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沧浪诗话.考证》中的李杜诗歌

合集下载

《沧浪诗话·考证》的批评精神

《沧浪诗话·考证》的批评精神

《沧浪诗话·考证》的批评精神《沧●李锋良赫-自挈喜一章,研究者多忽略之考其原因.大约因为"从理论家的眼光看来.考证并非理论;而从传统学者的眼光看来.考据又非严羽专长."Ill囿于这种成见,对于《考证》的研究就处在不知如何定位的尴尬境地,研究成果自然非常有限实际上.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中国传统诗论的考证方法.本身就有"鉴赏"和"考据"二途."沧浪所言.从音调词格人手,用的是鉴赏的方法."日如果细加分析.《考证》一章.不仅具有以鉴赏做考证的诗性思维.还具有传统考证的精审,严谨,以及独立自主的精神一,"一味妙悟"的诗性精神"诗性"一词,源出维柯《新科学》,特指原始人类在思维方式,生命意识,审美观念和艺术精神方面所体现的品质.大致包括三个特征:诗性隐喻的以己度物,诗性逻辑的想象性类概念,诗性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引以此特征观照中国古代文论.则"诗性"精神实乃中国文论一大特征纵观中国文论.其中充满感受,感悟之思维方式,以及形象,比喻之言说方式.且其发端甚早.如《诗经?大雅?蟊民》有"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之说.将尹吉甫的诗歌形象化地喻为清风.已开诗性批评之先河.又《左传》所载中国批评史上的经典片段"季札观乐"更是诗性批评的典型,乐工为吴公子分作《风》,《雅》诸乐.一段奏毕,季札就即席评说,其间妙语连珠.所谓"美哉","渊乎","荡乎","泱泱乎","讽讽乎"等语,皆纯然印象式,直觉式的批评,而殊少理性分析.诗性批评以此发端.其后嗣响不绝.流布百代.遂成中国文论诗性之大局面,诗话,考证》的词话,文话等多以诗性面貌出现.就具体运用的领域而论.诗性批评多针对作品美学内涵的品鉴或风格的评赏.而在作品,作者的考证真伪中,运用直观,感觉式的批评却并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考证事涉真伪.用感悟,直觉式的批评方法一般不易将问题说清.且难以服人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既是诗话这种形式的开山鼻祖,也是诗话"随笔式", "感悟式"这种诗性言说方式的肇创模本.如评梅尧臣诗"闲远古淡","构思极艰".评苏舜钦诗"笔力豪隽","超迈横绝"等都是典型的印象式批评.但是遇到"考证"类的问题时.这位文坛领袖也显得非常谨慎,《六一诗话》载"陶尚书毂尝日:'尖檐帽子卑凡厮,短勒靴儿末厥兵"末厥',亦当时语.余天圣,景柘间,已闻此句.时去陶公尚未远.人皆莫晓其义王原叔博学多闻.见称于世.最为多识前言者.亦云不知为何说也.第记之必有知者耳"又"王建《霓裳词》云:'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霓裳曲》今教坊尚能作其声,其舞则废而不传矣.人间又有《望瀛洲》,《献仙音》二曲, 云此其遗声也.《霓裳曲》前世传记论说颇详.不知'听风听水'为何事也.白乐天有《霓裳歌》甚详,亦无风水之说.第记之或有遗亡者尔."前一条涉及词语释义.后一个涉及典故出处.欧阳修都没有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前后语境做出判断.而是采取"记之以待来者"的态度.可见.只要是有关考证.较少有批评家敢于采用鉴赏或感觉的批评方式.而严羽却不惧于此《考证》到处可见直觉洞观的考证批评.如第九条:"《木兰歌》最古,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锦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也."第十四条:"《西清诗话》..2.11年第11期下半月?总第494期弩毒孑载:晁文元家所藏陶诗,有《问来使》一篇.……然其体制气象.与渊明不类,得非太白逸诗.后人谩取以入陶诗集尔."第十五条"五言《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皆晚唐之语又有'秦楼出佳丽'四句.亦不类太白.皆是后人假名也."第十六条"《文苑英华》有《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一首……此或太白之逸诗也.不然.亦是盛唐人之作."如此之类,在《考证》一章中不胜枚举,严羽在这些诗歌的批评中.以直觉感悟的方法.铁El直断的气势做出判断.是典型的诗性批评严羽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来源于他对诗歌的"熟参","妙悟".只有"熟参",将汉魏乃至唐宋诸家,诸体的诗作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反复琢磨各家的风格特色.才能悟得诗中三昧,所谓"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人"但是.这种悟还只是"一知半解之悟".不是"玲珑透彻"的妙悟.要想做到妙悟.就要跳出呆板的背诵,理解,分析,模拟的老套路.而以心去感受诗歌之美.体验诗歌中流淌的生命气息和蓬勃热情.正如庄子所说:"无听之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庄子.人间世》)所谓"气",就是生命力的象征.一切生命的存在皆以气息为标志.诗也不例外.诗不是故纸堆中的文字,乃是诗家性情,思想的自然呈现,而且诗人之间的"气"会因为个性,气质而不同.所谓"文以气为主.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典论?论文》),故读诗之时,只有以诗人的态度,诗人的精神去看诗,读诗.而不是生搬材料,才能做到在考证中的"一味妙悟"这正是严羽在所有的批评中都始终坚持"诗性"精神的原因所在.只有秉持诗性的精神.才能体悟到诗歌的真正内蕴.达成与诗人的"心会"之交.严羽不容置疑地做出判断时,凭借的不只是材料,知识,更有对诗歌与诗人生命力的体认和感悟.二,"锱铢而较"的精审精神正是由于严羽在批评中展现的诗性精神.使得学界一般认为.严羽论诗重感受,直觉而轻材料,考证,其理论的特征固然有形象,深刻的一面.但是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往往语焉不详,缺乏精审的推敲.但是在《考证》中,从诗句,版本的考订到内容真伪的分析.严羽对于具体问题都非常注重.实在表现出一位理论家的细心和严谨.第四条"《文选》长歌行,只有一首《青青园中葵》者.郭茂倩《乐府》有两篇,次一首乃《仙人骑白鹿》者.《仙人骑白鹿》之篇.予疑此词'岩岩山上亭'以下.其义不同.当又别是一首.郭茂倩不能辨也."如果不是对《仙人骑白鹿》这首诗进行过反复的吟咏和推敲.是断不能如此明确地提出"岩岩山上亭"以下别是一首这样的结论又如第七条"《木兰歌》'促织何唧唧',《文苑英华》作'唧唧何切切',又作'历历';《乐府》作'唧唧复唧唧'.又作'促织何唧唧'.当从《乐府》也."针对一句诗.严沧浪在这段仅有44个字的考证当中.列举两种材料.四个版本的说法.并给出了自己的结清了各种版本的内容和关系.第二十二条又针对托名东坡的《杜诗故事》(原书名为《杜诗事实》,宋人诗话转引亦称《杜诗故事》,《老杜事实》)一书的真伪问题, 一针见血地指出"五言始于李陵苏武.或云枚乘.汉以前五言古诗尚未有之,宁有战国时已有五言律句耶?"只此一例,就将《杜诗故事》这本伪书打回原形.虽然此前,《苕溪渔隐丛话》和《韵语阳秋》已经提出其为伪书.但胡仔只是表示"其语凿空无可考据".[51至于如何"凿空无据". 证据不足为凭倒是严羽所举例证,既具说服力.又浅显易见,真正达到了"今举一端.将不门辨而自明"的目的.精细,严谨的精神不仅体现于《考证》一章,《诗体》一章也有体现.如《诗体》先是将诗按照人,时,体三种一一做了梳理.而后更是在第五条中.从体制的角度.将先秦及至当时几乎所有的诗歌形式都罗列出来.并加上自注如用韵的方式.就分出了"全篇双声叠韵者","全篇之皆平声者","全篇字皆仄声者","上论.足见其对细节问题的关注程度之深. 即使是一句诗.甚至是一两个字也不轻易放过.除了对诗句的考订之外.严羽对诗集的版本问题.亦是非常关注.如第二十一条关于杜诗版本的讨论.严羽举出"旧蜀本","镇江蜀本"(新蜀本),"九家集注本"等多个版本.对不同版本进行了比较,指出"旧蜀本杜诗.并无注释,虽编年而不分古近二体.其间略有公自注而已.……镇江蜀本.虽无杂注.又分古律,共编年亦且不同.……南海漕台开《杜集》,亦以为蜀本,虽删去假坡之注,亦有王原叔以下九家.而赵注他本最详"厘胡氏并未举出例证而葛立方则针对其书编造事实以附会"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一句为例.欲证明其为伪作.虽然举出了例子.但这个例子并不有力,胡震亨《唐音癸签》对此解释道: "杜公《蜀中答裴迪逢早梅见忆诗》:'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梁书》:建安王伟刺扬州,逊为'水曹行参军兼记室'.逊集有《扬卅l法曹梅花盛开》诗.时迪在蜀依王侍郎同.'东阁'云者.拟王民.裴依王.何依建安.而何恰有梅诗,故用相比."同据此.可知所谓"何逊咏梅于扬州"并非全无根据.所以葛常之的下旬双用韵者","辘轳韵者","进退韵者","古诗一韵两用者","古诗一韵三用者","古诗三韵六七用者","古诗重用二十许韵者","古诗旁取六七许韵者","古诗全不押韵者","律诗至百五十韵者","律诗止三韵者"等14种.并且每一种用韵方式下面都有释义其用心之精细,举列之详富.足证严羽绝非空谈"妙悟".而疏于分析的理论家.正如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所说:"汉魏晋宋齐梁之诗,其品第相去,高下悬绝,乃混而称之.谓锱铢而较.实有不同处"正是凭依"锱铢而较"的精审精神,严沧浪才能在《考证》一章有诸多发明三,"自立门户"的独立精神如说诗性和精审体现的是严羽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严谨态度.那么"自立门户"的独立精神.则是其批评的宗旨和原则这种精神突出体现在《考证》一章对王安石《百家诗选》的评价中三十条"王荆公《百家诗选》,盖本于唐人《英灵间气集》.其初明皇,德宗,薛稷,刘希夷,韦述之诗,无少增损.次序亦同.孟浩然止增其数.储光羲后,方是荆公白去取.前卷读之尽佳.非其选择之精,盖盛唐人诗无不可观者.至于大历以后,其去取深不满人意.况唐人如沈,宋, 王,杨,卢,骆,陈拾遗,……诸公,皆大名家,——李,杜,韩,柳以家有其集.故不载,——而此集无之.荆公当时所选.当≯02011年第11期下半月?总第494期据宋次道之所有耳其序乃言'观唐诗者观此足矣'.岂不诬哉!今人但以荆公所选,敛卡fE而莫敢议.可叹也."对王安石的《百家诗选》提出严厉批驳,指其对诗作的去取非常不合理.一些大家的作品不能入选.而对王氏自矜地表示"观此足矣",严沧浪则讥其为"诬哉"之言三十一条又云:"荆公有一家但取一二首.而不可读者如曹唐二首……此不足以书屏障,可以与阊巷小人文背之词.又《买剑》一首……但可与师巫念诵也."如果说.前面~条还只是对其去取标准提出质疑.那么这一条则完全是对王安石诗歌审美水平的嘲笑因为一位诗人没有被选中.还可解释为其诗风不为王安石所欣赏.但如果其诗作得以入选.而所选诗歌并非其代表作.甚至是低水平的作品.则只能说明选诗者自身的水平有问题.王安石凭借其在政坛,文坛的特殊地位.使得众人不敢对其作品有所非议. 此外.宋代自"乌台诗案"后.新旧党人因政治领域的党争而沿及文坛之争.王安石作为党争中敏感人物.其作品向来少人批评,/s]严羽却不惧权威,对其《诗选》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甚至嘲讽.这首先需要不随流俗的独立个性和敢于一陈己见的勇气.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表示:"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是自家实证实语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都是"自家实证实悟"所得.绝不做人云亦云之举.对那些劝他"毋直致褒贬"的建议.严羽则回答道:"辩白是非,定其宗旨.正当明目张胆而言.使其词说沉着痛快.深切着明,显然易见;所谓不直则道不见,虽得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这种执着,坦率而富于勇气的个性.无疑为严羽的独立批评精神奠定了性格基础.使其敢于在众皆昏昏的文论界发昭昭之见,敢于不从俗流就连严羽的前辈.当时的诗界大佬戴复古也在《祝二严》中不无感佩道: "持论伤太高.与世或龃龉.长歌激古风,自立一门户"|.《2.11年第11期下半月?总第494期但是独立的批评精神.光凭执着和勇气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深厚的诗学涵养和对诗歌的独道见解.严羽在《诗话》的一开头便提出"学诗者以识为主".所谓"识",就是眼光,眼力,即能辨别高低,真伪的识见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要想做到有独立之"识".殊非易事.故严沧浪提出"人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口号.强调要熟读汉魏乃至盛唐的诸家作品郭绍虞先生在释中虽认为."沧浪此说.亦时人习见之论."并举苏轼和黄庭坚等人学古的理论以证之.但郭先生亦承认严羽此"学古"之内涵已与苏,黄诸人有所不同.其目的非是树立诗言志的儒家传统诗学观.而是从艺术角度着眼.强调通过对经典的阅读.具备高超的艺术审美水准.并在心中树立一个"识"的杆竿.形成自己对于诗歌的独立见解.则其他的诗作都可依照这一标准去评论,去取严羽自己就是这一理论的践行典范.《闽书》记载:"严羽……自风骚以下.讲究精到.即杂出古人之诗隐其姓名.举以相试,悉能辨别其世代门户."于古人之诗精究到如此程度.严羽为其独立的批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是将执着,坦率的个性与深厚的理论修养,独到的诗学见解联系在一起,造就了严羽独立的批评精神.作为《沧浪诗话》的有机组成,《考证》不仅丰富,完善了整部《诗话》的理论体系.而且其自身就典型体现出严沧浪的批评精神当然这种批评精神.也有不足之处.如"诗性"之精神把握不好.则往往陷入蹈空境地:精审之精神拿捏不当,则常常失之繁琐细碎:独立之精神强调过分.则容易变成诡辩奇谈这些缺点在《沧浪诗话》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总体而言,严羽通过《考证》乃至整部诗话所展现出的批评精神.以及附着于诸种精神之上的鲜明个性.正是严沧浪其人,其书的主要特色所在.(第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374页.[2】本文所引《沧浪诗话》均据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后不另行注出.【3】李建中:《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 《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4】欧阳修:《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12页,15页.【5】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56页.『6】葛立方《韵语阳秋》有云:"老杜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按逊传无扬州事,而逊集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早梅诗》云:'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作诗,故用何逊事,又意却月凌风,皆扬州台观名尔.近时有g-A.~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编,无一事有据.至谓逊作扬州法曹,廨舍有梅一株.逊吟咏其下,岂不误学者."引自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61o页. [7】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234页.[8]郭绍虞先生在第三十条后释日:"考《西清诗话》为蔡僚托其门人所为,亦'安石之党',而其中已有议及《百家诗选》之处.其言为:'见其取张祜《惠山寺诗》而不取《孤山寺诗》;又贾岛平生得意之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复不取,而栽"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不知意果何如耳'因知沧浪所谓'敛襁而莫敢议'.并非事实,反可知沦浪所言,亦出时人之说,非其独见."然考之郭先生自着《宋诗话考》"西清诗话"条.知蔡僚此书中确有"党争"痕迹,所谓"此书亦多称述其父之诗与论诗之语.而于苏黄之诗仍多微辞,甚且有变更事实之处".而且书中对于王安石亦颇多赞美之词,如誉其《和王徽之哲登高斋》诗押"筛"字为"此事奇谲.而盘屈强韶中.可谓缚虎手也."又借东坡之口称其"老野狐精"等等.可见《西清诗话》不太可能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评诗.再者,蔡僚"不知意果何如"之说,并不意味着对《百家诗选》的否定.而可能只是表达自己的迷惑就算蔡僚稍有微辞.其立场之鲜明程度,批评之激烈程度亦不能与严羽相提并论故不可谓沧浪之说是拾人牙慧(作者系武汉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参考文献:业博士)【1】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责任编辑,柏青。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沧浪诗话》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破,攻三百年诗病;一是立,提出诗的宗旨、诗的作法等,这一点是作者的主要贡献。

全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其核心在《诗辩》,它包含了严羽的诗歌理论“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答吴景仙书》),而其余部分则基本上是他对其诗歌理论的具体运用。

严羽主要通过他的“妙悟说”和“兴趣说”,展开了他对诗歌刨作中的作者和作品两大部分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他的诗歌理论。

一《沧浪诗话》开篇以论诗如论禅而引出其“妙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诗辩》之四)此段话之核心,在于指出诗歌之道在于“妙悟”,严羽的“悟”是一种自然的审美直觉思维,而“妙悟”就是这一心理活动的最佳状态。

严羽认为诗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悟”,它与个人学历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可以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但要是没有“悟”,他永远也当不了一个诗人。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当一个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他要摆脱现实世界的形象束缚,摆脱抽象思维的羁绊,来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情感切入对象,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在瞬间融合为一体,直接去体悟、把握对象,从而洞见世界、人生的意义。

因为这种创作主体感情的表达很难以用日常的言语来进行表达,所以严羽借用了禅家语言“妙悟”来笼统概述之。

但是“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思维,虽然可能是人所共有的,但要进入“妙悟”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蹴而就的,所以严羽在讲了“妙悟”之后,紧接着讲“学诗者以识为主”(《诗辩》之一),强调“识”对学诗者的重要性。

“识”也就是审美鉴赏能力,即辨别诗歌高下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反复对前人佳作进行吟诵,那么就能通过“识”的途径来达到“悟”甚至“妙悟”的境界。

沧浪诗话,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

沧浪诗话,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

沧浪诗话,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本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严沧浪诗话原文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

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

诗道如是也。

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解读《沧浪诗话·考证》中的李杜诗歌

解读《沧浪诗话·考证》中的李杜诗歌

也绝不是杜 甫的诗 。 只像自居易的话 。 苕 《 诸公。 如金翅擘海 , 香象 渡河 ” 《 。( 沧浪诗话校释》 所 唐人 气象 , ) “ 以在 《 证 》 严 羽 不 惜 用 三 分 之 一 的 篇 幅 考 证 李 杜 溪渔 隐夜话 后集卷八 》 中考证 :世上有碑 本子美 考 中 的诗 。 第一条是推翻前人 对李 杜的庸俗之见 , 另外有 画像 。 上有 云 :迎 旦东风 骑蹇 驴 , 呵冻手 暖髯须 。 ‘ 旋
解读《 沧浪诗话 ・ 考证》 中的李杜诗歌
■ 江 苏 省 阜 宁 中学 衡 益 东 以前 的人 对 于 考 证 作 品 时 代 , 有 两 种 方 法 : 原 鉴 经同时游 粱宋 ,作诗饮酒 会好友 。以杜甫的诗集 考
赏 察 . 写 到太 白 以及 怀 念 赠 别 的地 方 很 多 . 此 他 俩 他 因
即“ 不 遮莫姻 吴 景 仙 书 》 说 :仆 于 作 诗 , 敢 自负 , 识 则 自谓 作品 。 遮莫枝根 长百丈 , 如当代多还住 。 中 “ 不 至
有 一 日之 长 ,于 古 今体 制 ,若 辨 苍 素 ,甚 者 望 而 知 亲 连 帝 城 , 如 当 身 自簪 缨 。 看 取 富 贵 跟前 者 , 用 不 何 之 ” 又 说 “ 遇 盘 根 , 别 利 器 ”《 浪 诗 话 校 释 》 。 悠 悠 身 后 名 ” 。 不 安 (沧 ) 。严 羽认 为 这 几 句 浅 近 浮俗 。这 里 的 俗 那 么 我 们 就 把 严 羽 考 证 对 象 当作 盘 根 .而 把 严 羽 重 当 有 三 种 意 思 : 意 、 句 、 字 。 无 超 逸 之 志 的 意 俗 俗 俗 毫 鉴 赏 的 考 证 方 法 当作 利 器 . 看 究 竟 利 器 是 否 锋 利 。 看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对唐诗的品评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对唐诗的品评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对唐诗的品评作者:黄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0期摘要:《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关于诗的理论著作,是整个两宋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其共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篇。

其中“诗辨”阐述理论观点,是整个《沧浪诗话》的总纲;“诗体”主要探讨诗歌的体制、风格、流派;“诗法”研究诗歌的写作方法;“诗评”是严羽的批评实践,呈现的是其作为整个《沧浪诗话》总纲“诗辨”中的众多诗学观念,评论历代诗人诗作,从各方面展开基本观点。

而“考证”对一些诗篇的文字、篇章、写作年代和撰人进行考辨,相对其他四篇来说,“考证”较为琐碎,偶尔也反映作者的一些文学观念、文学思想。

本文主要研究《沧浪诗话?诗评》中对唐诗的品评,其中涉及具体作品、作者等等。

关键词:《沧浪诗话》;诗评;唐诗纵观当今学界对严羽《沧浪诗话》的研究,一般侧重于“别材”、“别趣”、“妙悟”、“以禅喻诗”等理论的研究,对“诗评”中的具体批评实践涉及较少,事实上,“诗评”中的批评方法和批评标准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严羽的诗学理论诗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的。

下面我们就从《沧浪诗话·诗评》中有关唐诗的内容来阐述我的观点。

《沧浪诗话·诗评》是严羽对诗歌史和文人诗歌创作的具体批评,其中主要涉及诗歌的时代特点、风格及风格的变化、作者人格及具体创作等一系列问题,总共有五十则。

对于唐诗的品评共计有三十一则,分别是(以下原文都选自严羽《沧浪诗话》中华书局2014年版):一、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如是此,方许具一只眼。

二、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三、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

四、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已有一二可入盛堂者,要当论其大概耳。

五、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摘要宋代诗话种类繁多,作品丰富,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的精品,是宋代最系统、最优秀的诗话论著。

针对诗坛上“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学主张,严羽以盛唐诗为楷模,并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吟咏情性”、“妙悟说”和“兴趣说”,尖锐批判了苏、黄诗风、江西诗派、四灵及江湖诗派,同时也抨击了理学诗派,深入分析了诗歌的缘情本质、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诗成之后的审美境界,探讨了“什么是诗”、“如何学诗和作诗”的问题,把诗歌引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沧浪诗话;吟咏情性;妙悟说;兴趣说《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严羽的《沧浪诗话》以艺术论对抗工具论,以情感性纠正学理性,是一部优秀的诗学理论著作,从艺术形式方面为我们指出了什么样的诗歌是真正优秀的诗歌,并确立了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一、诗歌的本质:“吟咏情性”诗言志,这是从《诗经》就开始的传统,《沧浪诗话》的理论落脚点正在于此,使得严羽以极大的自信为诗正名。

《沧浪诗话》论说的诗歌审美特征,首先就是以情性美为其标志。

严羽认为,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是“吟咏情性”。

《沧浪诗话》开宗明义第一章《诗辨》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这段文字构成了严羽诗学观念的基础。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表明严羽对诗歌的认识很有辩证意味。

严羽认为诗歌与书、理无直接关联,但又不能因此而废学、废理,否则诗歌创作就无法达到极致。

严羽认为真正伟大的诗人是多读书,多穷理的,但在诗歌的创作中则将书与理消化尽,能够采用诗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实际上是接触到了诗歌通过形象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

严羽所说“诗者,吟咏情性也”也就是“吟咏情性”是诗歌的本质内容。

《沧浪诗话》和《原诗》中的杜甫论探析

《沧浪诗话》和《原诗》中的杜甫论探析
XI /F  ̄ . V_ N7 .
AI HA OF I . E 2 0 ・ ( J- 0 9 5 下半月 )
《 沧浪诗话》 原诗》 和《 中的杜甫论探析
口 唐 明生
摘 要 :沧 浪诗 话 》 《 《 和 原诗 》 赞 誉 杜 甫 , 崇杜 诗 为诗 歌 的 “ 大 成 ” “ 入 神 ” 然 《 浪 诗 话 》 誉 杜 诗 时 , 李 都 推 集 、诗 , 沧 赞 以
“ 诗入 神 ”
论 诗 以要 李 杜 为 准 , 天 子 以 令 诸 侯 挟
也。
严 羽 的《 浪 诗 话 》 南 宋 中后 期 一 沧 是 部 重 要 的 论诗 专 著 ,分 为诗 辨 、诗 体 、 诗
前 者 李 白 、 甫 并 举 , 他 们 的诗 歌 杜 从 对 于 后 学 者 来 讲 , 赞 誉 杜 甫 诗 歌 动 见 规 矩 , 路 可 通 , 以虽 然 是 李 杜 并举 , 是 有 所 但 却 更 倾 向 于 杜 甫 ; 后 者 就 直 接 略 去 了李
诗 人 一 定 能 在 他 单 纯 的 心 灵 所 见 到
的各 种 事 物 中 , 多地 理 解 人 类 和人 生 的 更 苦乐 悲 欢 。 不 能 如此 , 倘 便不 是 真 的诗 人 。 诗人关 注社会 、 自然 , 定 会 在 社 会 一 自然 的事 物 中 ,找 到 引起 他 注 意 的 事 物 , 他 得 用 敏 锐 的 心 去 感 受 , 自由 的触 角 来 用
自己 的一 间房 子 叫做 “ 立 苍 茫 处 ” 名 字 独 ,
诗 话 》 原 诗 》 甫 论 的 共 同 之处 。 与《 杜
《 沧浪 诗 话 》 : 言 少陵 诗 法如 孙 吴 , 太 白诗 法如 李 广 ,
少陵 如 节 制 之 师 。

《沧浪诗话》和《原诗》中的杜甫论探析

《沧浪诗话》和《原诗》中的杜甫论探析

《沧浪诗话》和《原诗》中的杜甫论探析作者:唐明生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0期摘要:《沧浪诗话》和《原诗》都赞誉杜甫,推崇杜诗为诗歌的“集大成”、“诗入神”,然《沧浪诗话》赞誉杜诗时,以李杜并举,《原诗》标举杜诗却独挺杜诗。

《沧浪诗话》赞杜诗的“集大成”仅是承前,而《原诗》中的“集大成”不仅承前,而且启后。

关键词:《沧浪诗话》《原诗》杜甫论杜甫论,在我国唐以后的古典诗学批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严羽的《沧浪诗话》和叶燮的《原诗》都推崇杜甫的诗歌。

本文试比较《沧浪诗话》和《原诗》中的杜甫论,以求教于方家。

高度推崇杜甫的诗歌为“集大成”、“诗入神”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南宋中后期一部重要的论诗专著,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其中论及杜甫及杜诗的文字有二十五条。

叶燮一生最崇拜的诗人是杜甫。

他把自己的一间房子叫做“独立苍茫处”,名字取自杜甫《乐游园歌》里的最末一句:“吸立苍茫自咏诗。

”叶燮自号已畦,他把自己的文集称为《已畦集》,诗集称为《已畦诗集》,亦与杜甫的《废畦》诗有密切的关系。

大概因为叶燮最推崇杜甫,所以《原诗》里讨论得最多的诗人,就是杜甫。

《原诗》的三大部分——诗歌正变发展论、诗歌创作论、诗歌批评论,都有一些关于杜甫和杜诗的论述。

不管是《沧浪诗话》还是《原诗》都极力地推崇杜诗,甚至将其神化,这是《沧浪诗话》与《原诗》杜甫论的共同之处。

《沧浪诗话》言: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少陵如节制之师。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六朝。

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论诗以要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前者李白、杜甫并举,从他们的诗歌对于后学者来讲,赞誉杜甫诗歌动见规矩,有路可通,所以虽然是李杜并举,但是却更倾向于杜甫;后者就直接略去了李白,并单独评论杜甫的诗歌“自得之妙”,并给以“集大成”的盛誉。

所谓的“集大成”,就是诗之上乘者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杜甫的诗歌就是严羽所推崇的唐诗“第一义”的典范之作,杜甫的诗歌就是诗家中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是论诗的标准。

论《沧浪诗话》的理论构架

论《沧浪诗话》的理论构架
严羽的《沧浪诗话》前人多有评说,而且多有争论,而终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妙悟说,兴趣说,别才别趣说,以禅喻诗等几个方面。我们应该着眼于《沧浪诗话》整个理论构架中去分析。
《沧浪诗话》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 考证。其核心部分即基本的理论问题都集中在《诗辩》中展开论述的,因此,这是我们分析《沧浪诗话》理论构架的主要部分。而《诗体》《诗法》《诗评》这三个部分总体上属于诗歌批评,而《考证》部分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而且较复杂,《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主要是作者的诗论宗旨及其诗学的主张,可以理解为全书的自序。所有这些形成了《沧浪诗话》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严羽的“妙悟说”“别才说”“以识为主说”,实质上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即以“妙悟”为核心,系统展开对诗歌创作主体、审美自觉思维活动的分析,揭示出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差异——“悟”与“别才”,主体创作高潮中思维活动的特质——“妙悟”,主体可能达到妙悟的途径——“识”,从而构成了他的诗歌创作主题论。
“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的层次划分是相当成熟完备的。中国古代的诗歌批评,多重诗歌风格的自觉把握,但也有不少建立在分析研究基础上的诗歌批评和理论建构。最初的“言、意”之辩等不专论诗歌,但诗歌文本论中的“言意”二元说却深受其影响。“言意象”三分法在魏晋玄学中产生,刘勰进一步总结为“情文、形文、声文”,到唐代,白居易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意”的四分法,自宋代严羽,始将诗歌文本划分为五个层面,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至此,中国古代诗学的文本构成理论便告成熟。
“不涉理路”并非排斥诗歌中的理性内容,而是说诗歌是情感形象的艺术,如诗中涉及哲理思想、理性内容则应该自然巧妙、不落痕迹地溶于情感形象当中,随感情形象而情感化或形象化。

《沧浪诗话》诗词鉴赏

《沧浪诗话》诗词鉴赏

《沧浪诗话》诗词鉴赏“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少陵如节制之师。

”所谓节制之师,是说老杜诗歌严整且有法度可循。

陈俊卿《石溪诗话序》也说:“杜子美诗人冠冕,后世莫及。

以其句法森严,而流落困踬之中,未尝一日忘朝廷也。

”句法森严也是就这一点来说的。

而据《史记李将*列传》载,李广将兵无部伍行阵,治兵极为简易灵活。

无部伍行阵是与节制之师相对而言的。

严羽说太白诗法如李广,很显然是指其诗法无一定规则、变化多端。

如严羽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巧如蚕,活如龙,回身作茧,嘘气成云,不由造得。

是歌须看其主、伴变幻。

题立‘峨眉'作主,而以‘巴东'、‘三峡'、‘沧海'、‘黄鹤楼'、‘长安陌'与‘秦川'、‘吴越'伴之,帝都又是主中主;题用‘月'作主,而以‘风'、‘云'作伴,‘我'与‘君'又是主中主。

回环散见,映带生辉,真有月印千*之妙,非拟议所能学。

”是指其诗法的变化。

(一)下字之法《沧浪诗话诗评》云:“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指出作诗下字应有力度。

如评李白《山人劝酒》诗云:“‘?_起'二字有大海回澜之力。

”评《献从叔当涂宰阳*》云:“‘精'、‘气'字佳,‘精'字更难下。

‘激昂'与‘协'字俱有力,有身分。

”此等力量,他人绝难企及。

再如,评《白?辞》:“‘歌吹'着‘??#39;字,不独曛*?翔,亦觉音响润泽。

”评《月夜听卢子顺*琴》云:“一毫不做,而‘夜'字安,顿觉异。

”此为一字之法。

评《秋日炼*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云:“以‘岂'、‘初'二虚字见卷舒。

”则为下虚字之法。

在下字之法上,《沧浪诗话诗评》又提出:“《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在严羽的作品《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贯穿于整个作品中。

而对于“以禅喻诗”,自古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出现“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和“以禅喻诗”的内涵,然后从“以禅喻诗”“入神”“参”“识”以及“妙悟”“兴趣”等多个角度解析《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最后阐述《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文学价值。

诗话萌生、发展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其繁荣时期,其中由严羽所创作的《沧浪诗话》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特色对后世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然而《沧浪诗话》的这一特色同样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大家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始终没有统一。

赞同者既肯定“以禅喻诗”这一手法的精妙,也肯定其对后世诗学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反对者则对“以禅喻诗”之“喻”字的恰当性提出了质疑。

这种争议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今学术界对“以禅喻诗”这一特色同样也是争论不休。

一、发生“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1.外部原因东汉时期,佛教思想才刚刚传至中国,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佛教思想的发展受了非常大制约。

后来由于玄学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佛教思想才以求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时已经开始盛行。

佛教思想的盛行对当时文人的思想、犯罪行为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比较小的影响,而受到佛教思想影响所产生的宫体诗、玄言诗、禅林诗以及山水诗等也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及至后来北宋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诗话,在各种轻易或是间接因素的影响下,禅学也逐渐带入至诗话中来。

同时,禅悦风气的流行以及当时的文化整合思潮也推动了禅学在诗话中的扩散,构成了“以禅喻诗”的特色。

2.内部原因胡晓明指出“以禅喻诗”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第一,在不能驳斥感性经验的前提下,禅宗思想给诗话增添了超越性和距实性,境界更加高远;第二,诗话从“物”至“境”的提高与禅宗思想异曲同工,有著思想上的关联;第三,诗话在语言精简方面的经验和禅宗对语言的认知就是相连的。

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第一节方法论意义:以禅喻诗“以禅喻诗”,不是孤立的文论现象,而是有着广泛基础的。

宋代诗人、诗论家借参禅来谈诗的大有人在。

前面举过的吴可、龚相的《学诗诗》以及韩驹的《赠赵伯鱼》诗都是“以禅喻诗”的典型例子。

苏轼以参禅比拟对诗作审美鉴赏,“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

南宋赵蕃也有论诗绝句三首:“学诗浑似学参禅,识取初年与暮年。

巧匠曷能雕朽木,燎原宁复死灰燃。

”“学诗浑似学参禅,要保心传与耳传。

秋菊春兰宁易地,清风明月本同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束缚宁论句与联。

四海九州何历历,千秋万岁孰传传”。

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到“以禅喻诗”在宋代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论诗方法,这与当时士大夫们的禅悦之风是有密切联系的。

但是,一般的“以禅喻诗”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南宋严羽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并以明确的理论意识使用这种方法。

在《诗辨》篇中,严羽宣称“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

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作者在这里明确地提示出自己论诗的方法。

在《答吴景仙书》中,他又直接表明自己的论诗方法曰:“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可见,严羽是在高度自觉的前提下运用“以禅喻诗”的方法的。

之所以严羽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在于他有意识地借禅学范畴,以建立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

尽管在他借用禅的术语时发生了一些舛误,因而授人以口实,但他建构自己诗学体系的目的基本是实现了。

“以禅喻诗”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诗辨》篇中。

如第四节云: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

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

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曹洞下也。

……这段文字是集中在“以禅为诗”的,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显示出严羽在禅学修养上的粗疏。

沧浪诗话作业

沧浪诗话作业

沧浪诗话作业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090102048 刘丹谈李杜诗歌风格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

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

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严羽《沧浪诗话》云: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离别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这段话是说李白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豪迈飘逸”,杜甫诗歌道尽了现实的沧桑,“沉郁顿挫”。

虽然二者风格不同,但它们是唐代诗坛上的两颗最璀璨的明珠。

造成二者诗歌风差异的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时代背景影响诗风的形成。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开元盛世。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其次,个人经历对诗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博取众长独树一帜_杨慎_升庵诗话_论李杜评析

博取众长独树一帜_杨慎_升庵诗话_论李杜评析

杜甫研究学刊二o o二年第一期总第71期博取众长独树一帜)))杨慎5升庵诗话6论李杜评析徐希平一、绪言杨慎(184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属成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也是古代四川继苏东坡之后又一旷世奇才。

杨慎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涉猎面十分广泛,/凡宇宙名物,草木虫鱼,靡不究心多识,阐其理,博其趣,而订其讹谬。

0著述多达二百余种(据王文才5杨慎学谱6)。

其5升庵全集65合集6中都有不少为专门品评历代诗歌的诗话著作。

门生梁佐编订的5丹铅总录6中即有5诗话6四卷(十八至二十一卷)。

门生曹寿甫编订的5诗话补遗6分为上下卷。

5升庵全集6中差不多也收其诗话八卷(五十四至六十一),焦弘编5升庵外集6又曾编订5诗品6十二卷(六十七至七十八卷)。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另一位著名四川大学者李调元将5诗品6十二卷与5诗话补遗6合勘,删汰重复部分,编为5升庵诗话6,收入其丛书5函海6中,这可算是升庵诗话第一次专门性整理,同时也成为一个较通行的本子。

其后5总纂升庵合集6收5诗话6十五卷,比5函海6本略多。

民国四年,丁福保再加汇集,编成5足本升庵诗话6十四卷,又稍增加一些条文,但流传不广。

199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文生著5升庵诗话校笺6,分别以5丹铅总录6、5函海6、5全集6、5外集6、5合集6为底本,编为5诗话6十二卷、5补遗6一卷、5续补遗6三卷,共十六卷,计八百余条,并对诗话引用诗句据通行诗集进行校笺,此本为目前收集杨慎诗话最多且最便于阅览的本子,故本文所论亦皆据此本。

杨慎生活的时代,正是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0及前后七子统治诗坛的时期,杨慎早年初入京师时,曾以一首5黄叶诗6而得李东阳激赏,谓:/不减唐宋词人0,并令受业门下。

同时杨慎还是何景明的好友,这都使杨慎的文学观念亦自然受其影响,鼓吹复古,提倡/文必秦汉0、/诗必盛唐0,突破三杨/台阁体0辞气闲雅诗风的束缚。

但是,在另一方面,杨慎又不是简单的追随,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特的认识。

从《沧浪诗话·诗评》对李杜的评价探讨严羽的诗学理念

从《沧浪诗话·诗评》对李杜的评价探讨严羽的诗学理念

严羽,字仪卿,号沧浪逋客,邵武人,生活在南宋宁宗朝及理宗朝前期。

严羽的诗论主要有《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和《答出继叔临安吴景迁书》,其中前五篇被后人称为《沧浪诗话》,《答吴景迁书》亦是《沧浪诗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严羽虽为宋人,但他却不满于本朝的诗歌风尚,在他看来,宋代的诗歌主要沿着由初期的继承唐人到苏黄二人的背离,最终在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努力下回归唐诗的路径向前发展。

严羽认为,回归唐诗传统是正确的,但唐诗又有不同的传统,其价值又有高低之别,永嘉四灵及江湖诗派选择了晚唐诗歌传统,这在严羽看来是不正确的,他一直主张“以盛唐为法”,并奉其为至高准则,他进一步指出“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同时,严羽认为李杜诗歌是盛唐气象的表现,而且在艺术水平上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由此可见其对李杜二人的推崇。

一、“李杜优劣论”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李白、杜甫二人的名字可谓灿若星斗而与日月同辉,他们是诗歌史上并驾齐驱的明星,也是后辈文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后人在不断地学习效法中也对二人在文学史上的定位问题争论不休。

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文学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更,某种文学思想潮流的盛行势必对文人的文学评价标准产生影响,而不同时期文人对于某一历史问题的评价也会形成一时的文学思想潮流,李、杜二人所受到的褒贬抑扬就随着文学观念的差异而不同,受重视程度亦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早在《旧唐书》就已有之,乃至于成为后来“李杜优劣论”的肇始。

整体而言,所谓的“李杜优劣论”就是根据二人的诗歌成就形成不同的评价标准,主要由三条锁纽构成,分别是“尊李抑杜”“尊杜抑李”和“李杜并重”。

“尊李抑杜”观念主要发源于明代,明代人大多注重艺术、意境,对杜甫颇有微词,将之视为“罪魁祸首”,尽管如此,仍无法动摇杜甫的诗圣地位。

“尊杜抑李”主要由元稹、白居易等活动于贞元、元和年间的诗人提出,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而杜甫的诗歌恰恰崇尚写实性和通俗化,所以得到了元白等人的大力推崇,使得杜诗在当时得到了广泛流传,一直到后来江西诗派奉杜甫为宗派始祖,此期,杜甫的地位再度提升。

解读《沧浪诗话.考证》中的李杜诗歌

解读《沧浪诗话.考证》中的李杜诗歌

解读《沧浪诗话.考证》中的李杜诗歌以前的人对于考证作品时代,原有两种方法:鉴赏与考据。

在《沧浪诗话考证》中严羽较少用的是考据,而多用鉴赏。

鉴赏重在直觉感悟,“感悟”又是以“辨家数如辨苍白”为基础,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各家的风格体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各家诗的“兴趣”、“气象”有一个全面把握。

在《诗辨》、《诗法》中严羽阐述了自己的写作主张,而《考证》中又运用这些主张对前人诗歌作一种考证。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仆于作诗,不敢自负,至识则自谓有一日之长,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

又说“不遇盘根,安别利器”(《沧浪诗话校释》)。

那么我们就把严羽考证对象当作盘根,而把严羽重鉴赏的考证方法当作利器,看看究竟利器是否锋利。

严羽曾在《诗评》中说:“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而对于唐人诗,他最推崇的莫过于李杜,他说:“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而对于李白的评价则是:“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

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

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

又说“李杜诸公,如金翅擘海,香象渡河”。

(《沧浪诗话校释》)所以在《考证》中严羽不惜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考证李杜的诗。

第一条是推翻前人对李杜的庸俗之见,另外有五条是考证李白的诗,六条是论证杜甫的诗歌。

严羽的时代是苏、黄齐名,当时的人认为那些苏黄互相称赞的话隐含着讥讽之意。

由后代推论前代,就认为李杜不可能不互相嫉妒。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说,杜甫集子中说李白诗的地方很多,如“李白斗酒诗百篇”,如“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之句,好像是讥讽他写得太快、太俊美。

李白诗中有“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

好像是讥讽杜甫作诗太愁苦。

再加上杜甫称赞李白的诗居多,李白称赞杜甫的诗少。

因此许多人都认为李杜“名既相逼,不能无相忌”(《考证》),严羽认为这是凭借庸俗的见解来猜测圣贤的心理。

【名家解读唐诗】傅庚生:简论李杜诗

【名家解读唐诗】傅庚生:简论李杜诗

【名家解读唐诗】傅庚生:简论李杜诗傅庚生:简论李杜诗二十年前,即 1962 年纪念伟大诗人杜甫诞生 1250 周年之顷,我在拙文《探杜诗之琛宝·旷百世而知音》中曾说:李杜齐名,千秋佳话。

今年恰值李白逝世1200 周年,杜甫诞生1250 周年,尚友之思,曷其能已!我们每一涉想到古典诗歌,马上就会想到唐诗;一涉想到唐诗,首先就会想到李白和杜甫。

李杜齐名,但又风格不一。

严羽《沧浪诗话》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现在一般都认为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可是也不容我们不信服高尔基的说法:“在伟大的艺术家们的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象是结合在一起的”(《我怎样学习写作》)。

冯雪峰先生在《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一文中,论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时说: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倾向是和现实主义的精神相通的,相互渗透的,并且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现实主义的精神与特色之一而概括到现实主义之内去的。

他又说:被现代人称为浪漫主义者的李白,在他精神的积极方面,也是和现实主义相通的。

我们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与相融去研究李白、杜甫的诗歌,是会有很多发现和收获的。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有云: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王世贞尝云:“元微之独重子美,宋人以为谈柄。

”自元稹写出这一篇《杜君墓系铭》之后,从中唐一直到清代,甚至可说一直到今天,对唐代这两位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确实是多有评骘论列的。

文学概论分析沧浪诗话

文学概论分析沧浪诗话

文学概论分析沧浪诗话从时间上看,问世于南宋的严羽《沧浪诗话》,离一般公认的诗话类著作的开山之作—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并不远,但相比之下,两者的差距却非常明显:《六一诗话》毫无疑问是迄今为止可考的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话类著作,但其主要内容乃是记载诗人轶事及与诗歌相关的佚事逸闻等,属于文人闲暇之时聊资谈助类著作;而《沧浪诗话》虽沿袭了“诗话”的名称,且距《六一诗话》时代不远(同属宋代,北南之差),却显然属于涉及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性著作,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堪称一部有着相当理论内涵和独家批评风格的诗学著作。

其在古代诗话类著作群体中,可谓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值得后人研究和重视。

严羽的《沧浪诗话》从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5个方面展开论述,我们不妨以宏微观结合的眼光,从宏观到微观,对该诗话作较为客观而又扼要系统的阐发,从中一窥其内在蕴涵的诗学价值,并进而认识其作为一部诗话类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总体上看,《沧浪诗话》全书5个部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中,第一部分“诗辨”的论述(辨别诗道,也即辨别对诗歌之真理的认识能力),似宏观阐发的成分较之其他部分更多些,其中体现严羽诗学总体主张和见解的内容也更集中些。

首先,严羽开门见山提出,学诗者须“以识为主”,这个“识”字,既包含认识,也包括见识、识力。

在严羽看来,学习和创作诗歌,首先应具备这个“识”—对诗歌基本原理的认识、对诗歌技巧的见识、对诗歌价值的识力(判断力),而要达到这个“识”,必须做到8个字“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从严羽对这8个字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他推崇的是自汉魏晋以迄盛唐时代的诗歌创作,其中特别是盛唐,似不可取,这是严羽认为的学诗的主导方向,倘不顺着这个方向,则入门不正、立志不高。

正因此,严羽提出,“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这个从上到下,即从熟读《楚辞》开始,而后是古诗十九首、乐府诗、汉魏五言诗,直到盛唐李杜二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是谁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是谁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是谁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指的是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

唐代诗人李白又被称为诗仙,而杜甫又被称为诗圣。

李白和杜甫也被合称为“大李杜”,与“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相区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出自清代赵翼《论诗五首》中的其二。

原文是《论诗五首·其二》。

赵翼〔清代〕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流传至今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

沧浪诗话读书笔记

沧浪诗话读书笔记

沧浪诗话读书笔记严羽在《滄浪诗话》中所强调的“学”, 其实并不在于要人積累炫博的资本, 而首先是要解决诗人的“器识”问题。

用今天的话说, 大概略同于解决世界观、艺术观的问题。

以下内容是大学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沧浪诗话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沧浪诗话读书笔记“大抵禪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惟妙悟乃为当行, 乃为本色。

然悟有淺\深, 有分限, 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滄浪诗话》“诗辨”四)严羽将参诗之道, 喻之于参禅, “学诗渾似学参禅”, 如空中音, 如相中色, 如镜中花, 如水中月, 说得迷离恍忽, 让人难以捉摸。

所谓“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也是人们能够体味得到, 但很难造就的境地。

以禅喻诗, 绝不是以禅入诗或以诗写禅。

所谓意足于彼, 言在于此, 臭味当在酸鹹之外。

同样,书画印中欲含清微妙远之旨, 所谓蕴有禅悦, 也绝不是画几个僧人, 抄几篇佛经, 或者刻一本《心经》印谱就能得到的。

关鍵在于要有“妙悟”。

“悟”而称妙, 无论是为道还是为艺, 都应当是一番修炼的结果, 是“博采而有所通, 力索而有所入”, 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引陸桴亭《思辨录辑要》卷三云:“人性中皆有悟, 必功夫不断, 悟头始出。

如石中皆有火, 必敲击不已, 火光始现。

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 须承之以艾, 继之以油, 然后火可不灭。

故悟亦必继之以躬行力学。

”诗人觅句, 艺术家寻求创作的灵感和冲动, 皆如释子参禅, 论其功夫当是积学, 言其境地即是修悟。

但凡学习、思考、体验而有所心得, 皆可称之为悟, 这应当是一种很平常的境界, 并不玄奥。

然而,艺术创作中所得的“妙悟”, 要在书画印作品中通过相应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这和释子参禅是完全不同的。

释子参禅虽有顿悟、修悟之分, 但修持的过程并不重要, 只要得其关捩,便称醍醐灌顶。

快人一言, 快馬一鞭, 如禅机一棒, 粉碎虚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沧浪诗话.考证》中的李杜诗歌
以前的人对于考证作品时代,原有两种方法:鉴赏与考据。

在《沧浪诗话考证》中严羽较少用的是考据,而多用鉴赏。

鉴赏重在直觉感悟,“感悟”又是以“辨家数如辨苍白”为基础,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各家的风格体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各家诗的“兴趣”、“气象”有一个全面把握。

在《诗辨》、《诗法》中严羽阐述了自己的写作主张,而《考证》中又运用这些主张对前人诗歌作一种考证。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仆于作诗,不敢自负,至识则自谓有一日之长,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

又说“不遇盘根,安别利器”(《沧浪诗话校释》)。

那么我们就把严羽考证对象当作盘根,而把严羽重鉴赏的考证方法当作利器,看看究竟利器是否锋利。

严羽曾在《诗评》中说:“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而对于唐人诗,他最推崇的莫过于李杜,他说:“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而对于李白的评价则是:“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

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

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

又说“李杜诸公,如金翅擘海,香象渡河”。

(《沧浪诗话校释》)所以在《考证》中严羽不惜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考证李杜的诗。

第一条是推翻前人对李杜的庸俗之见,另外有五条是考证李白的诗,六条是论证杜甫的诗歌。

严羽的时代是苏、黄齐名,当时的人认为那些苏黄互相称赞的话隐含着讥讽之意。

由后代推论前代,就认为李杜不可能不互相嫉妒。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说,杜甫集子中说李白诗的地方很多,如“李白斗酒诗百篇”,如“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之句,好像是讥讽他写得太快、太俊美。

李白诗中有“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

好像是讥讽杜甫作诗太愁苦。

再加上杜甫称赞李白的诗居多,李白称赞杜甫的诗少。

因此许多人都认为李杜“名既相逼,不能无相忌”(《考证》),严羽认为这是凭借庸俗的见解来猜测圣贤的心理。

李白、杜甫为布衣时曾经同时游粱宋,作诗饮酒会好友。

以杜甫的诗集考察,他写到太白以及怀念赠别的地方很多,因此他俩的感情之好是可以想见的。

假若两人果真是相妒的话,杜甫诗集中不可能出现十四处称赞李白的诗句。

《太白集》(第十七条)有《少年行》三首,一首为五言四韵,一首为七绝,还有一首《少年行》,严羽认为只有数句像太白,其他皆浅近浮俗,决不是李白的作品。

即“遮莫枝根长百丈,不如当代多还住。

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

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

严羽认为这几句浅近浮俗。

这里的俗当有三种意思:俗意、俗句、俗字。

毫无超逸之志的意思,毫无新意,风云月露的字眼,句子则是一付世俗言语。

严羽曾说“观太白诗,要识真太白处”,那么就要具正法眼,识其骨髓。

要品其用意处,而不被常言,皮毛所缚住。

李白的诗是“优游不迫”的,那么《少年行》这几句所反映出来的气象绝不是李白之作,这一点也为许多后人所认同,如赵翼《瓯北诗话》中就说《少年行》末几句村气太重,不是李白作品。

“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严羽认为这首诗没有唐人气象,也绝不是杜甫的诗,只像白居易的话。

《苕溪渔隐夜话后集卷八》中考证:“世上有碑本子美画像,上有云:‘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

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工夫画我无’。

子美决不肯自作,兼集中亦无之,必好事者为之也”。

胡仔是从杜甫的性格进行考证的,而严羽是从盛唐气象方面考证的。

气象是一种主体的精神面貌,是作者精神透过作品意象展现出来的整体风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盛唐颇为推崇,而论述颇少。

那何为盛唐气象?以盛唐强盛的国力和开明的政治为背景,诗人群体出现了一种大的胸襟和气魄。

明人高棅《唐诗品汇》云:“诗至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李翰林天才纵逸,逸荡人群”。

高棅说的是李白的才华,但其创作仍从侧面展现李白的才华。

严羽认为“迎旦东风骑蹇驴”只似乐天言语。

杜诗叙事是将主观感情融于客观事物之中,让事件感染人;白诗则因为规劝心切而加入作者的主观议论,将意志直接交给读者,“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杜诗善于抓住生活事件进行艺术处理;白诗在结构、技法上缺少巧妙新颖的艺术构思,即“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杜甫以口语入诗,但能保持含蓄的韵味,浅显中见新颖;白诗一味追求通俗易懂,缺乏必要润色和修饰,即“其言直而切”、“其辞质而径”。

正因为杜、白诗的风格家数截然不同,故黄伯思把“迎旦东风骑蹇驴”编入杜集就不能不受到严羽的批评了。

以李杜为代表的盛唐气象是严羽所推崇的,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气鬼神”,以激情胜,而杜甫的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功力胜。

李白能将隐蔽的情感弄得沸沸扬扬,善渲染夸张;而杜甫则将包罗万象的世界汇集为只言片语,把复杂的感情表述得井然有序,善隐藏含蓄。

所以严羽说“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诗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