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中医护理
经络腧穴-2022年整理
手太阴肺经腧穴(Points of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 1 中府(肺募穴;手太阴经、足太阴经交会穴)定位: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LU 2 云门定位: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LU 3 天府定位: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LU 4 侠白定位: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LU 5 尺泽(合穴)定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LU 6 孔最(郄穴)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LU 7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中LU 8 经渠(经穴)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LU 9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端,桡骨茎突与手舟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LU 10 鱼际(荥穴)定位: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LU 11 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0.1寸手阳明大肠经腧穴(Points of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LI 1 商阳(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0.1寸LI 2 二间(荥穴)定位: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LI 3 三间(输穴)定位: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LI 4 合谷(原穴)定位:第2掌骨桡侧中点LI 5 阳溪(经穴)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端,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LI 6 偏历(络穴)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LI 7 温溜(郄穴)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LI 8 下廉定位:肘横纹下4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LI 9 上廉定位:肘横纹下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LI 10 手三里定位: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LI 11 曲池(合穴)定位:横平肘横纹,肘关节桡侧,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LI 12 肘髎定位: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前缘LI 13 手五里定位:曲池上3寸,曲池与肩髃连线上LI 14 臂臑定位:曲池上7寸,曲池与肩髃连线上,三角肌前缘LI 15 肩髃(手阳明经、阳蹻脉交会穴)定位:肩峰外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凹陷中LI 16 巨骨(手阳明经、阳蹻脉交会穴)定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LI 17 天鼎定位: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LI 18 扶突定位: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LI 19 口禾髎定位:鼻孔外缘直下,横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LI 20 迎香(手阳明经、足阳明经交会穴)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足阳明胃经腧穴(Points of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ST 1 承泣(足阳明经、任脉、阳蹻脉交会穴)定位: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ST 2 四白定位:眶下孔处ST 3 巨髎(足阳明经、阳蹻脉交会穴)定位:瞳孔直下,横平鼻翼下缘ST 4 地仓(足阳明经、阳蹻脉交会穴)定位:口角外侧0.4寸ST 5 大迎定位: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ST 6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1横指(中指)ST 7 下关(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ST 8 头维(足阳明经、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定位: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ST 9 人迎(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ST 10 水突定位: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ST 11 气舍定位: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凹陷中ST 12 缺盆定位: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ST 13 气户定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ST 14 库房定位: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ST 15 屋翳定位: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ST 16 膺窗定位: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ST 17 乳中定位:乳头中央ST 18 乳根定位: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ST 19 不容定位: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ST 20 承满定位: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ST 21 梁门定位: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ST 22 关门定位: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ST 23 太乙定位: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ST 24 滑肉门定位: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ST 25 天枢(大肠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ST 26 外陵定位: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ST 27 大巨定位: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ST 28 水道定位: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ST 29 归来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ST 30 气冲(足阳明经、冲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横平耻骨联合上缘ST 31 髀关定位:横平耻骨联合下缘,髂前上棘与髌底外端连线上,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ST 32 伏兔定位: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端连线上ST 33 阴市定位:髌底上3寸,股直肌腱外缘ST 34 梁丘(郄穴)定位: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腱与股直肌腱之间ST 35 犊鼻定位:髌韧带外侧凹陷中ST 36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ST 37 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定位: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ST 38 条口定位: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ST 39 下巨虚(小肠下合穴)定位: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ST 40 丰隆(络穴)定位: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ST 41 解溪(经穴)定位: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ST 42 冲阳(原穴)定位:足背最高处,足背动脉搏动处,第2跖骨底与中间楔骨关节处ST 43 陷谷(输穴)定位:足背第2跖趾关节外侧近端凹陷中ST 44 内庭(荥穴)定位:第2、3趾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ST 45 厉兑(井穴)定位: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0.1寸足太阴脾经腧穴(Points of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SP 1 隐白(井穴)定位: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0.1寸SP 2 大都(荥穴)定位:第1跖趾关节内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SP 3 太白(输穴;原穴)定位:第1跖趾关节内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SP 4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定位:第1跖骨底前下缘赤白肉际SP 5 商丘(经穴)定位:足舟骨粗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SP 6 三阴交(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交会穴)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缘后际SP 7 漏谷定位: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缘后际SP 8 地机(郄穴)定位: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缘后际SP 9 阴陵泉(合穴)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缘之间凹陷中SP 10 血海定位:髌底内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SP 11 箕门定位:髌底内端与冲门连线下2/3与上1/3交点,长收肌与缝匠肌交角动脉搏动处SP 12 冲门(足太阴经、足厥阴经、阴维脉交会穴)定位:腹股沟斜纹中,横平耻骨联合上缘,髂外动脉搏动处外侧SP 13 府舍(足太阴经、足厥阴经、阴维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SP 14 腹结定位: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SP 15 大横(足太阴经、阴维脉交会穴)定位:脐中旁开4寸SP 16 腹哀(足太阴经、阴维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SP 17 食窦定位: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SP 18 天溪定位: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SP 19 胸乡定位: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SP 20 周荣定位: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SP 21 大包(脾之大络)定位:第6肋间隙,腋中线上手少阴心经腧穴(Points of Heart Meridian of Hand-Shaoyin)HT 1 极泉定位: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HT 2 青灵定位: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内侧沟中HT 3 少海(合穴)定位: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HT 4 灵道(经穴)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HT 5 通里(络穴)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HT 6 阴郄(郄穴)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HT 7 神门(输穴;原穴)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HT 8 少府(荥穴)定位:手掌第4、5掌骨之间,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HT 9 少冲(井穴)定位: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0.1寸手太阳小肠经腧穴(Points of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SI 1 少泽(井穴)定位: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0.1寸SI 2 前谷(荥穴)定位:第5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SI 3 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SI 4 腕骨(原穴)定位: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赤白肉际凹陷中SI 5 阳谷(经穴)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伸肌腱尺侧缘,三角骨与尺骨茎突之间凹陷中SI 6 养老(郄穴)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SI 7 支正(络穴)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SI 8 小海(合穴)定位: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SI 9 肩贞定位: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SI 10 臑俞(手太阳经、足太阳经、阳维脉、阳蹻脉交会穴)定位: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SI 11 天宗定位: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SI 12 秉风(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SI 13 曲垣定位:肩胛冈内端上缘凹陷中SI 14 肩外俞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SI 15 肩中俞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SI 16 天窗定位: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后缘SI 17 天容定位: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中SI 18 颧髎(手少阳经、手太阳经交会穴)定位: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SI 19 听宫(手少阳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凹陷中足太阳膀胱经腧穴(Points of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1 睛明(手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阴蹻脉、阳蹻脉交会穴)定位:目内眦内上方眶内壁凹陷中BL 2 攒竹定位:额切迹处,眉头凹陷中BL 3 眉冲定位:额切迹直上入发际0.5寸BL 4 曲差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BL 5 五处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BL 6 承光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BL 7 通天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BL 8 络却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BL 9 玉枕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横平枕外隆凸上缘BL 10 天柱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BL 11 大杼(手太阳经、足太阳经交会穴;八会穴-骨会)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12 风门(足太阳经、督脉交会穴)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13 肺俞(肺背俞穴)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14 厥阴俞(心包背俞穴)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15 心俞(心背俞穴)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16 督俞定位: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17 膈俞(八会穴-血会)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18 肝俞(肝背俞穴)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19 胆俞(胆背俞穴)定位: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20 脾俞(脾背俞穴)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21 胃俞(胃背俞穴)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22 三焦俞(三焦背俞穴)定位: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23 肾俞(肾背俞穴)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24 气海俞定位: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25 大肠俞(大肠背俞穴)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26 关元俞定位: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BL 27 小肠俞(小肠背俞穴)定位:横平第1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1.5寸BL 28 膀胱俞(膀胱背俞穴)定位:横平第2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1.5寸BL 29 中膂俞定位:横平第3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1.5寸BL 30 白环俞定位:横平第4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1.5寸BL 31 上髎定位:正对第1骶后孔BL 32 次髎定位:正对第2骶后孔BL 33 中髎定位:正对第3骶后孔BL 34 下髎定位:正对第4骶后孔BL 35 会阳定位:尾骨端旁开0.5寸BL 36 承扶定位:臀沟中点BL 37 殷门定位:臀沟下6寸,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BL 38 浮郄定位:腘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内侧缘BL 39 委阳(三焦下合穴)定位: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内侧缘BL 40 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定位:腘横纹中点BL 41 附分(手太阳经、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BL 42 魄户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BL 43 膏肓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BL 44 神堂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BL 45 譩譆定位: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BL 46 膈关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BL 47 魂门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BL 48 阳纲定位: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BL 49 意舍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BL 50 胃仓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BL 51 肓门定位: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BL 52 志室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BL 53 胞肓定位:横平第2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3寸BL 54 秩边定位:横平第4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3寸BL 55 合阳定位:腘横纹下2寸,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BL 56 承筋定位:腘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肌腹之间BL 57 承山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BL 58 飞扬(络穴)定位:昆仑直上7寸,承山外下1寸,腓骨后缘,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BL 59 跗阳(阳蹻脉郄穴)定位:昆仑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BL 60 昆仑(经穴)定位: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凹陷中BL 61 仆参(足太阳经、阳蹻脉交会穴)定位:昆仑直下赤白肉际BL 62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蹻脉)定位:外踝尖下方,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BL 63 金门(郄穴)定位:外踝前缘直下,第5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BL 64 京骨(原穴)定位:第5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BL 65 束骨(输穴)定位:第5跖趾关节外侧近端赤白肉际BL 66 足通谷(荥穴)定位:第5跖趾关节外侧远端赤白肉际BL 67 至阴(井穴)定位: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0.1寸足少阴肾经腧穴(Points of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KI 1 涌泉(井穴)定位:足底第2、3趾趾蹼缘与足跟后端连线前1/3与后2/3交点,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KI 2 然谷(荥穴)定位: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KI 3 太溪(输穴;原穴)定位:横平内踝尖,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KI 4 大钟(络穴)定位: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中KI 5 水泉(郄穴)定位: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KI 6 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定位: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KI 7 复溜(经穴)定位:内踝尖上2寸,跟腱前缘KI 8 交信(阴蹻脉郄穴)定位: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缘后际KI 9 筑宾(阴维脉郄穴)定位:太溪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KI 10 阴谷(合穴)定位:腘窝内端,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KI 11 横骨(足少阴经、冲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KI 12 大赫(足少阴经、冲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KI 13 气穴(足少阴经、冲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KI 14 四满(足少阴经、冲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KI 15 中注(足少阴经、冲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KI 16 肓俞(足少阴经、冲脉交会穴)定位:脐中旁开0.5寸KI 17 商曲(足少阴经、冲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KI 18 石关(足少阴经、冲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KI 19 阴都(足少阴经、冲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KI 20 腹通谷(足少阴经、冲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KI 21 幽门(足少阴经、冲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KI 22 步廊定位: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KI 23 神封定位: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KI 24 灵墟定位: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KI 25 神藏定位: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KI 26 彧中定位: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KI 27 俞府定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手厥阴心包经腧穴(Points of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PC 1 天池定位: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PC 2 天泉定位: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PC 3 曲泽(合穴)定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凹陷中PC 4 郄门(郄穴)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PC 5 间使(经穴)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PC 6 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PC 7 大陵(输穴;原穴)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PC 8 劳宫(荥穴)定位:手掌第2、3掌骨之间,偏第3掌骨,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PC 9 中冲(井穴)定位:中指末端顶点手少阳三焦经腧穴(Points of 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 of Hand-Shaoyang)TE 1 关冲(井穴)定位: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0.1寸TE 2 液门(荥穴)定位:第4、5指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TE 3 中渚(输穴)定位:手背第4掌指关节尺侧近端凹陷中TE 4 阳池(原穴)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尺侧凹陷中TE 5 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间TE 6 支沟(经穴)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间TE 7 会宗(郄穴)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桡侧缘TE 8 三阳络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间TE 9 四渎定位: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间TE 10 天井(合穴)定位:肘尖上1寸凹陷中TE 11 清泠渊定位:肘尖上2寸,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TE 12 消泺定位:肘尖上5寸,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TE 13 臑会定位:肩峰角下3寸,三角肌后下缘TE 14 肩髎定位: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凹陷中TE 15 天髎(手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定位:肩胛骨上角骨际凹陷中TE 16 天牖定位: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后缘凹陷中TE 17 翳风(手少阳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TE 18 瘈脉定位:乳突中央,翳风与角孙平行外耳轮弧形连线下1/3与上2/3交点TE 19 颅息定位:翳风与角孙平行外耳轮弧形连线下2/3与上1/3交点TE 20 角孙(手阳明经、手少阳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耳尖正对发际处TE 21 耳门定位: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凹陷中TE 22 耳和髎(手少阳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鬓发后缘,耳根前方,颞浅动脉后缘TE 23 丝竹空定位:眉稍凹陷中足少阳胆经腧穴(Points of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GB 1 瞳子髎(手少阳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GB 2 听会定位: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凹陷中GB 3 上关(手少阳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颧弓上缘中央凹陷中GB 4 颔厌(手少阳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头维与曲鬓平行鬓发前缘弧形连线上1/4与下3/4交点GB 5 悬颅定位:头维与曲鬓平行鬓发前缘弧形连线中点GB 6 悬厘(手少阳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头维与曲鬓平行鬓发前缘弧形连线上3/4与下1/4交点GB 7 曲鬓(足少阳经、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横平耳尖,鬓发后缘GB 8 率谷(足少阳经、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GB 9 天冲(足少阳经、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GB 10 浮白(足少阳经、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天冲与完骨平行外耳轮弧形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GB 11 头窍阴(足少阳经、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天冲与完骨平行外耳轮弧形连线上2/3与下1/3交点GB 12 完骨(足少阳经、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乳突后下方凹陷中GB 13 本神(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头正中线旁开3寸,前发际上0.5寸GB 14 阳白(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定位:瞳孔直上,眉上1寸GB 15 头临泣(足少阳经、足太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定位:瞳孔直上,前发际上0.5寸GB 16 目窗(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定位: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5寸GB 17 正营(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定位:瞳孔直上,前发际上2.5寸GB 18 承灵(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定位:瞳孔直上,前发际上4寸GB 19 脑空(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定位:风池直上,横平枕外隆凸上缘GB 20 风池(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定位:枕骨下方,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GB 21 肩井(手少阳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定位: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外端连线中点,前直乳中GB 22 渊腋定位:第4肋间隙,腋中线上GB 23 辄筋定位:第4肋间隙,腋中线前1寸GB 24 日月(胆募穴;足太阴经、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GB 25 京门(肾募穴)定位:第12肋游离端下际GB 26 带脉(足少阳经、带脉交会穴)定位:第11肋游离端直下,横平脐中GB 27 五枢(足少阳经、带脉交会穴)定位:脐中下3寸,髂前上棘内侧GB 28 维道(足少阳经、带脉交会穴)定位:五枢内下0.5寸GB 29 居髎(足少阳经、阳蹻脉交会穴)定位: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中点GB 30 环跳(足少阳经、足太阳经交会穴)。
第四章经络与腧穴
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
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
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
孙 络:细小的络脉。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
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 1、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见下页图表)
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头(面)
胸
手
(手三阴经)
• 2、“骨度”折量都定位法
•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 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 3、指寸定位法
•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量取腧穴的 定位方法,也称“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 比量法”。
• 中指同身寸
• 拇指同身寸
• 横指同身寸 • 简便取穴法
• 1、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
人体重点穴位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位于前臂正中,腕
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 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 间取穴。
人体重点穴位
1、孕吐、晕车、恶心想吐、呃逆;
2、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胸肋痛、上腹痛、 心绞痛、月经痛、腹泻。
3、精神行为异常。
4、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月经痛 等
人体重点穴位
风府 督脉
3.阿是穴
压痛点
4.耳穴 全息医学
(三)腧穴
• 穴位的作用
1.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2.远治作用:经络所在,主治所及
3.特殊作用:特定穴位,特定主治
(三)腧穴
• 头部:百会、印堂、太阳、人中
• 颈背腰部:风池、大椎、天宗、肾 俞、大肠俞
• 上肢部:曲池、外关、内关、合谷 • 下肢部: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
经络腧穴各论重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
经络腧穴各论一.手太阴肺经(11穴)经脉循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形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挠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1.中府:云门下一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挠侧凹陷处。
3.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4.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经脉循行: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如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上走颈,从颈部如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1.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2.阳溪:手拇指向上翘,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
3.曲池:屈肘呈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4.肩髃: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下方凹陷处。
5.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三.足阳明胃经(45穴)经脉循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如缺盆,属胃络脾,外行部分循行于胸腹第二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
1.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
2.地仓: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3.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橫指处,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是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4.天枢:脐旁开2寸。
5.梁丘:屈膝,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6.犊鼻: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7.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橫指处。
8.上巨虚:犊鼻下6寸。
9.下巨虚:上巨虚下3寸。
10.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胫骨前嵴外2橫指处。
11.解溪: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拇长伸肌腱与指长伸肌腱之间。
四.足太阴脾经(21穴)经脉循行: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指,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央间,至内踝尖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如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穴。
腧穴按摩法
第八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腧穴按摩法腧穴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疗。
由于用力和手法方向、力量大小不一,则治疗作用各异。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手法,还出现了包括向下的压力、向上的提力、以及相对的挤压力的综合手法。
它是一种古老的物理治疗手段。
是中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
远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该治疗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实践。
在《金贵要略》中已经有关于“膏摩”的记载。
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使其治疗和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繁荣景象,我国医学在此一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
该技术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目前已引起国际医疗组织的重视,许多国家都已开展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它正在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腧穴按摩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是医护人员视病情施用手法治疗的一门中医学科。
通过手法作用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上的做所有用功,并深透到体内,改变其有关的系统内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这种“能”可作为信息的载体,向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传入信号,起到刺激局部、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舒筋整复、活血祛瘀、调动机体抗病能力、调节脏腑功能、改变有关的系统内能、纠正解剖位置与转变系统内能的结合、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体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腧穴按摩可调整信息。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腑的固定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于全身的机能平衡。
提高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
一.评估(一)核对医嘱。
了解患者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二)患者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三)患者心理状况及对此操作的信任度。
二.适应症各种急慢性疾患和临床表现,如胃痛、肩周炎,失眠、便秘、牙痛、头痛等。
中医护理学基础经络俞穴
骨度分寸法
以骨节为主要标志进行度量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在确定前部及 四肢部位的穴位时,一般以中指同身寸为1寸;在确定背部及臀部的穴位时,一般以 1个脊椎骨的宽度为1寸;在确定头面部的穴位时,一般以目外眦至外耳道之距离为1 寸;在确定胸腹部的穴位时,一般以中指的第一节与第二节长度之和为1寸;在确定 下肢部的穴位时,一般以中指同身寸的1/2为1寸;在确定臀沟长度时,一般以其水 平长度为1寸等
-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络脉 是经脉的分支:多循行于较浅 部位,有较小的名称和广泛的交会 连接,主要包括十五大络、别络、 浮络和孙络
经络
经络系统的作用
联系内外:感应传导:感应是经气的感应、 传递信息的作用;传导是经气将感应传导的 信息传递到脏腑器官组织细胞中的作用 濡养脏腑:调节平衡:濡养作用指经络具有 营养气血作用;调节作用指经络可以调节人 体各部分的功能,使其保持协调和阴阳平衡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运行气血是经络具有 运输气血,濡润周身组织器官的作用;协调 阴阳是经络具有协调阴阳平衡的作用
经络
经络系统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流注次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 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督脉-任脉
奇经八脉流注次序:督脉-任脉-阳跷脉-阴跷脉 -阳维脉-阴维脉-带脉-冲脉
第2部分
PART 2
俞穴
俞穴的概念及分类
俞穴也称穴位:是脏腑经 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 部位,也是针灸、推拿、 拔罐等疗法的重要施术部 位
中医护理学基 础—经络俞穴
竞聘人:XXXX 竞聘岗位:XXXX
-
经络 01
俞穴 02
目录
第1部分
PART 1
中医护理学第十五章腧穴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第十五章腧穴【重点难点】一、腧穴总论(一)腧穴基本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一般分布于经脉上,而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一经脉一脏腑之间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腧穴的分类大体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本类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2、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3、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1、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2、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疾患的作用。
3、特殊作用特殊作用是指腧穴具有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简称双向作用)和相对特异性的作用(简称特异作用)。
双向作用是指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体现出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
(四)腧穴的定位法在临床上,治疗效果与取穴是否准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定准穴位,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
常用的定位方法有以下四种: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①固定标志:指以各部位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以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固定不移的标志,用以腧穴定位的方法。
②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标志,用以腧穴定位的方法。
2、“骨度”折量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
腧穴
天枢大肠肺中府, 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 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为中脘, 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 胸前膻中觅浅深
十、八会穴
• 八会穴,是人体脏、腑、气、血、筋、 脉、骨、髓精气所聚会的八个特定穴。
• 它们均分布在躯干和四肢部,分别与上 述的八种脏腑器官或组织有着密切联系, 主治其有关病证。
歌诀一 列缺偏历肺大肠,通里支正心小肠; 心包内关三焦外,公孙丰隆脾胃详; 胆络光明肝蠡沟,大钟肾络膀飞扬; 脾有大络名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歌诀二 手之三阴列通内, 手之三阳偏支外, 足之三阴公大蠡, 足之三阳丰飞光
七、郄穴
• “郄”即孔隙,郄穴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 位。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 跷、阴维、阳维四脉各有一个郄穴,共 十六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 以下。郄穴对各经急性病痛有较好的治 疗作用。
八、下合穴
•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特定 穴,称为下合穴,也称六腑下合穴。
•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就是其本经合 穴,而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 (下巨虚)均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委阳)在膀 胱经。这六个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重要穴 位,均在膝关节以下或附近。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1)近治作用 如印堂治眉心前额疾患和眼部疾患 (2)远治作用 如合谷治疗上肢疾病,而且能治颜面
部、颈部、口齿病症,同时能治“不定穴”(《玉龙歌》)、“天 应穴”(《医学纲目》)、“压痛点”等。 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的位 置和主治,而是以压痛敏感点或其他反 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这种“以痛为 腧”的针灸治疗方法叫“阿是之法”, 用此法所取的穴位统称阿是穴。
《经络腧穴学》重点腧穴及特定穴定位及部分操作
《经络腧穴学》重点腧穴及特定穴定位及部分操作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腧穴及其特定的定位和操作方法。
经络腧穴学在中医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针灸疗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点的腧穴及其特定定位和部分操作。
1.风池穴(GB20):位于颈部的两侧,枕骨与斜方肌之间,是治疗头痛、眩晕、颈椎病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2.四白穴(SI3):位于手背侧腕关节横纹的尺侧,是治疗头痛、颈肩痛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3.内关穴(PC6):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腕横纹的上1.5寸,是治疗心脏病、胃痛、呕吐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4.合谷穴(LI4):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掌指关节褶处,是治疗头痛、感冒、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5.足三里穴(ST36):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方,腓骨与胫骨之间,是治疗脾胃病、虚弱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6.气海穴(CV6):位于腹中线下脐4寸,是治疗脘腹痛、腹泻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以上只是经络腧穴学中的一些重要腧穴及其特定定位和部分操作方法的介绍,实际上还有很多腧穴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临床应用中,根据具体病症选择合适的腧穴进行治疗,同时结合个人体质和具体疾病情况进行操作,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人体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及图解!!!
⼈体经络⽳位按摩⼤全及图解!!!⼈体经络⼆千五百年前,中国诞⽣了第⼀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发现⼈体上有⼀些纵贯全⾝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线上有⼀些分枝,在分枝上⼜有更细⼩的分枝,古⼈称这些分枝为络脉, “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简和绵阳⽊⼈经络模型等出⼟⽂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的医疗⼿段:⼀个是灸法,⼀个是砭术(即⽤⽯头治病的⼀种医术),另⼀个就是导引术(⼀种古⽼的⽓功),⽽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们制成了⾦属针,称为微针,并⽤微针对经脉进⾏治疗。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中⼈体最重要的⽣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平衡阴阳、濡养筋⾻、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象的描述。
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千多年前的,给现代⼈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的困难。
因此,从⽂献和实验等多个⽅⾯揭⽰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经络系统组成经络作为运⾏⽓⾎的通道,是以⼗⼆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体内外连贯起来, 成为⼀个有机的整体。
⼗⼆经别,是⼗⼆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脉,沟通脏腑,加强表⾥经的联系。
⼗五络脉,是⼗⼆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前、后、侧三部的重要⽀脉,起沟通表⾥和渗灌⽓⾎的作⽤。
经络腧中医护理技术腧穴一二课件ppt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概念 1.腧穴所在
部位的疾患
2.邻近组织 器官的疾患
1.远隔部位的脏腑、 组织器官的病症
2.有的腧穴具有影响 全身的作用
1.双向良性调 整作用
2.相对特异性 的作用
依据 腧穴所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主治所在
腧穴 一切腧穴 范围
临床 近治作用— 应用 —近部取穴
十四经肘膝关节以下 某些腧穴 的腧穴
概述
腧穴是什么?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
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 应点和针灸的刺激点。
腧
古代通“俞”、“输”: 输注、转输。
穴 原义为“土室”:引申指 孔隙、空窍、凹陷处。
“腧”、“输”、“俞” 的异同
古代,三字音义相通,有转输输注含义,通用; 近代,“腧”、“输”、“俞”在应用时则各有所指:
膝中——外踝尖
16寸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
说明: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1.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腧穴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 近部位的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举例: 眼病:眼区的睛明、承泣、四 白、瞳子髎 耳疾:耳周的耳门、听宫、听 会、翳风 头面部疾病:头面部穴位
“腧”标明与人体形肉有关,腧穴是所有穴位总称; “输”特指五输穴,又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 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专指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穴 位。
一、腧穴的分类
经穴,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穴位。 经外奇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 阿是穴,按压痛点取穴
(一)经穴
概念: 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十 四经)的腧穴,总称“经穴”。
中医护理三基试题及答案第五章 经络与腧穴
第五章经络与腧穴A型题1.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是(A)A.十二正经B.奇经八脉C.十二别经D.经筋E.十五别络2.十二经脉命名主要包括哪三方面(C)A.阴阳、五行、脏腑B.阴阳、五行、手足C.手足、阴阳、脏腑D.手足、脏腑、五行E.手足、阴阳、五脏3.十二经脉中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A)A.头面部B.胸部C.腹部D.四肢末端E.体侧4.手厥阴经联系的脏腑是(C)A.肺B.肝C.心包D.三焦E.胆5.手太阳经联系的脏腑是(D)A.胃B.膀胱C.三焦D.小肠E.大肠6.足少阳经联系的脏腑是(B)A.小肠B.胆C.心包D.三焦E.肾7.与手太阴经相表里的事(E)A.足太阴B.手太阳C.足少阳D.足厥阴E.手少阴8.与手少阳经相表里的是(A)A.手厥阴B.手太阳C.足少阳D.足厥阴E.手少阴9.与足少阴经相表里的是(B)A.足太阴B.足太阳C.足少阳D.足阳明E.足少阴10.与足少阳经相表里的是(D)A.足太阳B.足少阳C.足阳明D.足厥阴E.足太阴11.阴脉之海是指(B)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足少阴肾经12.十二经脉之海指的是(C)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足太阳膀胱经13.经络系统的组成是(B)A.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皮部B.经脉、络脉、经筋、皮部C.经脉、别络、经筋、皮部D.经脉、经别、经筋、皮部E.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经别14.手三阴经的走向为(A)A.胸走手B.手走头C.头走足D.足走腹E.手走胸15.足三阳经的走向为(C)A.胸走手B.手走头C.头走足D.足走腹E.手走胸16.前发际至后发际常用骨度为(B)A.14寸B.12寸C.9寸D.8寸E.10寸17.天突至胸剑联合常用骨度为(C)A.14寸B.12寸C.9寸D.8寸E.10寸18.脐中至耻骨联合常用骨度为(C)A.14寸B.12寸C.5寸D.8寸E.10寸19.矫正胎位的腧穴是(B)A.大横B.至阴C.隐白D.三阴交E.合谷20.风池穴主治除哪项外的各种病症(D)A.中风偏瘫B.感冒、热病C.目赤肿痛、目眩D.腹痛便秘E.耳鸣、耳聋21.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的穴位是(D)A.太渊B.外关C.内关D.神门E.少商22.在耳屏前,下颌关节踝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的穴位是(B)A.听会B.听宫C.耳门D.风池E.水沟23.定位在第2腰椎棘突下的腧穴是(A)A.命门B.大椎C.腰阳关D.肾俞E.腰俞24.风府穴在后发际上(B)A.0.5 寸B.1寸C.2寸D.3寸E.4寸25.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平处(C)A.第2肋间隙B.第3肋间隙C.第4肋间隙D.第5肋间隙E.第6肋间隙26.具有双向治疗作用的穴位是(B)A.至阴B.天枢C.地仓D.环跳E.三阴交27.奇经八脉中“血海”是(C)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阴跷脉28.手太阴肺经止于(D)A.中府B.迎香C.少海D.少商E.外关29.足太阳膀胱经起于(E)A.攒竹B.至阴C.承山D.耳门E.晴明30.以下不属于督脉上的穴位是(E)A.腰俞B.大椎C.百会D.水沟E.天突31.属于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是(C)A.太渊B.太冲C.涌泉D.昆仑E.神阙32.定位在第3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的穴位是(A)A.肺俞B.心俞C.肝俞D.脾俞E.肾俞33.牙痛时常选的腧穴是(A)A.合谷B.迎香C.天枢D.百会E.膻中34.杨先生,32岁,腹部手术后出现尿潴留,护理时首选(B)A.中脘B.中极C.少商D.血海E.神阙35.李女士,50岁、昏迷半小时、护理时可选(C)A.合谷B.大椎C.百会D.曲池E.十宣36.下列不宜针刺的腧穴是(C)A.风池B.风府C.神阙D.水沟E.天突37.陈女士,37岁,产后3天,乳汁少,护理时可选的穴位是(C)A.神门B.尺泽C.膻中D.曲泽E.至阴38.人体前正中线,脐下3寸的是(B)A.中极B.关元C.气海D.中脘E.天突39.少阳经在头部循行于(D)A.头顶部B.头后部C.前额部D.头侧部E.枕后部40.腧穴大体上分为三类,分别是(C)A.十二经脉、经外奇穴、阿是穴B.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C.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D.经穴、络穴、阿是穴E.以上都不是X型题1.经络系统的构成是(ABCDE)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五别络E.经筋、皮部2.经脉包括(ABD)A.正经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D.奇经八脉E.十五别络3.络脉的组成是(ACD)A.十五络脉B.十二经筋C.浮络D.孙络E.十二经别4.奇经与正经的区别(ABCE)A.没有与脏腑络属关系B.彼此无交接、流注关系C.没有表里配合D.无本经腧穴E.奇经无手足之分5.腧穴的定位方法有(ABCDE)A.骨度分寸法B.体表固定标志定位法C.简便取穴法D.手指同身寸定位法E.体表活动标志定位法6.以下穴位定位正确的是(BDE)A.鼻尖取素髎B.两眉之间取印堂C.脐旁三寸定天枢D.第7颈椎棘突下取大椎E.腓骨头前下缘取阴陵泉7.横指同身寸的说法正确的是(ABC)A.也称“一夫法”B.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C.四指的宽度为3寸D.四指的宽度为4寸E. 以食指中节横纹为标准8.下列哪些穴位具有强壮保健作用(ABCE)A.关元B.气海C.大椎D.至阴E.足三里9.“一源三岐”是指(ABC)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阳跷脉10.以下经脉表里关系正确的是(ACDE)A.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B.足太阳经和足太阴经C.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D.足阳明经和足太阴经E.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11.足三里穴主要用于治疗(ABCDE)A.腹胀B.泄泻C.胃痛D.头痛E.水肿12.人体前正中线上的穴位有(ABCE)A.关元B.气海C.中极D.天枢E.天突13.属于奇穴腧穴的是(ADE)A.印堂B.攒竹C.膻中D.十宣E.太阳。
中医护理三基试题及答案第五章经络与腧穴
第五章经络与腧穴A型题1.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是(A)A.十二正经B.奇经八脉C.十二别经D.经筋E.十五别络2.十二经脉命名主要包括哪三方面(C)A.阴阳、五行、脏腑B.阴阳、五行、手足C.手足、阴阳、脏腑D.手足、脏腑、五行E.手足、阴阳、五脏3.十二经脉中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A)A.头面部B.胸部C.腹部D.四肢末端E.体侧4.手厥阴经联系的脏腑是(C)A.肺B.肝C.心包D.三焦E.胆5.手太阳经联系的脏腑是(D)A.胃B.膀胱C.三焦D.小肠E.大肠6.足少阳经联系的脏腑是(B)A.小肠B.胆C.心包D.三焦E.肾7.与手太阴经相表里的事(E)A.足太阴B.手太阳C.足少阳D.足厥阴E.手少阴8.与手少阳经相表里的是(A)A.手厥阴B.手太阳C.足少阳D.足厥阴E.手少阴9.与足少阴经相表里的是(B)A.足太阴B.足太阳C.足少阳D.足阳明E.足少阴10.与足少阳经相表里的是(D)A.足太阳B.足少阳C.足阳明D.足厥阴E.足太阴11.阴脉之海是指(B)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足少阴肾经12.十二经脉之海指的是(C)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足太阳膀胱经13.经络系统的组成是(B)A.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皮部B.经脉、络脉、经筋、皮部C.经脉、别络、经筋、皮部D.经脉、经别、经筋、皮部E.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经别14.手三阴经的走向为(A)A.胸走手B.手走头C.头走足D.足走腹E.手走胸15.足三阳经的走向为(C)A.胸走手B.手走头C.头走足D.足走腹E.手走胸16.前发际至后发际常用骨度为(B)寸寸寸寸寸17.天突至胸剑联合常用骨度为(C)寸寸寸寸寸18.脐中至耻骨联合常用骨度为(C)寸寸寸寸寸19.矫正胎位的腧穴是(B)A.大横B.至阴C.隐白D.三阴交E.合谷20.风池穴主治除哪项外的各种病症(D)A.中风偏瘫B.感冒、热病C.目赤肿痛、目眩D.腹痛便秘E.耳鸣、耳聋21.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的穴位是(D)A.太渊B.外关C.内关D.神门E.少商22.在耳屏前,下颌关节踝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的穴位是(B)A.听会B.听宫C.耳门D.风池E.水沟23.定位在第2腰椎棘突下的腧穴是(A)A.命门B.大椎C.腰阳关D.肾俞E.腰俞24.风府穴在后发际上(B)A.0.5 寸寸寸寸寸25.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平处(C)A.第2肋间隙B.第3肋间隙C.第4肋间隙D.第5肋间隙E.第6肋间隙26.具有双向治疗作用的穴位是(B)A.至阴B.天枢C.地仓D.环跳E.三阴交27.奇经八脉中“血海”是(C)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阴跷脉28.手太阴肺经止于(D)A.中府B.迎香C.少海D.少商E.外关29.足太阳膀胱经起于(E)A.攒竹B.至阴C.承山D.耳门E.晴明30.以下不属于督脉上的穴位是(E)A.腰俞B.大椎C.百会D.水沟E.天突31.属于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是(C)A.太渊B.太冲C.涌泉D.昆仑E.神阙32.定位在第3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寸的穴位是(A)A.肺俞B.心俞C.肝俞D.脾俞E.肾俞33.牙痛时常选的腧穴是(A)A.合谷B.迎香C.天枢D.百会E.膻中34.杨先生,32岁,腹部手术后出现尿潴留,护理时首选(B)A.中脘B.中极C.少商D.血海E.神阙35.李女士,50岁、昏迷半小时、护理时可选(C)A.合谷B.大椎C.百会D.曲池E.十宣36.下列不宜针刺的腧穴是(C)A.风池B.风府C.神阙D.水沟E.天突37.陈女士,37岁,产后3天,乳汁少,护理时可选的穴位是(C)A.神门B.尺泽C.膻中D.曲泽E.至阴38.人体前正中线,脐下3寸的是(B)A.中极B.关元C.气海D.中脘E.天突39.少阳经在头部循行于(D)A.头顶部B.头后部C.前额部D.头侧部E.枕后部40.腧穴大体上分为三类,分别是(C)A.十二经脉、经外奇穴、阿是穴B.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C.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D.经穴、络穴、阿是穴E.以上都不是X型题1.经络系统的构成是(ABCDE)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五别络E.经筋、皮部2.经脉包括(ABD)A.正经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D.奇经八脉E.十五别络3.络脉的组成是(ACD)A.十五络脉B.十二经筋C.浮络D.孙络E.十二经别4.奇经与正经的区别(ABCE)A.没有与脏腑络属关系B.彼此无交接、流注关系C.没有表里配合D.无本经腧穴E.奇经无手足之分5.腧穴的定位方法有(ABCDE)A.骨度分寸法B.体表固定标志定位法C.简便取穴法D.手指同身寸定位法E.体表活动标志定位法6.以下穴位定位正确的是(BDE)A.鼻尖取素髎B.两眉之间取印堂C.脐旁三寸定天枢D.第7颈椎棘突下取大椎E.腓骨头前下缘取阴陵泉7.横指同身寸的说法正确的是(ABC)A.也称“一夫法”B.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C.四指的宽度为3寸D.四指的宽度为4寸E. 以食指中节横纹为标准8.下列哪些穴位具有强壮保健作用(ABCE)A.关元B.气海C.大椎D.至阴E.足三里9.“一源三岐”是指(ABC)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阳跷脉10.以下经脉表里关系正确的是(ACDE)A.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B.足太阳经和足太阴经C.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D.足阳明经和足太阴经E.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11.足三里穴主要用于治疗(ABCDE)A.腹胀B.泄泻C.胃痛D.头痛E.水肿12.人体前正中线上的穴位有(ABCE)A.关元B.气海C.中极D.天枢E.天突13.属于奇穴腧穴的是(ADE)A.印堂B.攒竹C.膻中D.十宣E.太阳。
带你了解中医学的经络与腧穴
带你了解中医学的经络与腧穴池名 (北京市延庆区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延庆教学医院,北京 102100)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并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我国也将中医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
在针灸学中,经常提到经络和腧穴。
本文就经络与腧穴进行初步讲解,加深大家对针灸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运用在家庭健康护理及疾病预防方面。
经络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含了经脉和络脉。
其中,经脉包括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络脉包括了十五络脉、孙络及浮络。
中医经常提及的胃经、脾经、大肠经等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则归属于奇经八脉,这十四条经脉在临床应用最广泛,统称为十四经脉。
经络比较抽象,既看不见也摸不到,不易被大家理解。
在此,可以把经络比作飞机飞行的航线,虽然看不到,但却真实存在,保证每一架飞机都能按照既定路径完成每一次飞行任务。
同理,经络虽然也看不见摸不到,但每一条都规律地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运行着气与血。
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时候,基本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但当气血失和、阴阳失衡之时,会导致经络不通,而不通则痛,人体会觉察到经络的存在,如在某些穴位上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或在某条经络下触摸到筋结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其分布部位、对应脏腑及阴阳属性进行命名的。
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其次循行于肢体内侧且属六脏的为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且属六腑的为阳经,即六条阴经和六条阳经。
按照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阴经被划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阳经被划分为三阳,即阳明、少阳、太阳。
如肺经,因其分部于手部、循行于手内侧前部,为手太阴肺经。
同理,其余十一条经脉的命名分别为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经络以及经络上的腧穴。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经脉分布的通路。
而腧穴则是经络表面的一些特定穴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联系内外、运行气血的重要通道。
经络系统保持着人体整体内外运行的协调平衡,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腧穴则是经络上具有特殊功能的区域,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经络腧穴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当时的医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了人体经络系统和腧穴的存在,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经络腧穴学成为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理论和腧穴理论。
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起到调节内外、承接气血的作用。
腧穴理论则是指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刺激可以采用推拿按摩、针灸、拔罐、艾灸等方法。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涉及经络的循行路径、腧穴的位置及特性、经络和腧穴的生理功能等方面。
经络的循行路径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其中经脉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互联系,而络脉分布在经脉之外,作为经络的辅助通道。
腧穴的位置是经络腧穴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准确地确定腧穴的位置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经络腧穴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临床治疗、保健养生、美容美体等方面。
在临床应用中,经络腧穴学常常与其他疗法结合起来,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以加强治疗效果。
在保健养生方面,可以通过按摩腧穴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起到保健、强身健体的作用。
而在美容美体方面,经络腧穴学也常常被用于面部护理、减肥、瘦身等方面。
虽然经络腧穴学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尚不够明确,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支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经络腧穴学,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一、选择题:1、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为A、经别B、正经C、别络D、经筋E、奇经2、“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与脑E、头为五脏六腑精气会聚之所3、具有固护胎儿作用的经脉是A、督脉B、任脉C、阳维脉D、带脉E、阴维脉4、下列经脉中,具有表里关系的是A、冲脉与任脉B、阴维脉与阳维脉C、手太阳与手少阴D、足阳明与足少阴E、阴跷脉与阳跷脉5、十二经脉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的是A、足太阴脾经B、足少阴肾经C、手太阴肺经D、足厥阴肝经E、足阳明胃经6、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的功能有密切联系的是A、带脉B、任脉C、阴跷脉D、冲脉E、督脉7、膝中至外踝尖是A、18寸B、14寸C、19寸D、13寸E、16寸8、痰疾多首选A、中府B、丰隆C、风门D、尺泽E、梁门9、下列腧穴定位不正确的是A、中冲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B、关冲穴在手无名指末桡侧,距指甲角0.1寸C、少冲穴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D、少商穴在手拇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E、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两骨之间10、针刺不当易引起气胸的穴位是A、天府B、尺泽C、鱼际D、中府E、侠白11、用手背近小指部分或小指、无名指和中指的掌指关节着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通过前臂的旋转摆动,连同肘关节做屈伸外旋的连续工作,使之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与部位或穴位上的一种手法,称之为A、滚法B、擦法C、抹法D、揉法E、推法12、用双手握住肢体远端,用力做缓缓地连续不断地小幅度地上下抖动的一种手法。
本法比较轻松、柔和、舒畅的一种手法,称之为A、拍法B、摇法C、踩跷法D、击法E、抖法13、隔姜灸可用于治疗A、虚寒性吐泻B、阳痿遗精C、乳少D、痈疽初起E、便秘14、疾徐补泻法的补法是A、进针慢,少捻转,出针快B、进针快,多捻转,出针快C、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D、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E、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15、滞针的主要原因是A、行针时是捻转角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B、过于疲劳、饥饿、情绪紧张以及针刺手法过强等C、针身有腐蚀损坏D、误伤血管E、用力过猛或体位移动。
经络腧穴与临床护理
针足三里配梁丘治疗胃痉挛:穴位常规消毒,选26号或28号15 寸毫针,快速刺入,深度以得气为准,捻转提插。要求足三里 针感传至足部,梁丘针感传至髋或腹部。待剧痛缓解后,留针 5~10分钟。结果:20例均一次达临床治愈(谢文宗.中国针灸, 1984;4(5):13)。
足三阴 足厥阴—肝
足少阴—肾
手阳明—大肠
手三阳
手少阳—三焦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足三阳
足少阳—胆
足太阳—膀胱
(3)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的传注系统(十二经脉的衔接)
①流注交接顺序
②交接部位: 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自感腹部鸣动,有暖气自脐部窜动,渐至满腹,全身微汗而舒适 无比。口鼻中自感有一股药味,灸毕,药末仍留脐内,胶布贴之。 此法治泄泻,消化不良,中暑亦效(盛燮荪.江苏中医,1963; (12):15)。或将巴豆3克,黄腊10克,捣成膏,敷贴脐孔,胶 布固定,一天取下。治疗赤,白痢疾也有效(李忠.浙江中医杂 志,1982;17(3):131)。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 病证;②下肢痿痹证;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 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⑥咳嗽痰多;⑦产妇 血晕。
临床应用:
针刺侧足三里治疗颢颌关节功能紊乱症:取患侧足三里穴,垂 直刺入1寸左右,使之得气。结果:治愈31例,显效13例,好转 6例,总有效率100%(崔允孟.上海针灸杂志,1989;8(3): 14)。
中医护理三基试题及答案第五章经络与腧穴
第五章经络与腧穴A型题1.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是(A)A.十二正经B.奇经八脉C.十二别经D.经筋E.十五别络2.十二经脉命名主要包括哪三方面(C)A.阴阳、五行、脏腑B.阴阳、五行、手足C.手足、阴阳、脏腑D.手足、脏腑、五行E.手足、阴阳、五脏3.十二经脉中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A)A.头面部B.胸部C.腹部D.四肢末端E.体侧4.手厥阴经联系的脏腑是(C)A.肺B.肝C.心包D.三焦E.胆5.手太阳经联系的脏腑是(D)A.胃B.膀胱C.三焦D.小肠E.大肠6.足少阳经联系的脏腑是(B)A.小肠B.胆C.心包D.三焦E.肾7.与手太阴经相表里的事(E)A.足太阴B.手太阳C.足少阳D.足厥阴E.手少阴8.与手少阳经相表里的是(A)9.与足少阴经相表里的是(B)A.足太阴B.足太阳C.足少阳D.足阳明E.足少阴10.与足少阳经相表里的是(D)A.足太阳B.足少阳C.足阳明D.足厥阴E.足太阴11.阴脉之海是指(B)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足少阴肾经12.十二经脉之海指的是(C)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足太阳膀胱经13.经络系统的组成是(B)A.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皮部B.经脉、络脉、经筋、皮部C.经脉、别络、经筋、皮部D.经脉、经别、经筋、皮部E.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经别14.手三阴经的走向为(A)A.胸走手B.手走头C.头走足D.足走腹E.手走胸15.足三阳经的走向为(C)A.胸走手B.手走头C.头走足D.足走腹E.手走胸16.前发际至后发际常用骨度为(B)寸寸寸寸寸17.天突至胸剑联合常用骨度为(C)寸寸寸寸寸18.脐中至耻骨联合常用骨度为(C)寸寸寸寸寸19.矫正胎位的腧穴是(B)A.大横B.至阴C.隐白D.三阴交E.合谷20.风池穴主治除哪项外的各种病症(D)A.中风偏瘫B.感冒、热病C.目赤肿痛、目眩D.腹痛便秘E.耳鸣、耳聋21.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的穴位是(D)A.太渊B.外关C.内关D.神门E.少商22.在耳屏前,下颌关节踝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的穴位是(B)A.听会B.听宫C.耳门D.风池E.水沟23.定位在第2腰椎棘突下的腧穴是(A)A.命门B.大椎C.腰阳关D.肾俞E.腰俞24.风府穴在后发际上(B)寸寸寸寸寸25.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平处(C)A.第2肋间隙B.第3肋间隙C.第4肋间隙D.第5肋间隙E.第6肋间隙26.具有双向治疗作用的穴位是(B)A.至阴B.天枢C.地仓D.环跳E.三阴交27.奇经八脉中“血海”是(C)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阴跷脉28.手太阴肺经止于(D)A.中府B.迎香C.少海D.少商E.外关29.足太阳膀胱经起于(E)A.攒竹B.至阴C.承山D.耳门E.晴明30.以下不属于督脉上的穴位是(E)A.腰俞B.大椎C.百会D.水沟E.天突31.属于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是(C)A.太渊B.太冲C.涌泉D.昆仑E.神阙32.定位在第3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寸的穴位是(A)A.肺俞B.心俞C.肝俞D.脾俞E.肾俞33.牙痛时常选的腧穴是(A)A.合谷B.迎香C.天枢D.百会E.膻中34.杨先生,32岁,腹部手术后出现尿潴留,护理时首选(B)A.中脘B.中极C.少商D.血海E.神阙35.李女士,50岁、昏迷半小时、护理时可选(C)A.合谷B.大椎C.百会D.曲池E.十宣36.下列不宜针刺的腧穴是(C)A.风池B.风府C.神阙D.水沟E.天突37.陈女士,37岁,产后3天,乳汁少,护理时可选的穴位是(C)A.神门B.尺泽C.膻中D.曲泽E.至阴38.人体前正中线,脐下3寸的是(B)A.中极B.关元C.气海D.中脘E.天突39.少阳经在头部循行于(D)A.头顶部B.头后部C.前额部D.头侧部E.枕后部40.腧穴大体上分为三类,分别是(C)A.十二经脉、经外奇穴、阿是穴B.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C.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D.经穴、络穴、阿是穴E.以上都不是X型题1.经络系统的构成是(ABCDE)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五别络E.经筋、皮部2.经脉包括(ABD)A.正经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D.奇经八脉E.十五别络3.络脉的组成是(ACD)A.十五络脉B.十二经筋C.浮络D.孙络E.十二经别4.奇经与正经的区别(ABCE)A.没有与脏腑络属关系B.彼此无交接、流注关系C.没有表里配合D.无本经腧穴E.奇经无手足之分5.腧穴的定位方法有(ABCDE)A.骨度分寸法B.体表固定标志定位法C.简便取穴法D.手指同身寸定位法E.体表活动标志定位法6.以下穴位定位正确的是(BDE)髎 B.两眉之间取印堂 C.脐旁三寸定天枢 D.第7颈椎棘突下取大椎 E.腓骨头前下缘取阴陵泉7.横指同身寸的说法正确的是(ABC)“一夫法”寸E. 以食指中节横纹为标准8.下列哪些穴位具有强壮保健作用(ABCE)9.“一源三岐”是指(ABC)10.以下经脉表里关系正确的是(ACDE)A.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B.足太阳经和足太阴经C.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D.足阳明经和足太阴经E.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11.足三里穴主要用于治疗(ABCDE)12.人体前正中线上的穴位有(ABCE)13.属于奇穴腧穴的是(ADE)1、中医学的“证”不包括下列哪项:( D )A.病因B.病性C.病位D. 病的表现E.邪正关系2、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 )A.五脏B.六腑C.经络D.心E.脑3、下述哪项不能称为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C )A.证候相兼 B.证候错杂 C.证候独立 D.证候真假 E.证候转化4、证候虚实的“虚”是指:(D )A.体质虚弱 B.气血虚 C.邪留伤正 D.正气不足 E.精气虚5、“实”证的含义主要是指:(E )A.体质壮实 B.正气旺盛 C.阳邪中人 D.阴寒内盛 E.邪气盛实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D )B.阳中之阴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B )C.寒者热之8、病人咳嗽声音洪亮的属:( A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证 D.痰湿内阻 E.燥热伤肺9、病人咳嗽时,干咳无痰的属:( E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证 D.痰湿内阻 E.燥热伤肺10、观察病情时,若见病人面色为黄色,则为:( B )A.热证 B.虚证 C.痛证 D.瘀血 E.惊风11、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多属:( D )A.实热证 D.阴虚证 C.肝胆湿热 D.戴阳证 E.阳虚证12、下列哪项属神气不足的表现:(D )A.形体羸瘦 B.两目晦暗 C.面色无华 D.精神不振13、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的脉象是:( A )A.洪脉 B.浮脉 C.大脉 D.实脉 E.长脉14、假神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 B )A.气血不足,精神亏损 B.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C.脏腑虚衰,功能低下D.机体阴阳严重失调 E.阴盛于内.格阳于外15、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多属:(B )A.气虚 D.血虚 C.阻虚 D.阳虚水泛 E.阳气暴脱16、小儿指纹显于命关,多属:( B )A.气血旺盛,正常表现 B.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C.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D.邪气入络,邪浅痫轻 E.病情凶险,预后不良17、但寒不热见于( D )A.表热证 B.伤风证 C.里实证 D.里寒证 E.半表半里证18、护理诊断/健康问题饮食异常:口渴,见于证候:( C )A.表证B.寒证C.热证D.虚证E.阴证19、醒时经常汗出,活动有甚,称为:(B )A.大汗 B.自汗 C.盗汗 D.战汗 E.绝汗20、气滞所致的疼痛一般不见于:(A )A.头胀疼 B.胁胀疼 C.胸胀疼 D.胃胀疼 E.腹胀疼21、护理诊断/健康问题舒适改变:胸闷,病人伴有咳嗽痰多,色白而粘,易于咯出,气喘,喉中痰鸣。
中医院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标准
4、艾条灸后应彻底熄灭,以防止复燃发生火灾。
六、综合质量评分
A. 5分;B. 4分;C. 3分;D. 2分;E. 1分;F. 0分
5
七、综合评分
1、用物缺一项或者不符合要求扣1分。
2、仪表、着装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3、沟通指导一项不到位扣2分。
4、操作程序颠倒一处扣1分。
5
(三)操作步骤:
1、核对医嘱。
2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评估患者。
10
3、洗手、戴口罩。
2
4、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边,再次核对、解释。
2
5、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2
6、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2
7、根据医嘱,采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常用的有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及留针拔罐法等。
2
④用清洁纱布清洁拔罐部位,再清洁罐口,核对火罐的数量。
2
⑤协助患者穿衣,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询问患者需要。
2
⑥分类处理用物。
1
⑦洗手,取口罩。
2
⑧记录(火罐的数量、部位、患者的反应情况、时间、签名)。
2
四、指导患者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拔罐过程中局部可能会出现水疱或烫伤,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不固定距离,而是像鸟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也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一般灸5min左右。
7、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条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