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研究方法及其应用_姜鹏

合集下载

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

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

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弘扬国兰文化,传播兰花知识楚畹幽兰冠从芳,双钧画法异寻常。

国香流落空留赏,太息金陵马四娘-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来自兰花吧00:00 13:45 兰是植物界进化最高极的物种,菌是生物界较低极原始的物种(这里说的菌,专指真菌,原属植物界,现已独立为菌物界,与植物、动物并列)他们都是陆地上最复杂最重要的主体生态系统—森林中的重要员。

在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森林生态系统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兰与菌之间,以及兰和菌与其他生物种之间,建立起了多种复杂的生态关系(包括食物链关系),极积参与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从而也成就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物种的延续与进化。

由于兰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们将其请出森林,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人工栽培,所谓来其自然生,还其自然养,引种驯化栽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特别是兰属植物大多数种,作为花卉栽培进入人们生活领域,生长发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兰与原生环境中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的生态关系虽消失了,但与兰关系密切的一些种如昆虫、菌物、微生物等随之进入养兰环境。

其中兰与某些菌物种亘古以来所形成的微妙的生态关系被保持住了。

这也是人类引种栽培兰花取得成功的关健因素之一。

兰与菌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伴生、寄生、共生。

兰与一些腐生菌、蝇类幼虫、原虫、环节动物等伴生在兰盆基质中,营养方式各异,和平共处,有利无害或利大于害。

如腐生菌以分解基质中的有机物为生,也为兰根提供营养来源。

森林中的许多附生兰,主要靠腐生菌分解老死的木质纤维素为矿物质源,以完成自己的生长发育;兰菌寄生关系普遍存在于森林系统中,主要是一些致病性真菌如刺盘孢菌、棕疫霉菌、镰刀菌、狄巴利腐霉、立枯丝核菌、菌核菌、柱盘孢属菌等,也称为寄生菌。

它们是兰的敌人,分别引发炭病、疫病、基腐病、腐烂病、根腐病、菌核病,黑斑病等兰病。

它们的菌丝侵入兰花细胞内吸收营养,分泌毒素解析破坏植物组织,引起植株新陈代谢失调,甚至死亡。

兰科菌根共生效应研究进展

兰科菌根共生效应研究进展

w s c e su ilgc l v l t n a s c s ̄ 1 oo !a oui . au b i e o Ke r s Orh d c a ln ; y iss R s a c r ge s ywo d e i a e e a tS mbo i e e rh p o r s p ;
兰科植物的整个生活史都与共生真菌紧密联系着 , 真
菌 与植 物 之 间 的共 生互 作 关 系 、 生效 应 产 生 的各 种 机 制 共
长 的菌 根菌 并 进行 了效 果 良好 的侵 染试 验 l兰 科 植物 菌根 l l 。
研 究具 有 广 阔的应用 前 景 。
及 对植 物 生 长生 理 的影 响 引 起 了研 究 学 者 的广 泛 关 注 。 为
种 子萌 发 到分化 出营养 繁殖 茎整 个 阶段 的 营养 物质 。 随后 ,
子 萌 发所 必 需 的有机 养 分 ; 些 兰 科 植 物 的种 子 则 没 有 乙 有
郭 顺 星 等 【 范 黎 等 [ 现 , 菇 属 的 石 斛 小 菇 ( yen 5 】 、 6 1 发 小 M cn dn r i 、 ed b )开唇 兰 小菇 ( yeⅡ net hl) oi M cn aoc ci 也能 促 进 天 麻 o a 种 子 的发 芽率 , 者 使 发芽 率提 高 到 8. %。 外 , 19 前 41 另 8 在 91
HEW e l ( l g f rc l r n a d cp rhtcueS uh et nvri , h n qn 0 7 5 it e a Col eo t ut eadL n sa eA c i tr, otw s U ies y C o g ig4 0 1 ) e Ho i u e t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植物与真菌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被称为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对两者来说都是有益的,它们通过互相合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生命的延续。

植物依靠真菌提供的营养物质,而真菌则从植物中获取所需的碳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共生关系的类型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主要分为两个类型:菌根和藻类共生。

1. 菌根共生:菌根是一种由植物的根系和真菌的菌丝组成的结构。

在菌根共生中,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共生组织。

真菌菌丝为植物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同时,真菌从植物中获取所需的糖类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树木与土壤中的真菌之间的关系。

2. 藻类共生:藻类共生指的是植物与藻类或蓝藻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为藻类或蓝藻细菌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而藻类或蓝藻细菌则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在水生植物中尤为常见,如水蕨与微藻之间的关系。

二、共生关系的意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对两者来说都是相互有益的。

首先,共生关系使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由于真菌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提供营养物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得到了促进。

同样地,植物也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了所需的碳源。

共生关系可以增加植物的抗逆性和生存竞争力,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其次,共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土壤质量。

真菌通过菌丝的扩展,能够将土壤颗粒结合在一起,形成更稳定的土壤结构。

这种土壤结构有助于保持水分和预防水土流失,同时也为植物的根系提供了更宽敞的生长空间。

三、共生关系的应用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在生态学和农业上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在生态学领域,共生关系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菌根共生对土壤中的碳循环和氮素的固定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研究共生关系的机理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在农业上,共生关系可以用于提高作物的生产力和土壤质量。

野生兰科植物菌根内生真菌分离及鉴定

野生兰科植物菌根内生真菌分离及鉴定
为 兰科 植物 的快 速 繁殖 和快 速生 长技 术提 供可 靠 的理论 依 据 和有 益 的菌 根 真菌 .
1 材 料 和 方 法
1 1 供 试 材 料 .
2 5种 野生 兰科 植 物为杭 州 师范 大学 生 命 与 环境 科 学 学 院 生 物化 学 与 分 子 生物 学 杭 州 市重 点 实 验 室
1 42 P . . CR 扩 增
利 用 通 用 引 物 I 1( T C AGGT TS 5_ C GT r GAAC T G 3)和 I S 5- C C TT C GT - 扩增 内生 真 菌 r NA I S区段 . D T P R反应体 系为 :0 xT q B f r含 Mg。 2 5 L 模板 D . L d P 2 5r o/ ) . L C 1 ×E a uf ( e 。 ) . 、 。 NA 2 0 、NT ( . t lL 1 5t 、 e o . t
从平 板上 刮 取 约 0 .1 g菌 丝 体 置 于 研 钵 中 , 入 1 mL 裂 解 缓 冲 液 ( 0 加 1 0 mmo/ i HC 、 lL Tr - 1 s 1 0mmo/ DT 4 0mmo/ a I 2, S ) 0 lL E A、 0 lL N C 和 Ds 与少 许 石英砂 , 菌丝 充分 研磨 . 9 6 将 液体 转移 至 1 5mL . 离心 管 , 加 入 等 体 积 氯 仿 / 戊 醇 ( 积 比 为 2 并 异 体 4:1 抽 提. ) 高速 离 心后 取 上 清 液 , 入 2 L R s 加 Nae ( 0mg mL ,7℃水浴 保温 3 i. 1 / ) 3 Or n 随后 , 2倍 体积 无水 乙醇 沉淀 D a 用 NA, 用 7 %乙醇洗 涤 2次 , 并 O 自然 风 干后 溶 于适量 T E溶 液 , 贮存 于 一2 O℃备 用. 取 3肛 L DNA样 品 用 0 8 琼脂 糖凝 胶在 1 . ×TAE电泳 缓 冲液 中进 行 电泳 ( 0 3 i) 溴化 乙 1 0V, 0r n , a 啶 染色后 , 紫外灯 下 观察拍 照 .

兰科菌根真菌研究方法的概述

兰科菌根真菌研究方法的概述

兰科菌根真菌研究方法的概述郑超文;肖娅萍【摘要】兰科植物资源在全球分布广泛,其中有许多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和名贵的珍稀花卉,由于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兰科植物生长习性的特殊性导致其在自然状态下繁殖率极低,因此难以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

近年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兰科植物都能与相应的菌根真菌建立共生关系,并且必须依赖于这些内生真菌才能完成其整个生活史。

因而对菌根真菌在提高兰科植物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过程中机制的研究以及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工业化育苗中将是缓解兰科植物市场供求紧张问题的关键。

通过对近几年有关天麻和铁皮石斛等兰科植物的问题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加以阐述,以期对今后兰科菌根真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Resources of orchid family distribute widely over the globe. Many among them are important officinal and rare flower plants;they have drawn wid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for their fairly high business values. Orchid plants have very low rate of reproduction in natural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ir growing particularities;they could not meet wide market demand. Recent studies showed that almost plants of orchid family can establish symbiosis with cor-responding mycorrhizalfungi,moreover,they must rely on these endophytic fungi they could complete their whole life history. Therefor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mycorrhiza in the process to promote the growth rate and fertility of or-chid plants and apply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industrialized seedling will be the key to allay stra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orchid plants. In this paper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e issuebetween Gastrodia elata and Dendrobium officinalei recently were expounded,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to the research on orchid mycorrhizal fungi.【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共生机制;研究方法【作者】郑超文;肖娅萍【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1兰科植物作为自然界中的第二大科植物[1],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十分广泛,目前据统计约有800属,大约25 000种[2]。

兰花与真菌的共生关系

兰花与真菌的共生关系

2
• 2、同时真菌的大量侵人繁衍,形成了一种物理上的障碍,保 护了兰株从土壤挟带的病原的感染,而真菌的分泌物一异 生长素还可刺激兰花生长。
• 3、兰花和真菌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始终协调的,一、二年生 的兰株长势茁壮,能不断地同化侵人的真菌,供给自己的生 长;而对三年以上的老株来说,由于自身生理机能的下降,真 菌侵人将造成兰株的腐烂,分解死亡。兰花植株大最死亡 的后果,也将断绝丝核菌自己的养料供应。
如何养殖???
• 野生的兰花是生长在枯枝落叶层很厚的山泥中。
• 武夷山考察时曾取样分析,其养分含量是:pH4.4-5, 氮0.75%,磷0.38%,钾4%,有机质16.7%,为极其肥 沃的扁殖土。据观察,土壤中腐植质对菌根形成作 用最大,而纤维素和木质素作用甚少。
如何养殖???
• 1、配制兰花培养土时候,要选用腐殖质含量高的 土壤。 • 2、考虑到 3、家庵养花夏天经常用发酸了的牛奶掺水稀释后 做为追肥,对兰花及其共生菌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共生关系
1、兰花肉质根肥大,不具根毛不能直接吸收土壤里的 营养物质,在生活过程中,兰花是依靠消化侵人其体内的 真菌菌丝取得养料。
供应兰花养料的真菌,多属于不完全菌类的丝核菌属。
穿越——粘贴——长菌丝分支——菌丝小球— —吞噬消化
• 丝核菌的菌丝广泛生活在土壤中,它的次生菌丝形 成根状菌索,穿越土层,寻找寄主,一旦碰到兰花的 肉质根和假鳞茎就紧紧粘贴并穿入其内层细胞内, 长出菌丝分枝。而被侵染的细胞内原生质首先被 菌丝所分解利用,与此同时,丝核菌菌丝也逐渐变粗 形成菌丝小球。尔后,细胞核发生畸变和核分解的 过程,多数形成的菌丝小球,也就在它刚刚形成时就 被容纳它的细胞所产生的溶菌酶所吞噬消化掉。 通过这种细胞内消化,原生质变得很稠密,细胞体积 也随之大,并发生不规则的畸变。经过一段时间以 后,细胞又恢复原来的状态,重新消化新人侵的菌丝。 随着菌丝的不断侵人和被消化,以及消化细胞的周 期性变化,使兰花从根和假鳞茎源源不绝地得到大 盆养料供应,促使兰花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研究新见解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研究新见解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研究新见解作者:王美娜胡玥李鹤娟李健陈建兵兰思仁来源:《广西植物》2021年第04期摘要:兰科(Orchidaceae)在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全部兰科植物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研究兰科菌根真菌对于保护珍稀濒危兰科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在对菌根真菌相关的概念及研究方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兰科菌根真菌的主要类群、特异性及其与兰科植物稀有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兰科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进化关系进行了总结。

兰科菌根真菌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经典研究方法、早期分子生物学方法、rDNA片段高通量测序法、宏基因组学方法。

兰科菌根真菌类群主要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毛霉门(Mucoromycota)。

根据兰科菌根真菌特异性与否,首次明确了兰科菌根真菌定植关系可分为三大类:特异性定植、广泛性定植和特异-广泛兼性定植。

根据营养关系特点,首次将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之间的营养关系划分为三大类:兰花单向利好型、典型共生型、分工合作型。

兰科菌根真菌特异性与兰科植物稀有性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两面性,而兰科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之间是否存在协同进化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阐明。

此外,该文还对兰科菌根真菌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兰科菌根真菌,宏基因组,特异性,营养关系,协同进化中图分类号:Q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142(2021)04-0487-16Abstract:Orchidaceae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biological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system on the earth. Almost all Orchidaceae species are threatened or endangered to certain degre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orchid mycorrhizal fungi (OMF) to protect rare and endangered orchids. In this article, OMF and its related terms were introduced. The methods used for the OMF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The main taxa and specificity of OM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MF specificity and orchids rarity, the nutritional relationship and co-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OMF and orchids were reviewed. The OMF research methods mainly include: classical methods, early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rDNA fragment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methods and metagenomic methods. The taxa of OMF mainly belong three fungal phyla: Basidiomycota, Ascomycota and Mucoromycota.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OMF specificity,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we put forward that the OMF colon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pecific colonization, extensive colonization and specific extensive facultative colo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tritional relationship, we first put forward that the nutr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rchids and OMF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rchids unidirectional benefit type, typical symbiotic type and cooperation typ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MF specificity and orchids rarity showed two sides. And more researches are still needed to clarify whether there is co-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orchids and OMF. Finally, some ideas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es were proposed for future OMF research.Key words: Orchid mycorrhizal fungi, metagenomic, specificity, nutritional relationship, co-evolution蘭科(Orchidaceae)植物,俗称兰花(Orchids),是植物界中最大且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之一,起源古老且仍在经历着快速的分化和物种形成(Chase,2001;Cribb et al.,2003)。

【高中生物】化解野生兰花困境现曙光

【高中生物】化解野生兰花困境现曙光

【高中生物】化解野生兰花困境现曙光兰花拥有美丽幽香的花朵和清雅的叶片,自古以来,作为观赏花卉或药材被广泛采集。

因此,我国的野生兰花正面临着疯狂采集和走私。

兰科植物成为了全球性最为濒危的植物类群,同时,兰科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目录收录的受威胁种类最多的科,已成为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

中国约有350种兰花被用作中药材的原料,约占中国兰花总数的四分之一。

许多物种因过度采集而濒临灭绝。

伊恩的困境“在兰科植物最为富集的西双版纳,石斛属的很多种类和开唇兰属的金线兰等,被人们作为药材而遭到了过度采集和收购,导致一些种类目前在野外已踪影难觅。

一些开花漂亮的种类,如大花万代兰、鸟舌兰、版纳蝴蝶兰、大花鹤顶兰、多花指甲兰和各种兜兰等,也被兰花爱好者大量采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研究员高江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因此,栖息地丧失和过度采集是兰花灭绝的两个主要原因。

“兰花对生态系统的变化极为敏感。

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依赖传粉者,栖息地的破坏可能首先影响传粉者;其次,兰花和真菌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高江云说。

二十多年前,高江云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神秘的西双版纳,在随中科院植物所首席专家吉占和先生几次野外考察后,他对兰科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后,高江云在版纳植物园组建了“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再引种”研究组,专门致力于西双版纳和相邻地区兰科植物的综合保护研究。

“保护兰花的基础是保护、管理和恢复其栖息地。

基于植物生态学、传粉生物学、生殖技术、真菌学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兰花回归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综合保护策略。

”他和同事们关注西双版纳428株野生兰花中的石斛。

石斛属为兰科第二大属,全世界约有1500~16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东南亚及大洋洲地区。

我国约有78种,其中有近40种药用。

云南是我国石斛种类最多的地区,约50种,主要分布在滇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仅西双版纳就有48种。

西双版纳是我国石斛的主产区之一,有22种石斛属植物被加工成石斛商品。

植物生理研究技术兰科植物菌根及其共生真菌的初步研究wk

植物生理研究技术兰科植物菌根及其共生真菌的初步研究wk

兰科植物菌根及其共生真菌的研究概况XYZ2011 兰科(Orchidaceae)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被子植物中的大科之一,是除菊科植物外的、最兴盛复杂的一类植物,全世界约有6个亚科725属近25000—30000个原生种和大量的变种、品种,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极端干旱沙漠地区以外的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

包括了许多的着名药用植物和珍贵花卉,因而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科学家、园艺工作者也从各个角度对兰科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兰科植物的生活习性分为地生、附生和腐生。

地生兰和附生兰为绿叶兰,腐生兰是非绿叶兰且在其生活史中仅开花期为地上生的,有些产于澳大利亚干旱地区的腐生兰花甚至在地下完成其整个生活周期。

兰科植物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其花形状奇特,色彩艳丽,芳香宜人,授粉机制独特而复杂;第二、种子细小,仅具未分化的原胚;第三、在其生活史中,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

有关兰科菌根的研究,尤其是对植物种子萌发、早期生长及真菌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的广泛研究,使种子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共生与非共生萌发成为可能,为自种子培育兰科植物新品种提供了手段和依据,为研究兰科植物和真菌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材料和方法。

但是,对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种类及成年兰根中植物与真菌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本世纪80年代后对兰科菌根真菌的分类研究有了一些较为出色的工作。

本世纪初,法国的Bernard和Burgeff真正揭开了兰科菌根之谜,认识到许多兰科植物没有菌根就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许多兰花的种子没有菌根真菌的感染就不能发芽。

随后,国外开展了许多有关兰科菌根真菌在种子萌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能否促进种子萌发方面。

七十至九十年代,对某些兰花的种子与菌根真菌共生萌发形成原球茎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从结构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为自种子培育兰科植物新品种提供了手段和大量依据,但在菌根真菌的应用上,则以我国在天麻生产上的应用最为成功。

另外,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类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一方面,兰科菌根真菌除少数能形成产孢结构或有性子实体外,多数处于不育的菌丝阶段,缺乏稳定的形态学和培养特征,另一方面,有关兰科菌根真菌分类的资料也较少。

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分子机制

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分子机制

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复杂的生命形式,俗称菌根共生。

在这种关系中,真菌能够与植物的根系相互结合,形成一种与外界相隔的共生体,从而共同利用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和生长繁殖能力。

在这个共生体中,真菌和植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配合,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使得这一共生体能够在几乎任何环境下存活,并向外界提供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物质传递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真菌的菌丝和植物的根系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由此产生出的信号物质能够帮助真菌识别植物的根系并侵入其中,从而形成稳定的菌根。

同时,这些信号物质也能够帮助真菌感知外界环境,调节自身的生长和代谢,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环境资源和与植物的根系相互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的根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植物的根系能够识别并允许真菌进入其内部,形成稳定的菌根,同时也能够向外界释放出抗氧化剂、维生素、营养物质等物质,帮助真菌生长和代谢,并提高共生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同时,植物的根系也能够通过一系列信号传递和反应过程,调节共生体的代谢、生长和繁殖,使得这一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并在其中生存、繁衍和发展。

除了分子机制,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例如共生体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

在这个过程中,真菌和植物之间不断地进行共生适应,从而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生命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真菌能够取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条件,同时植物也能够得到真菌所提供的帮助和保护,从而提高其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总体来说,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复杂的生命形式,涉及到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分子机制。

这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真菌和植物之间不断地适应和合作,从而在共生体内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在其中共同生长、繁衍和发展。

对于这种生命形式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运作机制,同时也为我们探索新的生物技术、农业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角担菌属真菌促进兰科植物生长的方法

角担菌属真菌促进兰科植物生长的方法

角担菌属真菌促进兰科植物生长的方法一、引言兰科植物是一类重要的观赏植物,其花卉价值高且种类繁多。

然而,在兰科植物的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生长发育缓慢、病虫害发生率高等问题。

角担菌属真菌是一类具有潜在促进植物生长的微生物。

本文将介绍角担菌属真菌对兰科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及其应用方法。

二、角担菌属真菌对兰科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角担菌属真菌是一类常见的土壤真菌,其能够与兰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研究表明,角担菌属真菌能够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兰科植物的生长:1. 促进兰科植物根系发育:角担菌属真菌能够与兰科植物的根系形成菌根共生关系,通过菌丝网络增加兰科植物的根际表面积,提高养分吸收能力,促进根系的发育。

2. 增强兰科植物的抗逆性:角担菌属真菌能够分泌一系列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如激素和抗氧化物质,提高兰科植物的抗逆能力,使其在恶劣环境下更加顽强生存。

3. 改善兰科植物的土壤环境:角担菌属真菌能够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元素,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为兰科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三、角担菌属真菌促进兰科植物生长的应用方法利用角担菌属真菌促进兰科植物生长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菌根接种:将角担菌属真菌培养物或菌根接种剂施加到兰科植物的根系上,使其与兰科植物形成菌根共生关系。

接种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接种时间和接种量,以及合适的接种方法,如浸种、涂抹等。

2. 土壤处理:将角担菌属真菌培养物或其代谢产物施加到兰科植物的生长介质中,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兰科植物的生长质量。

处理时应注意适量施用,避免过量使用造成不良影响。

3. 喷雾处理:将角担菌属真菌培养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喷雾液,喷洒在兰科植物的叶面上,可以直接促进兰科植物的生长。

喷雾处理时应注意喷雾液的浓度和喷雾频率,避免过度喷洒导致植物叶面积聚或短期内频繁喷雾造成压力。

4. 栽培管理:在兰科植物的栽培管理过程中,合理调控兰科植物的养分供应、水分管理和温度调节等,可以提高角担菌属真菌的生长利用效率,进一步促进兰科植物的生长。

角担菌属真菌促进兰科植物生长的方法[发明专利]

角担菌属真菌促进兰科植物生长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角担菌属真菌促进兰科植物生长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刘蕾,李潞滨,杨前宇
申请号:CN201810480918.9
申请日:20180518
公开号:CN108719336A
公开日:
2018110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角担菌属真菌促进兰科植物生长的方法,通过角担菌属菌株与兰科植物的原球茎/根状茎及幼苗建立共生关系促进兰科植物生长,所述角担菌属菌株为角担菌科角担菌属真菌,其拉丁文命名为:Ceratobasidium sp.,GenBank注册号为:MG669582,生物保藏号为CGMCC No.15373。

通过角担菌属真菌对兰科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为角担菌属真菌在兰科植物的高效繁殖以及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保护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申请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地址:100091 北京市海淀区东小府东院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研究方法及其应用_姜鹏

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研究方法及其应用_姜鹏

M ycosystema菌 物 学 报 15 November 2009, 28(6): 895-901jwxt@ISSN1672-6472 CN11-5180Q©2009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fanli@收稿日期: 2008-10-24, 接受日期: 2009-01-12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姜鹏 范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8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ymbiosis between orchids and fungiJIANG Peng FAN L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兰科Orchidaceae 是一个广布于全球的植物大科,包括了许多著名的药用植物和珍贵花卉。

因其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植物学家和园艺工作者等从各个角度对兰科植物进行了研究。

Bernard 首次发现兰科植物种子需依赖真菌的侵染才能萌发(Curtis 1939)。

此后,有关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的研究广泛地开展起来,研究者们从二者间的专一性、营养、生理以及共生关系形成的机制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此过程中,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被研究者们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其中一些主要的方法。

1 分子系统学理论与方法1.1共生真菌的分类鉴定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早期研究中,一般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形态学方法中所采信的鉴别特征多是真菌的繁殖结构或有性世代的特征,而很多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此类结构特征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常难以甚至不可能获得。

贵州特色药用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共生真菌研究与应用

贵州特色药用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共生真菌研究与应用

贵州特色药用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共生真菌研究与应用贵州道地中药材杜鹃兰、独蒜兰和云南独蒜组培技术已成熟,但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生长缓慢,这阻碍其产业化,根据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共生形成茵根的特点,本研究对三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动态变化特点、菌根真菌生理生化特性、菌根真菌的应用及分类鉴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通过研究力图揭示兰科植物生长发育与菌根真菌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菌根真菌应用方法,为杜鹃兰和独蒜兰产业化奠定基础。

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较为准确高效的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单菌丝团分离方法。

该方法的建立解决了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分离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该方法使定量研究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成为可能。

2、揭示了菌根真菌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利用新建立的单菌丝团分离方法,对三种兰科植物不同生长期、根中菌根真菌的纵向和横向变化的研究,发现植物根形成早期的优势菌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后期优势菌生长慢、气生菌丝不发达。

根中菌根真菌由根尖向基部及由根表皮向内,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的菌根真菌比例下降,生长较慢、气生菌丝不发达的菌根真菌比例增加。

3、揭示了菌根真菌生理生化特征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通过对三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能力,产B族维生素和赤霉素的能力、是否具有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酶活的研究,发现营养生长阶段的优势菌根真菌纤维素酶活较弱,多酚氧化酶活阳性或弱阳性,形成的B族维生素的量较高,淀粉、蔗糖、麦芽糖和无机氮的利用能力较强。

生殖生长期优势菌纤维素酶活较强,多酚氧化酶活弱或无,形成的B族维生素的量低,对纤维素、淀粉和有机氮的利用能力强。

4、从菌根营养的角度揭示了菌根真菌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内在原因,提出了“三个营养库”的假说和杜鹃兰组培苗移栽成功的“三个策略”通过对三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与杜鹃兰各生长期的组培苗共培养,发现杜鹃兰各生长阶段的促生菌是此阶段的优势菌,同时发现不同生长期的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不同,已分化根状茎、带根状茎的幼苗、带球茎的幼苗成活率高,而无根状茎或球茎的幼苗移栽成活率低,同时发现菌根真菌在组培苗移栽过程中主要起保护根及提高根的活力的作用。

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的功能及应用前景

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的功能及应用前景

上海农业学报 2005,21(3):110~113 A cta A gricult urae S hanghai文章编号:100023924(2005)032110204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的功能及应用前景周德平,吴淑杭,姜震方,张 栩(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201106)摘 要:兰科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与其内生真菌密切相关,内生真菌在兰科植物的种子萌发、组培繁殖及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系统介绍了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类,它们与兰科植物之间的共生营养机理,及其在兰科植物栽培生产中的功能和应用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内生真菌;兰科植物;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S682.31;Q949.32 文献标识码:A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一个广布于全球的大科,包括许多著名的药用植物和珍贵花卉(如天麻、铁皮石斛、密花石斛、蕙兰、墨兰和蝴蝶兰等),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人工栽培较为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自然条件下兰花种子的萌发和随后的生长发育往往依赖与之共生的内生真菌。

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存在于健康植物根、茎、叶、花等器官中,形成不明显侵染的一类真菌。

植物与内生真菌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的,一方面植物为内生真菌提供光合作用产物和矿物质;另一方面内生真菌的代谢物能刺激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宿主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甚至直接为植物提供营养。

通过对植物组织表面进行严格消毒,并在无菌条件下取其内部组织在营养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分离、纯化得到植物内生真菌。

虽然有关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起始于19世纪末,然而直至1977年Bacon 等[1]发现了高羊茅内生真菌与牛的中毒症状相关后,对内生真菌生物学作用的研究才正式开展起来。

由于内生真菌分布于植物组织内,可获得足够的碳、氮源,且受到植物组织的良好保护,因而比暴露于恶劣环境的附生菌和腐生菌具有更稳定的生存环境,更易于其生物学作用的发挥。

兰科菌根真菌与植物专一性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兰科菌根真菌与植物专一性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兰科菌根真菌与植物专一性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兰科菌根真菌与植物专一性关系研究
一、研究背景
兰科菌根真菌是一类益生菌,与很多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在土壤中起到重要的生态作用。

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兰科菌根真菌的数量和种类发生了变化,对植被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兰科菌根真菌与植物的专一性关系,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兰科菌根真菌与不同植物的共生关系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兰科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的专一性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入理解兰科菌根真菌的功能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三、研究内容
1. 选取代表性兰科菌根真菌和植物材料;
2.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兰科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3. 利用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兰科菌根真菌与不同植物共生的效果;
4. 研究兰科菌根真菌的生态与环境适应性,探究兰科菌根真菌与植物专一性关系的形成因素;
5. 分析植物-兰科菌根真菌共生的遗传机制。

四、研究方法
1. 采用PCR方法分析兰科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2. 利用植物生长实验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兰科菌根真菌与不同植物共生的效果;
3. 根据生态环境因素进行实地采集并进行相关指标测定;
4. 利用遗传学方法解析植物-兰科菌根真菌共生的遗传机制。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兰科菌根真菌与植物的专一性关系,揭示其形成机制,探索其在生态环境中的功能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研究结果为植物栽培,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ycosystema菌 物 学 报 15 November 2009, 28(6): 895-901jwxt@ISSN1672-6472 CN11-5180Q©2009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fanli@收稿日期: 2008-10-24, 接受日期: 2009-01-12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姜鹏 范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8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ymbiosis between orchids and fungiJIANG Peng FAN L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兰科Orchidaceae 是一个广布于全球的植物大科,包括了许多著名的药用植物和珍贵花卉。

因其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植物学家和园艺工作者等从各个角度对兰科植物进行了研究。

Bernard 首次发现兰科植物种子需依赖真菌的侵染才能萌发(Curtis 1939)。

此后,有关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的研究广泛地开展起来,研究者们从二者间的专一性、营养、生理以及共生关系形成的机制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此过程中,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被研究者们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其中一些主要的方法。

1 分子系统学理论与方法1.1共生真菌的分类鉴定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早期研究中,一般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形态学方法中所采信的鉴别特征多是真菌的繁殖结构或有性世代的特征,而很多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此类结构特征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常难以甚至不可能获得。

例如丝核菌属Rhizoctonia 的成员是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主要类群之一,但研究者们没有发现它们的无性繁殖结构,也很少甚至没有获得其有性世代,只能凭借营养菌丝和菌落的培养特征以及融合群等对其菌株进行区分。

笔者在研究促进天麻Gastrodia elata 种子萌发的共生真菌时发现,绝大多数的种子共生萌发真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不产生子实体,因而不能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真菌种的基因序列被测定,一些适用于分类学以及系统学研究的基因陆续被选出,这一切都为分子系统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分子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陆续被研究者们运用到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研究当中。

按照系统学的理论,一般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在系统发育树上的距离也比较接近。

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基因来构建未知共生真菌和相关已知真菌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并通过分析未知共生真菌在系统发育DOI:10.13346/j.mycosystema.2009.06.023树上所处位置判断该真菌分类学地位及其所属的种类。

虽然系统发育种(phylogenetic species)不能直接对应于形态种(morphological species),但研究者可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实际情况来做出分析。

Ma et al.(2003)基于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片段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将从新加坡的一些兰科植物中分离到的24株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的菌株鉴定为 E. repens和 E. calendulina-like Rhizoctonia。

Sekizaki et al.(2008)根据IGS-1(intergenic spacer 1)片段系统学分析结果,将从产自日本北海道的成年天麻中分离到的一种共生真菌鉴定为Armillaria nabsnona,这是首次发现A. nabsnona可以与天麻形成共生关系。

至此,在日本共有7个蜜环菌属Armillaria的种可与成年阶段的天麻共生(Cha & Igarashi 1996)。

A. nabsnona 是北半球常见种,但在中国还未见记载,孙立夫等(2007)按其在北半球的分布情况推测,中国也应有其存在。

但由于缺乏有关天麻成年阶段共生真菌多样性和专一性的研究,目前在我国仅知道 A. mellea是天麻成年阶段的共生真菌。

1.2 兰科植物与共生真菌间的专一性随着兰科植物共生真菌被大量发现,兰科植物与其共生真菌之间的专一性对应关系被研究者们所认识,但某些共生真菌的分类学地位采用形态学方法难以界定,给二者之间专一性研究带来了困难。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将分子系统学理论引入了兰科植物与其共生真菌专一性关系的研究之中。

Taylor et al.(2002)在其文章中提出这样一个理论:无论从一种兰科植物中发现多少种共生真菌,当所有这些被发现的真菌都属于同一系统学分支时,那么这种兰科植物与这些处在同一个系统学分支上的共生真菌之间就存在专一性,因为处在其他系统学分支上的真菌不能与这种兰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他们发现头蕊兰属的Cephalanthera austinae仅与革菌科Thelephoraceae下的一些成员建立共生关系,珊瑚兰属的Corallorhiza maculata和 C. mertensiana仅与红菇科Russulaceae的成员建立共生关系(Taylor & Bruns 1997,1999)。

Shefferson et al.(2005)对杓兰属Cypripedium七种兰花的共生真菌nrLSU、ITS、mtLSU三个基因进行了系统学分析,发现杓兰属的种与其共生真菌之间有很高的专一性,其共生真菌都聚在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 下很窄的几个分支中。

1.3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生态学研究早期的研究者Curtis(1939)发现,相同生境下的不同兰花种有相似的内生真菌,而不同生境下的同一兰花种有不同的内生真菌。

此后有关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生态学的研究工作逐渐展开(Hadely 1975;Harvais & Hadley 1967;Harley & Smith 1983)。

Harley & Smith(1983)提出在某一生态条件下生活习性相关的某些种的兰花和某些种真菌以生态群(ecological group)的形式存在,但一些共生真菌的分类地位难以依靠形态学方法界定。

近年来,分子系统学方法被应用于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生态学的研究。

Otero et al.(2004)对从兰科植物Ionopsis utricularioide和Tolumnia variegata中分离到的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共生真菌菌株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这些菌株属于4个不同的系统学分支,其中一个分支的真菌在同一地点的I. utricularioide和T. variegata中都以较高的频率出现;不同地区的T. variegata的菌根真菌在这四个分支中所占的比例很不相同,生长在哥斯达黎加Tortuguero森林公园的T. variegata的共生真菌在四个分支中所占的比例接近,生长在波多黎各Dorado 地区的T. variegata的共生真菌仅出现在其中的两个分支中。

这些共生真菌都是丝核菌状(Rhizoctonia-like)真菌,形态学鉴定困难,在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进行共生真菌在兰花中的分布及两者间的关系的分析几乎不可能,而采用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虽然这些真菌没有被鉴定到种,但通过聚类分析也达到了同样的研究目的。

Ogura-Tsujita & Yukawa(2008)对从不同生境下的Epipactis helleborine中分离到的难以用形态学方法鉴定的共生真菌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发现生长在海边沙丘森林中的 E. helleborine的共生真菌主要是Wilcoxina属的成员,而生长在内陆森林中的E. helleborine的共生真菌则主要是Tuber、Hydnotrya、Exophiala等属的成员。

虽然分子系统学理论和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兰科植物与其共生真菌之间关系的研究,然而,可用的已知真菌种类的序列信息和分子系统学研究资料不足以成为制约该领域研究深入的最大因素。

已有的真菌的序列资料和分子系统学研究资料相对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兰科植物共生真菌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经常有研究者找不到与自己所研究的共生真菌序列相近的已知真菌,这给有关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

2 共生培养试验2.1共生真菌鉴别和优良菌株筛选从兰科植物中发现的真菌不一定都是其共生真菌,研究者们主要采用兰科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培养试验来判断其是否为共生真菌。

共生培养试验包括两类,一类是兰科植物种子与真菌的共生萌发试验,另一类是兰科植物在其种子萌发后的生长阶段与真菌的共生培养试验。

共生培养试验也被研究者们用来筛选对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具有良好促进效果的共生真菌菌株,为人工培育兰科植物提供优质菌株。

我国学者徐锦堂的团队曾对其分离到的天麻种子共生萌发真菌进行了共生萌发试验,通过比较,筛选出一株具有很高活性的菌株用于天麻的人工有性繁殖(冉砚珠和徐锦堂 1990)。

Porras-Alfaro & Bayman(2007)在用这两类共生试验对从香荚兰属Vanilla植物中分离到的一些真菌进行研究时发现了可用于香荚兰属植物人工培育的高效菌株,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这些菌株都聚在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下的一个分支。

2.2 寻找潜在的兰科植物共生真菌Warcup(1973)利用10个来自不同种兰科植物的丝核菌属Rhizoctonia的菌株与10种兰科植物种子进行共生萌发试验以验证二者间的专一性时发现,某些种兰科植物种子可以与其他种兰科植物的共生真菌形成共生关系而萌发。

研究者们认为对兰科植物潜在的共生真菌的利用将能扩大兰科植物继续生存的机会,他们用共生培养试验来寻找潜在的共生真菌。

Perkins et al.(1995)发现葱叶兰Microtis parviflora的种子可与七种从未在该植物中发现的真菌共生而萌发,而在这之前仅发现 E. repens和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的一株未定种真菌与该种植物形成菌根关系。

徐锦堂等(2001)对从45种兰科植物中分离到的132个菌株与天麻种子进行了共生萌发试验,发现了3个高效菌株,并推广到天麻的人工有性繁殖生产。

Porras-Alfaro & Bayman(2007)研究发现从I. utricularioide中分离到的一类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菌株对香荚兰属Vanilla植物的种子萌发有很好的效果,但未鉴定这些菌株到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