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出汗识健康 部位区病状

合集下载

中医体质辨识案例

中医体质辨识案例

中医体质辨识案例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人体体质的分析和判断,确定个体的体质类型,从而指导健康养生和疾病防治。

下面将列举十个中医体质辨识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体质类型的特点和养生方法。

案例一:小王,女,25岁,体质辨识结果为“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的人常感觉怕冷,手脚发凉,容易疲劳,精神不振。

养生方面,应多吃温热食物,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

案例二:李先生,男,40岁,体质辨识结果为“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人常有口干舌燥、咽干、盗汗、失眠等症状,容易过敏。

养生方面,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注意保持室内湿度,避免熬夜。

案例三:小杨,女,30岁,体质辨识结果为“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人常感到疲乏无力,容易气短、出汗、易感冒等。

养生方面,应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案例四:张先生,男,35岁,体质辨识结果为“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常有口苦、口臭、便溏等症状,容易患皮肤病。

养生方面,应多吃清淡食物,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保持身体清爽干燥。

案例五:小李,女,28岁,体质辨识结果为“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的人常有经期不调、痛经、皮肤暗黯等症状,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养生方面,应多吃活血化瘀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时间久站久坐。

案例六:王先生,男,45岁,体质辨识结果为“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人常有体重超标、容易疲劳、思维迟钝等症状,容易患呼吸道、消化系统疾病。

养生方面,应多吃利湿化痰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寒凉食物,保持适度运动。

案例七:小王,女,26岁,体质辨识结果为“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的人常感觉怕冷、手脚发凉、容易疲劳、精神不振。

养生方面,应多吃温热食物,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

案例八:李女士,女,38岁,体质辨识结果为“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人常有口干舌燥、咽干、盗汗、失眠等症状,容易过敏。

养生方面,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注意保持室内湿度,避免熬夜。

案例九:小陈,男,32岁,体质辨识结果为“气虚体质”。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是辨证施护的前提和依据。

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

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望诊望诊是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

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洪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

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二)望气色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面部气血充盛,且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

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1.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为热证。

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

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红色。

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3.面色白:为虚寒证或失血。

血脉空虚,则面色多白。

寒则凝,寒凝经脉,气血不荣或失则脉空虚。

中医培训课件

中医培训课件

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 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05
养生保健知识普及
饮食养生原则与方法
02
01
03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饮食要有规律,不追求过饱,避免过度饥饿。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合理搭配肉类和蔬菜,确保摄入充足的营养。
食物性味与身体需求相匹配
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食物,如寒性体质多吃温性食物。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理论
阐述人体内脏腑功能及其相பைடு நூலகம்关 系,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
经络理论
解释人体经络系统构成、生理功 能及与脏腑关系,包括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等。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理论
分析疾病发生原因,包括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
病机理论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机理,包 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 常等。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 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煎煮方法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服用方法
一般汤剂宜温服,解表药宜热服,服用后应避风覆被取汗;热证服寒药,宜凉服;寒证服热药,宜热服;服用丸 剂用温开水吞服;服用散剂、粉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或装入胶囊吞服;服用膏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或调服;服用颗粒 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服用糖浆剂可直接吞服。
温里药
温中散寒,治疗里寒证,如胃 寒、宫寒等。
常用中药介绍
人参
黄芪
当归
熟地黄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利水消肿,生津养血。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润肠通便。

中医如何理解出汗异常?

中医如何理解出汗异常?

次发 生的 中风 。事实 上 ,高血 压是 导致心脏病 、脑卒
中最 重要的危险因素 ,严重者可以致残甚至致死。 2005年中 国高血压防 治指 南的规定 ,成年 人血压
<120/80rmnHg为 健 康 血 压 , 老 年 人 血 压 <130/ 80mmHg为 基 本 睦 康 血 压 。 血 压 130至 139/85至
上升 4mmHg;而 体重下降 10公斤 ,舒张压和收缩 压可
分别下降 4.6mmHg和 6mmHg。难 治性 高血 压大 多 与
肥胖有关 。
者并未将 高血 压当作严 重的健 康问题 ;有高达
30%的医 生不 清楚通过控 制血 压可 以预 防绝 大多数 首
89mmHg可以认为是亚健康血压 。血压 ≥140/90mmHg
他∞ 欢 7 迎 2 赐 。 稿'''Jf ■ 。—
中医如何 理解 出汗 异常 ?
李女 士: 你好 !出汗 是人体 新陈代 谢 的需要 ,然而在 不该
: 出汗 的地方容易出汗 .就要 引起重视了 。 头部 出汗异 常 ,或 因阳虚 胃火旺所 致 。头部是 诸
肥胖症 有何 关联 ?
湖南 刘先生
刘 先 生 :
你 好 !许 多研 究 显 示 ,超 重或 肥胖 较 正常 体 重
者 ,患高 血压 的概 率大 3倍 。在 同一组 人群 中 ,体 重
指数增加三 四年 内 100个女性 中将 有 57个 人成 为高 血
压患 者 ,1oo个 男性 中将 有 50个 人成 为高 血压 患 者 。 无论 是男性还 是女性 ,体重增加 4.5公斤 ,可使收缩 压
嘛 强 戢 露慨 帮 黧
鹫猖姑蝴 穆酶鞴蝴 礁
瓣 旃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 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 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自汗、盗汗自汗、盗汗【概说】汗,为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

是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为阳气蒸化津液,排出于体表而成。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指出了人体正常汗出的原因以及汗与津液的关系。

因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同源),血由心所主,故又称汗为心液。

一,概念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又作“汗证”。

特征:表现全身或局部非正常的出汗。

其汗出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炎热、衣被过暖、劳作急行、惊恐、情绪激动等)。

自汗一般是指不在睡着时的出汗,如昼日出汗不止,活动更甚者。

如《三因方》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自汗——汗出于清醒状态,动则益甚)盗汗指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又称为“寝汗”。

二者同是一个出汗的症状,故又统称为“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引起。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生理性汗出:健康人身体平时隐约微似汗出,肌肤润泽,是脏腑经络交相贯通,营卫调和,腐秽自去,废液自除的正常现象。

或因劳作急行,气候炎热,衣被过暖的汗出,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此汗出为散热于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或因饮食辛辣之物,以及大惊、大恐的一时汗出,或平素手足心轻微汗出,而无其它疾苦,亦属正常的汗出,不是病态。

二、沿革(一)对汗液的认识始见于《内经》1. 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有“汗为心液”之说。

《素问× 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有着密切关系,汗血同源,为心所主,故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而汗出过多之人,也不可再伤其血。

出汗异常诊断详述

出汗异常诊断详述

出汗异常诊断详述*导读:出汗异常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病史病史中应详细询问发生出汗异常前的原因。

如是否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是否有神经外伤、服药史及患病情况。

如患血友病可引起血汗症,服氯苯吩喀可致汗液发红。

应询问家中有否同样患者,以排除遗传因素。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重点应放在是否有诱发出汗异常的皮肤体征。

如发现患者有鱼鳞病,则为局部无汗症的原因。

结核型麻风的斑状损害、除有局部感觉异常外,常有局部无汗。

慢性放射性皮炎损害,除有皮肤干燥、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外,常有局部无汗。

因此详细的体格检查,可找出发汗异常的原因,以明确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血汗症可进行血红蛋白的检查呈阳性。

出汗试验:适用于局部出汗功能障碍,于皮损部涂以碘酊、待干后,分别于皮内注射1:1000浓度的毛果着香碱液0.1-0.2ml,轻轻吸干针尖渗液、立即撒上薄层淀粉。

3-5min后,正常皮肤淀粉出现蓝色小点,表明出汗功能正常。

如皮损部无蓝色小点,则表示局部出汗功能障碍而无汗液排出。

潮汗:指汗腺分泌汗液,结核型麻风的斑状损害、除有局部感觉异常外,常有局部无汗。

慢性放射性皮炎损害,除有皮肤干燥、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外,常有局部无汗。

因此详细的体格检查,可找出发汗异常的原因,以明确诊断。

周身出汗:过多出汗,可造成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量减少,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热量趋减,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大量出汗,还能使人体盐分流失,细胞因缺钠而造成热痉挛。

如果孩子平素身体虚弱,夜间入睡时大汗淋漓,如同水浇,甚则整夜汗出不止,透枕湿衣,且伴有烦躁、哭闹、消瘦等症状,则属于病理性多汗。

常见的原因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除夜间多汗外,还伴有烦躁、睡眠不宁、易惊醒、方颅、忱秃、鸡胸等症。

腋部掌心出汗: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

交感神经支配全身的出汗,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通过控制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的体温,但是症病人的出汗和面部潮红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控制,多汗和面部潮红使患者每日处在无奈、焦躁或恐慌之中。

内科学_各论_症状:出汗异常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症状:出汗异常_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出汗异常>>>
病因:
形成色汗。 汗腺尚有散热降温调节体温、 滋润皮肤用除药物、及代谢产物以减少肾 功能负担
一、先天性遗传性 1.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性无汗症。 2.Riley-Day综合征(失水性干燥综合 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多汗症。 3.Spanlang Tappeiner综合征(
内科学症状部分:出汗异常>>>
相关疾病:
中暑痉挛 芽生菌病 肾上腺素中毒 五氯酚钠中毒 马桑果中毒 奎宁中毒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全植物神经功能不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内科学症状部分:出汗异常>>>
诊断:
自主神经病变中出汗异常的表现。 色汗:色汗症(chromhidrosis)是很
少见的疾病,为大汗腺分泌的着色汗液, 常由产生色素的细菌引起。小汗腺极少排 出色汗,偶然食入某种药物或染料也可引 起色汗。中医文献中亦有黄汗、汗血记载。 如《诸病源候论》黄汗候记载:“黄汗之 为病,身体洪肿,
内科学症状部分:出汗异常>>>
诊断:
卧位若减少10~20次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 增强。
周期性畏寒发热出汗热退症状:典型 的疟疾症状,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 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 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 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 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 肤干热,烦躁
内科学症状部分:出汗异常>>>
诊断:
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 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 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中医-汗证(多汗症)

中医-汗证(多汗症)

汗证简介: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

部位:全身科室:中医科 内分泌科症状: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汗腺分泌体味 自觉汗臭 臭汗 出冷汗 虚汗 睡觉后全身大汗淋漓 掌跖多汗相关疾病:下丘脑多汗症 汗腺癌 汗管棘皮瘤 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 大汗腺癌病因:汗证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汗证 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

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

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

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症状病史:汗证症状_汗证有什么症状 汗出异常的证候。

见《医学正传》。

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

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诊断:汗证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汗证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1出汗特别多是什么原因啊

1出汗特别多是什么原因啊

1出汗特别多是什么原因啊有的人特别爱出汗,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吃顿饭、做点事常常是满头大汗,稍一紧张就汗流浃背,这种病症在医学上称为多汗症。

多汗症可因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引起。

夏天气候炎热,人处于高温之下,多汗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在气温低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就应考虑是一种病态了。

引起多汗症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低血糖症。

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很多,发作时可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二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为甲亢。

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而且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

另外,患了甲亢,食欲增大,吃得多,人反而消瘦。

甲亢时胃肠功能增强,多数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同时有心慌、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

三是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

还会出现心慌、手颤、四肢发凉等。

但本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四是糖尿病。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也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

但患者同时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

通过血糖检查和尿糖检查,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小常识:不少人都知道,汗液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钠,出汗多应当多补充食盐,但对出汗后应当补充钙却有所忽略。

据研究每1000毫升汗液中含钙1毫克当量。

在平时每天由汗液中丢失钙仅15毫克并不十分重要,但在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员,每小时从汗液中丢失钙在100毫克以上,这个量几乎占钙总排出量的30%,很容易导致低钙血症。

病人手足抽筋,肌肉抽搐,长期钙缺乏会导致成人患软骨病,易骨折,以及经常腰背和腿部疼痛。

专家提醒:为了防止出汗后低血钙,高温作业者应当在生活中摄取足够的钙,多吃些含钙的牛奶、乳制品、鱼类、海产品及绿叶蔬菜等食物。

护士三基中医基础知识

护士三基中医基础知识

护士三基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基础理论是护士工作的基础知识之一,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奇经等方面。

2. 气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生命活动的起源和维持。

3. 病因学包括内外两种因素,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原因引起的疾病,外因是指环境和社会因素引发的疾病。

4. 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腹型等来判断病情。

5. 食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食物的调理来调整人体阴阳五行平衡。

6. 传统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中药的成分进行治疗,比如黄芪、当归、人参等。

7.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方法,会使用特殊的针头进行穴位刺激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8. 中医美容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按摩、中药敷贴等方法来改善皮肤质量。

9. 经络是中医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这些经络系统来进行内部的血液循环和物质运输。

10.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一种分类法,将事物分为五种属性:木、火、土、金、水。

11. 人体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五个部位,负责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

12. 中医药学中常见的凉血药包括生地、玄参、山萸肉等,主要作用是清热降火、凉血解毒。

13. 风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一种致病因素,指的是外界风寒、风热等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14. 中医推拿是一种常见的按摩方法,主要是通过按摩增加人体气血流通和调整身体机能。

15. 补气药包括人参、黄芪、党参等,主要作用是补充身体精气神的底盘。

16.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精神状况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包括内心的情绪状态和思想观念等。

17. 水肿是一种常见的非病理性症状,可以通过中药治疗来缓解。

18. 体弱多病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一种病程,可以通过针灸、中药治疗来增强身体自身免疫力。

19. 五官包括眼、耳、鼻、口、舌五个部分,是人体感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20. 特定中药可以在配合化疗的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减轻术后症状,增强免疫力。

藏医对汗证的认识及分类

藏医对汗证的认识及分类
02 Nhomakorabea整体治疗
藏医不仅关注症状的治疗,还注重整体健康。他们认为,治疗汗证需
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情绪、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03
长期调理
藏医强调汗证的长期调理,通过逐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调整生活
习惯来达到治疗效果。他们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保持良好的作
息和饮食习惯,以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汗证的分类
01
02
03
按照病因分类
可分为毒邪入侵、阴阳失 衡、气血亏虚等三种类型 。
毒邪入侵
外界病毒、细菌等邪气入 侵人体,导致汗证发生。
阴阳失衡
人体内阴阳失调,阴不制 阳,阳不制阴,导致汗证 发生。
汗证的分类
气血亏虚
人体气血不足,无法滋养肌肤,导 致汗证发生。
按照病情分类
可分为急性汗证和慢性汗证两种类 型。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偏汗
总结词:局部出汗
详细描述:偏汗是指身体某一部位或一侧出 现过度出汗的现象,而其他部位则无汗。偏 汗可能与神经系统异常、血液循环不畅等因
素有关。
冷汗
总结词:出冷汗
详细描述:冷汗是指身体在出汗的同时伴有体温下降 、手脚冰凉等症状。冷汗可能是由于身体虚弱、阳气 不足等因素导致。
热汗
总结词:热性出汗
05
结论
汗证在藏医中的重要地位
• 在藏医学中,汗证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疾病,它不仅影响人 体的健康,还可能导致其他疾病的产生。藏医理论认为,汗 液是人体五液之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汗液的分泌和排泄与人体五脏六腑、气血运行等密切相关。 因此,汗证的治疗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调节人体气血运行 ,改善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4.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渗漏湿液;皮肤湿疹、瘙痒;妇女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汗出异常 疾病信号

汗出异常 疾病信号

汗出异常疾病信号*导读:人们常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出汗不仅可以人们常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出汗不仅可以排毒,还可以减肥,但是出汗也并不是越多越好,而且,当出汗的部位、汗的气味和颜色出现异常时,还可能是身体出现疾病的信号。

部位异常鼻子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额头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颈部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

如果你的颈部常常出汗,可能与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腋下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

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因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

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胸口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手心、脚心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

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另外,左右半身或上下半身出汗属偏汗,多见于风湿、偏瘫病人,有时也是中风临身的信号。

乳间汗局限于两乳之间,可能是精神疲乏、体力劳累而伤及心脾所致。

生殖器出汗限于生殖器周围,常与肾病有关。

手脚等四肢出汗多因血虚、阳亏引起。

颜色异常黄汗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

Removed_温病——汗出异常50

Removed_温病——汗出异常50

国医大师“论汗” 汗出是人体内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

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计162篇,其中涉及汗的竟达60余篇,原则性地讨论了汗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奠定了祖国医学研究汗的理论基础。

后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首创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以汗法治疗外感热病初期阶段,提出了发汗的具体运用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并对过汗、误汗所产生的变证、危证的救治有着深入的研究,隐寓了汗证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发展了《黄帝内经》,祖国医学对汗的认识于是大彰。

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祖国医学是通过对人体功能的研究来认识汗的。

汗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产物,同时它又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相应的影响。

本文试从中医角度探讨汗的生成和作用,汗出异常的原因与危害,及其临床意义。

一、汗的生成和作用 我们不能把汗看做人体内排出的废物。

它是人体五液之一,属于清液。

《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

汗是体内精气,由于人体自稳调节功能活动的需要,或因疾病的原因被迫而出。

汗在质为阴精,来源于饮食水谷。

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又与血密切相关,所以说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

在人体五脏中,汗为心所主,又与其他四脏有密切的关系。

如肺气宣通,人体的卫气才能敷布,津液随卫气而至体表。

卫气护卫体表,司开合。

腠理开,玄府通,汗液外泄;腠理闭,玄府不通,则汗不能出。

肺主气属卫,卫气调节汗液,故汗与肺脏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津液生化之源,脾土健运,则汗液有源。

肝主藏血,肝血充足,肝气条达,汗液才能外出。

肾为水脏,统主五液,肾精充足,则水有下源,汗液乃充。

由于汗出涉及到阴阳两个方面,故正常汗出具有调节阴阳,使之恢复平衡的重要作用。

汗还具有宣通肺气,祛除病邪的作用。

如外感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则腠理闭塞,玄府不通而见无汗,肺气失其宣散,则常见咳喘等症状。

发汗后,腠理开,玄府通,肺气宣而寒邪解,因而咳喘自止。

可见汗与肺气宣通有关,不但肺气宣通可致汗出,汗出亦促进肺气的宣通。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

小儿常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小儿常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汗证【归纳】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沉寂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

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沉寂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很多者为自汗。

汗证常有于婴少儿和学龄先期儿童,特别素来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

婴少儿睡后边部微有汗出,以及天气酷热,衣被过厚,激烈活动,乳食过急等以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

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有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录。

【病因病理】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

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停,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

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松懈,则常汗出很多,形成汗证。

其他也可因调护得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以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诊断要点】1.小儿在沉寂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沉寂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很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生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简单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纤弱。

证候解析:肺性情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

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其。

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屡次感冒。

舌淡苔白月永纤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备,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解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够外固,营阴不行以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

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备,纳呆食少。

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首饰。

更年期汗出的辨证调理

更年期汗出的辨证调理

中医:更年期汗出的辨证调理人体都有正常的排汗,一般健康的人,在运动或遇高温时,都会增加汗腺的分泌。

爱出汗,是不少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的一个表现。

但是出汗过多不利于更年期女性的身心健康。

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雌激素下降过快引起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只是女性在这个年龄段很容易出现。

一、汗出的分类更年期“汗出”分为两种:一种是白天出汗,一种是夜间出汗,也称为盗汗。

1、白天出汗只要稍微一动就一身汗,这样的病人常伴精力疲乏,多是元气比较虚。

对这种病人,中医还要辨证看其是肾气虚还是脾气虚,汗出时久,阳随阴耗,进而出现阳虚症状,一到空调房就感觉到冷。

2、夜晚盗汗盗汗是一种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病理现象。

“盗”是“偷偷”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象地形容该病证具有的每当人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溜出来的现象。

有的人偶然发作,有的人每在活动、进食或情绪不稳时发作,甚至频繁到每天30~50次。

患者经常在睡梦中热醒、大汗且影响睡眠,以致头昏、头痛,非常苦恼。

这种症状有自限性,少则半年,多则4~5年就可自行消失。

二、汗出的中医原理中医认为,肾主五液,入心为汗。

由于房事不节,房劳过度,亡血失精,或久病伤阴,素体阴虚,肾液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故潮热盗汗,虚烦少寐,头昏耳鸣,舌红少苔,脉细等。

《医宗必读》云:“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也就是说肾阴虚容易导致盗汗的出现。

更年期的女性,肾阴虚多见,因此,通过培元艾灸滋阴降火是重点。

中经堂培元艾灸具有培元固本,滋阴补肾的功效,通过对肾经涌泉、太溪、水泉以及脾经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的定点悬灸,可以达到滋阴降火的目的。

阴阳平衡得到纠正,就可使盗汗自止,减少阴液的流失,阴虚之象也会随之消失。

更年期汗出是阴阳平衡失调的表现。

更年期女性还常容易因潮热而不自觉地突然出现强烈的发热感,由躯干上部,特别是颈面部,向上扩展到头顶,然后自然消失,随之出汗,皮肤有刺激或轻度寒冷感。

男性健康 通过出汗部位检测出体虚

男性健康 通过出汗部位检测出体虚

男性健康通过出汗部位检测出体虚出汗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时不时的就在出汗说明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特别是男性朋友,不同部位的出汗体现出了不同的疾病。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男性各部位出汗的预示疾病,一起来看看吧。

六部位出汗异常预示疾病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你有一点点热,额头上就出大量的汗,那么就可能说明这是肝阳上亢引起的现象。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我们人体颈部的汗腺分布是比较稀少的,所以颈部出汗是很少人才会出现的。

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

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

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6、手心、脚心出汗—肾虚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肾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

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虚胖男的进补方案男性许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大多都是肥胖引起的,所以肥胖男性要非常的注意体重,饮食方面,虚胖的男性应控制脂肪及总能量的摄入,饮食宜清淡,少吃盐和味精等调料,做菜多采用少油的烹调方式,如清蒸、清炖、凉拌等。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

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

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

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

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

口渴甚,加生地、花粉。

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从虚实辩证看“但头汗出”

从虚实辩证看“但头汗出”

从虚实辩证看“但头汗出”摘要:汗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证,病理性汗出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中较为特别的一种是“但头汗出”,即患者仅感到头颈部有明显汗出,而未感到身体其它部分有明显汗出的症状。

其病因病机亦纷繁多样,近代医家多根据《伤寒论》从六经辨证对其进行总结。

凡病之因,不外乎虚实,故本文从虚实辩证的角度来对该症的病因病机进行初探。

关键词:汗证;但头出汗;虚实辩证;病因病机1虚证1.1阴血不足,虚阳浮越若阴血亏虚,不能制阳,则可导致虚阳上浮,而至头颈部汗出。

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中描述的,因为妇女生产过后,正气耗损,阴血大量流失,不能制阳,孤阳上越,而导致的神志昏冒不清的“郁冒”之证:“产妇郁冒,其脉微弱”,“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

《医效秘传》中亦提到:“夫头汗出者,五内干枯,津液衰少,慎不可再汗也。

”1.2真阳欲绝,虚阳上脱阳气虚衰至极,真阳欲脱,向上浮越,此时上浮的阳气亦可迫使上焦津液外出,导致头颈汗出此时常可见到四肢厥冷,气息微弱,出冷汗,脉微欲绝等亡阳的症候。

《伤寒寻源》云:“又有真阳上脱而头汗者。

经云,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生,有汗者死。

又云,湿家下之其人额上汗出,微喘者死,此绝证不可治也。

”1.3阴阳两虚,虚阳上迫阴阳互根互用,故阴虚致极常伴有阳气易极度耗损的症状,将亡之阳上脱,则迫使头颈部汗出。

例如《伤寒论》中提到“太阳病中风”时,本应予桂枝汤调和营卫,却“误以火劫发其汗”,火邪耗伤阴液,同时由于壮火食气,导致了“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

2、实证2.1热结有形之邪“阳加于阴谓之汗”。

若汗液不能充分蒸腾而出,仅能在阳气最旺盛的头颈部蒸而出,则见“但头汗出”。

汗液所以不能充分蒸腾发越,除可见于阴阳亏虚的虚证,也可因邪热与人体内的有形之邪搏结,而不能充分发越所致。

《伤寒太白》中论述道:“外感发热,必得遍身汗出,方得邪气外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出汗识健康部位区病状中医:出汗识健康部位区病状九牧林医家导读:入夏天气,渐入炎热,身体常有动便觉大汗淋漓,这是天气所然。

但是,有些人即使在空调房中,或坐着静止不动,或看电视、视频,操作电脑,依然大汗淋漓,这不正常现象,需要值得警惕。

人爱出汗,提醒可要注意出汗部位啊!是头部爱出汗,还是手脚爱出汗呢?是腋下爱出汗,还是胸部爱出汗呢?是白天爱出汗,还是晚上睡着爱出汗呢?出汗部位不同,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出汗,是种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人能自然出汗,这有利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经络平衡、免疫系统健康。

如果不出汗,皮肤就不会呼吸,会造成人体代谢系统紊乱,让皮肤自然排毒功能转让肾肝。

当然,并不是所有出汗都是好的。

因为要区别正常出汗还是异常出汗,这正透露出你的健康信息与秘密呢!一、爱出汗,出汗多,咋回事天气炎热,劳作的人,都会出汗。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身体劳作,运动出汗,不仅通经活络,活动全身肌肉,人体器官协调,提高精神和恢复体力,而且,具有可以扩张周围小血管,改善微循环系统,调节体温与神经功能,促进人体五脏六腑的排毒功能,让内邪及时随汗液排出。

因为,正常的出汗,有利于身体健康。

然而,异常出汗就得提高警惕。

如,糖尿病人出汗异常,可能是发生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因此,中医提醒大家,当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应引起重视。

引发出汗的现象,主要有自汗、盗汗、绝汗、头汗、偏汗及冷汗等六种出汗现象。

将在本博文上作些说明。

二、汗何处,细观察,要对症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

当天气温度太高或劳作,人体会周身出汗。

有时却不是,只在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手心、脚心出汗,或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脸上冒汗。

这里说的是,要细观察爱出汗的部位,因为不同部位,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1. 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与肝阳上亢引起有关。

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保证充足睡眠。

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如果头面部多汗,特别在暴饮暴食后出现,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

不妨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吃点帮助助消化药物。

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

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

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中医认为,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而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肺气不足,主要与其天生体质虚弱造成有关。

不妨试试,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

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上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平时调节内分泌,要从饮食、运动入手,辅以药物治疗;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水分,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增强体质,要有科学的生活规律,不要常熬夜,破坏正常生理规律,造成荷尔蒙的分泌失衡与不足,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与激动,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内分泌系统。

不要使用塑料制品用具,避免环境激素危害。

4、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如果腋下爱出汗。

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

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若经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

若不是,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5、胸口出汗——脾胃失和如果心窝、胸口多汗。

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6、手心、脚心出汗——血虚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

手心脚心多汗。

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因此,手心出汗,不是表示身体好。

若手心持续性或间隔性发热、出汗,很有可能得了慢性肾盂肾炎。

特别是女性步入更年期,较轻易出现午后潮热,五心(手心、足心、心胸口)烦热的功能症状。

手足心汗出,是常见汗证的一种。

如果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

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三、辨时间,看出汗,识健康我们说除了常见出汗部位,如手心出汗、手脚出汗、腋下爱出汗等,判断疾病外,还可以通过出汗时间,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1、白天爱出汗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

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

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

2、睡觉爱出汗晚上睡觉出汗。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

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

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四、细分类,明汗象,助健康气温让体内新陈代谢加快,排汗散热,是身体正常本能反应,称之为生理性排汗。

而异常的病理性出汗,则反应出身体健康的各种异常状况,应留心提防,尽早调理。

白天不活动,安静坐着也出汗,动则汗流不止,称为“自汗”;而在晚上睡觉时不自觉地出汗不止,醒来时则自行停止出汗,则称为“盗汗”。

这是最常见的两种汗出异常。

不论自汗、盗汗,都属于病理性出汗,须辨别阴阳虚实。

一般来讲,汗证以虚证多见,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中医有“动汗”和“静汗”之分。

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

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

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

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

按照中医学理论,邪热郁蒸、肝火偏亢或阴虚火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迫津外泄,都有可能导致病理性汗证。

中医就具体症状言,不同人,有不同证候,更有虚实夹杂者,确定所病为何,再以饮食调理,或辨证治疗。

古云,“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

下面将中医常见的汗称六种分别说明,辨证四型分别说明:1、中医就汗称六种。

①自汗。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

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②.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

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

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

③绝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

④头汗。

出汗限头部。

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

⑤偏汗。

俗称“半身汗”。

它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

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

⑥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

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

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1、中医就汗证归四型:①肺卫不固型。

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咳伤肺,肺气不足,表卫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②营卫不和型。

表虚之人,感受风邪,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自汗。

③阴虚火旺型。

烦劳过度,邪热伤阴,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做汗。

④邪热郁蒸型。

情志不舒,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等,导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肥人多痰湿,痰湿困脾,脾运失司,脾气虚弱,气不摄津,遂汗出不止。

故肥胖人群轻易出汗,而病理性出汗则在肥胖症患者中较为多见。

总而言之,无论是手出汗、手脚爱出汗、还是腋下容易出汗,出汗多但出汗正常,并不代表身体出现状况。

当您了解了出汗多是怎么回事后,应该正确认识出汗多现象。

另外,当汗液有异味或出汗部位异常时,应及时就医,查看是否有疾病存在的征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