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设计说明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3. 人体的奥秘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人体健康与生活习惯4. 地球宇宙与空间探索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奥秘及人类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激发对植物学的兴趣。
3.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培养健康生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人体器官的功能。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掌握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基本知识,关注人体健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工具、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播放地球生态系统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章节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各章节关键词、重难点、典型例题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简述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3)介绍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及其功能。
2. 答案:(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制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等。
(2)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
(3)如:心脏,功能为输送血液,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各章节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第1课《变化的特征》,第2课《物质的变化》,第3课《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第4课《混合物的分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变化特征,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混合物分离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特征的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实验药品(盐、糖、醋、小苏打、柠檬酸等)。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实验器材(安全镜、实验服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柠檬酸与小苏打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变化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特征。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第1课《变化的特征》,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可逆性、不可逆性等特征。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第2课《物质的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学会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变化的特征可逆性不可逆性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混合物的分离过滤沉淀蒸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简述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2. 答案:(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新物质。
如:水的沸腾是物理变化,而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2)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有:过滤、沉淀、蒸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教科版【3篇】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教科版【精选3篇】六班级下科学教案教科版【精选3篇】一预期学习结果: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形状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像。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
教学过程:一、发觉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嬉戏。
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沟通。
用多媒体有选择地展现遗传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
由同学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认真观看对比,说说究竟哪里最像。
3、老师讲解什么是遗传。
4、同学把各自的照片与父母的照片进行对比观看,然后思索并沟通:遗传了父母的哪些特征?5、活动:在课文中,用连线的方法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熟悉动物的遗传现象。
1、同学分别观看小狗、小兔、猎豹、企鹅、长颈鹿等家庭的图片,找找它们的相像点。
2、小组争论,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沟通。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三、熟悉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莫非也有遗传吗?2、小组争论。
3、同学看课文中的说明。
4、布置任务:回去找出类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谚语或成语。
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5、同学沟通。
四、综合练习。
谈话:认真观看照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看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想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六班级下科学教案教科版【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查阅有关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能够围绕白炽灯与荧光灯哪个效率高,绽开探究活动。
3、能够对将来住宅如何利用自然能源作出解释。
学问与技能1、知道如何节省能源。
2、知道什么是新能源。
3、知道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第一章:探索物质世界(第14节)1.1 物质的概念与分类1.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3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4 物质的制取与用途2.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学(第58节)2.1 生活中的力学现象2.2 生活中的热现象2.3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2.4 生活中的电现象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912节)3.1 地球的构造与地表形态3.2 天气与气候3.3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3.4 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与利用4. 第四章:技术与工程(第1316节)4.1 技术的起源与发展4.2 常见的工程技术4.3 技术与生活的关系4.4 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现象。
3.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构造、地表形态、天气与气候,以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4. 学生能够了解技术的起源、发展与生活关系,认识常见的工程技术,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规律,地球的构造与地表形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常见的工程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设计与总结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
(板书:微小世界)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3.提问: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人类是怎么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是吗用什么呢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我们就重点研究放大镜,显微镜,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二、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师出示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谁能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各种放大镜根据用途不同,所以结构也有所不同。
顺便介绍修表用放大镜,鉴定珠宝用放大镜,台式放大镜。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4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同步教学(教科版)
答案:蜜蜂通过传粉帮助植物繁殖;狼通过捕食可以控制其他动物的数量,从而维持生态平衡。
3.动物保护
-请列举三种动物保护的方法,并解释它们的重要性。
答案:设立自然保护区、推广可持续生活方式、禁止非法狩猎。重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请描述人类活动对动物和环境的影响,并解释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本板书设计旨在通过清晰的分类、简洁的列表和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动物的分类、特征和保护的重要性。
-结构上,从动物分类到特征,再到保护,条理分明,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符号,突出重点,准确传达信息,同时通过颜色、图标等艺术性元素,增加板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案:形态学分类法,原理: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5.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请举例说明动物对人类有哪些益处。
答案:动物可以提供食物、衣物、药物等资源,同时还可以帮助人类进行农业劳动、陪伴人类等。
-请描述人类如何通过保护动物来保护自己。
答案:通过保护动物,可以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恶化,从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理解动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包括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他们还将了解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动物保护。
2.能力提升:学生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制定探究计划、收集和分析数据等。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锻炼。
3.多元化评价方式:我将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主要涵盖第三章“电和磁”的57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电流和磁场的关系,电磁感应现象以及简单电路的制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掌握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基本的电学元件制作简单电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和磁场的关系,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简单电路的制作,科学实验的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铁、电流表、导线、电池、磁针、铁钉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电磁铁、导线、电池、铁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磁铁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讲解电磁感应现象。
3. 例题讲解(10分钟)演示简单电路的制作,解释电路中电流的流动方向以及磁场的分布。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按照教材步骤制作一个简单电路,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
六、板书设计1. 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2. 电磁感应现象3. 简单电路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电磁铁,并观察其吸引铁钉的能力。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描述电磁铁吸引铁钉的数量和程度。
2. 作业题目:简述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如发电机、变压器等,要求至少列举两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是否掌握了基本步骤,有无出现错误操作。
2. 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相关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学生对电流产生磁场原理的理解。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1)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2.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3. 生命之源: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生命的桥梁:动物与人类5. 地球的保护者:生态平衡与环保详细内容如下:1.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球自转与公转,季节的变化,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能量守恒定律,生活中的能量转换。
3. 生命之源: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植物的繁殖方式。
4. 生命的桥梁:动物与人类: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与人类的互动关系。
5. 地球的保护者:生态平衡与环保: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保意识与实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变化,认识到季节、气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 掌握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原理,了解生活中的能量守恒现象。
3. 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 培养学生的生态平衡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原理,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与变化,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生态平衡与环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生态系统图解,环保宣传册。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季节、气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繁殖方式。
(3)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态平衡与环保的重要性,提出保护地球的建议。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球自转与公转季节的变化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能量守恒定律生活中的能量转换3. 生命之源: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植物的繁殖方式4. 生命的桥梁:动物与人类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与人类的互动关系5. 地球的保护者:生态平衡与环保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保意识与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作业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材分析通过前面三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对身边世界的很多物质及现象有了初步的理解。
在六年级下册,教材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持续发展、视野越来越宽广的思路编写,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光学、生物学、物质结构、科学发展史等。
但教学的重点不是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从而能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所以本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仅仅科学学习的开端,希望学生把观察活动延续到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本单元的名称是“微小世界”,和科学上所指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
微观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物质粒子的领域。
因为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单元不从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子这个角度去展开,仅仅拓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的比较微细的物体。
如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纸和布类的纤维,蚜虫等平常看不清的很小的昆虫,昆虫的口器、触角等器官,一些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单细胞动物,植物的细胞,细菌的菌落,等等。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学习用工具观察,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培养独立研究和发现的水平。
能够说在知识方面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多发现。
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水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持续发展、视野越来越宽广的思路编写,主要从昆虫世界、晶体世界、生命世界三个方面展开。
我们怎样引领孩子们观察周围的微小世界呢?一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二是启发观察的内容和范围;三是指导观察的方法。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科学,放大镜就伴随孩子们的学习,学生对它并不陌生。
学生喜欢用放大镜东看看西瞅瞅,也一定有很多发现。
全册教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全册教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涉及第1章《生物的多样性》和第2章《生物与环境》。
具体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环境保护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稳定性,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分类、环保意识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调查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
(2)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稳定性,通过实例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3. 实践活动:(1)分组调查校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填写调查表。
(2)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例题讲解:(1)生物分类方法的运用。
(2)分析实例,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5. 随堂练习:(1)判断题: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选择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分类2. 生态系统组成稳定性3. 生物与环境适应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意义。
(2)列举三种生物分类方法,并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分类方法有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生态分类等。
《1.3建造塔台》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建造塔台》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塔台的结构特点和设计原则,学会简单的工程图设计技能,提高团队协作与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本次作业,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为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塔台模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理解需求:学生需理解塔台的基本功能,如支撑、稳定等,并确定自己要设计的塔台类型(如观景塔、信号塔等)。
2. 设计构思:学生需根据需求进行设计构思,绘制草图,并使用简单的工程图工具(如尺规)绘制出简单的平面图。
3. 确定结构:学生需分析结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来支撑塔台。
4. 制作模型:学生需根据设计图纸,利用纸板、胶带等简易材料制作出塔台模型。
5. 记录过程:学生需记录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思考与尝试,以及最终的作品描述。
三、作业要求1. 设计要合理:学生需确保设计的塔台结构稳固,能够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
2. 图纸要清晰:学生需使用规范的工程图绘制方法,图纸应清晰、准确。
3. 材料要环保:学生应尽量使用环保材料进行制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团队合作:学生需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作业任务。
5. 记录完整:学生需认真记录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和思考过程。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设计创意性:评价学生的设计是否具有创意和新颖性。
2. 结构稳定性:评价学生的塔台结构是否稳固,能否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
3. 图纸规范性:评价学生的工程图绘制是否规范、清晰。
4. 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态度和协作能力。
5. 记录完整性:评价学生的记录是否完整、详细。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点评和同学的建议,对作品进行改进和完善。
3. 对于优秀作品,教师将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1.2认识工程》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认识工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1. 初步了解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工程的基本特征;2.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工程实例,了解其结构特点;3. 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的兴趣和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前预习:学生需在家中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工程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工程、工程的作用等。
2. 视频学习:观看关于工程的视频资料,如某建筑、桥梁的建造过程等,了解工程的基本流程。
3. 制作“我身边的工程”主题画册:学生需在家中寻找身边的工程实例,如学校的操场、家中的建筑等,了解其结构特点并绘制成主题画册。
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取三个不同的工程实例进行绘制和说明。
4. 设计简单的工程项目: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工程项目方案,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目标、项目所需材料、项目实施步骤等。
三、作业要求1. 视频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观看视频资料,并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不懂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2. 主题画册制作要求:画册需包含清晰的图画和简洁的文字说明,图画应准确反映工程实例的结构特点,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地介绍该工程实例的功能和作用。
3. 设计工程项目要求:项目方案需具有可实施性,目标明确、材料准备充分、实施步骤清晰。
学生需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设计。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视频学习笔记、主题画册的质量和设计工程项目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并展示其作业成果。
3.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改进作业质量。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对于学生的设计工程项目方案,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3. 作业反馈将作为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将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
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认识工程,培养他们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科学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设计说明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一、填空题1、放大镜也叫。
镜片中间,边缘。
2、人类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3、放大镜具有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
4、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看是由组成。
二、选择题1、放大镜是用来()的工具。
A观察B照明C计量2、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A反射B折射C不变3、根据下列放大镜的图形描绘情况,放大倍数最大的一个是()。
A B C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围就()。
A越大B越小C不变5、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 B C三、问答题1、能放大物体的器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把物体放大的原理是什么?2、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四、实验探究请介绍一种自制放大镜的方法。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选择题1、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A眼睛B鼻子C脚2、蟋蟀的耳朵长在()。
A头部B足侧C腹部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足。
A.2B.3C.44、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
A细毛B触角C花纹5、蝇的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叫做()。
A单眼B复眼C双眼二、连线题将下列昆虫与它们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棒状天牛丝状蝴蝶鞭状蚂蚁羽状蝗虫膝状三、简答题1、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昆虫时应该注意些什么?2、昆虫的复眼有什么作用?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一、填空题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
3、晶体的多种多样,但都很有,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有的像。
4、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形的。
二、判断题以下哪些是晶体?是的在括号里打“√”。
1、红糖()2、面条()3、食盐()4、雪花()5、玻璃()6、珍珠()三、思考题四、有人说:“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作业设计
小学科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本单元以“小小工程师”命名,希望学生担当起工程师的角色,像工程师一样根据规定的任务目标,设计并制作相应的产品。
本单元学习核心是以建造塔台为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工程”建造的系统过程:明确任务——设计——建造(模型)——测试——评估——改进。
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起对工程的了解,感受工程的复杂与魅力。
本单元第一部分是第1——2课,是对现有工程的了解,并为学生后面的工程实践做认知储备。
第二部分是第3——7课,学生将亲历工程实践。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知道一项工程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内需要协同工作。
知道工程建设需要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的支撑。
知道工程无论大小都要经历相类似的建设过程。
知道工程的关键是设计,设计需要经历改进的往复过程,直至满足要求。
知道工程建设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能简述出住房及其他工程的建造过程。
能举例说出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能根据建造塔台的任务,制订出建造方案。
能根据限制条件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塔台模型,并能用文字、绘图的方式表达。
能按照评价表给定的指标测试塔台模型。
根据测试结果梳理问题并改进。
能感受到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1.研读课程标准,理清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背景。
2.制订单元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3.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
4.分层设计作业。
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4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5.具体设计体系如下:五、课时作业了解我们的住房基础性作业住房的基本结构有等。
住房所具有的系统:等。
住房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作用。
如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相互关系,供电系统与家庭电路系统相互关系,电路系统与网络系统相互关系。
六年级下册科学作业设计 (1)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1、我在成长一、判断1.体重并非每年匀速增长。
(√)2.我们的成长就是指身高和体重的增加。
(×)二、简答1、我们的身体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答:我们的身体在成长过程中身高和体重有明显的变化,除此之外,大脑、心脏等各个器官也有很大的变化。
2、你在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答:①以前的衣服现在穿不上了。
②与以前照片上的人相比,现在长大了。
③体重与身高都比以前增加了。
④我们的心理变得更加成熟了。
2、悄悄发生的变化填空1、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3、人生之旅一、填空人的一生要经过(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二、连线呀呀学语老年期十月怀胎婴幼儿期颐养天年胎儿期抚育后代青年期勤奋学习成年期生长迅速学龄期努力工作青春期4、踏上健康之路简答题1、我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答:①注意个人卫生。
②讲究营养并注意饮食卫生。
③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
④加强体育锻炼。
⑤保证充足的睡眠。
⑥不迷恋电脑。
⑦科学用脑。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1、生物的遗传现象一、填空动植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着相同的特征,叫做(遗传)现象。
二、判断1、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个,所生子女一定是高个的。
(×)2、生物的每一个特征都是能遗传的。
(×)三、写几句遗传的谚语。
答:1、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有其父必有其子。
4、虎父无犬子。
2、生物的变异现象一、填空1、动物、植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叫做(变异)现象。
2、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
3、(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最基本的两种特征。
4、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一种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二、判断太空椒是因为它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所以才长的果大色艳,子少肉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一、填空题1、放大镜也叫。
镜片中间,边缘。
2、人类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3、放大镜具有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
4、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看是由组成。
二、选择题1、放大镜是用来()的工具。
A观察B照明C计量2、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A反射B折射C不变3、根据下列放大镜的图形描绘情况,放大倍数最大的一个是()。
A B C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围就()。
A越大B越小C不变5、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 B C三、问答题1、能放大物体的器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把物体放大的原理是什么?2、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四、实验探究请介绍一种自制放大镜的方法。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选择题1、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A眼睛B鼻子C脚2、蟋蟀的耳朵长在()。
A头部B足侧C腹部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足。
A.2B.3C.44、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
A细毛B触角C花纹5、蝇的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叫做()。
A单眼B复眼C双眼二、连线题将下列昆虫与它们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棒状天牛丝状蝴蝶鞭状蚂蚁羽状蝗虫膝状三、简答题1、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昆虫时应该注意些什么?2、昆虫的复眼有什么作用?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一、填空题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
3、晶体的多种多样,但都很有,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有的像。
4、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形的。
二、判断题以下哪些是晶体?是的在括号里打“√”。
1、红糖()2、面条()3、食盐()4、雪花()5、玻璃()6、珍珠()三、思考题四、有人说:“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
”你认为对吗?说说理由。
第4课怎样放的更大一、填空题1、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
荷兰科学家制造出了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二、问答题1、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三、实验探究1、给你两个放大镜,你能利用它们做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吗?简要说说制作方法。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一、选择题1、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A放大的正像B放大的倒像C缩小的正像2、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
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牛顿3、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应用镊子撕取“()”字中间的表皮作为标本。
A井B中C口4、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可简单地慨括为()。
A安放→调焦→上片→对光→观察B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C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5、利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A细胞B气泡C液泡6、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A200 B2000 C200万二、实验探究1、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排序。
()从目镜往下看,慢慢调整调节旋钮,是标本出现在视野为止。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圆圈。
()将观察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拖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2、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碰到两个难题,请你帮忙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
(1)从目镜往下看,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
错误:改正:(2)标本片已经放在载物台上,而且标本片对着通光孔的中央,可从目镜里只能看到亮圈,看不到洋葱表皮的细胞。
错误:改正:3、请你用文字描述你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并画出图。
一、填空题1、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命都是由组成。
2、英国物理学家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之一。
3、细胞的形态是的,它们具有不同的。
二、问答题1、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2、简要说说细胞的结构。
3、研究细胞有什么样的意义?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问答题1、什么是微生物?它们由什么组成?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它们?2、有人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这种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3、通过观察,你发现了水里面有哪些微生物呢?4、微生物具有哪些生物特征?草履虫鼓藻变形虫船形硅藻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一、填空题1、在和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2、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要靠,如果没有它们,地球将变成垃圾的世界。
二、判断题()1、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2、微生物也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3、人的最好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3毫米长的微小物体。
()4、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5、微生物都是一样的。
三、问答题1、不少传染病的流行都与微生物有关,请举出几个例子。
2、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既有食品、医学方面的,也有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其他方面的,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成果。
请举例说出人类利用微生物服务生活的例子。
1、将下列人物与他的成就连起来袁隆平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杂交水稻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巴斯德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培根制成最早可以放大三百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放大镜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生物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核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一、填空题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的,整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
2、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只是有的快,有的慢。
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有些变化产生了。
二、选择题1、像易拉罐被压扁、木头碎裂、玻璃碎裂、折纸这样的变化是()。
A形态发生改变B产生新物质C没有什么变化2、蜡烛燃烧中()。
A形态发生改变B产生新物质C既有形态改变又产生了新物质3、把泥做成器的过程中()。
A形态发生改变B产生新物质C既有形态改变又产生了新物质4、声音()物质构成的。
A不是B是C无法确定5、像房屋、石头等这样一些物质是()。
A永远不会变化的B缓慢变化的C快速变化的三、判断题1、下列哪些是物质(是物质的请在括号里打√):A桌子()B空气()C声音()D冰块()E铁丝()F白纸()G温度()H小鸟()L长度()2、下列现象中,属于形态变化的有,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
A生鸡蛋变熟鸡蛋B面粉做成馒头C秋天树叶变黄D钢锭打成菜刀E池塘的水干枯了F盐酸滴在石灰石上G清石灰水吹气后边浑浊H糖加热至黑色I打开冰箱门后冒白气J树木做成家具K岩石烧成水泥L馒头发霉四、思考题有人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你认为对吗?说说理由。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填空题1、物质的变化可分为和,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
2、物质的化学变化往往会伴随改变颜色、、、等现象的产生。
二、选择题1、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
A没有明显变化B变成其他物质C发芽了2、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态的白糖,是()。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燃烧一纸和撕碎一纸相比较,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B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C都是物理变化三、简答题1、什么是物理变化?试举例说明。
2、什么是化学变化?试举例说明。
3、蜡烛燃烧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选择题1、在米饭或淀粉上滴上碘酒会出现()。
A黑色B紫红色C蓝色2、长时间咀嚼米饭的时候会感觉到米饭有甜味,这是()。
A口腔中含有糖B米饭在咀嚼中发生了变化C米饭本来就是甜的3、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能呈现蓝色的是()。
A鸡蛋清B白砂糖C面包4、食物在体转化为营养物质时发生了()。
A简单的物理变化B没发生变化C复杂的化学变化5、下面不含淀粉的食物是()。
A土豆B藕C虾米二、问答题1、米饭在嘴里开始没有甜味,慢慢嚼着才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2、取出一根试管,里面装一些水,放入少量淀粉摇一摇,再滴几滴碘酒会怎么样?这是什么原因?三、实验探究实验目的:探究马铃薯中是否有淀粉。
实验器材:水果刀、滴管、碘酒。
实验方法:首先用水果刀将一新鲜的马铃薯切开,再用滴管将碘酒滴到马铃薯的切面上,然后看切开面上是否有蓝色出现,最好得出结论。
问题:1、缺少什么器材?2、观察到什么现象?3、得出什么结论?第4课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填空题1、小打是一种色的体。
白醋是一种色的带味的体。
2、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变化,产生的气体叫,这种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
二、实验探究探究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情况。
1、小打和白醋混合后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把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用手摸玻璃杯,有什么感觉?3、用燃烧的细木条伸入玻璃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这个信息,我们可以作出怎样的判断?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玻璃杯中的气体是什么吗?为什么?三、思考题四、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第5课铁生锈了一、选择题1、与铁生锈无关的因素是()。
A水分B空气C温度2、下列关于铁锈的说确的是()。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铁锈叫氧化铁B铁锈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铁锈的颜色是红褐色C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3、铁生锈是()。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4、铁钉在有腐蚀的情况下容易生锈,()不能防止和减缓铁生锈。
A刷油漆B抹油C放入盐中5、在下列情况下,埋在地下的铸铁管道被腐蚀的速度最慢的是()。
A在潮湿、疏松、透气的土壤中B在干燥、致密、不透气的土壤中C在呈酸性的潮湿土壤中二、思考题1、厨房里的菜刀、铁锅非常容易生锈,请你分析生锈的原因,并设法解决。
2、小明新买了一辆自行车,他非常喜爱这辆车,老担心车子生锈,请你帮他多想些办法来保护新自行车,防止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