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第18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2张ppt)
攻陷北京,烧杀抢掠; 俄国趁机侵占东北; 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
针对皇城内外之危急,南方 各省又是如何做的呢?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
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 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 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 —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 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 的非法诏令.....长江流域总督张 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 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 ①保护为了省东里南的免最受高战权乱威,,严他重们动将摇保护外 了清政国府人统的治生的命根和基财。产,并在他们的管 ②传统辖观区点内认镇为压:拳这民是。与洋人勾结, 限制东南人民—的—反徐帝中斗约争《,中是国一近种代史》 卖国行径。
如何认识东南互保运动?
①保护了东南免受战乱, ②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东南互保→ 辛亥革命) ③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农民阶级
一、背景
①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 危机日益加剧 ②直接原因:反洋教运动
二、口号 “扶清灭洋”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 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 子闹中原。”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 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 庆升平。”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
你如何看待“扶清灭洋”这一口号?
展。
——人教版《历史2》必修
早期思维想新上派:(早1期9世维纪新6思0年想代的)推动
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戊戌维新变法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
二、1895年公车上书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强大。
二、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1.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反洋教斗争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
民众的冲突,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 民众。
(一)背景 (二)口号——“扶清灭洋”
1.灭洋: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上谕》(1901年2月14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 档案史料》下册
政治控制、经济制裁、精神征服→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思考: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事件
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外交
内容
影响
惩办“首祸诸臣”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
式的反帝活动
国的工具
巨额赔款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 济的衰败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 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
略要地

停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精神征服
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 ……昨据 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 欢心。
(1)进步性: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 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 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 救空疏迂谬之弊。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一段历史视频资料作为开场,展示民族危亡时期我国人民抗争的英勇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探究欲望。
2.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一部苦难与抗争的历史?”“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挽救了民族命运?”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调。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时间分配可能不合理,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按计划完成。
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设置梯度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2.创设更多互动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活跃度。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上民族危机的产生、加深和挽救的全过程,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3.利用时事政治联系,如中美贸易战等,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自强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按照时间线索,依次介绍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
2.结合历史图片、地图、时间轴等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理解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提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内容提要】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利权,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

一种是以精英集团内部的激进派为代表,展开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但最终被当权的守旧势力镇压;一种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提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却失败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再次联合。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东南互保”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使其面对困局,开始“新政”。

框架线索一、背景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甲午战后的巨额赔款,促使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加重民众的生活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排满”情绪,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危机严重。

3.新经济力量的增长:伴随着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增强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其开始主导近代中国变革。

4.新思想的深层发展: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精英集团内部的激进派关注到,西方的制度因素有可能解决这一困局,亟待挽救危亡的一场变革。

5.人民群众的推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政府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极其窘迫,为改变命运,广大下层民众,逐渐成为历史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二、表现:(一)戊戌维新运动——上层的改良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历史图片、地图、时间轴等,用于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
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导致我国民族危机加深。
2.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试图通过农民起义改变国家命运。
3.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实现国家振兴。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5.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和情境教学法。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
1.讲授法:通过系统性地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深入探讨打下基础。
2.问题探究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民族危机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以时间轴为线索,梳理近现代史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历程。
2.详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多媒体资源:视频、音频、PPT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等,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分享观点,拓宽学习渠道。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讲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增强课堂活力。

第18课+辛亥革命+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辛亥革命+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辛亥革命·广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狭义:特指武昌起义,因武昌起义发生在农历辛亥年(1911年)而得名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背景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⑵清朝统治地位动摇⑶改良派开展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⑸迫于内忧外患的多方面压力,为了树立开明的政府形象,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2.清末新政二.根目的:实现双反任务,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三.背景/原因:(一)政治/社会环境(双反) 1.对外:民族矛盾尖锐2.对内:阶级矛盾激化(二)经济基础/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三)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四)组织准备:一系列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1.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⑴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⑵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展,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

2.政党: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⑴背景:1905年,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⑵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⑶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⑷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五)思想基础/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1905.11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⑴含义: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⑵原因:因不满少数满洲贵族统治⑶地位:三民主义的前提⑷性质:民族革命⑸意义: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在客观上反帝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⑹局限性:反帝不明确(狭隘的民族观)⑺实质: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⑴含义: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⑵原因:因不满君主一人统治⑶地位:三民主义的核心(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⑷性质:民主革命=政治革命⑸意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愿望和要求⑹局限性:只是空洞的提出民权,不敢放手发动群众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⑴核心问题:土地问题⑵性质:社会革命⑶方法:土地国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⑷原因:因不满少数富人垄断财富,贫富差距大⑸局限性:反封建不彻底,提出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⑹进步性:反映了对广大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4.评价·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愿望和要求·局限性: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②意义: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③局限性: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6.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统治(四)爆发(狭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911年)—胜利但潜伏失败隐患(五)成果:1.建立中华民国(1912.1.1)2.推翻清政府,结束帝制(1912.2.12)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六)结果:失败1.依据:①直接: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从革命成果看)②根本:双反任务未完成,双半性质未改变(从革命任务看)2.原因:①根本:资革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②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③袁世凯个人的实力等(一)评价(P112教材文字):进步性……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 法国《人权宣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  法国《人权宣言》

第三等级单独召开会议
三级会议
制宪议会
⑷巴黎人民起义,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 巴黎人民起义, 由派贵族的君主立宪派上台执政。 由派贵族的君主立宪派上台执政。
1789年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 14日 占巴士底狱, 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君主立宪派领导人 米拉波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 舆论准备: 舆论准备:启蒙运动的开展
《人权宣言》《独立宣言》比较 人权宣言》《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 《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
①都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革 都以“天赋人权” 社会契约” 主权在民、 相 命权利”等启蒙思想为理论基础; 命权利”等启蒙思想为理论基础; 都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同 ②都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既推动革命的进程也体现革 命的成果; 点 命的成果; 均是西方民主制度史上的重要文献。 ③均是西方民主制度史上的重要文献。 侧 侧重于确立资本主义新制 侧重于为北美独立确立合法 重 度和对“自由”、“平 度和对“自由” 的理论依据和谴责英王侵害 点 等”、“法治”的阐述 法治” 北美人民天赋权利的罪行 不 规定的人权更广泛、 规定的人权更广泛、更全 人权主要是指生命、自由、 同 内容 面,包括:自由、财产、 人权主要是指生命、自由、 包括:自由、财产、 追求幸福的权利 点 安全和反抗压迫 影响 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影 响和意义更为深远。 响和意义更为深远。
背景
时代基础: 时代基础:法国大革命爆发 政治前提: 政治前提:君主立宪派执政
二、《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 人权宣言》
“自然法” 自然法” 思想基础 社会契约思想” “社会契约思想” ①人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包括自 人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天赋人权) 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天赋人权)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法律面前, 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法律面前,所 主要内容 有公民都是平等的(法治) 有公民都是平等的(法治) ③担任一切官职 ④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国家最高权力来自于人民(主权在民) ⑤国家最高权力来自于人民(主权在民)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25张ppt)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 统治的根基。
◎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慈禧出逃西安
【知识链接】东南互保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4)思想:洋务运动的破产,仅学“器物”不能救中国,资产阶 级维新派呼吁应时变法,维新思想兴起。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宣传 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依据,起到思想解 放作用。
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2)局限性:
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 半殖民地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
1、经过:1900年
(1)6月10日 ,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
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被迫退回
天津;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六君子◎
P103【学思之窗】“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
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 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材料:自1898年10月在直隶、山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闰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
先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起,山东、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 1899
年10月,朱红灯的义和拳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最恶洋货,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
——中国史学会《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笼统排外的局限。 评价: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
性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惟时,又谣传洋人用银买取幼孩,采生折割,愚民无知,一倡百和,无赖匪徒竟乘间入教堂肆行劫掠并毁及天主教堂等处……
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需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企 业 文 化
此 处 输 入 文 字
课程标准
1、通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史实,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
争,以及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勇《义和团是这样“运动”起来的》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变法 性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 政治: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人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史上新的一页。 军事: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需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1)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经济:(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戊戌政变:封建宫廷政变 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901年9月,清政府与11国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1899年秋-1900年9月7日)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特点: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相结合 评价: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 结果:慈禧戊戌政变,变法谢幕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课件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课件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 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 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 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梳理维新运动的过程,分析维新运
动的影响和失败的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释)
问题 导引
【拓展】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认识 (1)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 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 ①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 的改良思想。 ②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使他们不可能 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 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
探究:综合上述史料,概括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 提示:建构理论体系兼顾中西,托古改制;变法过程激进(或急功近 利);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
济的衰败
将北京__东__交__民__巷___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 “使馆界”实际成为“
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 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 扎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_主__权____完整
特点: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概念】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 —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清 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东南互保”,和各参战国达成 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和各省内地; 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东南互保运 动,保护了南方许多地区免于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亦使地方 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1911年各省在武 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这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第18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颁布《钦定 宪法大纲》
袁就任
《辛 清末“新政” 宣

丑条 约》 签订



清政府


“预备


立宪”

临时大 总统


“体制内改革”
①“清末新政”
五大臣出洋考察
编练新军
②“预备立宪”
日本
俄国
VS
君主立宪制
沙皇专制
1904-1905年,日俄爆发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此后,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兴中 会成 立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邹容 同盟会 《革 成立 命军》 提出三
民主义
黄花岗 起义
保武 路昌 运起 动义
高潮
失败
中华民 国南京 临时政 府成立
清 帝 退 位
选袁 中华民 为临 国《临 时大 时约法》 总统 颁布
1894 1901 1903 1905 1906 1908
1911.4 11.5 11.10 1912.1 12.2 12.2 12.3
袁就任 临时大 总统
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集团,革命 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第18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体制外革命”和“体制内改革”合力的结果。 ——张玉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兴中 会成 立
“体制
邹容 同盟会 《革 成立 命军》 提出三
《辛 清末“新政” 宣
丑条

约》

签订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革措施,除 ___京__师__大__学__堂__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对于推动中国 ___民__族__资__本__主__义_____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
历史
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八国联军侵华
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
__1_9_0_0__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 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 __廊__坊___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 经过 阻击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认识列强侵华对 1.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内容,理解维新运
中国社会的影响,概 动的历史意义,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 2.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和历程,认识义和团运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训练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义和团运动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 ____瓜__分__中__国____的狂 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背景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 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以“ ___扶__清___灭__洋____”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 兴起 很多州县农村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慈禧(1901西安上谕):
太平天国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
无 一清成末不新变 之政治!法 。 ”
义和团
辛亥革命
第一次鸦 片战争
第二次鸦 片战争
孙 中 山 ( 1 9 0 5 中 国 同 盟 会 ) : 八国联军

等民“之 自非主今清革朝日命人始!矣, !
3、《辛丑条约》内容分析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1902——1940年)本息共 9.8亿两。
4亿5千万中国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庚子赔款,超过以前所有赔款之总和,相当于清政 府财政收入的12倍。至此,中国财政、经济全面破产。 近代中国向帝国主义国家总共支付的战争“赔款”为 16亿多两白银。在所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中, 日本掠夺中国的财产最多。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 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 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 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江山。
——义和团揭帖
有人说,如果没有义和团的“灭洋”,八国列强就不会来 中国,如何看待这一救亡新探索?
清政府的表现 丧权辱国 剿灭
支持、利用 丧权辱国
阻碍、破坏 先利用后剿灭 洋人的朝廷: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 党之一大工场也。(梁启超《现政府与革命党》)
救亡路漫漫 国人如何继续求索?
反清成为时代潮流 清政府如何自救?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3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31张ppt)

3.封建势力强大,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
1、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入国内,康有为、梁启超 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上书未能送达光绪帝,但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1898年百日维新
从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到9月21日戊戌政变
思考: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 材料一
民族资本主义
材料二: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
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 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
2.儒家思想居正统地位;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义和团运动 (1898-1900)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原因:在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激起反洋教斗争
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化山 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 展势力,横行霸道,抢占农产。遇有民教涉 讼事件,他们往往出面干预,胁迫地方官袒 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群众对教会记 恨成仇,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起。
➢ 知识延伸:维新思想及其发展
早期的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在经济上主 张发展工商业,与西方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学; 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维新思想的发展
康有为:托古改制, 为变法提供合乎传统 文化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主动应变,顺应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原因
1.经济: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独立工人运动兴起
3.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等三大理论
4.主观:马、恩进行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颁布
1.《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3)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4)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5)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的斗争。

2、《共产党宣言》意义
(1)第一次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1.成立:(1)1871年3月18日革命爆发
(2)1871年3月28日建立政权
2.措施:保卫革命成果
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原因:
(1)政权的产生:
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而建立;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并受到人民的监督和罢免。

(革命性质决定政权性质)
(2)领导人及阶级成分:
公社委员大多数是工人,还有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

(3)政策措施:
政治上打碎旧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经济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3.革命的失败
4.历史意义
(1)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经验和教训;
(4)公社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史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