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回归教育常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类书籍,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系统而准确地阐述了当代教育方面的重要理念,提出了对教育全面发展的完美构想。
这本书所传达出的思想很深刻,侧重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以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以及人性化的教学。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了更深的体会和了解,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素质外,还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理解学生,关注学生成长,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总之,《回归教育常识》是一本受欢迎的教育类书籍,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现代教育理论,值得深思学习。
2023年《回归》读后感
2023年《回归》读后感2023年《回归》读后感1在读完《回归真教育》一书后,深为梁好老师充满热爱的教育情结、充满智慧的教育故事、充满创新的教育管理、充满自由的教育环境、充满无畏的`教育胆识所折服。
其中在“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这一辑中,有一篇随便令我印象深刻:梁好老师一次监考俄语看到学生考试的情景而发出的深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些时候,学生是不能左右自己的学习行为的,甚至作为教育者也不能左右,但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却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让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
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让梁好老师去认真思考,这份思考,让他站在高处审视教育,并不断触摸教育的真实。
读了“真教育”后,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了。
在英语教学中我要不断的学习探索,让教学返璞归真,找回教育的根基。
英语教学要回归“真”,必须深入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尝试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了解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去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
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课堂教学要努力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他们身边,是拿来用的,是用来交际的,而绝不是仅仅是通过背背记记去应付考试的。
因此语言的学习必须回归生活的本源,英语教学必须追求“生活化”。
英语教学回归“真”,就是要用生活化的语言组织教学。
这样能够使学生减少对英语的陌生感,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畏惧心理,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具亲和力。
正因为教材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编写的,所以我们的教学更应该抓住这一点,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方式,才能通过语言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在学生主动愿意说的时候,我们不必过多地去纠正他们的发音,语法错误,要注意保护学生说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更有利于持久保持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英语,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第一篇:《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近期拜读了关于教育的一篇文章《让教育回归常识》,回思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历程,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我们的传统文化常常要求并鼓励所有人向着“成功”和“成才”的方向努力。
每一位家长也热切期望孩子能出人头地。
在此影响下,学校教育更是不遗余力的向学生灌输这种观念。
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待学生往往对学生抱着过高的期待,恨不得人人成才,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证明教育的成功。
诚如文中所言:“这种做法就符合教育的规律吗?……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连鼓励学生去做个平民的勇气都没有了?”当我们抱着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投入到复杂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去,用过高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时,是否真正关注过生命的本来面目,是否留给孩子的童年一片灿烂多彩的阳光?文中所提到的一个事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印度有一个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跑,此举震惊了印度,人们称他为马拉松神童。
2007年,5岁的辛格计划用10天时间跑完 500公里行程。
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自己的漫漫征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大量警察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
原来,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严禁辛格参加这项马拉松活动。
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
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
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仔细分析和思考这个事件,不免对印度政府的行为赞叹。
这个5岁的孩子或许真的是天赋禀异,但是政府宁可不要一个可以引起世界瞩目的“神童”,也要保证小辛格作为一个普通的5岁孩子身体健康和情绪轻松。
印度官方的这个理念真可谓是让生命绽放了最自然的光彩。
掩卷沉思,同样的事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首先孩子的家长和亲朋一定会因为家有神童而沾沾自喜,社会和学校也一定会对这个孩子赞誉有加,甚至将他定位为成功的典范而作为教育其他孩子的榜样,可以想象,其他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理会遭受多么沉重的压力?甚至小小年纪就已经变得急功近利,让本该美丽的童年蒙上了沉重的阴霾。
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回归教育常识》读书心得寒假期间应学校要求读了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
全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第四章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第五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第六章仰望教育的星空。
刚开始阅读时,觉得虽然书名和自己的日常工作很贴近,但是很多文章都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读起来并不是那么生动有趣。
都说付出总会有收获,读着读着,自己也逐渐地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起来。
作者的视野很广,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是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科学的思维、没有深入的体验,他是写不出这么多文字的,光凭这一点很多教师应该感到汗颜,包括我自己。
想到自己平时写一两篇论文就感到非常不容易了,有时候有想写的冲动,但是限于阅读量不足、水平不高,难以下笔行文,因此很多东西是一再拖延推迟,好像患了严重的拖延症。
作者不是一般的老师,他是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局局长、党委书记,还兼任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顾问等职务,之前已经出版了《管理心智》《修炼校长力》《我的教育心旅》等著作。
曾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还能著书立说,并且著作等身,实属不易。
让教育成为教育应该是教师的基本理念。
汤勇指出:“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
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常识。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
孩子在他的校园里生活,肯定离不了作业和试题,也离不了分数和成绩,但是他们的校园生活绝对不应仅仅是这些,而应是丰富多彩的。
教育,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让孩子拥有分数,而且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站在孩子的视角做教育,回归教育常识做教育。
新时代,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坚守,学校既要主动对接时代需求,更要坚守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常识。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
实施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思考教育的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反思与纠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要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专注于孩子狭隘知识的掌握、分数的获得以及学历的增长。
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常识。
如果教育者眼中只有分数,把学校办成应试工厂,把教室变成应试车间,那么培养的学生只会成为考试机器,这就背离了教育常识。
回归教育常识,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要研究学生,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成长空间。
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们应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有没有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有没有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内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觉,有没有让不同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坐标与人生方向,有没有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
正如我们一直提倡和坚持的“全息活动育人”,就是为了让学生打破班级界限,能在家长和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赢得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
我们发现:孩子在富于激情地展示自己特长或研究成果时,他们乐在其中,成长中便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还记得一位学生宋鑫雨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后,在给教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感恩母校让我成为学校的首批小记者。
【教师成长】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教师成长】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第一篇:【教师成长】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教师成长】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张新艳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第四章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第五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第六章仰望教育的星空。
汤勇是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
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坚持阅读和写作,而且每年出版一本著作,在教育系统有较高的知名度。
《回归教育常识》是他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书中的大多数文章反映了他过去一年对“教育常识”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教育要回归常识,这是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越演越烈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常识,该如何去做,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基本常识之一,就是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孩子不同的成长发育阶段,创设适合于孩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孩子自主成长。
在孩子从幼儿到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游戏、玩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了解、探究世界最为重要的方式。
在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看来,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童年的快乐生活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科研事业。
达尔文小的时候整天掏蚂蚁窝、捉蝴蝶、摸鱼虾、研究臭虫,就是不愿意学习。
他的父亲气急败坏,认为他“除了打鸟、养狗、捉老鼠外,有用的事一样都不会干,将来会丢全家的脸。
”但他的父亲有一点好,没有严厉禁止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也给这个世界养育了一个伟人。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印度有一个名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实现了全程马拉松的比赛,被人们称之为神童。
5岁那年,辛格计划用10天的时间跑完500公里的行程,但就在他准备启程的时候,被警方叫停了。
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读后感读毕唐书写的《教育必须回归常识》感触很深,其中有几段话颇有同感。
人就怕不动心,不动情,一动情很多事就好办了。
作文写不好,不仅是表达方法的问题,更是思想感情的问题,对任何事都不关心,当然写不出好文章。
一个老师,教学好坏,也不仅是教学法的问题,主要还是精神状态的问题。
同样一节课,你照着教学录像去上,也上不到特级教师那个水平;同样一个人,上同样一节课,也会时好时坏。
不解决“情”,只谈“法”,就没有动力。
老师如此,学生更如此。
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如果缺乏感知能力,不能感知美,感知美好的人和事,对有些事情没有感动、没有激情,那就写不出什么打动人的东西,上不出真正打动学生的好课。
即使你强制他们写,强制他们如何去上课,那只能是应付。
当然,这种能力和意识需要引导、需要激发。
很多人,包括我们的有些老师和年轻的中学生们好像都变得世故了,觉得好像已经看破这个功利的世界,已经看透了自私的人性。
于是,看什么都觉得不过如此,看什么都变得麻木不仁。
我想起了以前高中政治课本上批判的唯心主义思想,其中有句话叫做:仁者心动。
其实,这句话内涵深刻,只有心动的人才能成为仁者,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的教育因为社会的浮躁和功利,因为教师的急功近利,已经让学生却少了心动的意识,本来可以打动他的东西已经熟视无睹。
学生不再相信真心真情,他们对老师的关心视为别有用心,把老师的爱视若无物。
老师在一次次失望中变得不再那么耐心,那么充满热情。
呼唤真心,呼唤真情,从我做起!否则,我们的教育会变得更加艰难,我们的努力会事倍功半!负担轻重不在于上多少节课,而在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不愿学习,再少的课都是负担。
有些教育的做法似乎很简单,但却可以“点石成金”,如果对教育缺乏境界,你就永远想不出这样的方法。
这两段话其实是有联系的,主动了,主动去做而不是被动应付,做事情才能达到一定境界,学习和教育都是如此。
而主动依赖于兴趣、乐趣。
那些科学家那么痴迷、废寝忘食去研究、为科学献身,如果不是兴趣和乐趣,那就很难持久,没有人非要他们这样去做,他么是心甘情愿的。
教育需要回归常识 晓庄学院学习心得
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教育需要回归常识——萧庄学院的学习体会教育需要回归常识--小庄学院的学习体会6月5日,我们一行49名怀揣一颗对学校教育寻根、求真之心,来到了素有六朝古都之誉的南京,来到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被誉为全国师范教育发祥地的南京晓庄学院求知、求学。
近10天的培训学习、交流考察以及深入学校和课堂的体验,无论是在个人修为的积淀,还是管理能力的提升、教育深度思考等方面,均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想重点谈谈晓庄之行带给我对教育的思考。
为什么?在我看来,教育的思想、对教育的理解和定位是我们教育人时首先应该了解的事情,无论你是教书还是从事学校管理。
这是一个方向问题。
如果方向正确,我们就不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迷失方向;在正确的方向上,我们可以避免在“欲望”和“效用”面前迷失方向,忘记我们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开始;方向是对的。
不管你有多慢,总有一天你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因此,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低头拉车,还要知道如何抬头看路。
一、“名称”的花样不管怎样翻新,都永远无法掩盖“真”教育的缺失。
自1985年国家颁布《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处于起步阶段。
回顾过去30年,我们的教育改革做了些什么?2022年4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佩根教授接受了记者蒋宝欣的采访,曾经说过:“我们所谓的教育改革,可以说只是课程体系或内容的调整——增加或删除一些课程,或增加或删除一些课程内容。
当然,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只停留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这是一场失去灵魂的改革。
”这场失去灵魂的改革,无非是增加了一些“革新”的字眼和一些所谓的“新”理念,催生了一大批“教育家”和“名校”。
唯一不变的是,“分数”理论的唯一问题仍然是“山还是那山”,“钱其琛的三个问题”仍然是“雾中观花,水中观月”。
“教师们在缺乏任何统一的教育思想的情况下强化着自身的努力;论教育的新书层出不穷;教学技巧持续扩充,?具有实质内容的教育正在瓦解而变成无休止的教学法实验,?一种尝试迅速地为另一种尝试所取代。
《回归真教育》读书心得.doc
《回归真教育》读书心得在的假期里,我仔细阅读了梁浩的书《回归真实教育》。
作者通过一百多个生动的小案例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教育,什么不是教育。
这样尖锐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
他特别提醒教育者,真正的职业幸福来自教师教育行为本身的幸福。
现在我想在读完这本书后和你分享一些小想法。
1: 关于好好学习许多老师喜欢或不喜欢努力学习,当他们长大后,他们将不得不努力学习,所以他们不能过任何形式的生活来督促他们的孩子努力学习,但是他们真的能承受没有好好学习的生活吗?为什么一些分数低的孩子比那些分数高的孩子生活得更舒适?事实上,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增加智慧,更重要的是体验自我和培养生育能力。
然而,我以前的教育只注重前者。
在未来,我将尽我所能让学生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这样更多的孩子能在社会中生活得更舒适。
2:关于考试号考试的意义是一种评价方法。
评价的意义在于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提高,而现实只关注分数。
考试是一个我不想提及的话题。
我小时候上学,直到我毕业并成为一名教师。
我参加了无数次考试。
我想成为一名教师,最终我不用参加任何考试。
任何想考学生的人都是老师。
如果我不参加任何考试,也不做任何比较,谁会费心去教一个父母已经放弃的后进生呢?面对绩效考核,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把应试教育进行到底,才能取得第一名。
我不知道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行为何时会从每个人的脑海中抹去。
最后,我想说: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育人的艺术,教育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只有在教育中,才能以“现实而务实的方式”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也是最重要的教育。
呼唤常识的回归
呼唤常识的回归——读汤勇《回归教育常识》周国平说,今天我们最缺的不是伟大的理论,而是普通的常识。
教育常识,亦即教育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教育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东西。
四川阆中汤勇局长在《回归教育常识》这本书中说,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是人对人的深刻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堆积、分数的获得。
这些就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
正是这普普通通的教育常识,往往决定着教育的好坏。
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知道教育要遵循常识,另一方面,却又存在许许多多“反教育常识”的现象。
比如,我们面对学生,考虑最多的只有知识、分数,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空洞的说教,是面对不同的个体,带给他们的是相同的教育内容、相同的发展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出发,只知道匆匆上路,却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出发,究竟要到哪个地方去,这样,我们“行走得越远,付出的代价就有可能越大。
”(陶西平语)读完汤勇《回归教育常识》这本书,我最深的体会是,让教育回归常识,这是对教育理想的捍卫,对教育责任的担当,也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的深情呼唤。
好的教育,不是我们自以为的可以给学生多少分数或提升多少成绩,好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教育。
这不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功利,不一定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高分,但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能够让孩子在所学的知识忘掉之后留下的其他东西多一些。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强化对孩子的约束,让孩子一味听话,置他们的好奇与探究、求解与质疑而不顾,不尊重他们的不同见解,不能给他们以独立思考的广阔空间,孩子的创新与兴趣就会被扼杀。
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正因如此,我们要把空间和空间多留一些给孩子,顺应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找到自信。
卢梭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浪费”时间,这是因为孩子的身心及生命,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被重新发现,被真正唤醒。
让教育慢下来,让孩子在广阔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时空中用心地体验、尽情地玩耍、自由地想象、充分地发展,教育方能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成长,汤勇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种适合他们的教育,教育就有了良好的生态,教育者就坚守了自己的良知,孩子们就能够过上一种快乐而幸福的学习生活,更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正因如此,适合的教育是我们努力追寻的教育的美好境界。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定稿)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定稿)第一篇: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定稿)今天,我有幸读到《教育常识》这本书,觉得很幸运,从中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接触理论的东西本就不多,这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
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
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
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我对其中的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作深有感触。
我的女儿今年上七年级了,每天面无表情去上学,和小学时天壤之别,小学每天开开心心去学校,一回家就兴高采烈的给我讲学校的趣事。
小学还没有升学的压力。
可是,自从上了七年级,发现没有以前快乐了,而我也不觉得轻松了。
每天回家就是作业多,学习累,而每次考试的分数也触动着我的敏感神经,考好,心情好,考不好,心情差,还急得到处报辅导班,我也不想这样,但是如果不督促她,不严厉的要求她,那升学的压力如何扛得住?所以,我觉得学习真的是很劳苦的事,这其实就是一个修炼自身的过程。
他们必须风雨兼程,每日奔赴课堂,那是他们的校园,也是他们的战场,他们未来能否在人世间立足,就看在这个战场上能够储备多少生命能量,收获多少信心和技能。
他们需要投入时间,付出巨大精力,像农民一样踏实耕种,书本就是他们需要精耕细作的土地;像工人一样与机器为伴,各种作业、习题和试卷就是他们需要日夜操练的机器。
在此过程中,他们必须忍受身体不适和心灵煎熬。
学习过程中的身体之苦,莫过于中国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今天这一情形很少见,但艰苦程度并没有实质变化,只不过受苦形式改变了而已。
除了克服身体的痛苦之外,还有绵绵不断的心灵煎熬。
他们必须忍受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失败、挫折,没有人在学习中总是一往无前。
让教育回归常识
让教育回归常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读《让教育回归常识》有感兴国江背华坪小学陈梅芳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印度有一个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跑,此举震惊了印度,人们称他为马拉松神童。
2007年,5岁的辛格计划用 10天时间跑完500公里行程。
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自己的漫漫征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大量警察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
原来,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严禁辛格参加这项马拉松活动。
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
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
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要孩子,不要神童”,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呼唤!我感动于这件事,是因为他们切中了教育的肯綮:要把孩子当成孩子,而不是看那些附加在他们身上的东西,甚至把附加的东西等于了孩子本身。
近三万字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有一句话如此耀眼:“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这是常识。
可现实中,我们往往讲了许多大道理,却唯独少了对常识的敬畏。
现在的教育,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对教育常识的执守,是对常识所蕴含的精神、规律和价值观的认同与守望。
只是,我们太习惯于在平凡中去搜索孩子的天分,却忘了把孩子当孩子。
看吴非老师的书,最能引起共鸣的就是关于“常识”的概念。
“尊重常识”虽是吴非《致青年教师》一书第四辑的标题,其实,尊重常识、回归常识、坚守常识是《致青年教师》全书,也是吴非这位着名教育实践家一以贯之的重要指导思想。
他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以分为本”的危害他比谁都看得清楚。
他在书里告诉我们:有位学生很勤奋,立志要考名校,他经常为考试成绩发愁;不管考得如何,他在宿舍里总是唉声叹气。
——如果考了99分,他会为丢的那一分叹气;如果考了满分,他会因为不是唯一的满分者而叹气;如果他是唯一的满分,他又会为第二名的分数和他比较接近而叹气……他永远不满足,一些教师称赞他“进取心很强”。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让教育回归常识》是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当代教育现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和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应该回归常识。
作者指出,当前的教育模式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追求学生的分数和奖项。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应该重视的方向。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教育应该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发展空间。
作者提到,“高塔模式”即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力。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只有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这需要教育提供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和实践。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未来充满变化的社会中立足。
最后,教育应该强调人文关怀。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的关怀和培养。
作者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学生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鼓励,才能够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通过阅读《让教育回归常识》,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认识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教育应该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回归常识教育读书笔记
回归常识教育读书笔记安全,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
孩子能够平平安安,是无数大人共同的心愿;然而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我们的身边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安全隐患。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班今天开了个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
观看了安全教育片,对我有很大启发。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其中关于火灾的部分。
俗话说得好:“水火无情。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器、煤气等可能引发火灾的物品越来越多;于是,在日常生活中,火灾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
片中虽然有一些火灾时人们成功逃生的事例,但是百闻不如一见。
正好,前不久,我们学校一组团里一个宿舍就发生了一次失火,这次失火使我对火灾的认识,有平面变得立体化了。
据说就是学生不规范使用电吹风引起的,因为没有电,然后没有拔掉电吹风。
事后,我们了解到:原来是有的业主把烟头扔进了垃圾桶,而有个别没灭的烟头点燃了垃圾,当时正值正月十五,垃圾又特别多,很快,整个垃圾桶连同垃圾一起被烧的所剩无几。
这件事虽没有对人形成威胁,但我们也要重视,要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注意,因为危险无处不在。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消防安全教育是学校教学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确保学校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更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阐明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必要性。
力求总结出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从而确保学校消防安全的高度稳定,保障学校教书育人的平安和谐氛围。
为了我们自己的安全,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有关安全知识,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好好的珍惜!从开学到现在,学校频繁检查卫生,对纪律严格要求,大家仿佛又回到了紧张充实的高中生活。
现在本科评估已经告一段落,对于以后的生活大家有如何打算,是继续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还是觉得本科评估像一阵风,吹过了就过了,不会留下一丝痕迹呢?就本科评估后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话题,强中强要求以宿舍为单位进行讨论后发言。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让教育回归常识》一书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启发性很强的教育类书籍。
作者从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出发,深入剖析了现实教育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作者在书中指出了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他认为,现行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应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特别是在高考制度下,很多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将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需求。
与此同时,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也很大。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时成为了束缚学生发展的桎梏。
其次,作者对如何让教育回归常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灌输。
他主张让教育回归生活,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此外,他还提出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认为教师应具备高素质、有爱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最后,作者提出了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议,主张取消单一的考试评价,并引入综合评价的方法,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培养人才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因此,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同时,教育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
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关注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技术,以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责任。
同时,教师应该有爱心和耐心,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我认为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必要的。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让教育回归常识》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对教育常识的回归,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观点和建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应该回归常识的必要性。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国家强盛的根本,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举足轻重的任务。
然而,当前的教育发展却面临着不少问题。
教育过度会试,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生活脱节等。
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让教育回归常识》一书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主张教育应该回归常识,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应试和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这不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书中提出了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为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在的教育普遍存在竞争激烈、学生压力大的问题。
学生们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断追求升学的目标,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书中提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观念,强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再者,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格品质、良好习惯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乏全面发展的能力,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书中提出了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
读完《让教育回归常识》,我深深地意识到,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常识的回归和对教育观念的更新。
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高分和升学率。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变革。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不断更新。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曾思考过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如何回归教育的原点,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将从回归教育的原点这一角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在我国,教育的原点是“立德树人”。
这一理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指的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亲民”指的是关爱民众,“止于至善”指的是追求最高尚的境界。
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回归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回归教育的原点的途径1. 转变教育观念。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载体。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革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要减少应试教育的课程,增加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教育常识》读书心得
寒假期间应学校要求读了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
全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第四章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第五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第六章仰望教育的星空。
刚开始阅读时,觉得虽然书名和自己的日常工作很贴近,但是很多文章都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读起来并不是那么生动有趣。
都说付出总会有收获,读着读着,自己也逐渐地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起来。
作者的视野很广,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是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科学的思维、没有深入的体验,他是写不出这么多文字的,光凭这一点很多教师应该感到汗颜,包括我自己。
想到自己平时写一两篇论文就感到非常不容易了,有时候有想写的冲动,但是限于阅读量不足、水平不高,难以下笔行文,因此很多东西是一再拖延推迟,好像患了严重的拖延症。
作者不是一般的老师,他是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局局长、党委书记,还兼任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顾问等职务,之前已经出版了《管理心智》《修炼校长力》《我的教育心旅》等著作。
曾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还能著书立说,并且著作等身,实属不易。
让教育成为教育应该是教师的基本理念。
汤勇指出:“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
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常识。
教
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
孩子在他的校园里生活,肯定离不了作业和试题,也离不了分数和成绩,但是他们的校园生活绝对不应仅仅是这些,而应是丰富多彩的。
教育,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让孩子拥有分数,而且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
这是常识。
好的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注重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信,让不同的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人生方向,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或者说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这是常识。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孩子尊重教师,天经地义。
教师尊重孩子,既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师崇高师德的体现。
这是常识。
教育,应该尽可能不设防线,不过多干涉。
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
允许孩子慢慢来,慢慢成长,这是教育常识。
孩子成长需要陪伴,而不需要过多干预;需要呵护,而不需要一味溺爱;需要引导,而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
这也是常识。
校园文化,乃至名师、名校长、名学校,其生成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岁月的历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打造’出来。
这也是常识。
”这些真知灼见都是大实话,没有这些基本常识的坚守,我们的教育只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化。
让教育成为教育需要良好的教育办学氛围。
《回归教育常识》有一篇文章——“过热的课外辅导会将孩子引向何方”,我看后心里五味杂陈。
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自己班的有些学生周末报了五六个培训班,两天时间根本停不下来,既累家长也累学生。
还记得之
前火爆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孩子,请适应这个竞争的时代!》其中写到:“因为他们在课堂学习之余,周末针对性培优班里这类型的培训太多了。
教育再这么办下去,还要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做什么呢?教育培训机构几乎已经决定了小孩们的命运前途。
因此,汤勇也痛心疾首,感叹到:“如果孩子们的身心空间被各种辅导、各种补课填得满满的,如果孩子们的灵魂世界长期蜷缩在毫无表情的试卷分数下,最后毁掉的不仅是孩子们创新、创造的品质,还有可能是孩子未来的幸福,乃至孩子今后行走社会的能力。
”
教育是良心事业,需要淡泊,需要宁静,需要从容,需要坚守,需要“上善若水,静待花开”的教育情怀。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新的学期,希望自己,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教师,能够以淡薄宁静的心态教育孩子,不急不躁,做好引领学生的这条大鱼,用自己的微博之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接近教育本质的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