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合集下载

血管生理及心血管的调节

血管生理及心血管的调节
障碍时才对心血管活动起明显调节 作用以保证心脑供血供氧
(二)体液调节
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1) 来源:肾上腺髓质 (2) 作用
1)肾上腺素(E) ——强心药 ◆心脏→心肌收缩力↑,心率↑,心输出量↑ ◆血管→ 皮肤和内脏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变化不大
心脏和骨骼肌血管舒张
2)去甲肾上腺素(NE)——升压药 ◆心脏(作用弱) ◆血管→小动脉收缩(除冠状血管)→外周阻力↑→ 血压↑
2. 动脉血压的形成 (1)前提: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 (2)根本因素: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在血液充盈的前提下,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 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3)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①缓解血压,使SP不致过高,DP不致过低 ②使心室间断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血流
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心率和外周阻力不变,每搏输出量↑,收缩压↑ ◆血液流速加快,舒张压升高不如收缩压升高明显 ◆收缩压主要反映心室的射血能力。 (2)心率 ◆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内流至外周血量减少, 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流的血量较多,舒张期血压升高。收 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故脉压减少。 ◆心率减慢时,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下降,但舒张压下降 更明显,故脉压增大。 ◆心率的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1. 静脉血压 (1)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2)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
心射血能力↓或静脉回心血量↑→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的测定意义:① 判断心功能
② 指导输液
2.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1.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回心血量↑(↓) 2. 心收缩力 ◆心收缩力↑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房血液流 入心室加速→心房压↓ →回心血量↑ ◆心收缩力↓→回心血量↓ 3. 体位改变:卧→立→回心血量↓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pptx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pptx

回心血量↑
3、呼吸运动
脏层胸膜 壁层纵膈胸膜
脏层胸膜 心脏 壁层膈胸膜


膈 器




膈 器


吸气时 → 胸膜腔↑→ 胸膜腔负压↑→
肺容积↑→肺内压↓→外界大气压大于肺内压→气体被吸入 纵膈腔↑→纵膈腔内压↓→胸腔大静脉及右心房↑→中心静脉压↓→压力差↑→静脉回流↑
3、呼吸运动
胸腔及胸腔内肺、心及上、下腔静脉的模式图
知识点小结
影响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心脏收缩力量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呼吸运动 体位改变
变化
↑ ↓ ↑ ↓ 肌肉运动↑ 肌肉运动↓ 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 卧到立 立到卧
静脉回心血量
↑ ↓ ↑ ↓ ↑ ↓ ↑ ↓ ↓ ↑
作用机制
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差↑ 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差↓ 心舒期抽吸力↑ 心舒期抽吸力↓
肌肉收缩期挤压和舒张期抽吸作 用↑。紧张收缩则静脉回流↓
吸气时,胸内负压↑,腔静脉扩 张,静脉回流增加;呼气时则↓
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差↓ 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差↑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小,仅占整个体循环总 阻力的15% 。其影响可忽略。 静脉对血流的动力: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
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血管血容量/血管系统容量,正常值为 7 mmHg
血液充盈压↑→ 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 ↑(异常调节使中心静脉压上升不明显)→ 外 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 = 压力差↑→ 静脉回心 血量↑
心血管生理学
各显神通回心房 静脉回心血流及其影响因素
导语
中心静脉压 4-12 cmH2O


压力差

生理学 5 血管

生理学 5 血管

偏高提示输液过快或心功能不全
•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 PVP)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血压低 重力与体位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跨壁压→静脉充盈程度
静脉脉搏:
1. 正常时静脉脉搏并不明显 2. 在心力衰竭时静脉压
颈部明显的静脉搏动
50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 静脉血压 ❖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Stephen Hales 英格兰著名生理学家 大动脉的弹性、血压、外周阻力 -血流动力学的创始人
14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 量 , 也 称 容 积 速 度 。 其 单 位 通 常 以 ml/min 或 L/min来表示。
根据欧姆定律:Q =△P/R
湍流—— 各质点方向不一致(旋涡)
20
雷诺数 > 2000,湍流 Re= V—D —η
流速大、管径大(心室腔和主动脉内)、 粘滞度低时易产生湍流
21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湍流的发生?(生理意义?临床上?) 生理: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度低 的情况下易发生湍流。在正常情况下,心室内存在 湍流。一般认为心室内湍流有助于血液的充分混合。 如左心室射出的血液的含氧量已很均匀。 临床: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 < 90mmHg;舒张压<60mmHg
➢ 生理性变动
年龄、性别、运动、体重、能量代谢、情绪等因素。
41
Blood Pressure
血管各段血压 的变化
42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CVP)。正常值:4~12cmH2O(0.4~1.2kpa)。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
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CVP升高, 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降低,提示输 液不足。
2.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8
3.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直立时:由于血液本身
35
3.动-静脉短路: 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耳廓等处。
路径:微A →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流速快,一般不开放,完全无 交换作用。 作用:控制皮肤散热量,调节体温。
36
(三)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1. 代谢产物的作用:
局部代谢产物↑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微循环血流↓
真毛血管开放
的动力取决于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液之间 的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真毛细血管关闭
微循环血流↑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局部代谢产物↓
2. 微A、后微A、微V还受交感神经支配
37
(四)血液和组织血液之间物质交换 1.扩散(溶质分子); 2.吞饮(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 3.滤过和重吸收(组织液的生成)
38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
指微静脉。舒缩活动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 比值,改变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静脉血压及静脉血流

静脉血压及静脉血流
生理学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静脉血压
1.外周静脉压(PVP):各器官的静脉压 特点:①近心端低,远心端高:
②易受重力影响
2.中心静脉压(CVP)---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⑴正常值:0.39~1.18kPa(4~12cmH2O) ⑵特点: ①受重力影响较小
②高低取决:射血力、V回流速和量 ⑶意义: ①反映心功和V回流量
②控制补液速和量的指标 (如CVP低,常提示输液的量不足)
第二节 血数↓
↓ 颈V怒张、肝大、下肢肿←V回流量↓←中心V压↑
第二节 血 管 生 理
第二节 血 管 生 理 肌肉泵
吸气
↓ 胸廓↑
↓ 胸 内 负 压↑
↓ 肺血管扩张
↓ 肺V回流左室↓
↓ 左室心输出量↓
↓ Bp↓
↓ 心房 + 大V扩张

心房与V压差↑
↓ V回心量↑

右室心输出量↑
小结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影 响 因 素 静脉回流量
体循环平均压↑

心缩力(心泵)↑

骨骼肌收缩(肌泵)↑ ↑
呼吸运动(呼吸泵)↑ ↑
体位:卧→立

(头部回流↑下肢回流↓)
立→卧

(头部回流↓下肢回流↑)

Physiology of blood vessel(血管生理)

Physiology of blood vessel(血管生理)

34
烧(烫)伤
35
Lymphatic system
36
Chylous(乳糜液)
37
Filariasis (elephantiasis)
38
14
Microcirculation(微循环)
微循环对血流的阻力
动脉端:30~40mmHg; 静脉端:10~15mmHg;
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
扩散 滤过和重吸收 胞吞和胞吐
15
Formation of interstitial fluid (组织液的生成)
18
Laminar flow and turbulence
19
早期对血压的研究(直接测量法)
20
层流情况ich Korotkov
A Russian surgeon, the inventor of au ascultatory technique for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外周静脉 压)
12
Venous pressure and venous return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心收缩力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呼吸运动 重力和体位
13
Microcirculation(微循环)
Pm=diastolic pressure + 1/3 pulse pressure
9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nd arterial pulse(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影响动脉血液压的因素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动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

中心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

中心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1.引言1.1 概述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在静脉回流至右心房之前的静脉血液压力。

CVP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心脏前负荷的状态,对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降低中心静脉压可以增加回心血量,即心脏每分钟向全身组织和器官供应的血液量。

这一机制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内科、外科和重症监护患者,在提高心功能、加速血液循环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降低中心静脉压以增加回心血量的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降低中心静脉压可以减少右心室的后负荷,降低心脏负担。

这使得右心室能够更加轻松地将血液推送到肺循环中,从而增加了左心室的充盈。

其次,在降低中心静脉压的过程中,周围静脉血管的舒张也会发生,这有助于静脉回流的增加。

这种舒张使得周围组织的静脉容量增加,从而增加了回心血量。

此外,降低中心静脉压还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抑制肾脏反射性地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进一步增加回心血量。

综上所述,降低中心静脉压可以通过减少右心室负荷、增加周围静脉容量以及通过神经调节机制来增加回心血量。

这一机制对于维持心血管稳定、改善器官灌注以及处理一些临床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需要深入探索降低中心静脉压带来的回心血量增加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中,我们将对中心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将概述中心静脉压和回心血量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中心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

在要点1中,我们将探讨中心静脉压降低对心脏充盈的影响,包括中心静脉压对心脏舒张和收缩过程的影响以及回心血量的变化情况。

在要点2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中心静脉压降低引起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包括静脉血流重分布和静脉回流增加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血管生理特点、生成和回流

血管生理特点、生成和回流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post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
微静脉
管径较大,产生的阻力 较小(与微动脉相比)
作用:其舒缩活动可改 变毛细血管前和毛细血 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 改变毛细血管血压和血 量)
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静 脉 数量多;口径较大;
血流量(blood flow)
血流速度(velosity of blood flow)
血液中某一质点在血管中移动的线速度
Q V=
S
血液在通过总截面积不等 的各段血管时,其流速不 等,通过总截面积最大的 毛细血管时,流速最慢 (线速度不等)
血液在血管内的 流动形式
层流: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 一致,与血管的长轴平行, 但流速不同
缩性能好 对血流的阻力较大,在
总的外周阻力中占47%, 故称阻力血管 作用:控制器官、组织的 血流阻力和血流量
交换血管(exchange vessel)
真毛细血管 数量多;口径细;血流
速度最慢;管壁薄;通 透性好; 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 质交换的场所
毛细血管前扩约肌: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 • 控制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血压形成中外周阻力的作用
Q=△P↑/R↑ r↓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100~~120 mmHg
心脏收缩期,动脉血压的最高值
❖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60~~80 mmHg 心脏舒张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பைடு நூலகம்❖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又叫脉搏压 30-40 mmHg
1.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 2.第二心脏(使心脏的间断性 射血变为 血管中持续的血流)

关于 血管生理 的相关问题

关于 血管生理 的相关问题
(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
→SP↑(明显)DP↓→脉压↑ (5)循环血量/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变→Bp变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 过敏休克→血管容积↑→Bp↓
动脉血压影响因素
Sp DP 脉压 Bp
搏出量
(明显)
心率
(明显)
外周阻力
(明显) 血量/ 血管容量 (明显) (明显) (明显)
3. 吞饮:大分子物质
六、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
(一) 生成动力:有效滤过压
滤过的力量(+)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重吸收的力量(-)
-10
组织液静水压
-10
+30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12 -25
A
-25
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回流的生理功能
1. 调节组织液平衡
2. 回收蛋白质和清除组织中大分子
3. 防御功能
4. 吸收脂肪
课后习题
1. 动脉BP是如何形成的?
2. 影响动脉BP的因素有那些?是如何影响的?
3. 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功能。
4. 影响V回心血量的因素有那些?
5.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那些?
6. 名词:血压,动脉BP,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中心V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
压,有效滤过压。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支配
心血管中枢
反射性调节
全身性体液调节
局部性体液调节
一、神 经 调 节

生理学第七版血液循环( 精品)

生理学第七版血液循环( 精品)
(1)循环系统内(2) 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
小动脉和微动脉口 径小,受神经系统 调节可产生收缩, 起外周阻力作用。
(3)主动脉和大动脉 的弹性贮器作用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健康青年人):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收缩期的中期主动脉压的最高值, 为100~120mmHg(13.3 ~ 16.0kPa)。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欧姆定律: Q=△P/R 泊肃叶定律 Q=π△Pr4/8η L
R=8 η L/r4
血流阻力与血管口径4次方成反比, 与血液粘滞度(η)成正比。
决定血液粘滞度的因素: (1)红细胞比容:成正比,最重要因素。 (2)血 流切率(shear rate):
相邻两层血液流速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
左心衰竭→肺循环淤血:肺淤血水肿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静脉泵): 肌肉运动→挤压静脉 →静脉回心血量↑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心舒期大A血液向外周流出↓, 心舒末期动脉余血量↑→舒张压↑, 收缩压变化不大,脉压↓
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 弹性↓,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若考虑外周阻力,则舒张压↑。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比例↓,血压↓。 比例适应才能维持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牛顿液:η不随切率改变的 匀质液体,如血浆。
非牛顿液:η随切率减小而 增大的液体,如血液。
轴流(axial flow):血液在血管内以层流方式流动时, 红cell向中轴部分移动的趋势。 切率↑→轴流明显↑→η ↓
(3)血管口径:d<0.2~0.3mm的微A内,血液η下降。 (Fahraeus-Lindqvist效应)

血管

血管
响因素
1) 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搏出量: 2)心率: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心率: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高 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低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4)主大A的弹性贮器作用: 主大A的弹性贮器作用: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6) 血液粘滞度 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意义 保证组织、器官的正常血供及代谢需要。 保证组织、器官的正常血供及代谢需要。
(二)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变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 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 2、心脏收缩力量:正变 (左右心衰) 左右心衰) 、心脏收缩力量: 起抽吸作用。 起抽吸作用。 3、体位改变: 、体位改变: 体位:平卧位,站立位, 体位:平卧位,站立位, 高温、久卧) 卧位变立位 反变 (高温、久卧)
2、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与血流量成正比, 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 1)层流(laminar flow): 血液各质点流动方向 平行流动, )层流( 流动方向,平行流动 ) 血液各质点流动方向 平行流动, 与血管长轴平行,但流速不一 阻力小。轴心处快, 但流速不一, 与血管长轴平行 但流速不一 阻力小。轴心处快,靠血 管壁处慢, 无振动,无声. 管壁处慢 无振动,无声 2)湍流(turbulence): 血液质点流动方向不一,阻力大。 )湍流( ) 血液质点流动方向不一,阻力大。 流速加快到一点程度时产生,此时血流量与( 流速加快到一点程度时产生,此时血流量与(P1-P2)2 成正比,振动,有声,浪费能量.与 、 、 成正比,振动,有声,浪费能量 与V、 ρ、 η、及D有 有 关。 雷诺系数( 临界Re值 雷诺系数(Reynold,Re)= ρV D / η, 临界 值:2000 , Re<2000 →层流;> 层流;> < 层流;>2000 →湍流 湍流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生理学第四单元 循环系统【Circulation】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生理学第四单元 循环系统【Circulation】

中枢
心血管中枢: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cardiovascular center) 延髓心血管中枢 心交感神经中枢、心迷走神经中枢与支配血 管平滑肌的交感缩血管中枢均位于延髓中。
小脑——电刺激小脑顶核
高位心血管中枢
下丘脑——内脏功能整合
大脑边缘系统——情绪激动
神经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微循环
直捷通路
迂回通路
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特 点: 只有少量物质交换,使一 部分血流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 心脏,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 骨骼肌中较多。
微循环
直捷通路
迂回通路
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特 点: 真毛细血管交织成网,血 流缓慢,加之管壁较薄,通透 性好。这条通路是血液进行物 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称为 营养通路。
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 0、1、2、3、4五个时相
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特点: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收缩的舒张期开 始之后。 生理意义:若有新的刺激在心脏收缩完成前作用于心脏 将成为无效刺激,从而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
血液循环
心肌自动节律性:
血液循环
四、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血液循环
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一般所谓的血压系指 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它的 高低决定了其它部位血管 的血压。 英国生理学家Stephen Hales(1677—1761)是世 界上第一个通过动脉插管 直接测量动脉血压的人。
血液循环
动脉血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是呈周期性变化的。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反映心缩力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反映外周阻力 脉搏压(pulse pressure) ——反映动脉弹性 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1/3脉压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总结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总结
Metarteriole
随温度变化
thoroughfare capillaries
调节体温
(二)Cap壁的结构特点
1. 特点: 管壁由单层内皮C构成(厚度0.5μ),管壁无平滑肌。 内皮C之间存在裂隙,构成Cap内外的物质交换通路。
Left: Continuous Capillary
Right: Fenestrated Capillary
( 5 )循环血量 / 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 体循环平均压变
→ABP变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ABP↓(显著) 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ABP↓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小结)
因素改变 搏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有效血量↓ 大A弹性↓ SP ↑↑ ↑ ↑ ↓ ↓ ↑ DP ↑ ↑↑ ↑↑ ↓ ↓ 脉压 ↑ ↓ ↓ ↓ ↓ ↑ ↑ ABP ↑ ↑ ↑ ↓ ↑
(二) 血流阻力:
1. 概念: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离子、分子间的
摩擦力)。湍流阻力比层流时大。 R=8ηL/πr4 可见,血流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决定 (π常数,L变化不大)
(1)血管口径是形成血流R的主要因素。对器官来说,阻力
血管口径缩小,则器官血流量减少。(控制器官阻力血管 口径,实现血流量在器官间的分布)
(三)血压
1. 概念: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2. 血压:分动脉血压、Cap压、静脉血压。
各段血管的血压不同,平常说的血压一般指ABP。
Blood pressures in the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2. 数量(密度):人体Cap总数约400亿根。 心脑肝肾:Cap密度高(2500-3000根/mm3) 骨骼肌:密度低(100-400根/mm3 ) 骨、脂肪、结蹄组织:更低。 交换面积大:Cap半径3μ,平均长度750μ,则每根 Cap面积约14000μm2 ,加上微静脉交换面积,每根可 达22000μm2。 全身Cap交换面积约1000m2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静脉是血液流回心脏的通道,还起到血液储存库的作用,调节静脉的收缩与舒张可以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1.静脉血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血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血压。

因为动脉与毛细血管的阻力较大,因而静脉的血压只有15-20mmHg,静脉阻力小,且右心房的压力基本为0,所以静脉血可以顺利回流。

中心血压的高低与心脏射血能力的强弱正相关。

2.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人体中的血液受地球重力影响会产生相应的静水压。

当人体部位与心脏的水平位置产生高度差时,就会产生相应的静水压。

跨壁压: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力盒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

器官静脉血量与跨壁压正相关3.静脉血流: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静脉阻力很小,使血液流回心脏。

微静脉功能上是毛细血管阻力血管,它的改变可以改变毛细血管的压力,从而映雪血管中的血液与组织液的交换。

周围组织会增加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与心脏收缩力量均会影响静脉回心量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的收缩作用加肌肉间静脉的静脉瓣共同组成肌肉泵。

该泵的工作可有效缓解下肢静脉压过高,血量过大的状况4、呼吸运动:人体呼吸可以改变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从而改变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进而改变静脉的血流量。

起到呼吸泵的作用5、体位改变:体位改变的产生主要因为重力对血液的影响。

体位的改变会导致血液的重新分配,由神经和体液进行调节。

外因或内因导致下肢血流量增加,回心血量过少,长时间情况下会使脑部缺氧,出现昏厥状况。

问题:1、直立时,足部与脑部的血压差别巨大,两者的静脉的血管结构有何区别?2、心率过快,射血功能过强是否会导致中心静脉压下降?3、静脉的哪些结构决定了它的阻力小?4、毛细血管的前后阻力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5、为什么肌肉泵可以降低静脉压力?6、胸膜腔内的负压减小时,胸腔内的血管的跨壁压减小,血管相对收缩,而该血管没有静脉瓣,此时血液是否会回流?若回流,机体会做出什么反应?补充:1、中心静脉压的测定:1、静脉选择单位。

生理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知识点归纳

生理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知识点归纳

生理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知识点归纳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生理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核心知识点详解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是心血管生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维持人体血液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静脉是血液流回心脏的通道,还起到血液储存库的作用,调节静脉的收缩与舒张可以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1.静脉血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血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血压。

因为动脉与毛细血管的阻力较大,因而静脉的血压只有15-20mmHg,静脉阻力小,且右心房的压力基本为0,所以静脉血可以顺利回流。

中心血压的高低与心脏射血能力的强弱正相关。

2.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人体中的血液受地球重力影响会产生相应的静水压。

当人体部位与心脏的水平位置产生高度差时,就会产生相应的静水压。

跨壁压: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力盒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

器官静脉血量与跨壁压正相关3.静脉血流: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静脉阻力很小,使血液流回心脏。

微静脉功能上是毛细血管阻力血管,它的改变可以改变毛细血管的压力,从而映雪血管中的血液与组织液的交换。

周围组织会增加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与心脏收缩力量均会影响静脉回心量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的收缩作用加肌肉间静脉的静脉瓣共同组成肌肉泵。

该泵的工作可有效缓解下肢静脉压过高,血量过大的状况4、呼吸运动:人体呼吸可以改变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从而改变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进而改变静脉的血流量。

起到呼吸泵的作用5、体位改变:体位改变的产生主要因为重力对血液的影响。

体位的改变会导致血液的重新分配,由神经和体液进行调节。

外因或内因导致下肢血流量增加,回心血量过少,长时间情况下会使脑部缺氧,出现昏厥状况。

问题:1、直立时,足部与脑部的血压差别巨大,两者的静脉的血管结构有何区别?2、心率过快,射血功能过强是否会导致中心静脉压下降?3、静脉的哪些结构决定了它的阻力小?4、毛细血管的前后阻力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5、为什么肌肉泵可以降低静脉压力?6、胸膜腔内的负压减小时,胸腔内的血管的跨壁压减小,血管相对收缩,而该血管没有静脉瓣,此时血液是否会回流?若回流,机体会做出什么反应?补充:1、中心静脉压的测定:1、静脉选择单位。

经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穿刺插管至上腔静脉。

经右侧腹股沟大隐静脉插管至下腔静脉。

一般认为上腔静脉测压较下腔静脉测压更能准确反映右房压力尤其在腹内压增高等情况下。

2、中心静脉搏压测定装置:用一直径0.8-1.0cm的玻璃管和刻有cmH20的标尺一起固定在输液架上,接上三通开关与连接管,一端与输液器相连,另一端接中心静脉导管。

有条件医院可用心电监护仪,通过换能器,放大器和显示仪,显示压力波形与记录数据。

3、插管前将连接管及静脉导管内充满液体,排空气泡,测压管内充液,使液面高与预计的静脉压上。

4、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穿刺后插入静脉导管,无论经锁骨下静脉、颈骨静脉或股静脉穿入导管时,导管尖端均应达胸腔处。

在扭动三通开关使测压管与静脉导管相通后,测压内液体迅速下降,当液体降至一定水平不再下降时,液平面在量尺上的读数即为中心静脉压。

不测压时,扭动三通开关使输液瓶与静脉导管相通,以补液并保持静脉导管的通畅。

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0.49-1.18kpa(5-12cm H20)。

2、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

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

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

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

临床应用:静脉血压对血液的回流起到重要作用,外周静脉血压过低或者病理状况引发外周静脉的血管阻力变大,会直接导致静脉血淤积,心脏回血量的不足,进而影响心脏的搏出量。

静脉曲张,静脉炎,静脉血栓等一些疾病直接或间接与外周静脉压有关。

而中心静脉压的高低通常用来判断病人是都血流量不足或者心脏功能不全。

进展:不同体位测量中心静脉压:因为静脉压的测量要求患者处于平卧状态,零点位于第四肋与腋中线的交点,但是患者可能由于病症原因无法做到,并且体位的改变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因而通过测量左右侧卧30度时候的静脉压,进而得出与中心静脉压的线性关系,从而可以通过侧卧时候的数据得到中心静脉压的升降趋势,以此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状况。

因此,测量不同体位下CVP,具有临床监测的可行性和评估病情变化等作用,并且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性、舒适性、减少感染机会和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续页循环微循环的组成:较简单的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仅由呈袢状的毛细血管相连。

复杂的微循环包含3种:1、微循环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静脉2、直捷通路:后微动脉通毛细血管微静脉静脉3、动-静脉吻合:微动脉微静脉静脉第一种最主要,用于组织之间的养分交换,第二种不是用以物质交换,而是使部分血液迅速返回微静脉,第三种在温度调解中起重要作用。

毛细血管壁的结构特点: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有基膜,内皮细胞之间有间隙。

不同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密度、结构均有差异。

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1、微循环对血流的阻力:血流量与微动静脉之间的血压差成正比,与微循环中总的血流阻力成反比。

阻力起到调控血量的作用。

2、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血液流动主要用于养分的交换,因而血流量的改变是因为新陈代谢程度的改变,而调控微循环血流量主要通过控制同一时间内毛细血管打开的比例。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交换方式无非3种:1、扩散 2、胞饮 3、滤过、重吸收第一种是最主要的方式,分直接扩散,通过缝隙、随水扩散三种。

第二种只用应用于一些大分子蛋白质。

第三种因渗透压、静水压不同产生,比例小,作用大。

问题:1、微循环迂回通路比较复杂,意义在于何处?2、为什么真毛细血管通常以直角方式从后微动脉分出?为了减慢流速?3、直捷通路是为了加快回流,骨骼肌中直捷通路较多是因为什么?4、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同时扩大两倍,毛细血管的压力仍然不变?补充:休克初期,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大量释放,可使大量小静脉发生收缩,从而使回心血量增加;微循环动一静脉吻合支的开放也有增加静脉回流的作用;此期,由于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显著降低,就有较多的液体从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也可使回心血量增加。

病人这阶段由于心肌尚未发生严重损害,回心血量的增加意味着心输出量的增加,加之外周小动脉、微动脉收缩引起的外周总阻力增高,就有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甚至比正常略为增高。

临床应用:微循环在提供人体养分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微循环发生障碍会导致身体部分组织或器官养分不足,使其无法正常运作,若是发生在人体重要器官,如脑、心等部位,直接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平时生活中可以通过用冷水洗澡,经常拍打全身等方法来提高微循环的能力,临床上通过阿托品等一些药物也可以起到改善作用。

进展:1、Skeletal muscle microcirculatory abnormal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exercise intolerance, ventilatory inefficiency, and impaired autonomic control inheart failureBackgroundSeveral skeletal muscle abnormalit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including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skeletal muscle microcirculation, assessed 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is impaired in CHF patien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MethodsEighty-three stable patients with mild–moderate CHF (72 males, mean age 54 ± 14 years, body mass index 26.7 ± 3.4 kg/m2) and 8 healthy subjects, matched for age, gender and body mass index, underwent NIRS with the vascular occlusion technique and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CPET) evaluation on the same day. Tissue oxygen saturation (StO2, %), defined as the percentage of hemoglobin saturation in the microvasculature compartments, was measured in the thenar muscle by NIR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3-minute occlusion of the brachial artery. Measurements included StO2,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CR, %/min) and reperfusion rate (RR, %/min). All subjects underwent a symptom-limited CPET on a cycle ergometer. Measurements included VO2 at peak exercise (VO2peak, ml/kg/min) and anaerobic threshold (VO2AT, ml/kg/min), VE/VCO2slope, chronotropic reserve (CR, %) and heart rate recovery (HRR1, bpm).ResultsCHF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tO2(75 ± 8.2 vs 80.3 ± 6, p < 0.05), lower OCR (32.3 ± 10.4 vs 37.7 ± 5.5, p< 0.05) and lower RR (10 ± 2.8 vs 15.7 ± 6.3, p< 0.05)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 CHF patients with RR ≥9.5 had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VO2peak (p < 0.001), VO2AT (p < 0.01), CR (p = 0.01) and HRR1 (p = 0.01), and lower VE/VCO2 slope (p = 0.001), compared to those with RR <9.5.I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RR was identified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VO2peak, VE/VCO2 slope and HRR1.ConclusionsPeripheral muscle microcirculation, as assessed by NIRS, is significantly impaired in CHF patien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组织液的生成、淋巴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大部分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形成的,滤过和重吸收取决于毛细血管血压(Pc)、组织液静水压(Pi)、血浆胶体渗透压(∏c)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i)液体滤过还是重吸收取决于有效滤过压(EFP) EFP=(Pc+∏c)-(Pi+∏i)EFP>0时,血浆中的液体进入组织液,EFP<0时,组织液中的液体进入血浆另外,通过毛细血管的液体量(V)还与滤过系数(K f)有关,V=K f * EPF而滤过系数则是由器官或组织的功能特性决定一般来说,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成分约有90%返回血浆,另外10%则会生成淋巴液,经由淋巴管返回血液中,以达到平衡,因而淋巴系统起着重要的辅助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