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自然地理学---20
自然地理学PPT课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物圈的组成 生物圈的结构 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生态系统 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圈的组成
地球上所有活着的有机体连同与
这些有机体相互作用的环境构成生物圈。
生物圈不是独立于地球其他圈层外的,单 纯由某一形态物质所组成的圈层,它是由 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交集”。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 部,厚度约为20km。实际上生物的大部分 个体集中在地表上下约100m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我们可
以用一个简化的图 式来表示生物圈的 垂直结构。从整体 上看,类似正态分 布,可以称为准正 态分布模式。因此 生物圈的垂直结构 可以叫做垂直准正 态分布式结构
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生物的水平分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连续 性和不均匀性。 连续性:是指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 分布,生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连续的。 不均匀性:尽管极端干旱的沙漠和在极端寒冷 的极地地区,生物稀少,但仍然有生物的存在。 可以说,生物圈是个连续的圈层。当然,这个 圈层不是一个很均匀的圈层,生物在地表的分 布是不均匀的。
后生动物种类繁多,体形构造与进化程度差异 极大,因此也被划分出许多门类。如:海绵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等。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地球上生物的分布,不仅占有广阔的水平空 间,而且还在垂直方向上有着一定的延伸,因此 生物圈是个立体的圈层。
一、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
从生物圈的垂直结构来看,具有垂直准正态分 布式结构的特征。所谓垂直准正态分布,是指在垂 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范围内,而向上和向下 都逐渐减小。
鉴于生物的地表的水平分布具有连续性和
不均匀性的特点,可以认为生物圈具有水 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自然地理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课件绪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经济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实体。
3.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社会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的。
二、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研究某一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尽管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对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为研究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提供了基础。
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除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外,还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
自然地理PPT课件
(1)同一地区影响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7 月 份,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地区,图们江是雨季,阴雨天多, 天空云量较多,日照时数少。此地海拔、下垫面均是不变的 因素,正午太阳高度与日照时数没直接关系。
(2)图示日照时数图中,3 月份日照时数是 230 小时。3 月份在春分附近,各地昼夜长短相等,每天理论上日照时数 是 12 小时,整个 3 月理论上最大日照时数是 372 小时,日照 百分率约是 62%。
第1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 层结构
第1页/共79页
考纲展示
考情报告
1.地球所处宇宙环 1.以宇宙探测为背景,考查地球所处的
宇宙环境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境;地球是太阳系中
考查频度低,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
一颗既普通又特殊
的行星。
2.以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有关热点
为背景,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
第9页/共79页
(2)影响不同 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为地球提供光热资 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也是人 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主要是通过影响许多地区的降水量从而对气 候产生影响,还会扰乱电离层,干扰地球磁场,产生极光, 导致一些自然灾害多发。
第10页/共79页
第19页/共79页
补充说明 太阳辐射量大小与日照时数关系紧密。太阳 辐射强度大,某地单位时间内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太阳辐 射强度与日照时数没必然联系。
(2)全球太阳辐射分布
第20页/共79页
全球年太阳辐射量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半球 纬度值相同的地区太阳辐射量随月份变化的规律相反,且不 同季节表现出的结果并不相同。如图所示
[2016·福建漳州二模]下图为某企业生产的一种能互补性 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智能化“风光路灯”示意图。读图,回 答 3~5 题。
自然地理学课件资料
9 10
BU= 6 m s-1, BU=10m s-1, BU=14m s-1, BU=18m s-1,
BU=8 m s-1 BU=12m s-1 BU=16m s-1 BU=20m s-1
20
30
40 50 60 70 80 90100
200
Re*=u m / *d
Fig.9 Change of B in equation (3) with roughness Reynolds number
风沙颗粒起动学说
颗粒空中碰撞概率
● 运用概率论知识,研究了跃移沙粒在上升阶段下降阶段发生 碰撞的概率,以及在整个跃移过程发生碰撞的概率随风速的变 化情况。
风沙颗粒起动学说
运动颗粒的空中碰撞的概率模型
P( Ai )
1
P(T
( yi1 y
yi ))
(i 1, 2,..., n)
P(T
( yi1 y
V = 1.6m s-1
0
13
V = 1.8m s-1 0
12
11
10
9 -0.1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Mid-air inter-particle collision probability, P (A)
颗粒下降段碰撞概率
风沙颗粒起动学说
形成各种风积地貌景观
沙纹(<1 m)
沙丘(>1 m, km) 沙海(10 km, 100km)
风成过程
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岩石圈和土壤圈)的 破坏和位移过程
形成各种风蚀地貌景观
风棱石
雅丹地貌
塔干沙漠的横向沙丘 (塔里木河下游)
自然地理学课件
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这种开发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且对生态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水资源的特性:循环再生性与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广泛性与不可替代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我国水资源条件及对策: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天然水质相当好,但人为污染严重,防止水质恶化,保护水源已是当务之急。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机理:水循环服从质量守恒定律,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且存在于每个环节中;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重力作用,前提条件是水在常温常压下的三台转换,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则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与强度;水循环广及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水循环指的是水分循环。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水圈这一有序的庞大层次结构中,水圈居于主导地位,水圈中的水,通过川流不息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圈层之间界面活动,并且深入4大圈层内部,将他们耦合在一起;(1)水循环与全球气候: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最分配是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二、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地外系统 (天文学)
地球系统 (地球科学)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理学)
地球内部系统 (地质学)
人文系统 (人文地理学)
经济系统 (经济地理学)
自然系统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大气科学
地质科学
自然地理学
水文学
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与地表系统的关系
地表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 成,对应的学科分别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 质学和生物学
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 ——“将今论古”的思想 理由有三点: (1)改变地球面貌的自然力量在全部地质历史上就
性质和强度而言都是相同的; (2)起的作用虽然缓慢,却从不间断; (3)正是这些力量缓慢地、然而不间断地积累作
用,才导致了地球面貌的巨大改变。
我们运用将今论古思维,去发现地质事件和过程的 某些特征和规律,例如我们知道现代的:
味美、营养丰富,可另一些地方某种病的发 病率比其他地方明显偏高? 有的地方盛产黄金、宝石和石油,而有的地 方海啸、沙尘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常 给人们不断地带来严重的灾害?
梦 幻 的 地 方 !
美国犹他州 和亚利桑那 州交界处的 神秘“石浪”
美国内华达州西北部的飞喷泉
什么部落?
像谁?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部分岩 石圈
各圈层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自然地理要素
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和动物等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综合性:多学科交叉(不是拼凑),在此基础上 的具有特色与体系的综合
区域性: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 的性质
三、未来地理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
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 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
水文学
生物学
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
行研究的。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 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第20页/共2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3)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成分的学科统称 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 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 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部门人文地理学(包括 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 学等)。而感应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则是现代人文 地 理 学 的 综 合 研 究 方 向第。11页/共21页
上述分科的划分是代表地理学分科中的“三分法” (自然、经济、人文)和“三层次”(统一、综合、 部门)的观点。
此外,在地理学分科中还应该考虑“三重性”的 观点,即首先是理论性方面的理论地理学的研究, 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其次是应用 性方面的应用地理学的研究;第三是区域性的区域 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即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这三者的具体内容和重点虽有不同,但对上述地理 学各分科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1.自然地理学概论幻灯片
第 二 章
北半球水平运动的偏向
第 二 章
在极地、赤道和中纬地区的偏转
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周期
第 二 章
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俯视图
第 二 章
宇宙中的地球
4.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第 一 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 其区域分布规律。 •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 律。 •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 (物质循环 、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 化、调控。
第 一 章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时间轴 古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现代地理学
第 一 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 自然地理环境
• 1) 概念 • 2)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 • 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 • 下界:岩石圈的上部(陆地上深5-6km,海 洋上深4km)。 • 即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 和生物圈。
第 一 章
• 1. 2. 3. 4.
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未来地理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个视野(全球) 两个基础(文理工融合的学科基础和地球系统科学 专业基础) 三种技术(地理观测、调查与信息获取技术,地理 实验与分析技术,地理综合与集成技术) 四个观念(人地相互影响,区域相互联系,圈层相 互作用,可持续发展) 五种能力(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多视角观察 和多维度分析,多尺度分析,多种方法合理使用和 集成,应用地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服务社会和经 济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十章第一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ppt
考点一
典例 (2023·鄂豫晋冀陕五省联考)2023年7月17日下午,陕西省多地下起冰雹,冰雹部分大小如鹌鹑蛋(如图乙)。图甲为全国各月冰雹日占全年的比例图。
说出我国冰雹日最多的季节及冰雹产生的主要危害。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冰雹的季节分布与危害。最多的季节可以结合坐标图信息分析得出。产生的危害可以从对农作物、树木、人畜、建筑物、交通、通信设施等方面分析回答。 【参考答案】 夏季。毁坏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人和动物伤亡,损害建筑物,危害交通和通信设施。
2.(2023·海南高考)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石流。规模较大的泥石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灯。下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米,平原平均气温约4 ℃,公路西端海拔约3000米。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典例 (2023·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严重次生地质灾害的原因。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本次地震后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分析该地区本次地震后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需要从地形、地貌、水文等方面进行。 【参考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考点一
(2023·河南濮阳统考)尼泊尔位于亚洲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山地国家。2023年4月25日,该国发生8.1级地震,当地人员伤亡严重,多个登山基地大本营因次生灾害被掩埋,搜救困难。
综合自然地理学共98页PPT资料
(二)从地理学的发展史看地理学的分支
区域学派——赫特纳 人地关系学派——拉采尔 景观学派——赫伯森、帕萨格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 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是:
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指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各种系统,如水利发电系统、农业系统。
三、系统主要特征
整体性 层次性 相关性 稳定性 动态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结构功能的整体性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 个物质世界,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 子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处于整体系统 的联系之中。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 物质体系也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所有 特点。
第一节 系统概述
一、系 统 概 念
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
系统 概述
二、系 统 分 类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 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
部门自然地理学——地质、地貌、气候… 部门经济地理学——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 部门文化地理学——语言、宗教…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 部分,是分析性研研究;
只研究部分就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
要研究整体就必须从各部分着手;
[3]蒙吉军.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9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 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组成的,但这些要 素并不是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 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而各要素也不是孤立 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自然地理系统这一 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自然地理学
路地理学的“三分法”。
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及意义。
P18地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中的,它与其他天体或宇宙空间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影响。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1地球是个椭圆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它以平行的光线射达地球表面(曲面),因而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
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只有一点,其他部分为斜射,所以,圆球体表面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这是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2地球有巨大的质量,它以强大的引力将大气层、水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加上太阳光热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面貌。
3地球表面积巨大,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2地球自转是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是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6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地球公转的意义。
由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运动过程中的“三个基本不变”,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作回归运动,从而导致了地球表面各地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地球表面各地获得的热量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变化,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侵蚀回春(rejuvenated; landform):
由于地壳隆起或海平面下降,使区域侵蚀基准 面降低,以及降水量增大,河水流量增加等因 素,引起一个地区的侵蚀作用加强,地面切割 加深,这种侵蚀作用“复活”的现象,称为地 形侵蚀回春。我国华北的海岸和山地都可以见 到明显的地形侵蚀回春现象,是多旋回地形的 一种表现。
河流(river ):沿着地表线形谷槽流动的水流。、有的河
流长年流水,有的河流只在雨季或暴雨后才有水流。根据河流 与地质作用的关系和河流发育的顺序,可划分为顺向河逆向河 偶向河先成河次成河后成河或叠置河等。河川水流为外动力地 质作用的主要动力之一,对地表长期进行着侵蚀搬运和堆积作 用不断的对地表形态进行改造。
河谷平地( valley basin ):山区中河谷的开阔
地段或河流交汇的开阔地段。河谷盆地是修建水库的有利地 形条件。
洼地(depression ):近似封闭的比周围地面
相对低洼的地形。一般是由于差异侵蚀或差异堆 积作用形成,其规模较盆较小。
坝子(intermontane basin ):我国西南
山顶(peak ,summit):构成山地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山地的最高部分。山顶呈线装延伸的叫做山脊。 受岩性、构造和外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形态有尖顶、 圆顶和平顶,此外还有梁峁状、锯齿状、和峰林状 的山脊。
山坡(mountain slope):指介于山顶与山麓之间
的部分,是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山坡分布较广,因 此山坡地形的改造变化是山地地形变化的主要部分,例如 许多现代地貌过程大都在山坡上发生;同时山坡地形往往 记录了并能反映整个山地的演化历史和新构造的性质。其 形态复杂,有直形、凹形、凸形和多见得阶梯形。
大陆(continent):面积广大的陆地。是地
球表面最大的构造地貌单元,地壳的一个组成部 分,具有独特的双层结构,表层为巨厚而轻的硅 铝层,底层为深厚而重的硅镁层。大陆绝大部分 为海水包围并露出海面之上成为陆地,少部分大 陆边缘(水深不超过200米的大陆架)为海水淹 没成为浅海。地球历史现阶段巨大的大陆有六块: 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澳 洲大陆、南极大陆。
河谷( river valley ):河流侵蚀切割而成的槽
型凹地。它包括河床、河漫滩、阶地和谷坡。按断面形 态河谷可分为“V”形谷、“U”形谷和“”形谷。河谷展 宽段和狭窄段的出现是岩性不同或断裂构造存在的重要 标志。
河口( river mouth ):河流下游入湖、入海或
汇入主流的河段。入海河口可以是三角洲,也可以是三 角湾。三角洲是由于河口区的堆积作用大于波浪、潮流 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三角湾是河口区径流量大,输沙量 少,同时长期受潮流与波浪的冲刷形成的。
逆地形(reversed relief ):同构造地形不一致的地
形。例如在厚层软岩和薄层硬岩互层的箱状褶皱条件下,当地区 抬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深切时,背斜顶部由于张解理发 育,水流侵蚀比向斜部分超前进入巨厚的软岩中,迅速开拓出一 个宽而深的河谷,而向斜部分受上层硬岩的保护,侵蚀作用远远 落后,反而高悬成为岭脊,这种背斜为谷,向斜为岭的现象又称 倒置地形。顺地形和逆地形的分析是揭示新构造表现特性的重要 途径之一。
的山间平原或盆地常称为坝子。有的是石灰岩溶 蚀盆地,有的是沿断层陷落的构造盆地。高原上 的坝子是主要的农田分布区。
正地形(positive relief ):新构造上升地区
或相对高于邻区的地形,称正地形。例如高原和山 地都属于正地形,山西高原是遭受复杂切割的正地 形。石油天然气金属矿床往往发生或储存在正地形 中,尤其是由于背斜构造或穹隆构造形成的高地和 丘陵等正地形中。
高平原(upland plain ;high plain):海拔200
米以上的不同规模的盆地长期呈面状下沉,不断为各种成因堆积 物所补偿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堆积平原。我国的河套平原、银川平 原和成都平原等都属于高平原。
低平原:( low plain ):指海拔低于200米的、与高地
毗连或由高地围限、切割微弱、辽阔而平坦、堆积成因的平地。 是在巨大盆地长期呈面状下降,不断为堆积物所补偿的条件下所 形成的大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盆地( basin ):陆地上中间高四周低的盆状地形。其
规模大小不一。海洋底部的凹地也称盆地。
山间盆地( intermontane basin ):由山地围限
的低地。
内陆盆地(inland basin ):大陆内部河流皆为内
流河的盆状地形。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新疆吐鲁番盆地最低出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世界最低的内 陆盆地。
流域( drainage basin ):河流集水范围的总称。
在一个地域内的地面径流通过各级支流最后都汇入一条主流, 这个集水范围即称为该主流的流域。
流域面积( drainage basin ; river basin area ; water collecting area ):又称集水面
积或汇水面积。指流域的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流域面积大 都先从地形图上定出分水线,用求积仪或其他方法求得分水 线圈定范围内的面积。
构造平原(tectonic plain):以地质构造作用为
主而成的平原。一般指海成平原。这种平原的地面坡度与 组成平原岩层的原始产状一致。
上升平原(uplifted plain):根据构造运动方向
划分的一种平原类型。是由于地壳上升,外动力地质作用 使地壳表面不断遭受剥蚀作用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的准平原。 如内蒙古高平原。
负地形(negative relief ):新构造下沉地区
或相对低于邻区的地形称负地形。例如平原和盆地 都属于负地形,河北平原就是接受巨厚堆积的负地 形。
顺地形(consequent relief ):指与构造形迹一致的
地形。长而平行的规则褶皱总是表现为平行岭谷地貌,在褶皱构 造较新的地区,地形起伏与构造起伏表现一致,即背斜为岭向斜 为谷。四川盆地东部的平行岭谷,是梳状褶皱上形成的顺地形。 以厚层硬岩与薄层软岩互层构成的梳状褶皱,背斜顶部的岩层即 使遭到侵蚀破坏,但由于软岩很薄,其下方的硬岩很快出露,将 阻止背斜顶部继续被侵蚀切ntain system):在一个巨大的构
造单元或一个大型构造体系范围内发育形成的, 在形态成因结构上有紧密联系的属于同一系统的 若干相邻山脉的综合体,例如喜马拉雅褶皱带上 形成的全部山脉统称喜马拉雅山系。
山脉(mountain range):呈线状、条带状、
或束状连续延伸的山体,称为山脉。它的分布主 要受构造的控制。例如我国东部山脉的走向主要 受北东或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西部相反。由于 山脉构造比较复杂,有利于岩浆活动,是各类金 属矿床形成的主要场所。
悬沟(hanging valley ):多发育于黄土崖壁上,
纵剖面十分陡峭的宽浅小沟。或者是支沟沟口与主沟或山 间平原之间有陡坎或跌水等裂点存在的地带,统称为悬沟。
山(mountain): 又称山地。陆地上海拔500米
以上,并由山顶(山脊)、山坡和山麓(山脚) 三个要素组成的隆起高地,统称为山。
名称
最高山 高山 中山 低山 丘陵
绝对高度(米) 相对高度(米)
>5000 3500--5000 1000--3500 500--1000
<500
>1000 200--1000 200--1000 200--1000 <200
地貌学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的地貌学概念
侵蚀旋逥(erosion cycle):又称地貌旋逥。是
戴维斯提出的一种地貌发展的理想模式。指一个平坦地区 由于地壳运动而被抬升,其后在长期的地壳稳定条件下, 地貌受长期侵蚀作用经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地 貌发展阶段,称一个侵蚀旋回。又一次地壳运动后,准平 原再度被抬升,地貌有进入一个新的侵蚀旋回,称侵蚀回 春。这一学说所假设的构造运动条件过于简单、机械;在 论述地貌发育过程时,单纯强调流水侵蚀作用,带有主观 性;对侵蚀旋回发展阶段只用演绎的方法,比较片面。
三、流 水 地 貌
流水地貌(fluvial landform ):地表流水的
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可分为暂时性流水 地貌和经常性流水地貌,前者如冲沟、洪积扇等;后者如 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又可分为有明显槽床的线性流 水和无明显槽床的片状流水地貌,前者又称河流地貌,在 各个气候区普遍存在;后者主要出现在干旱区的山麓地带, 表面覆盖着薄层的岩石碎屑,形成微缓倾斜的山麓剥蚀平 原。
较大、顶部起伏较小、耸立于周围地面之上的高地。规模较大 的高原顶部常形成丘陵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世界上最大的高 原是非洲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此外我 国还有规模很大的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
平原(plain):宽广平坦、切割微弱、略有起伏并
于高地毗连或为高地围限的平地。平原的形成主要是由 于地壳长期稳定,升降运动极其缓慢。因为在这样的条 件下,外力地质作用才有可能充分地夷平地面或补偿外 力所造成的地面不平。平原按不同的因素可划分出多种 类型:依据其海拔高度可划分为洼地、低平原、高平原 和高原;按其不同地质构造运动方向划分,有上升平原 及下降平原;按其与地质构造关系划分,有构造平原和 非构造平原。非构造平原又可进一步根据外力作用因素 分为堆积平原和剥蚀平原等。然而在自然界里形成的各 种类型的平原,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剥蚀平原(plain of denudation):一类非构造
平原。是指地壳长期稳定的条件下,由各种外力剥蚀作用 形成的平地。在这些地区地壳升降运动幅度不大,上升速 度极其微弱,不同年代的河流基本上作用于同一个侵蚀基 准面上。
堆积平原(plain of accumulation):非构造平原
之一种。主要由于地壳长期大面积下沉或不同规模的盆地凹陷, 不断为各种成因的堆积物所补偿而堆积形成的广阔平地。这类平 原可依堆积物地成因划分为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海 积平原和冰积平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