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应力及其分布规律分解

合集下载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地应力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地应力
完整地层塌块小, 井眼长轴在最小水
平地应力方位
地应力纵向分布规律计算
不同深度,不同性质的地层其地应力大小及 非均匀性不同,即地应力不是随井深增加而 线性增大,对不同地层要分层计算地应力。
地应力主要来自于上覆岩层的自重及地质构 造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用公式表示为:
H
H
H
T
地应力纵向分布规律计算
hmin
HMAX >> v > hmin
第二节 地应力的测量方法
垂直主应力的求取:
垂直地应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的(岩石的重量); 在任意深度,垂直地应力等于上覆岩层压力:
v = gz (密度×重力加速度×深度) 通常垂直地应力通过对密度测井数据积分获得; 在海上钻井要包含泥线以上海水产生的压力;
B A
C
largely unfractured shale
static basal sheet
compression
四、进行地应力研究的意义:
是所有地质力学问题中重要的初始条件; 是勘探、钻井及油藏等石油工程的重要参数; 是钻井工程中井壁稳定分析的重要参数; 是采油工程中出砂防砂分析的重要参数; 是油气层增产改造措施制定的重要参数;
直井井眼周围地层应力状态
由水平最大地应力 H所引起的井周应力分布
r
H 2
(1
R2 r2 )
H 2
(1
3R 4 r4
4R2 r 2 ) cos2
H 2
(1
R2 r2
)
H 2
(1
3R 4 r4
) cos2
r
H 2
(1
3R 4 r4
2R2 r2
) sin 2

地应力分析

地应力分析
108°54′
108°56′
278000
280000
282000
284000
286000
108°55′
WZ12-1-6
WZ12-1-5
中块3井区
南 块
中块4井区

ILN2490
XLN1955
F2
F82
F4
F5
F1
F3
N3
N1
N
N2
F9
F81
F10

F11
F2A
FA
WZ12-1-B5
N1a
N1b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方向N100E左右
h
v
H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
WZ12-1-6井壁崩落椭圆长轴方位
WZ12-1北油田地应力方向分析
非均匀地应力作用下井壁坍塌将形成椭圆形井眼,椭圆井眼长轴为最小水平主地应力方向 双井径测井数据: WZ12-1-6井下部8.5"井 眼段(MD:2380~2980m) 井眼椭圆长轴方位 N120°E 是由非均匀地应力造成的井壁坍塌而形成的椭圆井眼吗?
该部分地应力在水平方向相同,为均匀分布的
地应力纵向分布规律计算模式
由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应力,由于构造运动的方向性,使得在水平方向产生的地应力不同。假设构造运动可分解为沿相互垂直的两个主方向(H方向和h方向)的向前平推运动,在两个方向的构造运动变形量分别为εH、εh;并假设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各地层保持连续(不产生相互错动),根据广义虎克定律有:
地应力相对大小: 最大水平地应力大致方位:N600-750E
BZ25-1-2井地应力方位频率图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方位N65-70E
N
E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

地应力计算

地应力计算
19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当然,仅对正在发生断裂或发生过微断裂的地区,滑移方向与主应力 方向才有这种简单的关系。 在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引起平面上地应力方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地层力学性质的非均匀性,其中断层的存在影响最大。
1 、平均来看,断层上的绝对应力值比外围地层低。 岩体断裂本质是一种能量耗散和应力重新分布的过程,水平主应力和 最大水平剪应力随离断层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断层上的绝对应力值比外围 地层低。 2 、断层周围产生应力集中,使断层附加应力分布发生较大改变。 每条断层不仅影响各自周围的应力分布,而且彼此还互相影响。断层
第6章 地应力测量及计算
6.1 概述 6.1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6.2 地应力的测量
6.3 地应力场的模拟计算
6.4 孔隙压力的变化对对地应力的影响
6.5 油田开发动态应力场的模拟方法
1
6.1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原地应力(in site stresses ):指钻井(drilling )、油气开采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地应力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其影响因素较多,分布规 律比较复杂。在我国,依据已积累的资料,对油田地应力的分布规律有 以下认识。
一)地质构造对地应力的影响
1 、局部应力场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关系
中国大陆板块受到外部两个板块的推挤,即印度板块每年以5cm的速
度推挤和太平洋板块每年以数厘米的速度推挤,同时受到西伯利亚和菲 律宾板块的约束。在这样的边界条件下,板块发生变形。据陈宗基的分
汇交的方式对断层周围的应力有较大影响,断层汇而不交的地区和端点附
近尤其是汇而不交的区域应力值较高,同时应力的大小及方向变化较大。

海下矿区三维地应力测量及分布规律研究

海下矿区三维地应力测量及分布规律研究

地应 力 状态 是采 矿工 程稳 定 性设 计 的重要 基 础资 料, 其大 小 与方 向对 采 矿 等 地下 岩 土工 程 的设 计 和 施 工 以及矿 山的安 全生 产极 为 重要 ¨ J特 别是 对 岩 爆 、 ,
岩溶 涌 突水 的预 测 与 防治具 有重 要影 响 一 。 新立 金 矿隶 属 于 山东 黄 金 集 团三 山岛 金 矿 , 金 黄 资 源地质 储 量 大 , 目前 国 内最 大 的 岩 金 矿 山 之 一 。 是





第 3 卷 1
i Il 题 。 j l - 囊
巾的带摄 像 头 的有 轨小 车 传 旧视频 画 面米 人为确 定 应 变计 控头 是否 安装 到 正 确 的 位 置 , 果 安装 不 到位 需 如
要反 复调 整 , 这种 方式 不仅 效率 低 , 而且探 头 的定位 精
行 了优化 设计 , 成 了新 的独特 温度 补偿 电路 , 以有 形 可
I 海 下 矿 区地 应 力 测 量 方 法 的选 定
地 应力 的现 场测 量 方 法 有 很 多 种 , 中套孔 应 力 其 懈 除法 因其 较 高 的Ⅱ靠性 和测 试精 度被 广泛 应用 于 国 丁
『 外有 井巷 施 的地 下矿 山的三维 地应 力 的测量 研究 人 J 巾 卜 。在 国 内 , 采用 空 心包体 应 变计 的套 孑 应 力解 L 除 法进 行地应 力 测量 的实 例更 是 占绝 大部 分 比例 。但 在对 新 立金 矿井 下水 文 地 质 情 况 的实地 调查 中发 现 ,
Re e r h o h n.iu S r s n t s rb i n La i n ho lM i e s a c n t e I st t e s a d I s Dit i ut w n Be t a n o

岩石力学课件第三章 地应力测量.ppt

岩石力学课件第三章 地应力测量.ppt

11
岩石力学
二、地应力认识的历史
哈斯特地应力实测
20世纪50年代,哈斯特最先在斯堪的纳维 亚半岛开展了地应力测量工作。
哈斯特发现存在于地壳上部的最大水平主 应力一般为垂直应力的1~2倍,其至更多; 在某些地表处测得的最大水平应力高达7MPa, 从根本上动摇了地应力是静水压力的理论和 以垂直应力为主的观点。
12
岩石力学
三、地应力的成因
(1)、大陆板块边界受压引起的应力场
13
岩石力学
三、地应力的成因
(2)、地成因
地幔热对流(碰撞、俯冲、海岸)
15
岩石力学
三、地应力的成因
(3)、由地心引力引起的应力场 (4)、地温梯度引起的应力场
16
岩石力学
三、地应力的成因
1926年,苏联学者金尼克修正了海姆的静
水压力假设,认为地壳中各点的垂直应力
等于上覆岩层的重量,而侧向应力(水平应
力)是泊松效应的结果,其值应为γH乘以
一个修正系数λ(侧压力系数)。他根据
弹性力学理论,认为:
1
v
H , h
H
1
H
9
岩石力学
二、地应力认识的历史
朗金假设
朗金认为地壳中各点的垂直应力等于上覆
岩层的重量,而侧向应力(水平应力) 应为
γH乘以一个修正系数λ(侧压力系数)。
他根据松散介质理论,认为:
tg 2 ( )
42
v
H , h
H
tg2 (
4
)
2
H
10
岩石力学
二、地应力认识的历史
地质学家李四光
本世纪2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指出, “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仅影响地壳上层一定厚 度的情况下,水平应力分量的重要性远远超 过垂直应力分量” 。

第五章地应力分析 PPT

第五章地应力分析 PPT
1530-1632m,倾角55 ゜,倾向南偏东5゜ 1632-1642m,倾角54↘4゜,倾向南偏东5 ゜ 1676-1900m,倾角56-58 ゜,倾向南偏东4 ゜
1900-2350m,倾角56 ゜,倾向南 2350-2444m,倾角18-20 ゜,倾向南偏东45 ゜ 2444-2500m,倾角40 ゜,南偏东25 ゜
2500-2849m,倾角6-8 ゜,南偏东25 ゜
断点位置:1632m、2350m、2444m
N2d:506m N1t:1250m N1s:1812m
E2-3a:3067m E1-2z:4128m
K2d:4360m
506-1854m倾角52-55゜,南倾
1854-2170m倾角50-60゜,南倾 2170-2200m倾角40゜,南偏北 2200-2440m倾角40-50゜,南倾 2440-2470m倾角50-60゜,南倾 2470-2636m倾角50-60゜,南倾
NDS-PERFORM钻井 系统
地应力测定方法
❖ 应用构造地质力学方法研究地应力的相对大 小及大致方位
❖ 应用成像测井确定地应力的方位 ❖ 应用水力压裂资料确定地应力大小 ❖ Kaiser 效应试验测定地应力大小
根据断层特点及走向确定地应力的大小及方向
根据断层特点确定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地应力方向: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方向平行断层延伸方向 上覆地层压力v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H> 最小水平主地应力h
W3Ⅲ
W3Ⅲ (TVD:2812.57m)
(TVD:3120.00m)


0
500
1000 m
T
干 层 可能油层
正断层
剖面位置示意图
T′
6

地应力及其分布规律

地应力及其分布规律

地应力及其分布规律————————————————————————————————作者:————————————————————————————————日期:ﻩ地应力及其分布规律1 、地应力的基本概念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层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

广义上也指地球体内的应力。

它包括由地热﹑重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应力。

地应力是各种岩石开挖工程变形和破坏的根本作用力;是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实现开挖设计和决策科学化的必要前提条件。

此外地应力状态对地震预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田油井的稳定性、核废料储存、岩爆、煤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以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2、地应力的成因产生地应力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地应力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各种动力运动过程有关,其中包括:板块边界受压、地幔热对流、地球内应力、地心引力、地球旋转、岩浆浸入和地壳非均匀扩容等。

另外,温度不均、水压梯度、地表剥蚀或其它物理化学变化等也可引起相应的应力场。

其中,构造应力场和自重应力场为现今地应力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地应力状态主要由最近的一次构造运动所控制,但也与历史上的构造运动有关。

由于亿万年来,地球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构造运动,各次构造运动的应力场也经过多次的叠加、牵引和改造,另外,地应力场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地应力状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地应力成因之一:地幔热对流(图1、图2)地应力成因之一:板块边界受压(图3)地应力成因之一:岩浆浸入(图4)3、地应力的影响因素地壳深层岩体地应力分布复杂多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应力的多来源性和多因素影响,但主要还是由岩体自重、地质构造运动和剥蚀决定。

1)岩体自重的影响岩体应力的大小等于其上覆岩体自重,研究表明:在地球深部的岩体的地应力分布基本一致。

但在初始地应力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岩体初始应力场的形成因素众多,剥蚀作用难以合理考虑,在常规的反演分析中,通常只考虑岩体自重和地质构造运动2)地形地貌和剥蚀作用对地应力的影响地形地貌对地应力的影响是复杂的,剥蚀作用对地应力也有显著的影响,剥蚀前,岩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剥蚀后,垂直应力降低较多,但有一部分来不及释放,仍保留一部分应力数量,而水平应力却释放很少,基本上保留为原来的应力数量,这就导致了岩体内部存在着比现有地层厚度所引起的自重应力还要大很多的应力数值。

5-地应力

5-地应力

第五章地应力Chapter 5 Geostress学习提示学习对象→岩石应力场、垂直应力、水平地应力、海姆假说以及岩体应力测量。

学习内容→垂直应力与水平地应力的特征,自重应力与海姆假说,岩体天然应力与地下、地面工程的关系和影响,应力解除法、恢复法、水压致裂法。

学习目的→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特别是掌握应力解除法、恢复法、水压致裂裂法。

掌握垂直应力与水平地应力的特征,自重应力与海姆假说等。

5.1.1 概念☐天然应力把赋存于原岩中的、由各种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体自重、水、温度、地震等引起的应力场称为岩体中的天然应力或原岩应力或初始应力(Initial Stress )或地应力(Geostress )当人类岩体表面或岩体内进行工程活动时,如开挖、填方、上部建筑物的修建等,必然对原岩中一定范围内的天然应力产生扰动,这种因人类活动而改变的应力称为重分布应力或二次应力或次生应力。

☐二次应力☐原岩一般来说,把未经人类活动扰动与影响且仍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岩体成为原岩。

无论地应力或是二次应力,它们在岩体空间中有规律的分布形态称为应力场。

5.1.1 概念自重应力:地壳上部各种岩体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应力。

它是由岩体自重引起的。

自重应力场:自重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自重应力场。

构造应力:由地质构造作用产生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

或地壳中长期存在着一种促使构造运动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力量,这就是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构造应力场。

5.1.1 概念 (天然)应力的表示{}{}3213210ααασσσσ={}{}xz yz xy z y x τττσσσσ=05.1.2 天然应力的形成因素影响岩体天然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岩体自重(自重应力)、地质构造运动(构造应力)等;此外,成岩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地形地貌、地温梯度岩体特性的等均对岩体天然应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2讲岩体地应力问题

第2讲岩体地应力问题

3.2.4 岩浆入侵引起的地应力
岩浆侵入挤压、冷凝收缩和成岩,均在周围 地层中产生相应的应力场,其过程也是相当复 杂的.熔融状态的岩浆处于静水压力状态,对 其周围施加的是各个方向相等的均匀压力.但 是炽热的岩浆侵入后即逐渐冷凝收缩,并从接 触介面处逐渐向内部发展.不同的热膨胀系数 及热力学过程会使侵入岩浆自身及其周围岩体 应力产生复杂的变化过程. 与上述三种应力场不同,由岩浆侵入引起的 应力场是一种局部应力场.
所以它是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应力场。

在某些地震活跃的地区,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随 时间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如 1976 年唐山地震后, 在唐山凤凰山测得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47°西, 与区域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有较大偏差. 78 年,在同一地点测量,其最大主应力方向变为近 东西向(北 89°西)与区域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 向相一致。邢台地震区也有类似情况。前苏联的 喀尔巴歼山、高加索等地,发现主应力方向每隔 6~12年就有一次较大变化.我国甘肃六盘山主应 力方向在三年内有 20 ~ 30°的改变.而瑞典北部 的梅尔格特矿区,发现现今应力场方向与20 亿年 前应力场方向完全相同.
3.3 函数
地应力在绝大部分地区是以水平应力为主的三向不 等压应力场.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着空间 和时间而变化的,因而它是个非稳定的应力场. 地应力在空间上的变化,从小范围来看,其变化是 很明显的,从一个矿山到另一个矿山,从某一点到 相距数十米外的另一点,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也是 不同的.但就某个地区整体而言,地应力的变化是 不大的.

最大水平应力的值一般为垂直应力
的1~2倍,甚至更高。在某些地表 处测得的水平地应力达到7Mpa。
这个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了
地应力是静水压力的理论, 以及地应力以垂直应力为 主的观点。

岩石力学基础教程教学课件侯公羽第6章地应力

岩石力学基础教程教学课件侯公羽第6章地应力

地应力测量的原理
岩石力学性质
地应力的测量依赖于对岩石力学 性质的充分了解,包括岩石的弹 性模量、泊松比、抗剪强度等参 数。
应变平衡方程
根据岩石中的应变平衡方程,通 过测量岩石中的位移和应变,结 合岩石的力学性质,可以推算出 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测量误差分析
地应力的测量存在误差,包括测 量设备的误差、岩石力学性质的 误差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误差 等,需要进行误差分析和修正。
地应力的利用
地应力用于能源开发
地应力可以用于石油、天然气的开采,通过分析地应力分布,可 以提高开采效率。
地应力用于地下工程
在地下工程中,可以利用地应力进行支护和稳定,例如隧道、矿山 的开挖。
地应力用于地质灾害防控
通过分析地应力分布,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滑坡、泥石流 等,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要点一
边坡工程中的地应力分布
边坡工程中的地应力分布受到地形、地质构造、地下水等 因素的影响。
要点二
地应力对边坡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对边坡工程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在边坡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地应力进行测量和 评估,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5 地应力在工程中的利用与 控制
地应力测量的应用
岩土工程设计
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地应力是重 要的设计参数,通过地应力测量 可以了解工程区域的地应力状态,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
地应力测量可以帮助了解地质灾害 发生区域的地应力状态,为地质灾 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矿产资源开发
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地应力测量可 以帮助了解矿体的应力状态,为矿 产资源的开采提供技术支持。
04 地应力对工程的影响

中国大陆浅层地壳实测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中国大陆浅层地壳实测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1、工程扰动现象和基本特点
1、工程扰动现象和基本特点
工程扰动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等因素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干扰和 破坏。其基本特点包括人为性、局部性和可逆性等。人为性是指工程扰动是由人 为因素引起的;局部性是指工程扰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局限于施工区域附近; 可逆性是指工程扰动在一定时间内是可恢复的。
谢谢观看
目前,针对工程扰动特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仍然存在一 些不足之处。首先,工程扰动特征的数值模拟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便 更好地模拟实际施工情况。其次,对于工程扰动对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评估方面 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加准确和实用的方法。
4、探究工程扰动特征的研究方 法和途径
4、探究工程扰动特征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规律总结
3、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实测地应力数据还表明,地震活动区的地应力场表现 出更为复杂的特征,地应力值较高且变化频繁。同时,地震活动与地应力分布之 间存在一定关系,高地应力值区域更易发生地震活动。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地壳地应力场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地质工程、地震工程 和资源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 境和地质构造,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和工程扰动特征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因此, 研究中国大陆浅层地壳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工程扰动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义。
2、地应力场对工程建筑和环境 的影响
2、地应力场对工程建筑和环境的影响
地应力场对工程建筑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工程建筑,地应力场分布规 律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地基稳定性、抗震性能等。不合理的地应力分布可能导致 建筑物出现裂缝、倾斜甚至倒塌等现象。此外,地应力场对环境的影响也十分显 著,如地形地貌的形成、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等。

第六章-地应力

第六章-地应力


洞壁片状剥落等现象。它是岩石被挤压到弹性限度,岩体内积聚的能 量突然释放所造成的一种岩石破坏现象。
岩爆:围岩处于高应力场条件下所产生的岩片(块)飞射抛撒,以及
4.3 高应力区特征

4.3.2 岩爆及其防治措施
岩爆产生的条件:

地下工程开挖,洞室空间的形成是诱发岩爆的几何条件; 围岩应力重分布和集中导致围岩积累大量弹性变形能,这是诱发岩爆 的动力条件; 岩体承受极限应力产生初始破裂后的剩余弹性变形能的集中释放量决 定岩爆的弹射程度; 岩爆通过何种方式出现,这取决于围岩的岩性、岩体结构特征、弹性 变形能的积累和释放时间长短。
4.1 概 述
4.1.2
地应力的成因、组成影响因素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地幔对流
4.1 概 述
4.1.2
地应力的成因、组成影响因素
4.1 概 述
4.1 概 述
4.1.2
地应力的成因、组成影响因素
地应力分布理论
海姆(A.Heim)静水应力假设(1878,瑞士):地壳中任意一点的 应力在各个方向上均相等,且等于单位面积上覆岩层的重量,即
岩爆及其防治措施
岩爆的防治:

围岩加固:对已开挖硐室周边进行加固或在掌子面前方实 行超前加固。

改善应力条件:选择合理路线;设计合理断面;进行合理
施工;应力解除。 改善围岩性质:通过注水改善煤岩动力性质。 施工安全:岩爆发生时间多在爆破施工后1h内比较激烈。

4.3 高应力区特征
4.3.2
岩爆及其防治措施
岩爆发生的判据:
我国工程岩体采取以下的判据:

当 Rc / max 时,无岩爆; 7

我国地应力场的时空分布规律

我国地应力场的时空分布规律

我国地应力场的时空分布规律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我国地应力场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个超级有趣的话题。

你知道吗?我国地域辽阔,这地应力场的分布可复杂着呢!从时间上看啊,它可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候,随着季节的变化,地应力也会有点小波动。

就好像人会随着心情有不同的表情一样。

在空间上,那更是千差万别。

比如说,在山区,地应力可能就比较大,就像大力士一样充满力量。

而在平原地区呢,相对就会温柔一些。

再往细了说,我国的西部地区,地应力常常表现得很活跃,像是个调皮的孩子,总爱蹦蹦跳跳。

而东部地区呢,就相对稳定些,像个安静的乖宝宝。

还有哦,不同的地质构造带,地应力的表现也不一样。

像那些断裂带附近,地应力就特别复杂,仿佛在进行一场神秘的舞蹈。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地应力场的时空分布很神奇?这可真是大自然的奇妙安排呀!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来唠唠我国地应力场的时空分布规律。

先来说说时间这方面。

你能想象到吗?一年当中,地应力也会跟着季节的节奏变来变去。

夏天的时候,可能它会稍微轻松一点;到了冬天,又好像收紧了自己,变得紧张起来。

空间上的差别那才叫大呢!北方和南方就不太一样。

北方的地应力有时候就像个豪爽的大汉,直来直去;南方呢,更像是个温柔的姑娘,细腻而多变。

还有啊,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也不同。

沿海地区受到海洋的影响,地应力的变化会相对平稳一些。

而内陆呢,就像是个独行侠,有着自己独特的脾气。

从高山到盆地,地应力也是一路在变。

高山上的地应力,就像是在努力攀登的勇士,充满了力量和挑战。

而盆地里的,仿佛是在休息的旅人,相对比较平和。

我国地应力场的时空分布规律就像是一幅巨大而又神秘的画卷,等待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发现。

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地应力汇报

地应力汇报

地形较平坦,未经强烈构造作用的岩体,天然主应力 可视为近铅直和水平。

V估算公式V =ρgZ
适用范围: 1.适用于地形较平坦,未经强烈构造作用的岩体。 不适用于沟谷附近的岩体 1沟谷斜坡。 2.不适用于经强烈构造作用的岩体背斜岩体:铅直 应力常小于岩体自重,甚至等于零向斜岩体:铅直 应力常比岩体自重大60%左右。
1.地壳板块运动挤压---构造应力 2.岩体自重---自重应力 3.岩浆侵入---局部应力 4.地表剥蚀---剥蚀应力 5.地温梯度---温差应力 6.地幔热对流

强度上:西强东弱(西高东低) 方向上:西: NNE-SSW为主,东:近E-W

上覆岩体自重
V=2.7gh

V多为压应力 V多为最小主应力, 少数为中间主应力
计算域的确定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几何范围易适当增大,以减少计算域边界条件对 所求区域的影响 (2)边界处几何约束条件须易于确定。通常宜将山脊 与河谷线选作边界,因其两侧地形大致对称,可假定 此类边界条件不会在与边界线垂直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地应力场反演回归分析计算方案: 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自重与地质构造运动是岩体地应力 场的主要构成因素。而地温和地下水的作用影响程度相对 较小,且难以量化,可忽略不计。 (1)自重应力场:采用岩体实测密度,计算在自重的作用下 产生的自重应力场,计算模型侧面及底面加位移约束,均 仅限制其法向方向位移。 (2)构造应力场:在两个侧面分别施加水平方向单位均布位 移来模拟水平方向构造作用力,对非加载侧面边界和底部 边界的约束条件与自重应力场模拟时相同,对水平面内剪 切应力的模拟。
– 水下开挖无水渗出。
地下结构是否承受内水压力 不承受内水压力的洞室结构尽量布置在地应力值 较小的部位 承受内水压力的洞室结构则应布置在最小主应力 大于最大内水压力的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应力及其分布规律1 、地应力的基本概念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层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

广义上也指地球体内的应力。

它包括由地热﹑重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应力。

地应力是各种岩石开挖工程变形和破坏的根本作用力;是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实现开挖设计和决策科学化的必要前提条件。

此外地应力状态对地震预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田油井的稳定性、核废料储存、岩爆、煤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以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2、地应力的成因产生地应力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地应力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各种动力运动过程有关,其中包括:板块边界受压、地幔热对流、地球内应力、地心引力、地球旋转、岩浆浸入和地壳非均匀扩容等。

另外,温度不均、水压梯度、地表剥蚀或其它物理化学变化等也可引起相应的应力场。

其中,构造应力场和自重应力场为现今地应力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地应力状态主要由最近的一次构造运动所控制,但也与历史上的构造运动有关。

由于亿万年来,地球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构造运动,各次构造运动的应力场也经过多次的叠加、牵引和改造,另外,地应力场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地应力状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地应力成因之一:地幔热对流(图1、图2)地应力成因之一:板块边界受压(图3)地应力成因之一:岩浆浸入(图4)3、地应力的影响因素地壳深层岩体地应力分布复杂多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应力的多来源性和多因素影响,但主要还是由岩体自重、地质构造运动和剥蚀决定。

1)岩体自重的影响岩体应力的大小等于其上覆岩体自重,研究表明:在地球深部的岩体的地应力分布基本一致。

但在初始地应力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岩体初始应力场的形成因素众多,剥蚀作用难以合理考虑,在常规的反演分析中,通常只考虑岩体自重和地质构造运动2)地形地貌和剥蚀作用对地应力的影响地形地貌对地应力的影响是复杂的,剥蚀作用对地应力也有显著的影响,剥蚀前,岩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剥蚀后,垂直应力降低较多,但有一部分来不及释放,仍保留一部分应力数量,而水平应力却释放很少,基本上保留为原来的应力数量,这就导致了岩体内部存在着比现有地层厚度所引起的自重应力还要大很多的应力数值。

3)构造运动对地应力的影响在地壳深层岩体,其地应力分布要复杂很多,此时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应力对地应力的大小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研究表明:岩体的应力状态,一般其铅垂应力分量是由其上覆岩体自重产生的,而水平应力分量则主要由构造应力所控制,其大小比铅垂应力要大得多。

4)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从能量的角度看,地应力其实是一个能量的积聚和释放的过程。

因为岩石中地应力的大小必然受到岩石强度的限制,可以说,在相同的地质构造中。

地应力的大小是岩性因素的函数,弹性强度较大的岩体有利于地应力的积累,所以地震和岩爆容易发生在这些部位,而塑性岩体因容易变形而不利于应力的积累。

5)水、温度对地应力的影响地下水对岩体地应力的大小具有显著的影响,岩体中包含有节理、裂隙等不连通层面,这些裂隙面里又往往含有水,地下水的存在使岩石孔隙中产生孔隙水压力,这些孔隙水压力与岩石骨架的应力共同组成岩体的地应力。

温度对地应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温梯度和岩体局部受温度的影响两个方面。

由于地温梯度而产生的地温应力,岩体的温度应力场为静压力场,可以与自重应力场进行代数迭加,如果岩体局部寒热不均,就会产生收缩和膨胀,导致岩体内部产生应力。

4、地应力的分布规律1) 地应力是一个相对稳定性的非稳定应力场,且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因而它是个非均匀的应力场。

地应力在空间上的变化,从小范围来看,其变化是很明显的;但就某个地区整体而言,变化不大。

如我国华北地区,北西到近于东西的主压应力。

在某些地震活跃的地区,地应力大小和方向是随时间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地震前,处于应力积累阶段,应力值不断升高,而地震时,集中的应力得到释放,应力值突然大幅度下降。

主应力方向在地震发生时会发生明显改变,震后一段时间又恢复到震前状态。

2) 实测垂直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的重量E. Hoek 和E.T. Brown 总结出的实测垂直应力随深度H 变化的规律。

在深度为25~2700m 范围内,实测垂直应力呈线性增长。

在埋深小于1000m 时,测量值与预测值可能差别很大,有的甚至相差达到5倍,因此这个方程可以很好地估算出所有应力测量值的均值,但绝对不能用它来得到任一特定位置处的准确值,因此最好是测量而不是估算来确定垂直应力分量。

部分地区垂直应力与埋深的关系(图5)3) 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实测资料表明,几乎所有地区均有两个主应力位于水平或接近水平的平面内,其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不大于30度,最大水平主应力普遍垂直应力,两者之比一般为0.5~5.5,在很大情况下都大于2。

总结目前全世界地应力实测结果,得出σh,max/σv 之值一般为0.5~5.0,大多数为0.8~1.5。

这说明,垂直应力在多数情况下为最小主应力,在少数情况下为中间主应力,极个别情况下为最大主应力。

4) 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E. Hoek 和E.T. Brown 研究了世界各地116个现场地应力测量资料,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K 。

v rHσ=部分地区水平应力系数与埋深的关系(图6)5) 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也随深度呈线性增长关系6) 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7) 地应力的上述分布规律还会受到地形、地表剥蚀、风化、岩体结构特征、岩体力学性质、温度、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地形和断层的扰动影响最大最大主应力在谷底或河床中心近于水平,而在两岸岸坡则向谷底或河床倾斜,并大致与坡面平行(图7)10015000.30.5K H H+≤≤+本预览:第六章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第一节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一、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一)原岩体内掘进巷道引起的围岩应力双向等压原岩应力场内圆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如图6-1所示。

如果围岩应力大于岩体强度,巷道围岩会产生塑性变形,从巷道周边向围岩深处扩展到一定范围,出现塑性变形区,为弹塑性介质。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如图6-2所示。

图6-1 圆形巷道围岩弹性变形应力分布图6-2 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变形区及应力分布p—原始应力;σt—切向应力;σr—径向应力;pI—支护阻力;r—巷道半径;R—塑性区半径;A—破裂区;B—塑性区;C—弹性区;D—原始应力区在各向等压条件下,圆形巷道塑性区半径R和周边位移u的计算式为:P C ctg1sin R r0P C ctg iu1sin1sin2sin(6-1)1sin2sini (6-2)式中P─原岩应力;PI ─支护阻力;r0 ──圆形巷道半径;Φ─围岩的内摩擦角;C─围岩的粘聚力;G─剪切弹性模数。

①巷道的周边位移随巷道所在位置原岩应力的增大,呈指教函数关系迅速增长;指数的大小取决于φ的变化,φ值越小,指数越大,u值增长愈迅速。

②巷道的塑性区半径R和周边位移u随内摩擦角φ和粘聚力C的减小,即围岩强度降低,显著增大。

(二)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采空区四周形成支承压力带(图6-3)。

工作面前方形成超前支承压力,它随着工作面推进而向前移动,称为移动性支承压力或临时支承压力。

工作面沿倾斜和仰斜方向及开切眼一侧煤体上形成的支承压力,在工作面采过一段时间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称为固定性支承压力或残余支承压力。

回采工作面推过一定距离后,采空区上覆岩层活动将趋于稳定,采空区内某些地带冒落矸石被逐渐压实,使上部未冒落岩层在不同程度上重新得到支承。

因此,在距工作面一定距离的采空区内,也可能出现较小的支承压力,称为采空区支承压力。

r0sin P C ctg1sin1sin2G P C ctg2sin本预览:图6-3 采空区应力重新分布概貌1—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承压力;2、3—工作面倾斜、图6-4 煤层凸出角处叠加支承压力仰斜方向残余支承压力;4—工作面后方采空区支承压力支承压力的显现特征通过支承压力分布范围、分布形式和应力峰值表示。

应力增高系数K是支承压力峰值与原岩垂直应力的比值;支承压力分布参数有:煤体边缘的破裂区宽度0,塑性区宽度(支承压力峰值距离)x0,支承压力的影响距离x1。

目前,上述参数主要由现场实测取得。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一般为4~8m,相当2~3.5倍回采高度。

影响范围为40~60m,少数可达60~80m,应力增高系数为2.5~3。

工作面倾斜方向固定性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一般为15~30m,少数可达35~40 m,支承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一般为15~20m,应力增高系数为2~3。

采空区支承压力应力增高系数通常小于1,个别情况下达到1.3。

相邻的采空区所形成的支承压力会在某些地点发生相互叠加,称为叠合支承压力。

上区段采空区形成的残余支承压力与下区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叠加,在煤层向采空区凸出的拐角,形成很高的叠合支承压力,应力增高系数可达5~7,有时甚至更高(图6-4)。

(三)采动引起的底板岩层应力分布图6-5a为一侧采空煤体,作用于煤体上的支承压力近似三角形分布,应力增高系数为3。

图6-5 b、图6-5 c均为两侧采空煤柱,煤柱宽度分别为B和2B,B一般等于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

作用于煤柱上的支承压力分别呈钟形和马鞍形分布,应力增高系数分别为5和3.5。

xa b c图6-5 三种典型的煤柱载荷作用下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a—一侧采空煤体;b—两侧采空煤柱(宽度为B),呈均布载荷;c—两侧采空煤柱(宽度为2B),呈马鞍形载荷。

①一侧采空煤体及两侧采空、宽度较大的煤柱,作用于煤层上的支承压力的影响深度约为1.5~2B;两侧采空、宽度较小的煤柱,作用于煤柱上的支承压力的影响深度约为3~4B。

②两侧采空、宽度较小的煤柱,底板岩层内同一水平面上σZ以煤柱中心线处最大。

一侧采空煤体,底板岩层内同一水平面上σZ最大值在煤体下方,距采空区边缘数米处。

两侧已采、宽度较大的煤柱下,底板岩层内同一水平面上σZ以煤柱中心线处较小,靠近煤柱边缘出现峰值。

③无论在何种形式煤层载荷作用下,底板岩层内应力分布都呈扩展状态,数值等于自重应力值的等值线与煤柱边缘垂线的夹角为影响角ψ,ψ一般为300~400。

二、构造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构造应力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

构造应力包括地质构造发生过程中,在地下岩体内所产生的应力;以及已结束的地质构造运动残留于岩体内部的应力。

程角度看,古构造应力、新构造应力和在岩石生成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内应力都属于构造应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