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日本的关东战争

合集下载

日本关东军详细资料

日本关东军详细资料

日本关东军概况:成立于公元1919年,解散于公元1945年8月,关东军是日本陆军驻扎在中国东北的一支军队。

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以及伪满洲国部队等,共约120万人。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关东军被击毙3.8万人,被俘59.4万人。

战后,余下的关东军官兵作为俘虏被送到西伯利亚从事强制劳动。

1945年5月初,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苏联的视线逐渐转向远东地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各抗日武装也不断打击和消灭日军力量。

关东军只好重新扩充力量,进行备战。

为此,关东军将在东北的25万退伍的日本军人重新征集,并编成8个师团、7个混成旅团、1个坦克兵团和5个炮兵联队,作为临时部署兵力的补充。

经过迅速补充,关东军兵力一举达到24个师团,约70万人。

关东军兵力的增加只是一种表面的膨胀,武器装备和战斗素养仅仅相当于以前的8个半师团。

特别是由于日本在各个战场连遭惨败,士气低落,关东军往日的威风已经不复存在。

关东军武器装备情况根据战后苏联有关统计,关东军装备情况如下:步枪约70万支、轻机枪约11000挺、重机枪约3000挺、大炮约1800门、迫击炮约2500门、坦克约700辆、飞机约900架、军火库约800个。

附件1:关东军兵力变化情况附件2:关东军历任指挥官附件3:关东军详细资料附件:1关东军兵力变化情况:1907年 1个师团约2万人1919年 2个师团约4万人1931年 3个师团,约6万人1932年 6个师团约12万人1933—1936年保持5个师团的兵力约10万人1937年 7个师团约14万人1938年 9个师团约27万人1939年 11个师团约30万人1940年 12个师团约33万人1941年 31个师团,约85万人1942年10月,兵力达到顶峰,约120万人。

日本将关东军司令部升格为关东军总司令部,增设两个方面军司令部和装甲军、关东防卫军司令部以及第2航空军司令部。

远东战役的历史事件介绍

远东战役的历史事件介绍

远东战役的历史事件介绍远东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远东战役的历史事件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远东战役的简介远东战役在历史上是一场极其特殊的战役,是一场有第三方参战的战争。

那么翻阅历史资料,具体看看有关远东战役简介,从远东战役简介中,去弄清楚远东战役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从远东战役简介去了解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结局。

远东战役同样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战争,其发生在亚洲战场,具体的发生地是中国,对抗双方分别为同盟国苏联和中国、轴心国日本。

可以说,远东战役的落幕标志着反法斯西战争的完结,也标志着世界第二次大战的基本完结。

远东战役发生于1945年8月9日,经过短短不到十天的战争之后,在苏联和中国的强有力的攻击下,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告终。

远东战役的发生地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这是因为中国地域广阔性而决定的,其战争的主要发生地是中国的东北地带,包括了以朝鲜北部、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为主的地点。

日本作为法西斯力量的轴心国之一,在中国施展了大量的侵略性行为,犯下了深重的罪孽,中国人民一直利用自身的武装力量不断的对抗着日本,苏联作为中国的老大哥,同样是同盟国,为了抵制日本的侵略行为,将日本赶出中国,共同组织并发动了这场远东战役,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苏联方面派出了大量的军队,用几乎两倍于日本的军力以闪电般取得了远东战役的胜利。

远东战役的日本伤亡情况远东战役在历史上是一场极其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的范围极广、但历时却极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有战役中,可称得上是一场闪电战。

远东战役的战败方为支持法西斯的日本,那么远东战役日本伤亡情况如何?远东战役日本伤亡数量为多少?远东战役日本伤亡巨大的原因又是什么?远东战役的作战双方是代表同盟国的苏联和中国,以及代表轴心国的日本,远东战役以同盟国的胜利、轴心国的战败为结局,在远东战役中,战败方日本的伤亡情况较为惨重,日本远东战役中参战人员共计七十万人左右,仅死亡人数就达到8.3万人次,受伤达3.4万人次,剩余59.4万人次全数投降。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史学家张阴麟曾写道:“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的……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的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斗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其中的“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的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斗”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2.小华为“建军90周年图片展”搜集了以下两幅图片,它们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淞沪会战由此爆发D.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开始3.(题文)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的胜利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体现在( )①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如下图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日本侵略者投降的一幕,促使这一幕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C.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D.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奋战5.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非法侵占和窃取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等中国领土,这是不可抹杀的历史事实。

近代历史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能够回归祖国是因为( ) A.抗日战争的胜利B.美国支持中国抗战C.中华民族投入抗战D.蒋介石与美国合作6.报纸具有时效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快”就是报纸的价值所在。

如图的报纸最早有可能发行于何时( )A.1945年8月2日B.1945年8月16日C.1945年9月2日D.1945年9月9日7.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8.“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诺门坎战役的背景原因及过程结果

诺门坎战役的背景原因及过程结果

诺门坎战役的背景原因及过程结果诺门坎位于今蒙古东方省的中蒙边境,距海拉尔以南约200公里,1939年蒙古军队与伪满军队在诺门坎发生冲突,后来日苏直接参战,史称诺门坎之役,1939年9月15日,日苏在莫斯科签订《诺门坎协定》,双方立即停战。

日俄战争后,日本与苏联是世仇,日本的咄咄逼人,对与中国东北有漫长国境线的苏联,也是一个潜在威胁。

中苏之间,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有联合抵抗日本侵略的可能。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当时中国独立作战,英、法忙于欧洲事务,自顾不暇,英国人与日本还在勾勾搭搭,不会卷入中日战事;美国孤立主义盛行,美国商人还在向日本出售废钢铁,出售军火。

苏俄既遭受过日本侵略,又有再度遭受侵略的危险,抗日战争开始,为了摆脱孤军作战局面,中国曾经与苏联谈判,争取苏联对日作战。

苏联的基本国策,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是坐山观虎斗,坐收渔利。

当然,抗战初期,苏联空军志愿队曾对中国进行过空中支援,一些苏联空军战士,牺牲在中国土地上。

苏联也是当时卖军火给中国的国家之一。

苏联卖军火给中国当然有自身目的:第一,苏联卖军火给中国,可以取得硬通货。

第二,苏联支援中国抗日,也是自救。

有中国在,有中国抗日,日本不可能腾出手来“北进”。

苏联对中国这种规模不大的援助,使日本深为不安,深为不满:第一,它成为中国一个武器来源地。

第二,使中国感到在国际上不是孤立的。

第三,苏联虽然没有派地面部队参战,没有向日本宣战,但没有说保持中立,在苏中、蒙中边境部署重兵。

既是苏联的自卫态势,也是对日本的威胁,这些部队既可以戍边,也可以向日本军队发起进攻。

中国希望之所在,就是日本担心之所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在两条战线上作战。

在日本人看来,存在着苏联参战的可能。

1937年6月,日苏在干岔子岛发生冲突,日方击沉一艘苏军炮艇;1938年7月张鼓峰事件,日苏短兵相接,苏联牺牲大量人力物力后,取得“胜利”,这些都是日本人打出的探路石子,试探一下俄国人反应到何种程度。

远东战役

远东战役

远东战役作者:高广东徐玉年来源:《百科知识》2008年第01期远东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由于其对手——日趋没落的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这次战役成为二战期间所有战局中时间最短而战果最显赫的一个战局。

此次战役,关东军损失约67.7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59.4万人投降,骄横一时的日军关东军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堪称完美的战略大调动当欧洲战场尚未全部结束,斯大林即下令对远东部队换装了先进的坦克,将欧洲战场的部队成建制调往远东地区。

连接苏联欧洲和远东地区的唯一大动脉——长达7400千米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从1945年5月起,经受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考验:苏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兵力调动在它身上展开了。

150万士兵,2万门各种火炮,5千辆坦克,4千架飞机,共需大约13万6千节车厢、车皮来运输:铁路上民用运输几乎完全停止了,一辆辆军事专列日夜奔驰在铁轨上,有时列车首尾相接,长达几千米。

到1945年8月,苏军在远东已集结了10个合成集团军、2个战役集群、1个坦克集团军、3个航空军集团和3个防空军集团,此外还拥有太平洋舰队和阿穆尔地区舰队。

至此,与日本关东军相比,苏军在兵力人数上所占优势并不大,但在技术兵器上却占有压倒优势。

这是苏军能迅速突破日军边境工事和向东北腹地迅猛发动进攻的先决条件。

运筹帷帼出奇兵日本关东军毕竟是一支老牌劲旅,而且日军自占领中国东北以来,在中国东北和苏联的国境线上秘密修筑了大量的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其规模之大,堪称当时亚洲之最,关东军称之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而且为弥补与苏军在人员和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日军还企图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731”部队进行细菌战。

战前苏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日军关东军的兵力布防情报,并以此制定了出乎日军预料的一个远东对日作战计划。

斯大林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全歼满洲日军”。

对于斯大林来说,为了一洗1904年日俄战争俄罗斯的耻辱,“已经等了40年”。

关东军的覆灭

关东军的覆灭

关东军的覆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北朝鲜等地的日本关东军,是日本当时最精锐的部队,素有“皇军之花”之称。

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引起的大火还在广岛熊熊燃烧的时候,苏联军队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关东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关东军抵挡不住苏军强大的攻势,十余天后,号称有百万之众的日本关东军不得不停止抵抗,东北全境随之解放。

远东战役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

此役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

斯大林下定决心斯大林对日作战的决心早在两年前就已经下定了。

一九四一年四月,当横扫欧洲的法西斯德军准备挥师东进的时候,斯大林已经开始考虑与日本的关系问题了。

斯大林看到,与德国的交战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避免陷入德、日两线作战。

对苏联来说,其远东地区至关重要,只有稳住东线,才能无后顾之忧,全力在西线对付德军。

此时的日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欧洲战事正酣,世界的热点都集中在那里,美丽富饶的南太平洋地区出现了“真空”,于是它改变了原定北进的计划,而转向南进太平洋。

如此这般,各自的利益使然,首先日本主动提出与苏联修好,随之双方一拍即合。

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三日,苏联与日本在莫斯科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

《条约》规定,如果苏德发生战争,日本要保持中立;如果发生日美战争,苏联也不介入。

然而,条约从来就是为战争服务的。

为了需要,可以缔结条约,同样也可以废除条约。

随着苏德战场苏军进入反攻,斯大林开始考虑在什么时机废除与日本之间的条约了。

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提出了有条件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

在其要求得到罗斯福、丘吉尔的基本认可后,斯大林答应在欧战结束半年后参加对日作战。

此后,随着德军的节节败退,斯大林的决心也更加坚定起来。

到了德国法西斯行将灭亡的一九四五年二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又一次走进雅尔塔的会议厅,三巨头共同签署了一份秘密协定。

协定规定,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

苏军在东北奸淫抢掠纪实

苏军在东北奸淫抢掠纪实

苏军在东北奸淫抢掠纪实苏军进入东北后的军纪,曾经给老一辈的东北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即使是在中苏友好的五十年代,这段历史也严重地影响着中国人民同“老大哥”的关系。

过去出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照顾到两国人民的感情,这类事情在中苏两国的公开出版物中长期被讳言。

在苏联已经不存在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实事求是地公开谈论此事。

从苏军进入东北开始,其相当一部分官兵就表现出严重的放纵行为。

他们不仅对战败的日本人进行抢掠施暴,而且对于其盟国中国的老百姓,也经常进行骚扰。

特别是抢东西,强奸妇女两项,造成了东北许多群众的严重恐慌。

当然,在一百多万进入东北的苏军中,这些犯罪者毕竟还是少数,但是在各地造成的影响却相当恶劣。

当了十四年亡国奴的东北人民见到的“解放者”们,却是这样的一副形象:苏军的散兵游勇们白天就在街上乱窜,有的到处找酒喝,有的偷仓库的东西,成袋的在街上拍卖,晚上喝的醉醺醺,闯街钻巷找“玛达姆”,吓得老百姓关门闭户,都盼着他们早点走。

苏军领导当时也整顿过军纪,时常可以看到在渖阳的大街上,苏军卫戍司令部用卡车巡查,将这些醉汉和违纪者成车拉回去关禁闭。

可是在苏军进入东北头一两个月内军纪仍难以维持,特别是在东北各大城市,一到夜晚就有一些零散的苏军士兵拦路抢劫行人和追逐妇女,有时还持枪闯入民宅。

结果使中国女人晚间不敢上街,男人上街则不敢戴手表、穿皮大衣。

许多喝得醉醺醺的苏军官兵又到处倒卧路旁,令人观之侧目。

对于苏军军纪败坏的报告,最早见之于八路军进入东北第一批部队给中共中央拍发的电报。

一九四五年九月初第一批出关的八路军冀东部队进入渖阳,就遇到了苏军抢劫的事件,而且有不少中国老百姓前来诉苦。

八路军驻渖部队一面致电中央报告苏军“衣衫褴褛,纪律甚坏”,一面向当地苏军政冶部提出交涉,要他们严肃纪律。

苏军政治部的答覆是,他们巳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对违纪者一天最多枪毙达二十多人。

同时他们又解释说,士兵们对法西斯极为雠恨,到德国时就是这样干的。

三 关东军特别演习——对苏战备

三 关东军特别演习——对苏战备

三关东军特别演习——对苏战备(一)德苏战争与日本之国策(二)关东军特别演习中所扩编之部队(三)对苏战备之种种(四)远东地区苏军状况(五)日军对大部队通过复杂地区之措施(六)地面、空中部队临战训练之内容(七)“白俄”部队之任务(八)关东军暂停侵苏之原因(1941年6-9月)1941年6月22日,欧洲战场又发生了新的大规模战争,德国违背了1939年8月23日签定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发动对苏联的全线进攻。

在战争初期,德军攻势猛烈,进展迅速。

得到这一消息的日本政府、军部以及日本的右翼势力,不少人主张趁此良机,与西线德军相配合,从东方进攻苏联,以解除满洲正面之威胁和占领至乌拉尔以东的资源丰富地区。

(一)德苏战争与日本之国策战争初期日本的上层决策机关,对是否进攻苏联,存在着两种意见。

日本陆军对苏联红军的现代化装备、严格的训练、优良的政治素质和顽强的战斗作风等,通过“张鼓峰事件”、“诺门罕事件”,才有深刻的认识。

因此,对一旦发动进攻能否取胜,并无把握。

且在此以前的1940年5月,当德国向西欧进攻打败英、法联军后,日军参谋本部根据英、法在失败后,无力控制其在东南亚殖民地的情况,已定出进攻东南亚之作战计划,企图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获得大米、橡胶、锡、石油、铁砂等战略物资。

日军参谋本部出予以上考虑,所以不主张急于进攻苏联。

提出对苏出兵主张的外相重光葵,曾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参加签定了“日苏中立条约”,此时却出尔反尔,极力主张按1940年9月27日于柏林签定的“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对苏出兵。

在6月26日上午10时讨论作战方针的“联络恳谈会”上,参谋总长杉山元元帅、参谋次长塚田攻中将,对急于出兵苏联的主张予以否定。

塚田攻认为战争是国策,使用武力的后果,关系到国家胜败成亡和前途,对此重大问题应当独立自主,不能追随外国。

塚田还以德国向苏联进攻,并未事先通知日本而见责。

据此,日本制定了对外政策,即继续解决中国问题和为了自存自卫,而进军东南亚;同时进行对苏作战准备和加强本土的防卫;待德苏战争进行到对日本更为有利、即远东苏军已一半西调时,再开始对苏作战,以解决北方问题。

14沈志华中苏关系研究

14沈志华中苏关系研究

随着战局的明朗化,在决定远东未来命运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在谈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时,便明确地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指出,这些曾是沙俄的权益。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甚至堂而皇之地写明:“恢复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国的各项权益”。[6]
尽管这个协定是一年以后才公布的,但对于苏联所提的政治要求的实质问题,人们在当时也不乏认识。捷克斯洛伐克驻英使馆的一位官员就曾指出:“苏联的愿望是要一雪日俄战争中所受的屈辱,收回被日本夺去的在满洲的一切权力和利益。”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和驻英大使顾维均也都认识到苏联在雅尔塔要求的实质问题是“由苏俄恢复帝俄在满洲的权益”,“而这些权益都是由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而丧失了的。”[7]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过程和背景是很复杂的。苏联报纸强调,这是应美国和盟国的要求,苏联政府的对日宣战声明中也明确提到:“鉴于日本拒绝投降,同盟国建议苏联政府加入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12]
虽然这种说法无疑有助于使苏联出兵在外交和舆论方面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但这是不真实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的确,中国政府自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一直渴望苏联公开对日作战,甚至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还千方百计挑动苏日冲突。而美国政府自德黑兰会议以后,也确曾多次在私下交往中要求苏联做出参加对日作战的保证,这是已为许多文件和史书证明了的事实,但是以下几个问题更值得引起注意,因为这些事实可以说明苏联出兵完全不在于是否受到外界的鼓动或压力,而是由苏联既定的远东战略目的使然。
然而,还有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苏联出兵东北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特别是在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作用,这一点在中苏史学界过去的研究中却较少受到重视。在中苏双方历来的政治文件和研究著作中,或者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或者由于后来的思想禁锢,人们都较多地或片面地强调了苏联出兵对于援助中国抗日和促进远东和平的政治意义,只是从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才开始提出一些异议。本文试图从苏联远东战略和对华政策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日本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_日本重大历史事件解析

日本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_日本重大历史事件解析

日本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_日本重大历史事件解析伴随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日本教育的变革也处于不断深化之中。

其中,对教育基本理念的不断更改,今天店铺给大家带来了日本重大历史事件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日本重大历史事件一:日俄战争日俄战争( 英文:Russo-Japanese War,日文:日露戦争,俄文: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

以俄罗斯帝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本自从19世纪后半叶“ 明治维新”以来,打破了封建的闭关锁国的状态,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使日本较快地摆脱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建成了当时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国家。

然而,日本在国家制度和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大量封建因素,特别是军国主义。

这种情况决定了明治维新以后日俄战争的政权具有特殊的侵略性。

这个政权对内残酷剥削和镇压劳动人民,对外积极扩张掠夺,走上了类似沙皇俄国那样的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道路。

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 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日本胁迫中国签订上文提到的《马关条约》。

该约除规定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外,还要中国向日本割地赔款以及同意日本享受其它特权。

特别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激怒了俄国,于是演出上文所说“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修改《马关条约》的事件。

日俄在远东的利害冲突进一步激化。

此后,日本立即加紧对俄战争准备。

1895年它从中国掠夺的赔款白银2.3亿两,大部用于战备方面。

日本的国家开支在1893—1894年为8400万日元,到1897年增至2.4亿多日元,其中军费大幅度增加。

甲午战后,日本通过一项陆海军军备计划和铁路建设计划,所需款项总额达5.16亿日元,这项计划到1900~1901年时基本完成。

这标志着已经作好对俄战争的准备。

抗日战争中的东北抗联

抗日战争中的东北抗联

抗日战争中的东北抗联核心提示: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企图把东北变为它的殖民地。

面对日军强大的军力、经济封锁、政治隔离,东北抗联在穷山恶水间与敌人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奋勇抵抗,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为光复东北、取得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面对日军的经济封锁,他们不畏艰险,吃树皮、啃草根。

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抗击日军、争取独立、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共同回顾一下70年前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抗日联军的英雄事迹。

我们知道,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侵占了东北全境。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激起了全中国人民,包括东北人民极大的愤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人民先后组织反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等反日组织,与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到1936年,东北各地的抗日武装实行了统一编制。

1936年2月,统一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

1937年,建成了第一路军、第二路军和第三路军,下面有11个军,总兵力达到35000至40000多人。

在1931年至1945年8月的这14年间,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广大东北人民一起,与日寇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搏斗,这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被誉为三大“共产党斗争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事件”之一。

这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央苏区红军2万5千里长征;第二件事,就是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赣南游击战争;第三件事,就是坚持14年抗日斗争的东北抗日联军。

这三件事被誉为“中共党史上三件艰苦卓越的斗争事迹”。

在这14年间,东北抗日联军巨大的成就和意义,以及历史地位是什么呢?192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共满洲临时省委。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立刻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召,中共满洲省委也及时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并召开了关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会议,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号召广大民众团结起来反击日本侵略军,并在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领导下,先后创建了十几支反日游击队。

二战后期日本对对苏联的外交策略

二战后期日本对对苏联的外交策略

二战后期日本对对苏联的外交策略——日本谋求苏联对日中立的失败摘要:1944年7月美军在塞班岛的登陆和东条内阁总辞职,表明日本的败北只是时间的问题。

为了逃脱覆灭的命运,日本外交开始转向“终战”外交,其中阻止苏联在远东参战是“终战”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通过外交途径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还是彻底失败了,1945年8月9日苏联百万大军进攻东北日军。

关键词:二战日本苏联外交策略中立自甲午战争到二战后期,日本的“终战”外交是“胜利”的外交,其任务是如何确保和扩大战争的“胜利果实”。

然而二战的“终战”外交不是“胜利”的外交,而是战败外交。

“战败”外交的课题是以外交手段避免一败涂地,争取体面的“终战”。

于是便产生了日本如何确保和利用“胜利”的战争与英美等国进行停战外交的问题。

而苏联在1941年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在苏联出兵东北之前一直与日本保持和平关系。

而苏联的中立也是二战末期日本取得“终战”外交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战争末期日本努力对苏联进行外交攻势,希望苏联保持中立,甚至希望苏联在日本和西方大国之间充当停战调停人的角色。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苏日中立条约》1.日本对苏联呈现攻势外交状态(1931-1939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满洲”,使整个远东的国际势受到巨大冲击。

日本与苏联关系迅速恶化。

对日本来说,“满洲”向来是日本人实现其大陆政策的理想基地,它既是稳固对朝鲜殖民统治的必需条件,又是日本不可缺少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日本人占据满蒙,使苏联远东地区随时处在日军的打击之下,给苏联的边境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苏日矛盾遂趋深入。

面对日本的挑衅,苏联政府采取了“不干涉”和“严守中立”的态度,并把缔结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作为对日外交基本出发点。

1933年,日本公然提出“北进”政策———即以中国为基点向苏联远东地区扩张。

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五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情》,正式把北进政策列为日本国策。

二战的最后一战——苏日战争70周年祭

二战的最后一战——苏日战争70周年祭

二战的最后一战——苏日战争70周年祭作者:季伏枥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21期季伏枥苏日战争,也称为苏联八月风暴行动,或称远东战役、满洲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一次大的战役。

战役规模巨大,战役结果影响深远,为奠定二战后世界政治版图,画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从《苏日中立条约》到“雅尔塔会议”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和沙皇俄国这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主要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最终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日本获得了对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及库页岛南部的控制权。

而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日本在远东边境事件不断,最著名的是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战役。

不过,这一回调了个个,日本人成为手下败将。

几次真刀真枪的较量,使得不可一世的“大日本皇军”觉得“老毛子不好惹”。

出于各自利益的考量,苏日双方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有效期为5年。

条约中规定:双方互不侵犯,并在一方有战事冲突时保持中立。

条约签订的同一天,双方发表声明称:“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显然,这一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签约的第二天,中国外交部便发表了严正声明、强烈抗议。

其实,苏日双方签订中立条约,是各打各的小算盘。

苏联方面想的是面临德国侵略的威胁,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需要调整对日关系;而日本方面想的是全力南进,需避免北方的牵制。

双方在二战的随后几年里,倒真的是“相安无事”,而损害的则是中国人民的利益。

到了1943年秋冬之际,随着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苏联对日的态度开始转变,公开谴责日本支持纳粹德国。

在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除讨论其他事宜外,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这三巨头还秘密商定,苏联在击败纳粹德国后加入对日作战。

到了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签订了秘密的《雅尔塔协定》,又称《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

远东战役疑误:关东军不是日军精锐兵团、苏军并非全歼关东军.

远东战役疑误:关东军不是日军精锐兵团、苏军并非全歼关东军.

远东战役疑误:关东军不是日军精锐兵团、苏军并非全歼关东军1945年8月9日苏军发起远东战役(按《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包括南库页岛、千岛群岛、清津作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是苏联对日本的唯一一战,有此一战才使得反法西斯同盟最终是完整的。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苏联军方界定的远东战役却是8月9日-9月2日,二战的最后一战不是结束于日本的投降,而是延伸到盟国对日受降签字日。

远东战役在二战众多战役中有着独特地位,由于特定学术环境的影响远东战役的研究亦有许多疑点,例如流传甚广的“关东军是日军强大的精锐兵团”、“苏军全歼日本关东军”、“苏军解放中国东北全境”等等说法其实并不能成立。

一、关东军序列的变动——远东战役时关东军70%的师团为当年新编苏联关于远东战役的专著《远东的胜利》(弗诺特钦科著,沈军清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8页称“在远东同苏军对垒的敌军集团计8个野战军、2个航空军,共40到42个步兵师团、7个骑兵师团、22个步兵旅团、2个坦克旅团及一些独立联队,总兵力超过120万人”,常为一些引用者误解,如《国外坦克》2005年第8期肖鹏《铁骑千里奔袭横扫日本关东军》的关东军数字当源于此。

其错误在于《远东的胜利》所说并非仅指关东军,而是包括“满洲国”、“蒙疆自治政府”的伪军以及驻防南库页岛与千岛列岛的日本陆军第5方面军。

1945年初日军大本营确立“本土决战体制”、大幅调整兵力部署,关东军作战目标、战斗序列、驻防地域、编制人数亦随着战局的急转直下而迭次变更,甚至在苏军发起远东战役后关东军的序列还有大的调整。

由于关东军的概念内涵迭次变动,加之投入远东战役作战的还有关东军之外的部队,一些二战史资料中对此混淆不清,关于关东军序列、人数的说法各异。

1942年10月关东军升格为总军,至1945年初关东军辖有第1、3方面军。

因朝鲜东北沿海是苏军可能的进攻方向,朝鲜北部防务于5月底从第17方面军交割关东军,6月17日从中国派遣军调入第34军司令部驻咸兴担任领率。

苏联关东军

苏联关东军

苏联关东军简介苏联关东军(Red Army in the Far East),是指苏联在1922年到1925年期间在远东地区组建和部署的军队。

关东军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和安全,并对抗远东地区的日本势力。

历史背景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快速衰落,日本政府抢占了远东地区,特别是满洲地区,建立了南满铁路和关东州。

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地区安全,苏联不得不采取行动。

组建过程苏联于1922年开始组建关东军。

在这个时期,苏联红军正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因此实力相对较弱。

然而,苏联政府认识到远东地区的重要性,决定派遣部分红军驻扎在该地区。

关东军由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红军部队组成,其中包括骑兵、炮兵、工程兵等。

1924年,关东军的部队数量达到了顶峰,共有六个军和大约30个师,总人数超过20万人。

任务和挑战关东军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苏联远东地区的利益。

除此之外,关东军还需要对抗来自日本的威胁。

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与日本之间存在边界争端,两国在远东地区多次发生冲突。

然而,苏联的远东地区资源有限,物资供应不足,对于关东军的军事行动造成了阻碍。

另外,苏联本土的内战和政治动荡也使得苏联政府难以为关东军提供足够的支持。

关东军的作战关东军与日本军队多次交战,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1929年的浑江战役。

该战役是苏联与日本在边界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双方都派出了大量的士兵和装备。

最终,苏联红军成功击退了日军,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然而,这场战役也暴露了关东军的弱点,特别是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的问题。

苏联政府后来对关东军进行了改革,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关东军的解散尽管关东军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苏联政府最终决定解散关东军。

解散的原因主要是苏联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1938年,关东军正式解散,部分部队被撤离到西伯利亚地区。

结论苏联关东军是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主要任务是保护苏联的利益和对抗日本的威胁。

尽管关东军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由于物资短缺和后勤保障问题,最终被解散。

朱可夫将军

朱可夫将军

朱可夫将军(上)内容简介:为了试探苏联红军的实力,为日后进攻西伯利亚做准备,1939年5月中旬,日军在中国内蒙古的东北和蒙古国交界的诺门坎地区,对苏联进行武力侦察,这个事件就是“诺门坎事件”。

因这一地区有一条河流叫哈拉欣河,所以,苏联人把它叫做“哈拉欣河事件”。

1939年5月12日,日本关东第23师向驻守在诺门坎地区的苏联红军第57特别军发起了进攻。

而后不久,日军的第6集团军也加入了战斗。

当时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接到报告后,敏锐地察觉到了日军对苏联远东地区的战略企图。

所以苏联红军必须要彻底粉碎日军这次军事行动,否则后患无穷。

经过精心挑选,斯大林派出了一名能征善战的指挥员到前线去。

这个人就是当时担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的朱可夫。

诺门坎战役,朱可夫运用绝妙的指挥艺术一举粉碎了日军的“北进”战略,也就是向北进攻苏联西伯利亚的战略图谋,朱可夫因此成为改写历史的人。

而且也正因为如此,当朱可夫回到莫斯科时,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接见了他,对他表示祝贺与感谢,并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

那么,只读过几年小学的朱可夫,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又是如何进入斯大林的视野的呢?能够担任团长,这对于朱可夫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团长这一岗位是一位职业军人取得成就必经的一个台阶。

在苏联军队中,指挥一个团始终被看作是掌握军事艺术的最重要环节。

团是基本战斗部队,团一级战斗需要各兵种协同动作。

一个团长,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对团的指挥方法,并能够使这个团经常保持战斗准备,那么,无论在平时或战争时期,他在以后的各级指挥岗位上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朱可夫的成长经历是这一观点的最好注解。

从那以后,一直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朱可夫仅用十余年的时间,就从骑兵团的团长,一直升到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也就是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长。

那么,我们仅从朱可夫的三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他的人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功了。

(全文)在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战略中,原来有两个战略选择,一个是“北进”,就是依托中国为根据地,进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一个是“南进”,依托中国为根据地,占领南洋诸岛。

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布置反苏联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布置反苏联战争

2021年第4期争时期,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毛泽东、朱德和广大党员干部过着同士兵、农民群众一样的生活,“什么人都是一样苦”[5]p65。

红军中有一副联语,“红军中官兵伕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3]p364,最能形容井冈山时期军民同甘共苦的情况。

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这种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保持党群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3.坚持以民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

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在自己的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先辈通过建立民主政权、颁布施政纲领和土地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切实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星星之火”不断燎原。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脱贫攻坚战、环境保卫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战”“保增长、调结构、促稳定”等就是为了实现好保障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共同发展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

4.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为伟大事业闯新路担使命。

中国共产党具有坚持与时俱进、敢闯新路的革命精神,这是我们党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的优良品格。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和“兵运工作”等思想的提出,就是革命先辈不断反思、敢闯新路的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获得巨大发展。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有闯新路、敢作为的勇气和担当,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尽管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但党的初心与使命始终都没有变。

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日本重大历史事件介绍

日本重大历史事件介绍

日本重大历史事件介绍日本投降前夕众所周知,日本突然投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在日本投降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地投放了原子弹,这对日本的打击非常大,使得本来就已经陷入不利局面的日本只能选择投降。

日本投降前夕发生的事情使得日本军部变得十分混乱,因为有日本的相关人士认为这不是美国投放的原子弹,因为他们认为美国应该没有研制出原子弹,这样一来,是哪个国家投放的原子弹就是日本比较担心的问题了。

紧接着,日本高官和苏联高官约见,可似乎谈判并不是那么融洽。

第二天一早苏联便向日本发起进攻,可是日本电报发出的和苏联洽谈破裂这一电报并没有被外务省收到,这是因为苏联中断了他们的通讯,很快苏联便进攻到中苏边境,向关东日本军发起进攻。

在八月十号的时候,美国第二次向日本投放了原子弹,此时日本可能已经预料到了结果,可是日本高官还是在商讨着,即使是投降也尽量使自己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这就表明日本投降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投降。

在八月十一号的时候,因为日本内部的意见不统一,已经有了发生兵变的计划。

直到十四日晚,日本才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

十五号中午,日本天皇亲自发表了已经确定要投降的这一1/ 3事实。

最后在1945年9月2号的时候正式签署了投降协议书。

日本投降前夕,经历了由有条件投降到最终的无条件投降的转变,这和国际对日本所施加的压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中国持续了这么久的战争最终也没有实现最初的目的。

日本投降是必定的,只是这需要一段时间来过渡,不过日本还是抱有一丝希望,所以才有了日本投降前夕的一些事情。

日本投降谁签的字日本投降谁签的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重光葵。

他是日本外交官,也是战后甲级战犯之一。

他做事紊条不乱,性格自信谨慎,但也非常呆板保守,对日本极为忠诚,别人对他的评价一般是古板且目光狭窄。

在上海爆炸案中,他失去了一条右腿,这也使得他终身跛行。

重光葵专攻法律,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毕业后进入日本外交界,并借此进入政坛。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国任职书记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与日本的关东战争:75万日军为何会不堪一击?
1945年8月9日,随着斯大林的一声令下,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157万苏军进军中国东北。

当时盘踞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有75多万,虽然苏军占有兵力优势,可日军毕竟已经经营多年。

可一边倒的情况出现了,在苏军的打击下,日本根本就不堪一击。

最后60多万日军被俘,苏军占领了东北全境。

号称日军精锐的关东军,为何会不堪一击呢?
一、日本的一部分精锐调到了东南亚战场
日本自身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岛国,因此日本一直希望对外扩张。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利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行动,取得了朝鲜半岛以及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力。

这就是关东军的由来,起初只是一直保护铁路安全的部队。

1931年9月,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关外的18万军队全部撤入关内,当时他在关内还有20万军队。

就这样,1.7万日军占领了东北全境。

日本视东北为自己的后勤供应基地,也是自己必须守住的地区。

关东军的实力开始不断扩大,最后成为了拥有70多万军队的庞大武装。

有一点请注意,日本关东军和日本驻华派遣军是两个系统。

也就是说关东军是直属于日本天皇的,不是普通的日军部队。

起初日本关东军确实聚集了大量的精锐力量,可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很大一部分关东军精锐被调往了东南亚战场。

从表面上看关东军仍然维持着75万的规模,可有很多都是刚刚从国内补充的新兵。


些人除了会欺负东北的老百姓以外,一点实战经验都没有。

而他们北方的苏军就不一样了,苏军基本上都是从苏德前线刚刚调回来的。

苏德战场的惨烈程度是当时最强的,经过血与火考验的苏军战斗力当然相当强。

不过苏军的军纪也烂到了家,各种暴力活动层出不穷。

为了给日本造成突然袭击,苏联采用了秘密调兵的方式。

日本关东军一直认为对面的苏军只有20多万,他们放松了警惕。

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甚至在大连度假,这真是匪夷所思。

二、苏军的装备甩了日军几条街
当时日军的总兵力为75万,包括了21个师团和11个独立旅团。

武器和其他的日军差不多,无外乎就是三八大盖、歪把子、97坦克等等。

而苏军的总兵力达到了157万,拥有26000多门火炮、5000多辆坦克、3000多架战机。

指挥他们的将领是苏军名将华西列夫斯基,到了这个程度,苏军再打不赢那就活见鬼了。

为了麻痹日军,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一直以上将的名义指挥部队,日军误认为苏军仅仅是一个集团军而已,实际上苏军有13个集团军。

8月9日是日本的一个黄道吉日,这一天很多日军军官都会度假。

华西列夫斯基抓住了这个机会,准备在8月9日发动进攻。

为了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华西列夫斯基建议将进攻时间提前2个小时,斯大林表示同意。

就这样,在8月9日凌晨,150多万苏军从两个方向进攻日本关东军。

日本关东军根本无力对付苏联坦克,最后只用采用人肉攻击。

可这也无法炸毁苏军坦克,关东军一败再败。

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8月15
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

不过苏军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8月19日,苏军在沈阳机场抓获了满洲国皇帝溥仪。

当时溥仪高傲的告诉周围的苏军:“自己是全中国的皇帝,”随后溥仪被押往苏联。

苏军在进军东北的同时,也进军朝鲜半岛,这让美国无法接受。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出来命令式建议,他建议苏军在三八线以北停止前进。

苏联还无力与美国叫板,最后在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利益交换以后,苏军在三八线以北停住了脚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