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合集下载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遥感地学是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地理现象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

它包括遥感技术原理、遥感数据处理和解译、地物分类与识别、变化检测和监测、数字地图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一、遥感技术原理:1.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辐射、辐射传输和散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遥感数据获取原理:包括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遥感数据获取方式的原理和特点,了解遥感数据的获取分辨率、波段选择、时间频率和时态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二、遥感数据处理:1.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包括影像的投影变换、大地坐标系统的建立等内容。

2.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包括大气校正和表面反射率计算等内容。

3.遥感影像的增强与融合: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波段融合等内容。

三、地物分类与识别:1.监督分类算法:包括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分类等常见的监督分类算法,了解其原理和特点。

2.无监督分类算法:包括聚类、自组织神经网络等无监督分类算法,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3.土地覆盖类型的分类与识别:了解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的方法和应用,例如湿地、森林、农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覆盖。

四、变化检测和监测:1.遥感影像的时间序列分析:了解遥感影像的拼接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掌握时序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2.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方法:包括基于阈值的像元级变化检测、基于多尺度分析的地物级变化检测等方法。

3.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了解遥感监测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用,例如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的遥感监测。

五、数字地图制作:1.数据融合和地图综合:了解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融合与综合,包括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转换与处理。

2.地理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了解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模型和设计方法。

3.数字地图制作流程与软件技术:了解数字地图的制图流程和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以上是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利用遥感技术解决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提高对地球表层和自然资源的监测和管理能力。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1. 电磁波辐射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后会重新辐射出去,形成地球辐射,分为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地面物体的温度和光谱特性会影响辐射的波长和强度,不同的地面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散射和辐射现象。

2. 遥感影像的获取通过传感器获取地面反射、散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记录成数字图像,再经过处理和解译,获取地表信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 遥感数据的分类a.依据数据源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红外遥感数据。

b.依据分辨率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低分辨率数据、中分辨率数据和高分辨率数据。

c.依据数据获取的时间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高光谱遥感数据。

2. 遥感数据的处理a. 遥感图像的增强:使遥感图像更加清晰、丰富、准确地传达地物的信息。

b. 遥感图像的分类:将遥感图像数据根据其光谱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出图像中的地物类别。

c. 遥感图像的解译:根据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对遥感图像进行识别和解释。

三、遥感的应用1. 土地利用与规划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土地变化等相关信息,为城市规划、农田分布、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与管理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植被覆盖度监测等,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灾害监测与应对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害现场的影像数据,如洪涝、地震、火灾等,为灾害监测、评估和救援提供数据支持。

4. 农业生产与资源管理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农作物覆盖度监测、土地肥力评估等,为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5. 城市规划与建设借助遥感技术对城市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获取城市用地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建筑用地信息等,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已经成为遥感领域的热门方向,对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数据支持。

遥感考完必背知识分析

遥感考完必背知识分析

遥感考前必背知识第一章.绪论1. 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应运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简述遥感探测系统的几个部分①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任何目标物都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②信息的获取。

我们通常采用传感器或遥感器来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而装载传感器的平台为遥感平台,常见的有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间平台。

③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传感器接收到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上或胶片上。

④信息的处理。

我们接收到的遥感数字信息,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投影变换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数据格式。

⑤信息的应用。

对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3. 简述遥感的类型①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 ~ 0.38μm⏹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 – 0.76 μm⏹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 - 1 000 μ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 mm ~ 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1外层空间遥感2大气层遥感3陆地遥感4海洋遥感等;4. 简述遥感的特点。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遥感地学分析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球信息进行地学分析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利用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技术。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遥感原理和遥感仪器:遥感原理包括传感器对地物的辐射特性和反射光谱的解释,遥感仪器包括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等传感器。

了解遥感原理和仪器有助于理解地球表面被动反射和主动发射的信息获取过程。

2.遥感图像的解译:遥感图像的解译是对图像进行信息提取和解释的过程,包括目标识别、目标提取和目标分类等。

常见的解译方法有目视解译、数字解译和专业解译软件的应用。

了解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和技巧是进行地学分析的基础。

3.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是将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增强和特征提取的过程,包括影像校正、滤波、变换和分类等。

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是将地球信息进行空间处理、管理和分析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了解GIS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可以对遥感图像进行空间分析和综合应用,包括空间插值、地理叠加和空间模型等。

5.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是进行地学分析和预测的数学方法,包括回归分析、协方差和相关性分析等。

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可以对遥感信息进行定量化和预测分析。

6.地球物理学和地学模型: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物质和能量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地学模型是对地球系统的物理过程和相互关系进行建模和模拟的工具。

了解地球物理学和地学模型,可以对特定地区的地学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

7.实地验证和野外调查:实地验证和野外调查是对遥感解译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的方法,包括野外样方调查、采样和地面测量等。

通过实地验证和野外调查,可以提高遥感解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8.应用案例和研究方法:学习和掌握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需要参考和分析遥感应用案例和研究方法。

遥感地质复习资料

遥感地质复习资料

遥感地质复习资料遥感地质复习资料遥感地质是地质学和遥感技术的结合,通过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地质信息,以加深对地球表面和地下结构的认识。

在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中,遥感地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遥感地质技术和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遥感地质技术1. 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是遥感地质研究的基础数据,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获取地表的地貌、植被、水体等信息。

常用的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值解译和机器学习等。

目视解译是人眼直接观察影像,根据经验和知识进行解译;数值解译是利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数字处理和分析;机器学习则是通过训练算法,让计算机自动从影像中学习并进行解译。

2. 遥感地质图像处理:遥感地质图像处理是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和增强,以提取地质信息。

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和特征提取等。

辐射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数字值转换为反射率或辐射亮度,以消除地表反射率的影响;几何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几何形状与地球表面对应起来,以消除地形和投影变形的影响;图像增强是通过增强对比度、色彩和细节等,使地质信息更加明显;特征提取是从图像中提取出具有地质意义的特征,如岩性、构造等。

3. 遥感地质数据融合:遥感地质数据融合是将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在一起,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地质信息。

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像元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等。

像元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像元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融合后的像元值;特征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后的特征;决策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的分类结果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后的分类结果。

二、遥感地质复习资料1. 《遥感地质学导论》:这是一本介绍遥感地质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教材,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适用。

书中详细介绍了遥感地质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遥感地质的知识。

2. 《遥感地质学与矿产找矿》:这是一本介绍遥感地质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的专著,对于从事矿产勘探的人员来说非常有价值。

遥感地学分析整理的一些东西

遥感地学分析整理的一些东西

一.基础知识1.一些概念性的东西:(1)反射类型: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2)遥感概念:广义与狭义(3)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系统(4)遥感分类:平台分;探测的电磁波分;电磁辐射源分;应用领域分。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经济性;局限性(6)遥感信息在地学分析中的模糊性和多解性:地面信息室多维的、无限的(时空),而遥感信息是简化的二维信息;遥感信息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同物异谱,异物同谱;混合像元;时相变化;信息传输中的衰减与增益(辐射失真与几何畸变)(7)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8)不同应用的卫星遥感系统:如陆地资源卫星系列;气象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地球观测系统计划、环境遥感卫星2.识别土壤,植被,岩石,水体,地物的光谱反射特征3.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完全吸收的理想辐射体4.目视解译的标志:色调、颜色、图型、阴影、形状、纹理、大小。

5.目视解译的方法与步骤:(1)自上而下的过程:特征匹配、提出假设、图像辨识;(2)自下而上的过程:图像信息的获取、特征提取的识别、证据的选取6.目视解译的步骤:7.遥感图像校正(1)辐射校正: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

包含遥感器校正、大气校正、地形辐射校正、地物反射模型校正;(2)几何校正:控制点的选择(3)大气校正:消除大气反射的影响8.图像处理1. 图像显示合成(1)目的:综合不同波段的特征,突出显示对象的差异。

原则信息量最大,相关性最小,差异最大。

(2)主要方法:密度分割(将灰度按照指定的间隔分为不同的级别,对新的密度级别分别赋予不同的颜色)彩色合成:任选3个波段作为RGB进行彩色合成,产生彩色图像。

反差增强/对比度增强:灰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匹配2.图像变换(1)目的:将图像从空间域转换到频率域的过程,简化图像处理的过程。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1章绪论一、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以地学规律为基础对遥感信息进行的分析处理过程。

地学分析方法与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扩大地学研究本身的视域,提高对区域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可改善遥感分析、处理、识别目标的精度。

二、遥感的分类1、以探测平台划分;(地面、航空、航天、航宇)2、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3、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主动)4、按应用目的划分。

(地质、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等)二、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1、可见光遥感2、红外遥感3、微波遥感4、多光谱遥感5、紫外遥感6、高光谱遥感三、遥感信息定量化的定义遥感信息定量化是指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观测目标参量联系起来,将遥感信息定量地反演或推算为某些地学、生物学或大气等测量目标参量。

四、遥感信息的定量化两重含义1、遥感信息在电磁波不同波段内给出的地标物质定量的物理量和准确的空间位置。

2、从定量的遥感信息中,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地学参量联系起来,定量地反演或推算某些地学或生物学的参量。

3、定量化模型:分析模型、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

第2章地物光谱特征与遥感数字图像信息提取一、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反射率——用来表示不同地物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的不一样。

反射——当电磁辐射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力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光谱反射率——Ρ(λ)=E R(λ)/E I(λ)↓↓↓反射率反射能入射能一般地说,当入射电磁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浅。

反之,反射入射光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深。

判读遥感图像的重要标志——在遥感图像上色调的差异。

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就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遥感地学分析

遥感地学分析

第二章:地物光谱特征与遥感数字图像信息提取1.地物的光谱特性:自然界中任何地物都具有其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具有反射、吸收外来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某些波段的特性;它们又都具有发射某些红外线、微波的特性;少数地物还具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被称为地物的光谱特性。

2.电磁辐射能量入射到地物表面上的三个过程:当电磁辐射能量入射到地物表面上,将会出现三种过程:一部分入射能量被地物反射;一部分入射能量地物吸收,成为地物本身内能或部分再发射出来,一部分人射能量被物透射。

3.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形式1. 镜面反射:当入射能量全部或几乎全部按相反方向反射,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称为镜面反射。

若表面相对于入射波长是光滑的,则出现镜面反射。

对可见光而言,在镜面、光滑金属表面、平静水体表面均可发生镜面反射;而对微波而言,由于波长较长,故马路面也符合镜面反射规律。

2. 漫反射:当人射能量在所有方向均匀反射,即人射能量以人射点为中心,在整个半球空间内向四周各向同性的反射能量的现象,称为漫反射。

若表面相对于入射波长是粗糙的,即当入射波长比地表高度小或比地表组成物质粒度小时,则表面发生漫反射。

如对可见光而言,土石路面、均一的草地表面均属漫射体。

漫射体保留了反射表面的光谱信息(颜色或亮度),因而在遥感领域被广泛应用。

3. 方向反射:朗伯体表面实际上是一个理想化的表面,它被假定为介质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并在遥感中多用以作为近似的自然表面。

4.地物发射电磁辐射能力以发射率为基准,地物发射率以发射光谱为基准5.根据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将地物分为三种类型1.黑体:发射率=1,即黑体发射率对所有波长都是一个常熟2.灰体:其发射率等于常数<1,即灰体的发射率始终小于1,发射率不随波长变化3.选择性辐射体,其发射率小于1,发射率随波长变化。

6.岩石的反射光谱特性。

岩石反射波谱曲线不同于植被那样具有明显的相似特征,其曲线形态与矿物成分、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大小、表面光滑程度、色泽等都有关系。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遥感基础知识1.遥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2.遥感数据的分类、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3.遥感的数据源、传感器和平台;4.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和光谱反射率;5.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图像解译1.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遥感图像的特征提取方法;3.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算法;4.遥感图像解译中的误差源和误差评价方法;5.遥感图像的应用领域和典型应用案例。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2.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遥感技术在气象、地质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4.遥感技术在国土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四、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1.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技术;2.遥感图像的增强和滤波处理方法;3.遥感数据的特征提取和信息提取方法;4.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解析技术;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处理方法。

五、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1.遥感与GIS的概念、关系和集成模式;2.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3.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转换和交互;4.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的集成方法;5.遥感与GIS的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遥感应用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1.遥感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2.遥感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遥感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政策问题;4.遥感数据在社会冲突和隐患管理中的道德问题;5.遥感数据的技术限制和社会影响问题。

以上内容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遥感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第1章绪论一、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以地学规律为基础对遥感信息进行的分析处理过程。

地学分析方法与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扩大地学研究本身的视域,提高对区域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可改善遥感分析、处理、识别目标的精度。

二、遥感的分类1、以探测平台划分;(地面、航空、航天、航宇)2、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3、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主动)4、按应用目的划分。

(地质、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等)二、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1、可见光遥感2、红外遥感3、微波遥感4、多光谱遥感5、紫外遥感6、高光谱遥感三、遥感信息定量化的定义遥感信息定量化是指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观测目标参量联系起来,将遥感信息定量地反演或推算为某些地学、生物学或大气等测量目标参量。

四、遥感信息的定量化两重含义1、遥感信息在电磁波不同波段内给出的地标物质定量的物理量和准确的空间位置。

2、从定量的遥感信息中,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地学参量联系起来,定量地反演或推算某些地学或生物学的参量。

3、定量化模型:分析模型、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

第2章地物光谱特征与遥感数字图像信息提取一、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反射率——用来表示不同地物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的不一样。

反射——当电磁辐射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力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光谱反射率——Ρ(λ)=E R(λ)/E I(λ)↓↓↓反射率反射能入射能一般地说,当入射电磁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浅。

反之,反射入射光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深。

判读遥感图像的重要标志——在遥感图像上色调的差异。

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就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形式——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

反射光谱特性:1、发射率:任何地物当温度高于绝对温度0K时,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等微粒,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具有向周围空间辐射红外线和微波的能力。

遥感地学分析考试资料 总结 归纳

遥感地学分析考试资料 总结 归纳
作物快成熟时,其叶绿素吸收边(即红边)向长波方向移动,即“红移”。
红移重要原因是由于作物成熟叶绿素a打量增加(即叶黄素代替叶绿素)所致。
23解译标志:是指在遥感图像上能具体反映和判别地物或现象的影像特征。直接解译标志,间接…
直接解译标志指图像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的影像标志。
间接解译标志指运用某些直接解译标志,根据地物的相关属性等地学知识,间接推断出的影像标志。
1-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信息:利用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各种电子和光学遥感器,在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到的,来自地面或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地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
3,遥感系统的核心是将遥感数据变成信息
10,散射对低层大气(约低于3km)尤为重要。
11,二向性反射率分布函数BRDF是描述表面反射特性空间分布的基本参数。
BRDF只取决于地物本身【波普特征ρ(λ),空间结构s】,两个方向的变量(i ,r)以及入射辐射通量空间分布函数。
地表反照率:以太阳光作为入射光的地球表面反射率
17,绿色植物的光谱反射率受以1.4um 1.9 2.7为中心的水吸收带的控制
二、光谱变化向量分析方法
三、时间序列分析1、变化特征的确定2、变化分析
27热红外图像成像时段的选择:一般说来,黎明前(约在午夜2~3时)多反映一天中的最低温度;而午间两点左右,多反映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因而多采用这两个时段热红外成像的温度数据,构成日温差最大值,可以估算物体的热惯量,进行热制图。
28遥感地学相关分析,指的是充分认识地物之间以及地物与遥感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并借助这种相关性,在遥感图像上寻找目标识别的相关因子即间接解译标志,通过图像处理与分析,提取出这些相关因子,从而推断和识别目标本身。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名词解释1.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2.图像镶嵌: 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 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3.光谱分辨率: 是指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4.遥感地学分析: 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 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 或者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理论方法。

5、水体富营养化: 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 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 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 水体中有机物积蓄, 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6、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运算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 通常把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

在遥感领域中用来表征地表植被覆盖, 生长状况的一个简单, 有效的度量参数。

7、几何纠正: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模型来改正和消除遥感影像成像时因摄影材料变形、物镜畸变、大气折光、地球曲率、地球自转、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的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从而使之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整合。

问答题1.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

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的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瞬间视场IFOV越大, 最小可分像素越大, 空间分辨率越低。

但是IFOV越大, 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 辐射测量越敏感, 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 则辐射分辨率越高。

因此, 空间分辨率的增大, 伴之以辐射分辨率降低。

遥感地学分析及原理

遥感地学分析及原理

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成为系统的热惯量(Thermal inertia)。

叶方位角: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方位角。

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对应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约<0.7um)到近红外高反射肩(>0.7um)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的(量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区。

通常位于0.68~0.75μm之间。

光合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仅仅是太阳光的可见光部分(0.4~0.7um),这个波长范围的太阳辐射也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这部分大约占太阳辐射的47%~50%左右。

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即通道数、每个通道中心波长,及带宽,共同决定光谱分辨率。

水体光谱反射特性可能包括来自三方面的贡献:水的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的反射和水中悬浮物质的反射。

双子叶植物反射率高于单子叶植物反射率遥感器接收到的光包括天空散射光、水面反射光和水中光亮度温度:遥感器在卫星高度所观测到的热辐射强度相对应的温度。

亮度温度、地表比辐射率、大气透射率(水汽含量)是进行地表温度反演主要考虑的三大参数。

1、植被遥感中NDVI应用最广泛?①NDVI是对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

NDVI 与 LAI、绿色生物量、植被覆盖度、光合作用等植被参数有关;NDVI的时间变化曲线可反映季节和人为活动变化;甚至整个生长期的NDVI对半干旱区降雨量、对大气CO2浓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均敏感。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

名词解释1.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中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的那部分光谱能量。

2.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

通常位于0.68~0.75µm之间。

3.热惯量法:是一种综合指标,是物质对温度变化热反应的一种量度,即量度物质热惰性大小的物理量。

4.叶倾角:叶子向上半面某一点上的法线方向与Z轴(垂直于水平面指向天空)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倾角。

5.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6.缨帽变换:是指在多维光谱空间中,通过线性变换、多维空间的旋转,将植物、土壤信息投影到多维空间的一个平面上,在这个平面上使植被生长状况的时间轨迹(光谱图形)和土壤亮度轴相互垂直。

改:根据多光谱遥感中土壤、植被等信息在多维光谱空间中信息分布结构对图像作出的经验性正交变换,是一种经验性的多波段图像的线性变换。

7.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壤表面积的叶面面积比例。

它对植物光合作用和能量传输是十分有意义的。

8.城市蔓延:指城市边缘与城镇中的低密度发展,其特征是缺乏规划、土地消耗大、汽车依赖严重、设计与环境脱节。

9.植被指数: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

10.叶方位角: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方位角。

简答题1、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有哪些?1) 色调、图形标志:遥感图像上表现为由不同色调的平行状条带所组成的闭合图形。

由于不同岩性风化后产生色彩、地形地貌、含水性、植被类型和疏密等差异,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图形等多种形态,并具有明显的对称性。

图形——同心环状、横跨主要构造线的弧形、“之”字形折线、随风飘舞的绸带状影像;地形——长条形、弧形、“之”字形延伸的岭脊。

遥感地质学总结-知识归纳整理

遥感地质学总结-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1.遥感地质学最新发展表如今那几个方面?答:遥感技术的新发展主要表如今: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像和数据●空间分辨率提高●光谱分辨率提高●时光分辨率提高●辐射分辨率的提高2〕成像光谱仪的问世及实际应用3〕主动式〔微波〕遥感的开展4〕高分辨率商业小型卫星和雷达卫星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5〕除了陆地卫星外,海洋卫星、大气卫星等各种目的卫星发射6〕掌握和发射技术和具备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越来越多7〕遥感应用更加广泛和不断深化,渗透到地表各个领域。

8〕定量遥感的开展和研究深入9〕不同平台不同系列卫星组合形成对地观测系统10〕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展与支持是遥感开展的又一发展和动向〔3S〕Google Earth问世,3S结合的成功典X,反映了遥感技术、表达了遥感技术。

2.遥感地学调查和研究主要工作想法和程序?每个阶段主要解决哪些问题?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主要步骤为:1〕资料准备阶段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挑选适宜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2〕初步解译阶段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想法,为全面解译奠定根底。

在室内初步解译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影像解译标准,为了保证解译标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发展解译区的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之前,需要制定野外调查方案与调查路线。

3〕野外调查阶段收集相关解译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填写各种卡片,室内解译标志的准确性检验,遥感图像室内外比照。

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验证图斑界限是否认位准确,并根据野外实际考察事情修正目标地物的分布界限GPS点的采集4〕详细解译阶段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野外调研根底上,遥感图像的再认识。

解译标志的修正,初步解译图像的修正。

5〕制图阶段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以专题图或遥感影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3.什么是遥感解译标志?什么是直接解译标志?什么是间接解译标志?不同地物在遥感影像上表现出各自的形状、大小、花纹、色调等,统称为影像特征。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题型:填空题:10*2’=20选择题:10*2’=20判断题:10*2’=20名词解释:4*5’=20解答题:2*10’=20名词解释:1、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2、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柱体内全部植物叶子面积(仅叶片向上半面)之和。

3、植被覆盖度:植被冠层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土壤总面积之比,即植土比。

4、“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对应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到近红外高反射肩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的(量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区。

通常位于0.68~0.75µm之间。

5、比辐射率:物体在温度T,波长λ处的辐射出射度M1(T,λ)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M2(T,λ)的比值。

6、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成为系统的热惯量。

7、感热通量:即显热通量,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百度)8、水体富营养化:当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水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而后在藻类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和贝类的死亡。

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解答题:1、单张叶片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答:1)绿色叶片反射和透射光谱非常相似;2)叶片对紫外线吸收很大,达90%-99%;3)叶片对可见光以吸收为主(约90%),且蓝-紫光(0.38-0.47um)和橙-红光(0.62-0.68um)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最大,约90%,绿光吸收最少,吸收率为50%-90%。

4)从0.69um始,叶片对近红外辐射的吸收迅速减小,在0.76和1.2um间有最小吸收率,5-25%,故反射和透射最大。

遥感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遥感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遥感地质学知识点总结1、名词解释遥感(狭义):遥感是从远离地⾯的不同⼯作平台(如⾼塔、⽓球、飞机、⽕箭、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的电磁波信息进⾏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电磁波谱:依据在真空中的波长长短将电磁波排列制成的图表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积的辐射能量辐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单位⾯积上的辐射通量绝对⿊体:⼀个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指在⽇地平均距离(D=1.496x10^8km)上,⼤⽓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积每秒钟接受的太阳辐射。

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射能量P0的百分⽐,称为反射率ρ;ρ=Pρ×100%;不同物体的反射率也不同,这主要取决于物体本⾝的性质(表⾯状况),P0以及⼊射电磁波的波长和⼊射⾓度,反射率的范围总是ρ≤1,利⽤反射率可以判断物体的性质。

反射波谱: 地物的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通常⽤平⾯坐标曲线表⽰,横坐标表⽰波长λ,纵坐标表⽰反射率ρ。

中⼼投影:如图,地⾯上各地物点的投影光线(Aa、Bb、Cc)都通过⼀个固定点(S),投射到投影⾯(Pl、P2)上形成的透视影像称中⼼投影像主点:航空摄影机主光轴与像平⾯的交点称像主点;像底点:过投影中⼼的铅垂线与像平⾯的交点称像底点。

平均⽐例尺:以各点的平均⾼程为起始⾯,并根据这个起始⾯计算出来的⽐例尺。

主⽐例尺:由像主点航⾼计算出来的⽐例尺,它可以概略地代表该张航⽚的⽐例尺。

像点位移:在中⼼投影的像⽚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上的点位在像⽚上的位置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地质解译标志:遥感地质学中,将表征地质及地质现象遥感信息的影像特征,称为地质解译标志。

地质解译:将提取遥感地质信息的过程称为地质解译。

遥感地学分析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一、名词解释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成为系统的热惯量(Thermal inertia)。

叶方位角: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方位角。

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光合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可见光部分的太阳辐射。

简答1、植被遥感中NDVI应用最广泛?①NDVI是对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

NDVI 与 LAI、绿色生物量、植被覆盖度、光合作用等植被参数有关;NDVI的时间变化曲线可反映季节和人为活动变化;甚至整个生长期的NDVI对半干旱区降雨量、对大气CO2浓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均敏感。

②NDVI经比值处理,可部分消除与太阳高度角、卫星观测角、地形、大气程辐射(云 / 阴影和大气条件有关的辐照度条件变化)等的影响。

③NDVI介于-1和1之间,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

几种典型的地面覆盖类型在大尺度NDVI图象上区分鲜明,植被得到有效的突出。

因此,NDVI 特别适用于全球或各大陆等大尺度的植被动态监测。

二、论述题1、植被指数影响因素。

①物候期、农事历。

物候期指自然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生理、外形、结构等的季节性变化,可通过遥感加以监测。

对于农作区,物候期表现为地方农事历,即耕作、播种、发芽、生长、成熟、收获、休闲等季相循环周期。

它是由作物的生长特点、地方气候、地方农业耕作方式与习惯等决定的。

可见,植被指数提取中遥感数据时相选择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一、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以地学规律为基础对遥感信息进行的分析处理过程。

地学分析方法与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扩大地学研究本身的视域,提高对区域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可改善遥感分析、处理、识别目标的精度。

二、遥感的分类1、以探测平台划分;(地面、航空、航天、航宇)2、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3、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主动)4、按应用目的划分。

(地质、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等)二、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1、可见光遥感2、红外遥感3、微波遥感4、多光谱遥感5、紫外遥感6、高光谱遥感三、遥感信息定量化的定义遥感信息定量化是指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观测目标参量联系起来,将遥感信息定量地反演或推算为某些地学、生物学或大气等测量目标参量。

四、遥感信息的定量化两重含义1、遥感信息在电磁波不同波段内给出的地标物质定量的物理量和准确的空间位置。

2、从定量的遥感信息中,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地学参量联系起来,定量地反演或推算某些地学或生物学的参量。

3、定量化模型:分析模型、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

第2章地物光谱特征与遥感数字图像信息提取一、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反射率——用来表示不同地物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的不一样。

反射——当电磁辐射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力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光谱反射率——Ρ(λ)=E R(λ)/E I(λ)↓↓↓反射率反射能入射能一般地说,当入射电磁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浅。

反之,反射入射光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深。

判读遥感图像的重要标志——在遥感图像上色调的差异。

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就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形式——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

反射光谱特性:1、发射率:任何地物当温度高于绝对温度0K时,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等微粒,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具有向周围空间辐射红外线和微波的能力。

2、黑体:其发射率ελ=1,黑体发射率对所有波长都是一个常数。

灰体:其发射率ελ=常数<1,灰体的发射率始终小于1,发射率不随波长变化。

选择性辐射体:其发射率ελ<1,发射率随波长变化。

3、总之,比热大,热惯量大,以及具有保温作用的地物,一般发射率大,反之发射率就小。

二、典型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1、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含义:岩石的波谱特征是地质遥感的基础。

不同的矿物成分、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大小、表面光滑程度、色泽等都会影响到岩石反射波谱曲线。

特点:(1)0.4~1.3μm的光谱特性主要取决于矿物晶格结构中存在的过渡性金属元素(铁、铜、锰)的电子跃迁;(2)1.3~2.5μm的光谱特性是由矿物组成中的碳酸根、羟基及可能存在的水分子决定的;(3)3~5μm的光谱特性是由Si—O、Al—O等分子键的振动模式决定的。

2、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

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铁含量、土壤质地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

(1)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2)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的含水量增加时,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在水的各个吸收带处(1.4μm,1.9μm和2.7μm),反射率下降最明显(被水强吸收);(3)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土壤的光谱反射率减小,有机质组成不同也有显著影响;(4)铁含量——氧化铁含量的增加会使反射率减小。

(0.5~0.7μm不明显)土壤处于0.5~0.7μm,呈现黄红色;土壤处于氧化状态,呈现红、黄等色;土壤处于还原状态,呈现蓝绿、灰蓝色;(5)土壤质地——与粒径组合及其表面状况、不同粒径组合物质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

3、水体的反射光谱特征特点:(1)水体的反射光谱的贡献主要由水的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的反射和水中悬浮物质决定的;(2)水体的吸收和投射特性不仅与水体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明显地受到水中各种类型和大小的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影响;(3)在1.1~2.5μm波段,较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零。

水色主要决定于叶绿素浓度、混浊度大小、营养盐含量以及其它污染物、水下地形、水深等因素。

4、植被的反射光谱特征不同的植物各有其自身的波谱特征在可见光的0.55µm附近有一个反射率为10%~20%的小反射峰。

在0.45µm和0.65µm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谷。

在0.7~0.8µm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

在近红外波段0.8~1.3µm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反射率可达40%或更大的反射峰。

在1.45µm,1.95µm和2.6~2.7µm处有三个吸收谷。

(1)影响植被光谱特征的主要因素:1.有限的一些光谱敏感成分;2.这些植被组成部分的相对含量,是植被自身生长及其环境变化的指示性标准;3.植被的外形结构;4.植被的光谱特征与光谱测量的空间尺度有很大关系。

(2)不同波段植被的光谱影响主导因素:1.植被可见光和近红外(350—800nm)反射光谱特性差异主要来源于植物体内叶绿素和其他色素成分;2.植被近红外(800—1300nm)反射光谱特性差异主要来源于植物细胞组织散射;3.植被短波红外(1300—2500nm)反射光谱特性差异主要来源于植物细胞组织内的液态水吸收决定;4.植被红外(800—2500nm)光谱的其他影响因子。

(3)红移、蓝移现象“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通常位于0.68~0.75µm 之间。

“红移”:当绿色植物叶绿素含量高,生长旺盛时,“红边”会向波长增加的方向偏移。

“蓝移”:当植物由于受金属元素“毒害”、感染病虫害、污染受害或者缺水缺肥等原因而“失绿”时,则“红边”会向波长短的方向移动。

三、遥感图像解译方法与步骤1、解译方法(1)遥感资料的选择及影像处理<1>遥感资料的选择:资料类型的选择、波段选择、时间选择、比例尺选择。

<2>遥感图像的处理:影像放大、影像数字化、图像处理。

(2)目视解译的方法直判法、邻比法、对比法、逻辑推理法、历史对比法。

2、解译步骤(1)准备工作: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和处理。

(2)建立解译标志:路线踏勘、建立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

(3)室内解译。

(4)野外验证:校核检查、样品采集、调绘和补测。

(5)成果整理:编绘成图、资料整理、文字总结。

四、遥感数字图像分析遥感数字图像分析包括图像的分割、特征分析、图像分类以及描述和理解等内容。

1、遥感数字图像分类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遥感数字图像分类参数分类和非参数分类硬分类和软分类ISODATA分类法最大似然法非监督分类K—均值分类法监督分类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法反向传播法模块化方法图像分类新技术模糊分类法模糊C—均值聚类法模糊监督分类法亚像元分类法其他分类法。

2、基于遥感影像的线状地物提取按自动化程度分为:自动特征提取、半自动特征提取。

3、基于遥感影像的面状地物提取(1)目标检测与特征提取;(2)特征编组和建模。

4、一般分析方法领域分析、查找分析、指标分析、叠加分析。

五、遥感数字图像定量反演1、原理遥感机理和各种前向模型: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半经验模型。

反演模型和反演策略的研究。

2、方法辐射传输模型(RT模型)、几何光学模型(GO模型)、几何光学—辐射传输混合模型(GORT模型)、计算机模拟模型3、遥感地表参数反演方向反射BBDF的反演植被结构参数反演:叶面积指数LAI和叶倾角分布LAD六、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流程(1)遥感数字图像的获取;(2)遥感数字图像预处理(辐射校正、几何校正);(3)遥感数字图像的变换、增强和融合;(4)遥感数字图像分析(图像的分割、特征分析、图像分类、线状、面状地物提取及描述理解)七、影像分辨率纠正1、影像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2、影像纠正:(1)辐射校正(遥感器校正、大气校正、畸变校正)(2)几何校正第3章土壤遥感一、土壤遥感数据分析技术: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光谱混合分解模型(线性、非线性)、光谱匹配。

二、土壤的判读1、判读标志:色调、图案。

2、实际判读:逻辑推理论——根据土壤发生学的理论,按照成土因素进行判读。

3、裸露土壤的判读:色调深浅程度、表土结构状况、土壤质地。

4、覆盖有自然植被的土壤判读:通过判读自然植被来推断土壤类型和性状。

5、覆盖作物的农业土壤判读:通过作物种类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判读来确定。

第4章水环境遥感一、水文要素遥感研究及影响因素1、水位-面积和流域界定:地面分辨率。

2、水深探测:波长、混浊度、水体太阳辐射度、太阳天顶角、太阳方位角、水体的衰减系数、水体底质的反射率、海况、大气效应。

衰减长度来衡量。

3、水温探测:大气水汽含量。

遥感器所探测的热红外辐射强度所得到的水体的亮度温度(辐射温度)。

4、径流估算。

二、水质遥感监测三、水体富营养化遥感监测1、原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最主要因子是叶绿素(叶绿素-a)2、方法:水体光谱特征与水中叶绿素含量的关系四、水体信息遥感提取色度判别法(复杂)、比率测算法(复杂)、多波段的普间关系法。

五、叶绿素遥感概念:基于不同浓度浮游植物有着不同的辐射光谱特性。

波谱基础:光谱特征曲线在0.44μm处出现明显的吸收;在0.52μm处出现“节点”,在“节点”处,水面反射率随叶绿素浓度变化不大;在0.55μm附近,普遍出现辐射峰值,且叶绿素浓度越高,峰值越高。

第5章植被遥感一、植被指数1、概念:标征地表植被覆盖、生长状况的一个简单、有效的度量参数。

2、比值植被指数(RVI):可见光红波段与近红外波段的比值优点:当植被覆盖度较高时,RVI对植被十分敏感;缺点:受大气条件影响,大气效应大大降低对植被检测的灵敏度;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波段数值之差和之和的比值;优点:能反映出植物冠层的背景影响,与植被分布密度呈线性关系;缺点:对土壤背景的变化较为敏感;二、植被指数与地面参数的关系(1)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2)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地表生态环境参数、气候参数、植物蒸发量、土壤水分的关系三、农作物的遥感估产流程方法:作物的识别————遥感影像、波谱识别;种植面积估算———航天遥感方法、航空遥感方法、遥感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结合方法;长势监测—————植被指数;估产模型的建立——影像的光谱信息反演,建立生长信息与产量的关联模型;第6章大气遥感一、方式:主动式:它是由人采用多种手段向大气发射各种频率的高功率的波信号,然后接收、分析并显示被大气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被动式:它是利用大气本身发射的辐射或其他自然辐射源发射的辐射同大气相互作用的物理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