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分析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https://img.taocdn.com/s3/m/d194ebc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9.png)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第一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1评价目的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确定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1.3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
1.4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依据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现行法律、相关法规、规章,以及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规范;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文件,建设项目设计资料及试运行情况的有关资料,控制效果评价委托书等。
3 评价范围以建设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针对试运行期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及职业病防治情况进行评价。
4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基本卫生要求、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
5 评价方法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控制效果评价一般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检测检验法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5.1 现场调查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了解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
5.2 检查表法依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等,通过对评价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检查部位、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要求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
必要时可赋分进行量化分析。
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分析
![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60b9fc360cba1aa811da3e.png)
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分析第一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一、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部位该项目投产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①粉尘: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煤尘、岩尘、水泥粉尘、其他粉尘,其次为辅助生产过程中的电焊烟尘,砂轮磨尘、木粉尘和其它粉尘;②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手传振动、工频电场、紫外辐射、高温和热辐射;③化学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硫化氢、二氧化硫、甲烷、锰及其化合物、臭氧、二氧化氯、盐酸等。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场所有:①粉尘:煤尘危害是该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存在于矿井的井下掘进、回采、井下运输及辅助生产系统;含10%~50%游离SiO2的岩尘可能存在于矿井的井下岩巷掘进过程、矸石运输过程和锅炉房燃煤及出渣过程;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存在机修车间;木粉尘存在于坑木加工房。
②物理因素:噪声危害主要存在于矿井的井下掘进、回采、井下运输和辅助运输系统,以及地面生产系统、地面辅助生产系统的通风机、机修设备和坑木加工;手传振动主要存在于井下掘进支护作业;工频电场主要存在于变电所(站);紫外辐射存在于机修车间电焊作业;高温、热辐射存在于锅炉房。
③化学物质:井下主要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氮氧化合物;锅炉房主要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水处理站存在硫化氢、盐酸、二氧化氯。
臭氧、锰及其化合物存在于机修车间及电焊作业。
详述如下:1.掘进生产本矿投产时掘进工作面位于1、2号煤层, 1号煤层平均厚度0.84m,2号煤层平均厚度2.11m,掘进工作面掘进机割煤,打锚杆眼、工作面装岩(煤)及运输会产生大量的岩尘、煤尘及噪声;钻眼作业产生局部振动及噪声,局部通风机运转时产生噪声。
掘进作业同时伴有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有害气体溢出。
职业卫生设计专篇编写守则
![职业卫生设计专篇编写守则](https://img.taocdn.com/s3/m/8f7aa2113b3567ec102d8a78.png)
4、新建项目类比资料,改、扩建、技改项目原有资料(监测结果、防护措施的控制性能和效果评价等)。
四、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及控制性能和预期效果
1、选址、总平面布置应符合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
4、明确本专篇设计所涉及的任务及范围。
三、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1、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部位;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名称、存在的形态,预计职业病危害程度;
2、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尘、毒、噪声、振动、高温、低温、非电离辐射、生物因素等)的设备名、数量、理化特性等;
(一)严格执行国家建设项目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规定,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并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二)必须按卫生行政部门已批准的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及其审批意见所确定的各种卫生防护措施认真编制各设计阶段的职业卫生专篇,做好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使其防护性能和效果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5)凡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粉尘、酸雾、恶臭、气溶胶等物质,宜设计成密闭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或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排毒措施,尽可能避免敞开式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有效的密闭通风防尘、除尘、排毒等净化设施。
(6)含有易挥发物质的液体原料、成品、中间产品等贮存设施,应有防止挥发物质逸出的措施。
第六条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图设计,必须按卫生行政部门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及其职业卫生专篇所确定的各种防护措施和要求进行设计。如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建设项目的规模、工艺或者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防护设施等发生变化时,应当重新编制职业卫生专篇并经卫生审核。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https://img.taocdn.com/s3/m/0056a3e2866fb84ae55c8d1d.png)
安全管理文书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日期: _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一、电子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铅:焊锡、装配工序可接触铅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早期可出现乏力、肌肉关节酸痛,严重者可出现腹痛、神经衰弱综合症。
随着病程进展,可累及神经、造血、消化等系统以及肾脏受损。
2、有机溶剂:生产中使用的松香、元件清洁剂、脏水、原料等均含各种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三氯乙烯、正已烷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3、物理因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调频测试等工序产生的高频电磁辐射对接触者的健康可能产生损害。
4、其它有害因素:高温、粉尘、净化车间空气污染、流水线作业的心理紧张、超微行业视觉疲劳以及持续不良操作体位等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防护要点1、加强伯作业场所的通风除毒、减噪隔音、屏蔽。
2、使用防毒面罩、手套、眼镜、耳塞等防护用品。
3、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压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救援和控制措施。
二、印刷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印刷过程中从油墨的调制、印刷、洗板、切纸、钉书等环节均可产生多种职业病有害因素,但最引人关注的是印刷行业中易患“脚软病”。
在印刷过程,中工人常用“白电油”清洗印板,而“白电油”的主要成分是正已烷。
正已烷具有高挥发性和高脂溶性,并有蓄积作用。
急性毒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抵制,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正已烷的工人可发生周围神经病,早期表现为跑动或上楼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肌肉萎缩、下肢瘫痪。
防护要点1、作业场所要安装通风除毒装置,工人配戴防毒口罩作业。
2、“白电油”清洗液储存罐(桶)要加盖,沾有“白电油”的抹布用后存放于密闭的容器中。
3、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应早脱离接触,及时治疗。
三、家具制造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要尘:在锯木、刨木过程中均可产生大最的木尘,吸入粉尘后, 可能引起对气管哮喘、过敏性肺炎;长期吸入可致慢性呼吸道炎症,严重者可出现肺纤维化改变。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465020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8.png)
制定评估方案
实施评估
分析评估结果
对识别出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进行评估,包括其 产生、分布、浓度(强 度)及对接触人群健康 的影响。
收集相关技术资料、现 场调查数据、检测数据 等,为评估提供依据。
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 制定详细的评估方案, 包括评估目的、内容、 方法、时间安排等。
按照评估方案进行现场 调查、检测、采样等工 作,获取相关数据。
意义
职业病危害评价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企 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02
职业病危害识别与评估
危害识别方法
工程分析
对建设项目或用人单位的生产工艺流程、使用的原料、中间品、产品、副产品等的具体组 成、性质、数量等进行分析,识别出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关键环节和部位。
监测方案设计
根据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环境等因素,制定符 合实际的监测方案。
监测频率与周期
确定合理的监测频率和周期,确保及时掌握职业 病危害状况。
监测点设置
根据监测目的和方案,合理设置监测点位和数量 。
监测实施步骤
包括采样、运输、分析、数据处理等环节,确保 数据准确可靠。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数据处理方法
03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监测技术
检测技术与方法
01
化学因素检测
包括有毒物质、粉尘、噪声、振动等检测,涉及采样方法、分析技术
和仪器设备。
02
物理因素检测
量仪器和评价方
法。
03
生物因素检测
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检测,涉及培养基制备、分离培养和鉴定技
术。
监测方案与实施
职业卫生调查
通过现场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情况,接触人群的 职业健康状况,以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880d74376baf1ffc4fad94.png)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3)化学物质类 刺激性气体: 氯气、二氧化硫、氨、氮氧化物、光气、硫酸二甲酯、甲 醛、氢氟酸 窒息性气体: 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及腈类化合物(氰化氢) 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汽油、二硫化碳、四氮化 碳、正已烷、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 氯丁二烯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一、 概 述
职业卫生---是一门研究劳动作业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或危害程度,从而提出如何改善劳动作业环境、防止职业病 危害因素的侵袭,预防发生职业病的学科。
目标:促进和保持从事所有职业活动的劳动者最高水平上 的身体、精神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完美状况;预防由于工作条 件引起劳动者健康的异常;在工作中保护劳动者免受健康有 害因素的伤害;安排并维护劳动者在其生理和精神心理上都 能够适应的环境中工作。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续)
调查检测法: 概念:在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基础上,应用采 样分析仪器对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鉴别分析。 适用范围: 存在混合性、不确定的因素的项目。 优点:真实可靠,可以识别其他方法难以发现的因素; 缺点:受仪器设备限制,耗费人力物力时间长,测定项目 不全或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时易导致识别结论的错误或遗 漏。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4)物理因素: 高温 高气压(打捞及海底救助业:减压病) 低气压(高原病、航空病) 局部振动
(5)生物因素: 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某混凝土搅拌站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某混凝土搅拌站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655d2cb4f242336c1fb95e39.png)
某混凝土搅拌站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摘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工程分析对某混凝土搅拌站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的环节进行识别,分析其对人体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为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前言混凝土是建筑业大量使用的人造建材,由于国家已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因而远离施工现场的混凝土集中搅拌站应运而生。
受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工艺及设备条件的制约,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职业病危害。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1],混凝土制造属于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是职业病危害严重的项目,本文对某混凝土搅拌站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的环节进行识别,分析其对人体的危害,为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监管部门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实施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3]、《职业病分类和目录》[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6]、《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7]等法规、规范、标准及相关法律文件。
1.2 研究范围混凝土搅拌站及其辅助工程。
1.3 研究内容对混凝土搅拌站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的环节进行识别。
1.4 研究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工程分析法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通过分析调查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对正常生产过程中存在和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环节进行识别。
2 结果2.1原辅材料混凝土搅拌站主要原辅材料见表1。
2.3.2工艺介绍⑴原材料进场检验碎石、河沙、粉煤灰、矿渣粉、水泥、萘系高效减水剂在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备用。
其中在萘系高效减水剂检验过程中可能接触萘系高效减水剂挥发的少量萘和甲醛。
⑵原材料入仓将原料运输进入仓库。
骨料(碎石、河沙等)入仓时物料碰撞、一定物料落差撞击以及设备运行产生噪声。
【职业卫生】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职业卫生】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e0eb88c43323968001c92b0.png)
2.振动的识别:主要是识别生产过程中接触振动的作业和振动源。
3.高温作业的识别:高温作业的识别是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关于 高温作业的定义,分析确定作业条件而识别鉴定是否为高温作业。
4.非电离辐射的识别:非电离辐射的识别关键在于详细了解生产设备 运行时的电磁辐射状况,充分考虑作业工人的接触情况,通过对不同 频率、不同波长电磁辐射的辐射强度测定进一步识别非电离辐射。
可疑的职业有害因素符合上述标准越多,确定为职业有害因素的 可能性就越大。
2020/11/20 Friday
11
第二节 职业环境监测
职业环境监测(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 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 的分布及消长规律。
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s):是根据人群证据和实验数据,通过科学方法辨 别和认定职业活动中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 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
职业有害因素识别内容:
发现、确定未知、新的职业有害因素;
辨别找出已知、确认的职业有害因素。
第四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是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最大限度 地降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不良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筛选、识别:需要依据客观科学的 证据及科学的判断过程。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测、评价:科学合理地阐述、预 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实际危害性质、程度及其作用条 件。
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健康危害及职业健康管理
![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健康危害及职业健康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601c1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5.png)
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健康危害及职业健康管理摘要: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驱动创新发展的先导产业。
我国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国,共有化工园区990多个,化工企业9.6万家。
目前,中国化工市场占据世界化工市场的40%,到2030年将有望占据全球化工市场的半壁江山。
化工行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给国民经济带来效益,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14亿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本文将针对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健康危害及职业健康管理措施展开相应分析。
关键词:化工企业;生产;健康危害;职业;管理化工行业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条件苛刻、原辅料及产品种类繁多,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较为复杂,职业病危害严重,对劳动者健康和企业发展都产生很大影响。
为适应我国从“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立足有效防范化解化工领域系统性健康安全环保风险,把健康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化工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寻求化工行业健康安全环保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有效预防控制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尤为重要。
1.化工企业内可能给职工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1.1有毒物质化工企业的产品一般具有腐蚀性、毒性或容易燃爆,这类产品的生产流程和技术都要经过专业人员指导才能进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对职工的健康造成危害的物质,因此化工企业属于特殊生产部门,职工健康管理要较一般企业更加严格。
虽然化工企业的生产环境和防护设备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但是职工仍然无法避免长时间接触有毒害的物质,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很多职工会因为吸人大量有害物质而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1.2噪声噪声污染是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职工健康的因素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这类危害目前仍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有很多人长期在噪声超标的环境当中工作,部分人员已经出现出职业耳聋的状况。
据实验表明,一个人如果在短暂的噪音环境中工作,他的听力就会受到影响,出现短暂的失聪现象,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听力下降,严重情况下将导致听觉能力丧失。
职业病防治法试题及答案
![职业病防治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21783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a.png)
职业病防治法试题及答案2022年职业病防治法试题及答案在各个领域,我们经常跟试题打交道,试题可以帮助参考者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
那么一般好的试题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2022年职业病防治法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选题(40):1、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 C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B、标本兼治防治结合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用人单位的( A )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A、主要负责人B、安监部门C、卫生机构D、工会3、用人单位( A )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A、必须B、可以C、应该D、视情况而定4、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 B )负责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察工作。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B、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C、中华全国总工会5、任何单位和个人( C )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A、经批准B、在确保无危害时可C、不得6、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 A )。
A、国家职业卫生标准B、世界卫生组织标准C、国际劳工组织标准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由( A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A、国务院B、省、自治区、直辖市C、市级D、县级8、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 C )A、同时设计,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B、同时设计,同时施工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9、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以书面形式( A )劳动者。
A、如实告知B、通知C、选择性告知10、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 C )承担。
A、卫生部门B、主要负责人C、用人单位D、检查者11、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织( C )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损害及预防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损害及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c44cf1e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e.png)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伤害及预防一.生产性毒物1.对于生产性毒物有哪些接触时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操作或者生产环节有接触到毒物,例如原材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材料的加工、搬运、贮存;化学反响掌握不当或者加料失误而引起冒锅和冲料,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入反响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者出料口发生阻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此外,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肯定条件下亦有时机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
例如,在有机物积累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地窖、矿井下的废巷、化粪池、腌菜池等) 作业接触硫化氢,含砷矿渣的酸化或者加水处理时接触砷化氢而致急性中毒者常见文献报告。
2.生产性毒物有哪些安康危害?进入机体的毒物或者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彻底排出则会渐渐蓄积于体内,这种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根抵。
当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全都时,则易发生慢性中毒,例如有机汞化合物蓄积于脑组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伤害。
非其毒作用靶器官的蓄积部位则称为该毒物的“储存库”,如铅蓄积于骨骼内。
储存库内的毒物处于相对无活性状态,在肯定程度上属爱护机制,对毒性危害起缓冲作用。
但在某些条件下,如感染、服用酸性药物等,体内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库内的毒物可释放入血液,有可能诱发或者加重毒性反响。
有些毒物因其代谢快速,停顿接触后,体内的含量很快降低,难以检出;但反复接触,因损伤蓄积,仍可引起慢性中毒。
例如反复接触低浓度有机磷农药,由于每次接触所致的胆碱酯酶活力稍微抑制的叠加作用,最终引起酶活性明显抑制,而呈现所谓的功能蓄积。
3.生产性毒物的预防掌握措施有哪些?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需实行综合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消退、掌握或者尽可能削减毒物对职工的危害。
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详细掌握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ba4ede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9.png)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1.总则1。
1 为了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规范。
1。
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
1。
3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应当由依法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评价的方法和要求应当符合职业病防治法及本规范的规定.2。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2.1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建设单位应当向承担评价任务的机构(以下简称评价机构)提供以下资料:a。
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b.可行性研究资料(含职业卫生专篇);c。
其它有关资料。
2。
2 评价机构按照准备、评价、报告编制三个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程序见附件1.2。
3 准备阶段完成以下工作:a.对建设单位的总平面布置、工艺流程、设备布局、卫生防护措施、组织管理等,进行初步工程分析;b.筛选重点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c.编制预评价方案。
预评价方案包括以下内容:a).建设项目概况;b).预评价目的、依据、类别、标准等;c).建设项目工程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内容和方法;d)。
预评价工作的组织、经费、计划安排。
2.4评价评价阶段完成以下工作:a。
工程分析;b。
职业卫生调查;c。
职业危害因素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2.4.1工程分析工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建设项目基本,包括建设地点、性质、规模、总投资、设计能力、劳动定员等;b。
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技术路线等;c。
生产过程拟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品、产品名称、用量或产量,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部位、存在形态,生产设备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密闭化程度;d.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备及应急救援设施;e.拟配置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f。
拟设置的卫生设施;g.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2。
4.2职业卫生调查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技术资料不能满足评价需求时,应当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类比调查.2。
职业卫生管理知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专篇编制规范
![职业卫生管理知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专篇编制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8b8fd14482fb4daa48d4b1c.png)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专篇编制规范第一条为了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专篇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的职业卫生专篇,是指建设单位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在建设项目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的防护设施及其预期效果,编制的专项报告。
第三条本规范适用于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专篇编制。
第四条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设计任务书)阶段或按国家有关规定不需要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建设项目设计中,均必须有职业卫生专篇和具体落实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及其审批意见所确定的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和说明。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专篇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编制依据;(二)项目概况;(三)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分析与评价;(四)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及控制性能和预期效果;主要包括建设项目选址和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设施、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等措施;(五)根据生产车间卫生特征分级,确定辅助用室及卫生设施数量;(六)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七)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投资概算;(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九)结论。
第五条产生或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或存在高毒作业的建设项目,还应当在初步设计中按照批准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本规范编写职业卫生专篇和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设计,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方可施工。
第六条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图设计,必须按卫生行政部门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及其职业卫生专篇所确定的各种防护措施和要求进行设计。
如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建设项目的规模、工艺或者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防护设施等发生变化时,应当重新编制职业卫生专篇并经卫生审核。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636f0c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8.png)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 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 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机械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 4机加工 ➢ 原料:工件,乳化液、切削液(润滑) ➢ 生产工艺:车、铣、刨、磨、钻 ➢ 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振动 ➢ 产品:略
机械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 5 焊装 ➢ 手工电弧焊:
➢ 原料:焊件、焊条(焊芯:钢、碳、锰、 硅、铬、镍、硫、磷等;药皮:氧化铁、 锰、钛或大理石、荧石)
磷、硫、氨); ➢ 产地(煤炭、原油); ➢ 毒性资料与质检报告资料。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
2 生产过程 生产原理:条件
➢ 化学过程:化学反应、物料转化; ➢ 物理过程:压力、温度、机械挤压切割; ➢ 物理化学过程: 生产方式: 设备选型: 工艺水平:密闭性、自动化程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
生产性粉尘
➢ 矽尘;煤尘;石墨粉尘;炭黑粉尘;石棉粉尘; 陶瓷粉尘; 滑石粉尘;水泥粉尘;云母粉尘; 铝尘;电焊烟尘;铸工粉尘;其他粉尘。
➢ 职业接触限值:47种/类 ➢ (注意“其他粉尘”的概念)
有毒化学物质
➢ 金属与类金属:铅、汞、砷、锰、镉、镍、 铍、铊、钡、钒、铬、铀;
➢ 刺激性气体:氯气、氨气、光气、氮氧化 物、二氧化硫;
劳动合同职业危害
![劳动合同职业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f6029d7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b.png)
劳动合同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开始关注职业健康问题。
职业危害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如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等而对生命健康所引起的危害。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必须如实告知有关职业危害的情况,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
本文将围绕劳动合同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措施展开论述。
一、劳动合同职业危害的类型及危害1. 生产性危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如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等,可能导致劳动者患上职业病。
例如,长期接触石棉粉尘可能导致石棉肺;接触苯可能导致白血病。
2. 生物性危害: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霉菌等,可能导致劳动者感染疾病。
例如,从事畜牧业、养殖业的劳动者可能感染布氏杆菌病;医护人员可能感染艾滋病。
3. 心理性危害: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导致劳动者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中的劳动者可能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
4. 物理性危害:物理因素如高温、低温、高海拔、低氧等,可能导致劳动者身体不适或疾病。
例如,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中暑;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可能导致高原病。
5. 化学性危害:化学物质如酸、碱、溶剂等,可能对劳动者的身体造成损害。
例如,长期接触酸碱溶液可能导致皮肤病;接触有机溶剂可能导致肝脏损伤。
二、劳动合同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1. 工程技术措施: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设备设施,降低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的机会。
例如,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减少劳动者与有害因素的直接接触;加强通风排毒、净化装置,降低工作场所的有害气体浓度。
2. 组织管理措施: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职业健康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劳动者职业健康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3. 个体防护措施:为劳动者提供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防护眼镜、防护服等,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确保其在作业过程中的个人防护。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801a4c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8.png)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概念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包括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是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健康影响、防护措施等进行预测性卫生学评价,以了解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是否可行,也为职业病防治管理的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是指在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对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进行测定,对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健康影响等做出综合评价。
评价的结论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的主要依据。
2002年5月1口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意义和作用职业病危害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建设单位缺乏职业病防治意识,在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忽视职业卫生防护要求,没有配备应有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如通风、除尘、排毒等设施,从而导致项目建成后,存在严重的先天设计性职业病危害隐患,消除这些职业病危害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些甚至导致严重的资金浪费和职业病危害后果。
因此,在建设项目的建设阶段做好职业病危害预防工作,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大事,是职业病防治工作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首要环节。
在项目建设阶段,预防、控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不仅能够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而且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a6708e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70.png)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
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等。
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指不良气象条件,厂房矮小、狭窄,车间布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
二、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状态一般情况下,职业危害因素常以五种状态存在:①粉尘: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于0.1mm,主要是机械粉碎、碾磨、开挖等作业时产生的固体物形成。
②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微粒,直径小于0.1mm,多为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氧化凝聚形成。
③雾: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为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而形成。
烟尘和雾又称为气溶胶。
④蒸汽:液体蒸发或固体物质升华而形成。
如苯蒸气、磷蒸气等。
⑤气体: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在空气中的气态物质。
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
三、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噪声即噪音。
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1 噪声对人的危害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
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8f2d32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79.png)
XXXX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规定,受XXXX公司受托,X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XX年XX月XX日对XXXX 公司噪声、粉尘等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职业卫生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检测评价目的1、了解生产工艺流程,识别生产环境中职业因素的种类及其危害程度,评定其作业环境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2、评价分析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企业制定职业卫生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3、为评价作业人员接触噪声、粉尘的程度及对健康的影响提供依据。
二、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60号,2001)2、《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23号令)3、《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352号,2002)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采样规范》(GBZ159-2004)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Ⅰ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
1-2007)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Ⅱ部分:物理有害因素》(GBZ2。
2-2007)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HZ/T 192.1—2007)8、《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HZ/T 192。
3—2007)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HZ/T 189。
8-2007)10、《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934-2008)三、生产工艺流程图△△△△★△注:△表示关键工序。
★表示需确认过程四、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XXXX公司公司主要生产铁水、钢坯、钢板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CO、SO2、高温等1、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噪声:该生产环境为强噪声作业,噪声主要产生于机器运转及生产环节。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04a8a8c97f1922791688e8c1.png)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1 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域内已经投产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煤矿用人单位除外)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本导则规定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依据、内容、方法、程序和报告编写格式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导则,然而,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3.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用人单位根据职业病防治相关管理规定,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对本单位在正常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和(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职业健康管理等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为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和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提供依据,并为监管部门做好工作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 评价目的和基本原则4.1 目的4.1.1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4.1.2 明确用人单位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4.1.3 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1.4 为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和职业病危害申报提供依据。
4.2 基本原则4.2.1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用人单位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4.2.2 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
4.2.3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应在用人单位处于正常生产状态,并能达到最初设计的生产负荷条件下进行。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422457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f.png)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依照国家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在正常生产运行阶段,存在和(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等进行综合的阶段性分析和评价,指出存在的主要职业卫生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和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提供依据,并为监管部门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程序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程序一般包括:前期准备、评价实施、报告书编制、报告书评审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接受用人单位委托、签订评价工作合同、收集有关技术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评价工作计划,并对计划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要点等。
2.评价实施阶段:依据评价计划,开展职业卫生调查,识别作业场所存在和(或)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现场检测。
职业卫生调查的内容应包孕职业健康管理、职业健康检查、应急救援及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等情况。
3.报告书编制阶段:对调查所得的资料和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给出评价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可行性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4.报告书审评阶段:由安全出产监督管理部门构造有关专家对报告书进行评审,并进行现场复核,提出修改意见。
评价机构根据专家意见对报告书进行修改后提交正式报告书。
由用人单元负责向安全出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除仅产生物理因素(不包孕放射性因素)或仅招致轻微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不需构造专家对其报告书进行评审外,其余作业场所均需进行评审。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内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元,普通每3年至少进行1次职业病危害近况评价;使用或产生高毒物质的作业场所应按照《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近况评价。
评价范围应包孕用人单元参与出产的所有工程内容,主要针对一般出产期间劳动者的职业病危害暴露情况和打仗程度,用人单元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职业健康监护及管理等情况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分析第一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一、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部位该项目投产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①粉尘: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煤尘、岩尘、水泥粉尘、其他粉尘,其次为辅助生产过程中的电焊烟尘,砂轮磨尘、木粉尘和其它粉尘;②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手传振动、工频电场、紫外辐射、高温和热辐射;③化学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硫化氢、二氧化硫、甲烷、锰及其化合物、臭氧、二氧化氯、盐酸等。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场所有:①粉尘:煤尘危害是该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存在于矿井的井下掘进、回采、井下运输及辅助生产系统;含10%~50%游离SiO2的岩尘可能存在于矿井的井下岩巷掘进过程、矸石运输过程和锅炉房燃煤及出渣过程;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存在机修车间;木粉尘存在于坑木加工房。
②物理因素:噪声危害主要存在于矿井的井下掘进、回采、井下运输和辅助运输系统,以及地面生产系统、地面辅助生产系统的通风机、机修设备和坑木加工;手传振动主要存在于井下掘进支护作业;工频电场主要存在于变电所(站);紫外辐射存在于机修车间电焊作业;高温、热辐射存在于锅炉房。
③化学物质:井下主要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氮氧化合物;锅炉房主要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水处理站存在硫化氢、盐酸、二氧化氯。
臭氧、锰及其化合物存在于机修车间及电焊作业。
详述如下:1.掘进生产本矿投产时掘进工作面位于1、2号煤层, 1号煤层平均厚度0.84m,2号煤层平均厚度2.11m,掘进工作面掘进机割煤,打锚杆眼、工作面装岩(煤)及运输会产生大量的岩尘、煤尘及噪声;钻眼作业产生局部振动及噪声,局部通风机运转时产生噪声。
掘进作业同时伴有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有害气体溢出。
另外煤矿井下工人在特殊的劳动条件下,致使滑囊急性外伤或长期摩擦、受压等机械因素所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改变。
2.综采生产矿井投产后开采1、2号煤层期间,采煤工作面割煤、工作面运输会产生大量的岩尘、煤尘及噪声;采煤作业同时伴有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有害气体溢出。
顶板冒落时可产生岩尘、煤尘,物体撞击的噪声,同时伴有有毒有害气体的益出。
3.井下原煤运输系统井下原煤运输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作业可产生岩尘、煤尘,同时伴有有毒有害气体的益出;运输机械会产生噪声,并伴随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
4.井下辅助运输系统矿井投产时开采1、2号煤层,井下掘进过程中伴随有一定的矸石产生,辅助运输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煤尘及岩尘,同时伴随有设备的噪声。
5.地面生产系统矿井生产过程中,提升、运输机械会产生噪声,同时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等危害因素。
6.地面辅助生产系统矿井地面辅助生产系统包括采暖供热系统、井下水及生活水处理系统、地面检(维)修系统、供电系统等辅助生产系统。
地面辅助生产系统均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另外在检维修过程中存在噪声及砂轮磨尘、手传振动、电焊烟尘、木粉尘、紫外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在水处理车间内存在硫化氢及二氧化氯等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
综上所述,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具体见表。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生产系统工种生产过程及设备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掘进生产系统综掘生产系统掘进机司机掘进机割煤煤尘、岩尘、噪声、全身振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掘进支护工打眼、锚杆(锚索)安装、风镐清理巷道煤尘、岩尘、噪声、手传振动清煤工人工清煤浮煤煤尘、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胶带输送机司机胶带输送机运行维护工机械设备、局扇风机巡检维护材料运输工掘进材料运输煤尘、噪声喷浆工混凝土搅拌机上料、混凝土喷射机喷浆水泥粉尘、手传振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炮掘生产系统打眼工煤电钻打眼煤尘、噪声、手传振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爆破工连线放炮煤尘、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手传振动、甲烷支护工支护清煤工原煤清理装煤(岩)机司机输送机操作工皮带运输机运行喷浆工混凝土搅拌机上料、混凝土喷射机喷浆岩尘、石灰石粉尘、水泥粉尘、手传振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噪声回采生产系统综采生产系统采煤机司机采煤机割煤煤尘、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移架推溜工推移刮板输送机煤尘、噪声生产系统工种生产过程及设备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端头支护工端头和顺槽超前支护清煤工架间和端头、端尾清煤煤层注水工打眼注水转载机司机转载机、破碎机运行胶带输送机司机胶带输送机运行维护工机械设备检修维护井下运输及辅助生产系统胶带机司机胶带输送机运行煤尘、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煤仓下给煤机司机主煤仓下给煤机运行维护工胶带输送机检修维护配电工供电设备检修维护工频电场水泵司机井下主排水泵运行煤尘、噪声、甲烷变电所值班工变电所设备运行巡检工频电场防尘工井下粉尘防护煤尘、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瓦检工井下瓦斯检测通风工井下通风地面生产系统胶带输送机司机胶带输送机司机运行煤尘、噪声分级筛司机分级筛运行及巡检煤尘、噪声、全身振动捡矸工捡矸岩尘、噪声破碎机司机破碎机运行及巡检煤尘、噪声、全身振动司磅工原煤过磅煤尘运煤司机运输原煤煤尘、噪声、全身振动地面辅助生产系统锅炉司炉工锅炉运行、巡检煤尘、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高温、热辐射、氢氧化钠、石灰石粉尘空压机司机空压机运行、巡检噪声、全身振动水泵司机生活水泵、消防水泵运行和巡检噪声风机司机风机运行、巡检噪声机修电焊工设备检维修焊接电焊烟尘、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锰及其化合物、紫外辐射机修砂轮工设备配件打磨砂轮磨尘、噪声、手传振动木工支护材料准备木粉尘、噪声、手传振动变电所巡检工变电所运行及设备巡检工频电场井下水处理工水泵运行、加药噪声、盐酸、二氧化氯、盐酸、其他粉尘生活污水处理工污水泵运行、加药噪声、硫化氢、二氧化氯、盐酸、其他粉尘调度员生产调度煤尘、噪声监控员生产安全监控煤尘、噪声二、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名称、存在的形态,预计职业病危害程度根据本矿井生产特点,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参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辨识矿井职业危害因素。
1.粉尘类矿井粉尘产生于采掘、运输等工艺环节,粉尘一般粒径为1mm以下的细微颗粒,粒径小于5um的粉尘叫呼吸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矿井生产过程中尘源较广泛,对工人健康和安全生产危害很大。
井下粉尘还会污染作业环境,使作业人员视线不清、感觉不适等,从而引发工伤事故和降低劳动效率。
⑴岩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岩尘主要存在于机械凿岩、破岩、喷浆和砌碹、打眼、爆破、运煤(矸)等作业环节。
岩尘可能产生的职业病为矽肺病。
矽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百分之十以上的生产性粉尘(岩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⑵煤尘(煤岩尘)岩尘主要存在于煤巷打眼、爆破、煤巷加固、采煤机割煤、原煤转载及运输、巷道支护、筛分破碎等作业环节。
煤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煤工尘肺。
作业人员采煤工尘肺是由于在煤炭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煤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对煤矿工人身体健康危害最大的职业病。
⑶水泥尘矿井生产水泥尘主要存在于砌碹、锚喷、拌料、巷道加固等作业环节。
水泥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水泥尘肺。
水泥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水泥粉尘而引起的一种尘肺病,若长期从事喷浆、锚喷、拌料等工作,防护不当,有可能导致水泥尘肺。
⑷电焊烟尘电焊烟尘主要存在于矿井机械设备维修。
电焊烟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电焊工尘肺。
⑸木粉尘木粉尘主要存在于矿井坑木加工过程中。
粉尘中含有木焦油,长期吸入会患有慢性鼻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甚至致癌,接触皮肤也可能引起过敏性皮炎。
2.化学物质类井下气体分为有毒有害气体和窒息性气体。
有毒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
窒息性气体有瓦斯(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
⑴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主要存在于工作面打眼、采煤机割煤、原煤转载及运输、工作面支护等作业环节。
井下发生瓦斯或煤尘爆炸、放炮、火灾、煤层自燃都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在通风不良的独头巷道和上山掘进头极易发生一氧化碳气体积聚。
一氧化碳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的危害性:一氧化碳中毒主要为急性中毒,即吸入较高浓度一氧化碳后引起的急性脑缺氧疾病。
一氧化碳进入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50~300倍,而结合后的离解能力比氧低360倍,因此严重阻碍了人体血红蛋白对氧的吸收作用,致使人体缺氧,引起窒息和死亡。
⑵二氧化硫本矿开采的2号为特低硫-中高硫,1号煤层为中硫-中高硫,故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二氧化硫中毒。
二氧化硫的危害性:二氧化硫有刺激性,对眼和呼吸道有强烈腐蚀作用。
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而产生中毒作用,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
急性中毒为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的二氧化硫气体引起,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窒息死亡。
慢性中毒为长时间接触低浓度二氧化硫,经长期刺激使嗅觉迟钝、味觉下降,出现慢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并伴有头痛、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
⑶硫化氢硫化氢主要存在于采煤机割煤、原煤装载等作业环节。
井下有机物腐烂、硫化矿物水解,井下积水的老塘和采空区,由于煤及矸石中的硫和水作用生成硫化氢蓄积于水中,一旦挠动便会大量逸出而使人中毒。
硫化氢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硫化氢中毒硫化氢的危害性:硫化氢有强烈的毒性,臭鸡蛋气味,可燃烧,有爆炸性。
少量的硫化氢可导致眼及呼吸道刺激,引起不适,硫化氢中毒主要为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大量硫化氢气体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硫化氢为化学性窒息性气体,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主要表现为眼刺痛、咽部灼热感、咳嗽等刺激症状,严重可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引起呼吸麻痹而死亡。
接触浓度较高时,人在数秒到数分钟即发生昏迷乃至死亡。
⑷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主要存在于巷道爆破作业环节。
井下放炮过程中会产生NO和 NO2,是氮氧化物主要来源。
二氧化氮可能引起的职业病有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
氮氧化物的危害性:NO作用于神经中枢可引起瘫痪现象和惊厥。
NO极易氧化成NO2,毒性为NO的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