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教案
部编历史七上《15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彭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设计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宜昌市第27中学彭艳琼一、本课教学设计的内容提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两汉的文化成就,其中造纸术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造纸术发明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往往只是浅显的感性认识,如何能让学生从注显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一个难点,为此我设讣了竹简的书写、装订和掂量三项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三项活动的体验得出纸的优点:便于书写,便于装订,便于携带,于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的意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就有了,这也是本课的一大特色。
其他几项成就也是通过设置悬念,一环紧扣一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在本课的总结中把本课的成就我自己编写成歌谣,让学生用快板的形式表现岀来,学生既感兴趣,又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
二、本课学科知识综述: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等各个方而。
两汉时期的主要特征有: 统一王朝,气势恢宏: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科技世界领先。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三、本课的课标要求和课目内容的解读〈一〉课标要求1、课标内容标准知逍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逍教的产生。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2)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书写竹简等活动体验纸的优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书写、装订竹简等活动,实现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两汉科技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科技文化遗产的态度。
2.引导学生认识两汉科技和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两汉文化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两汉科技和文化在当时和后世的历史地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两汉科技和文化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两汉科技和文化的相关史料、图片、视频。
•小组讨论任务卡、角色扮演剧本。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两汉科技和文化的特点。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两汉时期的科学家或文化名人,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文物图片或相关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文物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吗?它们代表了什么?”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两汉的科技成就•讲授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地动仪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这些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两汉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分享观点。
•结构图示:两汉科技(造纸术→地动仪→其他科技→影响)。
•两汉的文化特点•讲授两汉文化的特点,如儒家思想的传播、史学的兴盛等。
•引导学生分析两汉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两汉时期的儒家学者或史学家,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当时的文化氛围。
•结构图示:两汉文化(儒家思想→史学兴盛→其他文化→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教材通过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化繁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掌握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两汉时期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4.讲解法:教师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农业有哪些进步?2.呈现(10分钟)呈现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包括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概括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初中历史《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5 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造纸术的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造纸术、“麻沸散”、《伤寒杂病论》及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1、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自主预习】一.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1 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蔡侯纸”。
二.张仲景和华佗对医学上有哪些贡献?1.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
2.东汉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三.历史巨著《史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史记》叙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两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四.道教和佛教的起源?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
2.能力目标:通过上课、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智慧的卓越,尊重劳动,希望学习古人的为人处世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材料•《中国古代科技史》•《汉书》•网络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通过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教师讲解•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包括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重点讲述其发明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讲述两汉时期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传承。
3. 学生探究•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果。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分析讨论科技和文化成果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加深对两汉时期的各方面发展的了解。
4.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强调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让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有更全面细致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方法和作用;•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强化尊重劳动、有爱国情怀的教育。
五、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涉及较多的历史文化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探究和讨论。
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本课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情怀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和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含反思)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标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知识线索:一、造纸术的发明1.在纸张出现以前,人民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甲骨、青铜器、丝帛、竹简)2.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3.什么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西汉)4.东汉时,谁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宦官蔡伦)5.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今河南人)职业:医学家成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职业:医学家成就: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历史巨著《史记》作者:司马迁民族:汉族生活时代:西汉汉武帝时期家乡: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职业:史学家成就: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15《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2.识读《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3.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三、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通过两段视频让学生熟知造纸术和《史记》的有关问题;通过图片、材料和表格等形式,掌握在该时期医学和宗教方面的成就。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查找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料。
学生:预习背景知识,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故事。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一幅图片,讲一个小故事。
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两个月,那个累啊,真是难以形容!教师过渡:这种情况是如何改变的呢?今天让我们通过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找到答案。
【讲授新课】1.造纸术的发明(1)历史回顾:在纸张出现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基础知识;图片能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
(2)动脑筋: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学生根据所看图片和常识得出: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教师过渡:既然如此,需要有一种新的书写材料出现,而这种材料在西汉产生了。
(3)西汉造纸术的发明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绘有地图的纸,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纸。
教师过渡:纸虽然出现较早,但早期的纸比较粗糙,不太适合书写。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优课教学设计_0
1、小组合作归纳知识点
2、宗教与本土文化的联系及影响
自主阅读
对造纸术的改进有深刻的认识
小组合作完成图表内容,并对我国医学领域的成就有全新的认识,“外科手术”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汉武帝时期完成的巨著,与当时的政治之间的联系,更深刻认识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涵义。
2、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2、华佗“麻沸散”(外科鼻祖)
3、历史巨著《史记》
1、司马迁2、《史记》体裁3、内容4、地位
4、道教和佛教
回顾与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再教设计
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评价
主任签字
(学校盖章)
【探究深化与反馈矫正】
(5)分钟
《史记》的体裁及记录的历史时期?
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
巩固记忆知识点
【拓展提高与测试达标】
(5)分钟
好课堂堂练
■组织下课。
■学生离开教室。
■作业布置
A层:深层探究
B层:能力提升
C层:基础巩固
板书设计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造纸术的发明
1、西汉出现2、东汉改进——蔡伦3、评价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诱导法、图示法、阅读法
环境资源与课前准备
图片录像和相关文字资料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与规范训练】
(4)分钟
带领学生复习知识要点:
从夏朝——西汉,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国家的历史转变。
根据教师提示,叙述历史发展进程。
通观历史,对我国古代朝代更迭、制度转变有更系统的认识。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代科技和文化。
2.掌握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
2.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由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预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观察与思考(15分钟)1.分组观察图片,介绍两汉时期出现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要求介绍一下具体的内容,如出现的时间、发明者和使用领域等。
(举例:走马灯、铁铸鱼、汉武帝的铸兵法等)2.设计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到汉代时期两者的关系,再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进程中,科技和文化如何相互影响?)3. 总结概括(25分钟)1.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讨论的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汉代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师向学生介绍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地位。
4. 练习巩固(10分钟)根据所讲内容,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呈现出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并对此进行评价。
5. 总结回顾(5分钟)由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比较简单,采用了观察与思考、总结概括和练习巩固三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的成就和发展。
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必须进一步探讨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练习巩固环节中,学生能够在自主性的小组讨论中,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整个课程的内容易于组织,但希望能丰富一些,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和课堂活动。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部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
两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课外知识面较广,对历史学习有较大的兴趣,且他们好奇心强,尤其对生动、形象的知识感兴趣,会比较关注课程的趣味性。
但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这一科目不久,历史时空观念、历史思维能力会比较欠缺。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2.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3.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4.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与文化的兴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
【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观看视频《螺丝历史-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片段,教师引导: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一个多月…“纸”今天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相信学完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现了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繁荣景象,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成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广泛,对历史故事和人物较为感兴趣,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掌握相关的史实和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2.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4.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农业有哪些发展和进步?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生动地展现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繁荣景象。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一、新课标标准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内容分析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
秦汉时期的主要特征有:统一王朝、气势恢宏;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科技世界领先。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三、教学目标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史实;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两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中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造纸术的发明(1)教师活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造纸术的改进:“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4)学生活动2.医学与数学与农学成就(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85,完成张仲景的相关史事填写。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86,完成华佗的相关史事填写。
(4)学生活动3.司马迁与《史记》(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87,完成下列内容填写。
(3)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研读材料,回答《史记》带来的影响?材料1: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材料2:朴素凝练、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
——柳宗元(4)学生活动史学价值:秉笔直书,记录保存了大量史料和史事,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5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二一、说教材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5 课的内容。
本课由“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与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与佛教”四个子目组成,主要讲述了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华佗与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以及司马迁的史学成就、佛教与道教在两汉时期的传播,与前面所学的经济繁荣遥相呼应。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低学段学生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并进行系统归纳,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到我的课堂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教学行为的指路灯,因此我依据新课标的理念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复述华佗与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以及司马迁的史学成就,了解佛教与道教的发展历程,分析造纸术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提高总结、归纳、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意识;通过讨论造纸术发明的重大意义,学生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两汉时期的科技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通过对司马迁等人的认识,学习其坚忍不拔,为理想奋斗终生的坚强意志。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对传播文化的作用;知道张仲景和华佗及他们对中医学的贡献;知道司马迁和《史记》;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2.识读《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3.认识两汉科技和文化的特征,感悟和学习司马迁、蔡伦、华佗、张仲景的优秀品质。
造纸术的发明和作用、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
道教和佛教。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讲述图片描绘的情景。
说明竹简和帛作为书写材料的缺点,提出疑问: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想出了什么办法?通过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一、造纸术的发明【教师活动】出示《纸本地图》,讲解这幅地图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纸张实物,说明我国西汉初期,就已发明了可以用来绘写的纸。
纸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提问:纸问世之前,古人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学生活动】回答:甲骨、竹简、帛等。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的书写载体进行补充,并提问:这些载体有什么优缺点?【学生活动】通过思考回答这些载体的优缺点。
【教师活动】当书籍篇幅和数量增加时,许多载体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
通过表格的梳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理归纳,加深学生对这些书写载体优缺点的认识,理解造纸术发明的重大意义。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及思考,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简、帛等书写材料都有着明显的缺点,因此古人一直寻找着成本低、轻便、易保存的书写材料。
出示《造纸工艺流程图》及材料。
讲述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但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并不普遍。
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扩大造纸原料,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
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
提问: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造纸的原料有哪些特点?蔡伦改进后的纸张有何优点?【学生活动】通过材料和《造纸工艺流程图》了解造纸术的伟大之处,认识到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答案:正直不屈、百折不挠。敢于直言、不畏权贵。
过渡语: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西游记》里的如来佛、观音菩萨等是佛教人物,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都是道教尊奉的人物。道教是如何兴起的?它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对我国文化有哪些影响?我们现在来学习这些内容。
2.(1)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佛教的地位、创立时间与起源地、创始人和基本教义。
答案:①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②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③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④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2)结合图片(见课件)和教材知识,说说佛教的传入、发展和影响。
答案: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过渡语:西汉时期,我国最早发明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也有了较高的水平,张仲景和华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板块二张仲景和华佗
1.观看视频《历史文化名人之张仲景》(见课件),根据图片和教材知识,说说张仲景的生活年代、主要医学成就和地位。
答案:①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②西汉汉武帝时期。③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记录帝王将相历史活动肯定了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为下层人物写传记。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答案:①史学价值: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文学价值:《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4.价值:史学价值、文学价值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体会我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简要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以学生的讨论与自主探究为基础。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对《史记》的内容和历史地位一目,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其内容和其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使学生体会《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对佛教传入一目,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对佛教传入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教学,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二者的有机结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知道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一)造纸术的发明1.发明: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如麻纸)。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
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个奏本,这个奏本就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汉武帝看得那真是累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一)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和缺点1.【材料研读】材料一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遗传后世子孙者知之。
——《墨子·兼爱下》材料二先王寄理于竹帛。
——《韩非子·安危》材料三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范晔《后汉书》2.教师设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说说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提示:(1)书写材料:甲骨、简帛、青铜器等。
(2)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二)造纸术的发明1.图片展示最早的纸此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
纸面平整、光滑、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其原料为大麻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2.设问:我国造纸术是何时发明的?到东汉,造纸术有何变化?提示:(1)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术的基本方法。
缺点:这种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由于麻纸不太适合书写;东汉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达,对纸张需求强烈。
(三)蔡伦改进造纸术——方法、原料、优点1.材料研读:“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2.教师设问:(1)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提示: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
两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2、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辩证分析: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2、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的综合课型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确定研究目标,亲自动手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3、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今天看来大量生产纸张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写字呢?印度用桦树皮和棕榈树叶写字,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写字,欧洲用羊皮来写字。
据说当时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
那么,中国以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始于何时?造纸术是谁发明的?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二、进入新课(一)造纸术的发明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二)张仲景和华佗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麻沸散”是全身麻醉药剂,用于外科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据《后汉书》记载:华佗让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不一会,药剂发生作用。
等到病人失去知觉之后,他切开病人的腹腔,把“积聚”(肿瘤之类的东西)切掉,然后再把腹腔缝合起来。
这个手术即使在现在,也是一个大手术。
华佗成功地使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药剂来做外科手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华佗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保健体操,因为这套体操模仿鹿、虎、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叫做“五禽戏”。
华佗认为,人应当经常活动,血脉才会畅通,才不会生病。
(展示“导引图”)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伤寒杂病论》把霍乱、痢疾、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称为伤寒诸症,然后辨别病情,找出病源,提出治疗方案和相应的药方。
《金匮要略》汇集了各种杂病药方,记录了内科、外科和妇产科等数百个药方。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
(三)历史巨著《史记》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著作。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原因:(1)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3)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
态度: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
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道教和佛教自主阅读课本P71内容,完成第6题。
6、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们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1)佛教宣扬忍苦受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愚民的一种手段。
对建筑的影响:佛教寺院、佛塔很常见;对雕塑的影响:开凿石窟,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内雕刻有佛像等;此外还带来文字词语的变化,如借花献佛、当头棒喝、涅槃、无常等等。
(2)道教的兴起道教在它诞生之后,就对中国文化直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以见到道教影响的印迹。
尤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文学:如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有以如来佛和玉皇大帝为首的佛、道的两个系统;道教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家艺术想象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李白诗作中那种瞬息万变的丰富想象力,就同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有着明显的关系。
艺术:道教的宫观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丰富了中国的园林和艺术。
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明的。
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人体科学做出了贡献。
①东汉时期,张道陵。
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②道家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
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都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三、本课小结略。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过程与能力: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史记》。
【教学难点】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
“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造纸术的发明自主阅读课本P72~63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意义: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知识模块二张仲景与华佗自主阅读课本P74~75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历史巨著《史记》自主阅读课本P75~76内容,完成第4~5题。
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 000年的史事。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著作。
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原因:(1)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3)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
态度: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
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知识模块四道教和佛教自主阅读课本P76~77内容,完成第6题。
6.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们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佛教宣扬忍苦受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愚民的一种手段。
对建筑的影响:佛教寺院、佛塔很常见。
对雕塑的影响:开凿石窟,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内雕刻有佛像等。
此外还带来文字词语的变化,如借花献佛、当头棒喝、涅槃、无常等等。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交流预展】1.组内交流:(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