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及文化内涵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袁春睿(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00 )摘要:马家窑文化属于我国新石器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文化,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的造型特征、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三方面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艺术特点一、马家窑文化概况1924年,考古学家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的古文化遗址。
按照考古学惯例,使用首①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地名作为该文化的名称。
故而,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以这个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特征为内涵,称之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
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为代表。
迄今为止,在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彩陶出土的数量最多,大多是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等。
根据考古学家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全球气候变暖,远古先民选择临近水源的地点建造房屋,开始定居生活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需要器物储藏食物和水,于是先民们尝试将土与水混合制成各种器物形状,干燥后经火焙烧制成陶器。
陶器的发明给先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陶器产生之初,并没有刻意进行装饰,但在加工过程中,手捏、拍打器壁等行为,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随着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变为有意识的纹样,使陶器不仅仅是实用品,还具备了审美价值。
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许多制作陶器和绘制陶器纹样的工具。
如,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转轮等。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判断,马家窑文化包含四种文化类②型。
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马家窑类型;以半山遗址为代表的半山类型;以马厂塬遗址为代表的马厂类型;以石岭下遗址为代表的石岭下类型。
从时间和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的情况看,石岭下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作者:赵芯宋巧红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6期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不仅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还承载着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
彩陶的彩绘装饰是先民以神奇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的艺术珍品,掀开了中国美术史辉煌的篇章。
它是最接近人性的艺术,集中、自然、真实地凝结着原始先民“天真未凿”地自然天性,洋溢着跃动的生命情感,表达了生命在自然中的体验。
马家窑亦是如此,雷电、水、太阳等自然现象,鸟等动物及一些植物,不断地被作为创作母题吸收进彩陶创作中,反映了马家窑人的审美心理以及思维方式,而一些神秘纹饰的出现表现了人类已学会从生活中抽象符号,蕴含着他们追寻向往的原始美,充分体现了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朴素真理。
一、马家窑文化简介在甘肃境内,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彩陶文化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以陇中大地为核心向四周辐射,东起泾渭流域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至宁夏清水河流域,南抵四川岷江流域。
马家窑文化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他将其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以同河南的仰韶文化相区别。
后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甘肃进行田野考古调后,主张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把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随之并得到考古学界的一致响应和认同。
但对于马家窑文化的历史分期,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却有多种观点①。
目前,让学界普遍认同的是马家窑文化经历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延续发展的文化类型。
马家窑文化从距今约5000年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000年之久。
二、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纹饰的发展历程(一)马家窑文化发展的早期——石岭下文化彩陶纹饰武山石岭下遗址是裴文中先生在1947年发现的,1962年甘肃博物馆进行了复查。
石岭下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以及西汉水与洮河流域,但中心区域在甘肃东部的天水至武山一带。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及文化内涵
无论以上观点是不是可以作为该问题的全部答案。
总之,陶器的出现,是古代人类由渔猎和采集为主的游牧生活方式,发展到以农耕粮食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的产物。
它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
不仅大大改善了古代人们的原始生活状况,促进了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变革。
2彩陶的发生及背景彩陶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原始人类为了进一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的器物,它综合体现着先民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美的追求。
我们所谓的彩陶,一般区别于素色的灰陶、黑陶、白陶等,是指那些在红色(或橙黄色)的陶坯上加以彩绘的陶器。
虽然其他陶器的表面也有一些装饰因素(如有的灰陶及白陶表面有拍印的纹馋或弦纹等),但彩陶的装饰内容、样式及类型最为丰富和绚丽。
7从考古学所提供的实证材料来看,中国彩陶最早出现于泾渭流域陕、甘一带的老官台(大地湾)一期文化中。
大地湾一期遗址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8170年至7370年前(经校正),因此,大地湾彩陶是迄今为止所致中国最早固I大地湾文化宽带纹三足彩陶钵的彩陶。
(图1)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彩陶是在华夏本土上,独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文化。
笔者认为彩陶的发生,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定居生活方式,是产生对彩陶需求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彩陶的产生与人类生产技术水平的提7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G年,第22页。
‘张朋川;‘源远流长的甘肃彩陶艺术'‘黄河文明—甘肃远古彩陶特展),高雄,高雄市美术馆,2000年第14页.高相关。
制陶工艺的成熟和烧制技术的把握(陶器从制坯到烧制成形,需要一定的制陶技术及火候的掌握),是彩陶得以制成的必要条件。
陶器产生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加工过程中手捏、片状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随着各种条件的完善,人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的、规则的纹饰。
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中国上古神话
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中国上古神话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中国上古神话引言:马家窑彩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闻名于世。
这些纹饰中不少与中国上古神话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中国上古神话的关系,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马家窑彩陶纹饰的丰富形式马家窑彩陶纹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草图、文字、人物、动物等。
其中,人物和动物纹饰是最常见的。
1. 人物纹饰马家窑彩陶中的人物纹饰塑造精细,衣饰华丽,丰富多样。
这些人物纹饰有的身披兽皮,手持武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上古战争英雄;有的手捧乐器,身着华丽华服,表现了上古乐舞文化的繁荣;还有一些纹饰中人物面容庄重,神态肃穆,意味着崇拜的对象可能是神祗。
2. 动物纹饰动物纹饰在马家窑彩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常见的动物如龙、凤、麒麟、狮子等,这些动物在中国上古神话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龙象征着帝王之气,凤是祥瑞的象征,麒麟代表吉祥如意,狮子则代表威武勇猛。
通过这些动物纹饰,马家窑彩陶传达了对上古神话中神兽的崇敬和祝福的寓意。
二、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中国上古神话的关系纹饰中的人物和动物虽然看似简单的描绘,但背后却蕴含着对中国上古神话的深入理解和延伸。
1. 神话故事的再现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人物形象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仙、英雄等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例如,神话中有关于帝皇和后羿的故事,而马家窑彩陶中的人物纹饰中常常可见到带有皇冠或者腰饰的人物形象,这可以被视为对上古帝王的再现。
2. 神话中的神兽形象中国上古神话中常常出现龙、凤、麒麟等神兽形象。
而马家窑彩陶中的动物纹饰也经常可见到这些神兽的形象。
纹饰中的龙常常呈现出弯曲的身体、爪子和犄角,这与神话中的龙形象非常相似。
凤和麒麟的形象也同样在纹饰中得以再现。
三、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中国上古神话之间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形象上,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1. 尊崇的神化马家窑彩陶纹饰中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庄重肃穆,以及丰富的服饰和装饰品,彰显了上古神话中对神仙、英雄和神兽的尊崇。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自从被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马家窑文化中,陶铸是一种重要的工艺,而彩陶则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其装饰美和造型赢得了众多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
本文将就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展开深入探讨。
我们来谈谈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主要体现在色彩丰富和图案繁复上。
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中,常见的颜色有红、黑、白、黄、蓝、绿等,这些色彩经过精心配合和烧制,使得彩陶呈现出了绚丽多彩的效果。
而在图案上,常见的有人、兽、鱼、鸟、花草等各种形态,这些图案通过精湛的工艺被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艺术美感。
这种色彩和图案的相互融合,使得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极具审美价值,成为了研究该文化的重要参考。
让我们来探讨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造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造型也是其独特之处,其造型主要表现在器皿和雕像上。
首先说说器皿,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皿主要有壶、缸、瓶、罐、盆等多种形状,而这些器皿在造型上,多采用线条流畅、曲线柔美的形态,其外形与内部空间的结构,既符合使用功能,又符合美学要求,不仅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更是一种艺术品。
再说说雕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雕像多以人、兽为题材,其形态生动、神态自然、表情丰富。
这些雕像在造型上,多注重人物或兽类的形态、姿势和神态等,使得雕像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生活情趣。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体现了这一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装饰美方面,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精美繁复的图案,使得彩陶呈现出了艺术的魅力,在造型方面,其线条流畅、曲线柔美的器皿外形与内部空间的结构,以及雕像的生动神态,都展现出了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朵璀璨艺术之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对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我们可以通过对马家窑文化中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彩陶进行比较研究,来探讨这些彩陶的装饰美和造型特点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或者,我们可以通过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材料、工艺、题材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来揭示这些彩陶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等。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前的大约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初期,出现在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西南的马家窑遗址中。
马家窑文化彩陶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陶器,被誉为中华文明陶瓷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历史意义以及鉴赏方法进行探讨。
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1、造型独特: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独特,主要以“鸟兽面盆”、“马蹄型酒器”等器形为主,别具一格。
其中,鸟兽面盆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作之一,其底部中心内凸,呈浅碗形,盆的中央伸出一只鸟或兽的头,盆的两侧有附属花卉、果实、狮子、麒麟等图案,大多数两个花盆通过一个手柄相连。
这种器形形象生动,装饰手法别具一格,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发展路径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造型线条流畅: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线条流畅自然,富有舞蹈性质。
器型完美,器身饱满,布局对称,构图合理,比例协调。
此外,在陶器上进行视线设计,使器布局合理,美感十足。
3、彩色绚丽:马家窑文化彩陶运用了多种颜色进行装饰,包括蓝、绿、黄、白、红等,色彩纯净鲜明,给人一种色彩绚丽的感觉。
其中以蓝色和绿色为主,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颜色。
经过几千年的时间考验,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彩色依然保持着鲜艳,让人惊叹不已。
4、技术熟练: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制作技术很高,工艺熟练。
在制作工艺上,马家窑陶器采用胎是旋胎,用细黄土压制成形后,流利地刻划线条饰画成博大工艺的图案,焙烧后做出了质地特别坚韧、无气孔,色泽特别美丽的彩陶。
二、历史意义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的陶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从技术上来说,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陶艺和彩绘手段的高度统一,集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陶瓷艺术水平。
从审美角度来看,马家窑文化彩陶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其艺术特点为对形象生动、对色彩鲜艳、对装饰繁缛,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试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及文化意蕴
试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及文化意蕴作者:张雯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8期摘要:彩陶是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
彩陶就像历史文献一样记录并反映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中国的彩陶文化史中最精彩的要数马家窑文化彩陶,它不仅造型优美,纹饰绚丽,构图严谨,而且分布广,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彩陶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朴实的器型和绚丽的纹饰,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最能引起人们探索欲望的是在彩陶背后的纹饰意蕴。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16-04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不仅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还承载着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
如今,丰富多彩的彩陶纹饰已经成为人们探究我国史前社会及其文化生活、情趣认知、思想发展、艺术审美等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家窑文化彩陶处于彩陶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彩陶纹饰以几何纹居多,器型多样,造型优美,制作精良,结构奇特,代表了彩陶史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先民的信仰和精神面貌。
马家窑彩陶色彩浑厚、美观、和谐,体现了一种古朴而绚丽的美,除了装饰功能,还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一、彩陶的起源和分布(一)彩陶的起源及背景陶器是彩陶的前身。
在大约一万年前,人类步入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农业,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长期使用火的实践中,发现泥土经火烧之后不仅硬度加强,而且还不漏水,陶器就这样诞生了。
彩陶是在陶器的基础上绘以彩色纹饰,这是人类精神需求的进一步发展。
彩陶纹饰充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精神状态、造物观念以及生活方式。
彩陶集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它的诞生是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的结果。
(二)彩陶分布情况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遗址文化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东南沿海、中国北方沙漠草原地区四个大的地域[1]。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一、色彩1.釉色丰富多样:马家窑彩陶釉色独特,有绿、黄、褐、白、紫、青、黑、蓝等多种颜色,这些色彩鲜艳明快,相互搭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釉面采用色块分割:马家窑彩陶的釉面采用明亮的色块分割,形成对比鲜明的色彩层次,增强陶器的艺术感。
3.渐变色的运用:马家窑彩陶采用了渐变色的手法,在陶器的表面形成色彩的过渡效果,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二、纹饰形式1.线刻纹:马家窑彩陶的纹样主要以线刻纹为主,通过刻线的形式表现出各种动植物、人物等图案。
刻线细腻均匀,线条流畅,线条的长度、宽度以及深浅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刻制。
2.阴线描纹:马家窑彩陶中常见的一种纹样是阴线描纹,即用浅色或釉色相近的色彩在陶器的基本颜色上进行线条描绘,刻画出各种形象。
阴线描纹具有细腻、柔和、含蓄的特点。
3.字纹图案:马家窑彩陶中还出现了一些字纹图案,这些字纹通常是一些祝福语或是对古人的赞美和纪念。
字纹图案表现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4.场景式图案:马家窑彩陶中还出现了一些场景式的纹样,通过几个人物和物件的组合展示出具体的场景,再通过线条、色彩等元素的运用,展现出丰富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动植物纹样1.动物纹:马家窑彩陶中常常出现的动物纹样有马、牛、鹿、羊等,这些动物常常被赋予祥瑞和吉祥的寓意,象征着丰收和幸福。
2.植物纹:马家窑彩陶中出现的植物纹样有各种花卉、树木、叶子等,这些植物纹样通常是用于装饰陶器的表面,给人以生机勃勃和积极向上的感觉。
总的来说,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主要表现为色彩的丰富多样和纹饰形式的独特性。
其中,釉色的运用使马家窑彩陶呈现出鲜艳明快的视觉效果,而纹饰的形式则通过线刻纹、阴线描纹、字纹图案和场景式图案等展示出丰富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动植物纹样则赋予其祥瑞和吉祥的寓意,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纹样特征使马家窑彩陶在中国陶艺史上独具一格,成为中国彩陶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马家窑彩陶纹饰的美学意蕴与创新设计
2023.03(下)黄河黄土黄种人马家窑彩陶纹饰常见类型旋纹马家窑彩陶的旋纹是指在陶器表面呈现出来的绕轴线旋转的图案。
这种图案在马家窑彩陶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形态多样,包括旋涡纹、螺旋纹等。
马家窑彩陶的旋纹所表现出的几何图形充满动感,引人注目,而不同文化类型下这些纹样既有差异也有共同内涵,比如最初的旋涡纹较为单一,主要以盘曲状、水波纹为外在形态,随着进一步发展演进,更多新形态衍生出来。
如鸟纹便是其中典例,它由实心圆点、弧边三角形、旋线等纹样变化为更加丰富灵动的纹样,加入了十字纹、网格纹样等。
在文化内涵上,旋纹体现出此时古人已经对日月往来、寒热交替、周年轮回等规律有了较深认知。
马家窑彩陶旋纹装饰风格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如不同朝代的美学追求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这些文化因素融入马家窑彩陶纹饰中,旋纹图案更为千姿百态,并且还能反映某个时期的文化发展状态。
另外,马家窑彩陶的旋纹还体现出马家窑精湛的陶瓷技艺,其展示出的对称、重复和对比等图样是重要的技艺类型,使旋纹图案在陶器表面的展现更为出色。
人形纹马家窑彩陶人形纹以绘制精美、造型精致著称,是古代人形艺术的代表之一,尤其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马家窑彩陶人形纹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细节精细,作品逼真,富有生命力。
人形纹主要包括三个类型:第一类为具体表现人形的纹样,能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人形特征,比如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马家窑舞蹈纹盆中有三组舞蹈纹图案,每一组包括5个小人,他们手拉手,同侧腿向后踢出,给人以神态逼真之感。
第二类为抽象的人形纹,这类纹样中人的头部会用圆圈纹表现,身体会用宽带纹描绘,四肢会用折纹代替。
人们在观赏时能从大致轮廓中识别人形,随着进一步演化,这种纹样逐步成为几何纹的一部分。
第三类为组合而成的人形纹样,相较于第二类抽象人形纹,该类人形纹中会有人的五官,其他部分有网纹、植物纹等,组合后显得较为怪异,通常用于表现不同于凡人的“神人”。
试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
试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在遥远的古代,马家窑的人们用彩陶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这些彩陶纹饰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人类早期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带大家走进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世界,探索其美丽的背后的意义。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以其独特的色彩、造型和纹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从颜色上来看,马家窑彩陶多以红彩、黑彩为主,也有少量白彩和紫彩,这种色彩的选择和搭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造型方面,彩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圆形、方形等规则的几何形状,也有模拟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等形状,这些造型各异的彩陶让人惊叹不已。
从纹饰上看,马家窑彩陶纹饰分为抽象和具象两种风格,抽象风格以点、线、面等元素为主,通过巧妙的组合和排列,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具象风格则以描绘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人物等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不同的时期和地点,这些纹饰都有所变化和发展。
例如,在马家窑文化的早期,彩陶纹饰多以抽象的几何形状为主,到了晚期,具象的动物、植物等纹饰逐渐流行起来。
不同地区的马家窑彩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甘肃地区的彩陶以红彩为主,青海地区的彩陶则以黑彩为主要色彩。
现代意义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对现代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
在艺术创作方面,马家窑彩陶的色彩、造型和纹饰等特点,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
许多现代艺术家将马家窑彩陶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装饰设计领域,马家窑彩陶纹饰也被广泛应用。
设计师们将这些古老的图案和现代的装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了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装饰效果。
马家窑彩陶纹饰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有关色彩、造型等方面的启示,有助于开拓设计师的思路和创意。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是古代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马家窑彩陶纹饰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自然、生活等方面的认知和感悟,领略古代文明的魅力。
试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及文化意蕴
Vol.35No.8Aug.2014第35卷第8期2014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不仅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还承载着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
如今,丰富多彩的彩陶纹饰已经成为人们探究我国史前社会及其文化生活、情趣认知、思想发展、艺术审美等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家窑文化彩陶处于彩陶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彩陶纹饰以几何纹居多,器型多样,造型优美,制作精良,结构奇特,代表了彩陶史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先民的信仰和精神面貌。
马家窑彩陶色彩浑厚、美观、和谐,体现了一种古朴而绚丽的美,除了装饰功能,还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一、彩陶的起源和分布(一)彩陶的起源及背景陶器是彩陶的前身。
在大约一万年前,人类步入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农业,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长期使用火的实践中,发现泥土经火烧之后不仅硬度加强,而且还不漏水,陶器就这样诞生了。
彩陶是在陶器的基础上绘以彩色纹饰,这是人类精神需求的进一步发展。
彩陶纹饰充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精神状态、造物观念以及生活方式。
彩陶集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它的诞生是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的结果。
(二)彩陶分布情况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遗址文化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东南沿海、中国北方沙漠草原地区四个大的地域[1]。
在不同的区域里有不同的彩陶文化以及彩陶类型。
例如:仰韶文化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分为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在这四大地域中,又形成了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彩陶文化系统。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按文化区域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区[2]。
黄河上游文化区为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黄河中游文化区为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黄河下游文化主要为大汶口和龙山文化。
而长江流域按文化区域分为中、下游文化区[3]。
以马家窑彩陶为例浅析纹饰美
2020-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艺术鉴赏以马家窑彩陶为例浅析纹饰美王照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要:中国陶瓷图像的艺术语言是相当丰富的,对于图像造型和纹饰,文化都有不同的解析。
图像的造型,大多讲求平衡、对称、形体在空间中的体现,以及不同角度产生不同的美感等;图像的纹饰,在于技巧色调与纹饰的整理。
认识马家窑彩陶纹需要首先学会具体分析事物的方法,并且扩充关于图像艺术语言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陶瓷图像的艺术语言所表现出的美,让我更新了对陶瓷以及陶瓷图像的认识,两者所产生的艺术语言相当丰富且发人深省。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纹饰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9-0019-01世界上最早独立发明和制造陶瓷的民族是中国,陶器的发明和制造是一个民族艺术的起点和文明的起跑线。
我对器物的发展是在课堂上有了浅薄的认识。
对陶器的基本概念就是通过黏土制造出来的器物,但其中还需要其它矿物质做基本材料的,接着再通过炼泥、塑型、装饰、烧制成等工艺构成最后的成品。
前应有石器时代,之后则是青铜时代,陶器时代处于中间的位置马家窑彩陶距今有4900—4200年,在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在马家窑彩陶身上绘制着精致美丽的纹饰,纹饰与器物的高度一致,反映了原始先民卓越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马家窑的文明以彩陶为代表,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文物在此时期面世。
仰韶时期彩陶衰败后,马家窑彩陶又绵延进行了几个世纪,以至登上了全球远古彩陶历史的最高点。
开始接触这类陶器文化,其中觉得有意味的应该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纹饰的变化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尤其是仰韶半坡彩陶,它的特点在于动物纹样较为丰富,并且对应的意思各不相同。
其中包括这一时期纹饰大量的应用,有描绘人类日常相处的温顺动物,与良好的生活环境。
陶器纹饰,从陶罐本身观察基本的组成要素是“点”与“线”。
不同类型的马家窑彩陶,虽有近乎迥异的纹饰差异,但却拥有传承下来的演变脉络。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09期摘要: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是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纹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半坡类型以半地穴式为主,多用尖底瓶、壶、罐、盆等器型,装饰题材多以动物为主,多为动物纹和植物纹,图案线条简单而富于变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基本变化是由彩陶纹饰线条粗细变化、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所致。
这一演变过程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
因此,本文对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装饰;纹样(一)彩陶文化的概念彩陶,是指以红色、黑色或白色为基本色调,在陶胎上用彩釉描绘纹饰的陶器。
彩陶最早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文化内涵丰富。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彩陶文化知识,使您对我国的彩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彩陶的起源我国的彩陶文化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开始制作彩陶,但是最早的彩陶,距今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作一些陶器,如夹砂粗陶缸、盆、碗等。
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和部落的壮大,陶器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时的陶器大多是泥质灰陶,还会在灰陶上绘有黑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进入了文明阶段。
彩陶文化就是当时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
(三)彩陶的制作工艺彩陶的制作工艺一般包括泥料制备、坯体制作、彩绘三个步骤。
其中,泥料制备是制作彩陶的关键步骤,这一工序与制陶技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最早是采用天然黏土进行手工制陶,但是后来出现了陶器和陶胎一次成型的技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制陶效率。
在彩陶的发展过程中,彩绘也逐渐成为重要步骤。
彩陶上的彩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黑彩为主要元素,另一种是以红彩为主要元素。
试论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及装饰内涵
试论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及装饰内涵作者:王天右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5期摘要: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其中彩陶艺术在我國的陶瓷艺术当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彩陶脱胎于自然,从造型和纹饰来看,这些彩陶制品古朴典雅,且与当时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以马家窑彩陶为例,研究叙述了我国彩陶艺术的纹样及其装饰内涵。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装饰纹样;装饰内涵在地理分布上,马家窑彩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部地区。
马家窑彩陶的造型别具一格,充满朴实简洁的美感,其纹饰是目前我国所知的最早的纹饰内容。
与半山和马厂的彩陶相比,马家窑彩陶从器物造型,再到器物纹饰,都给人一种平静祥和、欢快愉悦的感受,具有独树一帜的造型和纹饰设计内涵。
无论是从历史意义上还是从审美角度上,马家窑彩陶都极具研究价值。
一、马家窑彩陶装饰产生的时代背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彩陶。
彩陶的出现表现了当时劳动者对于物质生活的进一步需求,以及制作工艺和审美的进步。
通过研究彩陶,能够经由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饰,窥见当时劳动者的审美及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彩陶区别于黑陶、灰陶及白陶,尤其是在色彩搭配上,马家窑彩陶的纹饰设计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在色彩的使用上更加热烈大胆,能够经由彩陶纹饰,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绪,使我国陶瓷艺术历史中的瑰宝。
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尤其甘肃地区,彩陶的发现和出土较为集中。
因为这种类型最早的一批彩陶出土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因此而得名。
除了甘肃马家窑村外,同样类型的彩陶也在甘肃省天水、兰州等地区被陆续出土发现。
马家窑彩陶不同于其他的陶瓷样式,在装饰艺术上,具有鲜明的风格,色彩和纹饰设计更加别具一格,从彩陶艺术的历史来看,它是我们系统了解和研究西北部地区陶瓷艺术的重要实物佐证和研究对象。
二、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一)重复重构在马家窑的纹饰设计中,可见许多重复重构的图案。
这种图案在我国陶瓷和其他民间美术或设计领域都有体现。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其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蒲城县。
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其中以彩陶最为著名。
彩陶作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装饰美和造型艺术成就让人们赞叹不已。
本文将就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进行探讨。
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1.鲜艳的色彩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鲜艳的色彩。
彩陶通常采用红、黄、白、褐等鲜明的颜色,通过绘画、雕刻和点彩等手法进行装饰,使整个陶器看起来色彩斑斓,富有生机和活力。
而这些鲜艳的色彩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丰富的纹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非常丰富多样,常见的纹饰包括几何图案、植物纹、动物纹等。
几何图案多为直线和曲线相结合的图案,呈现出一种简洁而又富有韵律感的美感;植物纹则多以莲花、葡萄等植物为主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而动物纹则以鸟兽为主,展现了古人对动物的认知和表达。
这些纹饰的丰富多样为彩陶增添了生动的情趣和艺术的表现力。
3.精湛的工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精湛工艺也是其装饰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作过程中,陶工们既使用了成型、烧制等基本工艺,又运用了刻画、涂色等细致工艺,使陶器表面的彩绘更加精美。
而这些精湛的工艺,使马家窑文化彩陶不仅在艺术价值上有所彰显,更在制作工艺上展现了古代陶工的智慧和经验。
1.器形多样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器形非常多样化,主要包括鼎、盖罐、盆、碗、壶等。
鼎是马家窑文化的主要陶器类型之一,其形制大多呈方圆,鼎耳的造型多样,有的是象征性的神兽形状,有的是低矮大气的方耳造型。
而其他类型的器物也都各具特色,既有遵循民间传统的,也有创新设计的,展示了古人们丰富的审美情趣和物质生活水平。
2.富有表现力的造型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造型非常注重形态的变化和动感的表现。
器物的雕刻和造型常常表现出生动的姿态和神态,使整个器物看起来更具有生命力。
而在器形设计上,古代陶工们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尝试,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造型风格,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其在彩陶制作上更是达到了
极为高超的水平。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与造型风格都独树一帜,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
陶铸文明。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主要体现在器物表面上。
彩陶器物鲜艳绚丽,用色丰富多彩,色调渐变自然,别具一格,令人为之倾倒。
其中,以红色的运用最为突出,它在马家窑文
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所用的红色料呈现出的色泽是浅红到深红的渐变
效果,以渐变红为主,常常与黑、白、灰、黄等多种颜色融合搭配。
这种新颖的配色使得
彩陶器物表面具有层次感,让人感觉十分自然。
此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纹饰构图上也
有独到之处。
其纹饰主要取材于自然界,如云纹、螺纹、鳞纹、龟纹、蛇纹等,采用的纹
饰呈现出流畅、柔和的曲线,富于生机和动感,让人感到自然、舒适、和谐的美感。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造型也是十分独特的。
彩陶器物的形状各异,既有器物形态,也有
动物形态,而且常常通过折叠、扭曲、拉伸等方式来表现出极为生动的造型效果。
马家窑
文化的彩陶器物的制作工艺颇具魅力,体现出的技艺精湛以及工匠精神更是卓然于当时。
总的来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与造型风格体现了陶铸文明的独特性,展现出了
其制陶技艺的精湛和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力。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品不仅是新石器时代
的文物精品,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论以上观点是不是可以作为该问题的全部答案。
总之,陶器的出现,是古代人类由渔猎和采集为主的游牧生活方式,发展到以农耕粮食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的产物。
它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
不仅大大改善了古代人们的原始生活状况,促进了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变革。
2彩陶的发生及背景彩陶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原始人类为了进一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的器物,它综合体现着先民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美的追求。
我们所谓的彩陶,一般区别于素色的灰陶、黑陶、白陶等,是指那些在红色(或橙黄色)的陶坯上加以彩绘的陶器。
虽然其他陶器的表面也有一些装饰因素(如有的灰陶及白陶表面有拍印的纹馋或弦纹等),但彩陶的装饰内容、样式及类型最为丰富和绚丽。
7从考古学所提供的实证材料来看,中国彩陶最早出现于泾渭流域陕、甘一带的老官台(大地湾)一期文化中。
大地湾一期遗址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8170年至7370年前(经校正),因此,大地湾彩陶是迄今为止所致中国最早固I大地湾文化宽带纹三足彩陶钵的彩陶。
(图1)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彩陶是在华夏本土上,独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文化。
笔者认为彩陶的发生,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定居生活方式,是产生对彩陶需求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彩陶的产生与人类生产技术水平的提7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G年,第22页。
‘张朋川;‘源远流长的甘肃彩陶艺术'‘黄河文明—甘肃远古彩陶特展),高雄,高雄市美术馆,2000年第14页.高相关。
制陶工艺的成熟和烧制技术的把握(陶器从制坯到烧制成形,需要一定的制陶技术及火候的掌握),是彩陶得以制成的必要条件。
陶器产生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加工过程中手捏、片状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随着各种条件的完善,人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的、规则的纹饰。
同时,人类对于彩陶的需求和对美的渴望引起的原始创作冲动应该成为彩陶产生的内在因素。
爱美是一种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必然会在某些物态上显现出来,这就是具有美的意识的美术。
9当原始人有意识地刻划和绘彩于陶器之上时,便把精神因素倾注于物质载体。
原始人的纹饰无论是出于好看,或是出于拙稚的模仿,或许还是简单随意的涂抹,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出自精神方面的满足。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是生产、生活实践积累的结果和精神需求的表现,也是原始先民精神复杂化的一种具体反映。
总之,陶器的起源,主要在于人类物质生活的需求和客观条件对于这种需求的满足;而彩陶的源起,则是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对于精神需求的进一步要求。
3彩陶的分布情况(图2)’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第一章彩陶文化及其分布我国是世界上保存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较多的国家之一。
据初步统计,全国各地已经发现各种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七八千处之多。
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在全国每个省、市、自治区内都曾发现有数量不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其中以黄河流域中下游、长江流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东北等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量较多。
在各地已经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内涵中,陶器(包括陶片的数量)最多,约占出土遗物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说明陶器在新石器时代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已被广泛应用。
”由于彩陶的生产和传播在地域上并不是。
规则”的,在时间上前后不一,呈现从中心地带向周边辐射的态势,所以,对于彩陶类型的划分和文化系统的归属,应考虑到这方面的相互关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文明是伟大的古文明之一。
而黄河文明是在整个黄河流域璀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大体上分为上、中、下游三个互相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图3)。
图3黄河流域彩陶文化分布图黄河上游地区包括青海省东部、甘肃省洮河流域、渭河的上游和河西走”张朋川;‘源远流长的甘肃彩陶艺术’‘黄河文明—甘肃远古彩陶特展',高雄,高雄市美术馆,2000年,第14页.自然纹样带有象形的明显特征,具有装饰的目的和特点。
他们往往是单独纹样,在被抽象化后并没有以二方连续展开成为纯粹的装饰。
自然纹饰以动植物为最多,景物次之,人物最少.自然纹饰中的自然物象和种类相对少于几何纹,但它们作为纹饰母题所衍生出的种类很多。
彩陶中的自然纹饰源于先民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客观认识与表现。
就一定意义上来说,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的存在提供了场所,同时也潜在地影响着人类的各种情感和观念。
这种情感对于史前人类来说,不仅充满了强烈的意识,而且还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这种愿望就具象的表现于彩陶之中。
由于彩陶时期原始人的精神欲求和物质性功能的需求,使原始人的“心理现象”和这种欲求一经碰合,在其它文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就在创造性的制作过程中转化为象形纹饰。
图腾、巫术和物候历法参照物的创造欲求成为彩陶象形纹饰发生的外在动力。
“自然纹饰包括动物纹、植物纹、景物纹和人形纹四类。
动物纹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动物形象运用写实手法使之具象“再现”,另一种是对动物形象的抽象变形,后者较前者多。
动物纹样在原始时代,其含义也许是多样的,它除了有装饰意味之外,还与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特殊的联系。
如巴赞所说,“先在宗教中继而在艺术中给动物以重要的地位,是另一个特性,它将最早的文明与史前时代连接起来。
在原始人看来,兽的力量是神的力量之标志。
”2因此,它可能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如:鱼纹、“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年,第69页。
4巴赞;‘艺术史',刘民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杜,1989年版,第79页。
鸟纹、蛙纹(图4、图5)。
这几种纹饰是彩陶中最多见的动物形象。
圈5动物故植物纹饰一般是取植物中富有特征的局部加以构形而成。
植物纹大多是在基本定型后成为纹样的母题,由母题又不断生发演变出新的图案。
但是植物纹相比较动物纹较少。
常见的植物纹样有:花瓣纹、豆荚纹、叶形纹、勾叶纹等(图6)。
每种又有多种变体和组合方式。
植物纹的现象也体现了原始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
围6檀物纹景物纹饰有与水的波动相关的波浪纹、涡纹,与山的起伏相关的山形联系图案,与太阳光芒相关的太阳纹,还有天文图象相关的日月纹、星座纹等。
自然景物除了构成纹样的基础外,还可能对原始先民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并表现在彩陶纹饰的描绘中。
如水的波纹可能不仅仅是对于波浪的写实,而是与人的心理波动有关。
以人物为对象的纹饰数量虽然很少,但其纹饰的涵义却重大。
如马家窑类型中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中的舞蹈纹,就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原始生殖崇拜的理念的表现,或认为是原始部落群体信仰祭祀仪式活动的场景写照。
但不论这些纹饰细节的确切涵义如何,它们都是中国彩陶图像在直接反映完整的人物形象及部落群体生活题材方面少有的珍贵作品。
(2)几何纹样彩陶纹饰中除了自然纹饰等少量象征性纹饰外,绝大部分是以几何纹饰的形式而存在。
几何纹饰有一定的规律,一是几何纹饰的表现对象带有某种共同性和规律性,千变万化的纹饰都有一定的母题作为演变基础;二是在构图方式、表现手法等形式方面,几何纹饰有一定的艺术规律的支配。
不断的对某一纹饰母题的反复绘制和变体,其过程就包含了纹饰逐渐程式化的某些因素。
几何纹饰主要是由长短、粗细、曲折、横竖、交叉的线和不规则圆点等几何形状相互构成组合排列而成。
如:旋纹、垂弧纹、四大圆圈纹、菱形纹等(图7)。
图7几何纹据研究,彩陶的图案纹样绝大部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预先设计好的,但在彩绘过程中亦有不少随机应变和创新。
每一文化类型的各时期的彩陶花纹都有一些母题,又在不同器形上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方式,在彩陶图案中体现出不同的形式法则。
”3彩陶纹饰的文化内涵现代考古学发展,对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彩陶为代表的文化内涵已有了较。
李砚祖:‘纹样新探》,‘文艺研究》,1992年,第二期。
第三章马家窑文化与马家窑彩陶5马家窑彩陶纹饰的发展(1)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样较前增多,花纹繁缛。
多用粗壮的线条绘画,纹饰精美,均匀对称、浑然一体。
以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为主,纹饰构成上,多以弯曲、平行、交叉、漩涡形和同心圆等形态加以组织,且多数采用二方连续(图8、图9)。
以分期来看,早期彩绘为黑色,漆黑发亮,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粗健古朴;中期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活泼流畅;晚期色彩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白彩。
纹饰简化、潦草。
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为辅助装饰,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晚期的突出特点。
这个类型的彩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内彩特别发达,在许多陶盆的内外皆饰以彩色纹样,许多纹饰几乎布满了器身全部,可谓到了无以复加的状态,给人以十分饱满华丽的感受(图10)。
马家窑类型的纹饰最突出的特点是圆点与漩涡纹的运用产生的旋动感,往来反复,盘旋转回。
且多样综合的装饰方法也十分突出,图形的整体结构和节奏安排上显得变化多样,兼有对比和协调的美妙关系。
马家窑类型彩陶进入了精妙的艺术境界,彩陶器形之典雅、花纹之精美、图案之多变、技法之优异都是前所未有的。
图8马家窑类型旋纹瓶固9马家窑类型旋纹尖雇瓶图10马家窑内彩盆(2)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色彩鲜艳亮丽,富丽堂皇,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且以几何纹饰占多数(很多具象纹饰发展到此时已经演变成抽象的几何纹饰)。
半山类型的彩陶早期还是以黑彩为主,红彩用得较少,只起点缀作用。
到中、晚期,红彩比例增大,使用率与黑彩差不多相等,且色泽发暗,呈紫红色。
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主,其中非常盛行的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最主要特征。
一般彩陶上腹部纹饰为图案的主题,一大多为组合图案,主要组合方式有:旋纹、锯齿纹组合(图Ii);菱格纹、锯齿纹组合(图12);葫芦网纹、锯齿纹组合(图13)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最下一层往往以一圈垂弧纹结束整个图案,陶器下腹部一般不绘制纹饰,多以器物双腹耳的下沿为界。
到半山晚期神人纹逐渐增多,面部开始更加抽象,有四肢(图14)。
旋纹、锯齿纹逐渐消失,最后旋纹演变为四大圆圈纹。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四大圆圈纹是相连的,到马厂类型时逐渐变成独立的四大圆圈纹。
旋纹、锯齿纹的消失,是半山类型结束的标志,也是彩陶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半山类型的纹饰总体富丽精致,绝大多数花纹构图设计立体,无论平视还是俯视均有完美的视觉效果,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并且色彩明艳而热烈。
围”半山类型旋纹锯齿罐图12半山类型董三耋兰茎量兰些量呈童童童塑圄13半山类型葫芦形锯齿纹双耳壶围14半山类型神人纹壶・25-耋三兰三塞童耋丝皇呈量至丝矍(3)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