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名士(1)

合集下载

魏晋风骨 名士风流

魏晋风骨 名士风流

魏晋风骨名士风流志人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为流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世说新语》。

它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代表了当时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内容上展示名士风流,思想上彰显魏晋风骨。

笔法简约隽永,没有铺叙和过多描写,直呈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动作和语言。

如今我们一提到“名士”“风流”习惯性将其与“魏晋”联系起来,这与《世说新语》这本小说本身有着莫大的联系。

标签:《世说新语》;语言一、《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一)内容——名士风流彰风骨《世说新语》反映了土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他们标榜推崇儒家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为人处世以及生活的标准。

与此同时也崇尚老庄的自然玄理,无为禅说。

其中大多篇章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

土族文人放荡的行为、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反映出当时魏晋时期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同时也对魏晋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斗争、社会风尚、人际关系与交往甚至是文学艺术思想等都有一定的展现。

此书主要记言记事,但也有一些风景描写的山水小品。

1.孔门四科(1)《文学》谈禅《文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尾柄确几日:“至不?”客日:“至”。

乐因又举尾日:“若至者哪得去?”于是客乃悟服。

乐辞约而旨远皆此类。

谈禅的名士,因谈禅理难通,就用动作来启发和暗示。

这则玄谈即是相喻于无言,彼此默契于心。

表现了佛教禅机的神秘色彩和玄谈言约旨远的特点。

(2)《言语》寄思《言语》篇中部分描写了国破家亡后,一些南下士族官吏的思想情绪。

较为典型的有如下篇: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白有三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篇反映了东晋高级士族官僚无法收复失地的软弱无能和没落情绪,于此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

2.正褒反贬(1)《雅量》容人魏晋时期崇尚的风度即如王子猷类似的放荡任性行为,尤其知识分子更是追求兴之所至的意境,及平时生活态度的潇洒有致。

雅量《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

雅量《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
享 , 譬


《 = 世囊
最 = 》 奏
亚 攫
《 世 说新 语 》里 很 多小 故事 ,记 载 了魏晋 人 的风 度 与雅 量 :辱而 不 怒 ,宠而 不 惊 ;不 急不 躁 ,淡 定从 容 ;不 因物 喜 ,不 因 己悲 ;不 患得 患 失 ,不 急功 近利 … …这 些表 现 ,得 到 后世 读书 人 的赞 扬 ,更值 得 我们 当
【 f迁】顾 和 当初任 扬 州州 府 从事 的 时候 ,到 初一 该进 见 长官 了 , 他还 没 有进 府 ,暂 时在 州府 门外停 下 车 。这 时武城 侯 周颇 ( y I )也到 丞 相 王导 那里 去 ,从 顾和 的 车子 旁边 经 过 ,颐和 正 在抓 虱 子 ,安 闲 自在 ,
坐 小船往 西边逃 去 。这 时 叛乱 的 士兵 正抢 劫 百姓 ,小 船 上 的人 用箭 射贼
兵 , 失手 射 中舵 工 ,舵 工 随 即倒 下 了 ,全 船 的 人 都 吓 得 脸色 发 白想逃 散 。庾亮 神 色 自若 ,慢 慢 说道 : “ 这 样 的手 怎么 可 以用 来杀 贼 !”大 家
令或 仆射 的人 才 。 ”
( 2 ) 庾 太尉与 苏峻 战,败,率左右十余人 乘小船 西奔。乱兵相 剥 掠,射 ,误 中舵工 ,应弦而倒 ,举船上成 失色分散。亮不动容,徐 日:
“ 此手那可使着贼!”众乃安。
“币文 】太 尉 庾 亮 率 军 和 苏 峻 作 战 ,被 打 败 了, 带着 十几 个 随从
【 艾】太傅 谢 安在 东 山居 留期 间 ,时 常和 孙 兴公 等人 坐船 到海 上 游 玩 。有 一 次起 了风 ,浪涛 汹 涌 ,孙兴 公 、王 羲之 等 人 一齐 惊恐 失 色 , 便 提议 掉 转船 头 回去 。谢安 这 时精 神振 奋 ,兴 致 正高 , 又是 吟诗 又是 吹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人物故事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人物故事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名士风度的故事集,它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流和人物品格:
王羲之爱鹅:王羲之爱鹅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个著名故事,他不仅喜欢鹅,还善于品评鹅的品质和特点。

这个故事体现了魏晋名士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

谢安隐居: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保卫了国家。

后来他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和权力斗争,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清静的生活。

这个故事体现了魏晋名士的超然和洒脱。

何晏王弼之谈:何晏和王弼是魏晋时期的著名玄学家,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玄理,探究天地人的本质和关系。

他们的谈话出神入化,引人入胜,被称为“何王之谈”。

这个故事体现了魏晋名士的智慧和博学。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都是出身名门的士族,但是因为不满当时的社会动乱和朝政黑暗,而放弃了仕途,聚集在一起,以酒会友,以诗为乐,以清谈为娱。

他们的行为风格放诞不拘,不受礼法的约束,体现了魏晋名士的个性和自由。

魏晋名士

魏晋名士

魏晋名士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消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正统的儒家训导成了他们的耳边风,礼教习俗成了他们的多余,功名富贵被他们看谈,毁誉生死被他们堪破,醉酒和清谈是他们的人生第一要务,只一个顺其自然,循其本性。

然而他们又并非市井无赖,愚钝顽徒,他们都有着较深的文化根底,他们谈玄论道驾轻就就熟,口灿莲花妙笔生辉,有的还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过令人敬仰的宏篇佳构或妙曲精绘,后人称他们为“魏晋名士”。

连劝告青年人莫读中国书的鲁迅也对他们刮目相看,以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长文来探究名士行为的原因。

多亏一部《世说新语》,把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才没使它们被历史的烟灰埋没,才让后人能够一睹名士风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是在世说新语中多次出现的人物,当然是名士者流。

他于雪夜忽忆起友人,便兴致勃勃乘船前往,船行了一夜到得友人家门口,却是“不前而返”,因为他已经尽兴,没有必要再登堂入室,风雅得很。

王子猷还有两个风雅故事:一个是他暂住别人家空宅,便急急忙忙在宅前宅后挖土种竹,有人讥他是多此一举,他却摇头晃脑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一是他乘船去京城办公事,见岸上有位吹笛的名士,于是当即停船把那位名士唤来船上,为他连吹三曲,他仍不厌足却不着一句评语,然后任其开路。

公务肯定耽误了,但是王子猷觉得欣赏优美的笛声比忠于职守更重要。

其实,王子猷当官也是当得莫名其妙,因为对于名士来说,官位可是不祥之物,是粪土。

“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

桓问:‘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

’桓又问:‘官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虽然当了“骑兵参军”的官,却对所司何职,战马多少匹之类的职权内问题一问三不知,还引用孔夫子的话来跟长官恶搞。

魏晋名士风度的分期

魏晋名士风度的分期

魏晋名士风度的分期1.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魏晋风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嵇康“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

调和儒道即明教与自然。

2.竹林时期以嵇康(223-262)和阮籍(210-263)、向秀(227-280)为代表。

(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名教与自然未必相和,故崇无崇无,反对名教。

“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

”——嵇康《声无哀乐论》“聊以娱无为之心,而逍遥于一世。

”——阮籍《达庄论》“以无为用,不以人物为事”——阮籍《大人先生传》3.元康时期以裴頠(263-300)、郭象(约252~312)为代表“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

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也。

”——裴《崇有》郭象的“内圣外王之道”,明教与自然不分,或说,本无所谓的明教与自然之分,天地魏晋风度代表人物东晋简文帝司马昱万物乃至人事,不过一“自然”耳。

自然即是性、命,故应“无待”、“适性”。

“命也者,言物皆自然无为之者也。

”——王《大宗师注》“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王《养生主注》“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

言自然则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者,故曰性。

”——王《山木注》“圣人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终日挥形而神奇无变”——王《大宗师注》圣人可以“戴黄屋,配玉玺”、“历山川,同民事”而无改其为圣人者。

“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

”——王《逍遥游注》魏晋玄学至郭象以至极致。

4.东晋时期以道安、张湛为代表。

张湛:“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

”——《例子注》。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是一部以魏晋时期名士言谈和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著作,它是有关魏晋风度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魏晋时期的人文、哲学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

对于这个“风度”这个词,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是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魏晋名士们的谦逊、自律和谨慎。

比如,《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毛玠为朝散大夫时,常谢牀下醒者。

对于这个故事,在现代看来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名士们不仅注重自律规范,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

这种处世之道,让我不禁想起我们现代人在面对许多陌生人时的无措和不安。

如果我们能学习魏晋名士们的处世之道,对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和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的哲学思想也令人深思。

他们注重“言必信,行必果”的准则,更加强调真实、泰然和稳重。

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于嵩见孔融,谓曰:“汝为鬼雄,诈术之辈。

世俗之人不知汝之险,天下之士不见汝之险,何也?”孔融笑曰:“吾以骨肉之亲,故蒙侯景之隆。

君子之行也,君子之言也,岂有险阻哉?”这个故事传达的是孔融在面对众人的质疑时,能够镇定自若的态度,以及对待身处困境的风范。

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引领和启迪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面对困难时,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坚定和勇气。

最后,名士轶事,是《世说新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这些轶事里包含着面对人生的智慧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如《世说新语》中有一则轶事:吕袭之初学礼,属意于尹文。

文每至,袭必奉笔墨,听经论,纪录其语;及数年,尹文卒,吕袭自可取焉。

文子诣袭曰:“吾为乡里谏官,俸钱无厌于来;今子在宰辅之侧,窃闻有苦,颇有以结交者,如何为而后可?”袭具言主上难以言之,将休,何恕礼法。

文子笑曰:“子非讼人,乃学者也。

魏晋风度小论文——王戎

魏晋风度小论文——王戎

王戎记得第一次接触王戎是老师讲的一折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讲的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块儿玩。

发现路旁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

小孩们都争先恐后,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里没去。

有人问他,他答道:"树长在道路边,结了那么多果子却没人摘,这李子必定是苦的。

"摘下一尝,果然如此。

那时就在脑海中有一个印象,王戎必定是那种年少就是聪明睿智,长大必有作为的人。

然而在大学更加详细接触《世说新语》才了解到王戎此人的形象充斥着各种矛盾。

王戎是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在《世说新语》中提到王戎的一共有36则。

在德行,言语,雅量,赏誉,容止,伤逝,任诞,简傲,排调,俭啬,纰漏,惑溺中都有提到。

可看出他既有着超凡脱俗的名士风度,又聚敛无度极端俭啬,而在极端俭啬的同时又有不受赙仪的故事。

既积极入仕身居要职,又"士无特操"不谋其政。

在这里就只对王荣几个重要的特点说一说。

也就是超凡脱俗,俭啬、至情至性。

王戎出身于魏晋高门琅玡王氏,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

其次他早而夙慧,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在《世说新语》雅量中有两则故事,第一是之前就提到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还有一则是:也就是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包着老虎的爪牙,让人们去看虎搏斗表演。

王戎当时七岁,也去看。

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

王戎却平平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雅量指的是雅量指宽宏的气量。

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就要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

表现出来的应神色自若,应付自如,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王戎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足见其名士风度。

王戎身材短小,性格坦率而不注重仪表,为人健谈,善于提出话题,并能抓住谈话的要领。

钟会评论说:"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

专题7 《世说新语》导读剖析

专题7   《世说新语》导读剖析


第三则:东床坦腹[1] (王羲之)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2],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 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3],闻来觅婿,咸 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 与焉。
[1]本篇选自《世说新语》卷六《雅量篇》。 “坦”通“袒”。 [2]门生:这里指门客。王丞相:王导。 [3]可嘉:值得夸奖。
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 诟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情”。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刘义庆(403--444),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堂 侄,长沙王刘道怜的 次子,其叔临川王刘 道规无子,即以刘义 庆为嗣。

《宋书》本传说他 “性简素,寡嗜欲, 爱好文义,才词虽不 多,然足为宗室之 表。”“招聚文学之 士,近远必至”。《 世说新语》就是他组 织门下文人杂采众书 编纂润色而成。

任诞行为离不开酒,酒是魏晋风度的核
心。《任诞篇》共54则,其中以饮酒、 醉酒、论酒为内容的竟多达近30则。魏 晋名士把饮酒与得“道”相联系,认为 醉酒可以使人超脱荣辱与生死,净化人 的精神,物我两忘。酒可以使“形神相 亲”、“远离自己”、“引人著胜地”。 另外,醉酒不醒也是在险恶的政治形势 下隐身远祸的手段。



第四则:效岳游遨 [1] (潘岳、左思)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 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 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2],委顿而返。[3] [1]本篇选自《世说新语》卷十四《容止篇》。 [2]妪:妇女老少皆可称妪。 [3]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 妪以果掷之满车。”委顿:狼狈地。

[12]论《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1

[12]论《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1

论《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魏晋时期,儒学式微,玄学兴起,儒释道三教并立。

由于玄学重名教、重内在修养,而儒学则重礼乐,因此形成了魏晋时期一大批崇尚名节、注重内在修养的名士。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403-444)所著的笔记小说集。

《世说新语》中描绘了名士们的种种行为和活动,这些名士行为和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另一方面也是在追求一种以名节为重、以气节为贵、以人格独立为核心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或放浪形骸,不拘小节;或坚守礼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鄙视权贵,不屑趋炎附势;或行为不检,品行不端;或刚正不阿,坚持原则。

1 前言全书共有一百多则故事,它主要记述了南朝宋、齐、梁三代的名士的言行,其中涉及到魏晋名士的有一百三十余则。

它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当时士人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对后世文学艺术有很大影响。

本文主要对这些人物在行为、性格、修养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透过《世说新语》中表现出的魏晋名士形象透视出魏晋风度的实质。

2 《世说新语》名士的生存环境魏晋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礼教制度逐渐松弛,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变得更加放浪不羁。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很多名士们放浪形骸、率性而为的事迹,这些名士们或在家中宴酣之际,或在山中清谈之际,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他们大多是社会上层人士,但同时也都有一定的政治追求和社会地位。

他们大多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而不是依附于某个权威。

《世说新语》中名士们的生存环境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条件,二是精神世界环境。

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对《世说新语》中的名士们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2.1 富贵名士们的富贵主要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上。

首先,魏晋时期的门阀世族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地位极高。

士族在魏晋时期是最有权势的士族阶层,他们的经济实力与政治权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门阀政治。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升级版)(1)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升级版)(1)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华版)一、名词解释: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

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魏)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著作,写于曹丕为魏太子时。

《论文》是《典论》的其中一篇,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有致”的作家论。

(西晋)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文,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文赋》将文体区分为十种,简明概述了各体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

历史趣谈魏晋风度为古代名士底色 气度狂放 傲骨铮铮

历史趣谈魏晋风度为古代名士底色 气度狂放 傲骨铮铮

魏晋风度为古代名士底色气度狂放傲骨铮铮导语:名士,意味着一种自由。

中国古代的名士们,或放歌山林,或脱略形骸,或寄情于艺术,以独特的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他们是尘俗世界的传说名士,意味着一种自由。

中国古代的名士们,或放歌山林,或脱略形骸,或寄情于艺术,以独特的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他们是尘俗世界的传说,也是君主时代避免与统治者合流的自由知识分子。

中国的第一个名士应该是庄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名士们的鼻祖。

道家文化到他手中之后演绎出一股浪漫色彩和飘缈风度,这也是后世很多名士尊崇他的原因。

虽然两汉时期儒风大盛,但从道家延续下来的旷达气度和逍遥境界并未消湮。

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由于汉王朝的覆灭,占主流的儒家文化开始出现松动。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走向了文化前沿,他们放浪形骸,厌恶繁琐的礼制,蔑视官员们的装腔作势,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甚至在整个晋代成为知识分子们的效仿对象,以至于东晋时期的王谢两大家族很多贵族子弟都以名士自诩。

且不说他们在政治上的作为,单凭他们在文化史上的闪亮瞬间也足以自傲。

名士们的铮铮傲骨,飘逸风姿,狂放气度,像一组伟岸的雕像一样树立在中国文化史上。

后世为他们冠以一个特殊的称谓——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成为对知识分子的极高赞誉,也成为后世名士们的底色。

名士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狂狷,热爱自然。

不论是嵇康、阮籍,还是后世的孟浩然、李白、傅青主,都是狂狷之士。

狂狷的性格,山水的气韵,再加上庄子的思想,酿造出一股特殊的力量在血液里蔓延。

使狂者逾狂,狷者逾狷。

他们不虚伪、不做作,也不温良谦恭,这是和儒家要求相违背的,也是和统治阶层的需求相违背的,不免被视为“异端”和“狂生”。

但正是这“异”和“狂”不断为中国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催生出新思想。

从嵇康提出“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再到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提出“童心说”。

异端们一个接一个涌现,不但掀开了“愚”人的盖子,而且展现了什么是完整的人格。

魏晋名士介绍

魏晋名士介绍

魏晋人物——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

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嵇康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竹林七贤”之一。

字叔夜。

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

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

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

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

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

临刑,嵇康神色自若。

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在人生哲学上,他的主张是: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

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

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山巨源)。

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

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阮籍 ---維倪(報告部分:阮咸)一、家世出生及早年志尚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今属河南)。

生于建安15年。

父亲阮瑀,是诗人、散文家,「建安七子之一」。

为曹操亲随吏员,当时军国书笺多由他和陈琳两人草具。

魏晋名士

魏晋名士

魏晋名士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消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正统的儒家训导成了他们的耳边风,礼教习俗成了他们的多余,功名富贵被他们看谈,毁誉生死被他们堪破,醉酒和清谈是他们的人生第一要务,只一个顺其自然,循其本性。

然而他们又并非市井无赖,愚钝顽徒,他们都有着较深的文化根底,他们谈玄论道驾轻就就熟,口灿莲花妙笔生辉,有的还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过令人敬仰的宏篇佳构或妙曲精绘,后人称他们为“魏晋名士”。

连劝告青年人莫读中国书的鲁迅也对他们刮目相看,以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长文来探究名士行为的原因。

多亏一部《世说新语》,把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才没使它们被历史的烟灰埋没,才让后人能够一睹名士风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是在世说新语中多次出现的人物,当然是名士者流。

他于雪夜忽忆起友人,便兴致勃勃乘船前往,船行了一夜到得友人家门口,却是“不前而返”,因为他已经尽兴,没有必要再登堂入室,风雅得很。

王子猷还有两个风雅故事:一个是他暂住别人家空宅,便急急忙忙在宅前宅后挖土种竹,有人讥他是多此一举,他却摇头晃脑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一是他乘船去京城办公事,见岸上有位吹笛的名士,于是当即停船把那位名士唤来船上,为他连吹三曲,他仍不厌足却不着一句评语,然后任其开路。

公务肯定耽误了,但是王子猷觉得欣赏优美的笛声比忠于职守更重要。

其实,王子猷当官也是当得莫名其妙,因为对于名士来说,官位可是不祥之物,是粪土。

“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

桓问:‘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

’桓又问:‘官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虽然当了“骑兵参军”的官,却对所司何职,战马多少匹之类的职权内问题一问三不知,还引用孔夫子的话来跟长官恶搞。

走进魏晋风流,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走进魏晋风流,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走进魏晋风流,感怀魏晋名士风骨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

当时士人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的人生观与审美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留下了一道瑰丽的人文景观。

01魏晋风度与人物品鉴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其时上接东汉,下开六朝。

魏晋风度,是指发生在这一时期中的文化现象,风度是指人物言行所表现出来的仪表风范和态度,魏晋是历史阶段,历史阶段不可能具有仪表风范,因此,魏晋风度实际上是指魏晋时期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风度。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风度,只有当时名士不同于流俗的言行才能称为风度。

魏晋风度,其实是指魏晋名士的言行表现出来的风度。

魏晋名士,为大家所熟悉的如“竹林七贤”,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嵇康、阮籍。

他们表现出来的风度,与世俗不同,如阮籍的青白眼故事、嵇康锻铁不理睬钟会的故事等,广为人们所乐道。

后世的人因将魏晋时期的名士按照时代先后分为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江左名士。

其实,竹林名士和正始名士活动的时间差不多同时,都是正始年间事。

但正始之音主要是指王弼、何晏所建立的玄学理论。

竹林名士给后人的影响,主要是指他们的活动。

虽然嵇、阮都是著名的玄学理论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但后人所理解的竹林之游,还是指他们与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等人的活动。

后人景仰魏晋名士的言行,缅怀而称之为魏晋风度。

后人最为景仰的,还是魏晋名士超出凡俗的旷达、放逸、不以俗物萦怀的言行,从这一点说,东晋名士最能体现也最能代表这种风度。

与前代名士相比,江左名士在玄学理论上没有什么建树,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玄学态度,形成了令后人景仰的名士风范。

唐代大诗人杜牧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东晋名士的风流就在于他们处理人与外物关系的两相得态度上,以及在两相得状态中表露出的真情性。

后人每论晋人具有令人着迷的烟水云气,其实也主要指东晋名士。

因此,风度,其实是名士们言行的自然流露,是真名士自风流,如果是假名士,当然就谈不上风度和风流了。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的是魏朝(220年-265年)和晋朝(265年-420年)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征。

这一时期的风度以其独特的氛围和艺术风格而闻名,对中国后世的文化、艺术乃至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风度中,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文化人才纷纷离开政治舞台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

这促使文化繁荣和风尚的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他们以趋避世间纷扰为目标,追求清静自在,提倡志向远大、吟咏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种追求单纯美的文化氛围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延续下来,使得魏晋风度成为一个区别于其他朝代的时期。

魏晋风度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艺术审美和士人风范三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方面,魏晋风度的文人雅士们以作诗为主要方式进行创作,并倾向于写景抒怀,叙述个人感受和哲理思考。

他们倡导清新淡雅、含蓄婉约的文风,追求自由自在、洒脱舒适的创作状态。

知名的魏晋文人有曹操、陶渊明、陶潜等。

在艺术审美方面,魏晋风度推崇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追求平淡自然、静谧雅致的审美情调。

这种审美观念在绘画、书法、音乐和园林设计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尤其是山水画在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以写意的笔墨表现自然山水景色,强调境界和意境,透露出一种淡然超逸的艺术追求。

在士人风范方面,魏晋风度强调士人的道德修养和儒家思想的传承。

他们追求礼仪、慎独、宽厚和谦虚谨慎等品质,抱持着忍辱负重、宁死不屈的精神。

这种士人风范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普遍推崇,成为了士人阶层的理想追求。

总而言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而独特的时期,其文化特征和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清新淡雅的文学创作、自然山水画的发展以及士人风范的推崇,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风度,也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魏晋名士名词解释

魏晋名士名词解释

魏晋名士名词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在这个时期的文化领域中,有一种被称为“魏晋风度”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以自由、豁达、超脱为主要特征,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魏晋名士”的精神体现。

以下是对“魏晋风度”和“魏晋名士”的一些名词解释和拓展。

1. 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的文化现象,包括人们的思想、行为、艺术、文学等方面。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表现出一种自由、豁达、超脱的精神状态,追求内在的自由和真实的自我。

这种风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流传至今,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之一。

2. 魏晋名士魏晋名士是指那些在魏晋风度的影响下,表现出超凡脱俗、自由豁达精神的人。

他们包括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如王羲之、王献之、陶渊明、谢灵运、谢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人等。

这些名士不仅在文化领域有杰出的贡献,而且在政治、军事、哲学等领域也有很高的见解和理论。

3. 魏晋时期的文化魏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在这个时期的文化领域中,有一种被称为“魏晋风度”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以自由、豁达、超脱为主要特征,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魏晋名士”的精神体现。

此外,魏晋时期的文化还涉及到书法、绘画、诗歌、音乐等领域,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4. 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是复杂的,既有战乱和政治动荡,也有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表现出一种自由、豁达、超脱的精神状态,追求内在的自由和真实的自我。

这种精神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5. 魏晋风度和魏晋名士的影响魏晋风度和魏晋名士的精神特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和魏晋名士的自由豁达、超脱尘世的精神特质,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之一,一直流传至今。

此外,魏晋风度和魏晋名士的文化成就、艺术作品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时代的名士风度

魏晋时代的名士风度

魏晋时代的名士风度——以阮籍、嵇康为例在纷乱的魏晋时期,神州大地挂过了一阵“风”,这阵风就是在当时贵族圈内广为追崇的——魏晋风度。

这阵风,吹乱了中华文明禁锢的礼教,挣脱了束缚;但它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风中夹杂着多少血腥。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两个人物身上,他们就是阮籍与嵇康。

他们是竹林中闪耀的明珠,共同操守、引领名士风度,但他们不同的身世、经历、性格,却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命运归宿。

本文就以嵇康阮籍为例,窥探魏晋风度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风采。

动荡的时代,真正的名士要了解阮籍、嵇康,就要首先了解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那是真正的乱世,有人称作“后英雄时代”,因为在那时英雄大多相继离开人间,英雄的宏谋远略消失了,壮丽的鏖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权术、策反、谋害。

时代进入了无序与黑暗之中。

民不聊生的社会早已出现,可仍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权站出来,从汉末到魏再到西晋。

政治集团之间的相互斗争,使百姓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士族文人阶层的命运早已陷入斗争中了。

他们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思想学上都有能力辅佐政治集团,任何政治集团只要争取到他们,便会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声望。

他们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一旦他们不与政治集团合作或者为别的政治集团效力,那么就会引来杀謬。

更有甚者连在同一阵营的都会被砍头。

在历史上,孔融因为与曹操唱反调,挖苦曹操被安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而全家被杀。

可见时代没有给名士勇气,他们不得不明哲保身。

也就是在这个时代,一些名士开始了自己方达、风流的言行和生活方式,并开始被世人模仿。

名士风度这阵风开始盛行。

阮籍与嵇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所谓魏晋风度,其外在表现为饮酒、服药(五石散)、清谈。

但这些行为是要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会做出来的,我们谈到的这两位地位都很高。

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官至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

而阮籍,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可谓名人之后,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虽然这两位对官场不感兴趣(嵇康实际上是闲职,阮籍虽多次被召,但也多次辞官),但其地位在当时也不一般。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反而是因音乐上的成就而为世人所认识。

颜延之说他:『达音何用深,识为在金奏』即是赞扬他在
竹林七贤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最重要是「冥圆融论」
这样「道」和宇宙万事万物便有一种本末轻重之别宇宙万事万物是「」,但是两者
「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才能显现而「」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
知识论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
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
NO.*
21N0.*。

“魏晋名士”典故7则,写入作文既小众又风雅

“魏晋名士”典故7则,写入作文既小众又风雅

“魏晋名⼠”典故7则,写⼊作⽂既⼩众⼜风雅▲国画《⽵林七贤》局部/钱⼀海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代的名⽓很⼤。

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晋时代有太多个性张扬、率真旷达的“名⼠”。

他们敢于打破礼教、蔑视权贵,他们主张回归⾃然、拥抱⼈性,他们的⽣命饱满⽽绚烂,他们的风采光耀千古。

于是,“魏晋风度”成为了中国⽂化史上⼀道独特的风景线。

素材君精⼼整理了⼀批魏晋名⼠的历史典故,把它们写⼊作⽂,新颖⽽不落俗套,同时还能彰显我们的学识素养。

现在就把这批素材分享给⼤家。

雪夜访戴东晋名⼠王徽之字⼦猷(yóu),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五⼦。

王⼦猷才华出众,但是⽣性落拓、不修边幅。

王⼦猷住在⼭阴县时,⼀天晚上从梦中醒来,发现外⾯在下⼤雪,于是兴致⼤发。

他命令仆⼈斟上酒,打开窗户欣赏雪景,还在屋⾥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他想到了住在剡(shàn)县的好朋友戴逵,于是即刻乘⼩船前往访友。

⼩船⾏驶⼀夜才到戴逵家门前,但王⼦猷却没有进去,命船夫原路返回。

别⼈不理解他的⾏为,王⼦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然返回,为何⼀定要见戴逵呢?”适⽤话题:过程与结果、诗意⼈⽣应⽤⽰范:东晋名⼠王徽之“雪夜访戴”,乘着⼩船连夜赶到朋友家门前,却⼜掉头返回,理由是“乘兴⽽来,兴尽⽽归。

”千百年来,王徽之的潇洒⾃适成为了真性情的典范。

放在现代语境下,这种异于世俗的⾏为,其实是对“过程与结果”的另类解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程⽐结果更重要,更具价值。

外出旅⾏如此,追求梦想如此,甚⾄整个⼈⽣也是如此。

莼(chún)鲈之思西晋⽂学家张翰是苏州⼈,他⼀度客居洛阳,在齐王⼿下为官。

⼀年秋天,⼀阵秋风勾起了张翰的思乡之情,尤其是想到⽼家的莼菜羹、鲈鱼脍这些美味,他更加归乡⼼切。

他感慨道:“⼈⽣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以要名爵!”(⼈⽣最重要的是快乐和⾃在,怎能为了功名利禄困居在千⾥之外的地⽅呢?)于是他说⾛就⾛,第⼆天就辞官归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酣畅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 宾,鼓瑟鼓琴。鼓琴鼓琴,和乐 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 心。(《诗·小雅·鹿鸣)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 年,介尔景福。(《诗·大 雅·既醉》)
酒,从它产生以来,就对中国文化有着不可 磨灭的影响,更与文人墨客之间建立起了千 丝万缕的联系。及至魏晋,酒在魏晋名士生 活乃至生命中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谈起 魏晋名士,我们心中浮现的必是洒脱不羁的 浪漫文人形象。饮酒、服药的风气则更是让 他们变得潇洒、率真,不拘泥于世俗礼教。 《世说新语》是最能体现魏晋时期士人风范 的作品,其中有《任诞》一篇,是魏晋风度 的一个重要侧面,而最能体现“任诞”之风 的莫过于饮酒,所以《任诞》篇共54条,其 中提到“酒”一字的就有26条,占了几乎一 半,
“清谈”是适应当时封建士大夫阶层的需要,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 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而发展起来的。王弼、何晏等玄学家 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清谈既是从玄学发展而来,必尚虚无之论,后人对 它的意义,一语道破:“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 耳而已。” “请谈”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所对应的政治现象是魏晋士族制度 及封建等级特权;它所对应的经济基础是汉末以来的豪强地主经济和士 族庄园经济。随着士族制度的崩溃和士族政治经济特权的丧失,必然走 向衰落。 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老庄,空谈玄理: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后泛指不 切实务的谈论:二三知己,清谈终日|清谈误国。 词语分开解释: 清: 清 qīng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 相对:清水。 谈: 谈(谈) tán 说,对话:谈天。谈心。谈论。谈话。谈判。谈吐。 恳谈。洽谈。漫谈。谈笑风生。言论。
【译文】夏侯玄被逮捕了,当时钟毓任廷尉,他弟弟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 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夏侯玄说:“我虽然是罪人,也还不敢遵命。”经 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玄至廷尉,不肯下辞,廷尉锺毓自临履 玄。玄正色曰:『吾当何辞?为令史责人 邪?卿便为吾作。』〔二〕毓以玄名士, 节高不可屈,而狱当竟,夜为作辞,令与 事相附。流涕以示玄,玄视之曰:『不当 若是邪?』锺会年少于玄,玄不与交,是 日于毓坐狎玄,玄正色曰:『锺君,何得 如是!』」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 「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任诞》第九则
10阮仲容、咸也。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 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 鼻〈巾军〉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 耳!」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 言伎艺 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 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 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 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 其雄爽。
兰亭流觞,
东篱采菊...... 他们一个个峨冠博带、潇洒超脱、空灵飘逸、翩翩而来,天地间变得月华如练,变 得澄澈纯净。
一、时代背景
在这个时代里,一切传统的政权、思想、伦理、道德和制度全面崩溃 了,一代士人摆脱了唯唯诺诺、一味屈从的奴性,获得了“个体的独立 自足性”,从而使人生充满了通脱的个性和奔放的激情。
《世说新语》载: 《名士传》曰:“伶字伯伦,沛郡人。肆意 放荡,以宇宙为狭。常乘鹿车,携一壶酒, 使人荷鍤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土 木形骸,遨游一世。”(《方正篇》69节刘 孝标注)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 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 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 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 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 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 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任诞篇》3节)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事既毕, 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 “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 乃英雄也!”魏武闻之,驰遣杀使于途。 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 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 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
他们无所拘束。所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 王”,“举贤勿拘品性”,“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 欲发耳”等等,都是惊世骇俗之言。
祢衡怒骂百官宴,裸身狂鼓;孔融讥曹丕娶妻;曹丕学驴鸣送葬。都是 血性真情的流露。他们多才多艺,风流潇洒。曹操精善音律,横槊赋诗, 曹植铜雀台走笔成章,钟繇(yáo)画被练书,盗墓偷帖,无不是热衷艺 术之才情的流露。
《方正》(6)夏侯玄既被桎梏①,时钟毓为廷尉, 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②。玄曰:“虽复刑 馀之人,未敢闻命③。”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 颜色不异④。
【注释】①夏侯玄:字太初,魏齐王曹芳时任太常,为九卿之一,主管礼仪祭祀 之事。当时司马师以大将军辅政,后中书令李丰因司马师专权,密谋以夏侯玄代 替他,事泄,李丰被杀,夏侯玄被捕交廷尉审理,随后被杀,桎梏(zhìgǜ): 脚镣和手铐;拘捕。②延尉:官名,九卿之一,掌管诉讼刑狱之事。钟会:是钟 毓的弟弟。钟会因夏侯玄为名士,曾经想结交他,被夏侯玄拒绝了。当钟毓审理 夏侯玄案件时,钟会在座。参看《言语》第11 则注①。狎(xiá):亲近而不庄 重。③刑余之人:受过刑的人。闻命:听从命令。这里说未敢闻命,意即不愿与 之交往。④东市:行刑的地方;法场。汉代在长安东面的市场行刑,故后代通称 法场为东市。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 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 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 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噉不辍,神色自若。 《任诞》第二则 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曲礼:「嫂叔不通 问。」故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任诞》第七则
特殊人性,使其整个文化传统中独树一帜,可谓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汉魏六朝的时代是不定的, 动荡的,社会上充满了壮盛的气息,没有一定的类型, 一定的标格。一切的人都是自由地发展。到处都是真 性底流圳,所以在叙述方面,容易有较好的成就。朱 东润先生就说,“唐宋以后的人物,见于传叙文学的, 几乎都有一定的标格,但是汉魏六朝充满了这许多不 入格的人物:帝王不像帝王,文臣不像文臣,乃至儿 子不像儿子,女人不像女人。李德裕说过:‘好驴马 不入行。’一切入格的人物,常常使人感觉到平凡和 委琐。相反地每一个不入格的人物,都充满了一种独 来独往的精神。” 这也便是为何后世笔记小说尽仿 《世说》笔调而终不能至的原因,它是中古士族文学 的产物。魏晋不住,《世说》不复。
魏晋风度 名士
对酒放歌,横槊赋诗, 临刑挥琴,
(嵇康东市临刑之际,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从容地弹奏起《广陵散》。曲终,长叹说:“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 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于是一朵光艳哀绝的艺术之花就这样凄惨地凋谢了。嵇康那不叹生命之结束而叹琴曲之绝传 的气度,那顾目挥琴的恸人景况,千百年来令人难以忘怀。他至死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琴声、无限大道的热烈追求,“浊酒一 杯,弹琴一曲”,毕竟是他一生的志愿所在。 )
风度
魏晋承汉末“月旦”余绪,更注重对士人的品题鉴别,重精神、重才情,至此 时代,可谓登峰造极。推崇人格超脱世俗,精神玄远高迈,外在重于容貌举止, 内在重于才量气度,美形德才相称,才是名士风度。
一、美容之风:“神超形越”的梦
• • • • 《容止》2:“傅粉何郎” 《夙慧》2:七岁“划地为庐” 美的外在之“形”:“白”和“高” 美的内在之“神”:“眸子”和神情风韵
《竹林七贤论》曰:“伶处天地间,悠 悠荡荡,无所用心。尝与俗士相牾,其 人攘袂而起,欲必筑之。伶和其色曰: ‘鸡肋岂足以当尊拳!’其人不觉废然 而返。未尝措意文章,终其世,凡著 《酒德颂》一篇而已。”(《方正篇》 69节刘孝标注)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 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 地为栋宇,屋室为kun衣,诸君何为 入我kun中?’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 衡扬桴为《渔阳摻挝[càn zhuā]》,渊渊 有金石声,四座为之改容。孔融曰: “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 魏武惭而赦之。
Hale Waihona Puke 文士传曰:「衡不知先所出,逸才飘举。少与孔融作尔 汝之交,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敬衡才秀,共结殷勤, 不能相违。以建安初北游,或劝其诣京师贵游者,衡怀一 刺,遂至漫灭,竟无所诣。融数与武帝笺,称其才,帝倾 心欲见。衡称疾不肯往,而数有言论。帝甚忿之,以其才 名不杀,图欲辱之,乃令录为鼓吏。后至八月朝会,大阅 试鼓节,作三重阁,列坐宾客。以帛绢制衣,作一岑牟, 一单绞及小〈巾军〉。鼓吏度者,皆当脱其故衣,着此新 衣。次传衡,衡击鼓为渔阳掺檛,蹋地来前,蹑〈马殳〉 脚足,容态不常,鼓声甚悲,音节殊妙。坐客莫不慷慨, 知必衡也。既度,不肯易衣。吏呵之曰:『鼓吏何独不易 服?』衡便止。当武帝前,先脱〈巾军〉,次脱余衣,裸 身而立。徐徐乃着岑牟,次着单绞,后乃着〈巾军〉。毕, 复击鼓掺槌而去,颜色无怍。武帝笑谓四坐曰:『本欲辱 衡,衡反辱孤。』至今有渔阳掺檛,自衡造也。为黄祖所 杀。
E.g. “面如凝脂,眼如点漆”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 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 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 何氏之 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 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 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看杀卫玠
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 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 时人谓玠被看杀。”
简文崩,孝武年十余岁立,至瞑不临①。左右启:“依常应临。”帝 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注释】①孝武:晋孝武帝司马曜,简文帝的儿子,十一岁继简文帝 登位。临(lì n):哭。亲人死,到一定时候要哭丧,叫临。
【译文】简文帝逝世,教武帝十多岁就登上帝位,服丧期间,一次, 夭黑了他也不哭丧。侍从向他启奏说:“按惯例应该哭了。”孝武 帝说:“悲痛到来时,自然就会哭,有什么惯例不惯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