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思想
06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压制与屈服是互相影响、不可分离的 领导者也需要被领导者对其作肯定或否定的反应 由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独裁/专制)
几种统治形式的分析
后果1:群体内部团结 后果2:群体内部不和与冲突→平权(民主的统治) 后果1:给个人更多自由,利于群体和谐、团结 后果2:内部争端→分裂
民主的统治
以客观原则进行的统治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1917)
4. 国内出版的齐美尔著作
5. 国内出版的齐美尔研究著作
[日]北川东子: 《齐美尔:生存形式》
成伯清:《格奥尔格· 齐 美尔:现代性的诊断》
6. 齐美尔的主要社会学贡献
对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形式社会学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形式
社会形式研究
时尚、统治、陌生人、穷人、群体规模与个 性……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特点
微观的社会互动研究 研究的是互动的抽象形式而非具体的互动本身
2. 社会形式的分类(Levine的归纳)
社会过程:不依赖于社会过程的具体情况而固定不 变的那些现象
统治、时尚、冲突
社会类型:一种对个人具有本质特征的品质是不以 某种具体的相互关系的性质为转移而经常表现出来 的东西
形式社会学与几何学相似(社会几何学)
我们现在考虑的这第二个领域,是由社会形式本身组成的。它们被认为 几何学的抽象仅仅研究物体的空间形式,虽然从经验上看, 是由活生生的人的纯粹总和而建构起来的社会。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被 这些形式总是某些质料的形式。与此相似,如果社会被视 称作‘纯粹社会学’,它是对交往的纯粹要素的一种抽象。这种研究将 为个体间的互动,那么对这种互动形态的描述,在最严格 这种形式高度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其形形色色的(非社会学的)内容 和最本质的意义上就是有关社会的这门科学的任务。 与目的划分开来。就象语法一样,它将语言的纯粹形式与借用这种形式 的内容区分了开来。
齐美尔的思想

第一节齐美尔的生平与著述●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1、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2、代表作:《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货币哲学》等。
3、齐美尔开创的“形式社会学",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的形式;他从文化社会学角度解释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
4、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理论是微观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先河。
这也使齐美尔成为现代社会学多个理论流派的先驱。
第二节社会学的对象与问题领域●1、学科性质:反对“社会学帝国主义”与“收容所”●齐美尔:“社会学只是一种新的方法,一种研究手段,一种探索所有这些学科的主题的新的途径。
”●2、社会的性质:社会化●(1)调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2)自然是如何可能的与社会是如何可能的●(3)社会通过人际互动而产生:“社会只不过是各种个人组成的圈子的名称而已,它们由于这种发挥作用的相互关系而相互约束,因此,人们称他们为一个统体。
”●3、社会学的层次划分与研究对象●(1)层次划分●一般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哲学社会学第三节形式社会学●1、互动过程的形式与内容(1) 形式: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也就是人们交往的种种方式。
(2) 内容:内容是人们交往的特殊目的和目标。
(3)纯形式:纯形式指可以和内容相分离的形式。
(4)形式对社会学的意义①使社会学有自己的独立研究对象②提供了一种社会认识的视野③维护社会学研究的客观●2、社会形式分类(1)三分法●①社会过程:指不依赖实现社会过程的具体情况而固定不变的那些现象。
例如基本的集体行为、分工、孤立、冲突、竞争、联合、抗衡以及时髦时尚等②社会类型:指典型的角色行为和个人具有本质特征的品质。
如中间人、仲裁人、上等人、下等人、商人、守财奴、达官显贵、纨绔子弟、娼妓、陌生人、穷人等。
③发展模式:指与社会变迁相关的复杂社会过程。
例如社会分化、社会组织基础的转变等。
齐美尔 美学

齐美尔美学
齐美尔美学,又称齐美尔学派或齐美尔理论,是以德国哲学家齐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为基础,融合了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思想的一种美学理论。
该理论主张,个体的内心体验和心理状态是美学体验的关键,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和探索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欲望。
齐美尔美学认为,艺术作品不仅是外在形式的呈现,更是人类内心体验的表达和传递。
艺术家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观众也通过欣赏作品来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
因此,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对人类内心情感的揭示和探索,而非单纯的审美享受。
齐美尔美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文化符号”,即艺术作品所承
载的文化和社会象征意义。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个体的内心表达,更是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符号系统。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观众可以了解和探索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价值观和信仰。
总之,齐美尔美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认为艺术作品不仅是审美的享受,更是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文化符号的表达和传递。
- 1 -。
第四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委托婚介机构高调海选妻子,举办各类相亲会,
众多妙龄美女趋之若鹜。仅仅在2010年,北京、
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大都市,
都进行过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模的富豪相亲会,应征女士人数常
在三、五千人。
实际上,富豪相亲会并非男女双方相见认识, 而是富豪以巨资委托婚介机构进行海选,然后在 胜出的女孩当中选择未来妻子。
庆、长沙等地选拔上来的美女一起,参加最后的
考验,胜出者参加10月份的富豪派对,才能见到
富豪的真面目。
• 齐美尔将一些数学概念,如数量、距离、 位置、对称性等引入到其形式社会学中, 分析社会交往的形式。
• 1、群体规模与社会互动
• 齐美尔试图研究群体的规模大小对于群体 互动形式的影响。
• (1)两人群体。互动是直接的,群体生存取决于 双方的直接合作,所以不存在超出个人的结构。 每个人可以高度地保持自己的个性。
•
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因出现
“宝马女”马诺、“富二代”刘云超而备受各界
关注。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
“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马诺毫不
犹豫地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哭。” 马诺直
白地问一位男生:“你家有钱吗?”男生则直接
宣布“我家是开厂的,在上海有三套房子。”
•
有中国媒体披露,近来中国富豪花费巨资,
些在具体内容上完全不同、而在形式上相 近的社会现象能够相互比较。
• 齐美尔被认为是用形式主义方法解释社会, 并由此确立“形式社会学”的第一人。
• 二、社会交往的形式
• 齐美尔列出了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社会 交往形式,如:统治、服从、竞争、合作 党派、分工、亲密、疏远、权力变换、上 层制度和下层制度、群体的外部界限和内 部结合等等。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以及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答: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
社会唯名论认为不存在社会这么一个实体。
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
西美尔认为构成社会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西美尔承认个体的存在,也承认社会结构的存在;2.社会并非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3.社会由透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社会的存在就表现在这些互动的关系上。
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答:社会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之中。
社会学研究的并不是个人互动,而是互动的抽象形式,社会学的任务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是这种互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种过程?答:社会是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交往)构成了社会。
1.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2.互动中的个体关系,高低贵贱的地位、凝聚、模仿、劳动分工、交换、普通的攻击或防卫、宗教社团、政党的形成,诸多其他等等。
互动是在这些框架中的发展或用它来表征。
3.社会是这些居于一定关系的互动过程的总称。
4.社会交往形式是什么?社会交往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
并通过这种方式是交往构成社会现实。
西美尔讨论的各种社会交往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
2.体制化结构的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3.自主的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
4.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
5.社会交往的类型分别是什么?答:西美尔讲社会交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吝啬者、挥霍者、穷人、贵族、冒险家、娼妓、陌生人等等。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货币哲学教学重点与难点:形式社会学;文化霸权课时安排: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梧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是德国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本人承认自己并没有创建什么社会学体系,但由于他强调社会学以社会交往形式为其研究对象,所以在社会学只上一般称他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齐美尔出生在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
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由他家的好友、一个音乐出版社的经理作了他的监护人。
母亲的冷漠和盛气凌人的态度使他与家庭的关系比较疏远,幼年的齐美尔就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冷暖。
齐美尔从古典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从师于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如历史学家蒙森、哲学家哈尔姆和蔡勒、艺术史学家格林、心理学家拉察鲁斯等。
1881年,他以关于康德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
齐美尔在大学学习期间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这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活有很大影响。
1885年,他在柏林大学任哲学讲师,没有薪金,只收学生听课费。
直到1901年,他取得编外教授的称号,但依然是没有正式薪金。
这时,他已是一个拥有6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的著名学者了。
由于当时德国的反犹主义,齐美尔的学术能力和成果受到官僚机构和官由学术机构的冷遇。
直到1914年,他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了正式教授的职位。
他在该校曾讲授过逻辑学、哲学史、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康德、叔本华和达尔文的学说。
齐美尔虽然受到官方的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在学术界却有很高声望。
他的一些著作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和俄文,他的若干观点得到了韦伯等许多著名社会学家的赞同,他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齐美尔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生前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在大量期刊、报纸上;在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和文学理论领域,他撰写了20部左右的著作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有:《论社会分化》(1890)、《历史哲学问题》(1892)、《伦理学科学导论》(18921893)、《货币哲学》(1900)等。
简论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简论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齐美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提出了社会冲突理论,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理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齐美尔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分配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的结果。
他认为社会的稳定是相对而言的,而不是绝对的,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斗争来实现。
齐美尔的社会冲突理论强调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社会上权利和利益的分配问题。
如果一个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冲突,则这个社会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
与此同时,齐美尔认为,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需要通过社会冲突来推动。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齐美尔的社会冲突理论是非常现实的。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中,社会冲突一直是不可避免的。
当今世界上的许多社会问题,也可以通过社会冲突理论来进行解释。
比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都可以归结于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和社会分配不公等因素。
齐美尔的社会冲突理论对于当今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着严重的社会分裂和不稳定因素,齐美尔的社会冲突理论提醒人们要关注和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和权力差距等问题,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此外,齐美尔的社会冲突理论也提供了一个分析社会问题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寻求解决之道。
总之,齐美尔的社会冲突理论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困境和寻求解决之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齐美尔提出的社会冲突理论,并且不断整合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

第一社会学不是研究其他社会学科的剩余对象在当时很多学者认为社会学既然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应当是哲学无法研究或者不能研究的对哲学的剩余学科同样由于有了经济学等学科社会学也不能直接研究这些学所研究的对象只能研究剩余的,其实也就是社会学是什么的问题。齐美尔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其反面来加以回答,也就是说只要回答“社会学不是什么”,然后就可以得到社会学是什么这个答案了。
第二,社会学研究社会,但是它不是关于社会的科学。因为,如果社会是一切事物的综合,那么,如果同意“社会是关于社会的科学”的论断的话,这就意味着,社会学要穷尽一切事物的“原理与原因”,也就意味着社会学必须承担一切社会科学的任务,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
齐美认为,“社会”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生于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的总和,这是各门分支科学的任务;二是各种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这才是社会学的任务。所以,他称自己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即研究“社会交往形式”的,如社会的结构、功能、社会化以及社会互动等等。
2、形式也是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一,在齐美尔看来,“形式”可以使我们具有某种客观性内容。例如,它能够使我们从一向被认为是主观任意的、一次性的历史事件中发现这种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同一性结构或者叫做客观性结构。
例如,历史上的君主,尽管个人遭遇、个人性格彼此各不相同,但是社会学家们能够抛开历史的特殊性,证明所有的君主活动都受到君主制度的限制。进一步,还可以发现,其实君主的活动也蕴涵着冲突与合作、统治与服从等社会结构。
04 第四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心灵飘泊的“边际人”
1858年生于德国,同腾尼斯、韦伯一起被称为是德国社会学的 三位主要创始人,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解释社会学的三 驾马车。(与迪尔凯姆同年生,都是犹太人)——1858是社会 学的幸运之年。 家庭富裕但不幸:16岁丧父亲……,母亲专横——边际感 1876年,进入柏林大学,曾师从于历史学家蒙森教授,接着转 向心理学和人类学教授拉扎勒斯和施泰因塔尔,再往后,追随民 族学家巴斯蒂安,最后又是凭《从康德的自然单子论看物质的性 质》(1881)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1885年,在柏林大学任教。——充满了艰辛与苦涩。15年之后, 1901年,被学校授予荣誉副教授,这确定了他作为一个既无薪 水也无资格参与大学管理事务的局外人地位。这是一种侮辱。从 1901-1915年,为获得名牌大学的教席而努力,但都名落孙山。 1914年前往远离柏林、地处德法交界的斯特拉斯堡担任这所省 立大学,接受正规的学术职位任命。可一战爆发,他只好于 1915年到了海德堡大学。 1918年,患肝癌去世。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基于对社会的上述认识,齐美尔认为,社会学 的任务是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 (1)含义 齐美尔认为,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 作用、联系和行为,都存在着一种基本类似的 相互作用模式,这些相互作用模式就是所谓的 “社会交往的形式”。
社会学的任务是,对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互动形式的历史- 心理根源进行描述和确定。这些互动总和起来便构成了社会。
(3)三种层次的社会学
一般社会学:研究在各门社会科学对象 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general sociology)
第四章: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2021/3/13
精品课件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结构
社会的两层含义: 1、社会是作为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是社会性 的人类物质,他构成了整个真实的历史; 2、“社会”也是各种关系形式的总和,正是由于 这种力量而使个人转变成了第一种意义上“社会”。 作为个体联系形式的总和,社会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 动过程之中。 齐美尔认为,社会作为一门科学就要研究人类面 临的问题和他们的行为规律。社会学要阐明的是一种 社会事实,即个人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了群体,同时 个人被群体所决定。
2021/3/13
精品课件
2、第三者在三人群体中的角色关系 (1)中间人 (2)仲裁人 (3)渔利者 (4)分裂者 (5)征服者
2021/3/13
精品课件
二、形式社会学 (三)三人以上的群体 当群体扩大到一定规模时,内部就要产生分化,群体 为了协调和控制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制定出各种分工、 交换、整合制度,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法律和科层制的 建立、将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制度化,将群体凝聚起来。 这样群体的统一性得到加强。
决定的,在有机群体中,人们对群体强烈认同,
人民在群体中丧失了自我,弥散个性。
而在现代社会的的群体构建的基础是理性。
即推理和逻辑。以理性为基础的群体是指个人是
否是某一群体的成员,纯粹是根据个人的目的、
利益、偏好、自身条件等而作出的合乎分化导致群体数量的增加。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加入到了包括职业群体 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群体中,而这些群体也越来越 表现得更加理性,更加正式和形式化。甚至最亲 密的婚姻也表现出这种特点,
2021/3/13
精品课件
社会分化的后果
消极方面: 由于再现代社会中,群体是以理性为基础的, 人们可以也确实加入了大量的群体,由于每一群 体中的成员身份,都要求其在群体中承担相应的 角色,这就导致了角色之间产生冲突的可能。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得社会学理论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以及西美尔对社会得理解?答: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就是真正客观得存在。
社会唯名论认为不存在社会这么一个实体.客观存在得就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就是个人及其行为得一种集合。
西美尔认为构成社会得就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得互动关系.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互动关系所包含得社会形式,构成了社会学得研究对象。
1.西美尔承认个体得存在,也承认社会结构得存在;2.社会并非就是一个实体,而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得个体之间互动得过程,正就是人与人之间得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3.社会由透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得个体所组成,社会得存在就表现在这些互动得关系上。
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得互动关系所包含得社会形式构成社会学得研究对象.2、社会得本质就是什么?答:社会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得交往(互动)过程之中。
社会学研究得并不就是个人互动,而就是互动得抽象形式,社会学得任务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得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就是这种互动得总与,构成了社会。
3、如何理解社会就是一种过程?答:社会就是一种具有意识得个体之间得互动过程。
这种人与人之间得互动过程(交往)构成了社会。
1.具有意识得个体之间得互动。
2.互动中得个体关系,高低贵贱得地位、凝聚、模仿、劳动分工、交换、普通得攻击或防卫、宗教社团、政党得形成,诸多其她等等.互动就是在这些框架中得发展或用它来表征。
3.社会就是这些居于一定关系得互动过程得总称。
4、社会交往形式就是什么?社会交往形式:个人之间交往得方式。
并通过这种方式就是交往构成社会现实. 西美尔讨论得各种社会交往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基本得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2.体制化结构得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3.自主得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
4.社会本身得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5、社会交往得类型分别就是什么?答:西美尔讲社会交往划分为不同得类型。
简论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作者简介 ] 国华 ( 9 1 , , 苑 17 一) 男 河南周 口人 , 河南科技 大学政治与社会学 院讲 师 , 学博 士 , 哲 主要 从事社会 学理论
研究 。
[ 基金项 目]0 0年度河南 省政府决 策研究课题 : 21 基层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矛盾 冲突与疏导机 制研究 ( 目编号 :19 ; 项 B 8 ) 河南科技大 学博士科研启 动基金项 目( 目编号 :90 20 项 0 0 19 )
人 的一种 相互联 系 的状态 中 , 也就 是说 , 对他们 施加 影响 , 并接受 他们 的影 响 。这 些相 互作用 意味着 , 从 那 些促成 的本能 欲望 和 目的 的个人 的载体 , 变成 为 一个 统 一 体 , 正是 变成 为一 个 ‘ 会 ’ ” 显 然 , 社 。 … 在 齐 美尔看 来 , 社会 的本 质就 是人 们相 互作 用而 构成 的一个 整体 。
社 会学 发展 以及 当代 社 会 的影 响和意 义 是什 么 ?
一
、
冲 突 : 种社 会 形 式 一
尽 管社 会学 家 孔德 早在 1 3 8 8年就 正 式 提 出 “ 会 学 ” 一 术 语 , 人 们 对 这 门学 科科 学 性 的认 识 社 这 但
和接受 过程 , 却是 十分 缓慢 的 。在 1 纪末 2 9世 O世纪 初 的德 国 , 多学 者 仍 然 否 认 社 会 学 的 学科 地 位 。 许 他 们普 遍认 为 , 于人 的科 学 就是 社 会 的 科 学 。而 且 , 于个 人 乃 至 整 一 关 由 人类 的活 动 都 存 在 于社 会 之 中 , 有任何 行 为 能脱 离社 会 的影 响 , 没 因此 , 社会 学 就是 把研 究 特 定 社 会 生 活 领 域 而形 成 的各 门社 会 科 学 进行 汇 总 。具 体 而 言 , 会 学包 容 了政 治 学 、 社 经济 学 、 理 学 、 化 史 、 教 学 、 学 、 口统计 学 和人 伦 文 宗 美 人 种 学等 等 。对 于人 们 的这 一普 遍 认识 , 齐美 尔显 然持 一 种批 判 的态 度 。他认 为 , 种 观点 的实 质是把 社 这 会 学 “ 象 为整个 有 关人 的事 情 的科 学 ” 想 。他认 为 “ 迄 今 的 一切 知 识 领 域 都 放 在 一 起 , 不产 生 新 的 把 并 知 识领 域 。这仅 仅 意味 着 , 有历 史 的 、 所 心理 学 的 、 范 的科 学 , 统 都 扔 进 一 口大 锅 里 , 给 它贴 上标 规 统 并 签: 社会 学 。 … 美尔 形 象地 指 出 , 种观 点把 社 会学 看作 是 “ 片新 开 垦 的处 女 地 ” 是 那些 “ 家 可 ” 齐 这 一 , 无 归 的” 失 去生 存根 基 的人 ” “ 金 国 ” 正是 在 批 判 这 种 把 社 会 学 看 作 是 一 门包 罗 万 象 的 “ 和“ 的 黄 。 总科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 2、货币经济与文化矛盾 • 齐美尔以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发展说明了
这种文化矛盾。 • (1)货币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主要结果
和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总和。货币的出现 集中反映了文化的客观性。(一般等价物)
• (2)货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朝着越来越理 性化和非个人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交往的 目的性、斤斤计较、精于计算
(2)理由
• 社会现象的形式和内容在认识上是可以相 对分离的。
• 人们之间交往的具体内容十分复杂,如果 不能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某些共同 的形式特征,就无法深入研究复杂多样的 社会现象。
• 因此,有必要将某些共同的基本形式从社 会现象中抽象出来。
• (3)作用 • 将几种内容的形式彼此联系起来,使得那
• 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因出现“宝 马女”马诺、“富二代”刘云超而备受各界关注。 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 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马诺毫不犹豫 地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哭。” 马诺直白地 问一位男生:“你家有钱吗?”男生则直接宣布 “我家是开厂的,在上海有三套房子。”
• (2)三人群体。互动会出现超出个人的结构。可 以通过某两个人的合作,把意志强加给第三者。 所以出现了权威和支配。
• (3)大群体。为了协调与控制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制定出各种制度,将群体成员间的互动制度 化。这一方面使群体的统一性加强,但另一方面 使成员间的互动面变得狭窄,距离加大。
• 2、会互动的距离
• (3)以货币为基础的契约社会关系使得原 来具有个性、感情因素、道德因素的社会 关系遭到排斥。
• (4)货币的出现使得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 品的分离成为可能。
齐美尔

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201214510123 潘博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
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
他的社会学思想受到新康德主义和生命哲学的影响。
他也是这两个派别在社会学领域内的主要代言人。
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神秘主义和概念主义的观点;但社会并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名称。
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
认为一般社会学是社会学方法在各种社会科学中的运用,它所研究的是以社会的形式构成的整个历史生活。
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点,它研究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
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们互动中的协调、冲突、吸引、排斥、爱和恨等关系的统一体。
社会现象包括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社会学的任务是从社会现象中把社会交往的因素分离开来,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并进行心理学的论证和描述,即形式的研究;从社会现象中分离出社会交往的形式,就像从语言中分离出语法的纯粹形式、几何学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形式关系一样;哲学社会学是研究如何认识社会及怎样建立社会学的概念体系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他使用了“理解”的概念,认为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总带有研究者本人或他所属社会群体的兴趣,因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具有主观的价值取向,其知识也具有主的和相对的性质。
齐美尔用形式社会学考察社会群体与社会结构问题时,创立了小群体的形式研究。
他认为二人群体没有超个人的结构,而三人群体会发生较复杂的情况:三者中的任何一人可以充作中间人并利用他人的不和从中渔利;中间人还可以对其余二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他对三人群体的研究促进了社会学对群体和社会结构的网络分析。
齐美尔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出发,反对社会只有协调没有冲突的观点。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2.社会至关重要的 问题,都由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 的相对距离所决定的。 例如,在《货币哲学》中,对“价值” 的看法;《论陌生人》中对“陌生人” 的定义。
第四节 文化社会学
一、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 1.主体(个体)文化; 2.客体文化; 3.主、客体文化之间的关系:客体文化对 主体的影响。
总结:齐美尔的贡献
1.通过确定社会学的独特研究视角,对于推动社 会学走向独立作出了贡献。 2.从两种对立的社会观基础上开拓崭新的研究视 角,具有中和性。 3.社会交往形式概念具有适度抽象性,对交往形 式的概括是一个富有成果的抽象,使社会学 理论从思辨形式到科学命题的过渡。 4.从社会学发展史角度:“社会交往”为现代社 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提供了思考方式。
本讲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生平与著作 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形式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第一节 生平与著作
齐美尔(G · Simmel,1858-1918), 在德国的学术界始终受到冷遇。 主要著作:1890年《论社会分化》; 1892年《历史哲学问题》;1900年《货 币哲学》;1908年《社会学:关于社会 交往形式的研究》
二、社会交往者的类型
社会交往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形式,参加 交往的人们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穷人(按照齐美尔就是那些被别 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社 会应该建立一种援助穷人的机制。 相对贫困的思想。
三、对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
齐美尔十分重视数学的作用,将数学的 思想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因而被称为 “社会几何学”。 1.群体规模对交往形式的影响 主要研究群体的规模(构成群体的人数) 对于互动性质和个人、群体的影响。
二人群体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思想
齐美尔(一译西梅尔,1858—1918),是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毕业于柏林大学。
曾任柏林大学讲师、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
1887年开始讲授有关社会学的课程,并于1890年发表第一部社会学专著《论社会分化》,在该书以及《社会学问题》(1894)中,他为社会学标立出一个他将终身遵守的方案,即把社会学视为一门抽象的学科,旨在分析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如交流、冲突、统治与服从、秘密与荣誉等。
由于他所持的这一观点,他经常被称为“形式社会学家”。
他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论述发表在《社会学:结合的形式的研究》(1908)中,该书试图把康德的“先验”范畴运用到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中,说明社会冲突如何造成群体凝聚、群体大小对相互作用方式的影响,并描述了诸如“局外人”、“穷人”、“中间人”和“叛教变节者”等社会类型。
他还描写过人们在社交中、通信时或在带有嫉妒和感恩色彩的关系中所体验的一切,这有助于促发学者们创立了目前称为“日常生活社会学”的学科。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齐美尔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形式。
他认为,饥饿、爱、劳动、宗教信仰……统统不是社会的。
只有当它们把仅仅是孤立的个人的集合体转化为一定的形式,纳入一般的交往概念时,它们才是社会交往中的因素。
社会交往是形式,个人通过这种形式结合成一个满足他们利益的单位。
个人通过社会交往的形式发展成统一体;爱、意图和偏好,通过在形式中实现自身而从个人的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
社会交往的形式包括等级制度、社团、婚姻、友谊;形式不创造社会,形式就是社会。
一旦交往全部停止,社会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制度和行动的内容可以改变,但形式依然存在。
经济利益既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竞争的形式实现。
权力由于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联系在一起的交往结构而成为一种社会学的形式:例如,绝对权力总是涉及一种交往,一种上下级行动之间的交换。
齐美尔的形式中最著名的大概要算二人互动形式了。
二人互动是处于直接相互关联中的两个人的关系。
它可包含不同的内容,如教师与学生、医生与病人、丈夫与妻子等等,其基本特征则维系于(二人互动的)整体对每一方个人的依赖性中:取消一方也就毁灭了这种关系和整体本身。
但是,如果有第三者加入进来,造成一种三人组合,就会发生质变,直接的相互关联不复存在,而出现中介关系。
二人互动并不被人感到是超个人因素即集体状态,相反,三人组合则被人感到是一种外在于并独立于个人的社会结构。
他由此得出一个观点:社会交往形式的变化,人数的变化,必然引起新的属性的发展,而这种属性并不能只靠研究孤立的个人推导出来。
齐美尔曾分析过保密行为,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增进而不是削弱人类生活的形式,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与公共世界并存的亲密的私人世界,这个世界对局外人的排斥使分享秘密者增强了道德团结的感觉。
但是秘密永远有被察觉的可能性,因此在个人的保密能力或暴露秘密的弱点之间便产生了矛盾:“隐瞒与暴露这两种利益的对立带来人类交往的各种细微差别的命运,它们渗透了全部交往......每一种人类关系无论如何是以其内部或周围有一些秘密为特征的。
”
总之,齐美尔不同于那些注重社会的大结构的理论家,他关注的是小的社会单位。
他的核心理论是把社会看成一个由体现着社会交往原则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社会由通过交往联结在一起的个人所组成;宗教、
家庭、经济组织和官僚机构一类组织是这种交往的社会内容的形式,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交往形式。
尽管他的社会学著作有罗列大量事实而未将它们真正消化并由此引起大量争论的问题,但他的思想对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学,尤其是对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影响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