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道家思想对文学创造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XXX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XXX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XXX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XXX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XXX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XXX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魄高昂却亚于XXX。
简述XXX诗歌艺术特点。
XXX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奇丽,场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仅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风景描写都笼罩渗透着墨客浓郁的感情色采。
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试论XXX诗歌的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XXX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一.前期多抒发远大幻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英勇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奇迹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墨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浅谈儒道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儒道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内容摘要:对于我国文化及其整个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主要有儒家、道家、佛家。
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
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
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化在悠悠五千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卓越的进步与完善,中国古典文学更是文人的智慧的体现,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推动着社会的常卓发展。
关键词:儒学;道学;佛学;文化;历史;影响一、儒学孔孟荀是主要代表人物,是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派而出现的。
西汉董仲舒批判吸收了先秦秦汉其余诸家学说,使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形式是经学。
理学家出入佛老,返归六经,创建了宋明理学,主要表现形式即为理学从梁漱溟到杜维明,他们的时代课题是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复兴儒家文化传统,希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乃至全球文明中继续发挥她应有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的儒学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仁、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论贯穿于整个思想之中,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主观动能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体系,它的目的是使人达到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人格境界,这是通过“修齐治平”的过程实现的,最终达到“君子”、“圣人”的境界,儒家文化是包含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庞大的体系。
儒家的思想所传授的不外都是“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者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思想流派之一-,也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棄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
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
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
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鹛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
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的大量的田园诗歌,其个人人格、生活方式及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都值得后代人学习,本文拟就陶诗“自然”之美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特色。
一、古人关于对“自然”的认识中国古代哲人很早以来就对“自然”这一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相互差别和相互联系的倾向。
《老子》对自然的论述是相当多的,“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 (第五十一章)上述引文之自然,笔者以为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之意,是指一个事物按照其自身的本性为最高法则自然而然的存在并运行着。
这一思想到了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魏晋时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社会的大动乱,数百年来以儒家名教和仁政为旗帜的汉代奴隶大帝国的悲惨溃灭,引起了社会心理的重大变化,这变化集中表现在对儒家的名教和仁政的理想失去了信心,它再也不是那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东西了。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处处深切的感受和备尝了和儒家许诺的仁政刚好形成鲜明对比的种种痛苦,并且似乎意识到了一种仁义道德的空谈都是虚假的。
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同儒家思想基本相对的道家思想了,而道家这种强调个体生存、率真、自然的思想对魏晋的士人们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使得人们追求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个性尊严,追求随性、洒脱的人生,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自然”问题上表达了与老子不同的思想观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在庄子看来,自然是做为生命个体体验和欣赏的对象出现的,既我们所说的自然界。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常年混战,社会极其动荡不安,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在瞬息即被毁灭,人们的生命意识异常强烈,他们在万古不变的大自然面前更加感到生命的瞬息性和无可把握性,发出时光易流、生命易逝之叹,“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潸然流泪。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文化成就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
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
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南北朝文学——作品选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变革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变革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过渡时期,涵盖了220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与发展。
尤其是在思想领域,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思想与观念,创造出了众多的思想经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一、思想状况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是在上一个时期的汉朝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奉为官方思想,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个时期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在汉朝时期,官员多以武功和家世为重,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才能、学识成为了衡量官员的重要标准。
因此,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他们也开始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二、哲学思想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在此期间,包括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在内的各种思想流派纷纷出现,并对传统儒学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佛教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国,成为了一个新的哲学思想流派。
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道家和佛教。
道家强调道教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可通过道而得到疗愈和解脱。
佛教则强调生命的苦难、无常和空寂,而通过禅修等方式来达到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解脱。
这两种思想都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文学艺术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兴起,是在物质经济和政治上虽然动荡不安,但对文化思想的需求却仍然保持着高涨。
在此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强烈的鼓励和支持,大批文学家、诗人、画家等开始涌现,他们以文学、诗歌、小说、传说和演说等方式,记录和传播了人民的思想、情感、理想和创造,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有《世说新语》、《文选》、《文海》、《景德传灯录》等经典,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人们对美、善、真等价值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和时代变迁的深切感悟。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折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样、充满创造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对政治和社会产生影响,还深刻地塑造了当时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文学风格1. 辞章儒雅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辞章儒雅、清新脱俗的特点。
这是因为随着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盛行,儒家经典成为当时文人所倚重的典范。
因此,许多作品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简练明晰、清新秀丽,以达到一种高尚雅致之境界。
2. 真实感与写实主义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擅长通过写实手法描绘真实生活。
许多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观察与体悟。
这种写实主义风格给了读者一种真实感,使他们更容易投入到文学作品中。
3. 比兴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特点之一是使用广泛的比兴手法。
比兴是指通过比喻、象征或暗示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这些比兴手法常常被用来揭示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含义,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文学特点1. "豪放派"与"清谈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上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流派:豪放派和清谈派。
豪放派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奇特离经古怪的表达方式,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独立;而清谈派则偏向于雅致儒家风范,注重言辞之雅、内容之丰富与深邃。
这两种不同风格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在文学领域中共同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2. 爱国思想与忧国情怀由于国家政权更替的频繁,文人们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动荡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对国家命运、社会风貌以及道德伦理等问题非常关心,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忧虑之情。
3. "游仙诗"与"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景物描写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是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田园诗成就最大。
陶渊明的生活和思想发展对他的田园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的田园诗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是“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正文: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的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就是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这一风格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个性倾向于自然,不喜拘束,于是在与现实官场不合后,便转而求本性的发挥,转向自然。
加上自汉、魏后,儒家经学渐衰,老庄思想兴起,正配合了他爱好自然的本性,道家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余外物,顺乎自然。
觉察到了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摧残,希望能超越世俗的人际关系网,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
或院于山林,或隐于阡陌,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他不慕名利、喜爱山水,其《归园田居》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青山。
”通过《桃花源记》可以看出他对美好淳朴社会的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世界。
那里土地平阔,屋舍俨然;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而这和老子笔下“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的生活图景何其相似?于是在他41岁时辞去了仅任职83天的县令一职,并欣喜地认为“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隐柴桑,真正回归了他理想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的田园生活。
道家思想宏通开阔,可以说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
他的田园诗独具田园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园地。
“古今尊陶,统归平淡”,和同时的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截然不同,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格修养,也是他的审美追求,因而在陶诗渊明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日常常见的事物,没有奇特的意象,不雕章丽句。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一、填空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年电大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4指导答案参考小抄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作业指导1一、填空题:20%1、世界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即、、、。
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
P12、我国处于北纬40度至42度之间的北方区域,是-文化和文化的“接触地带”。
农耕文化、草原文化。
P23、史学家蒙文通将传说时代的部落分为、、等三个不同的集团,而史学家徐旭升则分为三大人群:他们是、、。
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华人群、东夷人群、苗蛮人群。
P54、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段,即时期、时期和时期。
仰韶文化以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P455、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着层次的分别。
第一层次的文明是古巴比伦、中国、印度、埃及的古老文明,第二层次的文明是以地中海世界的为代表,第三层次的文明是古罗马世界解体后出现的,第四层次的文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
古希腊、罗马文明,欧洲文明,北美洲文明。
P696、西周文化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文明价值在于对中华民族的作用。
“礼乐”、教化。
P76二、判断题:10%()1、古代文明产生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群交融、碰撞的结果。
P1()2、因地理条件的关系,中华文明在很长的时间里是独立发展的。
P2()3、中华民族的形成其实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
P6()4、远古时期青藏高原的生存环境要比现在优越,那里孕育过灿烂的文化,如河姆渡文化。
P7()5、文明在中国的最早突破是在长江流域实现的。
P6()6、中国文化的发展大势是由东南向西北推进,这样的趋势实际是政治、经济、文化曲折发展的反映。
P16 ()7、中国从夏代就进入了有阶级的时代,或者说是进入“国家”时代。
P64()8、大蒐礼是一个在饮食活动中传达某些文明取向的隆重而普通的礼仪。
P83()9、古希腊、罗马的显著特征是阶级意识发达,而西周时期社会的主导意识是宗亲意识,没有明确的阶级意识。
P72-73()10、周礼对古代中原各国具有“人文化成”的作用,而对边远的邦国,化导的意义不大。
P97三、名词解释:20%1、文化:文化即人文化成,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类化。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科技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智慧和创造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科技和文化也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
一、科技发展1.通讯技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交通发达,私人书信和官方文书的传递速度大大加快。
此时期发明的木牍和竹简,成为书写和传递消息的重要工具,为后来纸张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2.农业技术:在农业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和改进,如水力灌溉系统的应用、土地改良技术的发展等,使得农作物产量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医学技术:在医学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医学家,如张仲景、华佗等,他们在医疗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二、文化繁荣1.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兴盛。
其中,魏晋时期的文人辈出,以陶渊明、嵇康等为代表,他们以清新脱俗的作品风格,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理想的追求。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佛教传世文学作品《楞严经》的翻译、南朝梁代的诗人谢灵运等都在文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宗教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繁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方的孝道文化与南方的佛教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佛教的广泛传播推动了雕塑艺术、壁画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使得当时的艺术与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兼容并蓄的特点。
3.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蓬勃发展。
玄学家以王弼、郭象等为代表,融合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多元思想,形成独特的玄学体系,对后世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都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点。
科技方面,通讯技术、农业技术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基础;文化方面,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繁荣推动了当时社会文明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不仅反映出智慧和创新的力量,也为后世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那么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有哪些呢?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政治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
或诸侯争霸称雄,或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发生了重大变革。
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封建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化过程。
各民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方面:社会变革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如:战国时期经济实力最强的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南北朝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如: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的进步;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和《齐民要术》。
文学艺术取得重大成就。
如: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青铜艺术的进步;东晋的书法绘画成就,著名诗人陶潜,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模拟试卷及答案
6、盛唐时的张萱一生在长安洛阳等地绘制了300多堵壁画,后世宗教壁画多以他为楷模。(×)
7、中国古代的园林是由人造的建筑物、山水、花木、匾联、文物等要素综合构成的综合艺术品。(√)
8、中国音乐按其功能可分为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四大类。(√)
5、周代起规定嫁娶时须行“六礼”,以下属于“六礼”的有()。
A、纳采B、问名C、冠礼D、请期
1、以下关于“物质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产品创造活动及其产品总和,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B、具有可感性,是有形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和表现。
C、从文化结构层次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表层。
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4、粤菜
即广东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构成。广东地处亚热带沿海,四季常青。菜蔬及鸟兽虫鱼资源丰富,因此粤菜以用料广博而杂著称,擅长烹制鱼虾及狸、猴、猫等野味,蛇菜尤其著名。烹调手法多样,除其它菜系常用的炒、炸、煎、烩、蒸、炖以外,还有独特的焗、软炒、软炸等。菜品口味以清淡为特色,于清中求鲜、淡中求美,注重生脆、爽口。其名菜有豹狸烩三蛇(俗名龙虎斗)、烤乳猪、潮州冻肉、东江盐焗鸡、鼎湖上素等。
A、《归园田居》B、《岳阳楼记》C、《醉翁亭记》D、《石钟山记》
袁行霈本古代文学史习题全集[1]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
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5、分析《氓》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四.简答1、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2、《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3、《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五.论述1、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
2、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三.简答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四.论述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四.简答1、你怎样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楚辞》在艺术上的新境界表现在那几个方面?3、如何看待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五.论述1、屈原《离骚》中的爱国精神。
2、屈原《九歌》和《九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二.简答1、试析秦代文学创作的情况及其原因。
2、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3、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文化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有许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士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士人文化是指由士人阶层创造、传承、发展、影响和主导的文化,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下面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要素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文化特征。
一、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指公元220年至589年间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宗教等方面的变革时期。
随着汉朝灭亡,三国分裂,曹魏统一中国北方,东晋成立,南朝吴、南朝宋、南朝齐等在南方先后兴起,北方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
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农民战争、地方割据、氏族联盟、鲜卑、匈奴、羯族、南蛮等族群活动,社会动荡不安,但也是士人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二、文化要素士人文化是以士人阶层为主导的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文化要素支撑。
士人阶层是一种社会阶层,主要是指文化修养高,有一定财产和社会地位的人,他们的文化要素包括道德、知识、礼仪和美学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艺术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他们在文学艺术上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技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乐府诗”,这是一种形式多样、内容广泛、音乐优美的诗歌,流传时间长、影响深远。
另外,还有《世说新语》、《文选》、《文苑英华》等杰出的文学作品,它们在风格、内容和语言上都具有士人文化的特点。
2、思想哲学士人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想哲学的高度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流思想出现了转变和多元化,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各种思想流派。
其中,玄学思想和佛学思想最具有影响力,玄学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相融合的产物,主张“求道、修身、悟理、济世”,被认为是士人文化的代表性思想。
佛学思想则主张“离苦得乐、诸行无常、生死无时”,对士人文化的道德和心灵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摘要:I.引言- 正始文学的定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II.正始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于魏正始年间- 发展历程III.正始文学的特点- 道家思想的影响- 文学主题和写作手法IV.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V.正始文学的意义和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文:正始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其名称起源于魏正始年间(公元240-249 年)。
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墨客为了逃避现实,开始崇尚老庄思想,追求个性解放,这为正始文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正始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等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第二个阶段是魏末晋初时期,以陶渊明、谢灵运等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注重表现个性,强调自然和真率。
第三个阶段是晋宋时期,以鲍照、谢眺等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讲究,注重辞藻和韵律。
正始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正始文学强调个性解放,追求逍遥自由。
其次,正始文学的文学主题多样,包括咏史抒怀、山水田园、哲理思考等。
在写作手法上,正始文学注重炼字炼句,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
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眺等。
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养生论》、《大人先生传》、《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拟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
正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奠定了道家文学的基础,对后世道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正始文学的自然、真率、高远的审美情趣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教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教 的忠诚 , 不如说是执着于借道教 以遣一 己情怀 。学者多强
调 道 教 文 化 在其 诗 中所 导 致 的消 极 避 世 , 忽 视 了他 以仙 道 而 世 界 抗 衡 现 实 社 会 的 反 抗 精 神 。 道 家 精 义 赋 予 李 白不 屈 权 贵 笑 傲 王 孙 的恢 宏 气 度 , 如 诗 人 的 自我 评 价 , 天 为 容 , 正 “ 道
丘 、 紫 『、 胡 5 贺知 章 等 影 响 其 一 生 的 道 门 中 人 , 至 日后 李 白 同 及
一
内在世界 的一把 钥匙 。尽 管有学 者 曾论 述道 教多对 李 白的
诗歌 创 作 产生 负 面影 响 , 为 李 白文 学 体 系 里 的 宗 教 背 景 是 认 种 荒 谬绝 伦 的下 等 宗 教 , 普遍 认 作 李 白诗 歌 创 作 中最 具 被 文化 品格 的 “ 游仙 诗 ” 一 度 被 总 结 为 无 甚 思 想 价 值 的 封 建 也 糟 粕 , 而 正是 这 些 被 指 责 的 方 面体 现 了 诗 歌 这 一 传 统 文 学 然 样 式 与 本 土 宗 教 之 间 的血 缘 关 系 , 映 着 李 白试 图 向 古 老 宗 反 教 理 念 借 鉴 智 慧 的 努 力 , 实 社 会 的人 世 愿 望 与 道 教 宗 旨下 现 的出 世 思 想 相 互 纠 结 , 成 了诗 人 诗 歌 创 作 中一 股 强 韧 的 思 形 想 张 力 。对 道 教 孜 孜 不 倦 的追 求 和 道 教 文 化 的 渗 入 不 仅 使 李 白获 得 了道 家 特 有 的 超 逸 品 格 和 自我 宽 慰 的 方 式 , 生 出 催 诗 人 李 白洒 逸 豁 达 的 诗 风 和 超然 世 界 观 , 是 为 李 白 的诗 歌 更 创 作 提 供 了 素 材 和 品 格 依 托 , 其 诗 篇 蒙 上 了洒 脱 炫 奇 的 道 使
东晋南朝文学的特点与影响
东晋南朝文学的特点与影响东晋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名人,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东晋南朝文学的特点以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东晋南朝文学的特点1.注重个性与魏晋文学注重洛阳风骚的趋势不同,东晋南朝文学注重个性的表现,讲究个性的独创性和自由性。
诗人不再局限于形式上的模仿,而是更多地关注诗歌的内蕴和个性的表现。
例如,东晋南朝时期的陶渊明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写意笔法,凭借独自的才华、志趣和情感,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桃花源记》、《饮酒》等,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2. 文化多元东晋南朝时期,中原地区与南方文化交融,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展现。
墨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对文学创作和思想的影响,对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南朝梁代的边塞诗,即“悼亡诗”,反映了当时境况艰难、战争频繁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情感抒发,深刻描绘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困苦,这种文学特点在古代诗歌史中相当突出。
3. 抒发情感东晋南朝文学又强调对生命、对爱恨情仇的感悟的写作,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创造出更富生命力和人文情感的作品,在促进文学繁荣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给后人提供了许多文化遗产。
例如,南朝宋代的文学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借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了自己对田园生活追求的生动局面,令读者感受到自然与人性和谐相处的美妙场景,体现了作者的人文追求,也是后人心灵中的寄托。
二、东晋南朝文学在文化领域的影响1. 推动文学创新东晋南朝文学的出现和繁荣,打破了以往文学创作的固有模式,创新了不少文学传统,通过对人性和自然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抒发,拉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文化创新。
2. 增强文化自信东晋南朝时期,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文化彼此融合,在强烈地实践中增强了中国文化自信和认同,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间的地位和影响力。
道家自然哲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道家自然哲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道家自然哲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道家是以自然为本,崇尚自然无为为中心的,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比儒家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对与儒家注重“仁”与“礼”的理念,道家则将目光更多地放在研究自然哲学上。
它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创造力的源泉。
并且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学、艺术、雕刻、绘画等方面的影响更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
以下主要谈论的是道家自然哲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从道家的开山鼻祖老子开始,他崇尚的自然哲学从宇宙的本源生成和变化中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学说,后世的许多文人也遵循了他的这一思想,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如陶渊明的宇宙学说就是来自于道家,老子认为宇宙是一切的本源,而万物皆由道而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又说:“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陶渊明接受了该学说,在他的《饮酒》:“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中我们可以体察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可以探寻到道家的自然宇宙观,也可以寻求到道家的淡泊无为。
还有王弼所注的“道不违自然,方得其性。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和宋吕惠卿的“道则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而以无法为法者也。
无法也者,自然而已,故曰道法自然。
”等都把道法自然的理念体现地淋漓尽致。
相对于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整体论,提出的“天道无为”观点备受后世追求,他的思想是面对世事无可奈何而又悠然自得的反映,所要享受的是体验精神上的快感,该自然哲学观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中国古典山水诗中“任自然”的倾向是一方面。
在王维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因为诗人并未由自身而对景致有“人为”因素的垄断性价值裁夺,而是在“无我”之中将自身的美感精神体验提升到与景致共通的境界,否则读者无法进入景致发生的氛围,凝视万物自发自性的天然风骚,也无法体会到诗人超然洒脱的翩翩情怀。
老庄:慷慨的遗留——简谈老庄思想于文学之影响
老庄:慷慨的遗留——简谈老庄思想于文学之影响内容提要:初创者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老庄的创造性思想和文学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老庄慷慨的遗留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的基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说明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性影响,从而达到对于中国文学源流的初步认同。
关键词:道家思想自然意象之辩叛世神韵正文:孔孟儒学和老庄道家思想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两大传统思想流派,可以说充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两大思想经过历朝历代文人们的发挥,形成了放射性的影响圈,成为中国文化的内核。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的统治思想,道家思想则在大多数时期被压抑。
尽管如此,道家思想仍然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一席之地,有时甚至形成与儒家的分庭抗礼之势。
道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尤其值得重视,它关注的主要是文学性方面的内容,而这是儒家思想很少观照的地方。
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家思想填补了儒学留下的空缺。
笔者认为,老庄作为道家思想的源头,同时作为传统思想的初创者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
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简单的讨论。
自然文风的形成重视“自然”的传统,首先应该归功于老庄,他们把“自然”引入了思想史,并且把它置于无上理想境界的地位。
最早提出“自然”一词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又有“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之语。
老子把“无为”思想与“自然”联结在一起进行讨论,显然他认为,排除人为痕迹的自然状态,也即本然模样,是人类社会的最佳状态。
在“自然”和“无为”思想的指引下,老子理所当然的否定了社会文化中人为的因素,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他甚至极端的认为“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取消了人的行动的存在价值。
尽管老子的思想失之于偏激,但他对“自然”的重视却得到了彰显。
他的这种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玄学的发展、主题及对文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实际是中国文明史上最长的乱世时代,在三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豪强争霸,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又短命而亡,接着北方五胡乱华,十六过纷争,南方政权也四带更迭。
在漫长的乱世之中,经济、社会、环境都受到难以估量的破坏,但乱世中的文化却得到新的发展壮大,文学的繁荣,雕刻的兴盛,等等,但其中最引人侧目的,当属玄学的崛起。
(一)魏晋玄学的发展历程
西汉时,汉武帝“摆黜百家、独尊儒术”,名教(所谓名教是指“因名设教的一套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成为西汉巩固起统治的理论基础,但东汉末封建统治的危机和随后汉王朝的崩溃,名教也陷入了危机,对儒家经典的烦琐解释的经学也无法赢得人心。
旧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的崩溃,时代危机越演越烈,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思想家把眼光转向《老子》、《庄子》,想继承汉初的“黄老之治”,以道家统帅儒家,于是,魏晋玄学应运而生。
可以说,魏晋玄学是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必然。
先秦时期道家对“有无”问题的探索,有“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思想萌芽,因此,道家思想经两汉的孕育后在魏晋降生玄学是合乎思想史和自身逻辑的,而且玄学的创始人王弼也大量涉及了《太玄》(杨雄著)、《易经》及《论衡》(王充著)等包含道家本体论的书籍并继承了这一思想,魏晋玄学的产生是道家发展的必然。
关于魏晋玄学的分期,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分法。
目前一般将魏晋玄学分为三个阶段。
许多学习和多较承认第一阶段是以何晏、王弼开创的“正始玄学”,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自然”统御“名教”,主张“名教本于自然”,主张“贵无论”。
何、王等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处于自然。
圣人无为而治,“以无为本”也成了他们解释名教的理论出发点。
第二阶段是一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下合自然论”和以裴顾为代表的“崇有论”(有些学者如防天宝等主张将裴顾的“崇有论”放在第三阶段)。
嵇康、阮籍等以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抗名教,“非汤武而薄周礼”,公开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
其实这只是“正始玄学”扬道抑儒的异端。
第三阶段是向秀和郭象,他们修正了何、王、嵇、阮之说,认为名教和自然是同意的关系,主张“名教既自然”,以郭象的《庄子注》为标志。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奠基者,而郭象的《庄子注》标志和魏晋玄学的顶峰。
至于东晋时期的脏湛和僧肇,主张玄学与政治脱离关系,这导致了他们的玄学思想脱离了原来发展的轨道,算不上玄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当然有些学者将东晋玄学作为玄学发展的第四阶段),僧肇在理论上取消有无、本末的对立,宣扬出世主义与政治失去联系,可以说客观的标志着玄学的终结。
(僧肇是僧人,佛教学者)
(二)关于魏晋玄学的主题
关于魏晋玄学的主题,有很多学者都作过研究,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我们先看一下一些学者的看法。
汤用彤先生指出,魏晋玄学“已不复拘守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地万物之本体”(《魏晋玄学流别略论》),他认为魏晋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重心是“宇宙本体论”,以辩论有无问题为中心议题。
这中观点代表了许多人的看法。
而近年来许抗生先生有指出,“除了何晏、王弼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题论外,玄学家嵇康、阮籍并不讨论有无有本体问题,向秀、郭象更是反对本体论的……我们认为玄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宇宙本体论,而确切
的说,应该是讨论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论的问题。
”但本体与本性有何不同,有何、王的本题论玄学转向嵇、阮的本性论玄学,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无从而知。
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简史》中把魏晋玄学定义为“新道家”,认为魏晋玄学是先秦道家哲学在魏晋时代的复兴,其主题就是捞、庄的“道”论。
文革前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第二册中将魏晋玄学的主题视为“哲学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表现为魏晋玄学内部的两条线路的斗争”。
1983年汤一介先生出版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指出:“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讨论‘本末有无’这个形而上学本体论则是它的特质”。
1990年方天立的《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则说“魏晋玄学……主要是讲宇宙‘自然’和社会‘名教’的关系的理论”。
面对如此多的说法,那么哪一种才是玄学真正的主题呢?1994年的第二次全国性魏晋玄学研讨会对此作了讨论。
会议认为,魏晋玄学的主题是:1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2有无关系。
3天人关系。
4超越。
5忧患关系。
会议得出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如果把玄学作为一个本体来把握的,那么对于其主题的各种不同提法正好可以互补,挂怒主题的歧异性见解在自然名教的关系中能够作出一个统贯的工作,各种观点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所谓玄学,其实是指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探讨人生问题、政治问题和精神问题的境界。
”
应该说,会议作出的解释是科学和合理的。
(三)魏晋玄学的文学的影响
魏晋玄学是一中思辩性的哲学,他对文学的积极影响主要是其思想对文学的渗透来体现的。
玄学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名教与自然,自然是玄学推崇的思想,与“自然’想通的有“真”,他们来自老、庄哲学,指没有世俗伪饰、保持天性、自然而然的境界。
“自然”和“美”没有在魏晋文学中占主导地位,但体现他们的陶诗和阮籍等对它的叙述,却对整个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人把“自然”、“真”、“美”视为文学的极致。
言意之辩也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议题,它讨论的是言辞和意旨的关系,其中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论(这观点最早见于《庄子》)对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与言外”,抒情性的中国诗歌的精髓正是缘与庄子哲学老魏晋玄学的启发。
魏晋时代的士大夫追求一种“魏晋风流”的人生境界,而它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观,它的外在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率真。
魏晋风流与文学有密切联系。
陶渊明、嵇康、阮籍、王羲之等文化名人都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他们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魏晋风流的体现和载体。
魏晋风流以它美好的影象对后代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不仅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效用,也对后世的文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使现在依然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参考资料:《中外文化概论》(任闻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方克立、张岱年主编)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有无之辩——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康中乾著)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