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对接的实效研究-2019年精选文档
基于SPOC教学模式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KE CHENG YU JIAO XUE 基于SPOC教学模式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李青青(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 541004)通过各方协同努力,近年来高校美育取得了较大的阶段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阶段美育离总目标还存在差距,课程内容和机构设置存在“形式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内涵挖掘不足,课程缺乏统筹整合。
本文针对目前美育课程偏向补偿和发展基础阶段美育知识设置现象,立足教育核心目标,基于SPOC教学模式,探讨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SPOC教学模式的特色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过实施该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管理。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在线课程(SPOC)作为慕课(MOOC)的发展产物,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弥补了MOOC教学的不足,更加适合与传统课堂相结合,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模式。
(1)围绕学生为本。
SPOC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打破以老师为教学主体,以教材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
基于SPOC所主张的理念,美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需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大数据时代特征,立足学生的兴趣、特长以及经验,教学模式灵活而富有弹性,设置了线上自学、线下讨论、留言答疑、撰写总结四大模块。
(2)构建混合教学模式。
加强对现有实体和网络美育教育课程进行整合,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美育教学模式单一、美育课程建设与实践脱节等情况,利用SPOC教学模式具有结构化的特点,构建“课前线上学习+课中线下学习+课后线上学习”教学体系。
该教学体系探讨两大问题,一是实现“三个融合”,即校、院两级的人文素质课的融合;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融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融合。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概况美术学专业是一门以美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美术创作能力、设计能力和艺术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的学科。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美术创作、美术设计、教育研究等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和审美眼光,能够深入理解美术的本质,为美术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2. 培养学生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包括素描、色彩、造型等方面的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美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美术创作中提出独特的观点和创意,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美术项目和展览,展示个人艺术成果。
5.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艺术价值观。
三、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构图、人体解剖等基本美术技能的培养,以及美术史、艺术理论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2)创作课程:包括绘画、雕塑、水彩、油画等独立创作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
(3)设计课程: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在美术设计领域的能力。
(4)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和实践中。
(5)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书法、摄影、动画等。
2. 实践教学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将有机会进行个人的创作和实践,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展示个人的创作成果。
实践教学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实验室实践:通过在实验室进行实践,学生可以熟悉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
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类)
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类)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科学和人文基本素养,掌握美术学和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造型艺术的起源与成因,通晓中外美术的历史与现状,并能运用美术批评的一般原理赏析与评价各类美术作品及各种美术现象。
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美术创作能力,能够广泛胜任各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新型美术专门应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合作意识.2.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身心健康。
3.本专业学生在能力结构要求上,应具备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以及能够组织开展各类美术校园文化建设开发与应用管理实践能力。
4.具备较高美术创作、美术鉴赏和美术批评的实践能力。
5.达到国家规定的计算机及外语等级水平,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各种美术教育、教学的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主干学科美术学、艺术学理论三、核心课程中国美术通史、外国美术通史、艺术概论、素描、色彩(水粉、水彩) 、中国画、油画、版画、综合材料。
四、主要教学实践环节本专业总体实践教学体系,由属专业教育范畴的考察实习和属综合教育范畴的社会实践共同构成。
考察实习教学至少包括美术馆、博物馆、重要美术遗迹、遗址的参观考察;各地民族艺术、民间艺术与民间文化考察;各种艺术机构和单位的社会实践、就业实习活动等多种形式。
社会实践教学可结合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接触社会实际,了解国情民情,锻炼和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六、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3.10.12•【字号】教体卫艺[2013]927号•【施行日期】2013.10.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的通知(教体卫艺〔2013〕927号)各普通高校: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美术与设计教育人才,经研究,我厅决定在全省普通高校开展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工作。
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一、评估范围本次评估的学校包括河南省内设有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的学校。
二、评估内容及方法内容:详见《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评分表》(见附件1)。
主要为近五年的专业相关材料。
方法: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考察教学设施、随机听课,召开座谈会,反馈意见等。
三、评估程序分学校自查、实地评估两阶段进行。
(一)学校自查。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
学校围绕《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评分表》分专业开展自查,含专业的基本情况、教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及有关建议等。
请各校于2014年9月20日前将学校自查报告、各专业自查报告、《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评估评分表》(附件1)一式两份报送至我厅体卫艺处。
(二)实地评估。
2014年10月至11月,由我厅组织专家组赴各校开展评估。
期间各校要组织师生作品展。
专家组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初步评估意见。
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四、评估结果省教育厅根据学校自查和专家组实地评估情况,将结果反馈学校。
本次评估将公布分数和名次,对存在问题严重的专业限期整改。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特色课程构建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特色课程构建□沐晓熔摘要:云南地域的美术教育(本科)专业培养主要服务于边疆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立足云南少数民族美术丰厚的文化资源,在近十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结合新课标要求,利用民族美术资源开设了云南民族工艺基础、设计与制作、民族民间美术、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特色课程,树立了云南省级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的范式。
关键词:美术教育民族美术特色课程美术教育又被称为“视觉艺术教育”,其教学内容涉及一切由视觉艺术产生的艺术门类,包含绘画、影像、工艺等,同时也涉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艺术态度、个人观念以及价值观等。
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文章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云南本土地域文化特色,运用云南少数民族美术元素,与教育部规定的相关课程相结合,以进一步明确美术教育云南本土化的理念,发挥云南的少数民族美术优势,推动云南艺术教育的发展。
目前,很多国家对艺术教育科学的发展比较重视,尤其重视美术教育。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美术教育受到苏联美术教育理念的影响。
苏联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法》一书包含写生画、记忆画、想象画、命题画和欣赏等课程,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教材之一,为当时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日本的美术教育在22世纪70年代就已经取得较大进展,这一时期日本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教育方案具有科学性、广义性。
目前,我国国内的美术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美术教育)已经从单一的造型技法训练逐渐发展为对学生艺术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带动了美术教育领域在诸多方面的改变[1]o国家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改革方案针对以往教育存在的不足,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云南地方高校应当立足云南本土优势,利用少数民族美术元素,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艺术素养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云南本土的少数民族美术,全面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
《美术基础》课程标准
《美术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媒体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类平台课程,其任务是让数字媒体类各专业学生掌握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设计基础》《图形图像处理》《摄影技术》等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44学时,8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数字媒体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媒体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素描、速写、色彩等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数字媒体类相关职业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数字媒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工作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数字媒体类专业所需的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设计能力为主线,系统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将素描、速写、素描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素描、速写、色彩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理解美术原理,了解结构绘画、审美构建的概念、意义,知晓其用途及方法。
2.了解素描的基础知识,掌握造型技法和素描技法,会结构素描的绘制、几何体结构写生及静物素描。
3.了解速写的基础知识,掌握速写技法,能进行人物速写、静物速写和风景速写。
4.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技法,会颜色的搭配应用以及水粉画写生。
美术学培养方案
美术学专业(050406)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美术教学、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或从事其他相关工作的应用性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德育方面1.有坚定的政治理念。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努力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2.有科学的思想方法。
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人文素质。
遵守法纪,品质优良,情操高尚,行为规范;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公民意识;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二)智育方面1.系统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美术创作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美术欣赏及评价的能力。
在拓宽基础的前提下,重点具备中国画、油画或综合绘画的专业能力。
2.掌握科学的美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具有美术教学的能力,能胜任各类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
3.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审美趣味高雅,文化视野开阔。
4.初步懂得一门外语,掌握文献检索、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三)其他方面1.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体育能力。
具备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2.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乐观情绪。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学制4年,学习年限3—8年。
四、毕业最低学分165学分五、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六、主要课程素描、色彩画、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画、油画、版画、美术中教法、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八、学期教学活动安排情况注:A—复习考试,B—生产实习,C—课程设计注:美术类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必须选修《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专业名称】美术学(师范) 本科学制四年【所属学院】美术学院【专业建设概况】美术学专业创办于1994年。
《美术基础》课程标准
《美术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电视节目制作、动漫设计授课单位:数字媒体学院学分: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1.2.3关注文化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生学习和理解完成后续设计课程所需的设计方法及规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3课程设计思路1.3.1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美术基础-素描”“美术基础-速写”“美术基础-色彩”和“美术基础-鉴赏”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基础”和“鉴赏”两个学习领域。
“造型基础”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鉴赏”学习领域是教学生如何用美的眼睛欣赏作品,关注作品的功能和目的。
(对这个领域的表述更明晰了,特别是明确分出了“内容”和“形式”两部分),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美术教育本科课程
美术教育本科课程
美术教育本科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素描与造型:学习基本的素描技法,掌握造型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法。
2. 色彩与绘画:学习色彩理论和调色技巧,掌握各种绘画媒介的使用方法,如油画、水彩画、粉彩等。
3. 美术史与艺术理论:学习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的美术作品和艺术家,了解艺术发展的历程和理论。
4. 艺术设计与创作:学习设计理论和创作方法,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和思维。
5. 规划与展览:学习美术展览的策划和组织,了解艺术展览的背后工作和流程。
6. 数字艺术与媒体艺术: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应用,掌握相关软件和工具的使用。
7. 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8. 创意思维与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开拓思维方式,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9. 实习与实践:通过实践项目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上内容只是一般的美术教育本科课程的主要内容,不同学校和课程设置可能会有所不同。
可根据具体学校和课程来详细了解。
美术学院 本 科 课 程 -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美术学院本科课程计划美术学专业课程计划(师范类)美术学专业课程计划(师范类)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专业化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要求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贯彻教育方针,执行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热爱美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2.具有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文化视野开阔,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善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汉语言表达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方法,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5.具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最低修满170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最低修满43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5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选修8学分);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90学分(专业教育基础课程46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26学分,专业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修18学分);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25学分;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设计)12学分。
符合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美术学专业毕业证书。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及《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本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设计)构成,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二篇)
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50406专业名称:美术学二、专业培养目标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___市场经济,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培养规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教育__关于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全新观念和较高审美情趣,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师资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或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专门人才。
三、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文化素质与艺术涵养。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1、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2、获得从事学校美术教育的能力,美术教育管理能力和美术教育学科研究能力。
3、获得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美术学研究的能力。
4、获得美术鉴赏和评论的能力,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美术教学的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美术学五、主要课程素描、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色彩、中国画、油画、设计基础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艺术考察、社会调查、毕业创作、毕业论文,___周。
七、学制与学分要求学制。
四年,修业年限___年,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提前或推迟毕业。
本专业修满170学分方能毕业。
八、授予学位修满规定学分,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第二篇: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___级起执行)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美术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实用技能,具有一定研究与创新能力的美术教学师资,能服务美术教育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及文化艺术实践应用、创意产业等有关方面的教学、创作、研究的创意人才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省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就业对接策略探讨
1212012 · 02设计学ART EDUCATION 产学研的校企合作;三是校院两级要搭建起校内外的实践基地与平台。
由于校外实践基地自身的商业运行带来的条件限制,因此,建设完善的校内实践平台才更具实效,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是成立教师主导的工作室,约定其在教学、科研、经济三方面的责、权、利。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能够通过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成长、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如果学校为教师参与实践提供一定的硬件条件,降低了教师参与设计实践的商业风险,对激发教师积极性是十分有利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参与面往往不够,通常示范效应大于普及效应。
3.建立符合专业实际的评价机制和晋升通道。
由于其他传统学科的强势地位,美术学、设计学学科在二本院校普遍难以得到足够重视,在各种绩效评价机制的设立上,高校都是实行一刀切政策,不考虑特殊的专业背景,是十分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比如由于美术类国家核心期刊数量少,发表论文的难度也就相对大得多;艺术作品参展获奖在很多高校也难以获得认同,在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很多学者呼吁,艺术作品应按照学术论文获得同等的智力成果对待。
此外,在职称晋升和硕博比评价方面,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国内设计学学科硕、博士点的建设现状,不能搞不同学科专业的等量齐观。
4.在学历学位、课程进修方面,应当建立定期培养制度,尤其是要创设条件让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或出国访问、考察,使之开阔视野。
艺术是一门国际性语言,是通过图形、色彩等的组织搭配向观众“说话”,无需英语、日语、汉语等语言文字来做过多的解释说明,所以,不应当设置过高的外语语言考核门槛。
只有建立有序的培训制度来加以落实,才能保证教师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
5.从教师层面来说,应当建立起自我建设意识。
首先,设计专业教师应当从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并自加压力,迎头赶上。
目前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一些现象,他们或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或想做教改科研却苦于方向不明;由于平时缺少积累,到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时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30401专业方向名称:美术学(教师教育)英文名称:Teacher education相关学科背景:艺术学教育学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艺术创作、美术教育、社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基础,掌握艺术教育教学与方法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各类中小学、公共文化与教育机构等领域从事艺术教育的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教育人才。
二、专业培养指导思想坚持学院“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培养精神,以艺术学理论为引领,以艺术实践的上手经验和方法论研究为培养路径,探索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发展。
通过课题化教学增进专业技法与教育技能的融合汇通,培养同学在跨学科知识学体系中的艺术教育综合能力。
三、培养要求教师教育的培养,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艺理兼修,加强培养艺术教育在专业教育方面的基本能力与造型要求,同时注重教师教育独特的传统专业业态,强调教育技能与教育理念的培养。
毕业生应掌握或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美术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教师教育技术,包括阅读、写作、表述、绘画的基本技术能力;3、具有学校美术教育研究与创新的基本能力、初步能力;4、熟悉美术教育的发展态势和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相关教育学科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具有良好的分析与综合能力;5、具有良好的学科发展背景和前沿意识,以及在艺术创新实践上的能力;四、培养模式与教学策略本专业方向采用“1+1+2”三段教学培养模式,以培养艺术教育的专业人才,倡导美育服务社会,促进创新型美术教育为宗旨,秉承传统,将“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贯穿与融合在专业的培养与教学中。
第一阶段在基础部进行培养,完成造型、艺术理论等基础课的学习;第二阶段在学院进行专业通识课程培养,完成专业理论与素养、专业基础与技法的学习;第三阶段在美术教育系以课题化为教学手段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完成专业方向的理论与实践、艺术实践与研究创作的学习。
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中英文):美术学 (Fine Arts)
专业代码:1304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思想政治觉悟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面向四川民族地区及四川盆周地区,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艺术管理及其它美术工作,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发展潜力,以及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三、培养特色
美术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专业性"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应用型”教育;以时代教育新形式为指引,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改革为立足点,不断进行美术教育科学研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
时代性,形成了动态的、系统的人才培养调整机制。
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方向,以实践育人为途径,通过“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应用性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五、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规定的模块,取得170学分,符合毕业条件,颁发全日制普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艺术学士学位。
六、主干课程
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美术批评、艺术管理学、美术学科教学论、素描、色彩、中国画、设计基础等。
七、主要实践实训教学项目
(一)校内实践实训
(二)校外实践实训
(三)其他实践活动
八、实践环节学时比例分配表
九、课程模块框架
十、学期分配表。
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2024
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引言概述: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府为培养美术专业人才而设计的一套系统性的教学计划。
该方案旨在培养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基础和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评价机制五个大点来阐述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正文:一、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对美术艺术的理解和感悟2.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创作和审美能力3. 培养学生传承和发展美术艺术的职业责任感4. 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5. 培养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构图等基本技能的培养2. 专业课程:涵盖绘画、版画、雕塑、书法等不同方向的深入学习3. 美术理论课程:探究美术的历史、理论和批评4. 实践性课程:举办创作工作坊、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5. 选修课程:提供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传授专业技能和知识2. 实践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和工作坊培训3. 美术展览:参观和学习不同艺术展览,拓宽视野4. 群体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5. 导师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艺术指导和辅导四、实践环节1. 创作实习: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2. 社会实践:参与社区和公益活动,与社会接轨3. 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和展览,与他校学生进行交流4. 艺术家讲座:邀请知名艺术家进行讲座,激发学生的灵感5. 国际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国外的艺术交流项目,扩展国际视野五、评价机制1. 作品评价:通过作品展示和评审,评价学生的创作水平2.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提升学术素养3. 学业考核:定期进行课程学业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4. 实践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总结实践经验5. 口头答辩: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报告和口头答辩,展示专业能力总结: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具备扎实基础和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而设计的。
美术调查报告
美术调查报告第1篇:美术教育调查报告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颗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灵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这种发展的途径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支撑学校生命线的课堂教学,在其中却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
美术是学生学习艺术的基础课程,每周的课时量并不多,并且它将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减少。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获得终身所需的素养呢?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觉得有必要在学生中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从而为教学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二.调查时间:2011年11月5日三、调查对象:塘厦第二小学学生四、调查方法:问卷法五、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是:(1)调查学生对美术课的喜欢程度。
(2)调查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3)调查学生对课堂作业的感受。
六、调查结果1、调查学生对美术课的喜欢程度(1)你喜欢上美术课吗?()A.喜欢B.有点喜欢C.不喜欢(2)你上美术课的心情如何?()A.愉快B.一般C.不愉快经调查得知:80%的学生是喜欢上美术课的,17%的学生有点喜欢,只有3%的学生不喜欢。
79%的学生把绘画过程作为非常开心和愉快的活动。
19%的学生感觉一般,只有2%的学生不愉快。
由数据分析可得,大部分得学生换是喜欢上美术课的,这种自发性的行为促使学生常常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状态。
2、调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1)你喜欢与同伴一起参与所学美术课题内容的讨论吗?()A.喜欢 B.有时会 C.不喜欢(2)你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愿意谈自己感受吗?()A.愿意B.不愿意(3)你愿意接受同学的建议吗?()A.愿意B.不愿意从数据反映的情况看:98%的学生对课程内容很喜欢,具体表现在普遍愿意参与课题内容的讨论,普遍喜欢与人合作和交流。
76%的学生很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95%的学生愿意接受别人提出的建议。
但是他们希望提建议的同学能说得明确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对接的实效研究2004 年,时任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在《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一文中提出:“……要认识到教师教育是大学的使命,强调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对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教育教学第一线密切结合,否则,教育学科就得不到创新、加强和发展。
”这一观点,很好地概括了师范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与时俱进,配合基础教育的需要。
现有的教师培养和当前的基础教育需要紧密结合,两者和谐同步地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受“美术学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师的责任。
师范院校一定要与中小学校密切结合,与中小学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以至影响了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师资的摇篮,理应深情“凝望”基础教育需求,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基础教育做好服务工作。
那么,在新课程知识背景下,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当今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症结何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满足基础美术教育需求?本文试图针对以上问题,采取实证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展开论述。
、关注基础美术教育的需求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做出了定义:“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其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要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考虑。
因此,《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
这一标准的提出,明确了美术教育的方向,同时也间接指出了美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围绕《美术课程标准》,基础美术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教材的改革。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学知识传授的载体,其教学内容体现了对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目前,在全国广为使用的美术教材有“人美版”“人教版”和“湘版”教材。
对此,笔者以湘版初中美术教材为调查对象,对初中美术课程内容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下(表1)。
从表1 中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内容是十分多样的。
笔者做了大致分类:在初中阶段美术课程48 课中,课程内容分为4大门类,比重最大的是“绘画”,分8 种类型,共17课,占总课数的35.4%;与此相当的是“设计”,分7 种类型,共15 课,占31.2%;其次是“手工制作”,分6 种类型,共9课,占总课数的18.8%;最后是“欣赏”,分3种类型,共7课,占总课数的14.6%。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是学习领域之一,该模块在第四学段(7-9 年级)的阶段目标是“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因此,现阶段的中学美术课程不仅仅局限于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课需要更多地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为此,笔者对中学阶段美术课程内容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2):从表2 中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内容是十分多样的,涉及的其他学科达到19门,涉及次数共59 次。
其中涉及频率最高的为文学,涉及10 次,其次是社会学,涉及9次。
这些学科大部分具有人文性质,如文学”“社会学”“民俗文化”“历史”“收藏鉴赏”等11 类。
在初中阶段,人文学科在美术课程内容中涉及次数共38 次,占总数的64.4%,即占涉及学科总数一半以上的比例。
二、正视普通高校美术师范教育现行课程设置的弊端为诊断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对接的弊端所在,笔者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20所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把课程分为美术基础技能、人文素质教育二类,与基础教育需求分类比较,结果分析如下(表3、表4):一)专业技能课程过于强调方向性表3 反映出各高校美术师范教育的美术技能课程设置门数有6 至10 门不等,平均每个学校开设的美术技能课程为除两所学校未7 门。
设置专业方向外,其他18 所院校均设有专业方向课程,其中最多的方向课时甚至达到了1296 课时,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
对比表1中的初中美术课程48课,除“欣赏”模块的7 课外,其他41课涉及到美术技能21个不同门类,相较于大学所教美术技能课程平均7 门,初中的美术教学需要的美术技能是大学美术技能课程无法满足的。
现行各高校美术师范教育的美术技能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并不少,许多院校的美术技能课程都占到总学时的一半左右,但为什么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需求呢?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明确,国画、油画、水彩等方向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
专业技能课程中除中国画外,其他方向课程在初中美术课程中没有与之直接对应的课程内容。
对比表1 中的课程分类,美术技能课程学习集中在绘画类,设计与手工制作类课程都是点到为止,设计类课程开设面窄,有些是作为任选课开设,手工制作类课程除雕塑课程外,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从而导致高校美术技能课程设置与初中美术课程要求脱节的现状。
当今,基础美术教育需要的是美术技能宽广型的教师,而不是美术技能专攻型的画家。
人文素质课程缺乏延展性笔者在统计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表4 时,将各高校公共必修基础课中的政治素养课划入到了人文素质学习领域,所以从人文素质课程比例反映结果来看最为平均,基本维持在7.5%-11.8%之间,课程安排平均6 门左右。
而比照表2,初中美术课程所涉及的学科达到了19 门,其中人文类的课程占11 门,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除美术外的艺术学科等众多领域。
初中美术多元的人文素质课程要求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却未有体现,除去几门基础的公共必修政治素养课程外,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屈指可数,如中学美术课程中涉及次数最高的“文学”课程,而在调查的高校中设置与之直接对应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足以说明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与基础教育课程严重脱节的现象。
此之外,调查中还呈现课程设置“重美术专业学术、轻教育学科理论”“重绘画技能、轻教育实践”等一系列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三、构建无缝对接的新课程体系以《美术课程标准》为参照,以《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为依据,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设计本校的培养方案,建构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对接的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一)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考虑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充分挖掘和丰富课程的人文内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突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立足于提高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职业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克服重艺术性、轻师范性的弊端,建构具有基础教育职业特点的课程体系。
第三,突出课程设置的适用性,克服专业面过窄、针对性不强的弊端,实现高校课程设置与中学课程需求无缝对接,加强区域特色,培养高素质的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
第四,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开放性,扩大课程平台,创设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课程支持。
二)培养方案的结构课程设计实施模块化。
模块的执行形式设计为“平台+柔性模块”,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平台、实践创新平台,柔性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等12 个模块(表5)。
其中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由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理论基础四个方面构成;专业课程模块由教育理论、美术表现、设计制作、人文拓展四个方面构成。
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在执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中学课程教学需求,课程设置应具有以下特点:1.增设实用性课程为了加强专业的实用性,按照中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设置与之对应的美术技能课程,包括纸艺、编织工艺、木浮雕工艺、连环画、服装设计、模型制作等,尽可能做到与中学课程教学内容对接。
2.拓宽人文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设置校选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和院选人文拓展课程,包括校选音乐欣赏等多门跨专业课程,院选中外美术教育史、艺术美学、博物馆教育、文化遗产与保护、中国画论、现当代美术思潮等课程,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课程保障。
3.加强师范性课程为了提高专业的师范性内涵,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需要加强师范性必修课程。
课程包括美术教育学、普通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地方美术教育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体现专业的师范性特质。
4.强化实践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构四年一贯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四年共安排41 周。
实践教学针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师范技能、美术技能、综合能力,分三大类构成。
第、师范技能实践类,依托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顶岗实习、美术教育教学调研等课程来完成,主要提高学生掌握师范技能和基本的研究能力。
它注重纵向联系,实现能力培养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第二,美术技能实践类,依托技法课、实验课、实训课、艺术实践课等课程来完成,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能力。
它注重横向联系,依据课程设置要求,实现教学形式单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第三,综合能力实践类,依托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各类专业竞赛以及其他的素质拓展竞赛、毕业创作与论文等课程来完成,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它注重开放的发展理念,融多重活动载体,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
结语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实施者,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传播者。
在教育不断变革发展的今天,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改革的不变主题。
因此,在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高等师范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也应与时俱进。
只有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不断拓展视野,调整培养策略,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教育理念的优秀美术教师。
注:本文为洪琪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 年教育部重点专项课题“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对接的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LA1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