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312《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2《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2《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1.1 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各层的特点;1.2 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及特点;1.3 能够描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变化;1.4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2. 教具准备:PPT、投影仪、图片、地球模型、电子屏幕、白板、笔等。

3. 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地球的图片和视频来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然后询问学生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3.2 知识讲解(15分钟)3.2.1 地球的内部构造通过PPT和地球模型向学生讲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介绍各层的特点和组成。

3.2.2 地壳的特点和组成通过图示和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地壳由岩石、矿物质等组成,并介绍地壳的特点,如地壳的薄厚不均等。

3.2.3 地幔的特点和组成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地幔由岩石和矿物质等组成,地幔的特点,如温度高、压力大等。

3.2.4 地核的特点和组成最后,将地核也纳入讲解范围,向学生介绍地核由铁和镍等组成,地核的特点,如温度极高、固体状态等。

3.3 实践探究(20分钟)3.3.1 地球内部的运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自制的“地壳板块”,利用电子屏幕模拟地球内部的运动,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地球内部的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

3.3.2 实验探究地球内部的温度老师在实验台上准备一小块冰块和一个小火盆,让一名学生触摸冰块,另一名学生触摸火盆,让他们比较触感并思考地球内部的温度。

3.4 总结拓展(10分钟)通过学生观察和实践的结果,向学生总结地球内部的组成和特点,并鼓励他们提问和进一步思考。

二、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1. 导入部分可以更加生动有趣,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有趣的谜题或视频进行引入。

小学科学11地球的内部(教案

小学科学11地球的内部(教案

小学科学11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1课《地球的内部》。

本课主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认识,以及地球内部的热能和板块构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 学会运用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质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难点: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现象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质图、教学PPT。

2. 学具:彩泥、剪刀、尺子、铅笔、地质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1)讲解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0公里。

(2)讲解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3)讲解地核:地核是地球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3.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彩泥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内部结构与地表现象的关系,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地质图,分析地壳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球内部结构与地表现象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2)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地壳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表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

小学科学34地球的内部(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34地球的内部(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34地球的内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4课《地球的内部》。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结构分层,地球内部的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其运动方式;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地震波的传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地震波的传播。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板块构造学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震波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学具:画图材料、剪刀、胶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1)地球的结构分层: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

(2)板块构造学说:讲解板块的概念、分类、运动方式及影响。

(3)地震波传播:讲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及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用画图材料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4. 例题讲解: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点,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六、板书设计1.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分类板块运动3. 地震波传播:地震波类型传播原理七、作业设计答案:略2. 作业题目:简述地球内部结构及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地震波传播的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活动的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动态,了解地震预警及防护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2. 板块构造学说的掌握;3. 地震波的传播原理;4.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5. 作业设计。

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课件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地 球内部的结构和特点,然后每个 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观察实验 准备简单的实验器材,如不同颜 色的橡皮泥,让学生模拟地球的 内部结构,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 能力。
课堂思考
思考地球的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运动(如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地震、火 山等自然现象的影响。
小学科学《地球的 内部》课件(上课用 )
contents
目录
• 地球的内部结构 • 地球的内部运动 • 地球的内部探索 • 地球的内部与人类生活 • 课堂互动与思考
01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概览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由岩 石和土壤组成,也是人类居
住的地方。
地球由多个层次组成,包括 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外核
外核是地球的液态部分,厚度约为2200公里。它 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具有很高的温度和流动性。 外核产生的热量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之一。
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865公里。它分为 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和 榴辉岩等岩石组成,而下地幔则由高温岩石组成 ,能够流动并驱动板块运动。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促进了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生态破
坏。
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保护 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保障。
05
课堂互动与思考
课堂互动
问答环节 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关于地球内 部结构的问题,如“地球的内部 有哪些层次?”,并鼓励学生回 答。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地球的各个圈层,如 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通过 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 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教案

地球的内部教案

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第五册第二章第二节“地球的内部”。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以及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模型、地球内部结构图、PPT。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地球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使用PPT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3. 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观察地球模型,思考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

4. 讨论和表达: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并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5. 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最外层,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地幔:中间层,岩浆组成,温度高地核:最内层,铁、镍组成,温度极高七、作业设计1. 画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图,并标明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2. 描述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什么地幔温度高、地核温度极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模型、讲解地球内部结构、讨论和表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了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地球内部温度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可以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讲解地球内部的温度变化。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第五册第二章第二节“地球的内部”。

教材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知道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以及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等。

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A学生交流。
B播放视频。
3、播放视频:了解科学家常用的方法。
4、引导课内质疑(激发想象)。
四、课内实践――制作模型并用模型解释。
1、指导制作模型:你能橡皮泥制作一个简单的模型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吗?
2、学生课内实践。
3、组织评价并反思:怎样的模型更科学?
五、拓展延伸,课后探究。
1、谈话:地球的内部到底是怎样的,人类永远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2、讨论交流,明确方法:怎样才能知道?
(学生代表交流,学生代表上台尝试)
3、引导小结,导入学习:观察――信息――推测
二、问题探究――地球的内部有什么。
1、问题:如果想知道地球的内部会有些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为什么?
学生交流。
2、猜测:你猜想地球内部会有些什么?
学生交流。
3、分析:
A教师描述:从这些现象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猜想地球内部是怎样的?
教学重点:能制作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教学难点:能根据火山、温泉等自然现象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教师:
1、暗盒模型;
2、火山、温泉等自然现象的视频;
3、地球内部结构图示模型。
学生:
1、每人准备三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2、文具(小刀)3、粗的透明吸管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模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引导推测:瓶子里是什么?
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根据火山、温泉等自然现象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能制作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学会解释地球的内部结构。
科学态度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进行大胆的想象。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球的内部》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球的内部》教案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学生能够知道地球内部的主要物质组成和它们的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科学的奥秘和美妙,培养对地球科学的敬畏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物质组成。

•科学家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将抽象的地球内部结构与实际的地壳运动等现象联系起来。

四、教学资源•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模型。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视频资料: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动画。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物质组成。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模型,了解其特点。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析科学家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特点和组成。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吗?科学家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1.新课学习•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组成(10分钟)•讲解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并介绍它们的主要物质组成和特点。

•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科学家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10分钟)•介绍科学家利用地震波、地热流、岩石样本等手段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播放视频资料,展示科学家如何通过这些手段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科学家为什么要探究地球内部结构?这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整理•总结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物质组成,强调科学家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性。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说出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科学探究1.能从地球的结构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等获取科学事实。

3.能用简单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信息。

4.能用不同材料制作地球圈层模型。

5.能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1.能对地球内部构造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 能采用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完成制作地球圈层模型。

3.能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意识到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是研究地球内部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能说出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教学难点能从地球的结构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内部构造模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直尺、课件、相关的图片或资料。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地球像篮球一样是个球体,它在太空中不停地运动着。

你觉得地球和篮球相比较,在结构上可能会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2.提问: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讲述: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和一些相关资料。

各小组先来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在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各部分名称后,再根据提出的问题做深入探究。

2. 要求:(1)观察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每个圈层的颜色和厚度是怎样的?(2)选择某一个或几个主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并将探究结果记录下来。

(3)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资料更全面,呈现方式更新颖。

3.获取信息:学生在小组内先观察地球结构模型,再根据研究主题查阅资料。

教师巡视指导。

(为学生准备的资料主要包括:地球每个圈层的厚度,各圈层的状态,科学家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历程等。

)4.整理信息:学生整理收集到的资料,采用记录表、图示、幻灯片等方式呈现出来,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

小学科学311《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1《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1《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教案及反思:小学科学311《地球的内部》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2. 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验证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内容: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成。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地球的内部结构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地球表面的结构。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2. 使用图片或模型来解释地球内部的构造,并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步骤三:实践探究(30分钟)1. 分发玄武岩和花岗岩样本,并让学生观察、触摸和闻嗅。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对比两种岩石的颜色、硬度、质地等特点。

3. 让学生思考两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并和地球内部结构联系起来。

步骤四:实验探究(40分钟)1. 准备地球模型,使用切割后的苹果模拟地壳、黄瓜模拟地幔和鸡蛋模拟地核。

2. 将地球模型放置在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模型中各部分的特点。

3. 向容器中倒入开水,观察模型的反应,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与地球内部的情况有何联系。

步骤五: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成。

2. 与学生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的发生等现象。

二、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实践探究和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培养了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构成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和改进之处:1. 学生参与度不足:在实践探究和实验探究环节,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对岩石的观察和比较缺乏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使用更生动有趣的教具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实验操作不够清晰:在实验探究环节,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对模型的放置位置和实验步骤的困惑。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课前准备中制作简单易懂的实验指导图,并在实验过程中加强语言和动作的演示。

小学科学312《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2《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2《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312课《地球的内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组成;板块构造学说;地震波的传播。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第四节“地震与板块构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组成。

2.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理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组成;板块构造学说。

难点: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仪、地质模型。

2. 学具:彩色笔、剪刀、胶水、卡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地质模型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提问:“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呢?”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组成;讲解板块构造学说;阐述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地球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动手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利用卡纸、剪刀、胶水等学具,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地震波传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2)解释板块构造学说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3)观察地震波传播图,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特点。

2. 答案:(1)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大小不等、相互运动的板块组成,地震是由于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纵波速度较快,横波速度较慢;在经过地核时,横波消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

2024年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案

2024年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案

2024年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6章《地球的内部》。

具体内容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地震波的传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震等自然灾害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难点: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及其在地球内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PPT课件。

学具:每组一个地球仪、画图工具、记号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讲解: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讲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用记号笔标注地壳、地幔、地核的位置,并在纸上画出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 例题讲解:讲解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路径,判断地震发生的位置。

7. 拓展:介绍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的传播纵波横波3.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特点,并画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2. 答案:见附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学习较为顺利,但在地震波传播原理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对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环节的设计与操作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深度4.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清晰度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小学科学11地球的内部(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11地球的内部(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11地球的内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1课《地球的内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地震波的传播;板块构造学说及其与火山、地震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理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震波的传播原理,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火山和地震的图片。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橡皮泥、尺子、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师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

(2)地震波传播:教师演示地震波传播过程,解释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震波的传播现象。

3. 实践活动:(2)学生实验:利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例题讲解:讲解与地球内部结构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地球内部结构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传播:纵波、横波3. 板块构造学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2)解释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2. 答案:(1)地壳: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30公里。

地幔:地壳之下,厚度约2840公里。

地核:地幔之下,分为外核和内核。

(2)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穿过固态介质。

地球的内部结构——小学科学知识学习

地球的内部结构——小学科学知识学习

岩石圈和软流圈的运动对地壳的影响
岩石圈的运动:板块构造理论,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碰撞,导致地震、火山等自然 灾害的发生。
软流圈的运动:软流圈的运动对地壳的稳定性和地表形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例如地 壳的升降、断裂等。
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相互作用: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相互作用可以引起地球内部的热能释 放,形成地热异常区域,如温泉、火山等。
生影响
地核的组成和特征
组成:地球的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特征: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内核则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功能:地核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也是地球热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温度:地核的温度非常高,外核的温度可以达到5700摄氏度左右,内 核的温度则更高
地幔和地核的运动
地幔对流:地球内 部热量驱动地幔物 质缓慢流动的现象
外核:位于地幔之下,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是地球磁场的来源之一。 内核:地球的最内部,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最高,达到5700摄氏度左 右。
地球的圈层划分
核心层:由铁和镍 元素组成,分为外 核和内核
地幔层:由硅、镁、 氧等元素组成的固 体岩石层
地壳层:地球最外 层的薄壳,由岩石 和土壤构成
大气层:包围着地 球表面的气体层
地壳隆起和凹陷:地壳运动还会导致地壳的隆起和凹陷,这些变化会影响地貌的形成和 演变
地壳的厚度和地形地貌
地壳的厚度:地球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中平 均为6公里,而在大陆上则为30至50公里。
地形地貌: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岩石 层,它形成了各种地形地貌,如山脉、河 流、湖泊和海洋等。
板块构造:地壳是由数个板块构成的,这 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移动、碰撞和分离,形 成了地壳的各种特征和变化。
大洋地壳:由大洋板块和海沟 组成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1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

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

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感受火山爆发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对地形地貌造成巨大的改变等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维,提出“地球内部运动如何造成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影响?”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

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改变教材内容。

卡金特说的好:“未经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教材只是“一掬水”,而且并不一定是一掬“活水”。

作为教师,要善于重组包装教材,让学生学有活力的知识。

2.主张教学主题必须有趣可行。

有趣,不是对学生趣味的讨好,而是给学生以思考的趣味,并不断制造循序渐进的紧张感。

当学生在下面对模糊知识的小声质疑时,我没有因教学设计的缺失而绕过去,反而直面挑战,紧紧抓住学生的问题发问,很好地触发了学生思维上的兴奋点。

可行则体现在教学能力目标上,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进展,恰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的独立探求与教师的组织引导有机结合,避免时间和思维的浪费,使学习更有效率。

3.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做学问的乐趣。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始终相信学生能读懂教材,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我们老师应做一个可亲的同伴、可靠的引导者和可信的激励者,给学生以充足的观察时间、想象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这样,既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并在一种彼此信任、彼此学习的过程中,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小学科学课《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1、布置猜测黑盒子内物体活动;
2、引导讨论交流
3、组代表汇报;
4、引导归纳总结。
二、了解科学家收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途径:
1、小组合作,看图讨论、交流;
2、组代表汇报;
3、集体归纳总结。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
三、动手实验,将地球内部分层:
活动三:阅读教材(P21页上)文图,学习给地球内部分层。
1、自由阅读文图,思考怎样分
小学科学课《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课题
六年级(上)2—3、地球的内部
备课人
课时数
1
教材解读:教材通过猜测黑盒子内物体活动,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根据火山和地震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的,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教学
重难点
1、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难点: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
三、动手实验,将地球内部分层:
1、布置阅读文图思考活动
2、指导小组讨论、交流;
3、请组代表汇报;
4、引导集体归纳总结;
5、布置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活动;
6、指导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7、组织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展示;
8、抽优秀组讲解制作过程和感受。
四、作业处理,课外拓展:
1、布置课堂作业;
2、要求课外继续探索。
3、科学家根据是什么将地球内部分层的?
4、科学家将地球内部分为几层?
5、火山和地震现象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有何关系?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
一、猜测黑盒子内物体,了解科学家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的过程:
活动一:要求:3个盒子内分别放有不同的物品,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内装有什么?

小学科学知识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运动

小学科学知识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运动
地球内部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地球的内部变化
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最中心,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温度极高,约为5700摄氏度
外核是地球最内部的液态层,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由岩石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硅、镁等元素构成的岩石组成
地球科学探索有助于人类发现和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如矿产、石油、天然气等。
地球科学探索有助于人类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科学探索可以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实验法:通过实验模拟地球的自然现象,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
模拟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的运动和变化过程。
推理法: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事实,推导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
地球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技术
地震学:通过研究地震波传播规律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性质
地球物理学: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物理性质
跨学科合作:地球科学将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共同研究地球的奥秘。
人类对地球的深入了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类将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球科学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对于预测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逐步完善了这个理论,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块运动的原因和方式
方式: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俯冲和抬升等运动方式,以及板块内部的裂谷、山脉、海沟和岛弧等地貌的形成与变化

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14.5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15.3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8.学生实验。
9.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模拟实验中,泡沫块、水(加入红色色素的胶水、洗衣液)、酒精灯分别模拟什么?
10.师:这个模拟实验中,是什么让泡沫块运动起来的?怎样证明?
11.师:这个模拟实验对理解地壳运动有什么帮助?
12.师: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手册。(师生一起总结)
泡沫块运动的力量来自水的对流运动。
因为地壳不断运动这一既定事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所以直接采用资料阅读的形式去了解。在资料阅读的时候,重点让学生理解“板块”这个词语。通过观察模拟装置能直观感受泡沫块和液体的运动,呈现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或靠近或远离、或挤压或抬升的现象,帮助学生建立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的意识。
3.师:(出示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生:熟鸡蛋。
4.师:地球内部的结构就像煮熟的蛋,分为三层。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5.师:阅读资料中说,到目前为止,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够到达12千米,如果把熟鸡蛋比做地球,就连蛋壳还没钻透呢!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结合视频相关知识完成活动手册第1题。
生:将地球内部结构与熟鸡蛋类比,地壳像蛋壳,地幔像蛋白,地核像蛋黄。
生:观看视频
生:地球内部结构分为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最薄,地幔其次,地核最厚。越往内,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2.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3.能够制作一个比例合理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教学难点测出盒子里有什么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块的三个暗盒、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大家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个暗盒,里面分别装有不同的物品,你们想知道里面装有什么吗?好,现在大家想想看,如果不打开暗盒,你们有什么方法猜测暗合里的物品?大家说说看。

很多同学都说摇一摇,好现在我就请三位同学上来摇一摇,把你们获得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猜测一号可能是液体、二号是颗粒状固体、三号是块状固体)现在大家再想想,能用什么方法猜测暗合里具体有什么?哎,看来这个问题难住了大家,现在我请三位同学把暗合打开,为大家揭晓答案(一是水、二是细沙、三是小石块)提问:哎,同学们,你们说我们的地球能像刚才打开暗合一样打开吗?对,不能,我们的地球是打不开的。

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

板书课题:地球的内部二、新授(一)探究地球的结构提问:现在请大家看课本20页下面这三幅图(火山、地震、地热),思考一下,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我们能得到地球内部的什么信息?讲述: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内部有高温、高压的岩浆,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其实,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搜集地球内部信息的。

讲述:科学家们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大家注意听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曾想过用钻孔的方法推测地球的内部,但很遗憾的是,由于各种技术水平的限制,到目前为止,人类钻孔的最深深度也只有14千米,而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只能了解到2表面一薄层的情况,最后这种方法以失败而告终。

提问:后来,科学家又用了什么方法呢?请迅速翻到21页默读第二自然段告诉大家你的答案讲述:对,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产生的地震波来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速度快,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速度慢推测出地球内部是分层的,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三段,然后告诉老师地球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板书:地球的内部:地壳、地幔、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讲述:接下来,请大家根据21页右上脚图中数据计算出各个圈层的厚度(地幔2900千米、外核2200千米、内核1278千米、地核3478千米)(二)制作地球模型讲述:接下来是我们这节课最有趣的一个环节,就是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请同学们先不要动材料,小组内讨论制作模型的步骤,开始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地球的内部教案

地球的内部教案

地球的内部教案教案:地球的内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五册第四章第二节“地球的内部”。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同时,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板块的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

3. 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内部结构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地球板块运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和理解。

难点:地球板块运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的成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地球仪和地球模型2. PPT课件3. 图片和视频资料4. 学生实验材料(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制作)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位置。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地球内部结构的概念图。

4. 例题讲解:通过PPT课件,讲解地球板块运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的成因。

5. 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性和地球板块运动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最外层,薄而坚硬地幔:中间层,厚而粘稠地核:最内层,热而致密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位置。

答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薄而坚硬;地幔是中间层,厚而粘稠;地核是最内层,热而致密。

2. 请解释地球板块运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的成因。

答案:地球板块运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的成因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对地壳的推动作用。

地幔的流动导致了地球板块的移动,从而使地壳发生断裂和变形,产生地震等地质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阅读:
地 核
• 范围:古腾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 物质:铁。 • 厚度:厚(3470)千米。
• 组成部分:内核:(1278)千米。 外核:(2200)千米。
人类是如何了解地壳里面的结构呢?
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办 法,即利用地震波来揭开地球深 处的奥秘。原来,巨大的地震会 使地球震动,传出像巨锤撞击钟 那样的音波。这种音波有回声, 也会弯曲,在地底下碰到不同物 质,会发出不同的音调。
地幔
地壳
地核

地球小知识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 层。如果说把整个地球比喻为 一个蛋,那么地壳就相当于蛋 壳。各地的地壳厚度不同,高 山地区厚些,海洋地区薄些, 整个地壳平均厚底约18公里( 大陆部分平均35公里)。地壳 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球小知识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 层,叫做“地幔”,厚度 约2900公里,主要由致密 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 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 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 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当堂达标:填空
1、科学家把地球的内部分为三层, 从内到外分别是( )( )( )。 2、地震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 ), 在软件的岩石中传播。 3、从地球中心到地壳的距离是()。 4、地幔部分的厚度为() 答案: 1、地核、地幔、地壳 2、较快 较慢 3、 6378km 4、2900km
判断题 1、如果不看盒子的内部,我们是无 法正确判断盒子里的内容的。() 2、现在人们能够达到的地球深度为 14千米。() 3、火山是地球深处喷发出来的液体。 () 4、鸡蛋的结构和地球结构相似。() 答案:1、× 2、√ 3、√ 4、√
地球小知识 •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厚 度约为3500千米。地核又分 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地核 占地球总质量的16%,地幔占 83%,而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 地壳,仅占1%而已。
一、填一填: 地幔 、 地核 。 1.地球从表面到中心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 地壳、 2.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 地壳 , 蛋白相当于地球的 地幔 ,蛋黄相当于地球的地核 。 3.地核 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温度约为4700摄氏度。 二.当好小法官: 1.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 ) 2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磁力等,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 ) 3.地幔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构成。( × ) 4.地幔和地核主要由铁构成,所以地球上的铁是取之不尽的。( × ) 三、认真选一选: B ,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1.地幔的下面是 A.地壳 B.地核 C.地心 2.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它是由 A 组成的。 A.岩石 B.沙子 C.土壤
比一比
做 一 做
拓展阅读
• 这是银河系,箭头 位置就是太阳所在 地。银河系是宇宙 中的一个普通的星 系,像螺旋一样。 太阳在的地方,是 一个小星系----太阳 系,地球也在这里, 我们的家也在这里。
• 这就是太阳 系,不过不 是整个,是 说明了太阳 系主要成员。 太阳是太阳 系的中心, 然后是八大 行星----水星、 金星、地球、 火星、木星 等。图上的 冥王星不是 行星。
人类是如何了解地壳里面的结构呢? 拓展阅读: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 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 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 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下面物质的分 界面。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 现地下2900多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 同物质的分界面。以后,人们为了纪念 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莫霍面”和 “古腾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 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
地球小知识
• 从里往外数地球是太阳的第三颗行 星,距太阳大约有 1.5亿公里。地球 每 365天绕太阳运行一圈,每 23.9 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约为 12756 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 公里。人们梦想能在太空中旅行,能 欣赏宇宙的奇观。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都是太空旅行者。我们的宇宙飞 船是地球,飞行速度是每小时 10.8 万公里。
地幔 外地核 地核 内地核 古登保面 莫霍面
地壳
横波
( s)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qiào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
地壳 地幔 地核
熟鸡蛋
蛋壳(√) 蛋白(√) 蛋黄(√)
地壳
1、地壳的平均厚度 约17千米,大陆部 分约33千米。
莫霍面
2、变化规律是:海拔 越高,地壳越厚;海拔 越低,地壳越薄.
称重
1
冰岛地热
一、火山
思考:
从火山喷发现象中你看到了 什么?还知道了什么?
1.火山是地球的内部运动产生的。 2. 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物质和 火山气体都来自地球内部。
火山喷发物
火山硫磺
火山玻璃球
火山岩石
二、地热:
是地球内部运动的表现,它也能为 人类带来地球内部的信息。
三、地震
科学家们:
地壳 上层地幔 下层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幔
地核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总结
地球由外向内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 三个部分。
制作活动:我的“地球”
注意:1、色彩。
2、厚度。
制作模拟地球构造模型:
• 准备: • 橡皮泥、小刀 • 提示: • 1、小组分工合作 • 2、制作前要结合我们讲的三 大结构考虑橡皮圈的厚度 • 3、应先做好里面,再做外面
1. 地球的内部究竟有 什么? 2.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 途径了解地球的内部? 3. 科学家们又是如何探 究的呢?
小组探究:
三个塑料瓶里分别是水、沙
子和石子,不打开盖子,你能
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吗?
摇晃 钻孔 称重 打 B超 切割
思考:用这些方法了解地球的 内部能行吗?为什么?
摇晃
打B超 钻孔
切割
科学家们对于地 球内部的认识,很多 还只是建立在猜测和 推断的基础上。
在我们地球内部还有 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 证实和更加深入的探 究。
通过地震断裂痕迹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科学家们:
地震时产生的由地震中心向四周扩散 的地震波。
科学家们发现:
地震波通过坚硬的岩石传播速度较快,在较 软的岩石中传播的速度较慢. 科学家们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地震波进行分析 就能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科技卫星: 探测地球内部资源和地震预警……
速度(千米/秒) 0 深度(千米)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3 6 9 12 15 纵波 (p)
拓霍面。 • 物质: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
• 厚度:平均厚(33)千米,大洋底 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最薄处不 到(5)千米;大陆较厚平均(40)千 米,最厚可达(70)千米(青藏高 原)。
拓展阅读:
地 幔
• 范围: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
• 物质:铁、镁的硅酸。
• 厚度:(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 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 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活 动的发源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