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与儒学的转折(一)

合集下载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在书中,钱穆先生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 末清初的学术转型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儒学逐渐衰落,而新儒学开始兴起。钱穆先生深入分析 了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探讨了新儒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乾嘉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术特点是考据学的兴起和繁荣。钱穆先生详细介绍了考据 学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考据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他认为,考据学的兴起 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开始向现代学术转变。
“夫读书之道,贵以心通其意,意会其言。言辞义理之繁若委填,苟心不通 其意,则不能解其言;不能解其言则必至遗误其义理;遗误其义理则所学非所用, 所用非所学矣。”
这段话是钱穆先生对于读书的建议。他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心通其意,意会其 言。如果不能理解书中的意思,就很容易遗误其中的义理。因此,他强调读书应 该注重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这是《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穆先生
中国
考据
穆先生
阶段
时期思想Biblioteka 学术中国学术 影响
三百年
全集
这个
史上
重要
冲突
兴起
特点
内容摘要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钱穆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全面论述了明末清初至民国 时期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史,更是一部民族文化史,展现了中华民 族在近三百年来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探索。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明清两代的学术思想与文化传承

明清两代的学术思想与文化传承

明清两代的学术思想与文化传承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而且在学术思想和文化传承方面也有着丰富的成果。

本文将探讨明清两代的学术思想和文化传承,并着重讨论士人思想、经学、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明清时期,中国的士人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明代初期,朱元璋明确强调士人应当以行为为本,秉持儒家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政治理念以服务于社会。

然而,到了明代中晚期,士人思想开始出现多元化,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成为重要的思潮。

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强调个人内心的修养和实践,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思潮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科学领域,并对后来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学方面,明清时期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理学传统。

经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对于士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地位。

明清两代的经学家致力于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注释,以及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的研究。

他们注重对经典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行为道德和社会伦理的观点。

例如,明代的戴震提出了““民胞物与,幸甚至哉!”的思想,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在文学艺术方面,明清两代的作品流传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明代文学以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代表,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还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和人文思想。

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通过对贵族家庭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与虚伪堕落。

而清代则出现了具有古典韵味的诗词和散文,如李清照的词和纳兰性德的诗歌等,这些作品从多个侧面展现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士人的思想情感。

此外,明清两代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黄金时期。

明代朱载堉和宋应星等人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和医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后来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清代,肖尔之、郭嵩焘等人致力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明清之际东传科学与儒家天道观的嬗变

明清之际东传科学与儒家天道观的嬗变

首先,科学东传对康有为的今文经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康有为在吸收 西方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对经学进行了新的阐释。 他将科学方法引入经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在《新学 伪经考》中,康有为运用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对传统经学中的一些观念进 行了重新解释,使人们对经学的认识焕然一新。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化。士人阶层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 的重要力量,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异化的现象。本次演示将从社会、政治、文化 三个方面探讨明清之际士人异化的原因和表现。
一、社会原因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 化。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社会重心逐渐由乡村转向城市。然而, 士人阶层大多仍停留在乡村,这就导致他们与社会的脱节。另一方面,士人阶层 的传统经济来源是耕读传家,但随着社会变迁,这一经济模式也发生了动摇,使 得士人阶层面临经济困境。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和思想阐述的方法,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文 献和儒家思想资料,探究东传科学和儒家天道观的互动关系。此外,我们还将运 用比较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这些文献和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
明清之际东传科学和儒家天道观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东传科学对传统儒家天道观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科学的传入,使人 们对天文、地理、数学等领域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自 然界的看法。此外,科学方法的引入也挑战了传统的儒家经验主义和直觉主义, 使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实证和实验。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科学的东传,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康有 为的今文经学在科学的影响下也经历了深刻的嬗变。本次演示将探讨科学对康有 为今文经学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嬗变。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明末清初学术潮流的转换与文献学的发展素材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明末清初学术潮流的转换与文献学的发展素材

明末清初学术潮流的转换与文献学的发展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

在王朝更替,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动中,占据思想界统治地位数百年之久的宋明理学迅速走向衰颓,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挽救社会危机为目的,以朴实考经证史为方法的实学思潮勃然兴起。

与此同时,文献学研究领域也呈现出新的面貌,考证、辨伪等传统的研究方法重新受到学者的重视,书籍的典藏、刊刻逐渐兴盛起来,目录、版本等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转机。

凡此种种,文献学各个领域自身的发展变化,既促成了明清之际学术潮流的转换,也奠定了清代文献学发展鼎盛的基础。

一、考证考证本是中国古代学者传统的治学方法。

自从有了文字记载,有了学术活动,就有了初步的考证。

孔子对《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典籍的整理,历来被视为文献学的开端,其中就包含有一定程度的考证工作。

汉唐时期,考证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常见于一般的文献整理和目录编纂,而且广泛运用于经书训诂和经学研究中。

汉代郑玄、马融等古文经学家治经重视训诂考证,受到时人和后世推崇。

唐代学者承接古文经学的传统,形成了以《五经正义》为代表的注疏之学。

宋代以后,随着儒释道三者的合流,学者摒弃汉唐经学的传统,另辟蹊径,注重义理阐发,理学因之产生。

延及明代,心学盛行,学人士子"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造成学术界清谈空疏的风气。

在晚明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面前,这种空疏的学风不仅未能挽救危亡,反而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危机。

明清易代之后,学者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心学以及理学的弊害,不同程度地对包括心学在内的整个宋明理学进行修正和批评,学术界出现了抛弃宋明理学,回归原始儒家经学的趋向。

与此相应,汉唐经学特别是汉代古文经学重视文字、音韵、训诂、考证的传统治经方法,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和推崇。

钱谦益批评宋明理学离经讲道、空言心性的弊端,主张回归汉唐章句之学的传统,"宋之学者,自谓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扫除章句,而胥归之于身心性命。

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明清之际,儒学出现了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思想的新变革
明朝中期,吴承恩创作了《西游记》,其超越时空的想象力和对人性的诠释,引发了文化界对理性与传统观念的重新思考。

清代新学派强调“经世致用”,倡导变化孔孟思想传承的方式,提出了“道德心学”的理论,反对经书的机械化解读,重视世俗生存与实际操作。

二、诗文创作的新风格
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注重艺术性和个性化表达,对形式和内容的变化探索加强,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

明代陈子龙、文征明、杨慎创作了大量自然味、淳朴的田园诗;清代吴敬梓写作的《儒林外史》以庶民角度批评士人社会丑恶现象。

这种风格的诗文传承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格律文化,在外部形式和内在意境上仍有一定的规定,但却把人本意识和真实感情表达出来,成为古代汉语文学的重要创作方式。

三、教育制度的新改革
明清时期,教育观念发生了广泛变革,新的教育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渐建立。

朱熹在明代先提出了“诗、书、礼、乐、易”五经正宗,这是儒学传统的核心教材。

清代时,新学派倡导实用教育,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培养实际操作和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

经过这种变革,中华传统教育得以向学生普及更多的古代文化知识和传统价值观,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次思考。

总的来说,明清之际的儒学新发展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从学术思想、诗文创作到教育制度等方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创造力。

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中,这段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为后代的学术研究和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一)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一)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一)清代嘉庆、道光之际的学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风行一个多世纪之久的考据学风渐趋走向衰落,一个学术转向的时代悄悄来临。

清中叶学术的转向,大致说来主要歧为三途:一是今文经学的兴起,二是宋学势力的回潮,三是汉学的义理化趋向。

这三股学术势力的共同点都是反对“为考证而考证”的干嘉学风,主张学术要张扬忧患意识和救世功能,要发挥义理和经世致用。

三种学术思潮的路向不同,但都是激于干嘉学术的困境以及嘉庆、道光以来政治、风俗、国势的变化而形成的。

一、嘉、道之际考据学渐趋衰落的背景考察18世纪学术是考据学的世纪。

关于清代考据学的缘起,论者一般认为是由于清代的政治高压和“文字狱”所造成的,梁启超和钱穆都持这个观点。

葛兆光在此基础上提出:“真正造成清代学术思想失语状态的,除了政治对异端的箝制,还在于皇权对于真理的垄断,‘治统’对于‘道统’的彻底兼并,以及这种道德制高点和合理性基础被权力占据之后,所造成的士人对于真理诠释权力和对于社会指导权力的丧失。

”(注: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2页。

)本文认为,此说仍有未妥之处。

有清一代,统治者标榜程朱理学,纳道统于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士人丧失了对“真理诠释权力”和“社会指导权力”。

中国古代学术一般都是与经世联系在一起的,即使表面看来与现实距离较远的学术,也有其经世的目的存在,倘若有不经世的学术流派那才是不可思议的。

干嘉考据学缘起于经世意图,也是中国经世学术的重要一环,其流弊所及,才成了脱离现实、炫博逞能、饾饤文字、支离破碎的书斋游戏。

清代考据学的出现除了由于政治高压和“文字狱”的顾忌,迫使士人不得不埋头学问外,大致还有如下原因:一是从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看,清初及干嘉考据学是纠宋学之弊而出现的,是对王学乃至程朱理学的反拨。

理学发展到明代可以说到了顶峰,正如黄宗羲所说“牛毛茧丝,无不辨析”(注:黄宗羲:《明儒学案·凡例》,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第八讲 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

第八讲   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

第八讲明清之际到清初的学术思潮第一节、明清之际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所发生的转变。

从明代中晚期开始,再到明清之际,儒学的宋明理学发生了明显的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

概括地说,就是宋明理学对“性与天道”的探讨,让位给三大主题:一、“达情遂欲”;二、“经世致用”;三、“文献考证”。

这三大思想主题或倾向一方面是对宋明理学的某种合理的顺延,但另一方面则是某种反动,并给清代直至近现代中国思想、社会的演变造成深远的影响。

造成与参与这个思潮与倾向的思想家有:王艮、何心隐、李贽(以上泰州学派)、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颜元、戴震、章学诚等等。

萧萐父先生提出了“明清之际早期启蒙说”。

主张“从万历到五四”可以视为一个连续的文化历程,强调应从十七世纪以来曲折发展的启蒙思潮中去发现中国文化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化的内在历史根芽。

而这三百年历史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明代嘉靖至崇祯,也即约16世纪3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

这一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潮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抗议权威,冲破囚缚,立论尖新而不够成熟。

”而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中心内容是“人的重新发现”的近代人文主义,而“以人文觉醒对抗伦理异化,崇真尚奇,蔚为风气,成为这一时期思想启蒙的主要特色。

”这一时期的启蒙学术包括:以李贽为代表的重估一切价值、呼唤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何心隐和东林党人为代表的“以友朋代君臣”、“以众论代国是”的早期民主思想;赵南星、冯应京、王征为代表的“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朱载堉、徐光启等晚明科学家的知性精神。

第二阶段:从南明弘光、永历到清康熙、雍正,也即17世纪40年代至18世纪30年代。

这一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潮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深沉反思,推陈出新,致思周全而衡虑较多。

”而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中心内容是“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初步民主思想”。

由于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与新旧矛盾的纠葛,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民主政治理想表现为“早期自由主义与早期乌托邦主义者”的分歧,例如顾炎武与王夫之强调“大公”,并以此指斥晚明的李贽鼓吹“私欲”之害等等。

明清之际的文化转型与变革

明清之际的文化转型与变革

明清之际的文化转型与变革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转型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这些变革和转型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形态和文化变革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和变革。

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开始呈现现代化的特征,而这种现代化的特征主要是源于明朝末期爆发的农民起义和清朝建立后的康雍乾时期的改革。

农民起义的爆发,使得中国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起义军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土地革命,推翻了官僚统治,这意味着封建社会的瓦解。

而随后的清朝建立却使得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康雍乾时期的改革,使得中国社会开始向着现代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文化也随之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二、儒学的变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儒学自然成为了明清之际文化变革的焦点。

明朝时期,因为皇室的威胁,儒学逐渐走向了僵化。

然而在明朝末年和清朝时期,人们开始反思儒学的价值和局限性,并开始进行重要的变革。

明朝末年,既有的儒学思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如金圣叹的《抱朴子》、徐震的《二程集》等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开始探讨新的思想,反对传统的儒家观念,试图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依据。

这些著作的出现,使得儒学思想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倡导“学文化、养性情”的思想。

康熙推崇各类学问,其中包括保守的儒学,也包括一些新兴的学问,如科学、地理学等。

这种倡导文化多元化的思想,使得儒学开始走向新的高峰。

如范文澜的《岳阳楼记》、章学诚的《西湖梦寻》等,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著作。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想和新方向。

三、文化产业的兴起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文化产业的兴起也为中国的文化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国的文化产业主要是建立在书籍出版和文化产品制作的基础上的。

在明清之际,书籍出版和文化产品制作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这个时期,书籍出版社数量增多,出版业开始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模式。

第3课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第3课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 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 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 这种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工商皆本
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秩序;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评价: 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
4.(2011年北京高考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 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 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5.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 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 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 的价值导向。 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③重视人心风俗的作用;
④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王夫之:
阅读课文概括王夫之的观点: ①总结和发展唯物论和辩证法; ②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 引起的; ③知行关系:行是知的基础; ④提出“求天理于人欲之中”;
黄宗羲
主张
评价
代表作
顾炎武 王夫之
请思考: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有哪些共 同的思想主张?
后的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 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2)顾炎武: 阅读课文概括顾炎武的观点: ①强调“经世致用”的学风;
经世致用: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面对危局 ②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 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他们提倡以史 反对“独治”主张“众治”; 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的思想。

明清时期儒学传统的延续与演变

明清时期儒学传统的延续与演变

明清时期儒学传统的延续与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是儒学传统延续和演变的时期。

自明初期开始,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基础和支柱。

通观明清两个时期,儒学传统的影响仍然非常深远,但是在传统基础上,又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思潮和学派,对于儒学传统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一、明清时期儒学传统的延续明清两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儒学传统的延续和发扬十分明显。

由于明代末期和清代初期的社会动荡,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乱和流离失所的人群。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儒家思想得以迅速传播和普及到全国各个角落。

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除了继承先贤的传统教义以外,还进行了一个巨大的泛化,强调世界宏观的统一性,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明清两朝的学者不断强调儒家道德、人伦的重要性,推崇儒家经 canon,致力于恢复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两代封建地主阶级甚至在文化语境下使用统一的思想体系,并为此进行措辞和语言框架的重组,最终形成了明清时期的儒家文化,成为后代儒家的基础。

二、明清时期儒学传统的演变尽管明清时期儒学传统的延续并且发扬了儒家思想的本质,但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儒家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由于受到不同思想、理念的影响,儒家思想出现了一定的启迪和补充。

例如,第一个清代皇帝康熙,强烈倡导“万民之出、万民之归”的人文关怀,提出了为民效率、求益于民的治国方略,这一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重大补充和发展。

康熙时期的社会节俭、尊重老年人等也延续了儒学传统的文化内涵,把儒学思想与社会生活和道德标准联系在了一起。

此外,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在广大民众中间,有很多神秘教派和神仙信仰,许多学者在接受儒家思想的同时,也受到了民间信仰的影响。

有一些学者非常重视道家思想的影响,例如明代李贽、王阳明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发展和推广儒家思想的同时,还加强了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重视。

明清时期的儒家经典传承与改革

明清时期的儒家经典传承与改革

明清时期的儒家经典传承与改革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是儒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通过对明清时期的儒家经典传承和改革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为当下的社会生活提供启示。

本文将从儒家经典的传承入手,探讨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儒家经典传承的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儒家思想也不例外,经历了一系列的传承和转型。

在这一时期,儒家经典传承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经典的整理和校勘明朝初期,经学家严复创立了“新学”思想,提倡“三经新义”,即《大学》、《中庸》、《论语》的新注释。

嘉靖年间,陈瑛创立了“正统派”,注重经典整理和校勘。

清朝初年,顾炎武主张恢复儒家经典原貌,整理《礼记》、《尚书》、《周易》等经书,对经典进行深入研究,为后来很多学者提供重要的研究素材。

(二)借助注释对经典进行解释在明清时期,注释成为许多经典研究的主要手段。

经学家们在注释经典的同时,也进行解释和论证,阐发儒家思想精髓。

举一个例子,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厚德载物”之说,以注释《中庸》中“诗云:‘后稷之裔孔子而知礼乐,周公而成大义。

’”一句。

(三)重视儒家思想的实践应用明清时期的儒家经学家们,尽管注重对经典的研究和论证,但对儒家思想的实践应用也非常重视。

顾炎武主张“格物致知”,提出“治学以实验为本”,认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

这种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福建学派和江西学派等,以实践为基础,致力于推进社会进步。

二、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与转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学思想的出现新学思想的出现,使儒家思想开始向理性主义方向转型。

新学派的代表人物严复,主张“以心志为核心,以推论为方法”,强调人的自身修养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同时,新学派也注重经典的整理和校勘,强调对经典文字的准确理解,为后来儒家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末清初学术潮流的转换与文献学的发展

明末清初学术潮流的转换与文献学的发展
, 学者摒弃汉唐 经学 的传 统 , 另辟 蹊径 , 注重 义 理 阐发 , 学 因之 产 生 。延 及 明代 , 理
心 学 盛行 , 人士 子 “ 书不 观 , 学 束 游谈 无 根 ”, 成 造
衰颓 , 以经 世 致 用 为 宗 旨, 以挽 救 社 会 危 机 为 目 的, 以朴 实 考 经 证 史 为 方 法 的 实 学 思 潮 勃 然 兴
唐 代 学者 承 接 古 文 经 学 的传 统 , 成 了 以 《 经 形 五 正 义 》 代 表 的注 疏 之 学 。宋 代 以 后 , 为 随着 儒 释
在王 朝更 替 , 崩 地 解 的社 会 大 变 动 中 , 据 思 天 占
想界 统治 地 位 数 百 年 之 久 的宋 明 理 学 迅 速 走 向
人 伦序 , 因经误 以误 经 , 自误 误 经 , 因人 之 勿 勿 勿
张履祥 、 毛奇龄 、 费密、 万斯大 、 万斯 同 、 陇其 、 陆 胡渭 、 颜元 、 李垛 、 阎若璩 、 际恒等人。而有关 姚 辨伪 的各 种 著述也 蔚 为大 观 , 如关 于 《 易 》 诸 周 及 其所 附《 、 书》 图》 《 的考辨 , 有黄宗羲的《 易学象 数论》 黄宗炎的《 , 图学辨惑》 毛奇龄的《 , 太极 图 说遗议》 《 图洛 书原 舛 编》 胡 渭 的《 图 明 、河 , 易 辨 》 。关 于《 等 尚书》 的考辨 , 阎若璩 的《 有 尚书古 文疏证》 姚际恒 的《 , 尚书通论 》 钱煌 的《 书辨 , 壁 伪》 等。关于《 诗经》 的考辨 , 有毛奇龄的《 诗传诗
明末清初学术潮 流的转换 与文献学 的发 展
黄 爱 平
( 国人 民 大 学 清 史 所 , 京 中 北 10 7 ) 0 8 2

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

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

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核心,屏障全失,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在所谓“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强力围攻之下,儒学真可以说是气绝命丧了。

从二十年代始,在渐具规模的新学术形态(以大学为本营)之中,儒学已成为真正的历史名词,至多不过是一些断裂的碎片撒落在了若干个学科的边缘地带或沉积于这些学术领域的隐层而已。

经学更成为绝响,只是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便已恍若隔世,竟是那般的遥远了。

三、儒学形态转换的可能向度衰微已极的传统儒学最后终于消失在了学科化和专业化的现代学术体系冉冉升腾的霞光之中。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稳固和知识学科化的普及,儒学再也不可能回复往日浑沦的景象。

被彻底置换了的西方化学术座标,格限着儒学话语的复记和观念碎片的穿缀。

向西方看齐所必然引发的学术形态的革命性变革,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儒学的命运。

在专业化的现代学术体系之中,儒学必须被打磨成一种合乎某种规格的“知识”,才能进入到言说的话语场。

它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是哲学,还是历史学?已经彻底普遍化了的学科意识,成为任何思想观照的前提,假如心存僭越的非份之想,不甲不乙,那就会被判为“不科学”。

因为“学科的制度化进程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每一个学科都试图对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进行界定,尤其是要说明它与那些在社会现实研究方面内容最相近的学科之间究竟有何分别”。

[35]假如把儒学看成是已经完结了的一段历史,那么在学术化的观照之中,历史学的方法、史学的学术规范、历史学者的职能和责任伦理等等,这一大套作为学科附件的东西便会随之而来。

儒学在历史学家的眼中,只是一种史迹,是知性分析的材料,可以通过叙事勾勒出一些线索和表达为一堆概念,仅此而已。

假如不用历史学来研究它;那么,你总得要找到另外一个什么学科。

没有学科,便难成其为学术,那一定是“知识”的孤魂野鬼。

华勒斯坦等人分析了现代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建构的历史,指出:“十九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即创立了以生产新知识、培养知识创造者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结构。

明清之际学风的转变

明清之际学风的转变

明清之际学风的转变1. 明末学风变化的背景明末学风变化的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考虑。

首先,明末政治上出现动荡,内外交困,政府无力维持社会稳定,学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其次,明末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学术发展受到影响,学风也发生了变化。

再者,明末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受到破坏,学风也发生了变化。

最后,明末各种思想的兴起,如儒家、道家、法家等,也对学风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明末学风变化的背景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2. 明清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学术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明清时期学术发展的重心从儒家学说转移到了其他学说,如道家、法家、墨家等。

其次,明清时期学术发展出现了综合性的发展,不仅包括儒家学说,还包括其他学说,如道家、法家、墨家等。

此外,明清时期学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实用主义的发展,即学者们开始把学术研究的重点放在实用性的研究上,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理论性的研究上。

最后,明清时期学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多元化的发展,学者们不仅仅关注儒家学说,而是开始关注其他学说,如道家、法家、墨家等,以及其他学科,如医学、农学、技术学等。

3. 明清时期学术思潮的变化明清时期,学术思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明朝到清朝,从儒家思想到墨家思想,从传统的经学到现代的科学,从“全国一家”的传统思想到“多元文化”的思想,学术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传统的经学是学术思潮的主流,考试制度也是儒家学说的基础。

明朝的学术思潮以“全国一家”的传统思想为基础,以经学为核心,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强调“以书为本”,强调“以治为本”,强调“以学为本”,强调“以德为本”。

清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墨家思想也开始受到重视,以及一些新的思想,如理学、医学、军事学等也开始受到重视。

清朝时期,学术思潮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墨家思想的影响,以及一些新的思想,如理学、医学、军事学等也开始受到重视。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ppt1 北师大版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ppt1 北师大版

2. 著作:《焚书》《藏书》
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想一想:
李贽很多观点表现出不同世俗的见解,这种见解就是要求以人为 本,个性自由,精神解放。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思潮,与当今时 代精神有一定程度的内在相通。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张建业
应充分认识李贽对传统儒学的重大挑战和内在冲击,但也不宜 “过分夸大”李贽,毕竟以现在看来,李贽的思想“并没有超出传 统知识”的范围。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 葛兆光
主要思想 其他思想
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黄宗羲
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民主
顾炎武
经世致用
王夫之
朴素唯物论和 辩证法
工商皆本
天下兴亡,匹夫有 社会进化论 责。众治… … 开朴实学风先河 划时代的意义
具体影响 抨击封建专制,
促进经济发展
代表作品 《明儒学案》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读通鉴论》 《日知录》 《宋论》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李贽?
第 3 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3.对于李贽思想的评价
A、积极意义: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了传统的伦 理纲常,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
B、局限:
受时代的局限,提及的观点仍是在儒家思想 涉及的伦理纲常里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 突破传统思想的局限。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思想主张——“异端”
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① 反正统:公开打破对孔子的迷信,挑战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 伪。 ② 反传统: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③ 反封建等级和礼教束缚:主张个性自由。
2. 著作:《焚书》《藏书》 3.对李贽思想的评价
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明清之际儒学流变及其原因探析——基于“历史语境论”的解释模式

明清之际儒学流变及其原因探析——基于“历史语境论”的解释模式
材料三:种种迹象表明,在嘉靖以后,民间社 会拥有了较大空间,伦理的同一性约束越来越小, 官方控制力越来越松弛,官方意识形态的边界也越 来越易于超越。[9]
材料四: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发现 了一种新的“公”,一种更现实、更合乎人道理想 的“公”,这就是作为所有人之私利的有效整合的“天 下大公”。[10]
教学研讨
明清之际儒学流变及其原因探析
——基于“历史语境论”的解释模式
◎◎ 冯 怡 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在《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这一课的以往 教学中,教师囿于思想本身的艰涩、教材内容结构 的跳跃以及应试的惯性,通常会笼统灌输明清的时 代特征,简单罗列思想家的主张或特点,然后化约 为固定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的 是机械、模糊的历史记忆以及认识上的误区,与当 下倡导的核心素养背道而驰。历史语境论认为,语 境确定了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现场和在历史中占据的 具体位置……进而可以揭示事件发生的根源、过程 及相互之间的特殊勾连,因此将事件放在所发生的 语境中就可获得相应的解释。[1] 笔者尝试从历史语 境理论出发,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深度加工教学内容, 通过复原相关语境,管窥中国传统思想在明清之际 因缘际会的诸多因素,以期建构师生合理的历史解 释,形成理性分析。
李贽反对以圣贤言论为是非标准的偶像崇拜, “以真理的相对性动摇了绝对化的道学基础”。[4] 他倡导的“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折射出带有欲 望性质之理。三大家认同“工商皆本”,同样体现 了对民众合情合理的需求和欲望的尊重。可见,李 贽对于人的“欲望自然”的现实性认识,打破以往 人的本质被仅仅规范在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本性上的 限定,从而排斥为政者自上而下地将“天理”强加 于民的做法,追求的是保全民众生存的政治。[5] 到 了三大家,猛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君民共治、推 崇公共舆论、保障国计民生,成为思想承前发展体 现在政治上的共同诉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与儒学的转折(一)
关于中国“近世哲学”是否具有“近世性”或“现代性”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其答案不取决于这个问题本身,而是与论者对明清之际学术的性质的认识密切相关。

因为明清之际代表中国“近世”学术从宋学走向清学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上述所谓“近世性”或“现代性”的问题,如果换一种表述,也可以转陈为这一“转型”是否使中国“近世”哲学“转”出了“近世性”或“现代性”的问题。

因此,对于原问题本身,我们可以不必急于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如果我们能够先在地对这一问题的前提性话题,即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做一个有针对性的解析,也许对深化原话题的探讨会更有助益。

对于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及其内涵和性质,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②]本文将不具体展开评判各派观点的优劣,但笔者特别强调,对明清之际学术性质的研究和评价,应该注意解决好宋学与清学之间的复杂关联,既要注意宋学与清学之间的革命性与断裂性,又要兼顾二者的继承性与连续性。

如余英时先生就认为,“六百年的宋、明理学传统在清代并没有忽然失踪,而是逐渐地溶化在经史考证之中了”③]。

这样的看法,可以说是采取了一种将宋学与清学“合而观之”的态度(这是借用的吴根友教授的说法),这可能更为符合思想史发展的实际,这样的思路对于我们展开下文的讨论和分析也极具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笔者认为,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如果用一句话来简单地加以概括,就是从宋明时期的理气心性之学向清代的经史考证之学的转变。

宋明学术的主流话语当然是儒学话语,而宋明儒学的主流话语则是以理气心性之学为核心的理学或宋学话语,但在理学话语之外,宋明时期的儒家思想中还同时存在着两股潜流,一股是经史考证之学,一股是经世致用之学。

这两股潜流在宋明儒家思想中虽只占据次要地位,但是在“天崩地陷”的明清之际,由于一一系列内外机缘的共同作用,这两股次要的潜流逐渐演变,蔚成大潮,并终于在干嘉时期一跃成为整个清代学术的主流,由此使儒学的面貌和方向发生了又一次重要的历史性的转折。

一、明亡的冲击与理学的危机
明清之际学术话语的转型,首先是明朝灭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的政治和文化后果。

江山易代所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社会政治动荡和文化心理震撼,给了当时的知识阶层以巨大冲击。

面对明朝土崩瓦解、满洲入主中原的事实,儒家士大夫们痛心疾首,他们痛定思痛,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只有深刻反省前代学术,才能为汉民族政治统治和文化精神的复兴以及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找到出路。

于是宋明理学的霸权地位及其合理性受到了质疑,宋学的学术理念及其造成的无可挽回的后果遭到严厉批评,从而引发了儒学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危机。

当时的遗民知识分子们普遍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理学的空疏无用和理学家的清谈误国。

明亡后流亡日本的大学者朱之瑜在总结明清更迭的历史教训时,把理学比之于能工巧匠的雕虫之技,认为其弊病就在于“屋下架屋”而“无益于世用”。

他说:“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况又于其屋下架屋哉?”④]他引南宋事功派学者陈亮为同调,主张“为学之道,在于近里着己,有益于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⑤]。

方以智指斥宋儒蹈虚空谈,认为“宋儒惟守宰理,至于考索物理时制,不达其实,半依前人”⑥],“空穷其心,则倏忽如幻”⑦]。

黄宗羲批评宋明儒者空谈性理,不务实际,招致社会黑暗,民族败亡,他说:“儒者之学经天纬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

……徒以‘生民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

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⑧]傅山亦批评宋明理学家崇尚空谈,不务实事,他说:“宋人议论多而成功少,必有病根,学者不得容易抹过。

”⑨]顾亭林认为,理学末流实乃“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⑩],他严厉谴责宋明理学家“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11]。

由理学的教义在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面前,显得苍白贫乏。

理学家们尽可以把理气心性之论
谈得玲珑剔透,然而在他们的“理”、“心”之中,却悟不出挽救社会危机的良方来。

因此,朱、方、黄、傅、顾等在当时代表一时之风气的学界重镇,尽管学术方向和学术观点都极不相同,但却异口同声地对宋明理学的空疏无用和空谈学风进行了严厉谴责,这表明理学话语在当时学界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二、理气心性之学的衰微与学术话语的转型
借用余英时先生的“内在理路”说,我们再从思想史发展的自身逻辑来看,宋明理学发展到明末清初,也呈现出“风靡波颓不可挽”之势。

首先是理学自身的发展,从内部孕育出了走出理学的因素。

理学在北宋初兴时,正值儒学历经魏晋隋唐几百年的衰微,为了重塑儒家伦理的权威,再造儒家思想的辉煌,以重新确立儒学的至尊地位和接续儒家的千年道统,理学的早期奠基者们一方面吸收释老之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充实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大破汉唐传注,从“舍传求经”到“疑经改经”,使思想界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生机勃勃的空气。

至朱熹而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一套以“理”为基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随着朱学的官学化,理学也渐次走向僵化。

在科场,朱子语录成为士子们死记硬背的教条和猎取功名的工具。

在学界,朱学以儒家正统自居,视其他学派为异端,扼杀了学术争鸣的空气,同时也限制了朱学自身的发展。

王阳明为了克服朱学“道器”为二的矛盾,提出“致良知”之说,把外在的“天理”纳入内在的“人心”之中,一方面完成了对“合人道与天道为一道”的论证,另一方面却又把作为“人伦”根据的“天理”用事实上并无确定标准可循的“人心”或“良知”来界定,从而使儒家伦理准则变成了一个任人解释的、游移不定的理念。

这就为王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从理论上的崩解,打开了一个致命的缺口。

阳明之后,王学走向分化。

明万历时,风行于世的泰州学派,沿着王阳明“致良知”之说走下去,到李贽时甚至出现了否定“存天理、灭人欲”,乃至“掀翻天地,非名教之所能羁络”12]的倾向,这就走到了王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的反面。

其次,理学内部的学派争执,导致儒学的理论重心向原典的回归。

宋明学者之间关于理气心性、本体工夫、天理人欲等等一系列问题的争论,构成了宋学的核心理念,同时也形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学派之间的对立。

两派学者围绕宋学的核心话题,各自提出了一整套言之凿凿的理论体系。

理学家们主张“性即理”,强调“道问学而尊德性”;心学家们则主张“心即理”,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

两派学者都宣称自己的理论最符合儒家圣人孔子、孟子的原意。

但是,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持续了五、六百年,也没有得出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

既然理论层次上的争论已无法解决问题,回到儒家的经典文献中去便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另一方面,宋明儒家所讲的理气心性之学,虽说早在孔、孟思想中已露端倪,但事实上,理学与心学之争实则是受了释老之学的刺激并在深入其室之后才操戈相对的。

例如,宋学的核心理论心性本体论和修养工夫论等,从理论方法到理论内容,都曾受到道家体用论、修道论和释家佛性论、修持论的广泛影响。

但是,为了维护儒家道统,宋明儒者们却一致拒斥释老之学,无论理学家还是心学家,都总是以儒家正统自居,相互指责对方陷于释老。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正统之学?这也逼使宋明学者们回到儒家原始经典中去寻求有利于自己的根据。

明中叶以后,程朱、陆王之间的门户之争,已形同冰炭,在这种森严壁垒的对峙中,抽象的理论争辩已愈来愈缺乏说服力。

如理学家罗钦顺服膺于“性即理”之说,但为了给自己的观点张目,他征引了《易经》和《孟子》等经典,并得出结论说:“故学而不取证于经书,一切师心自用,未有不自误者也。

”13]其后东林顾宪成亦明确提出“质诸先觉,考诸古训”的口号。

儒学内部发生的这种转变是极富深意的,它显示出宋学理念确实已经日薄西山了,而向儒家原典的回归则是宋学义理之争走向衰微的必然结果。

在这种背景下,方以智、黄宗羲、顾炎武等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宋明理学以理气
心性之辨为中心的学术话语和以“六经注我”为特点的学术范式进行了全面的清算和解构,尤其是顾亭林提出的“经学即理学”的新的学术范式,把明中叶以来兴起的回归元典运动推向了高潮,促进了宋学向清学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