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下,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在边疆各族的发展方面,汉朝首先要面对的是南方的南越王国。
南越王国是汉朝的南方邻邦,其国力虽不及汉朝,但是地理位置优越,令汉朝感到威胁。
为了稳定南方边陲,汉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开展和南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加强了对南越的控制。
汉朝在南方地区派遣军队,削弱南越的势力,最终将南越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经济手段,通过贸易、商业活动与南越交往,加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实力。
在西北边疆地区,汉朝面临了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威胁。
为了稳定西北边陲,汉朝采用了同样的政策,通过军事手段与匈奴等游牧民族展开较量,并最终将其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然而,与南方的南越相比,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
匈奴等游牧民族是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他们和农耕民族的相处常常是冲突和对抗的。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汉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农耕政策,鼓励农民移民到西北边疆地区,促进农耕与牧业的结合,减少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
此外,汉朝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政策,通过向游牧民族派遣使者、赠送文物等方式来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在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
汉朝通过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来加强对边疆各族的控制和统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交流。
同时,边疆各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也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对后来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导学案设计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学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统一;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匈奴的分裂;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
张骞通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
西南夷;两汉对西南夷地区的管辖。
百越;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搜集有关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班超为什么能在西域取得成功”等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设计完成《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大事年表》,培养其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民族间时战时和,但和睦融合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向。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创举,他们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预习学案】1.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经济状况:以为主,逐水草而居,兼营农业;公元前3世纪时广泛使用。
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分裂:东汉初年,分裂为南、北两部,匈奴向汉称臣。
(2)汉与匈奴的关系①西汉与匈奴的和与战;汉初和亲:原因是政权初建,社会经济凋敝,国力有限。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条件是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巩固,军备充分;结果是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
汉元帝时和睦相处。
出塞,密切了的关系,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
②东汉与匈奴的关系:南匈奴归附东汉;东汉、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
◎拓展: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弱,不能在军事上解决匈奴威胁,被迫“和亲”,而汉元帝时,国力强盛,为了加强民族友好往来,而实行主动性的“和亲”。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西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即现在新疆地区及以西的地方。
楼 兰 古 迹 (今新疆罗布泊)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尽 一 无 唐 故杯 王 人酒
维
玉门关遗址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唐 玉怨 门杨 王 关柳 之
涣
张骞第一次出使路线
穿越黄沙万里的沙漠
沙漠孤城
翻越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
西域传入内地的物种
大宛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波 斯 金 银 壶
此外,西方的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杂技、宗教 也传入中国
中 华 文 明 远 播 西 域 和 中 亚
…
井渠技术(坎儿井) 漆 器 丝 织 品
铸铁技术
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张骞使西域有 哪些历史意义?
1、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 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两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2、打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亚欧诸国正式开始 了友好往来,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汉文化远播异域,影响 深远,西域、中亚乃至欧洲文化亦传到中国 。
投笔从戎
班超(32—102)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东北)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 昭具有文名。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 他的哥哥班固被召为校书郎,班超 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班超 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劳苦,曾 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应 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 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 笔从戎。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 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 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 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滇王金印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表现: 的问世、 表现: 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 》的问世、天文 的发明、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其产生的 基础。 基础。 (4)气势恢弘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 与日本的交往 日本。汉武帝时, 日本。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 与汉通使。 国王“ 半岛 与汉通使。东汉光武帝赐 倭奴国国王“汉委 奴国王”金印。 奴国王”金印。 2.两汉与中亚、南亚、 2.两汉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的交往 两汉与中亚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经河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 便利的交通条件 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 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通往大月 氏、安息 、大秦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汉武 大秦的陆上要道“ 帝以后,还开辟了“ 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5讲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 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基础落实
一、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鉴于国力有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并进行贸易往来。 限,汉政府与匈奴“ 和亲 ”,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政府与匈奴“ 北击匈奴, (2)汉武帝时,派 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匈奴 汉武帝时, 迁徙漠北。 迁徙漠北。 作为公主, (3)汉元帝时,将宫女 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 呼 汉元帝时,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韩邪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四十多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学案考点8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2009届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学案考点8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考点要求】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重点难点】匈奴政权的建立及其性质;西汉与匈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事件;匈奴分裂的时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两汉反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及其意义;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班超经营西域的时间和意义;汉武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统治。
【整体概括】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统治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原先进技术传到边疆地区,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考点扫描】 为主,也从事 农业生产。
铁器使用深入 生产 、 生活 和 军事 各个领域。
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 河套 地区,形成强大的 奴隶 制国家。
:迫于 国力 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并进行 贸易 往来。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 漠北 。
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西部 。
②后来,匈奴内战不已。
呼韩邪单于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汉匈关系, 互市 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和睦相处匈奴、乌桓、鲜卑 越族 匈奴40余年。
①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 窦宪 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
北匈奴政权 瓦解 。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起友好关系。
意义:天山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
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管理西域: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汉书》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葱岭以东,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02、概况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原因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结果 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
7、汉代,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
称“百越”。其中的“南越”是指( B )
A、温州一带的越人 B、两广地区的越人
C、福建省内的越人D、台湾一带的越人
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 )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9、西域都护设置有着重要意义,包括:
扩大了西汉的影响;使西域和中原的治经济联系日
益密切;开通了西域的道路;促成当时世界上的几
大文明在这里汇聚;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
交流;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
一些西域农作物引入中原(有哪些?)丰富了物质生活
从中原传去大量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
在这种交流中汉代输出的影响最大的是应用性技术— —铸铁、井渠法
原因:国家统一 国力强盛 经济文化繁荣 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3、后人认为,因为汉武帝耗竭国力,导致西汉 由盛转衰。对照所学知识和以上材料,你认为汉 武帝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什么?(12分)
• 汉武帝的功绩: • 击退了匈奴贵族的进攻,有利于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定。
(2分)派遣使者通西域,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与西部 边疆地区的联系和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3分)打 击诸侯王的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 度的巩固。(3分)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有利于人民生 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2分) • 汉武帝的过失: • 连年用兵,生活奢侈腐化,(4分)导致大量劳动力死 亡;农民负担严重,破产流亡;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使西汉国力衰落。(3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思想控制,开始了孔孟之道对社会的长期统治,给 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3分)
秦汉时期的民族
(一)秦统一后对匈奴的 措施
①北拒匈奴,收河套、 建县城、迁民居住
匈奴骑兵铜像
②大规模修筑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 卫
青
霍 去 病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 匈奴的胜利?
3.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目的- 路线- 结果-
前138~前126年
联络大月氏东 西夹击匈奴
结果:未达出使 的目的,却了解 了西域各国的经 济、政治、文化 情况,以及他们 想和汉朝往来的 愿望,为沟通汉 和西域关系奠定 了基础。
“凿空”
张骞通西域有什么 历史意义?
1.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创造了条件
(4)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见书37页
关于西域都护
【解析】
(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 置的最高军政首脑。
(2)设置:①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 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 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 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 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 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③东 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国展开丝绸贸易。
例: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 利的是( )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至腐败不可食。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原因:国力强盛 原因 国力强盛 政权巩固, 政权巩固,无后顾之忧 强大的骑兵队伍 卫青、 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能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 2、张骞通西域 、 时间:公元前 时间:公元前138年 年 目的: 目的: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意义: 意义: 3、西域都护的设置 、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标志--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③汉元帝——和亲 汉元帝 和亲 3、与东汉的关系 、
匈
匈奴的兴起
奴
1、和战交替, 、和战交替, 以和为主; 以和为主; 2、和战受汉 、 政权强弱影 响 3、匈奴政权 、 内部不稳
奴
夫余 乌桓
西
域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以畜牧业为主, ①以畜牧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 世纪, ②公元前3世纪,铁器的广泛使用 公元前 世纪 匈奴——奴隶制国家 ③匈奴 奴隶制国家
匈奴的生活状况: 匈奴的生活状况: 逐水草,习涉猎, 逐水草,习涉猎, 忘君臣,略婚宦, 忘君臣,略婚宦, 驰突无垣
归纳秦汉时期, 归纳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与民族关系
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与民族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辽阔的疆域和复杂的民族关系。
为了维护边疆安宁和稳定国家统一,中国历代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边疆政策,同时与各民族之间也有着独特的交往方式。
这些政策和交往方式的演进,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影响了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边疆政策的沿革古代中国边疆政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等封建王朝时期。
那时,统治者通过亲贤远怀、赐物示好等手段来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边疆政策逐渐转向恢复失地与扩张,并开始采取赏罚相济的方式来处理边疆的民族关系。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统一成大一统国家,边疆政策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南攘夷”、“北阻战”等政策来维护边疆安全,保障国内的稳定。
而汉朝对边疆地区则采取兼容并蓄的策略,以开放交流和治理有方的方式,促进汉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
随着历代封建王朝的更替,边疆政策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南北朝时期,分裂的北方政权通过联婚、联姻等方式拉拢边疆诸族,以求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唐朝则采取了“安民守土、宽待胡人”的政策,通过建立都督府、设立节度使来管理边疆地区,稳定了中国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关系。
二、边疆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对于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不同的政策和交往方式,中国政府与边疆民族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联系。
首先,边疆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与交流。
中国古代政府通过丝绸之路、军事行动、赏赐封号等手段,与边疆民族建立起多层次的交流网络。
这些交流促进了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文化融合和人口流动,形成了一种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
其次,边疆政策也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认同的形成。
古代中国政府通过向边疆地区派遣文官、建立学校、兴修水利等措施,积极推动汉文化的传播。
同时,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少数民族也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与文明,这些文化在边疆地区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这种多元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
专题中国的民族关系(一)中国古代史时期1、两汉时期:①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②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
③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
(七上67)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内迁,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七上9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原因):①民族融合增强。
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北魏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巩固北魏的统治(3)措施: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管理官吏、经济。
②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4)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进程3、唐朝:①唐太宗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威”——派兵迎击叛乱的东突厥,直至将东突厥灭亡;“恩”——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改善同吐蕃的关系;②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唐蕃和同为一家”;③唐玄宗册封南诏(彝族白族的祖先)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改善同南诏的关系;册封回纥(维吾尔族祖先)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改善同回纥的关系。
(七下18)4、元朝:成吉思汗贡献: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忽必烈贡献:建立元朝,统一中国,采用汉制改革,巩固统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七下52)5、明清时期:清朝加强对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作用。
(七下77)管理措施:对西藏:①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也由驻藏大臣督办。
影响: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综述
军两深千里入,漠官北至,骠出骑击将军匈,奴并,受有冠 为赫军病公西战侯逝元等。汉功前封汉击;1号武1败官7帝年匈至为,奴 大了年立 将表仅彰下 军24他了 ,岁的的赫 封功霍劳去,病 长为平其举侯行。隆重葬礼。霍去病的坟墓
形卫似青祁于连公山,元墓前前1陈06列年着去各世式大型
。石为雕像了。表这彰些他石的雕丰像成功为,我汉国现存
东汉:军事斗争,解除匈奴的威胁。
概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越族的关系。
秦朝:①军事征服:为统一岭南,解决军粮 运输,修建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联系珠 江、长江流域,便利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②设郡管理:先后设象郡、桂林与南海三郡。
汉朝: ①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杂 居,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 ②设郡管理:汉武帝设南海九郡管理南越。
C、班超经营西域 D、大秦王派使臣来汉
7、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B )
A、 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8、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是……( A )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 、广州
学习方法指导:
1、了解学习古代民族关系这一 块知识的基本原理;
2、注意不同时期出现的少数民 族及其演变过程;
选择题
1、汉武帝曾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 C)
A、 窦固 B、窦宪
C、张骞 D、班超
2、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在…
( A)
A、公元前60年 C、公元8年
B、公元60年 D、公元前119年
3、公元73年,谁奉命前往西域,恢复内地
和西域的关系………………………………
( D)
A、窦固
B、窦宪
C、张骞 D 、班超
霍
高中中国古代史速成歌诀
高中中国古代史速成歌诀2第三节两汉对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匈奴的兴衰1、战国匈奴崛起牧又耕,使用铁器渐强盛。
冒顿统一占河套,南犯三国①踏长城。
2、秦朝蒙恬率军收河套,修筑长城挡骑兵。
中原农业有保障,长城利弊史作证。
3 西汉汉初高祖曾遭困,国弱和亲边贸行。
①击败匈奴武帝国强新策略,卫霍②率军三远征。
首征收复河南地,二征河西③逐匈军。
三征汉军至漠北,大破匈奴主力军。
②昭君出塞汉末匈奴乱纷纷,呼部④归附又求婚。
昭君出塞春意暖,双方互市乐盈盈。
4 东汉匈奴分裂南称臣,北匈南犯又西征。
窦固窦宪双出兵,大败北匈北疆靖。
二、张骞通西域1、出使西域武帝遣使图匈奴,张骞“凿空”初西行。
西域诸国初了解,二次出使交流频。
2、出使影响葡萄石榴传内地,细君公主嫁乌孙。
西域内地连一体,有利双方共奋进。
世界文化汇聚焦,西域文化彩缤纷。
3、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初设置,保护商旅辖军政。
(前60年)西域初始归中央,华夏国土一部分。
4、东汉班超东汉初年局不稳,西域匈奴势压顶。
明帝遣使为班超,深入虎穴败敌人。
西域班超为都护,投笔从戎三十春。
三、西南夷1、秦朝云贵川湘多峻岭,民族众多路难行。
秦汉统称“西南夷”,秦朝统一初设郡。
2、西汉武帝遣使夜郎国,设郡封王赐王印。
管辖贵州封滇王,“滇王之印”为见证。
武帝西南设郡县,汉末西南离家庭。
3 东汉光武中兴使西南,回归团圆喜盈盈。
四、百越华东华南多越人,中华民族一部分。
1、东周两广南越浙东越,越王称霸曾卧薪。
2、秦朝秦朝征越开灵渠,运输军粮军连胜。
南海象郡桂林郡,南方开发初跃进。
3,西汉武帝南越设九郡,有效管辖到如今。
[注释]①三国:指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
②卫霍:指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
③河西:指河西走廊。
④呼部:指匈奴呼韩邪单于一部。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一、中朝关系1、使节往来隔江朝鲜为友邻,秦汉战乱多移民。
三韩遣使见二武①,加强联系交流频。
2、贸易往来输华檀弓果下马,铁器漆器镜东行。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二. 重点、难点1. 重点: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匈奴的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2. 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阅读课)在两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下,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的发展1. 农业发展的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局;(2)各民族密切交往;这两方面既是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重农抑商政策,汉初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保障财政收入,两汉统治者都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但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2. 农业发展的表现(1)农具改进,牛耕推广。
汉武帝时推行的国家垄断冶铁业的政策,使铁制农具种类增多,推广更为迅速,中原的铁农具已经传到西域和珠江流域。
农具的改进突出地表现为犁壁和耧车的发明。
安装了犁壁,犁不仅能翻土碎土,还能成陇;而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还需锄、铲的帮助才能完成全部工作。
犁壁的发明比欧洲早1000多年。
耧车是一种使用畜力的播种工具,汉武帝时农学家赵过发明。
使用这种工具,省工省力,便于锄耘、收割。
汉初保护耕畜的法令,使牛马数量增多,牛耕得以广泛推广。
牛耕技术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和一牛挽犁牛耕法的出现。
二牛抬杠牛耕法在东汉时期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2)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扩大。
首先,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黄河流域以灌溉渠系为主;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坎儿井。
汉朝历史-民族关系的发展(东汉)
汉朝历史-民族关系的发展(东汉)汉朝历史:民族关系的发展(东汉)东汉时期,我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变化较快,朝廷对于边疆地区的政治统治也逐步加强。
1. 南匈奴北匈奴东汉初年,匈奴贵族为争夺单于继承权而分裂为南、北两大部,史称南匈奴和北匈奴。
南匈奴立比为单于。
比的祖父呼韩邪单于与汉“和亲”,娶王昭君为阏氏。
比亦向东汉“奉藩称臣”,刘秀命中郎将段郴(chēn琛)监护南匈奴,单于庭内迁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后又迁美稷(今准格尔旗北)。
其部属也随同内迁,势力日益强大。
北匈奴立呼韩邪的另一个孙子蒲奴为单于,曾为南匈奴击败,退居漠北。
光武帝后期,北单于向汉求和亲,遭拒绝。
明帝时,北匈奴又一再侵扰边郡,汉联合南匈奴及乌桓兵连续进击北匈奴。
北匈奴一再被击败。
章和元年(公元87年),北匈奴为鲜卑所破,北单于被杀,北匈奴五十八部降汉。
永元元年(公元89年),汉以车骑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发汉和南匈奴共四万余骑,分三路击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西北部),单于遁逃,北匈奴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投降,窦宪和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纪功而还。
此后,北匈奴有的降于汉或南匈奴,有一部分随北单于逐步西迁。
2. 西域西汉末年,西域(今新疆一带)分为五十五国。
匈奴乘中原大乱,不能顾及西域,就大力入侵西域。
西域诸国向汉莎(shā沙)车在塔里木盆地西端,距匈奴较远。
莎车王康之父名延,曾在长安为质子,与汉的关系密切。
东汉初年,莎车王康受其父的影响,一心向汉。
联合其他国家,抵抗匈奴,并救护了原西域都护的吏卒和家属一千余人。
刘秀封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节制西域其他国家。
康死,其弟贤代立,对其他国家侵暴勒索严重。
鄯善王上书要求朝廷派都护到西域,刘秀以国力薄弱,回信说:“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
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鄯善等国因得不到东汉的庇护,被迫投降了匈奴。
班超经营西域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其次,匈奴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双方战争绝对不能定性为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 争. 再次,两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匈奴与两汉关系
中的支流,和平才是主潮流.
二、西域
1、含义: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
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 地区和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玉怨 唐门杨 王关柳 之 玉门关遗址 涣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结合史实概括说明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A.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战:史实说明; 和:史实说明; 结论:战争状态是暂时的,也是支流,友好往来是长期
一、匈奴(注:蓝色字为板书内容) 1、匈奴的概况
经济上: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
经常迁徙;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 政治上: 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总体线索:
汉初“和亲” 汉武帝军事征服 亲” 汉元帝“和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1)汉初,推行“和亲”政策 ①原因 ②内容
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汉初国力有限,无力抗击匈奴。
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 赠送大量物品,双方约为兄弟,以 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来。
暂时缓和了匈奴和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 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大规模战 争,但匈奴对边境进攻从未停止。
③作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A.西汉
(3)西域都护的设置
时间: 公元前60年 职责: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 权。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B.东汉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第七节两汉时期的文化二. 重点、难点:1. 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秦汉文化的特点2. 难点: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涉及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自秦朝以来,中国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当时存在着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二. 匈奴的兴衰学习中要注意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匈奴的兴衰发展;两汉与匈奴的和战。
(一)匈奴的社会状况与匈奴政权的建立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但农业、手工业也有所发展。
秦汉之际,形成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体制。
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军事力量强大,但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扰。
(二)西汉时期匈奴势力的发展变化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当时,匈奴力量很强,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
尽管匈奴单于多次寻衅,一再南下,甚至威胁长安,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只能继续对匈奴和亲,而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为反击匈奴进行积极的准备。
汉武帝北击匈奴。
当时,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
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西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三次大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后来,匈奴贵族发生内讧,互相攻杀,力量削弱,不可能对西汉再实施攻击。
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结束了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状态,此后几十年间边境安宁,汉与匈奴和睦相处。
这种和洽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三)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与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退居漠北,仍不时进攻东汉,阻隔东汉与西域的交通。
东汉末年的民族关系
东汉末年的民族关系在东汉末年,中国的民族关系变得越发复杂和紧张。
这一时期,中国的疆域扩展了许多,涉及多个少数民族的地区也逐渐增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东汉末年的民族关系,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影响。
1. 多民族共存的背景东汉末年的中国面临着多个民族共存的挑战。
许多少数民族开始出现在中国的边疆地区,如匈奴、南诏、羌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与中国的汉族形成了明显的界限,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秩序。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族与匈奴的关系汉族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是东汉末年民族关系中最显著的一部分。
匈奴是东汉时期边疆地区最主要、最具威胁性的少数民族之一。
长期以来,汉族与匈奴之间时常发生战争和冲突。
东汉时期的一位重要皇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与匈奴和平相处,即“和亲政策”。
这一政策暂时缓解了汉族和匈奴之间的紧张关系。
3. 汉族与南诏的关系另一个重要的民族关系是汉族与南诏之间的关系。
南诏是东汉末年在南方兴起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控制了现代云南地区。
汉族与南诏的关系既有冲突也有交流。
时而南诏向汉王朝进攻边境城市,时而又与汉朝商谈和平。
这种复杂的关系在东汉末年为两个民族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契机。
4. 汉族与羌族的关系在东汉末年,羌族成为中国边疆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
与匈奴和南诏一样,汉族与羌族之间也存在着冲突和交流。
汉朝为了维护边境的稳定,采取了一些政策以与羌族和平共处。
然而,由于各方的利益冲突和民族间的矛盾,这种和平局面并没有得到长期的维持。
5. 民族融合的影响东汉末年的民族关系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各个少数民族的存在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为中国的多元文化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也带来了破坏和血腥。
这种紧张关系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衰落和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总结:东汉末年的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紧张的时期。
汉族与匈奴、南诏、羌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既有冲突也有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匈奴的兴衰;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有关理论,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及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宇内一统,境宁和睦,却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
两汉时期,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张骞、班超、王昭君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教学过程
一、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①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日趋密切;
④由于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边疆各族及其分布
①读图识图:《西汉边疆各族》、《东汉边疆各族》,了解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
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
②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③南部边疆,出现了南越等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
④西部边疆有氐、羌、西域“三十六国”和乌孙。
⑤东北边疆,包括夫佘、高句丽、挹娄等民族。
二、匈奴的兴衰
.匈奴的社会状况与匈奴的强大。
①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但农业、手工业也有所发展。
②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③我国北部次出现了农牧政权分立的局面,并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
.汉与匈奴的相处。
⑴汉初对匈奴“和亲”:
①汉初,匈奴贵族经常率骑兵掠夺我北部边郡。
②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带军队迎战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
③西汉鉴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④文景一面与匈奴“和亲”,一面积蓄力量。
⑵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①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起来.反击的准备已经完成;
②西汉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
其中,卫青、
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
三次大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
③匈奴则失去了水草丰美宜于六畜蕃息的河西走廊。
⑶呼韩邪单于降汉和昭君出塞。
①后来,匈奴贵族发生内讧,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其中一部的呼韩邪单于降汉。
②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
③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东汉时期匈奴的分裂,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②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
③北匈奴进攻东汉,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
④公元73年和89年,东汉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
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⑤北匈奴政权瓦解后,鲜卑族逐步西进,占据匈奴故地。
逐渐发展成为又一个北方的
强大游牧民族。
三、西域各族
.西域的“城郭诸国”
①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三十六国,绝大多数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
洲地区。
②西域诸国多以城郭为中心,史称“城郭诸国”。
.西域的社会经济
①西域各国大都以农业立国,也有一些以牧业为主,少数专门从事游牧。
有的能自铸
兵器。
②诸国人口多少不一,各国语言也不同,翻译官在西域官职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张骞通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的
时间
意义
次
为了联络西迁的大月氏共击匈奴
公元前
38年
张骞是西汉政府开辟西域道路的人,促成了欧亚几个文明的汇聚,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他的勇敢坚毅精神
为后世景仰。
第二次
扩大西汉的影响,加强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公元前
19年
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些西域农作物引入中原栽培,西域的乐曲、乐器也传入内地,而井渠法等则由屯田汉军传到西域,丝绸、冶铁术还由西域西传中亚其他地区。
①西域交通畅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②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
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
③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④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西汉与乌孙和亲
①公元前105年开始,汉先后以宗室女细君、解忧嫁与
乌孙王,同乌孙和亲。
②解忧的女侍者冯嫽,具有政治才能,擅长外交,到乌孙后嫁给了乌孙右大将,人们
称她为冯夫人。
③鸟孙王死后,其匈奴夫人所生之子乌就屠聚众作乱。
冯夫人受命前往,劝乌就屠罢
兵。
乌就屠于是接受了汉朝的封号。
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被化解。
.西域都护的设置
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
②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班超经营西域
①王莽统治时期,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中断,匈奴势力乘虚而入。
②公元73年,窦固击败北匈奴之后,汉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③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密切了西域和
内地的联系。
五、西南夷
.西南夷的基本情况
汉朝时,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夜郎、滇等许多少数民族,“西南夷”是秦汉时中原人们对他们的总称。
.西汉对西南夷的统治
①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犍为、牂牁等郡。
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汉兵连战不克。
③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④两汉在西南夷地区实行双轨统治,既任命郡太守、县令,又封当地部族君长为王侯、
邑长,改变了西南夷各自为政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
六、百越
.百越及其分布
①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
②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东越;
③两广地区的越人称南越。
.西汉与南越的关系
①秦末农民起义时,南海郡尉赵佗割据南海、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
汉高祖承认了其称王的现实。
②南越始终与西汉保持着关市贸易,促进了南越社会经济的发展,汉高祖也承认南越
的治理成绩。
③南越后来称帝并进攻长沙郡,成为大一统局面巩固的障碍。
④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兵进攻南越。
第二年,番禺城破,南越灭亡。
汉朝在南越
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