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详解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

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

绣工)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 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 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 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 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 +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三 、 宾 语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
“不”“毋”“未”“莫”等的句子。
前 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
置 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
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
(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也。
结论: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 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 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 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⑤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①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八 、 疑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问 句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苏沟《六国论》)
考点说明 :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 句式和用法”是文言文学习与备考中的 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的方面较多,也 比较灵活;另一方面,准确理解并把握 文言句式也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
一 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
判 断
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 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 之许也。”(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正常语 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 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 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 三、“关注修辞不可少 ”。 • 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 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小石潭记》) • 译文:从小石潭向西南望去,溪身像 北斗星一样曲折,溪流像游蛇那样流动, • 可以看到它一会儿显露一会儿隐没,它的 两岸像犬牙一样交错,无法探知它的 • 源头。 • 四、“艺术表达文采妙”。
4、主谓倒装:主语在谓语前面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5、定语后置: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1、“之…者…”为标志, 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ჷ数量词。 如:“闻道百”(庄子《秋水》)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中心词+数词”, 例如:“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 二、“留、换、补、调要记牢”。 • 【留】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 君”,“以资政殿学士行”中的“资政殿 • 学士”,“嘉祐二年”,“庐陵文天祥”等。 • 【换】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中的“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 【补】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樊 哙”;“果地震陇西”中的“于”。 • 【调】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记》) •

一张图掌握四种文言特殊句式

一张图掌握四种文言特殊句式

一张图掌握四种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

”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1)A者,B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的缘故,是因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2)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3)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A,B。

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2.用“乃”“则”“即”“因”“皆”“悉”“”必(副词)/ “是”“此”(代词)/“为”/“非”(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此天子气也。

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类: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两大类:(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1.“……者,……也”格式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也”表判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5.用“非”“乃”“则”等帮助构成判断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是乃仁术也。

(孟子梁惠王上)③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6.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庖丁解牛)二、被动句(一)用“于”表示被动关系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二)用“见”“见……于……”“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暴见于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关系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文言文是历史悠久的汉语写作体裁,使用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则有其独特之处。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而且在表达上也有很强的文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七种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正常的语序中,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句式。

倒装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和完全倒装。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某个成分,增强句子的语气。

二、对偶句对偶句的结构是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起来,构成一句对称的句子。

对偶句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长句和并列句文言文中的长句和并列句往往可以把多个子句或分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句子。

长句和并列句的使用,可使文章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条理性,表达思想更为紧密和深刻。

四、破句破句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为若干个部分,分别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行文有点断断续续的效果。

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增强语气。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个与所描写事物相近的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

比喻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性,使读者对所表达的意思更容易理解和领会。

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

排比句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使文章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七、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反问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思考过程。

总之,文言文中的这七种特殊句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和写作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将会有助于写出更为优美、精炼的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别句式(一)一.断定句古汉语断定句是依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必断定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导代词,经常应用做断定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愚蠢愚蠢.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令郎扶苏. (《陈涉世家》) (四)“即”表确定断定,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确定断定.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恰是江南好景致.(《江南逢李鹤寿》)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利益.(《初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认断定,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崇高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推敲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俏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正人者也. (《爱莲说》) (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酒徒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酒徒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酒徒亭也. (《酒徒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酒徒亭记》)5. 觥筹交织,起坐而鼓噪者,众宾欢也.(《酒徒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酒徒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酒徒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自动句(一)没有标记词语,意念上的自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激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激动.(二)有标记词语.1.“为”表自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纪行》)“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好天的雪所沐浴.“为”即“被”.3.“于”表自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逝世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消失过,为防止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师”,译时要补上.⑴(一小我的设法主意)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生于忧患,逝世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小我的设法主意”,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甚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甚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平易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平易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就义财宝,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惜.(《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平易近. (《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消失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 “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 (《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1)在.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寥寂无人. (《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立侍(于)阁下,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酒徒亭记》).(2)从.山川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酒徒亭记》).(3)给.不成,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自动.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位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折衷凸起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慨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熟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愚蠢太甚火了”,即“你太不聪清楚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必定前提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故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故”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志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何故战? (《曹刿论战》)“何故”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舍为金风抽丰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豪华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本身觉得哀思”.“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成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纪行》)“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负”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信任本身”.“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凸起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其实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爱好莲花”.“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豪华的呢?”“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泼,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暗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所以”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导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认为底. (《小石潭记》)“全石认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军事机密,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超出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心.(《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分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地位一般也在中间词前边,但有时为了凸起中间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示的内容,或使语气流利,往往把定语放在中间词之后.(一)“中间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凸起中间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须眉”.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酒徒亭也. (《酒徒亭记》)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间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目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构造后置.(一)用介词“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半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构造“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陈述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酒徒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构造“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往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往日”是“于往日试用”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往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生命”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安闲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生命”.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构造“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进修”.(二)介词“以”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1.屠惧,投以骨. (《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构造“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酒徒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构造“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构造“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度大事拜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构造“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外氏.(《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构造“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1.以君之力,曾不克不及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故…….何故战? (《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本来的格局是“……与……孰……”相当于“……与……比拟,……”. 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比拟,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比拟,谁更美”.。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下面具体来看看!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则表示确实或驳斥,形成推论与被推论关系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形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启衅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实乃”、“就是”、“为”、“则”、“悉”、“本”等词形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就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作谓语去则表示推论,也就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纳屋,风流家之书《黄生借书说道》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用的存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道》(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改立为将军,[公]吴广为都尉《陈启衅家》3.宾语省略(l)上并使[扶苏]外将兵《陈启衅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捞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被动式关系的描述句叫做被动句。

通常存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白眉林予群从税金《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一、比拟句比拟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用来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

比拟句一般由“如同”、“仿佛”、“犹如”、“宛如”等词语引导。

比拟句的结构一般为:“A如同B”或“A仿佛B”。

通过比拟句,作者可以生动地描绘事物的特点和形象。

例如:如同明亮的星星一样,他的笑容洒满了整个校园。

二、设问句设问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特殊句式,用来表示提问或疑问的语气。

设问句一般带有反问或疑问的意味。

设问句的结构一般为:“难道不是……吗?”或“……难道不……吗?”通过设问句,作者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例如: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难道不让人为之动容吗?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用来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调整语序。

倒装句的结构一般为“被倒置的成分+谓语+主语”。

倒装句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或事件。

例如:无边的大海,一望无际。

四、补充句补充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特殊句式,用来描述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补充信息。

补充句一般位于主句之后,起到进一步说明和补充的作用。

补充句的结构一般为:“主句,补充句”。

通过补充句,作者可以详细阐述事物的各个方面。

例如:买菜时,她遇到了一个熟人。

五、状语句状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条件等。

状语句的结构一般为“状语+谓语+主语”。

状语句可以增加句子的表达力,使句子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众人齐声高喊,庆祝屈原的生辰。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的详细解释。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

文言文特殊句式简析[相关知识梳理]古代汉语常见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但在古代汉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 主语后用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 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有时省去者”,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有时省去也”,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 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即“,为(是),,'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用乃”即”贝尸皆”必”耳“'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又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亍”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 在动词前面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有时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2. 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3. 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亍”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4. 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2024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ppt课件

2024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ppt课件

课件contents •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判断句式深入剖析•被动句式详解及实例分析•省略句式还原技巧与训练•倒装句式调整方法及实例演示•固定结构掌握与运用能力提升•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目录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常见类型及作用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010204识别方法与技巧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掌握各类句式的标志性词语和语法结构。

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语义逻辑。

善于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规律和识别技巧。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03判断句式深入剖析判断句基本结构主语+谓语+也这种结构是判断句最基本的形式,其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主语+为+谓语在这种结构中,“为”是判断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例如,“余为伯儺,余而祖也。

”主语+乃+谓语这种结构中的“乃”也是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主语+即+谓语这种结构中的“即”同样表示肯定判断。

例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判断句语义关系分析等同关系01类属关系02比喻关系03判断句语气词运用“也”字的运用“矣”字的运用“耳”字的运用被动句式详解及实例分析“为”字句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为+施事者+谓语”的形式。

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例如,“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见”字句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表被动,即“见+谓语”或“见+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基本形式介绍被动句语义色彩探讨不幸色彩中性色彩有些被动句并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只是客观地陈述一个事实。

例如,“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典型被动句实例剖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作者: 日期: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 疑问代词> 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 代>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 )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六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1 .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⑴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产......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B:"......,......也。

〃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c:"……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如: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完整版)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完整版)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 7 种文言文特别句式(一)判断句用名或名性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代一般是在主和之用判断“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里,“是”多作代用,极少把它看作判断用。

因此,在大部分状况下借助气来表示判断。

常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后边用“者”表示停,在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种判断句式,是古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者,之良将也。

2.主后边用“者”表示停,而后边不用“也”,即“⋯⋯者⋯⋯”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只在主和之加判断“是”。

如:柳敬亭者,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后边不用“者”表示停,只在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不,只在主、之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宝也。

4.“者”“也”都不用。

成代,只要在主、之加“是”。

如:刘,天下雄。

5.用“ ”表示判断,即“⋯⋯ ⋯⋯”式。

如:人方刀俎,我肉⋯⋯6.用“乃、即、、皆、必”等副表示必定判断,用副“非”表示否认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岳阳楼之大也。

7.用“是”作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晚并且少。

如:巨是凡人,偏在郡⋯⋯(二)被句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被者的句式叫被句。

常的被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于”引行的主者,表被,即“ +于⋯⋯”式。

如: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于君。

2.在前用“ ”“受”表示被,构成“ (受)+”的形式。

如:大家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

假如需要把作行的主者介出来,可在后加介“于”,构成“ (受)++于”的形式。

如:臣恐欺于王而⋯⋯3.在前加介“ ”,构成“ +”的形式。

种句式的“ ”和“ ”不一样:“ ”是助,不可以,所以它是挨着;“ ”是介,它能够挨着(省略了),也能够引出作行的主者。

如: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4.用“ ”引主者,前再加“所”,表被,构成“ ⋯⋯所⋯⋯”式。

如:悲夫!有这样之,而秦人威之所劫⋯⋯ “ ⋯⋯所⋯⋯”自生后,就成了古最常的一种被句形式,并且向来沿用到代里。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殊句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特殊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读懂古代文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及相关例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意思是陈胜是阳城人。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意思是作战,靠的是勇气。

3、“……者,……”式如:“粟者,民之所种。

”(《论积贮疏》)意思是粮食是百姓种的。

4、用“乃”“则”“即”“皆”“为”等词表示判断“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意思是应当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意思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即”:“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

“皆”:“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意思是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意思是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二、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使得语言更加简洁。

1、省略主语例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这里省略了主语“渔人”。

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省略了谓语“鼓”。

3、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省略了宾语“之”,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省略了介词“于”。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详解谈到文言文中的句式,是好多同学迷惑的地方,特别是其中的倒装句根本模不着头脑。

究其原因就是不懂语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分为四类,即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对于省略句而言无非是省略主语、谓语、介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十分常见。

诸如:你把书拿来了吗?(我)拿来了。

省主语我去过杭州,他也去过(杭州)。

省宾语他走过去把皮包放(在)茶几上了。

省介词还有谁去?我(去)。

省谓语。

所以大家可以根据文言文中的上下文具体推断,在这里就不再详说了。

下面重点说说判断句,被动句以及倒装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一般句中有谓语动词“是”。

文言文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没有谓语动词“是”,具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二、被动句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句中常用介词“被”引出施事者。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里的“举”是“被举荐”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

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见笑”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倒装句讲倒装句之前,让我们先认清句子成分。

句子主要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属于补充成分。

现代汉语句子的结构一般是:定+主+状+谓+定+宾+补。

看下面这个句子:两只(定语)美丽的(定语)画眉(主语)高兴地(状语)唱(谓语)一首(定语)歌(宾语)。

(两只美丽的)画眉“两只美丽”是“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又如: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其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作补语。

1.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状语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谓语动词请(或形容词)作用。

如上文“高兴地唱”,“高兴地”就是状语。

又如“花太漂亮了”中,“太”是表程度的副词作状语。

当在文言文中,前置的状语往往后置,上述句子则变为“唱高兴地”“花漂亮太”。

事实上,状语后置并非这样简单,往往是以一个介词(以,于)加上名词性词组,组成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于”组成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果是介词结构后置情况,句子符合这种结构:“谓+宾+介+名(代)”,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为后置的“状语”了,成了这种情况:谓+宾+[介+名(代)]。

而“于”则可翻译成:“在”“比”“从”“向”“和”等。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以”可以翻译为“把”“用”等。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2.定语后置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比如“美丽的花”中“美丽”就是定语,来修饰中心词“花”,如果用文言文定语后置的句式说出来就是“花(之)美丽者”。

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有下面几种情况:一、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1.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2.尝遗余核舟一。

(魏学洢《核舟记》)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二、楚辞句式定语后置用“之”字结构倒装,其固定格式是:中心词+之+定语: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三、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种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

有时,在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插上“之”(或“而”,或“有”)字。

中心词+之(而、有)+后置定语+者吗,如:①人马冻死者相望。

(《李愬雪夜入蔡州》)②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③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④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句子定语被中心词切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前置,一部分后置。

如:⑤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前往自己的封国(楚国)……召来曾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青年人,叫他担任楚国中尉。

其实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式,有突出中心词的作用。

四.“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如: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注意与“所”字结构作定语前置的区别。

如: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赤壁之战》)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人。

“所得”的对象是“表众”,作“表众”的定语,前置与前例不同。

)注意:在汉语中主谓短语也可以做主语,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有人就认为“石”与“铿然有声”构成主谓短语,“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者”表示提顿的助词。

3.宾语前置句子的主干是主谓宾,宾语应放在谓语后面。

如:他吃饭。

但是在文言中宾语却可以放于谓语动词之前。

“他吃饭”就变成了“他饭吃”。

宾语前置可分为如下几种: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