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f03d81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f.png)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磅礴、充满力量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陕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本次七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精彩的教学设计,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评价: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将教学目标明确地设定为: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体会作者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之情;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这些目标既关注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着这些目标展开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分析,使学生逐步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方法多样1、朗读法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这堂课中,教师充分运用了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教师范读,为学生树立了朗读的榜样;接着学生分组朗读、个别朗读,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排比句和反复句时,教师通过示范、点拨,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些句式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从而读出了气势,读出了韵味。
2、问题引导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例如,在分析安塞腰鼓的特点时,教师提问:“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的?”这些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课文。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了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视频中那激昂的鼓声、矫健的身姿、豪放的舞姿,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震撼,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69bfe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8.png)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磅礴、充满激情的散文,作者刘成章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描写,展现了陕北高原人民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精神风貌。
在本次七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精彩的教学设计,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评价。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将教学目标明确地设定为:引导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丰富1、文本解读深入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对文本的解读十分深入。
从安塞腰鼓的起源、特点、表演形式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
同时,教师还注重对重点词句的分析,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组排比句,通过对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分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昂与豪放。
2、拓展资料恰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师还补充了大量的拓展资料,如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等。
这些资料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多样1、朗读教学法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在这堂课中,教师充分运用了朗读教学法。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节奏和韵律,体会文章的情感。
特别是在教师范读时,教师那富有激情的朗读,仿佛将学生带入了安塞腰鼓的表演现场,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81c054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a.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评课稿一、引言《安塞腰鼓》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描述腊月里丰盛传统活动“拜年”中的一场鼓舞人心表演,展现了乡土风情、传统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进行评课,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安塞腰鼓》,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腊月活动,并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安塞腰鼓》,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珍惜与传承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表述课文的中心思想。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了解其在文章中的运用和意义。
3.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批判现实意义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对农民抗争的描述。
2.熟悉课文中的京津、陕西方言词语以及鼓曲中的特殊鼓点节奏,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唤起学生对节日氛围的回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知识讲解法:通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的意义以及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的运用,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与意义,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4.创设情境法:通过播放相关地域音乐以及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5.课堂练习法:通过针对性的阅读理解题目和写作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与情景呈现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唤起学生对腊月和拜年活动的回忆,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获取信息与分析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的意义,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如比喻、插叙、对比等,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6dcab0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5.png)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以磅礴的气势,铿锵的节奏,展现了陕北高原人民的粗犷豪迈与蓬勃生命力。
有幸聆听了一位教师对这篇课文的精彩讲授,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评价。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这堂课中,教学目标设定清晰明确,且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安塞腰鼓所展现的力量美和文化内涵,感受其中的节奏和韵律,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使得教学过程紧凑有序,学生的学习也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二、教学内容丰富1、文本解读深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十分深入,不仅引导学生理解了安塞腰鼓的外在表现形式,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等精彩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热烈与豪放,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陕北人民的精神特质,如坚韧、勇敢、乐观等,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文化和精神的层面。
2、知识拓展恰当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还适时地进行了知识拓展,如介绍了陕北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塞腰鼓产生的背景和文化土壤,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增强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方法多样1、朗读指导有效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在这堂课中,教师充分重视了朗读的作用。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节奏和气势。
教师在朗读指导上也很有方法,如指导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也更好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情感。
2、问题引导启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分析安塞腰鼓的特点时,教师提问:“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现这种气势的?”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安塞腰鼓》评课稿1
![《安塞腰鼓》评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d70a7b24a300a6c30c229f9e.png)
《安塞腰鼓》评课稿
黄堡镇中心学校王冉《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它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搏击的躯体,瑰丽的舞姿等来表现黄土高原的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整堂课是在一个书生琅琅的课堂上进行的,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使用了多种朗读方法。
同学们读的有感情有意境有些同学甚至读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安塞腰鼓恢宏的气势,从腰鼓中理解生命和力量的主旨,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读,体会文章,感受文章,难点自然就随之突破了。
在探究环节问题设计的合理有效。
姜老师设计的问题是:找出形容安塞腰鼓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可以看出安塞腰鼓怎样的特点?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学习的目的性很明确。
本文最大的一个亮点是运用了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学生虽然能体会到其中的作用,但是不是学生探讨出来的。
而是老师通过说教的方式讲出来的,我觉得这样的句子还是应该是诵读和比较相结合,在比较中诵读,在诵读中比较。
比较之后在让学生齐读,并让男生和女生交错着齐读。
学习修辞手法,最忌讳静态的理性说教,说的单调又枯燥,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总之听了这一篇充满强烈民族热情的文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恢宏的气势,师生合作默契,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最朴实、纯真的民族感情,让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评一致性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评一致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5edd6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0.png)
-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等,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理解。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鼓点如暴雨,敲击着大地”,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领悟比喻的巧妙运用。
2.教学难点
-民俗文化内涵的体会: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这需要学生对当地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安塞腰鼓》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对汉语语言美的感知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增强语言表现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深入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如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我会通过视频资料和具体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安塞腰鼓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安塞腰鼓的节奏特点、表演意义等。
-修辞手法的分析: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美的感知能力。
举例解释:
-在学习“扭捏”一词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其含义,并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加深记忆。
《安塞腰鼓》评课稿
![《安塞腰鼓》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3934d1c16fc700abb68fccd.png)
第一部分:《安塞腰鼓》课例点评这篇课文是《安塞腰鼓》,写的是百十号人一起捶打安塞腰鼓的壮观景象,想象丰富,表达夸张。
这样的课文该怎么教学呢?我曾听过一堂课,教师不停地播放多媒体,先播放图片,展现安塞腰鼓;再播放MTV,边唱歌边用安塞腰鼓配乐;后播放音频朗诵,全文朗诵《安塞腰鼓》,以多媒体欣赏代替了语言学习。
学生也不是学习的主人,只是一个旁观者、旁听者。
但这位执教公开课的翁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走在语文的路上。
这位翁老师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理解排比、反复、短句的作用。
虽然行为动词“理解”用得不科学,行为不可观察,效果不可评价;但学习方向是正确的。
翁老师先播放了腰鼓表演片段。
这里有一个问题可供思考:是不是一定要先播放腰鼓表演视频,再学习课文?我认为不一定,还是先学习语言,获得个性的体验和多样的想象,再去看真实的安塞腰鼓视频,可能更语文学习的顺序,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而播放的视频选取得也不是很好,安塞腰鼓捶打得形式单调,学生看了反而会留下不好的印象。
之后教师问学生:“换成文字会不会别有一番风味呢?”其实有些学生已经不会觉得安塞腰鼓“不好玩”,没有什么风味了。
这样就影响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之后,这位老师播放背景音乐,自己范读课文。
教师的朗读还可以,语气和语调基本可以,但朗读的美感不明显。
背景音乐有时显得嘈杂,与朗读不协调。
教师把全文都读一遍,也值得商榷,变成教师在学习,而不是学生在学习。
教师朗读后,学生拼命鼓掌,也说明了学生只是旁观者。
可能有人要问:那教师就不能朗读吗?不是要求教师能示范朗读吗?因此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可供大家思考:教师是否要先示范朗读课文?我认为,教师可以读,但不要走在学生前面读,更不要代替学生读。
即使读,也只是示例,而不是示范。
而且要脱稿读,要背诵式朗读,不能拿着课本读。
教师朗读后,问学生这是一个怎样的腰鼓。
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可供思考: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这节课上,学生的回答很多样,教师却明确为一个答案:这是一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74a297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0.png)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磅礴、节奏明快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陕北高原人民的蓬勃生命力和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位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深受启发,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对这堂课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明确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围绕着这些目标展开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逐步达成目标,使整堂课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方法多样1、朗读教学法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在这堂课中,老师充分运用了朗读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节奏和韵律,体会作者的情感。
特别是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中,老师还进行了指导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朗读的技巧和情感,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2、问题引导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分析安塞腰鼓的特点时,老师提出了“安塞腰鼓有哪些特点?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老师在教学中还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流畅1、导入自然老师以一段充满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老师还简单介绍了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2、整体感知在整体感知环节,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安塞腰鼓》评课稿
![《安塞腰鼓》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8ef3f17844769eae009ed5d.png)
《安塞腰鼓》评课稿黄家湾九年制学校张敏《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它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搏击的躯体,瑰丽的舞姿等来表现黄土高原的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艾老师做的最吸引人的就是他的朗读教学。
从腰鼓中理解生命和力量的主旨,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读,体会文章,感受文章,难点自然就随之突破了。
一、听读。
播放音频朗读,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受安塞腰鼓激荡的力量和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形象的感受这一黄土高原民族特色艺术的画面。
为后文艺术手法的赏析、主旨的探究做了很好地铺垫。
二、展示读。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这节课最精彩的部分。
学生经过长期的培养以及对课文内容全面的把握,在展示读的环节声情并茂,震撼人心。
不仅是学生自己能实实在在的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更使课堂上的每一位听众深受感染。
而这个过程,学生个体的优势得到充分表现,自然能奠基其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信,发展其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三、齐读。
反复排比的句子,大声的让同学齐读出来,一浪一浪的高潮让人情感迸发,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
在这个引导与自我体会的齐读过程中,排比修辞气势的充沛,节奏的鲜明,语句的铿锵,黄土高原蕴藏着的生命力,安塞腰鼓的这热情奔放,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在读的体会中。
四、领读。
艾老师的课堂魅力,就在于他自身永不消退的激昂情绪,对语言的热爱,因此他的课堂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拍案叫绝。
《安塞腰鼓》这一课奋发和磅礴的气势,仿佛就是为艾老师量身定做,他在课堂上的领读,无不展现出个人的独特性格和教学风格。
而我们大多数老师,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一点。
通过很多次观摩艾老师的语文课,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课前准备、课堂结构安排、教学问题设置、课堂时间的把握等,都在发生改变,日渐完美,但不变的是他经久的教学激情。
本节课还有待改善的基几处细节:1.目标展示是口述,没有在多媒体上出示,不够直观2.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还不够全面。
安塞腰鼓听课评课记录范文
![安塞腰鼓听课评课记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7630d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1.png)
安塞腰鼓听课评课记录范文一、听课记录。
(一)教学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年级:七年级。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授课地点:[教室地点](二)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们开始朗读,教室里书声琅琅。
读完后,教师通过PPT展示重点字词,如“亢奋(kàng fèn)”“晦暗(huì àn)”“羁绊(jībàn)”等,找学生认读,其他学生纠错。
这一环节中,有个学生把“戛然而止(jiá)”读成了“gá”,教师幽默地说:“这个字可不能乱改读音呀,要是安塞腰鼓正敲得热火朝天,突然‘gá’地停住,那可就太奇怪了,就像汽车突然急刹车还发出怪声一样。
”引得学生们哈哈大笑,同时也深刻记住了这个字的读音。
接着教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明确这篇文章描写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壮阔场面,赞美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
3. 精读课文,分析语言(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安塞腰鼓表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有个学生站起来说:“‘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鼓点比作骤雨,把流苏比作旋风,把脚步比作乱蛙,把瞳仁比作火花,把风姿比作斗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的热烈、奔放的气势。
”教师大力表扬了这个学生,并且补充说:“你就像一个小评论家一样,分析得头头是道。
大家看,这么多的比喻和排比,就像一场语言的狂欢,让我们读起来都感觉充满力量,这就是安塞腰鼓的魅力,也是作者语言的魅力。
”其他学生也纷纷举手发言,赏析了“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等句子。
【最新文档】安塞腰鼓评课-优秀word范文 (14页)
![【最新文档】安塞腰鼓评课-优秀word范文 (14页)](https://img.taocdn.com/s3/m/2416a728a8114431b90dd849.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安塞腰鼓评课篇一:安塞腰鼓听、评课记录听课评课记录:学校的语文老师们听了这一课,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抓住一个教学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体现了讲读课的特点。
2、教师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充分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
3、课件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直观性。
4、把握教材到位,注重细节,实现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沟通,但没达到交融。
缺点:1、教学具体环节需加以调整,内容需再详尽。
2、自始至终变化不大,到后面学生易分散注意力。
建议:在课件上可以再下一些功夫,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式再变化一点,起伏变化,突出读的层次。
篇二:安塞腰鼓评课稿《安塞腰鼓》评课稿主评:巴鹏基《安塞腰鼓》选自新教材七年级下册,本文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听了谢优优上的《安塞腰鼓》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
”谢老师是新教师,在把握知识点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但是她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些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安塞腰鼓》评课稿
![《安塞腰鼓》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d5ac23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3.png)
《安塞腰鼓》评课稿《安塞腰鼓》这节课,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悠久历史,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师生互动积极,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显著。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确保了教学方向和效果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丰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除了安塞腰鼓的基本知识外,还包括了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拓展知识。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安塞腰鼓的各个方面,提高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教学方法多样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互动问答等。
这些方法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特别是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完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呈现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从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到文化内涵,再到艺术特点,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层次分明。
这种完整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学生参与度高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小组合作、互动问答等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思维活跃,显示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六、教师素养良好教师在教学中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她不仅对安塞腰鼓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还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同时,教师还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亲切的态度和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七、教学效果显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协作探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评课安塞腰鼓
![评课安塞腰鼓](https://img.taocdn.com/s3/m/006f91c5ccbff121dc3683af.png)
《安塞腰鼓》评课钟夏珍听了龙波涌老师激情澎湃的《安塞腰鼓》,又一次领略了她的课堂风采:热情、活泼、智慧、干练。
整节课情绪高昂,精彩纷呈,展现了龙老师本人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超的朗读技巧。
下面谈几点感受: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龙老师的教学流程很清楚:通过读——理解——再读,使学生“悟”出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整节课重视朗读训练,读出感情,反复读,再品味,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龙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朗读品味,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如上课一开始,龙老师就让学生找出“你最欣赏的段落,读出安塞腰鼓的美。
”“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从句子到段落,有读有品,层次清晰。
如先引导学生品读句子:“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再引导学生朗读段落。
一节课重点引导品读了课文第六、十二、十六、十七自然段,通过指名读——范读——引读——学生自由放声诵读,没有烦琐的讲解,龙老师只是不断地用“读”去开拓新的教学空间。
老师的范读引读极富感染力,学生在诵读中,读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读出了各式排比的特色和魅力。
学生读得痛快,说得精彩,上出了纯正的语文味儿。
二、借助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
本节课有两次视频的运用,都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次是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后,老师让学生欣赏精彩的腰鼓表演,感悟安塞腰鼓的激情。
龙老师因势利导学生:“看到此场景,我们能否试着用我们的声音表达出来。
”龙老师激情的语言一步步引导学生体验读书、感悟读书。
第二次是学生学完课文后,龙老师让学生欣赏课件朗读,学生再一次受到震撼,体验安塞腰鼓的豪迈、磅礴,使整节课推上了高潮。
三、鼓励、欣赏。
龙老师的这节课,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很多的掌声。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124e7f2763231126fdb11e1.png)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说课稿
课件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
流程简记:
图引出“安塞”,视频播放“安塞腰鼓”,说观后感,引入本课学习。
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画印象深的句子,不懂处做标记。
精读品味,体会鼓韵:寻找精彩字、词、句、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构思美。
反复朗读,加分析与指导。
总结主旨,拓展延伸:不仅要赞美鼓,还赞美什么?
重点点评:
利用两个板块“鼓”美在哪里?(恢弘的场面、磅礴的气势、激越的声音)“文章”美在哪里?(排比、反复、短句),让授课思路清晰起来;
重视朗读,但要有艺术指导,情、味要浓。
教师以情激情、以情燃情、以情动情,在此文中,抓住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
读的形式多样化,表现出对内涵深刻的玩味。
在主题的挖掘上,从重点句子引导体会摆脱生命中的束缚较好,但感觉还是较碎,不如最后集中落脚凸显好。
好在“不仅要赞美鼓,还赞美什么?”这样一问就把思路打开了:击鼓的后生、生命的力量、情感的宣泄、命运的抗争、黄土高原厚重的文化、民族精神……
延伸从文中学到什么?唤醒学生的人生体验。
课件。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https://img.taocdn.com/s3/m/e622ae0179563c1ec5da71a1.png)
《安塞腰鼓》评课稿今天聆听了王敬老师在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参赛课题《安塞腰鼓》,获益匪浅,对王老师这一课,做一个简要的评析。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王老师以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扎起他的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入精彩。
王老师以一段厚重质朴、沉重高昂,表现西北高原特色为的话语导入本课,然后让学生酣畅淋漓地欣赏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尔后定格一副生龙活虎的画面,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魅力,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课堂环节完整、流畅,教学设计理念新颖。
导入本课后,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所要达到目标做到了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接着,检查预习做好基础,然后播放本节课的朗读录音,并且要求明确听字音、听节奏、听重音、听气势。
用两个问题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2)你感受到了黄土高原人民怎样的精神风貌。
用两个小问题巧妙地切入文本。
(3)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王老师在第三个环节精读课文,品味鼓韵中,让学生自由快速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画出来,小组交流说说喜欢的理由。
(品味本文语言的特点,指导朗读)本环节可谓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高潮之处,王老师在本环节当中下了很大功夫,学生展现风采各异,妙语连出,博得全场师生阵阵掌声。
(4)本节课引导到位、点拨巧妙。
不露声色、恰到好处。
把握和挖掘教材有深度和高度,从资料的介绍到课文不同形式朗读、体味,从个人思考到小组讨论,从读一读到悟一悟到说一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条不紊,思路线索清楚,可以说是浑然一体。
当然,上好一堂语文课,老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王老师能现场展示自己的朗读魅力,亲自感染学生,这堂课会更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安塞腰鼓》有感,
听了《安塞腰鼓》,颇有几分收获。
《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正是季老师利用运用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使这种“火烈”和“诗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场的同学和听课老师无不为之所震撼。
而整堂课下来,听课的人,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都会不由自主地体会到一种感恩的情怀,一种学习和收获的幸福。
一、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发现季老师比较注重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展现人文之光的文章。
在教学这一课时,她就很注重文本。
整堂课,大部分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
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
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季老师和学生平等对话。
除此,她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季老师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
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
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二、探究季老师使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本堂课分别使用了情境激趣法,点拨互动法,合作探究法,读写训练法,反思体验法。
这些不同形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文章壮阔豪放的情感美,传递的磅礴力量,激荡的生命。
让他们全面品味短句、排比、反复、比喻等
语言艺术带来的激烈的节奏美。
记得文章有一个特殊的句子,反复出现。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四句话如同一个分水岭从四个方面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家住黄土高坡,这里的百姓都是古老厚重的黄土高原的儿女,他们深深爱恋黄土高原,爱她灿烂的民族文化,爱这条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安塞腰鼓。
它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震撼、烧灼、威逼着中外观众的心灵,带给所有人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令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中,叹为观止。
听了这一篇充满强烈民族热情的文章,感受到在多媒体艺术形式的辅助下,加上季老师的精彩设计,让整堂课迸发出独特的生命力,让那种最朴实、纯真的民族感情深入人心,震撼淋漓。
这就是我们可以共同体会到的生活中最纯最真的情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