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虚实辨证、阴阳辨证
中医诊断学授课讲稿(精华)
![中医诊断学授课讲稿(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94d8db0cb4daa58da1114a1b.png)
绪 论一、概说1.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中医诊断学的学科重要性(1)正确的诊断是正确的治疗的前提;(2)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3)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过渡性桥梁课程。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辨病的依据。
望诊——察看病体的外观(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
闻诊——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 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 问诊——询问病人或陪诊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诊疗经过等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
切诊脉诊——测知脉象的变化, 按诊——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了解异常体征(三)辨证: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分析 归纳病人的临床资料判断诊断完整的证名辨证的方法有: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是分析疾病共性的方法。
病性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脏腑辨证 是临床各科的辨证基础。
经络辨证——主要用于针灸学六经辨证——主要用于中医伤寒病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辨别病情三焦辨证各种辨证方法的教学顺序与关系:六经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阴阳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附:症、证、证候、证型、病的区别与联系1.症:是病体对疾病客观反应的症状和体征。
症状之间、体征之间可有或无联系,是病人的“愁诉”。
2.证:是医生对致病因素作用于病体,病体所反应出的证候的概括,是对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病位、病因、病性、病势)所作的结论,以“证名”表示。
3.证候: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病理联系的症状、体征。
证候为证的外候。
4.证型:临床较为常见的、典型的、证名规范的、被中医学术界公认的证的名称。
5.病:具有特定的病变规律与临床表现的病种、包含特定的病因病机与代表性症状、证型、证候及治疗规则。
(中医)虚实辨证
![(中医)虚实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b4200a1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e.png)
(中医)虚实辨证虚实是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纲领。
凡正气不足所产生的证候属虚证,邪气亢盛所产生的证候属实证。
1.虚证由内伤久病,或年老体弱,或病中失治、误治等因素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称为虚证。
临床表现以不足、松弛、衰退为基本特点,常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证候。
(1)气虚证:是指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2)血虚证:是指血液亏少,脏腑、经络、组织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眼、口唇、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3)阴虚证:是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不能制阳所致的虚热证候。
又称虚热证。
临床表现:咽干口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是指由于体内阳气虚衰,不能制阴所致的虚寒证候。
又称虚寒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面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2.实证凡邪气过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所产生的证候,称为实证。
多由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停滞所致。
由于实邪的性质及所在部位不同,故实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以有余、亢盛、停聚为基本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烦躁,声高气粗,胸胁脘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一患者在同一时期出现虚实夹杂或虚实转化;虚证或实证发展到严重的阶段,出现某些与病理本质相反的“假象”,即虚实真假。
中医诊断学如何辨别阴阳虚实证候
![中医诊断学如何辨别阴阳虚实证候](https://img.taocdn.com/s3/m/e3117ce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60.png)
中医诊断学如何辨别阴阳虚实证候在中医诊断学中,辨别阴阳虚实证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而虚证和实证则反映了人体正气与邪气的盛衰状况。
通过准确辨别阴阳虚实证候,中医能够制定出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在人体中,也存在着阴阳的划分。
比如,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
阴虚证,通常是指体内阴液亏少,无法制约阳气,从而导致阳气相对偏亢的一种证候。
阴虚的人常常会有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表现。
比如,一个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的人,容易损耗体内阴液,出现阴虚的症状。
他可能会感觉口干总想喝水,但喝了也不解渴;晚上睡觉时容易出汗,醒来就不出了;心情也比较烦躁,难以平静。
阳虚证则是指体内阳气亏虚,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虚寒证候。
阳虚的人往往怕冷,四肢尤其明显,总是比别人穿得多;精神不振,容易疲惫;面色苍白或黧黑,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像那些在寒冷的冬天不注意保暖,或者长期居住在阴冷潮湿环境中的人,就容易出现阳虚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出的各种证候。
除了上面提到的阴虚和阳虚,还有气虚和血虚。
气虚证的主要表现为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头晕目眩、活动后诸症加剧、舌淡嫩、脉虚无力等。
比如,一个人平时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感觉很累,说话也没力气,这可能就是气虚的表现。
血虚证的常见症状有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脉细等。
比如,女性在产后如果调养不当,容易出现血虚,表现为脸色苍白、头发干枯、容易头晕等。
实证,与虚证相反,是指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证候。
常见的实证有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讲课稿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讲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606ed663968011ca3009189.png)
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中医基础知识之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综合分析,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辨证:辨即辨别;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
因为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上,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从病位上,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从病性上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从邪正盛衰上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尽管疾病的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找出疾病之关键,掌握要领,从而确定调理原则。
我们悬灸保健养生虽不属于医疗行为,但我们面对的顾客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游移状态,也就是亚健康。
养生保健重在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平衡就健康,失衡则百病丛生。
因此作为悬灸保健师必须掌握八纲辨证,才能使用正确的悬灸保健技术为顾客服务。
一、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大致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
因此,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1、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气滞的证候,属寒、属虚。
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
2、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属热、属实。
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
3、阴证和阳证的鉴别阴证和阳证的鉴别,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出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表3—1)表3—1 阴证、阳证鉴别表二、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人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脏在内,属里。
1、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入侵机体口鼻,皮毛等表浅部位之证侯,多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多在疾病初期。
2、里证:是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侯,五脏六腑在内,属里,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入里,病程较长。
3、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表3-2)表3-2 表证、里证鉴别表三、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中医诊断-辨阴阳、虚实
![中医诊断-辨阴阳、虚实](https://img.taocdn.com/s3/m/799df2ba7cd184254a35353b.png)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1、阳虚证:虚寒证
久病气虚发展 年老命门火衰 寒邪损伤阳气 过服苦寒清凉
阳虚
虚实辨证
温煦不足 虚寒内生
鼓动无力 功能减退
畏寒肢冷 不渴或热饮 尿清便溏 舌淡胖,脉迟
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 蜷卧嗜睡 脉沉而无力 卫阳不足—自汗 蒸腾无力—无汗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虚实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二)有自己特定内容 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 亡阳证、亡阴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1、阴盛证 ❖ 概念:阴寒湿阴邪侵袭人体的实寒病证。 ❖ 表现:
阴盛而寒--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小 便清长,舌苔白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一)虚证
虚实辨证
❖ 概念:以人体正气虚弱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正虚邪 不盛,斗争不激烈。(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 久病,病势缓,病程长,体质虚弱。 ❖ “精气夺则虚” ❖ 不足、虚损、虚衰、亡脱 ❖ 出者为虚,缓者为虚,无者为虚 ❖ 病因:
先天不足:肾虚为主 后天失调:饮食失调、思虑太过、过度劳倦 久病耗损:久病失治、误治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虚实辨证
三、虚实辨证
❖ 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反映正气强弱, ❖ 邪气盛衰。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 实证:邪气盛实为主的证候,正气不衰。
虚证:正气不足为主的证候,邪气不盛。 ❖ 治疗:实证:去其有余(泻其子)
虚证:益其不足(补其母) ❖ 适用范围: 外感、内伤一切病证。 ❖ “万病不出于虚实两端,万病不越乎补泻两法。”
《中医诊断学》——辨证
![《中医诊断学》——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9d20da7a9b6648d7c0c7460b.png)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阴虚证
实质:阴液亏虚,阴不制阳,滋养濡润作用减弱。 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 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 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常见证型: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等。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反映机体的阴阳盛衰。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素问》 治疗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 圣真要大论》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一)心气虚证
【概念】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 、失于充养的证候。
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审证要点】心悸、胸闷、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或数而无力,或结、代。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嫩,脉沉迟、微弱、细。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阳证
阳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症状表 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
临床表现: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口渴饮冷,小 便短赤、大便秘结,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舌红绛苔黄黑生 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虚实、阴阳、寒热、脏腑辩证】
![【虚实、阴阳、寒热、脏腑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6ede7a2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9.png)
【虚实、阴阳、寒热、脏腑辩证】虚实;实证;邪气过盛或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血虚证:血不足。
脏腑组织经脉得不到濡养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及口唇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脉细无力。
气虚证:全身或脏腑功能减退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加重,舌淡脉弱。
阴虚证:阴液亏损的证候,“阴虚生内热”。
临床表现: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虚实夹杂(2)虚实转化阴阳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临床以代谢低下为特点阳证:邪热壅盛,或阳气亢盛的病变和证候,临床以机能亢进为特点1.亡阴证: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证候特点:阴液衰竭症状:汗出而粘身热口干喜冷饮,舌红而干,脉细数2.亡阳证:阳气严重耗损证候特点:阳气虚脱的症状:大汗淋漓,畏寒手足厥逆,舌淡,脉微欲绝寒热;1寒证——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的证候2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关系;①寒热错杂:②寒热转化:3寒热真假①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表现一些假寒现象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肢冷、脉沉等②真寒假热:阴寒内盛,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表现:里寒极重+身热、面红等热象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一)心气虚、心阳虚证候心气虚: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心阳虚:心气虚的证状, 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二)心血虚、心阴虚证心血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淡脉细证候心阴虚:心血虚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区别;心血虚:以血虚为主因,重点表现为血脉失充和神明失养。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e7782402020740be1e9bef.png)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概念:表里辨证中表与里是用以辨别病位内外和病 势深浅的一对纲领。
(1)表与里是病位的总称,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其实质 可以包括人体的各个部位。表里辨证是定病位的基本方法 。 (2)病位的多元性,也就是说人体内可同时存在着若干 个病位(如原发与继发,主病位与次病位等)。任何疾病 ,都应该也一定有一定的表里病位。 (3)表里辨证反映了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认识, 对于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伤寒与温 病之初期。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王 勇
1
目的要求
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其内容。 掌握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各 自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依据。 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 鉴别要点。 掌握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概念、病机、证候特点及鉴别要 点。 掌握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含义及临床规律。 理解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及类型 。 熟悉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病因病机。 了解八纲辨证的意义。
10
(一)表证
概念:六淫、疫疠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 正(卫)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 要表现的轻浅证候,多见于外感病之初期。 【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 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
11
【证候分析】
病因:六淫、疫毒 途径:皮毛、口鼻 阶段:外感病初期阶段 病机:正(卫)气抗邪于肌表 特征:新起恶寒发热
30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 个纲领。
中医诊断之八纲辨证(三)虚实辨证阴阳辩证
![中医诊断之八纲辨证(三)虚实辨证阴阳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b186cc0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5.png)
中医诊断之八纲辨证(三)虚实辨证阴阳辩证虚实辩证概念: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意义:分析疾病过程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
实证宜攻,虚证宜补,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一)虚证含义:指以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以“不足、松弛、衰退”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
基本病理:正气亏虚、邪气不著。
证候表现:由于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等受损程度的不同及所影响脏腑器官的差异,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难以概括几个症状作为虚证的典型证候。
病因: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使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二)实证含义: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有余、亢盛、停聚”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
基本病理:邪气盛、正气不虚。
证候表现:由于感邪性质与病理产物的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实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同样难以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
病因:①因风、寒、暑、湿、燥、火、疫病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所致;②内脏功能失调,气化失职,气机阻滞,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所致。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1.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2.虚证、实证的真假辨别特征:一般来说,虚证具有“不足、松弛、衰退”的特征,实证具有“有余、亢盛、停聚”的特征。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 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48fe972f852458fb770b568e.png)
胆热循经上冲
口苦,咽干,目眩
证候特点 起病急,病程长,既非表证,亦非里证
4.表证、里证的鉴别
证 寒热
舌 脉 中医诊断学
舌苔薄白, 表证 恶寒发热 舌质变化不
明显,脉浮
里证
但热不寒 但寒不热
舌苔厚或无 苔,舌质变 化不明显, 脉沉
症状
以头身痛,鼻塞流 涕,咽喉痒痛,
喷嚏微咳,内脏证 候不明显
以内脏证候为主症, 烦躁神昏,胸闷胸 痛,腹痛呕吐,便 秘腹泻,尿短赤或 清长
表现分析
外感热邪 寒湿情志 饮食化火
素体阴虚 劳倦内伤
阳热过盛 阴精不足
产热过多 阴虚阳亢
热证
发热恶热,手足温和,面赤舌红
阳热亢盛,火性炎上
口渴、尿黄、便干
热伤津液
烦躁、脉数
扰神迫血
热、黄、赤、稠、燥、动
3.寒证热证鉴别
证 寒热
面
喜恶 四肢 色
寒 证
喜温 恶寒
冷凉
白 或 青
口渴
口和 不渴
分 泄 二便 物
虚实辨证内容
虚证
实证 鉴别
1. 虚 证
概念 指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以
不足、松弛、无力、衰退为特点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主主要要表表现现
成因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逸过
度,房事不节,产育过多,久病失治,误治等。)
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动则 加甚。(脏腑功能衰退)
特点
声中医高诊气断学粗,动则倦消,脉沉 实邪内结,闭 取有力——真 阻经络,气血 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 不通。外周、 赢瘦,脉沉细——假 脑神失于温养 辨识:默默无语但语时声高 而现假虚象。 气粗;体赢瘦但胸腹硬满拒 “大实有羸状” 按;脉沉细但按之有力等。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虚实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虚实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3af774e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6.png)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虚实辨证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虚实辨证虚实辨证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
所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求,因而《素问·调经论》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之说。
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
早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的记载,实证宜攻邪,即取其有余,虚证宜补正,即益其不足,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一)虚证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人体正气虚弱明显,但邪气并不太盛,临床表现以不足、松弛、衰退为基本特点 , 多见于慢性疾病或疾病的后期 , 病程较长。
虚证形成的原因,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两个方面,但以后天失调为主,如饮食失调,后天之本不固;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气血;房室过度,耗伤肾脏元真之气;或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等,均可成为虚证。
正气虚弱包括阴、阳、气、血、精、津、髓以及脏腑虚损。
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各脏腑虚证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因而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
临床一般是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故《难经·四十八难》有“缓者为虚”、“出者为虚”的说法,《类经·疾病类》亦说:“内出之病多不足,加七情伤气,劳倦伤精之类也。
”根据正气虚损的程度不同,临床可有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之类模糊的定量描述。
中医诊断学讲稿
![中医诊断学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5e808960ad02de80d4d840ff.png)
目录目录 (1)第01 讲绪论: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第02 讲绪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学习方法8 第03 讲问诊的方法和意义 (15)第04 讲问诊的内容 (21)第05 讲问现在症:问寒热(一) (26)第06 讲问现在症:问寒热(二) (30)第07 讲问现在症:问寒热(三) (36)第08 讲问现在症:问汗(一) (43)第09 讲问现在症:问汗(二)、问疼痛 (49)第10 讲问现在症: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 (55)第11 讲问现在症:问饮食口味(一) (61)第12 讲问现在症:问饮食口味(二) (66)第13 讲问现在症:问二便 (70)第14 讲问现在症:问经带 (76)第15 讲望诊概述全身望诊:望神(一) (81)第16 讲全身望诊:望神(二) (86)第17 讲全身望诊:望色(一) (90)第18 讲全身望诊:望色(二) (95)第19 讲全身望诊:望色(三) (101)第20 讲全身望诊:望形体 (105)第21 讲全身望诊:望姿态 (109)第22 讲局部望诊:望头面 (114)第23 讲局部望诊:望五官(一) (120)第24 讲局部望诊:望五官(二) (124)第25 讲局部望诊:望五官(三)、望躯体(一) (128)第26 讲局部望诊:望躯体(二)、望四肢 (134)第27 讲局部望诊:望二阴 (138)第28 讲局部望诊:望皮肤 (141)第29 讲局部望诊小结 (148)第30 讲望排出物 (154)第31 讲望小儿指纹舌诊概述(一) (158)第32 讲舌诊概述(二)望舌质:舌色(一) (163)第33 讲望舌质:舌色(二)、舌形 (168)第34 讲望舌质:舌态、舌下络脉 (173)第35 讲望舌苔:苔质 (177)第36 讲望舌苔:苔色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意义 (183)第37 讲闻诊:声音、语言 (189)第38 讲闻诊:呼吸、咳嗽 (193)第39 讲闻诊:心音、胃肠异常声音嗅气味 (198)第40 讲脉诊概述(一) (203)第41 讲脉诊概述(二) (208)第43 讲正常脉象病理脉象:浮脉(一) (220)第44 讲病理脉象:浮脉(二)、沉、迟、数脉 (226)第45 讲病理脉象:虚、实、洪、细脉 (232)第46 讲病理脉象:滑、涩、弦、紧脉 (237)第47 讲病理脉象:结脉脉象鉴别相兼脉 (242)第48 讲病理脉象:真脏脉妇人脉与小儿脉按诊的手法与意义 (248)第49 讲按诊的内容 (254)第50 讲八纲证候概述八纲基本证候:表证 (260)第51 讲八纲基本证候:里、寒、热证 (266)第52 讲八纲基本证候:虚实辨证、阴阳辨证 (272)第53 讲八纲证候间的关系(一) (277)第54 讲八纲证候间的关系(二)八纲辨证的意义 (283)第55 讲病性辨证概述辨六淫证候(一) (289)第56 讲辨六淫证候(二)辨阴阳虚损证候 (294)第57 讲辨气血证候(一) (300)第58 讲辨气血证候(二)辨津液证候(一) (306)第59 讲辨津液证候(二)辨情志证候 (311)第60 讲脏腑辨证概述辨心病证候(一) (318)第61 讲辨心病证候(二)辨肺病证候(一) (325)第62 讲辨肺病证候(二) (330)第63 讲辨脾病证候 (335)第64 讲辨肝病证候(一) (342)第65 讲辨肝病证候(二) (347)第66 讲辨肾病证候 (353)第67 讲辨腑病证候(一) (358)第68 讲辨腑病证候(二)辨脏腑兼病证候(一) (363)第69 讲辨脏腑兼病证候(二) (368)第70 讲六经辨证概要(一) (373)第71 讲六经辨证概要(二)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一) (378)第72 讲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二)三焦辨证概要经络辨证概要 (383)第73 讲诊断结合运用(一) (388)第74 讲诊断结合运用(二) (394)第75 讲诊断结合运用(三) (400)第01 讲绪论: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司委托,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中心举办,由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承担的,《中医诊断学》示范教学师资培训班,现在开始了。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阴阳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阴阳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c45209d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3.png)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阴阳辨证阴阳辨证(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阴阳是类证的纲领是八纲中的总纲,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
凡兴奋、躁动、亢进、明亮——属阳凡抑制、沉静、衰退、晦暗——属阴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
"《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足见古人对阴阳辨证的重视。
根据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基本属性:临床上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一般都可归属为阳证。
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可归属为阴证。
阴阳可概括八纲辨证其他六个方面的内容意即在此-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由于阴阳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概括,八纲中的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余六纲,所以说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在临床上,阴证和阳证之间有时不能截然分开的,往往出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复杂证候,如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证型就属这类情况。
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其运用范围极广,既可用来概括整个病情,又可用于每个症状的分析归纳。
根据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基本属性,疾病性质、临床证候,以及具体的症状和体征,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
如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揭示了疾病过程中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不同侧面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各自代表疾病某一方面的特征,不能反映出疾病的全貌。
八纲辨证讲稿
![八纲辨证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deea462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5.png)
20
2.虚证
〔定义〕由于体内正气不足所形成的虚弱的证候。
〔成因〕1、先天不足 2、后天失养 3、疾病耗损
〔表现〕 脉细
皮寒 气少
“五虚”
①邪正斗争不剧烈
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
②实邪过盛,则可致亡脱
③正气虚久而无实邪,也可为虚
精选课件ppt
21
〔特点〕 根据发病特点分虚实
1.出者为虚 2.缓者为虚 3.弱者为虚 4.无者为虚 5.羸者为虚
假象 四肢厥冷
神昏面黯
苔黑
脉沉迟
真征 胸腹灼热
口臭气粗 干而不润 按之有力
佐证:咽干,渴喜冷饮,舌红绛精,选课尿件p短pt 赤,谵语等。
40
〔病机〕热邪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
〔特点〕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阳厥,热厥) 为热证的特殊表现形式
〔治法〕清热
精选课件ppt
41
2、真寒假热证(寒极似热证,阴盛格阳证,虚阳浮越证)
寒证
热证
精选课件ppt
17
三、虚实辨证
一、虚实的含义: 实――邪气亢盛(正不虚) 虚――正气不足(邪不盛)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二、虚实辨证的意义――辨别邪正斗争的盛衰 万病不离虚实,但不一定都辨寒热
三、虚实辨证的类型 1.实证 2.虚证
精选课件ppt
18
1.实证
〔定义〕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证候。 〔成因〕1、感受外来邪气(六淫,疠气,虫毒)
精选课件ppt
22
3.虚证类型
(1)气虚证 (2)血虚证 (3)津亏证
见气血津液辨证
(4)阳虚证(虚寒证) (5)亡阳证
(6)阴虚证(虚热证) (7)亡阴证
中医辨证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中医辨证讲课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13294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c.png)
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中医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方法。
3. 能够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分析病例,制定治疗方案。
教学对象:中医专业学生或中医爱好者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课件、案例分析资料、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中医辨证施治?它与西医治疗有何不同?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 讲解中医辨证施治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2. 阐述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等。
三、中医八纲辨证1. 介绍八纲辨证的概念、内容和方法。
2. 讲解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辨证的具体应用。
四、脏腑辨证1. 介绍脏腑辨证的概念、内容和方法。
2. 讲解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五、经络辨证1. 介绍经络辨证的概念、内容和方法。
2. 讲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第二课时一、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二、制定治疗方案1. 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2. 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三、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 教师总结,强调中医辨证施治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治疗方案制定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
2. 加强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虚实辨证、阴阳辨证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虚实辨证、阴阳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f33262ba76eeaeaad0f3303d.png)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虚实辨证、阴阳辨证八纲辨证我们已经讲过了表里、寒热的辨证。
今天讲基本证候里面的虚实辨证。
虚证和实证。
虚和实主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邪气和正气二者之间、它们之间关系。
对于邪正盛衰的确定,主要是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里面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两句话而来的。
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所谓“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素问·调经论》里面讲到百病皆有虚实,“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那么,虚实是任何疾病都有的。
而我们昨天讲的寒和热,并不是每一个疾病都一定是要分出是寒证和热证,不一定。
虚实我觉得更重要,每一病情都必须要分出它的虚实,分出虚和实来。
“万病不出于虚实两端”,《沈氏尊生(书)》它是这样说的。
实主要指的是邪气的盛,虚和实它是指的两个方面、邪和正的两个方面。
所谓实,重点是强调的邪气,所谓虚,重点是强调的正气,正气的不足,实是强调邪气的盛,虚是强调正气的不足。
但是,真正构成一个虚证和实证,它必须有两个方面的条件,是既有实又有虚,绝对不是一方面的问题,至少主要方面是实,邪气(盛)那就形成实证,主要方面是正气不足,就形成虚证,而实际上虚和实都涉及到了邪和正两个方面。
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两个人吵起架来、打起来,总是说一只巴掌拍不响,就是邪气再强盛,如果正气一点反应都没有,那么它也形不成实证。
正气太虚弱,邪气虽然不盛,但是正气挺虚弱,它也可以形成虚证,所以,它是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比如就像一个铁砣、一个铅球,铅球应该是很实吧,如果铅球掉在一个棉花堆上,一堆棉花你再打下去,它也没有产生那种反应,它也形不成一个实证。
至于这个铅球打在水泥地上、打在钢板上,那它可能就会弹起来,这个反应就很激烈,就声音很强。
所以这个邪和正、虚和实,实际上是牵涉到邪和正两方面的原因,既有正的方面,又有邪的方面。
辨虚实应该说也是辨别疾病的病性,也是一个性质问题。
辨寒热是一个性质问题,辨虚实也是性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虚实辨证、阴阳辨证八纲辨证我们已经讲过了表里、寒热的辨证。
今天讲基本证候里面的虚实辨证。
虚证和实证。
虚和实主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邪气和正气二者之间、它们之间关系。
对于邪正盛衰的确定,主要是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里面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两句话而来的。
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所谓“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素问·调经论》里面讲到百病皆有虚实,“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那么,虚实是任何疾病都有的。
而我们昨天讲的寒和热,并不是每一个疾病都一定是要分出是寒证和热证,不一定。
虚实我觉得更重要,每一病情都必须要分出它的虚实,分出虚和实来。
“万病不出于虚实两端”,《沈氏尊生(书)》它是这样说的。
实主要指的是邪气的盛,虚和实它是指的两个方面、邪和正的两个方面。
所谓实,重点是强调的邪气,所谓虚,重点是强调的正气,正气的不足,实是强调邪气的盛,虚是强调正气的不足。
但是,真正构成一个虚证和实证,它必须有两个方面的条件,是既有实又有虚,绝对不是一方面的问题,至少主要方面是实,邪气(盛)那就形成实证,主要方面是正气不足,就形成虚证,而实际上虚和实都涉及到了邪和正两个方面。
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两个人吵起架来、打起来,总是说一只巴掌拍不响,就是邪气再强盛,如果正气一点反应都没有,那么它也形不成实证。
正气太虚弱,邪气虽然不盛,但是正气挺虚弱,它也可以形成虚证,所以,它是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比如就像一个铁砣、一个铅球,铅球应该是很实吧,如果铅球掉在一个棉花堆上,一堆棉花你再打下去,它也没有产生那种反应,它也形不成一个实证。
至于这个铅球打在水泥地上、打在钢板上,那它可能就会弹起来,这个反应就很激烈,就声音很强。
所以这个邪和正、虚和实,实际上是牵涉到邪和正两方面的原因,既有正的方面,又有邪的方面。
辨虚实应该说也是辨别疾病的病性,也是一个性质问题。
辨寒热是一个性质问题,辨虚实也是性质问题。
而辨寒热应该说,辨寒热它是阴阳盛衰的表现,应该说阴阳盛衰它本身也是一个虚和实的问题。
阴盛那就是实吧、阳盛也是实,阴虚、阳虚是虚,因此,虚和实是万变不离虚实,任何病都要辨虚实,而不是任何病都要辨寒热,这就是虚和实的基本概念。
实证。
实证的含义。
什么是实证?是感受了外邪,一个方面,是外邪,或者是病中阴阳气血失调,产生了病理产物。
一个是有外邪的侵袭,风、寒、暑、湿、燥、火、疫疠、食积等等,有外邪的刺激;另外一个方面,有病理产物,体内产生了病理产物,这样所形成的证候,我们称为实证。
强调的是邪气,是这种病理产物的停留,重点是这个方面。
它的证候表现。
因为邪气的不同、病理产物的不同,以及邪气所在的位置不相同,它的证候是各有各的表现,证候非常复杂,很难用一两个、三五个、十个症状来全面讲实证的表现是哪一些。
但是我们怎么掌握实证呢?主要是根据两个方面:一个,邪正斗争很剧烈。
我们讲实证是邪气盛,这个时候正气也是不虚的,一定是有邪和正两个方面,正气并不虚弱,由于正气不虚弱,两个才斗争得很剧烈,邪正剧烈地斗争,邪正一斗争得很剧烈,因此,它临床上的表现,临床证候就会明显、剧烈,不像虚证——如果疼痛的话,隐隐地痛、时痛时止,寒热也是不太明显,其它的症状,虚证的症状,就没有实证那么明显、剧烈。
同样是一个症状,比如说疼痛、寒热、口渴等等,那么实证的症状就反应得明显、剧烈,而虚证的反应不明显、不剧烈,不管是寒、热、呕吐、腹泻等等,咳嗽、气喘,实证的症状都表现为明显、剧烈,二便不利,经常出现的,特别是脉一定是有力的,舌质老、脉实等等。
对这些表现,在《素问·玉机真脏论》里面就讲到了“五实”,五个实,是哪五个实呢?它说“脉盛(脉搏有力)、皮热(寒热明显)、腹胀、前后不通(就是大小便、二便不利)、闷瞀(胸闷,甚至神志不清楚)”这样的一些表现,称为五实。
这是指了这五个方面的症状,五个方面的表现,实际上我们掌握它就是各种症状明显、剧烈,脉搏有力,或者兼有大小便不通畅,它是这样的表现,这是诊断是不是实证的一个重要根据。
第二个方面,就是体内有实邪内阻。
刚刚那些是一些症状、是一些表现,现在我们考查里面有没有实邪,比如说痰、饮、水、湿、脓、气滞、血瘀、宿食、结石甚至是燥屎,像这样一些,这就是里面有实邪。
湿邪停留在里面,痰、饮、水、湿、气滞、血瘀、宿食、结石、砂石、燥屎等等,脓,这些,体内里面有这些物质,这些物质停留在里面,这就是一种实邪,这是实邪的证候。
分析。
它的形成是,一个外邪入侵,或者是内部有邪气充盛,痰、饮、水、湿、瘀血、宿食等等,它的形成。
那么脏腑失调,实邪壅滞可以导致脏腑失调,阳热亢盛、阴虚阳亢、气滞气闭,痰、瘀等等这些实邪。
在这个疾病过程里面,实邪是主要矛盾,强调的邪气是主要矛盾,那么正气应该是不虚的。
有的同学可能就会提出问题来,如果邪气盛,而邪气不很严重,是不是一定就不出现实证呢?邪气盛是实证,它的条件是正气不虚,那么现在邪气不盛,正气不虚,那表现为什么证呢?邪气不盛,而正气反应很强烈,也可以表现为实证,比如我们讲的过敏,大家都能吃鸡蛋、吃虾子,化妆品可能很多人都能用,但是有的人他就不能用、他就不能吃,那你说他的邪气、应该说邪气都是一样的邪气,都是同样吃的鸡蛋,同样吃的虾子、海鲜,有的根本就不能吃、吃不得,过敏,像这种情况下,不能说邪气特别强大。
漆家俱的那个生漆,有的对漆非常过敏,为何有的人不过敏、有的过敏?那就和他的正气有关系。
因此,邪气虽然不是很盛,但是我们的正气反应异常强烈,也可以出现实证。
所以,实证的条件,强调的是邪气盛,正气没有虚,并且强调的是斗争非常剧烈,邪和正两个非常斗争剧烈,多见于疾病的初中期。
辨证要点。
很难举一两个症状,你说实是哪个症状?大便秘就是实!也可以因为虚引起大便秘。
呕吐就是实!那也不好说。
所以,不能够举哪一个症状。
而主要辨别是根据什么呢?根据发病的特点来看。
发病特点上,在《难经·四十八难》里面有这样的说法,它说“入者为实”、“急者为实”,《素问·调经论》里说“有者为实”,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入者”,有邪气侵入的,风寒暑湿燥火,有邪气的侵入的,它强调了邪气,所以为实。
“急者为实”,实证的病变一般比较急,来得快,病程不长。
“有者为实”,是讲的什么呢?就是有实邪,痰饮、水湿、瘀血、脓毒等等,有实邪在里面。
所以,我们是根据这个来判断是实还是虚,而不是根据哪个症状,你说头痛就是实还是咳嗽是实?不好根据哪个症状,是根据发病的特点来判断的。
《类经》里面又讲、张景岳又讲,“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如六气所感、饮食所伤之类”,那么这一些问题,六淫、饮食所伤,经常是得实证,容易得实证,因为它是外入的、急起的、是“有者”,属于这个范围。
因此,我们判断实证的根据,一个新病、暴病、有感邪病史;第二个是病情急剧,就是刚才前面讲到的,邪正剧烈斗争,症状是明显、剧烈,剧烈的疼痛、呕吐、咳嗽气喘、寒热非常明显,特别冷或者是发高烧等等;第三个,正气未衰,体质壮实,整个一看这个人的身体好像还蛮健康、蛮结实,并不是像疲惫不堪、虚弱极点那种情况,看整个全身。
我们全身望诊的时候,一看,这个人的形体还不显得虚,再发病又是新起的、突然起的,病情又反应激烈,根据这样的条件来判断是实证,不是根据哪个症状来的。
第二个是虚证。
虚证的含义。
是讲的正气虚弱、不足、虚衰所表现的各种虚弱证候。
强调的是正气,正气不足所反映的各种虚弱证候。
正气,我们有些什么正气呢?起码最常见的有四个:气、血、阴、阳这四个,除了这四个以外,除了气、血、阴、阳以外,还有肾精,这是个物质,肾精的亏虚,津液的亏虚,当然津液亏虚也可能是属于阴虚,但是阴虚和津液亏虚,我们以后还要讲,它也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虽然密切相关,但还有一定的区别,还有的分的卫气虚、营气不足,营卫虚。
可以分的话,虚,正气不足、正气虚弱,包括了气、血、阴、阳、津液、精,气里面还有营气、卫气等等这样一些虚,它的内容有这样一些。
虚的程度,有的虚到了极点,有的稍微有一点点虚,那可以分为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
当然这其中可能有一些互相交叉衔接,比如说衰亡可以吧?衰亡,虚脱,那么这两个连在一起了,虚衰可以吧?虚弱到虚衰,亏少,但是它大体上(有区分),我们中医没有严格地定量,不足到什么程度叫不足呀?虚了20%叫不足?虚了40%叫亏虚?虚了60%叫虚弱?80%叫虚衰?100%就叫亡脱?没有这么严格地定量关系。
但是这个文字上它体现了虚弱的程度。
在运用词的时候,我们虚弱到什么程度,要注意一下文字的使用,它只一点点虚,你不要说阳气衰亡,要出现亡阴,那完了,那就很严重了,是不是呀?已经到了非常严重了,你只是说正气不足、正气亏虚、气血亏少,这个话又说得太轻了一点。
那么怎么判断?是根据它的表现,严重程度,有人举例子,他说就像一个球样的、单车打气样的,打完球、打完气要按一按,按,这个指头按不下去了,那是很充实的,正气是强盛的;按上去还有一点软,这个球甚至还可以按上去凹陷一点,这叫做不足,气已经很充足,但是按上去还是有一点点,那就叫做不足;亏虚那就是弹力没有了,里面虚很多了;虚弱可能就有点瘪了,一个球已经不称做圆形了,可能就瘪了一点了,那就虚得更重了一点了;到了亡脱,可能里面就没有一点气了,这个球两边可能就合在一起去了,一点气都没有了。
这是形容程度,我们说虚的有什么虚?虚到了什么程度?古人是用这种形容(词)来描述的。
它的特点,虚证的特点是正气的不足为主要方面,邪气可有可无,有的话也不是主要矛盾,在这里是正气不足是主要矛盾,邪气本身是不严重的,即使有邪气它也不是占主要矛盾,主要的是由于正气不足。
所以,它的病势比较沉静,不是斗争那么剧烈,不是斗争剧烈。
如果邪盛而反应很弱,邪气是很强大,反应比较低下,那也不形成实证。
邪气很强大,正气很虚弱,是不是实证?一般难得形成实证。
比如说感染,有的感染那个病菌,其细菌、病毒很严重,它的正气,它没有反应力,体温也不高、白细胞也不高,可以出现这种情况,它仍然表现为虚的表现。
所以,邪虽然盛,正气弱的话、反应虚弱的话,还仍然表现为虚证为主。
邪,如果邪到了极点、邪特别盛,而正气又特别地弱,那会反应为什么问题呀?邪极其严重,正气已经到了极其虚弱,就会出现什么问题呀?就会出现亡脱、衰亡,亡阴、亡阳。
比如说亡阴,热,还是高热得很厉害,但是大汗,汗出如油,仅仅的那点油、水份都被烧掉了、挤出来了,就出现亡阴。
如果正气虚,没有邪,可不可以生病?我们讲的是邪和正两个方面的作用,就是正气虚,一点邪气都没有,可不可以生病?按照中医的观点,应该说,实际上还是有的,你找他的邪气,找不到一点邪气,它既没有六淫之感,也没有饮食所伤,又不是因为什么情志的刺激,里面既没有痰也没也饮、没有瘀血,也没有什么燥尿,没有什么邪气存在,他就是极度虚弱,你说一个长期的虚弱、不进饮食,这个时候如果说,要出现证候是什么证候?虚弱证,没有邪气,正气虚了,也可以成为虚证,这是从什么是虚证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