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机器_和_人_的场所置换_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办公新址改造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1 ARCHITECTURAL JOURNAL

80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改造策略

近10年来上海城市核心地区迅速膨胀,地理价值的增长像流沙一般由中心区向外蔓延,原来相对中心较远的城区价值陡升,这一趋势对城市的冲击和再造力量如此之大,已经变得势不可挡。四平路原上海汽车一场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转换角色的命运,这个原来市区最大的公交站场结束了几十年的角色出演,根据上海高校布局用地调整,这个地块通过与同济大学另外校区的置换,而划归同济大学作为教育用地。的确,原来作为公交终点的站场因为城市中心的扩大、交通线路的延伸、周边城市生活功能的增强而显得不合地宜,所以搬迁至更远的近郊是更可行的措施,而作为教育用地的功能的转化也呼应了城市产业调整和发展的大趋势。

汽车一场地块转换后的角色是创意产业园区—“上海国际设计一场”。这种转换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打造密不可分。用地所在的周边城市功能已经相当成熟和稳定,同济大学是这一区域最重要的城市因子,所以围绕校园产生的创意城区概念的植入并不是像有的地方牵强附会。同济设计院作为最具规模的创意型企业的迁入又是这个概念实践

“机器”和“人”的场所置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办公新址改造设计

曾群

的重要一步。在这种“宏大目标”的支撑下,并且在复杂的论证、纠结、平衡、争议之后,同济设计院决定把原公交停车场改造之后作为办公地址。

这幢巨大的停车场建于1999年,仅仅10年就终结了它最初的使命,而它150m ×75m 的庞大躯壳和它的年龄一样成为改造顺理成章的理由。汽车库原来是没有任何多余构件的交通建筑、形式追随功能的“纯粹”建筑。框架结构3层,层高5m ~6m,柱距横向7.5m,纵向15m,结构韵律颇强,简洁、清晰。如何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机器使用”的场所重新营造成为“人使用”的场所,是设计的目的所在。

1 策略

公交停车场巨大的体量和简明的功能提供了很好的可供改造的载体,设计的策略是要赋予它作为创意人群聚集场所所应有的活力和能量,并且在区域城市注入能激发想象的新形态,同时,创造一个资源为校区、社区和其他企业共享的开放式创意场所,而不仅仅是内向自我、稳固却封闭的办公楼。

2 操作

停车场具有清晰的几何体量、钢筋混凝土的基本结构,连续水平线条感呈现出一种稳定而厚重的姿态。改造设计保留它作为承载各种变化的容器,以自由灵活的空间划分,精致现代的材料和简洁竖向的立面形态与原有建筑形成对比,相得益彰;保留北侧至顶层的坡道,通过重塑历史场景的操作策略—在老建筑3层屋顶保留其部分停车功能,在

81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1 建筑学报

4 材料

设计中除表现已有建筑混凝土材料真实性,利用现代材料的生动表现力与之对比之外,在可持续能源开发和低碳理念下,老建筑立面水平遮阳和新建建筑立面竖向遮阳采用创新建筑材料,使用20%透光率灰色薄膜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板,替代传统遮阳材料,实现美观、遮阳和发电功能多重复合。屋顶部分根据太阳最佳高度角阵列排布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能光伏板。总装机容量达到630k W p,通过连续韵律的生长同屋顶的视觉整体性方面相互融合,体现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创新理念。在延续老建筑生命力的同时,完善其价值,激发城市发展中的可持续环境意识。■

功能置换的同时延续对于老建筑的记忆。

停车场原有功能要求令其呈现出厚实的体量,进深达75m,重置为办公功能后要求建筑室内空间向自然打开,利于通风采光,于是透明和厚实成为一种矛盾,设计策略上拆除局部楼板形成围合内院,利用内院水景绿化、退台绿化、屋顶绿化及园区绿化,组织多层次景观环境。

设计在原有3层建筑大型空间办公的基础上加建2层作为中小型办公区域和独立设计工作室以对比中统一的方式处理和老建筑的关系。加建部分尽量压缩体量保持和老建筑的视觉完整性,在延续老建筑框架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现代钢结构体系。4层局部架空,5层大跨度悬挑,加建部分似“玻璃盒子”悬浮于老建筑上方,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及竖向遮阳系统,轻盈的体量同原有停车场稳定厚重的形体形成对比,体现出新加建部分精致高技的同时,对于老建筑的原貌也做出最大程度尊重和保留。

停车场的基本框架结构不会随着使用功能的置换调整而出现变化,创意设计来自于空间划分的灵活性。1层为公共空间:展厅、学术报告厅、会议等功能空间通过直线倒角的平面墙体形式,利用现代材料进行实体包裹,空间布局上自由组合,将形态的内在功能转化为空间场所体验。它们各自功能独立,在大小、高度、透明性等方面各不相同。实体之间相互分离产生不均质的、流动的虚空间,同时生成门厅和休息厅。整个空间具有流动性,虚实空间自由界定形成了富有变化的室内效果。

除了建筑中基本的固定要素,如交通核、卫生间等服务空间外,办公布置简洁整齐,形成大跨度格局,极大的适应性为设计使用者进行自由创意布置留出余地。

3 空间

老建筑南侧主入口开放流动,与整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200092)收稿日期:2011-12-20

个设计一场产业区的环境融为一体,将室内公共活动和园区活动交织在一起。1层功能空间局部自由游离于老建筑原本方方整整的矩形体量限定边界之外,从而引导人流自由进入,在步移景异中空间流动变化,一直到达开放庭院;庭院以新旧建筑对话为背景,以内部多层次休闲环境场景的营造提示其功能意图。垂直交通核结合庭院布置,每层休闲空间围绕庭院上空布置,表达出场所空间之间的互动性,加强交流空间的相互渗透。办公单元通过采光井引入自然光,提升空间品质和空间趣味性。

建筑空间在这里是流动的,各种信息载体之间、建筑和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隔绝被消解。建筑中灵活的新建部分与老建筑框架若隐若现的联系形

成了另一种游走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