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机制

【摘要】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本文从家庭、学校和自身三个方面列出了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0 引言

大学是一个个体处于生理发展接近完成,但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情绪不够稳定的阶段。特别是在以成绩论英雄的高中环境直接进入对综合素质有着更高要求的大学阶段,很多新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北京医科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李瑾在其调查研究中也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调查对象的11%,一般心理问题以上者占18%。进一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方面。因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上承受着非常大的的心理压力,从而不断出现自杀和他杀现象。

1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3-6岁的幼儿期是形成人格的时期,人格在5岁左右就定型了,以后不再会有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或是父母外出务工而由老一辈进行抚养教育,这样的环境很容易导致孩子在幼年时期没能得到健全的家庭教育,从而埋下心理问题隐患。

有的家长要求子女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发展,对子女的未来有过高期望,给其造成过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容易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学生进入大学开始集体生活后,家庭间的贫富差距明朗化,在贫富差距很大的前提下,容易产生许多的负面情绪。而一些大学生迫于经济原因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性格,也无法更多的参加团体活动,表现出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上的退缩。

1.2 学校和社会方面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始于80年代,在80年代中期才在较大范围内开展起来。但内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间并没有得到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心理咨询室通常情况下形同虚设,缺乏专业的人才,多数心理咨询师仅是兼职,重理论轻实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也不完善。

此外,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择业难度和就业风险加大。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了解甚少,抱着对未来过高的期望入学。而大学的生活会让他们逐渐意识到社会竞争之激烈,现实之残酷。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的反差,从而无法实现。这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程度的痛苦和烦恼,导致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对未来的困惑。

1.3 自身方面

新生进入大学后普遍会出现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实践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出现的心理问题方面着重点也有所不同。

大一主要是适应期,新生在入学后表现出对生活及环境的不适应,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当他们面对新的大学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时,来自于外界环境的约束消失,而自律尚未建立。喜悦感和失落感、新鲜感和无意义感、使命感和盲目感的交织,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出现忧郁、焦虑情绪。在学习上,学生还未从高中的习惯脱离,面对大部分的自由支配时间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将大学的活动重心放在上网、游戏上。

在人际关系上,中学期间一切以学习为中心,活动圈基本只限班级,没有意识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而在进入大学后,在这方面会感到力不从心。尤其在如今群英荟萃的大学里,文艺、体育、交际各个领域上都人才辈出,在失去自己仅有的学习优势后,自卑感就会油然而生,也就更不敢主动的结交朋友。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心理方面的问题。

不同于新生,老生面临更多的来自于学习、工作和情感上的压力。各种证书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乃至情感上的取舍,都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

另外,根据slater和shields对双生子患焦虑症的实验以及加利福利亚大学针对自闭症产前潜在诱发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理

方面也是导致心理问题多发的原因之一。大学前,因为对心理健康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充分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入大学后,在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下,就极易引发其潜在的心理问题。

2 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2.1 家长要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式

家庭氛围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境,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对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大作用。家长应当使用良好的教育方式,从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首先,家长应当尽可能的与子女共同生活,多进行沟通交流。从小开始,对其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及时了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其次,家长应培养子女的独立性,不应过度宠爱,避免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学校生活。最后,在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方面,家长不应将自己的期望过多的加诸孩子身上,要适当的放手让其自主选择,并尊重其选择。

2.2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纳入课程体系的建设当中,开设有关心理学的课程,并制定学分制,严格执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因仅着眼于知识与专业能力的传授,还要着力于全面人格的培养。

第二,合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宣传手段。例如,通过学校广播台、宣传册、校园彩信,或是举办社团活动,定期开讲专题讲座等,

宣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第三,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中心,加大经费的投入,弥补医学模式上的先天不足,为心理咨询师提供定期的进修和培训,防止形式化。并在新生入学后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第四,加强导师制度,密切学生与教师间的联系,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定期的谈话,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合理引导。

2.3 大学生自身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要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还是得从自身出发。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健全人格的前提。

为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积极地参加各种公开的社团活动,逐步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还应学会适度的控制自身情绪,但也不应太过卑躬屈膝,要有自己明确的主张和立场。

要学会自我意识的培养,不断的进行肯定和否定自己,从而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要学会肯定自身存在的优势,抛弃自卑等不良心理。

确立人生目标不是简单的制定一个远大的计划,还因做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现实条件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只有确立了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才能有足够的前进动力和明确的前进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