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主观题

合集下载

现代史主观题

现代史主观题

现代史主观题(一)1.(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1929年11月)材料二: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好日子……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

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

……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

”材料五: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

……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

这期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

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⑴1929年苏联政府对农业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①采取了全盘集体化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将所有地区的农业生产纳人集体农庄体系中。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苏联农业发展滞后,粮食产量不足供应国内需求。

(4分) ⑵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依靠什么办法?是否有成效?(2分)结合你的知识谈谈你对苏联农业问题及农业改革问题的认识,并使用上述材料证明之。

(8分)依靠垦荒,扩大产粮区。

有一定成效。

(2分)苏联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全盘化的集体农庄生产模式难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二中畜牧数量大幅减少、材料三中所示苏联时期谷物和肉类人均产量长期不能恢复到俄国战前水平即是明证。

(如回答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大力发展重工业,可得1分。

然而材料中无此资料证明,因此运用材料证明部分不得分。

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

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

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1.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通过材料中“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可以得出他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不是指导性计划管理,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C 项的正确性。

从材料也不能得出会导致生活物资的短缺问题,故D项也不正确。

由中央统一调配,完全排斥了市场的调节,可知B项正确。

2.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答案】D【解析】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业产量的下降。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故选D。

A项错误,当时是在50年代初期,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谈不上向共产主义过渡;B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C项错误,三大改造的任务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而不是迈向共产主义。

;【考点】必修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3.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

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B.“一五”计划实行时期C.“二五”计划实行时期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

图表反映出苏联的工业产值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是五年计划实施的成就,C项符合要求。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知识点与练习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知识点与练习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教材知识掌握1. 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

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

(2)主要过程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

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试题(人民版必修二).doc

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试题(人民版必修二).doc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测试一、选择题1、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A、实行新经济政策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C、开展农业集体化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2、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A.重点发展重工业 B.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3、1929年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时,苏联A、在实施新经济政策B、在进行“二五计划”建设C、在进行“一五计划”建设D、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4、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第几个五年计划完成后A、“一五”B、“二五”C、“三五”D、“四五”5、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果不包括A、形成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实现国家农业集体化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经济结构趋于平衡合理6、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的标志是A、“一五计划”的完成B、农业集体化完成C、新经济政策的废除D、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7、决定苏联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因素是A、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8、对苏联三十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D、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结束D、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10、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发展重工业C、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D、轻工业发展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

《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生考点习题演练考点55斯大林模式【试题】Word含答案

《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生考点习题演练考点55斯大林模式【试题】Word含答案

考点55 斯大林模式【试题】【课堂练习】:一、基础训练: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2.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二、巩固提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A. 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 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C. 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 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2.“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

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 D.环境保护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C.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4.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高中历史第2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历史第2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历史第2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不包括A. 重工业重B.轻工业轻C.农业滞后D.商业发达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摘自人民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第120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的数字用简短的文字概述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状况。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

3,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与中国文革时期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相同点①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关②与领导者个人因素有关③与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有关④与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有关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4,下列关于农业集体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1929年开始B. 1937年完成C.推动了国家工业化进程D.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5,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时间是A.1926年-1931年B. 1927年-1932年C.1928年-1932年D. 1928年-1933年6,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A. 重工业B.轻工业C.金融业D.服务业7,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8,阅读以下材料:斯大林在1927年时指出:“我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出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以公共耕作制为基础的集体耕种制。

出路就在于逐步地然而一往无前地不用强迫手段而用示范和说服的方法把小的以至最小的农户联合为公共的互助的集体的耕种制为基础的大农庄。

”--《斯大林全集》第10卷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苏联是怎样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哪些经验和教训?9,下列叙述与1925年苏联的状况不符是A.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B. 是落后的农业国C. 列宁病逝D. 联共(布)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政策10,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俄国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1,1935年出现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人民A. “勒紧裤腰带”的典型B. 进行社会主义开展劳动竞赛的代表C. 开展星期日义务劳动的表率D.忘我的劳动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结合的典范12,1926年,苏联①召开了联共(布)十四大②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③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④提出农业集体化的方针A. ①②B. ①③④C. ②D. ①②③13,苏联的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A.一五计划完成后B. 二五计划完成后C.三五计划实施时D. 卫国战争爆发前1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时,苏联的经济状况是A.实行新经济政策,经济迅速恢复B.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C.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5,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在一定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B.存在严重问题C.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一直有积极影响D.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答案1, D2, (1)状况:苏联的工业发展速度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特别是1928-1937年间发展更快;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国;(2)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1926年,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8年又加速进行工业化建设并实施五年计划,因而1928年后工业增长更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0史学论文: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0史学论文: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

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关于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总结的:1.研究方法;2.定义;3.表现;4.产生原因;5.意义、后果;6.其他见解。

从这六方面进行分析,不可避免地会忽视有某些方面的问题,但会尽量做到全面分析。

一、研究方法:国内学界对于斯大林问题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多样性。

其中主要的方法有下面几种:1.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问题是目前运用较多的方法,沈宗武认为,“研究斯大林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综合分析,所涉及的问题很多。

这要求研究者要有一个能透过现象洞察本质的研究方法。

唯物史观就是这样的一个研究方法论,它提倡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生活,去揭示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各种现象和发展趋势,从而揭示社会生活的实质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①同样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国内学者很多情况下有意无意都会在某点研究上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2. 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思路。

在如今各学科的研究过程中,跨学科研究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能够方便学者更全面的深入分析各种理论问题,“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问题,事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凭某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不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跨学科研究才能对之作出全面的分析。

”②3. “应该拓宽视野,开拓新思路,从现代化的角度去研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作用和弊端等。

”③斯大林模式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蒙性,把斯大林模式当作落后国家快速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发展途径,将其放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上进行审视的做法是不可避免的。

二、定义:研究一个问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此问题做初步的理解,即定义它。

关于斯①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②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③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大林模式的定义,通常的理解,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搞社会主义的那一套制度、方法等。

科学社会主义--论述题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论述题部分

评价斯大林模式(论述题)答:“斯大林模式”产生背景: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的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国际上,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明显转入低潮,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的稳定阶段。

当时的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国内上,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告结束,苏共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化一些基本问题的争论日益激烈。

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他手中的权力,以组织手段裁决党内斗争的胜负,击败所有的反对派,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了一套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战略与策略,经过十多年时间,实现了苏联社会的根本变革,从而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人们通常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可以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下列几点:(1)在经济上,建成比较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通过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贯彻中央制定的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机制,对生产和分配进行统一管理。

通过工资等级制实行按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又有效地消除了两极分化。

(2)在政治上,形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领导体制,执政党通过苏维埃和人民委员会对国家进行强有力的领导。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方面组织社会经济活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对内镇压各类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和颠覆无产阶级政权的敌对分子,对外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他各种敌对活动。

通过加强阶级斗争的途径去达到消灭阶级的目标,通过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去达到国家消亡的目标。

(3)在文化上,斯大林模式形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一元化意识形态,对文化科学事业进行了集中管理,经常用政治办法干预学术争论,出现了狂热的个人崇拜现象。

“斯大林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斯大林模式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⑴功能卓著的备战作用,正是这一作用使苏联打败了德国法西斯。

首先,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军事经济潜力和国内政治局势得到增强和稳定,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为军事备战储备军事实力。

高三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

高三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

高三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1.为了使苏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苏联领导人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为了使苏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苏联领导人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2.下列图片是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水利工程。

两者的最主要的共同点是A.施工背景B.建造目的C.主导力量D.所起作用【答案】 C【解析】该题属于图表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与理解的能力。

题中两幅图片分别为苏联斯大林时期建设的和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建设的,其相同点主要是主导建设的力量都是国家政府,故C项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3. 1947年,苏联的一本杂志把“列宁在布良斯克森林巡猎”错印成“列宁在布良斯克森林下仔”。

这个事件本没有秘密蓄谋,但“罪人”的命运却是悲惨的。

这反映出A.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印刷水平低下B.苏联强调历史的真实性C.苏联人民对列宁满怀崇敬D.苏联法制不健全【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所述为因为一个没有阴谋的印刷错误,该杂志遭受了“罪人”的悲惨命运,说明当时的苏联在审理案件时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而更多的是主观意志,说明了当时的苏联法制不够健全,所以选D【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4.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

这一现象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战时共产主义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法西斯主义”表示极权,“红色”表示社会主义,1945年后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立,因此使用更普遍。

高三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试题

高三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试题

高三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试题1.“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优先发展重工业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D.实施新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斯大林模式时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促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故B正确;引进西方技术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苏联经济属于畸形发展,故C错误;D是1921——1928年实行。

2.从1920年到1926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并和美、英、日等国签订过为期20年或30年的金矿、锰矿、石油开发协定。

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到一定年限,苏联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

这表明当时苏联实行的经济政策A.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色彩B.排斥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C.体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D.严重脱离苏联的社会实际【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反映的是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状况。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故答案为A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体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苏联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实际,排除D项。

3.以下是《1923年和1929年苏联财政委员会人员构成比例表》,此表反映出该时期苏联A. 高度重视苏维埃政权经济安全B. 高等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C. 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保障工业化D. 干部的政治成分逐渐多元化【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所学可知苏联财经委员会人员中联共布党员人数大增,而专业认识比例下降,都体现出苏联重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安全而放弃专业性,因此A项正确;材料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无关,因此B项错误;高学历者比例下降,说明专业化的降低,因此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干部政治成分逐渐单一而不是多元化。

高一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

高一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

高一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1.下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对苏联变化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权的自主性D.“斯大林模式”的推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对苏联变化原因的理解,正确的只能是D.“斯大林模式”的推动,因为1937年时期,苏联是斯大林模式,并且在斯大林模式之下苏联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国。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推动2.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他强调苏联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答案】B【解析】A项内容不全面,所以排除A项。

C项只是与美苏关系有关,也不全面,所以排除C项。

D项内容是无关项。

发展重工业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所以答案选择B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背景3.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

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B.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C.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时D.苏德战争爆发时【答案】B【解析】图片中的饼状图可以看出,各国工业总产值中,美国世界第一,苏联世界第二,据此推断这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二,应该是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的表现,故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4.苏联报纸上曾刊登过一组漫画:三个工人一起种树,其中第一个人挖坑,第二个人往坑里放树苗,第三人往坑里填泥土。

高二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答案及解析1.(19分)二战后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

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

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

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

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

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

(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任意一国经济体制的利弊。

(4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调整?(4分)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苏联作出了哪些努力?(2分)(3)指出苏联模式对 20世纪 50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3分)结合史实说明 1978年以后,中国如何逐步突破苏联模式?(3分)【提示:两问均可从农业、工业、所有制任选一方面作答】(4)根据上述材料及回答,你获得什么启示?【言之成理均可得分】(1分)【答案】(1)美国:市场经济体制(1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1分)。

美国:①利:竞争机制,社会生产效率高。

(2分)②弊: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公平相对缺失。

(2分)苏联:①利:社会相对公平,初期工业化速度快。

高一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

高一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

高一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1.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

其中“剥夺年代”是指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首先联系史实判断较易判断的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这两个时期应该指的是卫国战争时期和二战后,凯歌年代应该指的的十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胜利,奏响凯歌,而退却年代是指新经济政策时期,“退却”是指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

剥夺年代是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其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对农业和农民的剥夺,所以答案为D。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2.俄罗斯总统普京在5月20号到上海参加了亚信会议,并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他曾经在回答“你怎样看待俄罗斯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俄罗斯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人不想回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解经济困难【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大多数人不想回复过去的苏联是因为苏联的斯大林模式造成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所以本题答案选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特别是社会缺乏活力。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危害3.《苏联史》中写道:“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倍,年平均增长为19.2%,……但非常遗憾的是,在集体化和机械化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牲畜头数下降了,……农业改组达到最高潮的年份,即1931年和1932年,是谷物减产最厉害的年份”。

高二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

高二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

高二历史斯大林模式试题1.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C.民族矛盾尖锐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答案】D【解析】西方“和平演变”政策属于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排除B;AC虽然属于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经济危机又导致政治危机,因此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严密整体,对其评价不正确的是()A.指令性计划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C.思想文化模式利于统一人民意志D.权力高度集中不利于民主法制建设【答案】B【解析】斯大林模式忽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主张采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发展和管理经济,故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评价3.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B【解析】1931年斯大林说的“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反映了当时苏联急于求成的思想,违背了当时苏联的国情,排除A选项,但是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从而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故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4.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的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略5.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A.以农业集体化为前提B.输入机器和设备为主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D.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D【解析】略6.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①1935—1938年间,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表现②从1928年起,苏联完整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③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④20世纪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略7.斯大林把“使用木犁的俄国”迅速建设成装备原子武器的工业大国,但他开创的斯大林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高中历史第2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试题

高中历史第2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试题

高中历史第2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试题 2019.09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是在()A.17世纪80年代 B.18世纪60年代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70年代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材料二: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

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

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哪一国家的什么宪法?(2)根据以上宪法条文,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该宪法。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俾斯麦)“他是有名的1848年革命的死敌,他憎恨任何民主运动和人民运动。

……恩格斯有一次称俾斯麦为‘非本心的革命者’”。

--维纳·洛赫《德国史》材料二: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但是,谁要想根据这点证明社会主义者应当帮助俾斯麦,那这个马克思主义者“真是太好了”。

--《列宁全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恩格斯称俾斯麦为“非出本心革命者”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指什么?并说明德意志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

(3)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采取什么原则?4,标志着法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的事件是()A.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B.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C.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5,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不包括()A.有权任命内阁B.有权任命文武官员C.可以解散众议院D.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6,按照1875年法国宪法,当时的总统是通过哪一种方式产生的?()A.由选民选举产生 B.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C.由议会提名,国王任命 D.由众议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7,19世纪早期,阻碍德意志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金融资本发达,工业资本不足 B.国内资源缺乏C.国家四分五裂,国内市场不统一D.手工工场相对分散,技术力量薄弱8,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主要针对的是()A.阻碍德意志统一的各种势力B.德意志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C.普鲁士资产阶级的革命活动D.马克思领导的国际工人运动9,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是在()A.1871年B.1873年C.1875年D.1878年10,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A.资产阶级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人民民主专政制D.邦联共和制11,马克思说某一个国家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斯大林模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喜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甚至有的认为改革开放是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照搬照抄。

关于以上两者论述错误的是A.改革前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B.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C.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2、“□□□□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处最合适的应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3、某书中指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对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A.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B.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C.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改变了农业优先发展的状况,实行工业优先发展。

4、《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5、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

”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

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6、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高一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练习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练习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练习试题选择题“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A.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按国家规定价格征收农民余粮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C.农业集体化运动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说法( )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加强了国家领导经济建设的社会职能②斯大林运用个人权力,实行独裁统治的产物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不正确②正确D.①②都正确斯大林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因为( )A.斯大林缺乏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正确认识B.农民缺乏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正确认识C.农民缺乏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正确认识D.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长期落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影响包括( )① 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②为战胜法西斯提供了物质保障③排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④计划性指令取代了经济发展规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下面说法不能体现斯大林模式特点的是( )A.高度的经济政治集权模式B.强调重工业始终处于战略优先发展的地位C.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D.注意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经济建设的积极性1937年后,苏联的农村生产资料状况主要是( )A.农民私有B.集体所有C.全民所有D.社会所有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粮食问题占有重要地位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产品C.禁止农产品的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说明( )A.苏俄的社会性质要求国家控制经济B.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要求实行新政策C.农民的态度决定了国家的主要方针D.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市场因素存在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 )A.运用计划经济对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B.运用商品、货币的作用发展社会经济C.实行余粮收集制D.允许私人开办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矿山森林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2009年海南高考28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

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

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6分) 2、(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30题)(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⑴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⑵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6分)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

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⑶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⑷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3、(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7分)(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4.(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现快速工业化战略。

(9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10分)(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8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9分)答案1、⑴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2分)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4分)(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6分)2、⑴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⑵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⑶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

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4、(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答案1、⑴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2分)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4分)(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6分)2、⑴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⑵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⑶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

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4、(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