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考点】(课标版)2020高中地理 模块复习课学案 必修1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优秀8篇】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22420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7.png)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优秀8篇】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1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地理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立足于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自然地理中经典的几个要素,如大气、陆地、水环境、地质等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探讨人地关系中“地”的有关地理理论基础,通过这些自然地理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将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并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与此同时,掌握地理的有关读图析图绘图的方法和技巧,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现实世界的境域性知识,解决有关地理的重大问题。
使地理学习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5章。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1.由于部分学校初中阶段忽视地理学习,使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见闻有限、知识面窄,对地理学习存在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又对新生事物抱有很强的好奇心。
2.学生对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的学习会存在很大难度。
就其原因是地球运动中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与之配套的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的内容知识还未学到,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难度。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浓,方法机械。
很多学生视地理为副科,以为学习地理就是靠死记硬背,故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是很重视。
自然地理学习需要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多因素综合分析等能力较弱。
4.地理思维能力缺陷。
自然地理现象一般是学习后续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而学生的地理思维往往是单因素线式模式,缺乏多因素网式综合思维能力,难以理解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也将对后续的学习带来难度。
四、教学措施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单元复习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单元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c3487a7fd5360cba1adb6b.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学案第一单元复习1、(1)天体系统的级别:(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和 之间,地球位于 和 之间。
请用图示意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 条件、大小行星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 距离适中, 适中,原始大洋形成,即具备 、 、 等条件。
2、(1)太阳主要成分是_ ___和 ,表面温度为_ _,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其能量以 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
中国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 , ,典型城市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 ,典型城市 。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和 。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和 ,其活动周期为 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 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
在下图中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侧视图 北半球图 南半球图(2)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 ____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__ ______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由昼入夜叫 ,由夜入昼叫 。
(3)时间计算:东 西 。
(加减)地方时:因 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
600E 为10时,则800E 为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把本区的 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 。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 ,纽约为 。
国际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以 °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日界线以西是 十二区(东,西),以东是 十二区(东,西),由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 一天(加,减),由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 一天(加,减)(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 偏,北半球 偏,赤道 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 如 (选填1、2、3)地球公转的平面叫 。
2020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
![2020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4452b40912a216147929af.png)
2020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天体系统、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宇宙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和;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相互,相互,构成天体系统。
[难点探究1]读P4图1-1-6: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举例依次为:、、、。
河外星系是银河系外许多星系的总称,它和属同一级别。
[难点探究2]读图1-1-11:(1)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处于第个轨道上,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包括、、、,巨行星包括、,远日行星包括、。
(4)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运行周期是76年。
(二)地球[难点探究3] 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1)外部原因: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原因:①适中,②适中,③适中。
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差不多,但月球表面的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晚最低温度-183℃。
请分析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大的主要原因?第 1 页共243 页2.2009年7月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象。
日全食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2007年上海) 2007 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
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A.行星上有岩石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例2](2008江苏)读“示意图”,回答: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二)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020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
![2020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b41d96da38376bae1fae2a.png)
范文2020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1/ 82020 年高考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讲义(完整版)(1)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处于第个轨道上,日地距离约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为 1.5 亿千米。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包括、、、,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巨行星包括、,远日行星包括、。
1.天体系统、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4)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运行周期是 76 年。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地球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 [难点探究 3] 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一)宇宙(1)外部原因: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和;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相互,相互,构成天体系统。
(2)自身原因:① 适中,② 适中,③ [难点探究 1] 读 P4 图 1-1-6:适中。
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举例依次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为:、、、。
1.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差不多,但月球表面的白天最高温度可河外星系是银河系外许多星系的总称,它和属同一级别。
达127℃,夜晚最低温度-183℃。
请分析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大的主 [难点探究 2] 读图1-1-11:要原因?第 1 页共 243 页3/ 82.2009 年 7 月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象。
日全食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 [例 1](2007 年上海) 2007 年 4 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
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二) A.行星上有岩石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单元复习课 学案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单元复习课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09f6c4866fb84ae55c8d4a.png)
单元复习课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回顾植被的知识,能够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温习土壤的知识,明确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能理解人类对土壤的影响及表现。
3.突破教材难点,通过例题剖析,掌握答题的思路和技巧。
【我的疑问】课堂探究植被面面观1.完成森林植被的相关内容分布地区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2.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植物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例如,铁芒萁的生长反映了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而碱蓬的生长则反映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则反映了水湿环境。
可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土壤深认知3.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典题探究】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
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图1图2(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生物B.地形C.降水D.成土母质(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A.甲与ⅠB.甲与ⅡC.乙与ⅡD.丙与Ⅰ4.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地表土壤的保持和土壤环境的改善。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
【思考】农业生产中采取“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的好处有哪些?【跟踪练习】下图示意在-200~3 800米的海拔内,高山、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回答1~3题。
1.高山植被带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可以推测该地可能位于( )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2.森林植被带中的乔木有可能是( )A.雨林B.常绿林C.阔叶林D.针叶林3.海洋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梳理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梳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64407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c8.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梳理5篇地理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梳理第一篇: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
其中,地球的构造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外部特征两个方面。
地理环境主要包括水文地理、生态地理和地形地貌。
气候变化主要指自然界中的气候现象,如气温、降水、风向等。
世界上有很多自然地理景观,如黄河、长江、亚马逊河等。
例如,杭州的风景就是一个典型的地理环境,既有西湖、灵隐寺这类人文景观,也有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对发展带来的影响。
再例如,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特点,如地理板块漂移和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也是我们必须要理解的。
第二篇: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主要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等。
而其中,人口地理学则是人文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人口的数量、性质、分布和迁移等方面。
而城市地理学则是研究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获得的知识可用于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
例如,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而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等也是研究的重点。
再例如,旅游业也是近年来人文地理学中研究热点之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篇: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地球表面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一种技术。
而这种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和领域,比如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
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地理教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近年来,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事件的了解。
又比如,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辅助我们进行地形地貌的调查、城市建设的规划、地图绘制等等。
第四篇: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某个地理区域内形成的文化现象,如传统民俗、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
(新教材)2020版新课程同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新学案:第一节 第一课时 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
![(新教材)2020版新课程同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新学案:第一节 第一课时 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ab7ca11c7375a417866f8f7e.png)
(4)河口三角洲:由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 河口 沉积形 成,形状各种各样。
三、海岸地貌
1.按成因一般分为 海蚀 地貌和 海积 地貌。 2.图A是岩质海岸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主 要有 海蚀崖 、海蚀柱、海蚀拱桥、 海蚀穴 等。
读下面的两幅自然景观照片,完成 2~3 题。
2.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3.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解析:第 2 题,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 见于西北内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第 3 题,由乙图 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该景观受 海水影响较大,是海水长期侵蚀形成的。该景观是海岸风光, 但不属于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风光在夏季观赏效果更好。 答案:2.C 3.A
同学回答示例
你的评价及思维完善
同 冲积扇边缘土层深厚, 同学甲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学 土壤肥沃,植被生长 答案不确切;同学乙的回答虽属
甲 旺盛
于多点结构,但没有结合其所处
同 冲积扇边缘地形较平 的区域特征进行正确分析;同学
学 坦,水源较丰富,利 丙的回答属于关联结构,虽答出
乙 于绿洲的形成
了关键要点,但思路尚欠明晰,
故答案不算完美。
[思维完善示例]
我国西北地区,山中土石随
冲积扇边缘土层深厚, 洪水涌出山口,随着水流减缓,
同 且中下部有丰富的地 土石泥沙逐渐沉积形成冲积扇。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第1课时)教案1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第1课时)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911bd73f5acfa1c7aa00cc93.png)
中国地理【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中国河流了解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理解我国主要河流及水文特征,【设计思路】江苏地理考试说明中对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实际考查时有很多与之相关的内容涉及,如果能够对中国的地理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会让学生熟悉命题材料区域图的背景,从而增加感性认识。
本节主要是对中国地理的行政区划、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中国河流这些自然环境特征加以归纳总结,再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能力。
第一课时:中国行政区划【知识构建】【教学目标】识记中国行政区划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疆域省级行政区划中国邻国中国地理行政区划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湖泊整体特征差异特征气温与温度带降水与干湿区水文特征与分布主要河流【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应该是识记中国行政区划与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把他与高中地理所学的知识想融合。
增加其知识的应用。
1、复习重点:认识中国行政区划与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2、复习难点:认识中国行政区划与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在结合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加以应用。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地图册,把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一、中国行政区划1、标注图中的经纬网与我国领土四至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53°N多)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135°E多)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73°E附近)2、填写中国的行政区、及省会和简称三级行政区: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88e8dd4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2.png)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具体内容为2.3节《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
2. 使学生能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特征及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笔记本、地图、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气候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
(3)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解释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
3.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征。
(2)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 答案:(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东风带、副热带形成西风带、赤道附近形成赤道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调节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全球降水的分布。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大气的热力作用复习学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大气的热力作用复习学案 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08b9496851e79b89690226c5.png)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大气的热力作用复习学案湘教版必修1【考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高度 温度分布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流层 0—12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 )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 12-50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 )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 )升温;大气平流运动,天气( )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 50千米以上 ( )反射无线电波(练一练) 读大气垂直分层图(1)图中 曲线能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2)在图中填注C 、D 、E 各层的名称。
(3)在上述各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 )层, 适于高空飞行的是层,有对流现象的是 ( )层。
(本小题均填写文字)(4)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部分主要在( )层被吸收,红外线部分主要在层被吸收。
(5) 层被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考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还热给大地1. 大气对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作用 特点 规律( )作用 有选择性 平流层的(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的( )和( )吸收红外光( )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反射作用越强( )作用 有选择性波长越短的光,越容易被散射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2)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3)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3.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 纬度因素:(2)下垫面因素:(3) 气象因素:(练一练) 填空大气上界 ①⑤ ③ ② 图1⑥④(1)图1中数字分别是①辐射②大气作用③大气作用④辐射⑤大气作用⑥辐射(2)对保温作用最重要的环节是辐射【课堂练习】1.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平流层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C.该层中的CO2可吸收大量紫外线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读右图,完成3~4题。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精选7篇】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b6bd1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1.png)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精选7篇】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精选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幼儿教师带领幼儿做拓展活动的指导方案也属于一种教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篇1】为了有效提升我校高中地理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搞好高三地理备考复习,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益,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__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①学"两纲""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②研"两题""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近年的地理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和学科本位.因此,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在复习中坚持以双基为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二轮复习重组知识,可以结合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区域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的技能,通过地图来进行。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必修1第一、二单元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必修1第一、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b321c20426fff705cc170add.png)
第一讲地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3.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4.理解地球上的时区的划分,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
本讲重点:(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3)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本讲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3)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考点点拨: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表1—1: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经线纬线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与赤道平行的线)特点形状半个圆,且都不平行一个圆,且都平行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 都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见图1—1)图1-1表1-2:经度与纬度的比较表5.经纬网的综合应用(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常见的经纬网图(图1)有以下三种形式:①确定纬线与纬度在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上,纬线为直线。
纬度数值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在俯视图上纬线为一组同心圆,若圆心为北极点,各纬线均表示北纬,且数值向北极点增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6e5fc51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5.png)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缩影。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3.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综合地图。
地图可根据投影方式、色彩、等高线等进行分类。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分布规律:暖流与寒流的形成与影响。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的规律: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老龄化、人口迁移。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与分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 工业布局的因素: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
- 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3. 交通与通讯:- 交通方式的演变:陆路、水路、航空、管道。
- 交通网络的布局:铁路、公路、航空港、港口。
- 通讯技术的发展:邮政、电话、互联网。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影像的解译。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组成、功能、应用领域。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的应用。
五、环境与发展1. 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沙漠化、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减少。
- 人文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城市病、农村问题。
2.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清洁能源、绿色经济、生态农业。
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必修1
![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5483ab4102768e9951e738c4.png)
模块复习课[核心知识回顾]一、行星地球1.地球具备生命物质的条件:(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2.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1)对电离层:扰动地球的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对磁场: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对气候:影响地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现象发生的几率增加。
3.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从里向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2)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3)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二、地球上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增温并以地面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大气,大气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三、地球上的水1.水循环:(1)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2)主要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等。
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及其分布①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a.空间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b.时间分布: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2)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②节流措施: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
四、地表形态的塑造1.地质构造:(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石中间老两翼新,一般形成山岭,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石中间新两翼老,一般形成谷地,但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可能形成山岭。
(3)断层:断层后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山地地区通常会把交通线路地址选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往往是需要迂回前进。
高一地理复习教案高一地理学业水平考核心知识点
![高一地理复习教案高一地理学业水平考核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a0b655caaedd3383c4d35b.png)
地理会考复习核心内容
宇宙与地球
太阳系构成图
月相成因示意图
太阳光照图(P34)(包括自转和公转内容)
岩石与地貌
板块图
等高线地形图
岩石转化图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三风四带图)
季风图
水循环与水资源
河流径流量变化图(气候)
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
洋流分布图(规律,影响)
人口与人口容量
会分析人口统计图表
人口分布图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空间结构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图(分布、成因)
工业区位与工业区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工业区位条件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运用提供的材料说明某一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升级与优化)
地域文化差异
中国地域文化区(能从地理环境角度对某一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文化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无
1。
【高考推荐】2020-2021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推荐】2020-2021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ad50caf240c844768eaee28.png)
第一节地图地图学习核心是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一、比例尺:要掌握比例尺,重点要知道比例尺怎么来的。
然后围绕这个公式进行展开分析。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单位:在做比例尺的计算式,要也别注意单位的换算,单位统一到厘米。
3.在进行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时,结合公式就很容易理解: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内容简略,精确度较低;实际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详细,精确度较高。
4.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字式:1:500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线段式:线段式考察的比较多,主要是要求在实际图中求两点的实际距离,需要测量准确。
5.比例尺的缩放:将比例尺放大到N倍=原比例尺×N 将比例尺放大N倍=原比例尺×(1 +N)将比例尺缩小到1/N=原比例尺× 1/N将比例尺缩小1/N=原比例尺×(1-1/N)如果是区域面积的放大(或缩小)倍数,则是比例尺的平方(或开方)。
实地面积=图上面积/地图比例尺的平方二、方向:1.一般指示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示北方。
做题时要注意指向标箭头在地图上的实际朝向,找到北的方向。
(有时候指向标是标示其他方向时要特别注意)3.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三、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表示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第二节等高线地形图专题等高线地形图是地球地图部分的重点知识,是最常见的高考图。
掌握等高线的数值、弯曲、疏密、闭合,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四个重点。
先熟悉等高线的特点:一、等高线的基本特点等高线特点:①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均相等。
②同图等距: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均一致。
③是闭合的曲线,一般不相交,若重叠则为陡崖。
④疏缓密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⑤ 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复习课[核心知识回顾]一、行星地球1.地球具备生命物质的条件:(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2.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1)对电离层:扰动地球的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对磁场: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对气候:影响地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现象发生的几率增加。
3.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从里向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2)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3)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二、地球上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增温并以地面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大气,大气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三、地球上的水1.水循环:(1)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2)主要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等。
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及其分布①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a.空间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b.时间分布: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2)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②节流措施: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
四、地表形态的塑造1.地质构造:(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石中间老两翼新,一般形成山岭,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石中间新两翼老,一般形成谷地,但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可能形成山岭。
(3)断层:断层后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山地地区通常会把交通线路地址选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往往是需要迂回前进。
2.河流地貌的发育:(1)侵蚀地貌:河谷发育初期横剖面呈“V”型。
中期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后期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2)堆积地貌:河流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地区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河口前方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交通运输通道以及农副产品。
[易错易混辨析]1.在金星上可以看到太阳西升东落。
( )【提示】√由于金星自转的方向与地球相反为自东向西转,故在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
2.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夜晚。
( )【提示】×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稀薄的大气相互碰撞,出现美丽的极光。
因而极光出现在极地地区。
3.夏至日时,我们感觉天气较热,是因为此时地球距太阳较近。
( )【提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距远日点较近,故此时地球距太阳较远。
4.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
( )【提示】√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
5.如果地球不自转,就不存在昼夜现象。
( )【提示】×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不停自转产生的。
若不自转,则仍存在昼夜现象,只不过其周期变为1年。
6.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提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7.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提示】×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它都存在。
8.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 )【提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而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
9.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 )【提示】√随着海拔的升高,摩擦力越来越小,使得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也越来越小。
10.寒潮是冷锋过境形成的。
( )【提示】√寒潮是冷空气入侵造成的,故是冷锋过境。
11.台风是高压(反气旋)系统。
( )【提示】×台风是强烈发展的低压系统。
12.外流区只发生海陆间循环。
( )【提示】×外流区不仅发生海陆间循环,还发生陆上内循环。
13.海陆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是双向的。
( )【提示】√海陆间循环的“水汽输送”不仅有海洋输往陆地,还包括陆地输往海洋。
14.褶曲的基本形态可分为背斜和向斜。
( )【提示】√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15.山区的公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 )【提示】√山区公路多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形弯曲。
16.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下和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为主。
( )【提示】×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源头的侵蚀为主。
17.在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的过渡地带。
( )【提示】√为躲避洪水,在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的过渡地带。
[高考真题感悟](2017·全国卷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2题。
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C.丁丙甲乙D.甲丙乙丁2.当天可能是( )A.4月28日B.6月28日C.9月2日D.11月2日1.B 2.D[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丁向北望去,看到极光,说明北极地区出现了极夜,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
丁看到极光,说明位置在四人中最靠北;乙冬季临近,位置在丁以南;丙快入秋,说明丙位于丁和乙以南,乙丙丁均位于北半球;甲即将进入夏天,说明甲地位于南半球,位置在四人中最靠南。
四人所在地从北向南依次为丁乙丙甲。
第2题,由上题的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间应为9月23日前后到次年3月21日前后。
]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4.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B 4.C[第3题,B对,A错:丰雪年阴天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小,为曲线①;枯雪年晴天较多,薄膜覆盖积雪少,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为曲线②。
C、D错:③④曲线表示的温度较低,为膜外温度。
第4题,C对:根据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可以看出,积雪的多少影响了膜内温度的日变化。
A错: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
B错:图中曲线③④基本平行,说明积雪的多少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到膜外气温的日变化。
D错:对比曲线①②和③④,其变化明显不同。
] (2017·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
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据此完成5~6题。
5.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6.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7.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5.C 6.A7.B[第5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蒸发量和降水量大致相当。
第6题,读图可知,该流域坡面坡度较大,地表水驻留时间短,实际蒸发量最小。
第7题,B 对: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
A错:大量种植植物,植物蒸腾量增多,但与湖盆蒸发量关系不大。
C错:水域富营养化一般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相关,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体现。
D错:材料中说该盐湖的盐度已经饱和,湖水减少只能导致盐分析出,盐度不会再升高。
] (2016·全国卷Ⅱ)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8~10题。
8.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9.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8.B9.C10.D[第8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
第9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
第10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也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