制约作用的是学生和教学的心理环境。

( )教师和学生8、心理环境是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

( )P147教师和学生9、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其活动主要包括:计划、组织、辅导和评价。

( )指导者10、教师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与学生学科素养成正相关。

( )P149 特殊能力11、在教学过程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不仅反映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12、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 )P14913、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 )P15014、“用教科书教”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得结论。

(√)P15115、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 )P15116、课堂气氛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知觉到的班级团体中影响其学习的心理氛围。

(√)17、马蹄式的坐位编排方式,全体学生面向教师,教师最易于控制全班。

( )秧田式18、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五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五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五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及其确定一、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一)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有无目的性。

目的性是人类的“类特性”之一,教育目的则是人类文化自觉的标志,因而也是真正教育活动开始的标志。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

这表现在:(1)学校是专门的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对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定、反思与理解能力。

(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

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

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会对于教育系统的总要求,要求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发展服务。

个人的教育目的则要考虑教育对于人类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服务。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五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五章

第5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1、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主动参与社会活动。

2、具有思想感情——尊重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积极的感情,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特点。

3、具有个性特征——因材施教(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青少年可塑性极大,容易接受不良影响,更容易接受正面积极影响。

应该特别重视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错过这一阶段,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2、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成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求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

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2、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以学习为主,这是学生质的规定。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就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学生的身份①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公民②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③青少年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公民2、学生的法律地位享有未成年公民的一切权利(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1、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一项权利。

①身心健康权——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定期组织学生身体检查;安排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等。

②人身自由权——指青少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③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神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育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尤其明确的目的。

其次,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片面的强调个体社会化,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而无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的学习不是教育。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动”或“加速”的作用。

“抚养”,“养育”行为都不能成为“教育”。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所以,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当前教育学研究中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4.*信息社会的教育表现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其实都非常明显。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表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增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6.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

第五章课程理论一.判断题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

(√)P130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

( )P130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 )P130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

( )P130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

(√)P1316.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

( )P131 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 )P1328.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 )P1339.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 )P1331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P133 11.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

(√)P133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P13413.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课程的萌芽。

(√)P13514.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活动课程最大的特点。

( )P13615.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 )P1371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 )P13717.活动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 )P13818.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 )P138 19.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 )P13820.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1、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属于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2、个别教师随意宣扬学生的生理缺陷,属于侵犯学生的(隐私权)3、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权)。

4、学生的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权利是(人身权)。

5、我国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和初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中小学生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

7、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索,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8、(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9、“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句话是哪位教育家的名言(苏霍姆林斯基)。

10、教师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1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2、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3、《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儿童是(社会权利主体,具有独立法律地位)。

14、下列不是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是(服务者角色)。

15、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16、(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

17、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包括(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多选题1、学生本质属性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具有主体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主体性,包括(独立性;选择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调控性)。

3、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学生享有的权利包括(受教育权;人身权)。

4、根据我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生享有的权利是(参加教育教学权、获得经济资助权、获得学业证书权;申诉起诉权;法定其他权)。

教育原理教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课件

教育原理教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课件

03 师生关系与沟通
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师 的信任和尊重,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 动力和积极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与他人 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的榜样,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教 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 而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社会性发展阶段
根据哈维格斯特的发展任务理论,学生社会性发展包括婴儿期、幼儿期、 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社会性发展任务。
学生教育需求
01
02
03
知识需求
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包括语文、数 学、英语等学科知识。
能力需求
学生需要培养各种能力, 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等,以适应未来 社会发展的需要。
情感需求
学生需要得到关注、尊重 和爱护,建立自信心和积 极心态,形成健康的人格。
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特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特点,如兴趣、爱好、性 格等,这些特点会影响学 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
个性需求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 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 方式和发展方向,以满足 个性发展的需求。
个性培养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 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和 潜力,帮助学生实现自我 价值。
重要性
教育伦理是教育工作的基石,对于维护教育行业的声誉、提高教育质 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教师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祖国,不得 违反国家教育方针。
爱岗敬业
教师应忠诚于教育事业,勤勉工作,尽职尽责 。
关爱学生
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 公正对待学生。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习题(有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习题(有答案)

第五章课程理论一.判断题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

(√)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

(x)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x)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

(x)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

(√)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x)7.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x)8.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的萌芽。

(√)9.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x)10.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x)11.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x)12.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x)13.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

(√)14.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15.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x)16.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x)17.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x)18.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19.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标。

(x)2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21.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2.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

《教育概论》期末复习

《教育概论》期末复习

《教育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总结——陈法伟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什么是教育?辨证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区别。

(一)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三)广义教育包含了狭义教育,而狭义教育也要以广义教育为基础。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有那些?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教育媒介、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教育场地和设备。

)三、教育的发展可划分为那几个阶段?各发展阶段有哪些特点?(一)原始教育: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场所的社会化,教育价值的实用化。

(二)古代教育: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上以人文学科为主。

(三)近代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基础文化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

(四)现代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是社会的学习化,教育一体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网络学习的观念、个性化教学的观念、开放互动的教学组织观念、平等参与教育的观念)。

四、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基本的阶段?各阶段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一)教育学的定义:一般认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以教育为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学的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依据。

(二)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儒学家思孟学派《札记。

学记》,孔子《论语》,荀况《劝学篇》,韩愈《说》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23年英国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93年洛克《教育漫话》1762年卢梭《爱弥儿》1776年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1806年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被确立。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而教育的目的和形式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在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授技艺和知识。

古希腊有着非常发达的教育体系,他们提倡全面的教育,包括体育、音乐和哲学等。

中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宗教教育,这期间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和修道院。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新回归到人文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国际教育动态国际教育动态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国际化、数字化、全球化等。

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立法、政策法规。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对于国际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实践的理论反思和思考,是研究教育事业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从而为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中心理现象和教育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支撑和指导。

第五章: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教育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和解释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社会支持和指导。

第六章: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教育资金来源和分配以及教育投资回报等问题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教育资金和教育效益等方面。

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章 幼儿保教目标【圣才出品】

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章 幼儿保教目标【圣才出品】

第5章幼儿保教目标一、单选题1.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初步的()的情趣和能力”。

A.感受美和表现美B.感受美和鉴赏美C.感受美和评价美D.感受美和创造美【答案】A【解析】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2.工业社会中,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A.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施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B.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C.促进儿童身体、情绪、智能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D.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答案】A【解析】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经历了如下变化:①工业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②工业社会,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施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③现代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④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3.从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80年代强调()。

A.儿童全面和谐发展B.儿童个性、情感和社会化发展C.智力开发D.培养创造力【答案】B【解析】从世界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经历了60年代着重智力开发,70年代强调培养创造力以及80年代重视儿童个性、情感和社会化发展的曲折历程。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又开始把儿童全面和谐发展本身作为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

4.“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该目标属于幼儿全面发展的()。

A.德育目标B.智育目标C.美育目标D.体育目标【答案】B【解析】幼儿的智育目标包括: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意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5.20世纪70年代,世界学前教育目标()。

A.着重智力开发B.强调培养创造力C.重视儿童个性、情感和社会化发展D.重视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答案】B【解析】从世界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经历了60年代着重智力开发,70年代强调培养创造力以及80年代重视儿童个性、情感和社会化发展的曲折历程。

小学教育概论 5 第五章 小学教育目标论

小学教育概论 5 第五章  小学教育目标论
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刘惠珍认为,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如果没有 这种经验,就不可能养成这种素质。在竞选制下,孩子有了获得这种体验的机会,才会慢慢形成 这种意识。“官本位”思想在我们社会早就受到批判,越来越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在学校中消除 “官本位”影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各种社会需要的能力是当务之急。在这一过 程中,班级和班主任起着重要的作用。做班干部能培养责任感、团队精神和自信心,能教人学会 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应对挫折。没有这种锻炼的机会,就不可能得到这种体验。
第一节
小学教育目标概述
一、 教育目的与小学教育目标
(一) 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构成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所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一种预期和设定。
1. 由谁厘定——教育目的厘定主体的确立
教育目的对于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和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及其厘定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外在教育目的。它是由国家行政或立法机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整个教育系 统的教育活动所制定的教育目的。 另一类是内在教育目的。它是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如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根据国 家权力机构、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机构所厘定的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现实情况、自身利 益立场,所确立的对自身教育实践活动发生具体、直接作用的教育目的。
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先后有近20人到台上“表现”自我。台下的同学也全身心投入,有 的侧耳倾听,有的急欲发言,有的鼓励别人上台,有的干脆自己起身跃跃欲试。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上一届的班长落选了,而上一届的副班长当选为班长。新班长是个 文静漂亮的女孩,两人相差20多票。揭晓后,“老班长”真诚地向新一届班长鞠躬表示祝贺,新 班长也鞠躬表示感谢。一切都做得那么认真,那么自然,体现了民主、平等的精神。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5-8章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5-8章

第五章课程理论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类型一、课程的概念☺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 论学》中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意思指“功课及其进程”。

☺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作名词用,引申意为“课程即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作动词用,引申意为“课程即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将课程作名词使用的例证:(1)《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将“课程”定义为教师所要教的、学生所要学的“学科”或“科目”;(2)西方学者塔巴、约翰逊等人将“课程”定义为“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学习结果”。

☺将课程作动词使用的例证:(1)美国学者卡斯威尔、坎贝尔等将“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2)晚近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在学校和社会情境中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的重要性。

☺两种不同的课程范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两个变化是:(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我国传统课程概念的两个误区:(1)仅仅把课程等同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未能把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也看成是课程的有机要素;(2)仅仅把课程看作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不能从动态生成的角度看待课程的存在形式。

二、课程的类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修制的产生主要与知识本身的多样化发展以及个性自由的思想传播有关,它最初在大学确立,后延续到中学。

历史上最早提倡选修制的是18世纪末创办柏林大学的德国新人文主义者洪堡。

1869年由美国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正式确立了选修制。

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15第五章第一节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15第五章第一节
感谢您的观看
04 内容三:教育学的实践与 应用
教育学的实践领域
学校教育
教育学在学校教育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 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评估等。
家庭教育
教育学在家庭教育中也 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 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指导
孩子。
社会教育
教育管理
教育学在社会教育领域 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 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等。
教育学在教育管理领域 的应用,包括学校管理、 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
教育学面临的挑战
科技变革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在线教育、 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教育公平问题
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 是教育学面临的重大挑战。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随着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如何适 应这种变化,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传统教育学流派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斯宾塞等
核心观点
强调教育的规范性和目的性,认为教育目的是预 设的,教育过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
实践应用
在实践中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强调教师的权威 和学生的服从。
进步主义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
杜威、克伯屈等
核心观点
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认为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体 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育学的重要性
教育学是培养合格教师必备的学 科之一,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 养和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学的发展对于推动教育改革 和教育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能够
促进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 定教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 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五章 课程》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五章 课程》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五章课程知识点汇总一、课程概述1课程概念:其一,课程即学科。

其二,课程即经验。

其三,课程即活动。

从狭义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讲,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2隐性课程(名解):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二、当代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型。

1)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我国古代最早提出分科教学的是孔子,在欧洲首推亚里士多德。

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格的结构主义课程论(提倡发现法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综合课程可以分为:1相关课程2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3广域课程4核心课程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而对于学校课程编制思想,真正具有革新意义的是核心课程。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称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种物化形式。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与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

1.课程计划(名解):是知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作为专业化职业的现代教师的内涵;现代学生的基本属性;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及其建设。

难点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现代教师一、现代教师的内涵㈠现代教师的作用和地位1.现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

韩愈●“传道”●“授业”●“解惑”从教学功能看●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 现代教师的地位●一是教师的地位决定于自身的作用与社会支持(主要是经济);●二是教师隶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当然,在不同社会,教师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三是教师地位的内容——政治、经济、职业声望等。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优良传统,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有很大差别的。

●古代教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对教育空前重视,教师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文化大革命”对教师来说是一场空前的浩劫●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教师的地位得到明显的改善思考衡量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教师地位与社会文明程度有什么关系?(二)现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权利的体现●一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权利(公民权——生存权,言论权);●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的权利(教育自由权——制定课程计划,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育评价等)。

●教师的权利(教育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的权威●一是对学生的教育权威●社会赋予的教育责任、教育权利、社会地位自然构成了教师的外在权威;●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评价手段、师生关系构成教师的内在权威。

●二是对社会的知识权威●教师是知识与真理的化身;●中国的传统神龛:天、地、君、亲、师。

(三) 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职业专门化(学校的产生)能者为师,智者为师,教师职业专门化(学校的产生)教师职业的本质教师职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教师职业中集中体现,教师是社会在教育行业的委托者、代言人。

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的劳动是塑造人的劳动,即从事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社会成员再生产的一种特殊劳动。

教师职业的特点复杂性再创性和重组性示范性和多样性迟效性和长效性情感性和理智性个体性和群体性二、现代教师的素质概念理解教师素质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它是教师履行职责所必备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身心特点的总和。

美国教育家克伯莱的观点●健全的知识●专业的准备●强健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生活的经验●社会的了解●正确的教育哲学我国台湾学者龚宝善的观点●一个优良的教师必须兼具“人师”和“经师”两重品质与修养。

本书的观点职业道德:厚德知识基础:博智(专业智能,通识智慧)教学能力:教育技术,教育智慧,教学仪态身心素质:健康的身心三、现代教师的角色教师角色的概念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教师角色规范的两大特点●一是时代性●二是普遍性㈠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1.终身教育的要求终身教育是当前一种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世界性教育思潮。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Paul Lengrand)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终身教育引论》的报告。

●在终身教育理念中,教育不再是一种工具,也不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成为人的内在需要。

●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单纯施教者和唯一主体,学生也不再是被教育对象和被动的客体,学生必须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则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教师应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2.网络消解教师权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正悄悄地步入我们的生存空间,网络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它对传统教师权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使教育资源不再匮乏而成为取之不尽的宝库,学习者不必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接受指定的教育内容,教师传统的制度性权威和个人权威面临被消解之势,教师与学生的界限日趋模糊,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日益频繁。

●不过,传统教师权威的解构与削弱并非意味着教师权威的绝对丧失,网络永远不可能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师的一元化权威将转向教师与网络分享的多元化权威,这种多元化的权威将对学生产生长期甚至终身的影响。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三喻文化”理论在一个“过去统治着现在,权威统治着众生”的典型的农业文明时代,“后喻文化”的传递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教育表现出“复制”前人文化的价值取向;典型的工业文明时代则是“同喻文化”占据主导;●网络时代则表现出“前喻文化”日益凸显的文化传递模式倾向,但后喻文化与同喻文化并未消失,从而呈现出“三喻文化”并存的局面。

前喻文化的凸显使教师面临着角色的重新定位,他必须自动从高位上走下来,由传统的讲授者向学生获取信息的支持者和促进者转变,其权威不再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成为共有的对话性的,师生关系逐渐趋向平等。

3.知识观的变迁知识观是人们对于知识的内涵、外延、类型、作用以及获得方式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在客观主义知识观看来,知识是静态经验积累的结果,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等特点。

●这样,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这种“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知识。

●在建构主义知识观看来,知识并非对认识对象的“镜式”反映,知识具有生成性,它是在丰富复杂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人自身与环境的互动而建构生成的,不存在“纯粹客观”、“价值中立”的知识,根本不存在对认识对象的终极解释,所有知识都有待于检验和反驳;●认识者也并非一面“磨光的镜子”,谁也不是确定的知识主体和权威,也没有谁是知识的客体。

●适应新知识观的教学活动就成为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目的也就不能被视为知识的单向传授。

●教师不能再充当知识的独裁者、专断者,而要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出发重新检验与再思考知识。

4.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设计和确定的。

●新课程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造和突破,它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调整。

㈡现代教师角色定位1.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不再等待专家学者去研究与制订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观念●教师即研究者。

转变工匠型教师学者型教师2.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独白者角色:“传道,授业,解惑。

”对话者角色:“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教师应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励思考,启发引导。

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不断轮流“抛球—接球”的过程。

3.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旧观念课程编制是课程专家们的事,自己只是执行者;教学是对固定文本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由教师复现的知识。

新观念教师不应再被视为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而要成为课程开发者,并且创造性地实施。

4.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含义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角色特性●一是积极地旁观。

●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三是注意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

角色定位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对话者教师即课程开发者教师即促进者现代教师观的转变教师人格观:师道尊严——人格平等教师学生观:教育客体——学习主体教师作用观:知识传授者——引导人教育中心观:教育中心——学生中心教师教学观:教懂知识——教会学习教师资格观:教书匠——教育设计师四、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由一生范文网给力分享,更多优秀范文请访问㈠教师专业发展概述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关于教师定位的观点●教师圣职论●教师公务员●教师劳动者●教师职业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性●教师职业的专业训练必需性●教师专业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2.教师专业的建立●规范的教师职业道德●能标志教师的职业智能●规定教师的学历标准●专门化教师教育机构●专业提升的保障机制3.教师专业的历史进程从兼职到专职有学问就可以当教师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从专门到专业教师的选定教师的培养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的提高从数量到质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职前教育目的:预期社会化形式:师范教育在职培训目的:继续社会化形式:教师的教育(二)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1.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产生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法国意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和艺术,加强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这无疑也会有利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相应提高。

●此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也有利于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依据●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2000年签发《〈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2. 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教师培训主要有两种校本培训教师发展学校培训产生校本培训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