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及在的发展

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及在的发展
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及在的发展

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及

在的发展

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标题】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及在中国的发展【作者】张声雄【作者简介】张声雄,中国较早研究并在国内广泛讲授、积极推行“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的着名学者之一,并在宝钢、伊利集团、施贵宝等大企业进行了理论传播和实践应用,卓有成效。

张声雄教授现任同济大学“学习型组织”研究室副主任、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所长,并被聘任为上海宝钢现代化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华东冶金学院兼职教授等。【正文】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

1997年7月15日至18日,由在全球工商管理学界极负盛名的世界管理协会联盟(IFSAM )和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等在上海召开了“’97世界管理大会”,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 多位经济学和管理学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管理学专家提出了未来世界管理变革的十大趋势,把“学习型组织”指认为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指出“未来时代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

一、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管理理论

1.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它适用于各种组织。新加坡用它指导政府管理,提出要建成“学习型政府”;日本用它指导城市管理,提出要把大阪府建成“学习型城市”;我国同济大学把它用于指导学院管理,提出要把函授与继续教育学院建成一流的“学习型学院”;美国比尔·盖茨把它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努力把微软公司建成“学习型企业”。我国也出现了施贵宝、宝钢、伊利、实达、金星、信谊、联华、内蒙电

力检修公司等一批正在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公司。

2.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国际共创、共识的现代管理理论。早在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1990年9 月美国彼得·圣吉教授发表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的论着;日本寺本义也等五位学者提出“学习型组织——近未来型组织战略”的理论;韩国学者朴福仙提出了“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开发21世纪人力资源”的学说;我国学者也发表了一大批着作与论文,并在1998年4 月国家经贸委召开的大型研讨会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构成“学习型组织”的六大要素的观点和论述:(1)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

(2)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

(3)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

(4)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

(5)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

(6)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

二、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

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人的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

联合国于1993年就成立了以欧盟主席雅克·德洛尔任主任的,由15名各国专家组成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用3 年时间研究完成了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着重指出: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并根据这一特征,分析了教育在21世纪的作用——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教育本身就是社会发展

的基本内容和目标。21世纪的发达社会,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就写着:“今天,一个人如想在美国生活得好,仅有工作技能是不够的,还须不断学习,以成为更好的家长、邻居、公民和朋友。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是为了创造生活。”

21世纪的人,不应仅是泰罗和法约尔看成的“经济人”、梅奥看成的“社会人”、马斯洛看成的“自我实现的人”、麦格雷戈提出的X-Y理论及此后的超Y理论看成的“复杂的人”,也不仅是70年代戴维斯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中强调的“组织中的人”、80年代公司文化兴起后,把企业人看作为“文化人”,而应是能系统思考的、不断自我超越的、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的、积极参与组织学习的、能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的,不仅把学习看作人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泉源的“学习型的人”,人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

世纪是强调构建“学习社会”的世纪,“学习社会”的大厦,必需有许多“学习型组织”的基石才能建成。

当今,已有许多国家政府和领导提出要把自己的国家建成“学习社会”。建立学习社会的主张,起源较早,真正成为国际议题与国际运动,则始于1965年,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会议,蓝格朗(Paul·Lengrand)所提“终身教育”的提案,获得支持,成为其后联合国推动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上,1968年美国学者赫钦斯(R·B·Hutchins)出版《学习社会》一书,从通才教育的观点说明学习社会的重要性。此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立学习社会的重要。

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目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80年代就决定由学历社会向学习化社会过渡的策略。

1991年4月美国政府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四大战略”,第三项战略就是“把美国变成人人学习之国(昨天的学习/今天的劳动力都要学习)”;第四项战略就是“把社区变成大课堂”。新加坡不久前提出要建立“学习型政府”。

上海市政府也提出了要把上海建成“学习化社会”的目标。

根据“学习社会”的观念,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只是学习的一种场所,人的一生无法区分成“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强调“终身教育”。21世纪将更加强调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三者协调统一、地位平等,以大教育观在全员中开展教育。社会将根据个人随时需要,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全社会的谋职过程中,将从以学历证书为主转向以能力证书为主。

以上这些“学习社会”的特点,都必需依托全社会“学习型组织”的普遍建立,才能逐渐形成。

世纪将是科技更加迅速发展、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时代,个人和团体为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

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世界的迅速变化,知识老化速度也因此大大加快。

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2000年产生的知识量的总和;到2003年,知识的总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是现在的3~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

据此,我们每个人唯有不断地学习,我们的各种团体只有建成学习型组织,才能在这迅变的时代中生存、发展、成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已开始进入信息社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继200 年前农业经济时代发展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之后,

今天人类社会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据专家们分析: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工作生涯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伸为5~22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技急速发展,因此每个人一辈子的工作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人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方能获得成功,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类必须把12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的团体必须建成“学习型组织”,才能适应终生学习的需要。

可以这样说:学习型组织是由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催生的,而学习型组织又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撑基石。

三、两种管理类型的比较

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企业,不论遵循什么理论进行管理,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类是“等级权力控制型”;另一类是“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即我们要研讨的“学习型企业”。

所谓“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它是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力为特征、对上级负责的垂直型的纵向线性系统,它强调“制度+控制”,使人“更勤奋地工作”,达到企业产值、利润增高的目标。

所谓“学习型”企业,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

两类企业对比分析:

1.世界级顶尖企业效益对比——学习型企业极大地胜过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

我们以1994~1997年连续4年入围“世界500强”的前10名企业,按学习型与等级

权力控制型分别排序,各取前3名进行企业效益对比,结果如下表所示:

企业类型学习型前三名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前三名比较倍数

比较内容企业

利润之和

(1994~1997) (亿美元) (亿美元) 35倍

销售利润率% % 39倍

以上比较表明,不论利润绝对数还是销售利润率,学习型企业都比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高出30多倍,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财星》杂志指出的那样:90年代成功的企业是构建成学习组织的企业。

2.为什么学习型企业优于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

等级权力控制管理在工业经济时代前期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它对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有效指挥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工业经济后期,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后,这种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在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下竞争取胜的需求。企业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们都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两种类型的管理,我们仅从两方面作以下简要的比较: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作用

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学习型企业

领导者思考思考

(主动、易盲目)

被领导者行动

(被动、易消极) 思考

行动

(上下互动、主动、明了、积极)

结果领导有现成答案没有人有现成答案

↓↓

被动、等待主动、创造

↓↓

低效、低质高效、高质

(2)管理重心与创造力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强调企业的领导者主要精力是当好三个角色:一是优良系统的设计师;二是共同愿景的仆人;三是好教练。强调企业员工要依靠团队学习和共同愿景自我引导,使整个企业成为充满学习和创造力的系统,这样才能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向极限挑战,从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学习型企业

管理思想强调集中控制强调基层为主

↓↓

管理重心上移管理重心下移

管理结果有人在遥控我们命运在自己手中

↓↓

侵蚀学习力、创造力增强学习力、创造力

四、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在中国的发展

1.“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研究和创建,在上海得到了迅速发展。

1980年,杨通谊教授(1930年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现为该院终身荣誉院士,交

大、复旦、同济三所高校的兼职教授)赴美参加麻省理工学院校友会50周年活动时,见到系统动力学和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美国的发展,感到这些理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有用,便参加了该校的暑期学习班,并把这一理论带回国内,先后在交大、复旦建立了“福瑞斯特——杨通谊阅览室”,并积极传授这一理论。

1992年10月21~24日在上海第二教育学院举办的“上海国际成人教育研讨会”上,请美国北依利诺斯州大学尼米教授介绍了学习型组织在美国及世界发展的情况,并详细讲解了加拿大鲍尔·沃尔纳(Paul·Woolner)提出的学习组织“沃尔纳五阶段模型”、约翰·瑞定(John·Reddinge)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瑞定第四种模型”和彼得·圣吉(Peter·Senge)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圣吉模型”,为中国的教育界、企业界研究学习型组织提供了信息和资料。

1994年10月由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同志推荐,经东方编译所编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艺术与实务》一书,为国内各界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比较系统的论著。

复旦大学、中美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和宝钢起步较早,都有人比较深入地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开展讲授、试点活动。

1996年7月为了更好地学习研究这一新的管理理论,推进上海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由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同济大学、宝钢等17个单位的14名教授、3名博士、5名研究员、8名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等36 人组成了“学习型组织研究推进中心”。随后,在上海市经委的支持下,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经市教委、科委和工商局批准,正式注册成立。

几年来,由“学习型组织研究推进中心”、“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和“同济大学学习型组织研究室”组织,坚持了每月一次由企业领导人、大学教授、研究咨询机构的学者、专家和政府官员等参加的学习研究活动。发表了40多篇论文。并面向全国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河南、辽宁、内蒙等地就“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创建”作了600多次报告、讲座与培训,5万多人参与了这一理论的学习研究活动。研究推进中心与研究所人员参与编写和出版了《学习型组织与现代管理》、《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与五项修炼》、《电力企业管理与五项修炼》、《谈第五项修炼——经理与教授的对话》、《学习型企业》等书。

几年来,研究推进中心与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先后承担了鞍山第一轧钢厂、北方铸钢厂、江苏油田、兖矿集团、上海市药材公司、同济大学、大亚集团、伊利集团、宝钢等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顾问、咨询工作。对大众汽车、东方航空、友谊集团、信谊药厂、白云机场、神华集团、航天部、教育部、华东医药集团、万向集团、ABB公司、三得利啤酒公司等几百家大中型企业和政府机关进行了有关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务的培训。

上海市还先后在1998年1月、11月召开了有100人参加的“上海市首届学习型组织学术研讨会”与由100 家企业与高校参加的“学习型组织与现代管理”的大型研讨会,还邀请了外省市的同仁参加,对“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发展起了积极推进作用。

2.北京地区对“学习型组织”的现代管理理论也很敏感,发展也很迅速。

北京冠儒组织学习管理推广中心,开发了有助于组织学习和五项修炼的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培训教材、“醒脑牌”和“一分钟学习卡”,并面向全国开展了多期“学习型组织与五项修炼”的培训,召开了“网络管理与五项修炼”研讨会,北京太极鸿达信息公司与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林业大学的教授合作,面向全国举办了几十期“学习型组织与五项修炼”研习班,并编印了参考资料,对全国推行新的现代管理模式起了积极作用。

3.其他地区的发展概况。

鞍山地区,早在1997年由市政府牵头组织了市府、市委、人大、政协、纪委五套领导班子和大中型企业的一把手,由当时主管工业的吴野松副市长主持,举行了“学习型组织与五项修炼”报告会,吴市长要求鞍山市所有企业都要努力创建成学习型企业,市府各委办、各部门也要努力创建成学习型政府,并要持之以恒。1998年11月,鞍山市首批15家企业开始创建学习型企业。

内蒙地区,由内蒙古电力局及其所属的内蒙古电力检修公司、包头第一热电厂、第二热电厂先后三次组织了“学习型组织与五项修炼”专题讲座,成立了“包头学习型组织推进中心”,为了推进这一工作,组织编写了《电力企业管理与第五项修炼》、《谈第五项修炼》等书。内蒙伊利集团正在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决心要成为中国的“牛奶大王”。

山东地区,由省职教办和《现代企业教育》编辑部组织,在胜利油田、威海市、青岛市三地先后举行三次有关“学习型组织和五项修炼”的报告会,目前山东化纤总公司、小鸭圣吉奥等八家大型企业正在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为了推进这一工作,《现代企业教育》连续两期刊登了六篇系列专论,并开辟了“学习型组织”专栏。1999年5月3日兖州矿业集团兴隆庄煤矿举行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启动大会,制订了具体的创建计划,正有序地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山东海信集团明确提出了创建一个由专家治理理性经营的学习型企业。

河南地区,以省电力局为首,请专家到郑州作了两次有关学习型组织报告,所属洛阳市电力局,派人专程到上海,到宝钢了解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做法,与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商定了创建合作方案,并决定由双方合作,在1999年11月下旬,在洛阳市举办由企业领导、高校教授和政府官员参加的面向全国的创建学习型企业研讨会。

国家教委已于1996年5月正式发文(教成司[1996]41号),把“学习型企业”的内容列入了“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培训班的教学计划。1997年又把“学习型组织与五项修炼”列入成人高校院校长资格培训班教学内容。

除上述以外,原建设部、电力部、纺织部、上海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银行、仪征化纤总公司等部门和大企业都认识到“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求知若渴,纷纷组织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真有一股春潮汹涌澎湃之势,使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各地各部门各企业都在为中华之振兴,经济之发展而积极地上下求索。我们也应在这一大潮中,继续为探索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组织的道路而继续发奋工作。

五、在中国怎样创建学习型企业

彼得·圣吉提出了“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瓦特金斯与马席克提出了“六项必要行动”:

(1)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

(2)促进探讨和对话;

(3)鼓励共同合作和团队学习;

(4)建立学习及学习共享系统;

(5)促使成员迈向共同愿景;

(6)使组织与环境相结合。

上海的施贵宝、宝钢、内蒙的伊利集团、电力检修公司等都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自己企业的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思路,我们经过学习探讨、调查研究,对如何在我国创建学习型企业提出以下六点意见:

1.以更新观念为先导。

社会的变革,首先在于人们观念的变革。企业从等级权力控制型改变为学习型,美国的企业家称它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台湾地区的企业家称它是触及心灵变革的痛苦过程。

创建学习型企业,决不能靠行政命令来推行,观念不更新,一切皆空。只有通过宣传、学习与推进,使广大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人从中悟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认识到不改变旧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发展,只有从观念上彻底更新,才可能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与其他员工同心协力共创学习型企业,使企业走向更加辉煌。

观念的更新,全靠积极参加变革与变革过程中的学习。

2.以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字方针”中的“管理科学”为接口。

我国政府重申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现在研究推行“学习型组织管理”,不是要求另搞一套什么东西,而是为“十六字方针”中的“管理科学”提供一个科学的管理理论,为了把现代企业制度建好。

我们要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即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建立得更好。

3.以创建组织学习环境为基础。

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的环境。包括学习网络与学习设施为主的硬件建设和学习激励机制为主的软件建设。为企业在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三个层面上都提供良好的条件,使企业员工具有能安心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氛围与环境。

4.以“五项修炼”为抓手。

如何创建学习型企业,国外、国内学者已提出了许多模型(如沃尔纳模型、瑞定第四种模型、微软四原则模型和圣吉模型等)与许多思路(如柯莱恩与桑德斯提出的“迈向学习型组织的十个步骤”、瓦肯思与马席克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六项必要行动”等)。但专家们普遍认为认为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是整合得比较好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从国内先行企业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也感到“五项修炼”的可操作性较强,易于借鉴。因此我们建议可以把“五项修炼”作为初创阶段的抓手。

5.以“稳健推进”为原则。

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强调企业内在学习力和创造力的提高。我们在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中,一定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坚持“稳健推进”的原则,决不搞“一阵风”,决不搞形式主义。真正能使企业增强活力,使经济发展,这才是我们的唯一目的。

6.以“中国特色”为主导思想。

国外许多着名学者、企业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吸取中国民族文化的精萃。彼得·圣吉在他的名着《第五项修炼》中整段地录用了我国老子有关“管理四层次”的论述,并把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视为管理的最高境界。

比尔·盖茨曾认真细读《孙子兵法》,并据此写出了“微软的经营之道”,他在把微软创建成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通过自我批评学习”的微软组织学习的第一理念。

日本企业在大力推行学习型组织强调的“地方(基层)为主”的管理思想时,积极吸取《鞍钢宪法》中“两参一改三结合”中的“工人参加管理”的理念,改变为“自主管理”,在企业中广泛开展。

我们中国企业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时,在吸取国外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更应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起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体系,创建出一大批在中国大地上能行之有效的,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即所谓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企业,这应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分)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 分)1. 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 3.0 分) A. 理论自信 B. 文化自信 C. 道路自信 D. 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 C √答对 2. 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 分)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3. ()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 3.0 分) A. 谦虚谨慎精神 B. 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 实事求是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4. ()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 分) A.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 B √答对 5. 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 实效精神。( 3.0 分) A. 谦虚谨慎 B. 联系群众 C. 实事求是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 C √答对 6.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 A. 长征精神 B. 延安精神 C. 红船精神 D. 井冈山精神理性精神、3.0 分)

7. 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3.0 分) A. 延安整风精神 B. 抗大精神 C. 南泥湾精神 D. 愚公移山精神 8. 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 3.0 分) A. 为人民服务 B. 理论联系实际 C. 批评与自我批评 D. 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 D √答对 9. 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 3.0 分) A. 文化自信 B. 道路自信 C. 理论自信 D. 制度自信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产生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而具有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这两种文化,从核心内涵上去认识,前者有其远古性,后者有其近一千年的后时代性,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这两种文化又与中原区域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具有深层的渊源联系。 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河洛地区处于中原之腹心,因此说,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对中华文明摇篮地中原大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发端、统帅和辐射意义。可见,河洛文化不是~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去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中原文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但毋庸置疑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主流的各阶段中原文化,都处在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在这个地区活动。远古发掘由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存,可谓星罗棋布。《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而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儒学独尊后的汉代、政权更迭的魏晋南北朝之世、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等,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光辉和活力。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面,正说明中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把本身文化传播、渗透出去,又吸纳、凝聚周围文化,从而使得中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其领先地位。北宋灭亡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中原文化的繁荣程度和影响力随之减衰。 可见,从远古到北宋,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主流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序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另一方面,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原外流人口群体中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和极强的传承性,并使得河洛文化传统在移民聚居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中一直保持下来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它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世风。若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去认识,客家文化既表现出唐宋以前不同历史阶段中原文化的兼容性,又表现出北宋灭亡前早期中原文化的原始韵味。 所谓“客家”,本是指客居他乡的家族,即相对土著居民而言,这些家族是从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案

第五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作用。 2、体会新闻评论语言简洁有力、阐述观点鲜明等特点。 3、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学法指导 1、理解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含义。 2.厘清本课新闻评论中事实和观点的关系,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其有的放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 3.仔细品读这篇新闻评论中有关“工匠精神”的论述,学会拒绝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重点难点 1.这篇新闻评论中心话题是什么?这话题有什么特点? 2.对企业来讲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铺就通天大道? 3.文章是如何通过论述,提出“工匠精神”深刻内涵? 4.作者在论证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知识储备]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

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特点: 一、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二、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三、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四、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新闻评论作用: 一、引导作用:表彰先进,针砭时弊,解疑释惑。 二、监督作用:舆论导向,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 三、表态作用:当前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形成社会舆论压力。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 四、深化作用: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方法。 [撰写新闻评论的一般方法] 1.要读懂材料。. 了解有关背景,熟悉主要事件及相关情节,把握精神实质。 2.要评在点上。 点评的篇幅要小,一定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做到一语中的,目标集中、准确,不可分散,切忌什么都想评。 3.要评得有理。 好的点评应该做到以礼以法阐释,导向鲜明,事理清晰,鞭辟入里,

心得体会: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心得体会: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乃现代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为产品的生产者或服务的提供者对与其工作相关的某一方面专业品质的不懈追求与顽强坚守,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大学三年是高职院校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也是伦理和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立徳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指引下,完善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是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立徳树人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奠定了价值理性。立德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位一体的道德体系,德之要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在个人层面表现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是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要求,也必将提升工匠精神的人文价值。 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离不开立德树人的德性范畴。立业树人必先立德,离开德性,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无从谈起,没有以德性为“要件”的工匠精神也是不可持续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始终坚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价值引

领,以树立敬业、诚信、理想主义的人文主义价值德性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寻求自我创新,建立起从立德到立业再到立人的、止于至善的工匠精神培育过程。 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要坚持育人为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同学生的人生幸福、价值、尊严、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以大学生的自由平等发展为立校和育人之本,摒弃传统匠人学徒制培养模式中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自由平等的教育主体关系中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大写的人。 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力培育学生的专业品位和审美情趣。只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具有较高专业要求和审美品位的人,才能促进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成为一个精益求精、追求至美至善的大国工匠。同时,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赋予学生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广阔空间,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对某一领域业余爱好的钻研精神,以正谊明道的、非功利的理想主义态度涵养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杨善洲精神的时代意义

杨善洲精神的时代意义 内容提要: 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今后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杨善洲是党的好干部,他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杨善洲精神对于党员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精神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云南省保山地委原书记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媒体上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杨善洲精神是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杨善洲精神,无论对于广大党员更好地坚持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德、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还是对于增强党性修养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更好地为政、干事、做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杨善洲精神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杨善洲精神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鞠躬尽瘁地为老百姓谋福祉的一种心态和信念。从平凡的小事中,从艰苦的生活中,从权与钱的考验中,体现出了他先进模范的时代精神。它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用一致,知行统一,不把理论、党的优良传统空喊在嘴里,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实践。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 二、杨善洲精神的时代意义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年的第一年,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大政方针已经确定。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领导干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党有着更多更高的期待。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使领导干部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

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第38卷第4期V01.38No.4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 2005年7月 July2005 论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史道祥 (河南教育报刊社,河南郑州450004) 摘要: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化自古及今大一统的本位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中原文化区域特征的独立性是脆弱的,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征在这种强势文化的作用下显得个性软弱、断层明显。 关键词:中原文化;历史区域划分;区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5)04—0093—05 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既是这个地区文化长期累积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对周边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空间的结合体,是文化内在逻辑演变和文化空间形态变迁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时候,应从对中原文化的一般认识,上升到了解其各具特色的文化个体现象。 一、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过程 “文化区域”(CultureRegion)的概念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但“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文化的形成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区域文化虽然是以地域限定的文化类型,但它毕竟脱离不了历史的成因和机缘。也只有当某一区域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此地域上的文化共同性和文化联系时,真正的文化区域才算形成”[1]。 一般地说,文化区域起源的初始形式是这一地区的远古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考古学文化。这个时期的文化区域尚未明确稳定,文化水平还不高,它只是在考古文化中显示出了不同器物类型的一致性,同时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古代文献记载中也反映出各地区土著居民不同的生存状态。具体到中原文化来说,随着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研究的成熟,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近60年的探索,对中原远古文化区域业已理出基本的线索: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主体文化是以豫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豫西南和豫南的屈家岭文化、豫东的大汶口文化。 这些区系并不是简单的人为划分,而是着眼于各个地区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趋势而形成的。同时,各区系内“类型”之间又有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大区系间还存在一些文化交汇的连接带,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经历着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到了晚期,私有财产开始出现,氏族也发展为部落和部落联盟。据文献记载,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原大地分布着若干部落联盟,著名的有三大集团:即西部的华夏集团,包括黄帝、炎帝、颛顼、舜等族;东部的东夷集团,包括太吴、少吴、蚩尤等,其活动区域北自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最南部,南至安徽东部,东至大海;南方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包括三苗、伏羲、女娲等,这一集团的中心在湖北、湖南两省,东部当以今日豫鄂大别山为界以东邻东夷集团,西部则北越南阳一带侵人伏牛、外方各山脉间,以北邻属华夏集团。这三大集团构成了中原原始区域文化的基本框架[2]。 文化区域的形成阶段是方国和封国文化,这是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色。《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晋南和豫西,商文化以商丘一郑州一偃师一安阳而围成一个三角中心区,周人在灭商后政治中心东移,形成了以宗周一成周为轴心的华夏文化区。以豫西为中心,三代时的中原曾经是方国林立,《苟子?富国》 收稿日期:2004—09—08 作者简介:史道祥(1965一),男,河南渑池人,河南教育报刊社副编审。 ?93?万方数据

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弘扬工匠精神大家谈我要评论

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弘扬工匠精神大家谈 2016年06月21日 11:28:04 来源: 人民日报 图①:西安,大学毕业得张小东自主创业,做起了皮匠。 图②:江西景德镇浮梁县洪源镇桂花村,紫砂工匠彭文峰在聚精会神地打磨紫砂工艺品。 图③:山东曲阜,传统手工艺者正在尼山石上描样。 图④:高级钳工技师胡双钱正在打磨零件,她创造了36年无一次品得传奇。人民视觉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工匠精神”成为名副其实得高频词。那么,工匠精神本身具备怎样得意蕴,才能流行起来?它之于当下得改革发展大计又有怎样得特殊意义?以及我们怎样才能在社会层面广泛激发或者深度培育这样一种精神? 本版“寻找匠心青年”系列报道已先后聚焦6位具备工匠精神得年轻人或年轻团队。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6位嘉宾,她们或就是一身绝活得大国工匠,或就是专门研究劳动关系得专家学者,或就是经验丰富得工会工作者,一起廓清思想认识,梳理制度文化,探讨如何让工匠精神涵养我们得时代气质。 ——编者 嘉宾: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王晓峰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董志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直属工会李梅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教授乔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211厂特级技师高凤林

什么就是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守正创新 记者:探讨一个问题,首先要明晰它得内涵与外延,我们注意到,工匠精神广为传播得同时,也存在内涵与外延被无限放大得现象。那么,应该如何定义工匠精神?或者说,工匠精神包含哪些重要质素? 董志勇:我以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 精益求精就是工匠精神最为称赞之处,具备工匠精神得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得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 持之以恒就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具备工匠精神得人就是向内收敛得,她们隔绝外界纷扰,凭借执着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她们甘于为一项技艺得传承与发展奉献毕生才智与精力。 爱岗敬业就是工匠精神得力量源泉。“爱岗敬业”就是中华民族得传统美德,就是一份崇高得精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就是爱岗敬业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工匠匠心筑梦。 守正创新彰显了工匠精神得时代气息。大国工匠们凭借丰富得实践经验与不懈得思考进步,带头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她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得守正创新正就是当今我国时代精神得最好表现。 王晓峰:我得理解,工匠精神得内涵有三个关键词:一就是敬业,就就是对所从事得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得生命;二就是精业,就就是精通自己所从事得职业,技艺精湛,我们熟知得大国工匠,个个都就是身怀绝技得人,在行业细分领域做到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三就是奉献,就就是对所从事得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 敬业反映得就是职业精神,就是前提;精业反映得就是职业水准,就是核心;奉献反映得就是个人品德,就是保障。可以说,新时期得“工匠精神”,就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得重要体现。“工匠精神”,不仅限于企业生产,而就是包括政府机关在内得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敬业、精业、奉献得问题。 高凤林: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工匠精神,思想层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行为层面: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目标层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就是手工劳动者应该具备得精神,它其实就是以产品为牵引,涵养一种专注精神,让人用心用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得效果或者目标。提倡工匠精神,不仅可以帮我们养成严谨、重视技能、形成专注得习惯,以此生产出更好得产品;还能作用于人本身,让个人在高度工业化与商业化得社会中找到自我认同。 李梅宇:我得体会,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与一种氛围。具体涵义方面,与几位得总结异曲同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得孺子牛精神,大国工匠无

河洛文化的特征

河洛文化的特征 洛阳素以“九朝古都”而名闻天下,至今依然享誉国内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河洛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从此奠定了河洛文化的源起,之后,朝代兴替,中原逐鹿,河洛地区,首当其冲,不可或缺。因此河洛文化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指的河洛地区,当时的人们在这一区域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气息,某些遗存,而欲观其原貌,只能望洋兴叹了。 河洛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地域性文化,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无不显示着河洛人的个性。综观河洛文化的发展变化,参考诸多专家(如李学勤先生等)的研究所得,笔者以为河洛文化魅力无穷,特征如下: 首先是源发性,也可以称之为先导性。“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我国哲学的开端。《尚书?顾命》孔安国传所说“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伏羲在河洛得河图而作八卦。之后,《周易》的发展大多也在河洛完成,文王为《易》之卦辞,周公为爻辞,开辟了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易学研究。而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有2位洛阳人可谓成效卓著。一位是北宋大易学家邵雍光大了易学思想,著《皇极经世》巨著;另一位是二程之程颐溯本求源,有《易传》和《系辞说》传世。应该说中国哲学史上之高深学问——《易》源起、发展于河洛是毫无疑义的。 不仅如此,儒学、道学、佛学等均源起于河洛。周公营建雒邑,并在洛邑“制礼作乐”,创立中国最早的礼乐文化,以致孔子“入周问礼”,历代儒家尊周公为“元圣”;老子久居洛阳,是东周王室的“柱下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吏,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人又奉他为道教的鼻祖。而他所写的《道德经》一书被称为“万经之王”,对我国政治、军事等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佛教最初传入中国首先落脚于洛阳,洛阳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以“祖庭”、“释源”的身份在佛教中居于超然的地位。所以,洛阳被作为儒家源、道教地、释祖庭,都说明河洛地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其次是正统性,在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豫州”时,是这样写的:“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伊、洛、瀍、涧四条河都在洛阳市附近汇集并总汇于黄河。这四条河至今也是洛阳市行政区划的标志。而这四条河流水流都不长,瀍、涧二水流长不过一百里,但却在我国最早的史籍《禹贡》中有如此特殊显赫的地位,足见河洛地区在华夏早期文明中独有的地位,其独特之处就是“河洛为王者之里”!从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到今天发现的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遗址都是最有力的证明。“王者之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的特征,所谓正统就是说河洛地区的文化在当时就是人们追求、信仰的标志。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渊源于河洛三代的礼乐文化,无须争议。此后,儒学的每一次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洛阳。东汉时期,经学盛行。洛阳作为都城,经学大师云集都城。尤其是郑玄,所创郑学成为官定儒经标本。北宋时洛阳成为全国文化中心。“五星聚奎,伊洛钟秀”。洛学兴起,理学萌生。理学家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在洛阳著书讲学。程颢、程颐继承周敦颐和邵雍学说,融合佛道内容,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学体系,被称为“洛学”,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后经朱熹的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长期统治中国思想领域。可见儒学发展于东汉经学,成熟于北宋洛学,影响中国数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永恒不变的主线和核心,儒学在河洛体现的确实是正统位置。 在史学方面,纪传体断代史史书是我国正史的模本,其创始人是《汉书》的作者班固,他自幼随父在洛阳求学,16岁入太学学习,汉明帝时任兰台令史。他一面撰修国史,一面继承父业撰写《汉书》,历时二十余年基本完成。和帝时命其妹班昭、同乡马续在东观续写八表和《天文志》。汉书以其“包举一代”、“上下洽通,祥而有体”的特点成为历代纪传体史书的模本。

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筑就新时代的“制造梦” 2016-07-19 14:22:21 中国商报 本报记者潘广韬“工匠精神”是当下社会的“热词”,之所以能产生巨大共鸣,是因其契合了现实的需要。“工匠精神”的内涵丰富,它是高度集中、追求完美、诚信正义、精益求精的时代象征。 说起工匠精神,人们眼前会立刻浮现出从古到今身怀绝技、凝神铸魂的工匠大师们,从解牛不碰筋骨的庖丁,到“一口清”、“一抓准”的原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从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鲁班,到高铁飞驰,视安全、速度、质量为生命的配线、焊接、组装的大国工匠……这可歌可泣的工匠精神失去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行。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说起工匠精神,我们无法避开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相隔甚远,但生产的产品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质量一流。德国的产品与德国的思辨文化一致——严谨;日本的产品与日本的生活习惯相融——细致。 让德国制造全球领先的首要因素,当属标准化。99年前德国成立的标准化协 会专门制定上千个行业的人员行为准则及产品质量标准,80%以上被欧洲各国采用,从而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德国制造业的标准化思维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 面,医生用药量精确到毫克,主妇下厨用量具做饭,连几年粉刷一次外墙都有规定……而标准主导一切的背后,是有效的执行。 在教育上,德国始终不忘记制造强国的领跑地位,对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十分 重视,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摆在同一个层面上,很多高中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先到企业当学徒,接受职业培训,且职业教育费用由国家承担,企业实践培训费用由企业承担。因此,德国之所以能制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曾任德国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的菲

新时代的重要内涵

新时代xx的重要内涵 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这是新时代xx的三个重要内涵。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xx,是有七情六欲的xx。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xx大诗人xx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xx的事业吧,因为xx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阴的。”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xx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xx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礼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总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xx。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总之,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人们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总是有特殊的要求。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

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博取名誉、地位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xx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 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xx底下最xx的职业的原因。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是人们用以谋生的一项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是他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职业使人安身之命(命运),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xx 的核心,敬业意味着乐业和创业。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正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一样,乐趣之于工作犹如爱情之于婚姻,一旦一个老师到了仅仅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的时候,那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xx的。这种乐趣和xx是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

苏区精神的内容和时代价值

苏区精神 有5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丰富厚重。在近现代,表现党领导民主革命历程的,除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外,还有苏区精神。宣传和弘扬苏区精神是宣传和弘扬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 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表现党领 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 文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 接源泉。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 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一,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 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央苏区的开辟和发 展,是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 中创造新局面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硕果。 第二,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开 拓进取,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精神状态。 第三,,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第四,第五,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

的彻底革命精神。 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可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 精神动力。 (二)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始经验,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不断加 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苏区时期成立的。 (三)苏区精神蕴含着党的建设丰富经验,为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 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历史之镜。全国各苏区在那样 严酷的历史条件下,特别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在政 治思想建设、组织纪律建设、干部素质建设、领导 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为造就出一大批治 国安邦的党政军优秀领导干部奠定了基础。 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 1、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因为初期抗战日军虽然攻势凶猛,但损失巨大,深知无法彻底打败我军。所以相持阶段,日军主要进行离间与武力相结合的方式瓦解我军。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概论)

试卷代号:1 30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国文化概观 2012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在中国文化中,两种法则经常是错位的,主要表现就是士大夫从政时,每每以(思想的法则)代替(历史的法则),结果是给王朝政治带来灾难和混乱,加速王朝的灭亡。 2.论古代政治之宽平,当以西周制度为最。在政治上,周王的本质不同于国家的本质,周王是(最高权力 )的掌握者,而不是(所有权力)的把持者。 3.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民众经由(户籍)和(什伍连坐)等制度,被严格地控制了起来。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以“四大害”来称胥吏的罪恶,这一点和(顾炎武)在《郡县论》中的指责和忧虑一致。 5.历史上变法成功者,商鞅而外是中唐(两税法)、张居正整理明朝财政及清代(摊丁人亩) 二、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20分) 6.国人答案要点:简单地说,就是“城里人”,就是住在城郭里面的人。这是西周分封建国的果。这些人是封建国家国邑体系的基础,国家大事他们是应当参加的,如大的军事行动、大的典礼如“大蔸 礼”之类。春秋以前,国人大众是一个政治经济上颇能捍卫自己的社会群体;春秋以后,则变为一群被动的农民。 7.八股文 答案要点:八股文是一种“代圣人立吉”的文体,从《四书》出一个句子,考试者必须模仿圣人的口气,挖空心思没话找话地对其进行阐发。其文章结构有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名八股文。这种文体高度讲究形式,讲究声律、对偶等。八股文题目范围过窄、思想束缚严重,但却是明清科举考试录取与否的主要依据。 三、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 8.简述“轻重”之术的文化史意义。 答案要点: 文化史研究的是一个文明的国家群族的历史道路和历史命运。春秋战国东西两大区域的文化分野,其间的胜负,关涉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假如不是商鞅那一套富国强兵论最终获得了胜利,而是在治国理念上走《管子》“轻重”之术的路线,中国的历史文化肯定会是另一番模样。 首先,以小农为核心的重农主义,肯定不会在中国获得那样永久性的统治地位。 其次,《管子》的“轻重”之术,是一种国家干预的治国之术。它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知识点整理

知识点一常识积累 一、新闻评论 1.概念: 新闻评论是媒体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特点: (1)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3.撰写方法 (1)要读懂材料。了解有关背景,熟悉主要事件及相关情节,把握精神实质。 (2)要评在点上。点评的篇幅要小,一定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做到语中的,目标集中、准确,不可分散,切忌什么都想评。 (3)要评得有理。好的点评应该做到以礼以法阐释,导向鲜明,事理清晰,鞭辟入里,以理服人,发人深省。 (4)要评得生动。点评要讲究艺术性,言简意赅,干净利索,力求新颖、鲜明、生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4.新闻评论的主要表现方法 (1)夹叙夹议: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所以,夹叙夹议就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2)亦理亦情:论述文体,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 5.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李剑波 红旗渠精神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上形成、凝结和升华的民族精神的一种形态。2002年6月,红旗渠纪念馆落成时,有人让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指挥者杨贵讲讲红旗渠精神,他说:林县群众最有发言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证。 斯言是矣。 一、修渠背景 红旗渠1960年2月始建(原称“引漳入林”工程),1969年7月竣工。林州市(原林县)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荒山占到50%。年平均降雨量只有600毫米左右,70%降雨在7、8月份。据史记,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513年间发生自然灾害100次,大旱绝收30次,人相食5次。林县有首民谣: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泥土,留下石头蛋。1944年林县解放时,99万亩耕地,水浇地只有1万。正常年景小麦每亩只有60斤左右。全县550个较大的村,有307个远道取水。其中5里以上的181个,10里以上的94个,10到20里的30个,20到40里的2个村。“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1954年8月杨贵任林县第一书记。1957年12月,中共林县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会召开,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令,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1959年小麦丰收。但麦收后大旱。流经林县的季节河全部断流。天上不给水,地下没有水,建水库蓄不住水。出路在哪?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只有一条路:出去寻水,走出林县寻水。1959年6月,县委、县人委分三路到山西找水源,终获源头。10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作出了“引漳入林”的重大决策。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人们形容该工程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不仅是林县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骄傲。 二、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集中表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个字。她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体现了社会

河洛文化故事与简介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洛阳素以“九朝古都”而名闻天下,至今依然享誉国内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河洛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从此奠定了河洛文化的源起,之后,朝代兴替,中原逐鹿,河洛地区,首当其冲,不可或缺。因此河洛文化就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指的河洛地区,当时的人们在这一区域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气息,某些遗存,而欲观其原貌,只能望洋兴叹了。 河洛文化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地域性文化,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无不显示着河洛人的个性。综观河洛文化的发展变化,参考诸多专家(如李学勤先生等)的研究所得,笔者以为河洛文化魅力无穷,特征如下: 首先是源发性,也可以称之为先导性。“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我国哲学的开端。《尚书?顾命》孔安国传所说“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伏羲在河洛得河图而作八卦。之后,《周易》的发展大多也在河洛完成,文王为《易》之卦辞,周公为爻辞,开辟了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易学研究。而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有2位洛阳人可谓成效卓著。一位是北宋大易学家邵雍光大了易学思想,著《皇极经世》巨著;另一位是二程之程颐溯本求源,有《易传》和《系辞说》传世。应该说中国哲学史上之高深学问——《易》源起、发展于河洛是毫无疑义的。 不仅如此,儒学、道学、佛学等均源起于河洛。周公营建雒邑,并在洛邑“制礼作乐”,创立中国最早的礼乐文化,以致孔子“入周问礼”,历代儒家尊周公为“元圣”;老子久居洛阳,是东周王室的“柱下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吏,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人又奉他为道教的鼻祖。而他所写的《道德经》一书被称为“万经之王”,对我国政治、军事等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佛教最初传入中国首先落脚于洛阳,洛阳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千百年来白马寺一直以“祖庭”、“释源”的身份在佛教中居于超然的地位。所以,洛阳被作为儒家源、道教地、释祖庭,都说明河洛地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其次是正统性,在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豫州”时,是这样写的:“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伊、洛、瀍、涧四条河都在洛阳市附近汇集并总汇于黄河。这四条河至今也是洛阳市行政区划的标志。而这四条河流水流都不长,瀍、涧二水流长不过一百里,但却在我国最早的史籍《禹贡》中有如此特殊显赫的地位,足见河洛地区在华夏早期文明中独有的地位,其独特之处就是“河洛为王者之里”!从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到今天发现的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遗址都是最有力的证明。“王者之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的特征,所谓正统就是说河洛地区的文化在当时就是人们追求、信仰的标志。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渊源于河洛三代的礼乐文化,无须争议。此后,儒学的每一次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洛阳。东汉时期,经学盛行。洛阳作为都城,经学大师云集都城。尤其是郑玄,所创郑学成为官定儒经标本。北宋时洛阳成为全国文化中心。“五星聚奎,伊洛钟秀”。洛学兴起,理学萌生。理学家邵雍、张载、程颢、程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同步习题)(解析版)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2016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焕然一新精益求精投机倒把偷工减料 B.耳目一新精益求精投机取巧粗制滥造 C.耳目一新千锤百炼投机倒把偷工减料 D.焕然一新千锤百炼投机取巧粗制滥造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焕然一新: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语境中是政府工作报告使人怎么样,应该用“耳目一新”。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千锤百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语境是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的精雕细琢,所以此处应该用“精益求精”更为合适。投机倒把:利用时机,以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掺杂作假、操纵物价等手段牟取暴利。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投机倒把”侧重的是做生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2016年,两会的召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工匠精神”的同时,一部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网络上火起来。这是一部讲述一群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在老一辈工匠的带领下,在故宫修文物的日常的故事。然后,“工匠精神一词”被推崇开来。 字面,工匠精神一词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而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指我们的态度要严谨,要有耐心、专注并坚持,更要专业,并且敬业。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就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工匠。他费时四十余年,先后造出五台航海钟,其中有一台叫“哈氏4号”最为突出,航行64天,只慢了五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的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安静是非常可贵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华丽的台词,有的是工匠们的敲敲打打,偶尔的只字片语,吸引人们的是已经被大多数人丢掉的一种安静、简单和专注。老一辈的人依靠信念和信仰,将修复文物的手艺传到这一辈年轻人手里,相对于大多数现在浮躁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选择令人感叹与敬佩。正因为有这样的工匠精神传承了下去,我们,乃至以后的人,才能看到几百年前的中国曾经有过的样子。有人说,所谓工匠精神,首先你要热爱你所做的事。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对于企业来说,总是追求短平快,而忽略了产品的本质灵魂。所以一些具备此精神的企业,都成了世界上的奢侈品牌,比如瑞士手表。他们专注升级,保留传统的同时同时不断创新,瑞士机械表的精密度越来越高,其中一款表内有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位顶级的钟表匠全心投入,一年只能造出一只。“一切手工技艺,借口传心授”,一位香奈儿首席鞋匠如是说。 古代诗人韩愈曾说过一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法做到像钟表匠一样的成就,却可以将身边的生活、手头的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至少要比以前更胜一筹,要勤动手、多思考,沉住气,踏踏实实的将事情做好,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我们的生活里,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能看起来更美好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