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答: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根据新的事实,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实现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问题,进行艰难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
在这30年的探索中,虽然其中也有许多曲折和困难,但是事实证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仅表现在它成功地解决了新阶段提出的历史任务,而且还表现在它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回答了什么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全局的基本问题,进行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1)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回答了“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2)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论,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据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论述,社会主义是一个社会形态,是没有阶段可分的。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正处在而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阶段。
3)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新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社会制度本质特征的思路,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分配制度方面,十七大报告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突破了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一切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标准。
4)提出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一场革命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状况进行深刻的分析,提出社会主义自己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某种条件下它的某些环节、实现形式、具体制度和方法也能“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但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去解决,而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直接动力。
得出了改革是一场革命的结论。
5)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
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同时也为解决国家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邓小平对世界和平和与稳定作出的重大贡献。
2、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严肃的崭新课题,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任务作出了新概括,涵盖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严重背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以,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极大丰富。
3、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进行求真务实,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指引我国经济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并将继续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1)科学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产物,根本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的产物。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建党思想的要求,但原来只注重其阶段性特征,而忽视发展和怎样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及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贡献。
的确,在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过去我们“只能回顾,却不可以回头”。
我们应该往前看,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我们应该谨记于心:创新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灵魂。
“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就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如何认识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
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做出的最重要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科学性、统一性、完整性、彻底性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中的核心,灵魂中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对于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应当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马克思的回答是:“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
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阶级差别所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科学性与局限性并存。
科学性使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者对社
会主义坚信不移,局限性却被后来人演变成为理论误区:一是以为社会主义的实质只能从生产关系上把握,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中去概括。
以为社会主义可以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围绕生产关系不断搞所有制的升级,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是以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三是以为贫穷是社会主义。
认为“穷则思变、富则变修”是铁的定律。
主张“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
”这些理论误区,相互交织、渗透,构成封闭的思维模式和僵化的思维定势,使人们长期处在一方面在搞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困境中。
3、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提升: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世界范围来看,可以把它看作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转折点:从理想主义者转变为现实主义者。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成熟。
最近三十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全局的基本问题,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丰富了劳动分配制度;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并指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动力,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2)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严肃的崭新课题,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3)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进行求真务实,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指引我国经济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并将继续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