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
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
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
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
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
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整体感知
1、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
现时的年:①放鞭炮②拿压岁钱③吃团圆饭④守岁⑤拜年⑥贴春联⑦看春节晚会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乡——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2、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加入讨论。
(2)提问大家
▲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
旧时的年:
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⑩拜新年
▲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答略)
▲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课文只是个引子,她激发了我探求“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兴趣,于是我借助网络查到了好多资料,比如,作者只写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嘎然而止了,资料告诉我正月初一才刚刚开始过年呢;小时候过年都要掸檐尘,以为只是图个清洁,现在才知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典故。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旧时的民风、民俗。
三、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1、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
2、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
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
拜年,外出旅游……)
3、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3)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
四、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
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
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做一个关心生
活的有心人。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
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
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
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
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
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小孩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
母亲是腊八粥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
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
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逝世那天也是农历腊八!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抗战后南北迁徙,有
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几乎连个“家”都
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
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
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侯的事情了。
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
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
象征着我们这一代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
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
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
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
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
花生来。(选自《学习与评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6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