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21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1/8/27
17
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VS地方)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加强
削弱 加强
节度使(藩镇割据)
削弱
权归中央(文官知州,通判监督) 加强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
强趋 ,势 地: 方中 权央 力权 不力 断不 削断 弱加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加强君权 威胁君权
汉初:郡国并行制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说一说皇帝的烦恼是什么?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藩为“保卫”之意,“镇”指军镇; (中央与地方)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中 太央祖(集问权 :2的 “)发 天展 下( 自结中 唐央果VS地:方)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加强君权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三省六部制 加强君权 材料中赵普认为唐以来战争不断的原因是什么?他建议宋太祖从那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6张PPT)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 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1.唐至五代十国:藩镇割据与分裂 1)唐朝:设藩镇,立节度使
全国兵力:57万 边镇兵力:49万
2)藩镇割据
节度使
民政 财政
军政
安史之乱
唐末藩镇割据局面
材料五:父死子握其 兵而不肯代,或取舍 由于士卒,往往自择 将吏 。——《新唐书》
朝 镇割据→ 中央集权削弱
渐加强;
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文臣做知
北 宋
州,设通判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中央集权加强
中央集 权不断
实行行省制度;中国省制开端。行省
元 朝
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
加强
宣慰司。中央集权加强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建立内朝,实行内外朝制度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 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 “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 上侯述之材,料非说约明也汉。初”丞景相帝地默位然如而何止,。有何影响? ─司马迁《史记》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
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高官主考,朝提为高田舍
地位,后为定制
郎,暮登
天子堂
3 隋唐 ——科举制 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
(4)评价:
(1)积极作用: A、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
力收归中央,顺应了历史趋势,适应了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
丞相位高权重,国家大政要先听丞相意见。 威胁皇权。
1)频繁更换丞相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间,先后用丞相12人, 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 孙弘等辈,只能装聋作哑,惟命是从。
1.唐至五代十国:藩镇割据与分裂 1)唐朝:设藩镇,立节度使
全国兵力:57万 边镇兵力:49万
2)藩镇割据
节度使
民政 财政
军政
安史之乱
唐末藩镇割据局面
材料五:父死子握其 兵而不肯代,或取舍 由于士卒,往往自择 将吏 。——《新唐书》
朝 镇割据→ 中央集权削弱
渐加强;
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文臣做知
北 宋
州,设通判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中央集权加强
中央集 权不断
实行行省制度;中国省制开端。行省
元 朝
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
加强
宣慰司。中央集权加强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建立内朝,实行内外朝制度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 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 “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 上侯述之材,料非说约明也汉。初”丞景相帝地默位然如而何止,。有何影响? ─司马迁《史记》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
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高官主考,朝提为高田舍
地位,后为定制
郎,暮登
天子堂
3 隋唐 ——科举制 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
(4)评价:
(1)积极作用: A、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
力收归中央,顺应了历史趋势,适应了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
丞相位高权重,国家大政要先听丞相意见。 威胁皇权。
1)频繁更换丞相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间,先后用丞相12人, 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 孙弘等辈,只能装聋作哑,惟命是从。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件:第1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26张PPT)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尚书、中书、门下)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4)宋朝: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5)元朝: 设中书省,相权得到强化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隶属关系
皇帝
皇权独尊
三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决策) (执行) (审议)
六部
(相权一分为三)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 的独尊,是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
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
书》
问:(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指的是什么?
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 原因。
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原因:列侯为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列侯后代多腐败 堕落、犯法丢爵。
4、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与北宋 疆域比较图
蒙古帝国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4、元朝: 趋势
完善并发展
(1)措施:①设行省制度
②省下分设路、府、州、县 ③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
(2)评价:①加强行省了制中央度便集利权,了中巩央固了对地多方民族的管国理家,
的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9万 : 9万
岭剑陇平范河朔河北安 南南右卢阳东方西庭西 五节节节节节节节节节 府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 经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 略 广四青辽北山宁甘新新 东川海宁京西夏肃疆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 趋势 2、唐朝: 趋势
加强 削弱
唐玄宗 设藩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0张PPT)
科举制的影响:
进步性: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它把局读限书性、: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
于打破①特在权科垄举断制,发扩展大到官后吏期来,源忽,视提了高学官问员的的 文化素创质作性,阻碍了社会进步; ③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 从世家②大是族中的国手近里代集落中后到与中西央方政的府文,化大因大素加。强 了中央集权 ④这一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标准: 才学 方法:
科举制发展历程:
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形成: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发 展
武则天:创武举、殿试
完 唐玄宗:派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善
北宋:考试方法等更加合理化,名额增加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有事上报
九卿
唐中期:节度使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内容:
政治上:较大的自主权 经济上:控制着财权 军事上:掌控着军队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唐前期的监察区划: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道——州——县
下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审核政令)
运3保、行证评方君价权式:的:A独相中尊权书(一—削分—弱为门相三权下,,—三加省—强相尚君互书权牵—)制; —和六监部督,
小
结
❖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官职,进一
步削弱相权。
元朝
设立中书省,废除三省 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地方制度的演变
01
02
03
04
汉朝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制,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宋朝
实行路州县制,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财政控制。
总结词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权力的垄断。
详细描述
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 官职。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均田制
总结词
均田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细描述
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可获得土地90亩,女子减半。这些土地 为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03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朝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 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 准包括品德、才能、功绩等多 个方面。
察举制的实施拓宽了官员选拔 的渠道,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 体素质。
02
隋唐的政治制度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官职,进一
步削弱相权。
元朝
设立中书省,废除三省 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地方制度的演变
01
02
03
04
汉朝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制,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宋朝
实行路州县制,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财政控制。
总结词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权力的垄断。
详细描述
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 官职。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均田制
总结词
均田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细描述
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可获得土地90亩,女子减半。这些土地 为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03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朝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 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 准包括品德、才能、功绩等多 个方面。
察举制的实施拓宽了官员选拔 的渠道,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 体素质。
02
隋唐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历史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阶
阶
段
段
一
三
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
阶 段 二
业 分 层 测
评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1.重点: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 学习目标:
制等重要的政治制度。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2)作用 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 Nhomakorabea省制的开端。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2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 、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 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1)机构: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 了 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4.宋代 (1) 措 施 : 中书门下 为 最 高 行 政 机 构 , 最 高 长 官 行 使 宰 相 职 权 。 后 增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 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 (1)措施: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阶
段
段
一
三
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
阶 段 二
业 分 层 测
评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1.重点: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 学习目标:
制等重要的政治制度。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2)作用 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 Nhomakorabea省制的开端。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2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 、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 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1)机构: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 了 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4.宋代 (1) 措 施 : 中书门下 为 最 高 行 政 机 构 , 最 高 长 官 行 使 宰 相 职 权 。 后 增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 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 (1)措施: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 治制度的演变1
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A C.井田制 D.宗法制
直击高考
4.(2015年·山东高考)唐宋时期,地 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
度旨在
B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直击高考
5.(2015年·新课标II卷)汉宣帝曾称:“与
C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直击高考
2.(2014年·北京高考)唐末五代,中
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 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A C.施行将兵法 D.设枢密院
直击高考
3.(2015年·海南高考)《三国志》称 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
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 业。”
问题:史料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何种制度?这 种制度对汉形成怎样的不利影响?
答案:史料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郡国并行制。 这种制度导致王国问题,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
央集权。
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史料二: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 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制定这些侯国的名 号,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 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 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
影响:行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 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A C.井田制 D.宗法制
直击高考
4.(2015年·山东高考)唐宋时期,地 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
度旨在
B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直击高考
5.(2015年·新课标II卷)汉宣帝曾称:“与
C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直击高考
2.(2014年·北京高考)唐末五代,中
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 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A C.施行将兵法 D.设枢密院
直击高考
3.(2015年·海南高考)《三国志》称 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
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 业。”
问题:史料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何种制度?这 种制度对汉形成怎样的不利影响?
答案:史料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郡国并行制。 这种制度导致王国问题,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
央集权。
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史料二: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 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制定这些侯国的名 号,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 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 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
影响:行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 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规律: 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考试,选拔方式趋向严密、科学 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
儒童 童生
童试 生员 秀才
举人(通过) 乡试
乙榜(中举)
第第 第
贡士(通过) 会试
一二 三 名名 四
会元(第一名)
:: 五
解亚 名
元元 :
状元 殿试 一甲 赐进士及第 榜眼
元朝 1.背景: 疆域空前广大 (第一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西藏高原、台湾岛。) 2.措施: (1)实行行省制度 ①邻近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由中书 省直辖,称“腹里”; ②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10~11个行省。
(2)设立宣政院,直接管理吐蕃(西藏地区) (3)设立宣慰司等土司,在边远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汉惠帝后, 诸侯王自征 赋税,私铸 钱币,割据 一方。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1.暴力方式: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晁错主张削藩引起 剧变)
2.非暴力方式: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颁布“推恩令” 内容:a.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b.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
宋朝:二府三司
皇帝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盐 户 参政 中 支 铁 部 知事 院 (二府)
元朝的中书省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 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 子,理万机”。——(《元史》)
经 魁
甲榜 二甲 赐进士出身 探花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时间 先秦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官制 方法 世袭 标准 血缘
察举制 自下而上 推荐
品行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评定授官 分科考试
门第
才学
保证了贵族 孝廉成为士 特点 在政治上的 大夫做官的
垄断和特权 主要途径
高官由世家 大族把持
把读书、考试 与做官紧密地 联系起来
• 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意为:宫廷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对 官员善恶的处罚,不应不一样。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尚书令
门下侍中
中书令
影响: (1)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2)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用。
土民,即土人;当地人;世居在偏远地区的汉族以及少数民 族的统称
①内容:土司(宣慰司、土知府、土知县、土把总,土巡检等) 土官(少数民族首领)治土民,上属省管辖 ②特点:因俗而治,官其首领、世袭其官、交纳贡赋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初,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 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甚至拒绝执行。 上述材料说明汉初丞相地位如何?有何影响? 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 威胁皇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包括地方 和中央),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
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
汉初:郡国并行
汉:一部分中央集权,一部分地方分权。汉的分封制被封 的只有王、侯两级(西周的分封制所封诸侯分为公、侯、 伯、子、男等)
行政: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三年一易”) ,设通 财政: 判负责监督(通判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公文须
由知州、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中央掌控大部分地方赋税 (地方设转运使,负责征收地方赋税,运送中央) 影响:(1)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2)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朝的行省制
元与北宋 疆域比较图
B.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 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酎金夺爵 内容: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酒)金”
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 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D.颁布“附益之法”: 内容:a.不许诸侯王招待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b.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 赐以旌节,故称。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为保卫自身安全, 防止边倕各 异族的进犯而设立的军镇。 藩镇割据: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
互相争战的局面。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 抽调各地 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西汉: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措施: 起用平民、儒生为相,形成内外朝制度 影响 :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内朝: 又称“中朝”,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组成(出身
卑微),是宫中决策机构; • 外朝:原来宫外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
沦为一般执行机构。
• 决策实权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内朝官制约外朝官,以内 朝宫官排斥外朝府官。(以小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