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趣味数学》第2讲 数学家的小故事一

合集下载

趣味数学小故事ppt课件

趣味数学小故事ppt课件
2024/1/27
数学与艺术的交融
探讨数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如分形艺术、 音乐与数学的关系等。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如概 率统计、优化问题等。
31
寄语青少年勇敢追求梦想
勇于探索未知
鼓励青少年勇于探索未知的 数学领域,挑战自己的极限 。
坚持不懈追求梦想
告诉青少年只要坚持不懈地 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 够取得成功。
分享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趣闻轶事,如数学家的趣 事、数学史上的趣闻等,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和好奇心。
数学之美
展示数学中的美感和艺术性,如分形、对称、黄 金分割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美感。
2024/1/27
22
05
互动式趣味数学活 动设计
2024/1/27
23
现场观众参与游戏环节
2024/1/27
29
学生对趣味数学认识提升
增强数学兴趣
通过接触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故事,激发学生 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拓展数学视野
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拓展 学生的数学视野。
2024/1/27
提升数学素养
通过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30
探索更多未知领域可能性
数学与科技的结合
介绍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 应用和发展前景。
通过移动数字方块,将数 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 列,挑战逻辑思维和推理 能力。
数学谜语竞猜
结合数学知识,设计有趣 的谜语题目,激发学习兴 趣和探究欲望。
10
数学游戏与竞技活动
2024/1/27
24点游戏
01
通过加减乘除运算让自己手中的牌达到24点,锻炼心算能力和

2024年趣味数学小故事

2024年趣味数学小故事
5、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便请阿基米德鉴定。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一样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一样,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能够决定皇冠是否掺假。
6、华罗庚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7、有一个主人,雇用工人,向他们提出以下考核:
“给你一只桶,给它倒上半桶水,既不多也不少。但是你当心,既不能用棍子,也不能用绳子或其他任何东西来测量。”
工人动了番脑筋,终于完成了任务。他是如何做的呢?
8、考试刚过,甲、乙、丙、丁四个人预测谁的成绩最好。
甲说:“丙的分数最高。”
乙说:“甲的分数最高。”
一家手杖店来了一个顾客,买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张50元的票子,要求找钱.
店里正巧没有零钱,店主到邻居处把50元的票子换成零钱,给了顾客20元的找头.
顾客刚走,邻居慌慌张张地奔来,说这张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邻居赔偿了50元.随后出门去追那个顾客,并把他抓住说:“你这个骗子,我赔给邻居50元,又给你找头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赔偿我100元的损失.”
青蛙说:“你考我吧。”燕子说:“上星期一我吃了两只害虫,星期二吃了4只,以后每一天比前一天多吃2只害虫,问我一个星期……”“吃了56只害虫”。燕子没说完,青蛙已经说了答案。燕子说:“算得这么快!教教我速算的窍门吧”。青蛙让燕子画7个圈,然后按第一个圈放一只害虫,后面的青蛙在每一个圈外各放一只害虫,再用49+7=56。燕子赞青蛙真聪明。

趣味数学--中外数学家故事(第一讲)资料

趣味数学--中外数学家故事(第一讲)资料

陈景润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 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 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 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 润。
陈景润(1933-1996), 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 ,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 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 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 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 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 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 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 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 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 氏定理”
苏步青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 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 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 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 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 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 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 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 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 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 苏步青 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 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 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 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 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

陈省生
丘成桐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字文远。祖籍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先世迁居江南。父祖 皆谙熟天算,学识渊博,为时人所敬重。冲之少传家业,青年 时代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研究。此后,历仕刘宋、南齐,官 至长水校尉。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 成就。在数学方面,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π的不足近似值(朒数) 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盈数)3.1415927,指出π的真值在盈、 朒两限之间,即3.1415926<π<3.1415927,并用以校算新莽嘉 量斛的容积。这个圆周率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就, 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 卡西(al-kāshī)和16世纪法国数 学家韦达(1540~1603)才得到更精确的结果。祖冲之还确定 了两个分数形式的圆周率值,约率π=22/7(≈3.14),密率 π=355/113(≈3.1415929),其中密率是在分母小于1000条件下 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密率为祖冲之首创,直到16世纪才被 德国数学家奥托(1550~1605)和荷兰工程师安托尼兹 (1543~1620)重一的冯· 诺依 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 进步.鉴于冯· 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 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11 年一1921年,冯· 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 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 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 学论文,此时冯· 诺依曼还不到18岁.

数学家的小故事1 阿基米德

数学家的小故事1 阿基米德

关于阿基米德在数学史上的地位,美国 的数学史学家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 样评价阿基米德的:
“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位最伟大的 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 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不过以他 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 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 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一次当他洗澡时正在冥思苦想,这时水漫 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 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 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
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 中大呼:“我发现了!我发现了!”于是便开 始在大街上裸奔起来了,一直跑到家里。
阿基米德的死也具有传奇色彩。
高斯收到这小册子时觉得不可能用这么短 的篇幅证明这个世界著名的问题―――连 他还没法子解决的问题。他看都没看一眼, 就把它扔在书堆里了。
阿贝尔的另一篇论文是他在欧洲旅行时通 过别人转交给大数学家柯西手里,柯西连 看都没看就扔到纸篓里。
阿贝尔饥寒交迫的回到了挪威,还欠了一 身债,最后在绝望中死去,年仅27岁。他活 着最大的理想是在大学里当一个讲师,可 是到死都没有实现。
尼尔斯·阿贝尔出生在挪威的小村庄在19岁 那年,他证明了一般五次方程求解公式不存 在,就是说,不能用方程系数和开根号的有 限多次运算来表示方程的根。阿贝尔认为这 结果很重要,便自掏腰包在当地的印刷馆印 刷他的论文。因为贫穷,为了减少印刷费, 他把结果紧缩成只有六页的小册子。
阿贝尔满怀信心地把这小册子寄给国内 外的一些数学家,包括数学王子的高斯, 希望能得到一些反应。可惜他的文章太简 洁了,没有人能看懂。
另外一位伽罗瓦生于巴黎。17岁时,他写出了 关于五次方程的代数解法的论文,论文中首次 引入“群”的概念。他把论文寄给经由柯西, 请他交给法兰西科学院审查。柯西对此根本不 屑一顾,把这个中学生的文章给弄丢了。

成功数学家的趣味短篇故事

成功数学家的趣味短篇故事

成功数学家的故事篇1高斯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

3岁能纠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便独立发现了算术级数的求和公式;11岁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少年高斯的聪颖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与资助,使他得以不断深造。

19岁的高斯在进大学不久,就发明了只用圆规和直尺作出正17边形的方法,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

1801年,他发表的《算术研究》,阐述了数论和高等代数的某些问题。

他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统计数学、椭圆函数论都有重大贡献。

同时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与威廉.韦伯合作研究电磁学,并发明了电极。

为了进行实验,高斯还发明了双线磁力计,这是他对电磁学问题研究的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成果。

高斯30岁时担任了德国着名高等学府天文台台长,并一直在天文台工作到逝世。

他平生还喜欢文学和语言学,懂得十几门外语。

他一生共发表323篇(种)着作,提出了404项科学创见,完成了4项重要发明。

高斯去世后,人们在他出生的城市竖起了他的雕像。

为了纪念他发现做出17边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边形。

世人公认他是一位和牛顿、阿基米德、欧拉齐名的数学家。

成功数学家的故事篇2苏步青(1902.09.23~2003.03.17),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

苏步青自1931年3月应着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

至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才有点不太情愿地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

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回望苏步青的百年人生路,也是崎岖泥泞,故事多多,今选几则以慰读者。

故事一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10篇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10篇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10篇华罗庚的故事1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的故事2华罗庚小时候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了一跳。

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华罗庚的故事3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

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

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以欧拉肖像为图案的10瑞 士法郎的纸币
以欧拉肖像为图案的10瑞士法郎的纸币
数学家欧拉的故事
• 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数学,不满10岁就开始自学《代数学》。这本书 连他的几位老师都没读过。可小欧拉却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 方,就用笔作个记号,事后再向别人请教。1720年,13岁的欧拉靠 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巴塞尔大学,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约翰· 伯努利 (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导.。这在当时是个 奇迹,曾轰动了数学界。小欧拉是这所大学,也是整个瑞士大学校园 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 欧拉渊博的知识,无穷无尽的创作精力和空前丰富的著作,都是令人 惊叹不已的!他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半个多世纪写下 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到今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 的名字,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 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 的欧拉方程,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 拉公式等等,数也数不清.他对数学分析的贡献更独具匠心, 《无 穷小分析引论》一书便是他划时代的代表作,当时数学家们称他为" 分析学的化身".
看答案
十月十日
(猜一字)
看答案
一头牛
(猜一字)
看答案
一月七日
(猜一成语)
看 答案
一至十当中,哪 个数最偷懒,哪 个数最勤奋呢?
看答案

下一題
万无一失
下一題
三长两短
下 一題
不三不四
下 一題
一成不变
下一 題
千方百计
下一題

下一 題

下 一題

下一題

数学名家故事

数学名家故事
阿基米德
(公元前287年—212年)
阿基米德故事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 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数学。有一次,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 刚为其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诫他 不得毁坏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当 自己泡在一满盆洗澡水里时,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 中的那部分体积。那么,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 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的体积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 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 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 了!"他为此而发明了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着名的杠 杆原理。伴随着这一发明,还产生了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要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欧几里得,古希腊数学家,被 称为“几何之父”。他活跃于托勒 密一世(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3 年)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他最著 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 的基础,提出五大公式,欧几里得 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 功的教科书。欧几里得也写了一些 关于透视、圆锥曲线、球面几何学 及数论的作品。
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 )值计算 到小数点后六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 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 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1100年,所 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也就是圆周率的祖先。 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 《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 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
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 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 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未上过学, 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 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 光宗耀祖”。

趣味数学小故事

趣味数学小故事

趣味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小故事(通用33篇)趣味数学小故事篇1阿基米德有许多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那个洗澡的故事了。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

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

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

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趣味数学小故事篇2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上课的时间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

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

自己也就可以藉此机会来处理未完的事情。

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

老师看了,很生气地训斥高斯。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

老师听了吓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

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因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这么算出来了。

”老师同学听了以后,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

后来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趣味数学小故事篇3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

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趣味数学小故事

趣味数学小故事

趣味数学小故事【篇一:蒲丰试验】一天, 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 做了一次试验。

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 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 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 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

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 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 2210÷704≈3。

142。

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

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 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

”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篇二:数学魔术家】1981年的一个夏日, 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

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 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

当天, 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 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 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

运算结果, 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

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 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 再进行计算, 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 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 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篇三:点错的小数点】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 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 差之毫厘, 往往失之千里。

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 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

两星期后, 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 款数是63440美元。

她看到偌大的数字, 不禁大惊失色, 骇得心脏病猝发, 倒地身亡。

后来, 有人向医院一核对, 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 实际上只需要付63。

44美元。

点错一个小数点, 竟要了一条人命。

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 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

【篇四:数学家的遗嘱】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的遗嘱, 当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胎小孩。

“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个儿子, 我的儿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 我的妻子将得三分之一;如果是生女的, 我的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 我的女儿将得三分之一。

[数学趣味小故事大全]数学小故事大全5篇

[数学趣味小故事大全]数学小故事大全5篇

[数学趣味小故事大全]数学小故事大全5篇数学小故事大全篇(1):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妈妈去西缘浴室洗澡,当洗完澡时我们在照镜子妈妈突然对我说:“女儿,我来考你一个数学问题,看看你会不会?”我张口就说:“好的,没问题。

”妈妈说:“你看到镜子里面有一面时钟吗?现在镜子里面的时钟是7:15,你能想像一下现在是下午几时几分吗?”我想了一会儿没做出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实在想不出来,只得不好意思地说:“我做不出来。

”当我回头看一下挂在墙上的时钟,现在是下午4:45。

妈妈问我现在能分析一下怎么研究这个问题了吗?妈妈提醒了我一下,镜子里的钟面时针与分针和挂在墙上钟面时针与分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时候我立即反应过来了,它们是呈左右轴对称,这正是我最近学习的内容。

洗完澡回到家后,我要求妈妈再出几个给我做一下。

第一道是镜子中钟面时间为3:30,第二道是镜子中钟面时间为9:40。

我立即动手在纸上采用对称法的方法做出了这两道题目的答案:8:30和2:20。

这时候妈妈又问我每次这样做题是不是有点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想了一会儿,没有想出来。

妈妈这时说:“再提醒一下小朋友,将镜子里钟面时间和实际时间加起来你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吗?”我赶紧动手算了起来,3:30+8:30=12,9:40+2:20=12,发现镜子里钟面时间与实际时间加起来都等于12,此时我兴奋的跳了起来。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只要将镜子里钟面时间与实际时间加起来等于12。

我说:“原来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妈妈笑着说“简单嘛?这说明你遇到问题要有考虑的思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事物,找出它们的规律,那你就会觉得生活中的数学比课堂上讲有意思多了。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确实是无处不在,生活中、学习中到处都有。

从此,我就更加喜欢数学了!数学小故事大全篇(2):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趣味数学故事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趣味数学故事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趣味数学故事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1967年8月23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回到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

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

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在两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电视上,观众们看到了宇航员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

他面带微笑叮嘱女儿说:你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

联盟一号今日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即使是一个小数点的错误,也会导致永远无法弥补的悲壮告别。

古罗马的恺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战争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造成的后果。

换成我们中国的警句大概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吧。

趣味数学故事二数字趣联数字趣联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必须要中.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趣味数学故事三数学天才高斯数学天才高斯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教师教完加法后,因为教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97+98+99+100=教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必须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先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明白他是如何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2+3+4+.....+96+97+98+99+100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所以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趣味数学故事四门打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趣味数学小故事

趣味数学小故事

趣味数学小故事1.巧测金字塔高度金字塔是埃及的著名建筑,尤其胡夫金字塔最为著名,整个金字塔共用了230万块石头,10万奴隶花了30年的时间才建成这个建筑。

金字塔建成后,国王又提出一个问题,金字塔倒底有多高,对这个问题谁也回答不上来。

国王大怒,把回答不上来的学者们都扔进了尼罗河。

当国王又要杀害一个学者崐的时候,著名学者塔利斯出现了,他喝令刽子手们住手。

国王说:“难道你能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吗?”塔利斯说:“是的,陛下。

”国王说:“那么它高多少?”塔利斯沉着地回答说:“147米。

”国王问:“你不要信口胡说,你是怎么测出来的?”塔利斯说:“我可以明天表演给你看。

”第二天,天气晴朗,塔利斯只带了一根棍子来到金字塔下,国王冷笑着说:“你就想用这根破棍子骗我吗?你今天要是测不出来,那么你也将要被扔进尼罗河!”塔利斯不慌不忙地回答:“如果我测不出来,陛下再把我扔进尼罗河也为时不晚。

”接着,塔利斯便开始测量起来,最后,国王也不得不服他的测量是有道理的。

小朋友,你知道塔利斯是如何进行测量的吗?2.蜗牛何时爬上井?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

它趴在井底哭了起来。

一只癞蛤蟆爬过来,瓮声瓮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太高了,掉到这里就只能在这生活了。

我已经在这里过了多年了,很久没有看到过太阳,就更别提想吃天鹅肉了!”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喝足了水,就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

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

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

”想着想着,它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关于数学的简短小故事通用10篇

关于数学的简短小故事通用10篇

关于数学的简短小故事通用10篇六年级趣味数学小故事篇一数学故事杯子里的互质数从前,在匈牙利,有一个叫埃杜斯的数学家。

他听人说,有个叫波沙的12岁男孩,非常聪明,特别能解数学题。

埃杜斯就想,应该去考考他,看看这个小孩是不是真的像别人说的那么聪明。

埃杜斯就找到了波沙的家,见到了小波沙。

波沙家的人热情款待了他。

他向波沙提了一个问题:从1、2、3直到100,随便取出51个数,至少有两个是互质数的,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什么是互质数呢?比如说,2和7,它们之间没有公约数,我们就称它们为互质数。

波沙想了一会儿,就知道这个体该怎么解了。

只见他把爸爸、妈妈和埃杜斯先生面前的杯子都拿到自己的面前,说:先生,比如说这几只杯子是50个。

我把1和2这两个数放进第一个杯子,把3和4这两个数放进第二个杯子,这样两个两个地往杯子里放,最后把99和100两个数放进第50个杯子,我这样放可以吧?埃杜斯先生点点头。

小学趣味数学故事《杯子里的互质数》:小波沙又说:因为你刚才说,要从里面挑出51个数,所以至少有一只杯子里的数全被我挑走,而连续两个自然数,当然就会互质了!埃杜斯先生问:你为什么这么说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会互质呢?波沙说:如果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一个是a,一个是b,他们如果不互质,那么他们俩就必然有大于1的公约数c,那么c一定是b-a的约数。

可是b-a又等于1,不可能有大于1的约数。

既然不可能,那就说明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一定是互质的!埃杜斯先生感叹地说:你答得真好啊!数学小故事篇二兵兵和群群都十分爱好骑车旅游。

趁暑假还没有结束,两人又制定了一个旅游计划:决定骑车到附近的云天湖去看看夏日的茶山。

这天一早,兵兵和群群同时从村里出发去云天湖茶场。

兵兵始终匀速前进。

而群群却不同,他在前进1/4的路程,速度是兵兵的1.5倍;在后3/4路程,速度是兵兵的15/16、结果两人一前一后到达目的地。

那么究竟是谁先到的呢?请说出理由。

六年级趣味数学小故事篇三代数学这个词,是从拉丁文来的,不过它最早的源头是阿拉伯文。

最新的趣味数学故事《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最新的趣味数学故事《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最新的趣味数学故事《自学成才的数学家》数学故事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在中国,有一位数学家是家喻户晓的,这确实是华罗庚。

一提到那个名字,人们就会想到数学家、自学成才和聪慧这些词。

可能有的小朋友还参加过华罗庚数学金杯赛吧。

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

1924年从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年仅14岁的华罗庚便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里当伙计。

他的中学老师专门观赏他的数学才华,鼓舞他连续自学数学。

19岁那年,华罗庚突然染上伤寒,此后在腿部留下了残疾。

但他并不悲观、丧气,而是坚强地发奋自学。

有一次,他发觉一个有名的教授的一篇论文中有错误:一个数值算得不对。

因此他把自己的运算结果和看法写成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

1930年,这篇文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

确实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

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扬,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

大伙儿都说不明白。

最新的趣味数学故事《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明白华罗庚那个人。

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

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人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

数学有趣小故事

数学有趣小故事
物理
数学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等 领域都涉及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
方法。
化学
化学中涉及到的分子结构和化学反 应可以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和预测 。
工程学
工程学中各种设计和优化问题需要 用到数学中的几何、代数、微积分 等知识。
05 数学的趣味读物和影视作品
数学科普读物推荐
《数学简史》
VS
数学符号的文化内涵
数学符号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还蕴含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中国的算筹、阿拉 伯数字等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 源,这些文化内涵的探索让人更加深入地 理解数学这一学科。
03 数学的趣味游戏和谜题
数学谜语和趣味题
数学谜语
数学谜语是一种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题目,通常以谜语的形式出现,需要解题者运用数学知识来解答。例如, “什么数字最没力?”答案是“0”,因为“零”常用来形容没有力量。
04 数学的趣味应用
数学在艺术中的应用
01
02
03
几何图形
艺术家利用几何图形创作 出许多美丽的艺术品,如 抽象画、拼贴画等。
分形艺术
分形是数学中的一种结构 ,具有无穷的细节和自相 似性,被广泛应用于艺术 创作中。
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利用数 学算法对图像进行编辑和 处理,创造出各种特效和 风格。
数学家们的幽默故事
许多数学家不仅在学术上表现出色,在生活中也充满了幽默感。他们的幽默故 事让人感受到数学家们的风趣和智慧,也让数学这一学科更加平易近人。
数学定理的趣味发现过程
数学定理的趣味证明
有些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非常有趣,如“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以通过“猪嘴 定理”来证明。这些有趣的证明过程不仅让人更容易理解数学定理,也增加了数 学的趣味性。

趣味数学故事

趣味数学故事

趣味数学故事趣味数学故事趣味数学故事(1):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

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

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著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

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趣味数学故事(2):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上课的时光处理一些自我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

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

自我也就能够藉此机会来处理未完的事情。

但是才一转眼的时光,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

老师看了,很生气地训斥高斯。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

老师听了吓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

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因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这么算出来了。

”老师同学听了以后,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

之后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趣味数学故事(3):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

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搞笑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方数,有35个头;从下方数,有94只脚。

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明白《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趣味数学2则小故事

趣味数学2则小故事

趣味数学2则小故事从数学趣味小故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还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乐趣、积极开动脑筋。

我带大家一起看看这几篇故事!数学趣味小故事之一:数学天才高斯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 .....+97+98+99+100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2+3+4+ ..... +96+97+98+99+100100+99+98+97+96+ ..... +4+3+2+1=101+101+101+ ..... +101+101+101+101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数学趣味小故事之二:阿拉伯数字的来源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

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

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

当时,“0”还没有出现。

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

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

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

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

数学家的小故事50字

数学家的小故事50字

数学家的小故事50字篇一:趣味数学小故事50字趣味数学小故事三篇下面就是一个小故事,是一个数字之间的故事。

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最小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儿,一起拍几张合影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应照相机和胶卷,好吧?‛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到底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一共十一个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钱?‛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唐僧师徒摘桃子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

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

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

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

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

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

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

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

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唐僧很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

你知道他们每人摘多少个桃子吗?给数字一个生命小朋友们,当你轻轻地打开数学书的时候,是否看到了数字们微笑的脸?咦?数字怎么是活着的呢?当然是活着的喽!他们各有不同的性格。

你看,一向认为自己个头最高、腰板总是挺得直直的‚1‛,是多么傲慢呀。

他可以整除所有的数,但是他除了自身之外却不能被别的数整除,真可谓是‚独霸将军‛。

但是‚2‛却很和善,所以他和他的倍数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数学家的小故事一
1、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在数学上的发现创造是数不胜数,阿基米德螺线,抛物线上的弓形求面积方法含有现代积分思想,等等。

直到现在,全世界活着的人中,至少还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数学知识比不上两千年前的阿基米德。

一个关于他的著名的故事是:叙拉古的国王委托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但是怀疑里面被掺了银子,当然不可能通过把皇冠割开来检验这个王冠,于是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

一次当他洗澡时正在冥思苦想,这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

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

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我发现了!我发现了!”于是便开始在大街上裸奔起来了,一直跑到家里。

阿基米德的死也具有传奇色彩。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攻入叙拉古,并闯入阿基米德的住宅,他们看见一位老人在地上埋头作几何图形,士兵们将沙盘踩坏。

阿基米德怒斥士兵:“不要弄坏我的图!”士兵拔出短剑,刺死了这位旷世绝伦的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竟死在愚蠢无知的罗马士兵手里。

还有一个版本是他死前说的话是:“让我做完最后一道题。


关于阿基米德在数学史上的地位,美国的数学史学家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样评价阿基米德的:
“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位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

不过以他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2、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是一个杰出的数学家,他创立的有理数的概念至今对于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还是一个难的东西。

他也是历史上最有趣味而又最难理解的人物之一。

他建立了一种宗教,主要的教义是灵魂的轮回和吃豆子的罪恶性。

毕达哥拉斯教派有一些规矩是:
1.禁食豆子。

2.东西落下了,不要拣起来。

3.不要去碰白公鸡。

4.不要擘开面包。

5.不要迈过门闩。

6.不要用铁拨火。

7.不要吃整个的面包。

8 . 不要招花环。

9 .不要坐在斗上。

10 .不要吃心。

11 .不要在大路上行走。

12.房里不许有燕子。

13.锅从火上拿下来的时候,不要把锅的印迹留在灰上,而要把它抹掉。

14.不要在光亮的旁边照镜子。

15.当你脱下睡衣的时候,要把它卷起,把身上的印迹摩平
毕达哥拉斯在代数上的主张是认为数是万物之源,并且认为一切数都能写成有理数的形式。

毕达哥拉斯的在几何上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命题;即直角两夹边的平方的和等于另一边的平方,即弦的平方。

然而不幸的是,毕达哥拉斯的定理立刻引导了无理数的发现,这否定了他的全部哲学。

他的一个学生用毕达哥拉斯定理证明了:当正方形的边长是1时,对角线长度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

这个学生的发现导致了毕达哥拉斯的丧命:他被教众抛进了大海。

3、维纳:
维纳是最早为美洲数学赢得国际荣誉的大数学家,他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长达25年。

他当时是校园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人人都想与他套点近乎
有一次维纳的一个学生看见维纳正在邮局寄东西,很想自我介绍一番。

在麻省理工学院真正能与维纳直接说上几句话、握握手,还是十分难得的。

但这位学生不知道怎样接近他为好。

这时,只见维纳来来回回踱着步,陷于沉思之中。

这位学生更担心了,生怕打断了先生的思维,而损失了某个深刻的数学思想。

但最终还是鼓足勇气,靠近这个伟人:“早上好,维纳教授!”维纳猛地一抬头,拍了一下前额,说道:“对,维纳!”原来维纳正欲往邮签上写寄件人姓名,但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维纳最有名的故事是有关搬家的事。

一次维纳搬家,妻子熟悉维纳的方方面面,搬家前一天晚上再三提醒他这件事。

她还找了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新居的地址,并用新居的房门钥匙换下旧房的钥匙。

第二天维纳带着纸条和钥匙上班去了。

白天恰有一人问他一个数学问题,维纳把答案写在那张纸条的背面递给人家。

晚上维纳习惯性地回到旧居。

他很吃惊,家里没人。

从窗子望进去,家具也不见了。

掏出钥匙开门,发现根本对不上齿。

于是使劲拍了几下门,随后在院子里踱步。

突然发现街上跑来一小女孩。

维纳对她讲:“小姑娘,我真不走运。

我找不到家了,我的钥匙插不进去。

”小女孩说道:“爸爸,没错。

妈妈让我来找你。


4、两个英年早逝的数学家:伽罗华和阿贝尔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用求根公式求出它的解,这大概是很久就有的公式了。

其中根和系数的关系被称作韦达定理,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甚至更高阶方程的求解公式一直不被人们所知。

尤其是五
次和五次以上方程的求解公式。

可是欧拉高斯等杰出数学家都没有找到求解公式,成了当时数学的难题。

尼尔斯·阿贝尔出生在挪威的小村庄在19岁那年,他证明了一般五次方程求解公式不存在,就是说,不能用方程系数和开根号的有限多次运算来表示方程的根。

阿贝尔认为这结果很重要,便自掏腰包在当地的印刷馆印刷他的论文。

因为贫穷,为了减少印刷费,他把结果紧缩成只有六页的小册子。

阿贝尔满怀信心地把这小册子寄给国内外的一些数学家,包括数学王子的高斯,希望能得到一些反应。

可惜他的文章太简洁了,没有人能看懂。

高斯收到这小册子时觉得不可能用这么短的篇幅证明这个世界著名的问题―――连他还没法子解决的问题。

他看都没看一眼,就把它扔在书堆里了。

阿贝尔的另一篇论文是他在欧洲旅行时通过别人转交给大数学家柯西手里,柯西连看都没看就扔到纸篓里。

阿贝尔饥寒交迫的回到了挪威,还欠了一身债,最后在绝望中死去,年仅27岁。

他活着最大的理想是在大学里当一个讲师,可是到死都没有实现。

另外一位伽罗华生于巴黎。

17岁时,他写出了关于五次方程的代数解法的论文,论文中首次引入“群”的概念。

他把论文寄给经由柯西,请他交给法兰西科学院审查。

柯西对此根本不屑一顾,把这个中学生的文章给弄丢了。

1830年2月伽罗瓦再次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详细的论文,寄给科学院秘书傅立叶,不料当年5月傅立叶病死,伽罗瓦的文稿再次被丢失。

1831年伽罗瓦第三次将论文送交法国科学院。

泊松院士看了4个月,最后在论文上批道:“完全无法理解”。

这些大数学家的傲慢和自大,使得伽罗瓦的理论被埋没了将近50年。

后来,伽罗瓦因为政治激进,被阴谋的政客们用一件小事怂恿和一个军官决斗。

他知道对手的枪法很好,自己获胜的希望很小,很可能会死去。

在决斗前一个晚上,他急切地写着他的遗言。

想在死亡来临之前尽快把他的思想中那些有意义的东西写出来。

他不时中断,在纸边空白处写上“我没有时间,我没有时间。


接着伽罗瓦又写下一个潦草的大纲。

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一劳永逸地给一个折磨了数学家几个世纪的难题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开创了数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群论。

伽罗瓦在决斗中被打成重伤,死在家里,年仅21岁。

阿贝尔和伽罗华创造的群论在后来量子力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利用对称群理论,人们能够事先预测晶体的种类,群论的知识还会出现在魔方中。

5、贝努力家族:
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贝努力家族是一个数学家族,三代出现了十多位杰出的数学家。

这个家族人的脾气都不太好,最奇怪的他们是开始都不是从事数学,可是到后来全部迷上了数学。

家族中父亲因为儿子得了数学大奖,嫉妒之下竟然一脚从窗户把儿子踹到了室外。

1696年,约翰.贝努力在《教师学报》的杂志上面提出最速降线问题,公开针对他的哥哥雅克比.贝努力,这两个人在学术让一直相互不忿,据说当年约翰求悬链线的方程,熬了一
夜就搞定了,雅克比做了一年还认为悬链线应该是抛物线,实在是很没面子。

那个杂志是莱布尼茨主办的,影响很大,欧洲的所有杰出数学家都尝试这来做这个问题。

到最后,约翰收的了5份答案,有他自己的,莱布尼茨的,还有一个罗必达侯爵的,然后是他哥哥的,最后一份是盖着英国邮戳匿名的。

而这份匿名信居然就是牛顿寄来的,据说当年牛顿已经从科学第一线退了下来,揽到了皇家造币厂厂长的肥缺。

劳累了一天以后,回家在壁炉前看到了贝努力的题,,熬夜到凌晨4点,就搞定了。

贝努力看到这个匿名送来的答案,说道:“我看到了狮子露出来了利爪。


贝努力一家在欧洲享有盛誉,有一个传说,讲的是约翰.贝努力的儿子,有一次正在做穿越全欧洲的旅行,他与一个陌生人聊天,他很谦虚的自我介绍:“我是丹尼尔.贝努力。

”那个人当时就怒了,说:“我是还是伊萨克.牛顿呢。


从此之后在很多的场合丹尼尔都深情的回忆起这一次经历,把他当作他曾经听过的最衷心的赞扬。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中外数学名家的故事,使学生能从中领悟到学习的学
法,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学生互动,课件展示
课件,多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