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有关于仁的句子以及解释
![论语中有关于仁的句子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a2bf9f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8.png)
论语中有关于仁的句子以及解释
1.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仁爱之心的时候,自然就和恶事绝缘了。
正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2.子曰:“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
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
知通智,知者就是智慧的人,后面也是类似。
因为内心充满了仁爱,所以人也会变得耐心而沉静。
也正是因为对万事万物有了爱心,所以自己也会延绵长寿。
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
正是因为有了仁爱,所以无论我们前往哪里,都会遇见朋友,也总是会得到他人的爱敬。
所以从不用忧愁。
论语中仁的含义
![论语中仁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fb49a23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8.png)
论语中仁的含义以论语中仁的含义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仁”是西汉儒家学说中最为重要的美德观,它也是《论语》中最为基础的一个主题。
《论语》中,仁之美被形容成“爱人”,它可以说是君子行事的坚守。
它代表一种礼仪和道德标准,涵盖了崇高的远见,有责任感。
《论语》中提出的仁,倡导一种人与人之间充满理解和爱心的关系,以及谋求和谐和安宁的社会。
首先,《论语》提出的仁以关系为主。
在《论语》中,“仁”被描述为“爱人”,这个词语并不指只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而是爱的内涵,彼此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中的关系。
例如,“子曰:‘仁者,其爱人乎?’”即指的是君子应该以爱人来实践仁。
在这里,认识到仁者实践仁的本质在于爱人,因此可以推断出“仁”在古代儒家经典中有“关系”本质。
《论语》中描述的仁,提倡人们鼓励自我,探索自我,通过以爱心和尊重的关系去表达自我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其次,《论语》提出的仁以和谐为目标。
在《论语》中,仁者不仅要爱人,也要求人们谋求和谐。
“子曰:‘仁者,其谋闻乎?’”提倡仁者要努力去谋求和谐,并竭力寻求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是因为当个体之间有了互相爱,尊重和理解,社会才能有和谐安宁的实现。
而仁者更希望社会是所有关系动态和谐,而不是一味的静止。
最后,《论语》提出的仁是一种责任感。
在《论语》中,仁者以尊重、善待自己与他人为本,并认知自己的责任。
“子曰:‘仁者,其事人乎?’”提倡仁者应当以服务他人为责任,以自己的行为和正义去服务他人,而不是偏袒自己,满足自己。
因此,仁者应有一种深刻的自律,以及对自身行为所承担的责任,以此来服务他人。
从《论语》中对仁的定义可以看出,仁乃是一种礼仪、道德标准,涵盖了高尚的远见、尊重他人、爱心、关系、和谐与安宁、责任感等等概念。
仁不但需要实施,让自身和他人获得安宁,也需要有一种高尚的智慧与责任感的学问,探索自身的身份和价值,做一个真正的儒家君子,以真挚的爱心行善,渡人于世。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c8873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5.png)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译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居处在仁爱的邻居乡里中才是最美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一个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认识到仁对自己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于仁,就不会作恶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就不能真正的拥有它。
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宁可不摆脱。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怎么能是君子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德的人和讨厌不仁德的人。
喜欢仁德的人,是再好不过了;讨厌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为了不使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
有谁能一天都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是有的,只是我还没见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犯的错误,有着不同类型。
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真理,就算是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论语关于仁的篇章
![论语关于仁的篇章](https://img.taocdn.com/s3/m/2259334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6.png)
论语关于仁的篇章
《论语》中有很多篇章和章节都提到了“仁”的概念,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篇章:
1.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
这是孔子对于中庸道德的评价,其中提到了“仁”的概念,认为中庸是一种极为高贵的德行,但是人民却很难长期坚持。
2.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这是孔子最为著名的一句话,表明了仁者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和尊重,不做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行为。
3.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德行能够让一个人成为众人的楷模,发挥无穷的影响。
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这是孔子对于最基本的仁义道德的要求,主张在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要表现出
孝悌之心,保持诚信,广泛地爱护众人,关注他人的生命和福祉。
总的来说,《论语》中包含丰富的仁义道德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追求。
论语中的仁义道德
![论语中的仁义道德](https://img.taocdn.com/s3/m/3a6212a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b.png)
论语中的仁义道德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主要通过《论语》这部著作传世而广为人知。
《论语》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仁义道德的观点和教导,这些教导对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论语》中的仁义道德进行探究。
一、仁的概念《论语》中的仁被视为一种“仁爱”、“仁心”和善良的品质,它是人类自身的本能之一。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善于培养和发扬人内心的仁爱之心,就能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被广泛引用的话出自《论语》。
这意味着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恶意和错误,并对他人给予宽容和善意。
二、孝的重要性《论语》中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履行自己的责任并展现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强调了孝子不应该远离父母,而是应该尽自己的努力照顾和孝顺他们。
孔子还告诫人们,在父母离世后,应该继续以孝心对待祖先,这是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三、义的实践《论语》中对于义的实践也给予了重要的关注。
孔子认为,义是一种对于道德和公正的理解和实践。
他强调了个体和国家都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公平正义。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诫人们应该坚守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道德。
他还提到了忠诚、诚实和信用的重要性,这些价值观对于一个和谐的社会至关重要。
四、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论语》中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道德上的完善,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刻苦修炼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他提倡自律和自省,力求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可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仁义道德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它对于塑造个体良好品质、维护社会和谐和促进人类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仁爱、孝道、义和个人修养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https://img.taocdn.com/s3/m/29f5faab580216fc710afd03.png)
论语中的仁论语中的“仁”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看,“圣”包含仁而成为比“仁”高的境界,不仅因为“圣”方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已以安百姓”,而且,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尧舜也很难说已经臻达此境界——“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仁”的境界和“君子”境界尽管同样不易臻达,但却有可能通过全身心努力而实现人格转换。
《论语》的关键词“仁”出现过百余次,其意义有多重,需要细致厘定各层意味。
一指“仁爱仁德”,共出现105次。
又可细分为:“仁爱”如:“求仁而得仁”,“人而不仁”,“仁者安仁”;“亲爱”如:“仁民爱物”。
二指“仁人、仁政、仁心仁术”,如“凡爱众,而亲仁”,“殷有三仁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知者乐,仁者寿。
”可以说,“仁”的主要含义就是“爱人”,用《孟子》引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将仁看作是孔子学说的根本和关键之所在,并从根本上显示出儒家和道家的理想人格君子风范的差异。
《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
这些说法需要细加分析,从不同层面加以考察。
在我看来,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其一,“仁”的精神是从主体身心出发,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
这种普遍性地爱他人的观念,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
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三条论及此,十分重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在孔子看来,“爱人”与“克己”并不矛盾,通过克制自己的过分欲念而达到中庸协调的境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的人我观念下,恪守社会礼仪并达到“爱他人”的“仁”的境界。
《论语》中的“仁”字解析
![《论语》中的“仁”字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946e8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e.png)
《论语》中的“仁”字解析《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被视为传承儒家思想精髓的重要文献。
在《论语》中,有一个字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仁”。
本文将围绕“仁”字展开解析,探讨其在《论语》中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论语》中对“仁”字的描述。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仁”,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于人,身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些语句都体现了“仁”的核心意义,即爱人、待人、宽容、善良。
孔子认为,一个有“仁”心的人应当待人诚恳、宽厚,善于体谅他人,愿意帮助他人,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仁”的意义。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强调“仁”,将其视为人类行为准则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文化中,“仁”是一种道德情怀,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是一种追求人际和谐的理念。
通过实践“仁”的行为,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当代社会现实中的角度来思考“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仁”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会关系中,“仁”都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通过“仁”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念,是儒家文化的基石之一。
在《论语》中,对“仁”的探讨贯穿始终,体现了孔子对人类道德的关怀和思考。
通过深入理解和践行“仁”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愿我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仁”的实践,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论语集注》中关于“仁”的句子并翻译
![《论语集注》中关于“仁”的句子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b8d421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0.png)
《论语集注》中关于“仁”的句子并翻译1、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3、曾子曰:“君子以义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
”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5、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
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罕》)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7、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10、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名言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e3b12e8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f.png)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名言在《论语》中,孔子谈论“仁”的名言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2.“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弟子《论语·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3.“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弟子《论语·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弟子《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符合礼制,就是仁了。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弟子《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不符合礼制的规定,就不要去听、去看、去说、去动。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弟子《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弟子《论语·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协调分歧,但并不盲从;小人只会盲目附和,却不肯协调分歧。
”以上只是孔子关于仁的一些名言的简要摘录,更深入的理解需要研读《论语》原著或相关学术著作。
《论语》论仁
![《论语》论仁](https://img.taocdn.com/s3/m/47e74984998fcc22bdd10d36.png)
一、什么是“仁”
《礼记》:上下相亲 谓之仁。
《 说 文 解 字 》 : 仁 , 亲也。从人从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
知,子曰:“知人。”《颜渊》
( 樊 迟 ) 问 仁 。 ( 子 ) 曰 : “ 仁 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雍也》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 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 可弃也。”《子路》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 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阳货》
(三)博爱众生 1.从正面来讲,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
着想,推己及人
子 曰 : “ … … 夫 仁 者 , 己 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泰伯》
结语
仁就在我们身边:
子 曰 : “ 仁 远 乎 哉 ? 我 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 以长处乐。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
友其士之仁者。 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
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 犹病诸!
孟子:亲亲而仁民,仁 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
庄子:爱人利物谓之仁。
三、怎样实现“仁”
(一)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二)涵养几种美德
《雍也》
2.从反面来说,自己不想要的也不 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
论语中的仁的分类及解释
![论语中的仁的分类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b7c8f8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e.png)
在《论语》中,“仁”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各种
德行和人格特质。
以下是对《论语》中“仁”的分类及解释:“仁者爱人”:这是孔子对于“仁”的最核心的表述,即仁者是那些能够爱他人、关心他人的人。
这种爱并不仅仅是亲情之爱,也包括了对陌生人的关爱和同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对于“仁”的实践方法的表述,即不要对他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体现。
“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是孔子对于“仁”的另一
种表述,指的是仁者能够正确地评价他人,对好人好事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不良行为则给予批评和反对。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对于“仁”的实现方式的表述,即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来实现仁的目标。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孔子对于“仁”的高度概括,指的是真正的君子和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追求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的原则,甚至在必要时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仁的原则。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仁”可以理解为一种人格特质
和道德境界,它涵盖了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同时也强调了自我约束、自我牺牲和追求道德高尚的目标。
《论语》中的“仁”字
![《论语》中的“仁”字](https://img.taocdn.com/s3/m/f7e2cc2455270722182ef71f.png)
论“仁”《论语》四百九十九段话中,有五十八段讨论“仁”;“仁”字共出现了一百零四次。
学者往往以“仁”字作为孔子的一贯之道,甚至称儒家学说为“仁学”。
但是,“仁”究竟指什么?学者各有所见,迄无共识,我也不想在几篇文章中解决这个难题。
不过,个人心得仍须报告一番。
孔子好学深思,察觉时代不同了;若要世界大同,不能光靠天子的仁政,而须人人自觉有行善的潜在能力。
为了说明人的真相,亦即人性原本向善,因此行善最乐,人皆可以成就完美人格等等道理,孔子拈出“仁”这个字。
换言之,“仁”是指人的真相;但是这种真相是动态的、开展的,等待主体去自觉实践的。
于是,《论语》中的“仁”字,指涉三个相关的层次: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
只要是人,就有人之性;既然都有,何以需要孔子来说?因为孔子想要提醒大家:人之性只是处在潜能状态,如果主体缺乏自觉与真诚,就无法实现人性的内在要求。
下焉者终身随俗浮沉,从未发现有一个自我;上焉者虽然肯定了自我,但是却定错了目标,把自我在社会的有形成就(如名利权位)看成人生正途。
先谈“自觉”,最清楚的教训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可见“仁”不但不远,反而近得就在内心,可以让我随着主观的意愿而加以掌握。
平常为何难以掌握?因为人有“血气”形躯,由物欲引申到向外追逐的行动。
只须当下反观内心,即可觉察人性的动向。
再谈“真诚”。
这是就质朴的本性而言,不虚伪,不掩饰,有如赤子之心。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是教化的主要内容,使人进入社会立身处世;但是,如果只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难免流于形式主义,装模作样,正好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让人有适当的途径去自我实现。
然后还有“行动”。
人一旦自觉内心真实的情感,无不想要表达出来,结果则是促成人我关系日趋和谐,亦即大家同归于善。
但是,由于社会积习已深,人常有无力之感,好像坚持行善是极其困难的事。
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中仁的故事
![论语中仁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31d47d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5.png)
论语中仁的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论语》中“仁”的故事:1. 子路救人后接受了一头牛的感谢,很多人说他不应该呀。
但孔子却点赞子路,这难道不是一种仁吗?这不就像你帮了朋友一个大忙,朋友给你送了个小礼物表示感谢,虽然东西不大,但那也是一份心意呀!孔子看重的就是子路的这份善良和真诚。
2. 晏婴虽然身材矮小,可他的仁心却无比高大。
他一心为国为民,尽心尽力地处理每一件事。
就如同我们身边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一样,不张扬却让人敬佩,这难道不是在践行仁吗?3. 颜回呀,穷得叮当响,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却依然快乐地追求着仁。
他就像那寒冬里的腊梅,虽身处艰苦环境,却依然绽放美丽,这不就是仁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吗?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是不是也该学学颜回对仁的坚守呢!4. 孔子的弟子们围坐在一起,讨论什么是仁呢。
就好像我们朋友们聚在一起,畅谈各自的理想和信念一样。
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这也是在追寻仁的过程中啊。
5.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怎么做到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想想看啊,这不是很简单又很深刻吗?就好比你不喜欢别人对你大吼大叫,那你就别对别人那样呀,多浅显的道理,但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这就是仁的体现呀!6. 曾参对父母那叫一个孝顺,这也是仁在家庭中的表现呀。
他时刻想着父母,关心父母,这不就如同我们关心自己最爱的人一样吗?把这种爱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不也是一种广义的仁吗?7. 有个官员公正廉明,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百姓们都很爱戴他,这难道不是他践行仁的结果吗?这就好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啊!8. 孔子教导弟子们要心怀仁爱地对待他人,弟子们也努力去做。
这不就像是老师教导我们要善良、要友爱一样吗?真正的仁是体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中的,是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诠释的呀!我的观点结论:《论语》中关于仁的故事丰富多彩,它们就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提醒我们要不断践行仁,用仁爱之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论语》中谈到的“仁”(注释)
![《论语》中谈到的“仁”(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bb77f6bf01dc281e53af0ac.png)
《论语》中与“仁”相关的内容:《论语·学而》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孝,《说文》:“善事父母者。
”儿女与父母的关系。
弟,悌也,《说文》:“善兄弟也。
从心弟聲。
”兄弟之间的关系。
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令:美善。
《说文解字注》:“令、善也。
”《论语集解》:“令色,善其颜色。
”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亲仁,指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
《论语·八佾》四、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按照儒家的理解,“不仁”之人,就不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人,所以“礼”“乐”也就无从谈起。
《论语·里仁》五、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注释:里,居处、住处。
里仁,居住于有仁者之处,或与仁者住在一起。
处。
相处。
择不处仁,不选择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或相处。
知,同“智”。
得知,得到智慧,或具有智慧(之人)。
六、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约,《说文解字注》:“缠束也。
束者、缚也。
引申爲俭约。
”可解为:简朴、朴实。
乐,指精神境界的自由与快乐。
知者,同智者。
七、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好,《说文解字注》:“好本謂女子。
引伸爲凡美之偁。
凡物之好惡、引伸爲人情之好惡。
”。
解为:喜爱。
恶,《说文解字注》:“過也。
人有過曰惡。
有過而人憎之亦曰惡。
本無去入之別。
後人強分之。
”朱岩案:孔子之“仁”,非善恶不分之“仁”,而有其道德上的标准。
故有“以直报怨”之说。
八、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苟,如果、假设。
朱岩案:恶,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从主体自身的角度,解释为:过错、过失;二是从客体对方的角度,解释为:憎恶、讨厌。
九、“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中仁的三层含义
![论语中仁的三层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2dffad86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e.png)
论语中仁的三层含义
在《论语》中,仁的三层含义如下:
1.仁政:这是执政者的施政理念,重点强调对民众的心态。
2.仁德:这是士人的道德品质修养。
3.仁心:这是前两者形成的本源。
同时,这三个概念是融通的——要施行仁政,当然要求施政者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那就是仁德;而要修成仁德,必先有仁心。
孔子认为,一个士人的远大理想就是执政,施行仁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具备仁德的品质,而前提是个人必须有一颗爱人之心。
总之,“仁”在《论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
仁在其中矣的仁的意思
![仁在其中矣的仁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f35550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b.png)
仁在其中矣的仁的意思
“仁在其中矣”中仁的意思是仁德。
“仁在其中矣”出自《论语》十二章。
原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广博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其中了。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1《论语》论仁
![11《论语》论仁](https://img.taocdn.com/s3/m/efe7b324168884868662d659.png)
六、杀身成仁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 孔子在谈论仁人志士对待生死得态度时,指出仁者应有“杀身成仁”得决心和准备。
七、修身达仁
• 1.“仁”是道德标准和理想人格(孔子把具备“仁”得理想人格得人称为“君子”。孔子得学生曾 参说“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 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 了解完孔子得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
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
(1)克己复礼:克制
• 自己,回复到礼得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
• 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
•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
• 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
• 意识到,你身边得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得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得工 人,如为我们宿舍得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得宿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得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得门卫老师……当 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得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 得原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得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得一 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得条目。”孔子说: “不合于礼得不要看,不合于礼得不要听,不合于礼得不要说,不合于礼得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 要照您得这些话去做。”
论语中的仁主要是指
![论语中的仁主要是指](https://img.taocdn.com/s3/m/e8b5629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1.png)
论语中的仁主要是指《论语》中的“仁”,主要是指()A.人与自然的关系B.君臣之间的关系C.诸侯国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答案是:D在《论语》中,“仁”的涵义是多元的,但也是相互关联的。
“仁”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仁者爱人”。
这种爱,有不同的层次。
首先,这种爱是从“亲亲”(爱亲人)开始的,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广泛地爱他人,即“泛爱众,而亲仁”。
对他人的爱,主要表现为“忠恕”。
“忠恕”的意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之,孔子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推近及远的爱。
二,“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是一种修养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欲,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孔子认为,“为仁由己”,也就是说“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养功夫而实现的。
而“礼”则是社会的规范。
孔子认为,“克己”的修养功夫和对礼制的恢复可以使“天下归仁”。
三,“仁”是德行的统称。
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此外,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的“仁”,可以统摄作为社会篇道德规范的、与义、礼、智、信并列的“仁”。
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他认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
仁在不同时期,不同人心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解读,在几千年的文化当中,中国人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绝对的神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第七》)就明显地表明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鬼神的态度——知之不详,不如敬而远之。
总之,“仁”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逻辑的展开是“爱人”,逻辑的准则是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对自我人格的体知语修炼,以达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仁《学而》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八佾》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里仁》6、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公冶长》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14、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雍也》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18、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2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
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2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泰伯》2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8、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罕》29、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3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3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3、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34、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35、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
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36、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37、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8、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9、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40、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4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42、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44、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4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卫灵公》4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8、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49、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5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阳货》5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
吾将仕矣。
”52、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3、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5、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子张》5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7、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
然而未仁。
”《尧曰》58、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
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59、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