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的教育

合集下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学意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学意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学意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一句中国古老谚语,意思是把握机会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会创造自己的机会,而不是只给他们准备好的答案或一成不变的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道路。

文化转移概念更加准确地表明了此类谚语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力量。

“授之以渔”在教育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把学生当做有趣而有创造能力的对象,应该引导他们走出固定的思维路径,而不是努力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记住一些基本知识。

在学习机构中,授课老师应该引领学生而不是唾弃他们,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去发掘真正的知识,而这一切又都是从教学者提供的珍贵机会中实现的。

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扩大认知范围,激发头脑,提供一定的权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天才,并使学生主动去实践,去发现,去创造。

比如,课堂上可以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课堂探究、合作学习、问题导向体验等,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的乐趣,感受到提出问题和搜索答案的成就感。

作为老师,要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其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把学生从理论的枯燥的旁观转变为实践的参与,从客观接受变为主观参与,从狭隘的知识范围变为更加宏观的方面。

此外,教育者们更前所未有地器重了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学习行为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要有新想法,有新发现,有新突破,有能综合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以逐渐的领悟为主,以帮助学生建立联系,梳理思维凭借有无,把学习者引向多元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在过程中更有成就感和认同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态度,去做自己应该去做的,做自己最好的自己。

此言中,援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背后的意义在于教育活动中要将学生变为“渔人”,用学习技巧获取信息,用发现技巧寻找宝藏,用思维技巧解决问题,获得的结果由学生自己去把握,学生叮嘱有助于他们发展自主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了解如何以发现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训练他们辩证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之以渔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之以渔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之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常常被用来形容一种教育理念。

它告诫人们应该教会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仅给予解决问题的结果。

这句话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可以反映在教育的理念上,还可以引申到很多社会现象和个人成长的层面上。

在教育领域,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假如一味地给予学生知识,而忽视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那么他们在面对新的情况时就会束手束脚,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差别也非常明显。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是能够帮助团队成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简单地指派任务,安排工作。

通过培训和激励,让团队成员学会自我进步,提高自我管理和团队建设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在社会公益活动中,也反映出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区别。

简单的资金援助固然可以解决一时的困难,但长久来看,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受助者自立更生,脱离困境。

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方式,让受助者真正找到自立更生的能力和机会,这才能够使公益活动发挥更大的价值。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也是人们在成长中经常会面临的选择。

有的人在面对困难时,选择依赖别人给予的帮助,解决眼前的问题。

而有的人更倾向于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去学习,去探索,去成长。

对于后者来说,尽管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大,但通过不断地努力,他们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日常的亲子关系中,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也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注意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往往会采取替代性解决方案,比如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做法固然可以让孩子暂时顺利度过了问题,但在长远来看,却有可能影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是给予别人一条鱼不如教给别人如何捕鱼。

这句话表达的是通过授予别人一项技能或知识,比仅仅给予经济援助更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自力更生。

在这句话中,"授之以鱼"意味着给予别人一种短期的帮助,通常是给予物质支持或解决当前的问题。

这种方式可以暂时缓解别人的困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相比之下,“授之以渔”则注重的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别人获得一种技能或知识,以此帮助他们改变自身命运。

"授之以鱼"可以被理解为直接给予别人物质或金钱上的帮助。

比如说,一个人遭遇了灾难或者遇到了短期经济困难,我们可以提供食物、衣物、住宿等物质支持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立刻解决问题,让他们渡过难关。

这种方式不能够解决他们日后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条鱼不足以解决人们的日常生活问题,人们弱势的状态会很容易再次出现。

相比之下,“授之以渔”强调的是长远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种方式通过培训和教育,使他们学会一门技能或知识,以此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说,我们可以提供培训课程,教他们一种技术或手艺,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让他们在经济上实现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状态。

"授之以渔"强调的是帮助别人实现自立,而不是简单的给予物质上的援助。

这种方式更能够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并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通过教育和培训,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别人提高技能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科普“授人以渔”

科普“授人以渔”

科普“授人以渔”"授人以渔"是一句源自《论语·雍也》的成语,意为传授给人渔业技术,帮助他们获得自己的生计,同时也用于形容教育和帮助他人,让他们能够自力更生。

以下是有关"授人以渔"的科普内容。

在众多的教育观念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为了一种普遍被接受的理念。

这句话的意思是,给予人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直接给他们所需的东西。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了“知识产权”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授人以渔的理念源于古代中国的渔民文化。

古代,中国的水陆资源非常丰富,渔业也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职业之一。

渔民不仅要掌握捕鱼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对鱼类的生态环境、鱼种繁殖习性等有所了解,才能够持续地获取丰富的渔业资源。

将这种传授技能的方式应用到其他领域,就成为了一种教育的理念。

"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与直接给人鱼相比,让人们掌握捕鱼的技巧和知识,能够帮助他们一劳永逸地获得食物和经济来源。

同样地,教育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意识。

这样,学生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都能够独立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教育中,过分关注分数和考试成绩容易让人们产生功利心理,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和运用。

与之相反,"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深度,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授人以渔的理念也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一些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学生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

而采用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更好地发展自己,从而缩小不同地区和家庭教育差距的提高教育的公平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成语来自于中国古代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每天都去河边捕鱼,这样做可以获得一些鱼供自己食用,但是他并不知道如何捕鱼的技巧。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智者,智者说他可以教他怎么捕鱼,但是需要学习和时间,不如把自己的工具和技巧都传授给他,这样他就可以掌握自己捕鱼的技巧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义是,给人以实际的帮助不如自己掌握技能和知识。

这就是说,我们可以给人以物质上的援助,但是这样的援助并不能持续,也不能让人长期独立。

相反,如果我们可以教给别人一种技能或知识,这种帮助则能够让人自力更生,并且在未来会产生更多的收益。

这句成语可以应用到很多不同的方面。

比如说,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可以把授之以渔的原则应用到课程设计中。

我们不只是要传授学生事实和答案,更需要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和跨学科的技能。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是仅仅记住几个答案。

在帮助贫穷地区的人们时,也可以采用这个原则。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诸如金融和创业的培训,这些技能可以让人们获得稳定的收入,从而摆脱贫困。

而短期的救助只能缓解他们的困境,却不能让他们变得足够强大以应对日后的挑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也可以在公司的培训和发展中应用。

公司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些职业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技能和资格证书,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未来更有机会获得晋升和加薪的机会。

相对于简单地给员工涨薪,这样的培训更能够帮助员工获得长期的进步。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一个智慧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不仅要关心短期的成果,更要考虑未来的发展。

如果我们授之以渔,我们会帮助别人获得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授之以渔—教育教学论文

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授之以渔—教育教学论文

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授之以渔中心学校程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一个小孩,有人会叫他神童,但有人却说他自作聪明。

一天,小孩来到河边,看到一个老翁在细柳下垂钓,在老翁的鱼箩里已经是满满的一箩,小孩很是喜欢,老翁看见小孩也很喜爱,决定将这箩鱼送给小孩,可是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小孩不要这箩鱼,那么你知道小孩对老翁说了什么吗?他对老翁说:”把你的鱼竿送我吧!”.古语曰:“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当我看到这一论题,就记起一次无意中翻阅了语文教师的《黄冈中考精典》,读过这样一篇文章: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几个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儿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我惊讶极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我突然感到:一颗想象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无情的扼杀了!鞠萍姐姐和孩子们仍在一问一答的唱着:“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了。

”“气球为什么飞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要抓小鸟。

”“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把书看?”“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会把书儿一起吃掉了。

”我一面惊讶孩子的奇特想象力,一面感慨着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样温柔的话语否定孩子们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据说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国的教育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以至学生常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不小心便被老师斥为“回答的不好!回答得不妙!学习态度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有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成为每位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成为每位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成为每位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说的就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要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授人以鱼只救—时之急,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

送人鱼,饱一顿;教人渔,益终身。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所以,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近几年来,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这三维目标的整合无不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作为有智慧的教师在三维目标整合过程中是促进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智慧者”,不能成为学生“学不会”“不会学”“不乐学”的“杀手”。

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加以保护和引导中意识形成,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在质疑中寻求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教师在课堂里要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来影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在学过程中形成良性的过程与方法,促使学生终生享用,所以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学、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新的过程,形成“学会”“会学”“乐学”良性过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是说,为别人提供临时帮助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相比之下,帮助别人学会自力更生的方法才是最值得赞赏的,因为这些方法将会为他们提供长期的帮助。

其实,这是一句有着深远意义的谚语,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也都有过帮助别人和被帮助过的经历。

而授人以鱼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法,并不能让这个人真正摆脱困境,只有授人以渔才能使这个人真正获得帮助,走出困境,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给别人授之以渔呢?首先,我们要尊重对方的想法和意愿。

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总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但是,我们不能强行把这些想法灌输给别人,而是要尊重对方的想法和意愿,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其次,我们要耐心细心地指导。

授人以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别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需要我们具备耐心和细心。

我们需要认真倾听对方的问题,仔细分析,让别人明确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同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再次,我们要教会别人学习的方法。

授人以渔,并不是为了告诉别人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帮助他们学会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此,我们需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例如:如何收集信息,如何进行分析,如何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给予他人信心和勇气。

在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失去信心和勇气,这时候我们可以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告诉他们,这个问题并不是无解的,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和努力,然后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不仅在生活中需要用到,也同样适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希望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探索授人以渔的方法和思路,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解决问题,同时也为社会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授人以鱼、授之以渔与悟其渔识

授人以鱼、授之以渔与悟其渔识

“授人以鱼、授之以渔与悟其渔识”是教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是直接给鱼;
第二境界是教给捕鱼的方法;
最高境界是既让学生得到鱼,又在学习捕鱼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悟出新的捕鱼方法。

《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不论是“授人以鱼”抑或是“授之以渔”,“授”最终都摆脱不了教与学的关系,而成大器者的一些“渔识”是要靠“悟”而不是靠“授”的。

对照我们的活动,也存在“渔王”授渔的现象:活动中,虽然鼓励学生“试试”、“想想”、“做做”,但教师还是怕学生学不会,依旧细心、耐心、手把手地教方法,怕学生操作失败,认为学生尝试失败是这次活动的失败,是教师教学的失败。

但是,任何伟大的发现都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中获得的。

授人以鱼,虽然学生得到了学习的方法,但最终还是“学”来的。

教学要达到第三重境界——“悟其渔识”,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大胆的设想、尝试,需要正确对待无数次的失败,需要引导学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总之引导学生“悟其渔识”肯定需要多花时间、多走弯路,但由此获得的新知必定是极富创造力的知识,是使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

匠人与大师的差别在于:匠人只有技能技巧,只会复制,而大师能够在得到鱼又学会渔的基础与过程中悟出新知。

授之以“渔”使学生主动学习

授之以“渔”使学生主动学习

授之以“渔”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

”这句话为我们小学中高年级如何进行阅读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通过能动的、主动地、合作的、创新的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实施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摸索和改进,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就是——授之以“渔”,使学生主动学习。

下面就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让学生心动,有兴趣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力的随意性大,需要有积极的情感去推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熏陶感染的过程,和谐的师生管理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心情舒畅,加速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蹲”下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语气和学生一起交谈、讨论;把鼓励信任的目光投给每一个学生;把微笑和关爱送给每一个学生;课堂多说“没关系”,“继续说下去”,“相信你一定能行”等。

让每个学生时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学”。

2、精心设计教法,引发学习的积极性新颖、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习的积极性。

①巧设导语。

如六年制过渡教材《孔子游春》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孔子,同学们一定知道,他可是名人,世界名人呐,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把自己在社会课上的所学及从资料上了解的“孔子”述说出来,这不仅是对课文的理解做了一个铺垫,而且从学生的已知知识入手,把学习的积极性也提了上来。

②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求知。

我们在执教第六册《中彩那天》一课时,大胆地调整策略,以课本剧的形式,变学生抽象、复杂的理解,为形象、生动的表演、访谈。

高中优秀议论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高中优秀议论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高中优秀议论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句看似简单的谚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不仅适用于教育领域,也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

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一、知识的获取:鱼与渔的根本区别“授人以鱼”指的是直接给予他人现成的知识、技能或物质帮助。

这种方式简单快捷,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燃眉之急。

例如,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某个问题的答案,或者家长直接为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带来暂时的满足感,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会依赖于外界的帮助,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旦遇到新的问题,便会束手无策。

“授之以渔”则强调的是传授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技巧,从而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家长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包办代替。

这种方式虽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高中阶段,知识的学习量巨大,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单纯依靠“授人以鱼”的方式,学生很难消化吸收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

而“授之以渔”则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挑战。

例如,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能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能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知识点;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解答难题。

这些方法的掌握,远比记住几个具体的知识点更有价值。

二、能力的培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授人以鱼”往往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效率低下,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论作为高中班主任应学会的教育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论作为高中班主任应学会的教育方法

各个方面, 特别是看待 问题的方式, 世界观 、 道德观 、 发展观 等方面的改变 , 需要作为教 育工作者的教 师, 需要及 时
调 整 自己的心态和方式 , 才能做好教 育他们成长、 成才、 成功的工作。作为一位高 中的班主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 “ 以渔” 应该教会 学生去适应世界 、 , 改造世界 , 而不是为他 们创造一个我 理想的世界 , 应该从思想上、 学习上、 生活
【 学生教育】
授 之 以 鱼不如 授 之 以渔
— —
论作 为高 中班主任应 学会 的教育方法
纪 智 哲
( 广西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 院 , 广西
桂林
5 10 ) 4 04
摘要 : 斗转星移 , 世界在 不断快速的发展 , 随之 而来的是人们精神 、 思维的 变化。现代 的高中生 , 毫无疑 问地在
导。 的学 习方法虽然不是一条捷径 , 好 但也能让你获得 事半功倍 的效果 , 特别是对于高 中生 , 效率能起很大 的 作用 。 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 的学 习方法 ,让他们学 会学 习 , 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 的客观要求 , 也是 素质教育必须完成 的一项基本任务 。所 以在教学 中教 师应该高度重视学 习方法 的教学 ,让学生切实掌握一 些基本 的学 习方法 , 如实际操作 、 直观感知 、 抽象概括 、 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 。
“ 读书有 三到 , 谓心到 , 眼到 , 口到。心不在此 。 则眼 不看仔细 , 心眼既不专一 , 却只漫浪诵读 , 决不能记 , 记
亦不能久也。三到之 中, 心到最急 , 心既到矣 , 口岂不 眼
为是 向青少年提供一种外界环境 ,这一环境有利 于改
到乎?” ——朱熹《 训学斋规 》 。 朱老还 曾说过 : 书之法 , 读 在循序 而渐进 , 读而 熟

论当下教育的“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论当下教育的“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才智/126论当下教育的“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朱恩芳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摘要: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老子提出并应用于教育领域,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思考探索。

在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中,“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被赋予不同的面纱。

面对日益增长的素质文化需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考究“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蕴意,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并进行对其教育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授之以鱼;授之以渔;鱼渔同授;鱼渔同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必是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其思想在当前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也已有很长时间。

面对“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在不同的学者之中也有不同的看法。

在当今教育状况之下,究竟该对“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做出怎么的评判,教育教学实践又该如何回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之思的教育蕴意“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出自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之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根据字面意解,我们不难知道,老子是在告诉我们:给予一个人鱼,不如教授给这个人捕鱼的方法,给人鱼只能解决当时的燃眉之急、享用一时,但是教授人捕鱼的方法却是可以解决长期生活只需求、受用终生。

老子的这个思想在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提出已有很长时间,并为众多教师与研究学者所熟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把老子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种隐喻: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显然,在这里,“鱼”一般指知识,“渔”一般指学习的方法。

二、“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之思的教育回应老子提出“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同时,作了暂时性与长期性之考虑,从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综合看待“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利弊取舍,可谓智者之思。

在当下,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结合中国实际教育现状,也是作出了对“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教育回应。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标题中的“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是中文俗语中的一句谚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相对于直接给予某个人某种东西,更好的做法是教会他们如何自己获得或做到这件事。

这个谚语包含了更深层次的道理,强调了自力更生、培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和指导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教育恰恰体现了“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致力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记忆和掌握相关的信息。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的缺点在于,它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和传递者,而缺乏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相反,当我们采取“授之以渔”的方式教育他人时,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向他们传授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分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法。

通过“授之以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当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他会更有信心面对挑战和困难。

这种自信心是通过接受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的。

而且,“授之以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一个人能够自主学习和思考时,他们更容易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这种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通过“授之以渔”,我们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当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后,他们将更容易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团队合作和有效沟通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因为社会中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团队的协作来解决。

总结而言,“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把知识灌输给他们。

通过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成为自主、有创造力和有远见的个体,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给人鱼只能满足人一时之需,但是教会人捕鱼的本领能满足人一生之需。

其实这就是课改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再一味的保持以前的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来。

高中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当学生拥有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之后,就算脱离了老师,他仍然能够自己去学习。

因此,培养高中生的自学能力是智力竞争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

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以启发、诱导、训练和培养。

一、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上课的必须准备,要求课前能将要学的内容读一遍,想一番,找出重点和难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听课,所以学案上预习问题必须设计得有针对性。

刚开始时,教师可按每一节课的内容,列出自学提纲,要求抓住重点、关键,特别是了解本节课的目的要求,以及包含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动手认真清理基本内容,并注意发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及各种逻辑因素。

按照这样的提纲自学,学生很容易抓住看书的要领,从而逐步养成看书的习惯和方法。

这样做,一方面使得一些易于理解的问题在课前就得到解决,课堂上老师可以对重点的知识进行精讲,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预习,发现出疑难,从而带着问题来听课,减轻了听课要求注意力十分集中的压力,为上课创造有利的心理状态,增强了注意的定向,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譬如:在讲解等比数列这节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环节:1、情景设置:古印度国际象棋故事引入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每两项之间的关系;3、通过读书,学生发现具有这样规律的一组数叫等比数列;4、设计典型例题让学生对还不是十分熟练的等比数列的一些公式进行运用训练;5、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等比数列的一些规律和公式以及注意事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句成语的意思是:给予别人一条鱼,不如教会别人捕鱼的技能。

意思是帮助别人掌握一项技能,比直接给予物质帮助更有意义。

这句成语常常用来比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一个人比给予他物质帮助更有意义,因为教育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区别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行为中。

有些人更愿意帮助别人解决眼前的问题,例如给予物质帮助或者提供临时解决方案。

这种做法可以解决眼前的困难,但却没有帮助别人解决根本问题。

而有些人则更愿意帮助别人掌握技能,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这种做法虽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但却可以让别人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

教育就是一种授之以渔的行为。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别人。

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受益终身,让他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相比之下,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帮助虽然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却不能让他们获得真正的能力和自信。

对于个人而言,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做法也同样适用。

有些人更愿意依赖别人,寻求眼前的帮助,而有些人则更愿意独立解决问题。

我相信,授之以渔的做法更有意义。

因为只有自己掌握了技能,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成长。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学习和努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指望别人的帮助。

只有自己不断提升才是最可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困难时,我们也应该更愿意帮助别人掌握技能,让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做固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却是对别人最大的帮助。

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

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思

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1. 引言人们常说,“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句格言告诉我们,不仅仅给予别人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自立更生。

本文将探讨这一主题,并提供一些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教会别人技能比给予他们物质帮助更为重要。

2. 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义2.1 短期帮助与长期解决问题给予别人物质帮助可以短期解决他们的迫切需求,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如果我们只是给予别人鱼,当我们不再提供帮助时,他们将再次陷入困境。

然而,如果我们教会别人捕鱼的技能,他们就有能力自己解决温饱问题,并且可以将这个技能传承下去。

2.2 增强个人的尊严和自信受人之鱼可能会降低人的尊严和自信心,因为接受者会觉得他们无法自给自足。

然而,通过授予别人技能,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尊严和自信。

当一个人掌握了一项技能,并能够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他们会感到自豪和自信。

2.3 创造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给予别人物质帮助仅仅影响到了一小部分人,而通过教授别人技能,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当我们教会一个人技能,他们可以将这个技能传授给其他人,这样的帮助会不断扩散。

这种由人传给人的帮助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

3. 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例子3.1 教育技能3.1.1 建立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建立学校和教育机构,我们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教育机会。

这样,他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1.2 提供教师培训提供教师培训是另一种教育技能的方式。

培训合格的教师,并将他们派往贫困地区,可以帮助那里的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并提高他们的未来机会。

3.2 农业技能3.2.1 农业培训和资源分享农业是贫困地区的重要产业,通过提供农业培训和资源分享,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

这样,他们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改善生活条件,并为家庭和社区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

科普“授人以渔”

科普“授人以渔”

科普“授人以渔”“授人以渔”是一句古老的成语,它源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闻其隐,不知其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给别人鱼吃,不如教别人捕鱼,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温饱问题。

从而寓意着要教育别人学会自力更生,不要只图眼前的利益,更要注重长远的发展。

“授人以渔”在现代社会常常被用来比喻教育、帮助他人的正确方式。

而这种思想指导人们不要只满足于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引导别人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授人以渔”强调的是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依靠别人的帮助过日子,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去改变现状。

这种行为不仅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华和技能,还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他人。

与之相反,“授人以渔”则是教导人们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要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努力去改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于外力。

“授人以渔”注重的是培养人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和社会工作中,有些人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指导,缺乏自我思考和创造能力。

而“授人以渔”则是鼓励人们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能够自信地应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再轻易地向他人求助。

“授人以渔”同样有助于建立更加平等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一些社会中,有明显的阶层分化和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导致一部分人变得极为贫困,而另一部分人则过着豪华的生活。

这种现象表明了资源和机会的不均等,而“授人以渔”则是教导人们要积极向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不再因为社会地位或财富而产生分歧和矛盾。

“授人以渔”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都可以看到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过剩等问题带来的困扰。

而“授人以渔”的理念则是教导人们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设绿色环保的社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为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环境。

从“授之以渔”成语中试析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从“授之以渔”成语中试析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起来。 在教学过程 中, 知 识 的 机 械传 授 是 绝 对不可取 的 , 应 该 灵 活 地 运 用 教 师 与 学 生 的关系, 建 立 教 育 网络 。 教 师 不 仅要 做 好 学 生的 良师这一角色 , 同时 应 做 到学 生 的 益 友这一角色, 只有这样 , 才 能 在 教学 中实 现 “ 授之以渔” 的教学 局面 。 例如 , 在课堂 中, 多 尊 重 学生 的发 言 , 与 学 生 建 立伙 伴 关 系 ,
思 想 的 传 承 和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的促 进 作 用 。
学 生 是 学 习知 识 的 主 体 , 机 械 地 给 学 生 传授 知 识 的 这种 教 学 方 式 在 教 育 发 展 道 2 “ 授之 以渔”教 育思想对初 中语 文 路 上 容 易 使 其 步 入 教 育 的死 角 。 我 们 在 初 教 学的 几点 启 示 中语文教 学中 , 应 充 分运 用 语 文 具 有 深 远 2. 1 “ 授 之以 渔 ”之 师生 关 系教育 思想 知识积淀 的特 点, 不 断培 养 学 生 独 立 思 考 初 中 语 文 知 识 是 处 在 小 学 语 文 知 识 积 问 题 的 能 力 。 同时 , 在教学过程 中, 及 时 抓 淀 到 一 定 程 度 的 基 础 上 实 现 语 文教 学 的 进 住 语 文 具 有 灵 活 的 知 识 关 联 性 , 培 养 学 生 步提 高 , 在 语 文 教 学 阶 段 中 隶属 初 级 阶 认 知 事 物 和 独 立 思 考 问题 的 学 习 能 力 , 对
以 我 国传 统 文 化 来 阐 释 教 育 的 策 略 , 以期 贡 献 于我 国教 育 事 业 , 实 现 现 代 化 的 教 育 发展 新 方 法 , 为祖 国 培 养 出一 批 批 栋 梁 之 才 。 处 在 教 育一 线 的教 师 们应 注 重“ 授 之 以渔 ” 的 教 育 方式 , 实现 对 下一 代 的 人 才培 养 。 关键词: 授之 以渔 初 中语 文教 学 独立思 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之以渔”的教育
——40中习题讲评课的解析
中学历史诸子百家茹立霞
习题是对教师教、学生学的效果的一个检验,也是落实学生各项素质的一个“阵地”。

长期以来,习题讲评课一直未被我们所重视,主要问题表现在仅仅是流于订正答案,适当做一些解释。

如果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即使是教师的解释,因为是来源于教师自身的理解,而非是学生自己感悟出的,所以一旦面临新材料新设问时,学生会表现得很茫然,不知如何作答,而我们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试题都进行充分的练习,所以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即授学生于“渔”。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触类旁通,掌握解题技巧和规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老师,关于这一点,40中赵慈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很好的示范课,从中受益匪浅。

习题讲评第一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其中在讲到一则“图片材料题”时,(该题主要考查国共关系,共设有三小问)赵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经历的变化?”(1924——1927合作;1927——1937分裂;1937——1945合作;1946——1949分裂)变化的结果?从中得出怎样的启示?这时全班同学共同复习有关内容,(结合初二上册已学内容)形成知识的小体系;再指导学生针对试题中问题提取中心语,与刚才的小体系中有关知识进行“对号入座”,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中赵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回归课本,寻找本源→审题,确定解题突破口→规范答题思路和语言)同时也渗透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审清问题,抓问题或材料中的“中心语”,弄清问题的指向;其次要多角度、辩证的去分析);最后赵老师和学生们还一起总结了图片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将实践又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了一系列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记住。

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个方法了呢?接下来赵老师又出示了一则图片材料题,让学生试着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学们都能很好的完成,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一类题都能很好的掌握了。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

鱼看中的是眼前的既得利益,而我们作
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本着为学生的长远利益负责,我们要授之于“渔”,教给孩子们方法,就是给了他们更多更大的发展进步空间,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所以我们人人都要争做“授渔”者,让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